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胜古迹 >> 园林老街 >> 苏嘉铁路 >> 忆“苏嘉铁路”

忆“苏嘉铁路”

2022/8/28 3:01:15    作者:  冯英子 来源:  《人民日报》1995.08.10    【字 号:  】   点击量:4701

  1937年“八·一三”战事爆发以后,我开始做“战地记者”,先是为《苏州明报》,后是为上海《大公报》跑战地新闻,写战地通讯。

  就我亲身的体会,1932年《淞沪停战协定》签订以后,形势对我大为不利。中国军队是不能在上海驻守,而日军却连日连夜改进它的装备,强化它的防御,例如他们在上海的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在虹口公园附近),就完全按照战时规格建筑起来的。我们当然不能不作准备,我记得在此以后,国民党军把驻军改成保安队,在苏州建立了飞机场,建筑了从苏州到嘉兴的苏嘉铁路。这条70多公里的铁路,从苏州相门开始,中经吴江、八坼、平望、王江泾而抵嘉兴,它把上海、苏州、嘉兴三地,构成一个不等边的三角形,它背靠太湖,面对上海,成为长江三角洲上一条重要的防线。在苏嘉铁路建筑的时候,我方就在它的路基下面,修了无数半永久性的军事堡垒,堡垒与堡垒之间的射角,也经过认真设计,因此我方曾自诩为江南平原上的“马奇诺防线”。

  那时建筑这条由南向北防线的,北面是三十六师的宋希濂部队,南面则是七十八师的王敬久部队、八十八师的孙元良部队。苏嘉铁路通车的时候,我还去参加和采访了通车典礼。记得那一天,我们从苏州的相门出发,大概花了三个多小时,才到达嘉兴。我为这次通车典礼拍了不少照片,其中有些照片,是登在当时在北平出版、由张学良出资的《东方快报》上的。

  当时我在苏州工作,三十六师的宋希濂部,就在负责苏嘉铁路北面堡垒的建筑。三十六师的政治部主任刘孟纯先生,同我相识。我得知当时我方以西起福山,东达乍浦为第一道国防线,以江阴、无锡、苏嘉铁路为第二道国防线。在这个中间,河道纵横,地形复杂,机械化部队很难活动。我看过苏嘉铁路沿线隐蔽在路基下的堡垒,思想上也受到这条马奇诺防线的很大影响。

  “八·一三”开始的抗战,在上海打了三个月缺一天,虽然最后中国军队是失败了,后撤了,但我想我方既然能在上海地区打三个月左右,那么,退到我们预先设计的国防线后,支持几个月一定是没有问题的。那年10月下旬,我膺《大公报》之命,自上海出发,再赴前线。不料撤退变成了溃退。敌人是有备而来,要什么有什么,包括穿行在河网地区的小汽艇,国民党军队则只想觅路西逃。

  因为把希望寄托在苏嘉铁路的“马奇诺防线”上,我并不急于西撤,11月20日左右,我还在黄埭附近一个四面是水的叫做芦梗上的孤岛上,天雨,四面是水,无法出去。不料就在这个时候,我发现敌机飞得特别低,敌驾驶员的头也常从机舱中探出来。再过一刻,看见对面一个人,臂上印着一个旭日标识,我才意识到,敌人已经跑到我前面去了。

  后来我才知道,敌人在金山卫登陆之后,即猛攻中国军队侧背,一路直趋王江泾,切断苏嘉铁路;一路沿沪杭线攻嘉兴正面,一路由平湖攻嘉兴右翼。嘉兴几乎和苏州同一天失守的,苏、嘉既失,苏嘉铁路已在日军掌握之中,国民党构筑的这条“马奇诺防线”,同法国的马奇诺防线一样,实际上失去作用了。

  江南沦陷之后,日本人就拆掉了这条苏嘉铁路,把所有的钢材,运回日本,另作他用。这条历史上的“国防铁路”,现在是一点影子也看不到了。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