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江党史 >> 红色故事 >> 日寇铁蹄下的吴江丝绸业

日寇铁蹄下的吴江丝绸业

2020/5/19 0:30:06    作者:  周德华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1808

  1937年5月,吴江县长祁云龙颇有感慨地说:“本县号称江南富庶之区,物产丰饶,田地肥美,一般农民虽以养蚕为副业,但实际上丝绸出口约占全县生产数量百分之四十以上,桑麻蔽野,耕耘以时,手胼足胝之流,殆皆赖以仰事俯蓄之源。”[1]可惜好景不长。11月,日军侵入吴江,全县蚕桑丝绸行业即受到严重摧残。

  平望制丝所投产于1937年6月初,规模虽较小,但设备精良,在江苏省内属先进模范工厂。在这场罪恶的侵华战争中首当其冲,成为吴江丝绸业中第一个牺牲品。9月上旬,日机初次空袭,炸毁煮茧车间,以后轰炸频繁,被迫停闭,遣散工人。平望失陷后,厂房被毁,机器被日寇拆走,仅二层结构的茧库一座因被日本警备队盘踞而幸存下来。战火临近,震泽制丝所(震丰缫丝厂)继亦被迫停产。该厂拥有丝车416台,职工近千,为当时吴江第一大厂。1937年11月17日,日军向西进犯,震泽制丝所首遭攻击,留守厂房的警卫人员被抢击致死,而后厂房设备俱被焚毁,仅存茧库及烟囱。事后,日伪当局出版的《华中蚕丝报》(第七期)上幸灾乐祸地登载二帖日人所摄的震泽制丝所被毁后的照片,题为“抗日主义者之罪状”,副题为“化为废墟后之震丰丝厂”。这实在是强盗喊捉强盗的伎俩。

  与此同时,江苏省农民银行震泽、严墓两地农业仓库所存的抵押生丝共277600两悉被焚毁。

  开弦弓村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于1929年兴办了我国第一个农村机械丝厂。由于地处偏远,日军侵入初期尚在开工,缫制震泽抢运出的蚕茧。但随着日军下乡骚扰频增,每次行动必以丝厂为驻地。当地百姓苦不堪言,在日军暂时撤离之际,愤而自毁厂房。

  在“扫荡”和“清乡”等军事行动中,日军为扫清视野,将平望至南浔公路两侧的成片桑林砍光,更使蚕丝业成了无源之水。日本人本位田祥男在《东亚蚕丝业》一书中记述:“事变以后,中国各地都面对着相当深刻的粮食恐慌……华中的农民首先有将桑园改种食粮以求粮食自给者,有因粮食涨价种粮食比较有利而改种粮者,也有因为燃料腾贵,燃料不足而利用桑树为燃料者。”他说,“一亩桑园可以采出80担柴薪,能够卖到30元一担的高价钱。被这种眼前收入诱惑而轻举妄动的结果,正在破坏着多角式农业经营方式的安全性。”吴江的情况正是这样。由于燃料匮乏,桑柴、桑梗奇昂,致桑株剧减。日本军方强征军米,农民不得不在桑园套种间作蔬菜及代粮作物,甚而伐桑改粮。结果,桑园面积锐减,蚕茧产量逐年下降。

  1937年11月9日,日军入侵盛泽,镇上居民纷纷逃难。连日伪《新吴江》报(民国28年12月1日)也哀叹:“盛泽……以产绸驰名全国,工商之繁荣,冠于全县。战时,因地处苏嘉要冲,毗连交通路线,居民逃避一空,成为人烟绝迹之境。”工厂自然就全部停闭。

  1938年年中,逃离居民陆续回镇,零机户和小绸厂断断续续投入生产。但如战前拥有4个厂共128台织机的吴江最大绸业资本家王鸣泉则以停产明志。本位田祥男调查,1941年,盛泽全镇开动电力织机仅229台,手拉织机700台,规模远逊于战前。日伪当局横征暴敛,厂主难以支持,乃缩小生产规模,停开机台,缩短工时,裁减工人。1943年7月,合成绸厂原有电机7台,7名职工,资方欲裁减3人,谁去谁留,相持不下,乃由抽签决定。至1945年3月,盛泽丝织行业失业工人多达二三百名,还有相当数量的工人处于半失业状态。盛泽镇及周围农村(包括部分浙江毗邻地区)开工的手工织机仅1.2万台,为全盛时期的60%。镇上电力供应不正常,部分小厂改用柴油引擎或木柴引擎自发电。农村蚕桑业凋蔽,丝源紧张,真丝绸类生产顿减,改织人造丝织物或交织物者比比皆是,后期则部分改为棉织。这都是日军侵入吴江,给吴江蚕丝绸业造成的最直接的灾难。

  日伪军队不时到农村丝绸产地侵扰,民生凋敝滋生盗匪,乡间无宁日。平望端市村,织绸好手凌承德夫妇,战前排机2台(其中一台为提花机)和二女二婿日夜轮织,生活尚属小康。1938年、1939年两度遭劫,一次被偷,人伤财空陷为赤贫。

  1942年某日中午,源盛绸庄收货处闯进2名歹徒,劫掠午后待发庄(付货款)的现金,不到一周,夜晚又被掘壁洞者将待运之成品绸悉数卷去。公余绸庄在解款途经塔场时,被抢走的货款相当于大米数百石,元气大伤。至于绸,领商人被公开敲诈勒索事,则时有所闻。

  战前,中日两国在国际丝市上竞争激烈。侵华后,日本帝国主义则借助军事力量,穷凶极恶地控制中国蚕桑丝绸业。1938年8月10日,在上海成立华中蚕丝股份有限公司。掘江英一在《支那蚕丝业的调整政策》一文中不得不承认,“华中蚕丝株式会社系以全中国蚕丝业的全面运营统制为使命。”同月,华中蚕丝公司苏州支店在吴江县城内南新街7号设立驻在所(办事处),先后派遣渡边辖二、金堂文喜、合掌义雄、平尾源吾为负责人。1939年6月,日伪维新政府实业部指令江浙皖三省蚕丝业统归该公司管辖。翌年9月2日,维新政府又赋予该公司蚕种制造业、茧行业、机器制造业的独占企业权。于是,吴江蚕业机构全部落入日本垄断资本的控制下。吴江县立蚕种场改组为苏州蚕业场吴江支场,由日本人场内藤寿把持。战前原有的民营天元和友声2家蚕种场分别被华中蚕丝公司编为江字第六十七、六十八制造场。茧行仅被批准2家,其中纬成茧行(十区天亮浜)被编为江字二十八号茧行,扇墟庙茧行(七区)被编为江字二十九号茧行。县内的购(收)茧地域被割裂得支离破碎,其中平望镇以北属苏州支店范围,平望以南盛泽以北(不包括盛泽镇)属南浔驻在所范围,盛泽以南归嘉兴支店范围。[2]

  日本帝国主义为维持战争机器的运转,一面加紧搜刮榨取,一面又深恐蚕丝资源的枯竭。1942年春季,为了标榜复兴吴江蚕丝业,无偿发放桑苗1万株,动员乡民栽种;免费发放蚕种,每户可领2张,乡民称之为白板种(无商标牌号)。与此同时,在震泽等地取缔土种、劣种,在震泽、盛泽各设育蚕指导所一处,在其他乡村设短期指导所40处。但为了加强对蚕茧资源的控制,每届收茧季节,伪吴江县政府都出动军警,以资“保护”。

  1943年,汪伪江苏省政府制订取缔蚕丝私运暂行办法。其中规定,凡茧商行贩如不经由收茧总办事处及其委托之代理所收购而私烘、私自买卖者,概处于重罚。当时凡干茧运送须备有江苏收茧总办事处出具的《运送干茧证明书》。同年,汪伪政府开征干茧特捐,从价征收2%,运输时须税证同行。其实早在1940年,日本军方就在盛泽宪兵队门前张贴布告谓:“蚕丝禁止密输,违反者统品没收,并将犯者严重处罚。”布告所署日期为昭和十五年十一月。

  抗日战争以前,盛泽有近70家绸庄(行)。日军侵华初期,上海虽为孤岛,各国洋行尚开业,绸类物资可以输出,而内地及后方也尚有销售渠道。其时,盛泽的小绸庄主、领投(经纪人),掮客等在上海避难,利用原来的业务网络,维持一定额度的交易,以盛纺、洋纺、电力纺、冲电力纺为大宗。丝绸装运须凭日伪当局签发之准运证,绸商俗称之为“黄保单”。日本商人佐佐木凭藉军方势力,在盛泽设立通运公司,垄断丝绸外运。如果假手日本人,绸商不过得其残羹,于是只得靠零敲碎打的偷运。日伪统治时期,盛泽有一支数以百人计的单帮队伍,男女老幼兼而有之。单帮客受绸行之托捎带绸匹去沪,略加伪装,或手提,或肩负,风声吃紧时甚至绑在身上。单帮客启行时须向绸行交纳风险抵押金,待安全送到上海收货人手中后收取酬金。日伪统治当局虽明令禁止,然哨卡、检问所、车站轮埠的伪职人员大多接受贿赂,可以通融。偶而被日军查到轻则被殴打,重则丧命,货品则被没收。据昔年单帮客回忆,如四次中有一次失风,尚不致亏蚀。在乡间,机户也千方百计对付日伪对丝绸运送的控制。绸商潘心源在圣塘港避难时,目击当地机户将绸匹藏匿舱底或缝制棉被内,伪装成送丧船,三四艘一组,哭哭啼啼,披麻戴孝,居然混过了日军炮楼。

  珍珠港事变后,上海租界被日军侵占,沪上绸市寥落,加以苏州征收的丝绸营业税较上海为低,盛泽绸商逐渐转移到苏州,有同大、同康、同一、公馀等近20家中小绸庄设于苏城。这些绸庄多由丝绸小商人及领投临时拼凑而成,实力远不如战前。丝绸产品经苏州流向敌占区的京、津、汉口、长沙等地,一小部分逆江而上抵重庆。

  土丝及丝经亦须经敌伪之手方可运往上海。每丝一担须纳税损捐,俟到沪后即抑价迫售于敌丝商。日本三井洋行驻苏机构不时派员到震泽,压迫维持会低价收丝。震泽镇上有地痞名董纪鹤者,初时代理三井洋行收丝,攫取不义之财,后因收益分赃与日方闹僵,被日本军方抓到日本本土开煤矿,客死异国。据震泽钮炳记丝经行业主钮金荣先生回忆,丝及丝经偷运到沪,获利可达40~50%,因而丝商不惜铤而走险,通常将丝放在车船座位的夹层里,或将成捆草纸挖空,藏于中央,由杂货船装出。钮炳记就是这样将丝经偷运出去,售于达丰洋行和怡和洋行,再转输欧美的。

  盛泽织造用的生丝,部分也靠走私夹带运入。丝贩经常利用星期天,组织小学生到6公里外的浙江王江泾远足,回来时在每人长衫里捆绑夹带生丝。军警岗对孩子疏于检查,也就蒙混过关了。

  日军侵占吴江的八年,对丝绸业无疑是个严酷的灾难和沉重的打击,延缓了吴江丝绸业的发展进程。但从另一方面看,历经八年磨难而得以生存,足以显示吴江丝绸业的顽强生命力以及广在蚕农、织工、丝绸商人为求生存而作的不懈努力。

 

  注:

  [1]《祁云龙对全县合作事业的视察报告》吴江市档案馆档案  卷宗号8-1-1864。

  [2][日]渡边辖二《华中蚕丝股份有限公司沿革史》  昭和十九年九月十一日。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