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21 3:36:16
作者:
陈志强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11896
丽则女学校址,位于同里镇新填街南濠弄,紧靠江南名园——退思园。
校门
丽则女学的创始人是退思园第二代主人任传薪。任传薪字味知,生于1887年,即其父任兰生建成退思园的那一年,卒于196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任传薪就读于国学大师金松岑创立的“同川自治学社”,与近代著名诗人柳亚子为同社学友。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春,他与柳亚子一起创办旨在推翻满清、光复中华的油印小报《复报》,因此与柳亚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蔡元培特别是当地金松岑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下,任传薪萌生了开展女子教育之心,于1906年2月办起了丽则女学。
校训
丽则女学初创时期条件相当艰苦,这从退思园茶厅里的一副对联中便可得知。这副对联中有句云“昔为女学”,就是说当时任传薪在母亲的支持下,将父亲建造的退思园作为校舍,园内光线较好的退思草堂、琴房、旱船、桂花厅等都变成了教室,同时捐赠家藏的5万多册书籍,开设图书馆,另辟自然实验室、音乐室、小工场等,并在校外建造一个风雨操场。任传薪办学时,只有十九岁,不久他与柳亚子等人一起入上海健行公学继续读书,校务工作主要依靠其母管理。后来,任传薪又就读于上海震旦大学,此后,赴德国、日本考察女子教育。回国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划,他于1907年秋天,在丽则女学设艺术专修科,发展艺术教育。1909年,又开设了师范本科班,为家乡培养女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任传薪不惜出高薪,延聘包括国学大师钱基博在内的名师来校任教。一时间,丽则女学声名鹊起,本地之外的“远方童女,也担簦负笈而来”。
教学楼
由于入学人数逐年增长,原有的花园校舍已不适应,任传薪遂于1911年购得刘氏地基,建造了一幢七开间的两层教学大楼。1916年,又在两层的基础上加建为三层,至此,这幢教学大楼使用面积达到617.48平方米,总高15.9米。该楼为歇山顶,用清水砖垒砌,屋面铺小青瓦,出檐有飞椽,灰缝以石膏嵌线,楼窗均饰花纹,底楼建拱形门柱走廊,二层北侧有统长阳台,白石膏镶护栏,室内光线充足,宽敞明亮,给人以既雄伟挺拔又秀丽精致的感觉。这样的建筑在当时国内乡镇中,堪属罕见。时任民国政府教育总长的著名教育家傅增湘亲笔题写了“诚勤朴爱”四字校训,勒石置于大楼北侧三层正中墙体,国学大师钱基博也撰写了《校宇记》,由女教育家庄娴写石镶嵌于两楼明间南墙上。三楼落成之日,举行了庆祝典礼,出生在同里、被称为梁启超门下“三少年”之一、时为参议院议员、宪法起草委员的蓝公武先生予以出席。在教学大楼加建为三层的同时,大楼西北侧新建了一座清水嵌线、六柱八字式的校门。至今,九十余年时间过去了,教学大楼仍保存完好,校门也基本保持原貌,只是原置有的铁栏杆和后楣额上的“起弱之门”四字已无存。
《校宇记》碑刻
丽则女学校址之所以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除了教学大楼外,更有一块值得纪念的“国耻纪念碑”。此碑立在教学大楼北侧的“雪耻亭”中。雪耻亭为一座四角亭,由同里籍著名书法家钱太初先生题写亭额,亭两侧分别有一个大坛,坛中各植着一棵参天青松,亭四周香樟、广玉兰等绿树繁茂蔽日,并散发着阵阵清香。跨阶登上雪耻亭,只见“国耻纪念碑”似一把利剑立于亭中,碑身正面“五月九日国耻纪念之碑”十个大字苍劲有力,凝视碑身反面的碑文,一段可歌可泣的史事呈现在面前。
雪耻亭
1915年1月,日本趁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正在混战、无暇东顾之际,向袁世凯提出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5月7日,日方向袁世凯发出最后通牒,限其在48小时内签约。5月9日,窃国大盗袁世凯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卖国的“二十一条”上签了字。当时,旅京同里籍学生很快将这一消息电告了家乡同人。丽则女学全体师生得知后,于当天晚上集结在镇北陈家牌楼的一个厅堂内,召开“声讨袁贼大会”。大会由师范班班主席殷同薇主持,她慷慨激昂,历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和袁世凯的卖国行径,并当众咬破手指,在展开的白绢上书下了“誓雪国耻”四个大字,在场同学也纷纷以指代笔,用殷红的热血写下了“卧薪尝胆”、“洗雪国耻”等条幅。大会决定立碑明耻,请钱基博撰文、吴芝瑛(秋瑾挚友、著名女书法家)书丹,以表达丽则女学一百四十人“发愤蹈难”的决心。这块纪念碑立后,也曾历经沧桑。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免遭破坏,由无名爱国志士掩埋在了地下。时隔40余年,至1980年,赵承祖先生在绿化校园时发现了此碑。1982年,予以重立,当年第一个在声讨袁贼大会上咬破手指书写血书、时年已83岁高龄的殷同薇闻讯后,特地从上海赶来,抚今追昔,不禁热泪盈眶,感慨万千。1992年9月,为更好地保护此碑,在碑基上建造了“雪耻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