日期: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望族 >> 名人轶事 >> 义声闻天下 救民水火中——中国红十字会事业开创人施则敬义举钩沉

义声闻天下 救民水火中

中国红十字会事业开创人施则敬义举钩沉

2022/11/30 3:15:10    作者:  沈振亚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8842

  吴江震泽施氏,为江南望族,因以书香门第、积学好德、急公好义而闻名于天下。施氏籍贯为浙江泾溪,清初迁至吴江震泽镇纯孝里,此后耕读传家,并施善举,积功德无数。

  施则敬(1855—1924),则是施氏家族在义行善举过程中,第一个沟通中外之人,他参与创办了万国红十字会,作为中国红十字会事业的创始人之一,留名青史。

施则敬

  热衷善举义声震天下

  震泽物产富饶,人文荟萃,施家在此地世代经营丝业,又以文章而入仕。施氏家族,“代有阴德,绳武不替”。第七十九代施景熊在地方上推行义庄、义赈、义学,严教子女,敦行积学,被封为“光禄大夫”,并建坊纪念。1849年各地遭遇大水灾,遍地灾民,施景熊的儿子施善昌(字少钦)放弃在上海的丝生意,率施门子弟,行于苏、浙、皖、湘各灾区,倾囊救助,使无数灾民免于沦为饿殍。

  光绪初年,中国北方发生严重旱灾。此次旱灾从光绪二年(1876)持续到光绪五年(1879),故称“丁戊奇荒”,饿死人数在一千万以上。施善昌积极联络江南地方绅商,募集财物,购置粮食,进行赈济灾民工作。施善昌的义举,正如其名一般,施善行,昌善举。

  光绪皇帝的老师陈宝琛在《吴江施氏义庄记》中写道:“吴江施丈少钦奔走赈事,义声闻天下,自后各省遇灾赈必属丈,且及其子。”这里的其子,即施善昌的儿子施则敬。

  施则敬,字子英,1855年在震泽出生,年轻时常伴随热衷善举的父亲到各地进行赈济工作。1875年,施则敬取乙亥恩科乡试中式第九名举人,后又在丁丑科取咸安官学汉教习第一名,期满以知县用。但施则敬并不是闭门只读圣贤书,他还随同父亲行万里路。每逢各地发生灾情,则敬常随父亲前往赈济,“直、鲁、晋、豫、皖诸行省水旱偏灾,辄奔走募赀赴赈,父子躬其役,不惮劳勤,所募以数十百万计,义声震天下”。

  在赈灾过程中,施则敬结识了权倾朝野的李鸿章,并为李所赏识。1890年北方永定河决口,导致直隶大水,灾区连绵千里,被灾民众不计其数,李鸿章遂请施则敬至直隶帮助工作。施则敬废寝忘食,全力投入,将赈灾及堵筑永定河决口的工作办得有条不紊,事后被以知府加三品衔。施则敬先后在山东、直隶、江苏、河南、安徽等地办理抗洪救灾工作,九次被奉旨嘉奖。

  长期办理赈灾工作的经验,使得施则敬意识到中国传统赈灾方式的弊端。中国传统赈济灾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发钱,二是放粮。但发放银两与赈济粮食时,很多官员常将这当作发财的机会,以至晚清赈灾有“清灾”、“浑灾”之说。“清灾”是地方官员在办赈中奉公守法,将赈灾钱财如数发放下去;“浑灾”则是将赈灾钱财挪用、克扣,或将应进行赈济的灾民遗漏,不该领取的却冒领等现象。

  而民间赈济,主要依赖于富户捐输的义仓,但富户“当输纳之时,往往退缩不前”。故而每逢重灾,仓中无米乃是常态。清末苏州水荒期间,地方官员曾号召富绅捐助,一些富户得此消息后,“均挟资远遁”。总体而言,中国民间传统的慈善行为,既缺乏有组织的团体,也没有组织章程,更没有明确的行动纲领,一切全凭如施则敬这样热衷于慈善的民间善士亲力亲为。

  参与创办万国红十字会

  在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中,上海绅商组织曾组织救济善会,在北京进行救济伤病工作。随后在盛宣怀、施则敬、严信厚等的发起下,上海各界绅商又创办济急善会。救济善会与济急善会,在创办时就效法红十字会,具有红十字会的性质,故而在当时也为各国所尊重。但这些团体只为沪上地方绅商的应急而设,具有地域性,并且事毕即解散。但这些慈善组织的创办与实践,对中国红十字会的创建起到了铺垫作用。

施则敬手迹

  施则敬亲身体验到了西方慈善与中国传统慈善的不同,也对红十字会有所了解。红十字会事业,经瑞士人亨利·杜南于1864年开创,因其目标明确,组织有力,很快在全世界普及开来。日本于明治十年(1877),即仿效红十字会,创办博爱社(后改名日本红十字社)。当时泰国、土耳其等国,都创有红十字会。但偏偏是中国,却一直没有正式建立红十字会。

  1904年2月8日,日俄战争爆发。东三省同胞惨遭兵燹,“援手无从,呼天奠应”。清政府本希望自己创办红十字会,借助其中立地位而在日俄战争中从事救济工作。但中国却一直未曾加入《日内瓦公约》,就是创办了红十字会,此时也难获取交战国认可。无奈之下,只能先以国际合办的方式,以急东北战地救济工作之需。故而清政府授意在上海的商约大臣吕海寰、工部左侍郎盛宣怀、会办电政大臣吴重熹等,“转商寓沪英、法、德、美各官商,合办红十字会”。

  1904年3月3日,在施则敬邀请之下,沪上各界绅商济济一堂,共议筹组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会上议定草创章程三十三条。随后经沈敦和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发起,由吕海寰、盛宣怀、施则敬等约集上海官绅与英、法、德、美等国驻沪机构代表商议,经他们同意之后,由五国合办红十字会。对于红十字会的名称,在简明章程中指出:此会系中、英、法、德、美五中立国联合倡办,由中国政府知照两战国政府,转告战国军队将帅士兵,其名曰“上海万国红十字会”。

  经工部局董安特生与李提摩太商议,拟定了45名董事会组成人员,其中西董35人,华董10人,并以举手表决的方式,从45名董事中选举出9人组成办事董事,其中西董7人,华董2人,为沈敦和与施则敬。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由五国合办,其中董事、办事董事中方均超过五分之一,故而虽为五国合办,却实以中国为主。这样,在1904年3月10日成立了上海万国红十字会。

  中国红十字会事业之所以发轫于上海,其主要原因有几点:首先,上海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商埠城市,也是“西学东渐”的桥头堡。红十字会最先在上海登陆,并以上海几大报纸如《申报》、《中外日报》、《新闻报》等为媒介,走进上海民众,进而向全国扩展。其次,上海工商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兴办慈善事业创造了条件。再次,上海有如施则敬这样热衷于慈善事业的绅商。每当天灾人祸降临时,上海绅商总是慷慨解囊,以致上海城中“善堂林立”,故而此时创办红十字会,实为水到渠成之举。

  施则敬为创办中国红十字会立下了功绩,有资料说他1904年被朝廷选用创办红十字会,并给予他“创办中国红十字会的第一人”之凭借,虽言过其实,但如苏州大学池子华教授所指出,沈敦和发起成立万国红十字会,施则敬鼎力相助、义无反顾参与其中是毫无疑问的,谓其为“创始人之一”,当是恰如其分的历史定位。

  热切投身红十字会事业

  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成立后,清政府便从幕后走上前台,公开支持其活动。一方面,命出使英国大臣张德彝到瑞士补办加入《日内瓦公约》的手续,以取得国际认可。另一方面,3月29日由吕海寰领衔,盛宣怀、沈敦和、施则敬、任锡汾等联名通电各省将军、督抚、海关,请给予红十字会以支援帮助。5月24日,清政府也拨出帑银十万两,作为红十字会经费。

  其实在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成立的次日,施则敬带病邀请中方董事到在上海盆汤弄的丝业会馆协商,决定由中方绅商先行筹款五万,以襄助红十字会事业。此外,施则敬在他父亲开办的仁济善堂和自己的丝业公馆之内,分别设立红十字会筹款处和办事处,进行筹款事务和办公工作。

  施则敬还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系列实施建议。如针对当时东三省的救济工作,施则敬建议派中方人员随同传教士前往工作,以期让国人看到红十字会的功绩,并积极捐款。又如当时出现的新式通讯工具电报,在红十字会的筹款与救济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拍发电报在当时耗费不菲,因为上海万国红十字会为善举,清廷特意规定,以三十字为限,三十字之内的电报免费,超过则收费。施则敬则认为,三十字远远不敷实际之用,请将红十字会及各地分会办事处电报,无论字数多少,均一律免费。

  在筹集经费的同时,上海万国红十字会也积极投入东北战地救援工作,并于辽宁牛庄(今营口)设立分会,“遇有无力华民,先行设法拯救出险”。之所以选择牛庄作为分会所在地,主要考虑的是日俄战争爆发后,各国在东三省传教士纷纷涌入牛庄避难,而这些传教士中的很多人精通医术。故而由李提摩太出面,发电询问牛庄的传教士是否愿意救助难民,“旋得复电,允向前施救,且愿效力者甚众”。

  牛庄分会设立后,假爱尔兰教会医院为分会总医院。牛庄分会总医院“药物器械,尽行备妥,一旦开战,可容伤重者五十人,伤轻者一百人”。随后,万国红十字会又在东北开设分会于辽阳、新民屯、奉天、海城、铁岭等处。在日俄开战后,奉天、开原两处医院,“华人就医者不少。自战地北迁后,华人受伤而来者益多也”。辽阳医院“自八月下旬,日俄在该处开战后,遂得大用。华人受伤来诊者,不独男子,亦有妇孺”。

  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是近代中国红十字会人道主义事业的开端。自建立后,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即在日俄战争中承担了救助伤兵、帮助难民的工作。1904至1905年,该会设立分会于东北各地,从事救护灾民,资遣回籍,并于战后施放急赈。据1907年1月之统计,总共救济(包括收容、遣送、治疗、赈济)467000余人。

  上海万国红十字会财务均由施则敬担任会计主持,施则敬力行勤耕,账目详细,款项流向清晰。在东三省救护完毕后,所余款项,经沈敦和主持,用来建筑医院与医学堂,以培养中国人才,使得红十字会事业初具规模。随后施则敬将中外捐助款项的来龙去脉,一一造册公布,为中外所拜服。

  施则敬长期担任红十字会会计董事一职,不但自己捐助,也积极奔走,以其影响力为红十字会募捐,使中国红十字会得以有财力开展工作。1913年,为了救护伤兵,施则敬发起每人认捐拯救伤兵若干名之捐助活动。也是在此年,为救助徐州灾民,施则敬垫付一万元为灾民制作过冬棉衣。此后,凡各地有灾情,必见施公则敬募捐救助之身影。如中国红十字会在《申报》上刊登的感谢信中所言:“本会常议员施子英君迭募巨款,沿门托钵,四出劝募,不厌不倦。特登报端,以扬仁风。”

 当年《吴江》报报道施则敬逝世消息

  鉴于施则敬在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所立下的功绩,清政府奖施则敬佩戴一等金质勋章。中华民国成立后,因施则敬创办红会之功绩,1914年北京政府陆军部又授予其勋章。

  施则敬一生不忘慈善,1917在上海苦心创办孤儿院,当时的大总统题词赠“急公好义”牌匾,晚年又为北方五省灾害奔走募捐,并亲赴灾区放赈,被授予二等大绶宝光嘉禾章。

  1924年6月30日,施则敬在上海病逝,为纪念其功绩,在故居震泽镇施祠旁建有六角亭,亭内立碑,彰其功德与才行。2009年11月26日,震泽举行施则敬(贞惠先生)碑亭重修落成揭碑仪式,按保存的施则敬画像与碑文拓片,为其修缮,恢复原貌。

  施则敬一门均热衷于慈善事业,施则敬长子施振元也在1904年进入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工作,侄子施肇基则亲自担任了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创办过程中的翻译工作。1914年施肇基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被派往万国红十字会(国际红十字会)担任中国代表。施氏家族为近代中国慈善事业,立下了不朽功业,为后人所铭记。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