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统计公报 >> 统计公报 >> 2005年苏州市吴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苏州市吴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4/22 6:35:02    作者:  来源:  中国统计信息网    【字 号:  】   点击量:9948

  2005年,全市人民在吴江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富民强市、“两个率先”目标,努力克服宏观环境偏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使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全面、快速、协调发展,成为江苏省首批6个全面小康达标的县级市之一,为“十五”发展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综合

  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3.2亿元,按现行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8.6%,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1700元,比上年增长18.1%,按现行汇率折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达到6460美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亿元,比上年增长1.35%;第二产业增加值254.9亿元,比上年增长19.56%;第三产业增加值133.3亿元,比上年增长18.9%。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加速。三次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为3.72:63.22:33.06。全年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58.58亿元,比上年增长14.4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4.93亿元,比上年增长19.81%。

二、农林牧渔业

  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全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主题,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22亿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农业产值7.93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夏粮亩产259.4公斤,油菜亩产158.9公斤,水稻亩产522.5公斤。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为40.2:59.8。农产品认证保持快速增长,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5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5只,绿色农产品26只,有机农产品2只。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7.51万千瓦,拥有各类大中型农用拖拉机800台,农林牧渔用电量7969万千瓦时。全市共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861万元。全年完成水利工程总投资7735.16万元,防汛抗灾能力进一步增强。成为全省首批生态农业县。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规模不断扩大,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着力构建沿苏州、沿上海、沿浙江、沿太湖“四沿”经济片区,以科技创新、品牌建设为龙头,集群产业取得强势发展。电子信息、丝绸纺织、电缆光缆3大支柱产业,缝纫机、彩钢板、羊毛衫3个特色产业被列入省重点扶持的20个产业集群名单。震泽镇被命名为全省惟一的江苏亚麻绢纺名镇。“蚕花牌”系列面料产品获得中国丝绸协会评定的全国丝绸新产品金奖。全市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159家,比上年增加28家,超10亿元企业23家,比上年增加7家。深入实施名牌战略,“大象牌”内外墙涂料、“迎春花”牌桑绸生丝、“德尔”牌强化木地板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德尔”牌强化木地板、“康力”牌电梯获全国驰名商标,有14个产品被确认为省名牌产品。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485.35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完成工业增加值231.82亿元,比上年增长20.99%,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414.95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54.69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利润总额23.62亿元,比上年增长31.36%;销售产值1126.4亿元,比上年增长26.16%,产销率为97.5%。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51.53亿元,比上年增长39.57%;私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43.16亿元,比上年增长6.64%;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819.34亿元,比上年增长32.9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9.00%,比上年提高了2.78个百分点。全市工业用电量快速增长,全年累计工业用电量达80.3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7.85%。

  全市建筑行业发展平稳。建筑企业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工程质量和经营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市有资质建筑施工企业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8.47亿元,比上年增长10.95%,实现增加值6.88亿元,比上年增长11.15%。全年施工房屋建筑面积456.8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79.8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06.35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13.16亿元,比上年增长12.31%,其中,工业企业完成投资额141.50亿元,比上年增长4.68%;服务业完成投资71.51亿元,比上年增长30.99%。个体私营经济完成投资额150.98亿元,占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0.83%。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累计达1511个(不含房地产和私人建房),计划总投资379.01亿元,其中个体私营投资项目1259个,占总量的83.32%。本年新开工项目1191个,上年结转项目320个,年末已竣工投产项目1200个。实现新增固定资产147.93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69.4%。

  房地产开发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6.92亿元,比上年增长36.92%;累计施工面积425.9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9.10%,竣工面积129.2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6.33%;商品房销售面积95.0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4.78%,销售金额29.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94%。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较快增长。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年末全市拥有各类机动车19.86万辆,比上年净增15939辆,增长8.72%,其中各类汽车37729辆,私人汽车28467辆,分别比上年增长27.17%和34.28%。交通部门全年完成客运量1072.76万人,客运周转量58849.15万人公里。新增城区停车泊位550个。在市重点建设项目中,交通建设投入17.61亿元,市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已达28.48平方米。建成全省首个县级市客货运输GPS调度系统,提高了城乡交通管理水平。

  邮政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政电讯业务总量11.50亿元,比上年增长9.61%。全年发送函件384.20万件,特快专递36.90万件,报刊2031.40万份;年末邮政储蓄余额19.68亿元,比上年增长39.48%。年末市话和农话用户58.8万户,比上年增加12.44万户,其中小灵通用户25.56万户,比上年增加11.02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69万户,比上年增长19%。全市电信上网用户已达6.1万户,“中国吴江”已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县级市优秀政府门户网站。

  旅游业快速发展。整合同里、黎里、震泽等古镇资源、七都、横扇等太湖资源以及全市生态资源,努力形成大旅游格局。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9.2亿元,比上年增长70.43%,接待中外游客486.01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25.89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7.28%和116%;景区门票收入3542.23万元,比上年增长34.57%;旅行社营业收入5067.46万元。年末,全市共有星级宾馆15家、旅行社14家。旅游重镇同里获“中国十大魅力名镇”称号。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增长较快。努力改善消费环境,扩大市场销售,随着肯德基、麦当劳等世界500强企业的进驻,百润发、易初莲花、苏宁电器等国内商贸连锁巨头也相继落户吴江。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5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3.5亿元,增长17.4%;住宿、餐饮业零售额7.9亿元,增长10.5%。全年个体行业零售额38.9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在福布斯中国大陆百佳商业城市评选中位列第三名,并入选“2005年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市场成交活跃,全市有各类专业市场94个,商品成交额355亿元,其中: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交易额突破300亿元,达300.8亿元。在全国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专业市场中排名第一位。

  市场物价保持基本稳定。从消费价格看,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9%,其中,食品类价格指数为100.7%,居住类价格指数为100.6%,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9.9%,衣着类价格指数为91.8%,交通和通信类价格指数为99.7%,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价格指数为98.9%。

七、对外经济

  外贸出口平稳增长。坚持“筑巢引凤”,着力优化投资载体功能,不断培育出口新增长点。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3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26%,其中出口63.56亿美元,进口68.0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19%和9.58%。在出口额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为56.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3%。全市出口超1.5亿美元的企业有9家,超千万美元的企业有75家。全市平均日出口量达1741万美元,比去年同期日增393万美元。有6家企业跻身中国外商投资企业500强行列。全市开展进出口业务的企业为799家。

  全年累计新批外资项目175项,注册外资8.11亿美元,增资项目97项,注册外资3.95亿美元,合计新增注册外资12.06亿美元,比上年略降0.83%;实际到帐外资6.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29%。全市新批项目中注册外资超千万美元的33项。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步伐加快。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4149万美元,完成营业额3505万美元,新批外派劳务人员200人。新批准投资境外企业5家,投资总额100万美元,“走出去”战略正逐步引起民营企业的关注。

八、金融保险业

  金融运行形势喜人。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金融部门根据本市发展实际,不断加大信贷投放支持力度,为全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裕的资金保证。年末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467.32亿元,比年初增加112.57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23.11亿元,比年初增加48.37亿元,人均储蓄额达28593元,比上年提高6119元。年末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达335.73亿元,比年初增加70.79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款99.08亿元,比年初增加18.99亿元。年末签发承兑汇票余额77.09亿元,比年初增加22.46亿元。全年累计现金收入1421.23亿元、现金支出1528.43亿元,累计净投放107.20亿元,比去年减少投放5.41亿元。

  保险市场健康发展,保费收入稳步增长。全年保险机构保险业务收入6.46亿元,比上年增长8.4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41亿元,寿险保费收入5.05亿元。保险业务支出3.05亿元,其中:支付各类赔款1.00亿元,比上年增长18.49%。证券市场平稳发展,全年实现证券交易额59.8亿元,全市拥有上市公司3家。

九、城镇建设和环境保护

  积极推进城镇建设,城市化进程加快。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年度投资额46.43万元,其中城市建设投入2.65亿元;基础设施投入9.07亿元;电力建设投入10.03亿元。包括市图书馆、档案馆、市区绿化工程、市区桥梁降坡工程、吴江天然气一期工程、平望污水处理厂,11项输变电工程等34项已经竣工和基本竣工。投资8亿多元的区域供水一期工程竣工投运,城乡居民喝上了优质的太湖水。新增天然气用户4000户。城乡新增绿地1.73万亩,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已达20.38%和43.74%。城市化率56.99%。

  以创建全国生态市为抓手,努力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关闭了重污染的全部旧桶复制企业及50多家小化工企业、车间,全市以镇为单位建设了较为完善的污水管网系统,实行污水集中处理、统一排放,日处理污水45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62%。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验收。

十、科技和教育

  坚持科教兴市,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全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12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8项,省级项目13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推进。全市拥有省级以上高新科技企业35家,其中有5家被列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04.3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3.95%;共有120项产品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产品;已有15家企业建有工程技术中心;专利申请数718件。科技载体建设得到加强,突出吴江经济开发区、吴江临沪经济区、盛泽纺织科技园三大主战场,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中取得新进展。

  坚持教育优先,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7.0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1%。年末全市共有小学63所、初中26所、高级中学8所、完中2所、中等职业教育3所;全市在校中小学学生总数101714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为47296人,初中在校学生为31855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为15857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为6676人,年末全市共有中小学专任教师6422人。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文化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年共举办各种文艺演出和群众文化活动450场,十镇联动大型文艺巡回演出、“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企业、走进学校”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百场文艺巡回演出、市首届戏曲艺术节、庆祝抗战胜利60周年和红军长征70周年国庆广场文化活动周等活动深受百姓喜爱。市图书馆被文化部授予“国家一级图书馆”称号。全年接待读者37万余人次。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成绩,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建设不断增强,被评为省、苏州市卫星管理先进县(市)。文化市场管理和文物保护进一步加强,柳亚子故居、师俭堂申报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的后续工作已经完成,垂虹桥遗迹等5处文物已申报江苏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黎里镇已申报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完成了垂虹桥东端修缮及环境整治工程并通过了专家验收。国保单位退思园的档案被省文物局评为优秀档案。

  卫生事业取得新成就,健康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城乡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1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0个;全市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868人,拥有床位数2611张,全年累计完成诊疗250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8万人次,收治病人5.4万人,全市参加无偿献血10156人次。成功创建了省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市和省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市。

  加快体育强市建设,体育事业持续发展。成功承办了全国第十届运动会跆拳道比赛,被十运会组委会评为全国优秀赛区,被省体育局评为最佳赛区。吴江籍运动员在十运会上夺得两金一银一铜的历史最好成绩;承办了全国“鲁能杯”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省青少年海模比赛等多项赛事。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为全民健身提供良好氛围。向省以上运动队输送8名运动员,达历史最高水平。全年销售电脑体育彩票近2800万元。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江苏省体育先进单位”。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2005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783094人,比上年增加5585人,其中,男性人口389110人,女性人口393984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9.7%和50.3%。全市非农业居民242979人,全年出生5376人,出生率为6.87‰;死亡5677人,死亡率为7.2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8‰。吴江人口以汉族为主,约占全市总人口的99.8%。全市登记外来人口39.26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2236元,比上年增长16.07%。据城乡住户抽样调查统计,200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498元,比上年增长1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00元,比上年增长15.4%。居民消费不断升级,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11574.4元和506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5%和12.21%。生活质量继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4平方米。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4.17%和39.3%。城乡居民百户家庭拥有电脑48台。

十三、社会保障

  以“全覆盖、低失业、高和谐”为总体目标,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年末人数为38.9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年末人数为19.22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年末职工人数为29.19万人;参加工伤、生育保险年末职工人数分别为18.51万人和18.97万人。城镇基本养老、失业、医疗三大保险覆盖率达98.4%。继续规范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镇、村覆盖率达100%,参合率达97.2%,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看病难问题。社会保险扩面工作不断推进,出台了《吴江市无养老医疗保险城镇老年居民社会保障试行办法》,惠及8500多名城镇老年居民。土地换保障总人数12.94万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年末共有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0337人,比上年增加1029人,其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分别为1783人和8554人,全年累计支出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001.74万元。年末全市各级民间职业介绍机构46个,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13个。全年新增劳动就业岗位7.34万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1.25万人,安置城镇职工再就业1.03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社会福利事业蓬勃发展。全年通过销售社会福利彩票筹集社会福利资金2800万元,接收社会捐赠款171.1万元。

  2005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经济结构亟待继续优化,城市各项功能有待完善,居民收入期待进一步提高。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一定能够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使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友好、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注:各项人均指标按户籍人口计算。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