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21 3:16:16
作者:
吴国良 柳德庆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9315
盛泽镇位于吴江县最东南,与浙江嘉兴紧邻。明初时以村为名,嘉靖后人口倍增,始称为镇。至清康熙年间,镇上户口已有一万家。居民向以“绫紬为业”[1],“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2],丝绸业十分发达,享有“天下衣被多赖之”[3]的美誉。凡浙江、山东、安徽等省从事丝绸业的工商者,群集于镇上,出现“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4]的盛况,如今盛泽镇上还保存着不少丝绸历史的遗迹。
庄面。盛泽丝绸历史悠久,至清乾隆、道光年间更为繁盛。在镇的南部,各家绸庄于街巷两旁开设店面、形成了一个贸易特区,称“庄面”。每日上午八、九时至下午三、四时止,镇乡织户,各地商人,纷纷集中于“庄面”上做买卖。“舟楫塞港,街道肩摩,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5]“绸的营业总收,每年约五六百万金。”[6]今“庄面一弄”,“庄面二弄”、“庄横头”、“徽州弄”等里弄,即为原来的庄面旧址,现为居民住房,杉木门面已改砌砖墙,其他建筑均未改变。
会馆公所。为了发展丝绸生产和进行丝绸商品的竞争,本地丝绸业和外省商人纷纷在镇上建立起会馆和公所。据地方志和现存碑刻资料所记载的明清盛泽会馆和公所达十所之多。其中清康熙二十一年山东商人所建的任城会馆,康熙四十九年山西商人始建的山西会馆,康熙六十一年山东兖州府济宁州商人创建、嘉庆二十二续修的济宁会馆,乾隆年间浙江宁波、绍兴商人建造、光绪二十年重修的宁绍会馆以及领绸户兜售生意的领业公所等,今都毁废。尚存遗迹的有:
华阳会馆,在华阳街,清乾隆年间建。今存门楼,面阔七间,15.7米,进深4.6米,两侧八字清水砖墙,下署须弥座,雕刻缠枝花卉;上有砖制斗拱雕花贴砖。门楼现为盛泽医院所用。
培元公所,在北大街,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盛泽绸业公所建,故又称绸业公所。尚存一厅,为盛泽二中校办厂。厅面阔三间,9.56米,进深8.57米,梁架结构完好,有18扇落地长窗,雕刻各种花卉。此公所原设有绸业小学,供本行业中的子弟读书识字。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为纪念建所三十周年时,特在牧童湾街头建立公井,并立纪念碑一块,上刻培元公所卅年纪念井,为近代书法家唐驼手迹。公井与纪念碑今均存。
济东会馆,在斜桥街,清康熙年间山东济南府商人建。原来规模较大,现存大门、前厅、正厅等建筑。其中正厅是议事所在,面阔三间,10.07米,进深10.64米。梁枋遍雕龙凤、仙鹤、花卉、并施彩绘。柱头雀替镂空雕刻人物故事,彩绘贴金,刻技十分工丽。前檐斗拱上又刻着游龙飞凤,穿行于云朵之中,静中见动,生意盎然。正厅宽敞华丽,金碧交辉,前厅则较简朴。两厅之间原有戏台、走廊,今均不存。大门面南临河,石驳岸布设整齐,交通运输十分方便。馆壁内尚砌有一块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重修济东会馆记》的石刻碑。该会馆遗存建筑现作居民住房。
徽宁会馆。在南新街西岸,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安徽省徽州和宁国州商人始建。今为盛泽朝阳服装厂。前幢房屋共七间,进深较窄,仅4.6米,为议事所在,东首二间有楼。入口为三个拱门,东西各设清水砖八角风窗一扇。后厅为硬山顶,面阔三间,9.8米,深9.8米,屋面已经翻修。馆内尚存道光十二年《吴江盛泽镇徽宁会馆缘始碑记》、《徽宁会馆碑记》、《徽宁会馆捐银总数并公产粮税碑》三块,均被收入《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
丝业公所。在五龙路,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盛泽丝业公建。因纪念黄帝神农氏及其妃嫘祖(民间称为蚕花娘子)故名先蚕祠,俗称蚕皇殿或蚕花殿。先蚕祠在整个盛泽丝绸会馆,公所中占地最广,规模最大。现除戏台、廊庑被拆除和祠右花园已废之外,其主要建筑如门楼、正殿、偏殿等均保存得比较完整。先蚕祠门楼壮观精美,面阔13.8米,下置须弥座,外墙面一色水磨砖。整个门面中间高、两头低,东西均为单檐歇山顶,小青瓦压脊飞翘。入口处为三个拱门。中间拱门上方原有“先蚕祠”匾额,今不存。枋上置砖制斗拱,门头为单檐歇山顶,屋角发嫩戗,戗头为一张口吻兽。东西拱门上方各嵌有华版,东为“织云”,西是“绣锦”已毁。大门两侧有八字形砖壁,各阔3.4米。门前竖有两根柱头为蹲伏狮的石柱,原用来装木栅之用。门楼内的如意斗拱和顶部斗八藻井,形制都很精美。先蚕祠庭院十分宽敞,原有戏楼。据历史遗留下来的风俗,在小满节那天,全镇几百家丝作,共同出资演神戏一天,以纪念蚕桑祖先蚕花娘子。希望蚕花娘子保佑蚕桑丰收,丝业盈利。是日,四乡农民云集先蚕祠争观“小满戏”,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茅盾在一九三六年汇编的《中国的一日》一书中,就有介绍盛济先蚕祠“小满戏”的文章。可惜这声名颇广的戏台今已毁圯。
明清时期,象盛泽这样一个小市镇,竟出现如此多的会馆、公所,“这在全国也是仅见的”[7],这是盛泽镇工商业繁盛的主要表现。如今,盛泽镇仍以盛产丝绸而闻名中外,而镇上留下的丝绸历史遗迹、碑刻,以及目前尚存在民间的丝绸生产场所和工具等。不仅为我们研究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历史提供实物佐证,而且使建立丝绸博物馆具备了有利的条件。
[1]、[3][5]、 乾隆九年《吴江县志》卷四、五。
[2] 冯梦龙《醒世恒言》
[4] 程邦宪撰《徽宁会馆碑记》
[6]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一月初版《无锡区汇览》
[7] 洪焕椿《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