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7/30 3:10:36
作者:
杨嘉箴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12367
一、湖丝的起源及其产地
公元1127~1279年,北宋南迁时期,我国蚕丝事业的重心逐渐自冀、鲁、豫转移到江、浙两省太湖流域,成为我国桑、蚕、茧和优质土丝的主要产区。西起宜兴,长兴、湖州,沿太湖南岸向东扩展到织里、鸭村、南浔、震泽、苏州、无锡与塘南(运河南岸)的乌镇、双树、新市、塘栖、菱湖、濮院、嘉兴、王店、硖石、长安以及杭州、余杭。这些地区所生产的土丝统称为湖丝。塘南塘北,由于蚕种、缫丝方法、色泽、外型有所不同,因而在硖石、长安、濮院一带所产土丝,又称海宁丝。
二、湖丝的质量
蚕农以所产鲜茧直接缫制成湖丝(即通常称之谓土丝),湖丝中以南浔北郊的产品质量为最好,多数蚕农是采用“鸭村”(南浔西约二十华里)的蚕种,丝质柔软,强伸力好,色泽白而略带竹青。南浔的南郊、双林的东北郊、湖州的东郊,虽桑地广大,产茧甚多,但丝质较差。乌镇四乡,丝色略带茶褐色而蚕农缫丝技术很好,能生产丝度很细而均匀的16~18、18~20但尼尔土丝。硖石、长安蚕农缫丝技术也很高明,丝色略带淡绿而拉力强,粗类少,外商视为特种产品,受到欢迎。
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前,湖丝产区的蚕农皆使用土蚕种育蚕、产茧、制丝,饲养方法又是土法,以致丝的产量(单产)很低。三十年代初,蚕种逐步改用新品种(蚕种场以科学方法培育的新交殖种),新品种的蚕,具有抗病力强、吐丝量多,产茧量高等优点。各蚕种场又开展育蚕的技术指导,茧和丝的单位产量,比土蚕种增加很多。
三、湖丝的收购方式
江、浙两省生产的湖丝的城乡市镇上,湖丝的收购行号林立,规模大小不一,估计总数多达数千家,大体上分为土丝行,苏经行和洋经行三类。
1.土丝行 土丝行直接向农民收购零星湖丝,故又名乡丝行。湖丝售给土丝行后,稍加整理分档、转手售给苏经行盛泽经行,这种经营方式叫“抄庄”,大都是季节性经营,每年六、七月湖丝上市时,设庄收购,过了中秋节,货源渐少,有的土丝行就收摊停业。另一种收购方式叫“门庄”,由苏经行或洋经行自行设立收购门庄(点),收购量不太多的,主要目的在于起到了解市场信息和掌握收购价格。
2.苏经行 苏经行大约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苏经行专门收购比较粗条份的湖丝,经整理后照苏州机户或绸厂的规格加工、重摇、重纺成“苏经”,运销苏州及其附近的机户和绸厂。远至南京等地也有销路。震泽纺经厂至今仍在生产苏经。
3.洋经行 洋经行又名辑里干经行,解放后称为纺经工场。是自己以“门庄”或“抄庄”方式收购湖丝后,整理分档发给经户,经户把湖丝重摇,重纺成干经。然后运销国内苏、盛、沪、杭各地绸厂,又输出到美、英、法、意、瑞士及印度、埃及等许多国家的绸厂。洋经行只南浔及震泽两镇有之。三十年代中,南浔镇洋经行亦已逐渐减少,由于震泽镇成为湖丝的主要集散地之一,经行又兼纺“线经”、“广经”,运销杭州及广东。
四、湖丝的产量及其用途
湖丝的产量,包括海宁丝在内,全年究竟有多少,无确切数据。主要由于湖州、盛泽一带,有部份蚕农自产湖丝、自织成绸出售,有些绸机户直接向蚕农或土丝行购进湖丝来织造绸、罗等产品。盛泽四乡号称日出万绸,盛泽白龙桥桥墩刻有“晴翻千尺浪,风送万机声”的楹联,所产的盛绸都是以湖丝为原料。震泽北乡有的蚕农根据苏州绸厂规格而生产粗条份湖丝,再行重纺成“苏经”,对口供应,以上都是小农经济,自由行销的多,所以无法统计。加之,各地土丝行林立,皆无进销统计。即使洋经行,虽他们有每年成色(每包约一关担)数额,但同业公会掌握的数额,不一定正确。
从鸦片战争(1842年)后,外销丝经不断增长,其中:外销湖州,业内人称“出口毛丝”英文名Tsatlee-Srlk辑里丝。以销往印度为主。外销辑里干经,业内人称“洋经”,英文名Tsatlee-Releale以销往美国、法国和瑞士等国为大宗。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0年)直隶总督裕禄曾奏请:“举办蚕政,以广利源”。奏称“桑、麻、丝、茶均为民间大利所在,……中国出口货源,以丝茶为大宗,自通商以来,洋货进口日多,漏卮巨万,特此二项尚堪抵制……。”说明当时湖丝已为外销主要商品。同时国内丝织行业,蓬勃发展,不仅江、浙两省的杭州、湖州、绍兴、苏州、盛泽、丹阳等地千万机坊以及南京、杭州等地更有专为皇室生产绸、缎的制造局,大量织造库锦、库、缎、绫、罗、纺、绉,都用湖丝作原料。即广东的香芸钞,也采用湖丝,不用粤丝。迨民国初年(1919年)上海、杭州开始有新式绸厂如美亚、纬成等,生产风靡一时的华丝纱,物华葛、纬成缎以及线春、熟罗、杭纺等等,基本上全是用湖丝、辑里干经作原料。尔后,美亚等厂织造高档外销品时,还在经丝中搭一、二根干经以降低成本。总的来说湖丝内销面广量大,每年都是内销大于外销数量。
生产湖丝及干经的全盛时期约在1900年~~1925年,估计年总产量二十万关担,亦即折合一万吨,相当于二百万担鲜茧是有可能的。据干经行前辈估计,当时出口外销,每年不少于五、六万关担。以上数字,不包括四川省所产摇经及湖北沔阳的黄土丝。
1930年间,外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内受国民党的政治腐败,苛捐杂税的摧残,民生凋蔽,穿用丝绸者日少,丝绸售价跌落(干经每关担自600~700元降为400~500元,尚乏主顾)。蚕农植桑、育蚕和制丝的生产,无利可图,以致桑树败落,湖丝产量逐年下降。1937年日寇侵占湖丝产区,由华中蚕丝公司(日商)统制运销。加之,通货膨胀,民不聊生,绸销呆滞,农村育蚕者锐减。湖丝产量降到历史上最低点。估计仅是全盛时的产量的十分之三左右。抗战胜利后的四年(1945年~1949年)中,外销虽有销路,但受到桑树巨缺、通货膨胀和外汇汇率的不合理等因素限制,湖丝产量增长极微。与全盛时的产量,相差十分悬殊。
五、湖丝纺成辑里干经过程
洋经行由“抄庄”及“门庄”所收购来的土丝加以整理分档,主要是分粗细,配色泽而后发给经户(又名车户),经户从湖丝重纺成干经的过程如下:
1.拍丝 将湖丝在清洁的河港里浸泡而拍松。
2.摇丝 从湖丝大框上绕在竹制小车上,亦称掉丝。技术熟练者能从两指间通过的丝条份分辨出粗、中、细三档,分别摇成干经,以缩小纤度参差。
3.板经 亦即重摇、复摇成干经,即由小车摇成一定规格尺寸的丝片,大约1.5米周经,一方重摇,一方面接好断头,剔除糙类,边摇边用炭火烘干。亦工亦农,咿呀之声,传遍村舍。经户每加工一关担干经可得工资约35元,再加余丝折价约15元及屑丝(回丝)收入,总共约50余元,按震泽近乡,每年加工干经二万关担计算,经户可得益一百余万元。当时当地糙米每石价4~5元,相当于三十万石糙米,可谓农民的一大收入。自然也给震泽镇带来了商业的繁荣。
4.洋经行按质按量检验经户所交回的经条,洋经行又将经条精心挑选,分别条份、色泽、内在质量,配成头、二、三等干经、绞经成小包,上面加上商标牌号,每15小包打成一件,每件一关担,计133.33磅,重量不超过5%。
六、湖丝及干经的外销情况和国内外的展览概述
湖丝及干经的外销情况基本相同,洋经行把湖丝或干经打绞成小包,加上商标而打成件,运往上海丝栈(即代销丝经的行号)。丝栈聘有“通事”,(即翻译而能讲一些商业上的用语,又是熟悉丝经行业务的人),“通事”以计件制作为收入。在丝经出口全盛时期,每关担优质干经,最高价约650两纹银,质次者价格比较低,当时每1.3两银元折合一个美元。相当于每吨干经售价8000美元,质次者5000~6000美元,在1905年~1920年间丝经价比较稳定,而汇率波动较大。丝经主要销售给英商、法商、瑞士商、日商等洋行(如怡和、达昌、三菱、三井等洋行计有十多家),这些洋行既垄断又竞争,总的是剥削中国的广大蚕农和中国丝经商人,而洋行却坐收渔利。当时我国处于半殖民地的国家,国际贸易操之于洋人之手,利权外溢,言之痛心。
据悉1924年曾有震泽人徐南邹(其祖上是经营徐世兴洋经行的),开设华通行,经营厂丝及辑里干经运销美国。可说徐是华商出口生丝的创始人。但经营年数不长。解放前夕,震泽人杨公度在沪经营广益华行,把隆昌震泽经行产品兰麟牌干经及海宁重摇一等品土丝,直接运销美国、印度,得到买方满意的答复,后因干经停止生产,就无货供应了。以上二例是中国人自己外销外洋的概况。
相传1919年前后,有美国丝商二、三十人到南浔梅恒裕、震泽隆昌震泽行参观,外国人初以为每家至少有男女工人一、二千人,待到现场一看,只有几间老式大厅,很少几个职工,从事回经(收回经条),发料(发出毛丝)、配丝、检验、包装工作,而实际加工全在农村,蚕农亦工亦农,加工费收入大于当地其他工作工人的收入,所以加工经户都认真地保质保量的进行生产。洋人初而鄙视,惊讶,继而沉默、深思,终于认为这是最先进的经营管理体制。
二十世纪初期,美国召开纽约万国丝绸博览会,中国曾派去代表团,既展览又参观。代表团由丁汝霖、徐锦荣、张鹤卿(南浔镇丝业代表)、毕康候(震泽镇丝业代表)等十多人组成。所展览的丝绸,获得了好评。代表团归国途中,绕道法国巴黎、里昂(法国的丝绸城市)及越南西贡等城市参观访问,得到各地政府和华侨的欢迎。返国后,张鹤卿曾写有展览和参观日记,以资记述当时参观的盛况。毕康候曾以各国陈列的丝经与我国的丝经作了对比,写成一文,作为国产丝经今后改进的目标。
1930年间,我国在杭州召开西湖博览会,浔震二地丝业界人士曾以丝经样品赴会展览,其中有:南浔梅恒裕洋经行的梅牌及绣麟牌优质干经,震泽隆昌震泽经行的金孔雀牌干经等。
七、缫丝技术的改进及缫丝厂的兴建
辑里干经是用湖丝重摇、重纺而成,色泽洁白,抱合强、伸度好,惜手条份偏差太大,因蚕农缫丝时无严格定粒,添绪时一般二、三粒一甩,粗细不匀,而外商洋行在进货时,采用400回检验,只要平均纤度在规定范围内,就算合格,一到外国绸厂,使用时就大不满意了。难怪日后为厂丝所淘汰。
1923年业中有识之士,有鉴于斯,曾在震泽慈云寺内积谷仑,举办缫丝传习所,聘请浒墅关蚕丝学校费达生先生主其事,设计脚踏木制缫丝车,招收近郊农村少女,教以缫丝新技术,意欲生产改良土丝,惜乎只办了三期。
后来,开弦弓并设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多数缫丝女工是传习所学生,该合作社指导农民选用优良蚕种,科学养蚕,自己收茧(入股),自烘。新法缫丝,以至发运上海,直接销售给外商,用蜜蜂牌商标,生丝质量很好,博得外商高度赞赏。这样统一的经营管理,实为农、工、商供销一条龙经营的先声。1937年湖丝产区被日军侵占,该社即行停办。
1928年间,孙荣昌、费仲琛、施省之、杨晓帆等发起创设震丰缫丝厂,厂址设在震泽东栅,第一期工程建有坐缫车208台,于1929年开车生产。次年添设第二车间,内安装坐缫车208台,又添置千叶式蒸气烘灶(烘鲜蚕用),在筹建时曾派吕世俊、张书城等十人到上海学习生产管理工作。该厂全部开车时工人约700多人,采用骆驼牌为商标,缫丝生产多年,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等影响,屡有亏损,原出资人无意经营,出租给他人生产。1937年抗日军兴,1938年该厂被焚。
八、解放后,震泽地区茧桑发展概况
解放后,人民政府非常重视蚕桑事业,1949年5月吴江全县刚解放,立即开展收购春茧工作,以维护蚕农的利益。多年来,县及乡(公社)都设有专职干部和人员,鼓励植桑、养蚕,又以科学方法指导蚕桑生产。解放前,湖丝区域每年以育春蚕为大宗,二蚕(即夏蚕)虽有饲养,但其数量甚微。经过近二十年来的发展,一年育蚕四次(即春蚕、夏蚕、秋蚕和晚秋蚕),产量较之解放初期,增长很大。
因土丝条份偏差太大,不受绸厂的欢迎,特别在织造高级绸缎时,绸厂皆以厂丝为原料,同时辑里干经售价方面,也一直低于厂丝的二成多。所以我国丝绸和蚕桑有关部门决定大量收购鲜茧,交缫丝厂生产厂丝。1952年震泽纺经工场(即洋经行)因原料关系而转营他业。由于尚有一部份蚕农自制土丝,加之蚕农中原来存有土丝,供销合作社于1952年秋季起收购了这批土丝,纺制成经,运销各地。迨1955年农村合作化高潮后,农民统一出售鲜茧,国家收购后,烘干制成厂丝。1958年冬,在震泽参差浜曾建有一家缫丝厂,后因设备及丝的质量关系而停业。七十年代初,震泽东栅建设国营缫丝厂壹座(今名震丰丝厂),目前震泽丝区,尚有集体经济的缫丝厂十家。制丝工厂的发展说明我国蚕桑事业的发达。
(本简史主要资料系参照蚕丝界前辈项志生所著《桑蚕辑里湖丝简史并探讨蚕茧收购问题》一文初稿,又经过丝经及苏经前辈提供资料,作了增补,并增添了一些目前情况,而编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