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望族 >> 陈去病室 >> 英名叱咤辛亥革命时期的陈去病

英名叱咤辛亥革命时期的陈去病

2020/10/12 0:05:11    作者:  王桂云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10196

  近代诗人陈去病英名曾叱咤辛亥革命时期,在那风云变幻的年代,早年参加同盟会,与柳亚子等开先创办南社,继而追随孙中山先生,宣传革命不遗余力。曾任孙中山北伐大本营宣传主任,广东护法军政府参议院秘书长等职。孙中山先生亲切地誉他为“十年袍泽,患难同尝”。陈去病的诗作,多抒发爱国激情,尤以“抒怀及借凭弔历史人物以宣传民族思想者为多”;风格苍健悲壮,当为史诗。陈去病的史志著作,大都为革命志士树碑立传,以宣传爱国革命为旨,为史志事业与革命工作做出了贡献,向为人们所称。

  陈去病(1874—1933)江苏吴江同里镇人。初名庆林,字佩忍,号巢南,别署病倩、法忍、百如、柏儒、伯儒、无名、拜汲、汲楼、醒狮、季子、南史氏、有妫血胤、垂虹、亭长、勤补老人等称,并多署为笔名;吴江有座垂虹桥,历来名胜地,去病即以“垂虹亭长”为自号。因读过汉朝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毅然易名“去病”。室名有瞻园、百尺楼、拜汲楼、浩歌堂、崇文馆、緑玉青瑶馆等。

  陈去病祖上以经营榨油业致富。陈去病出生时,父亲先他5个月前去世,他成了遗腹子。母亲倪节孝君人称倪太夫人,生他时住在苏州娄门平江路庆林桥旁的旅社内,请当地有名的接生婆接产,陈去病的乳名就用桥名命之,为陈庆林。出生数天后,倪太夫人抱他回到同里陈宅大院。倪大夫人是元末著名画家倪云林的后裔,知书达理,陈庆林5岁时,母亲便亲授他文字,史册经文取经用宏,给陈去病幼稚的心灵里扎下了扬善憎恶的基因,孙中山先生也誉倪太夫人为“女之师表”,并为她的墓碑亲撰碑文,以表彰她培养了一个有志革命的杰出男儿。陈去病15岁时,倪太夫人感到自己的知识根底已无法满足如饥似渴的儿子需求了,为了更好地培养儿子,她亲自送儿子拜长洲(今吴中区)大儒诸杏庐学古文诗词,打下了很好的文学基础,一直到21岁学成回同里。童年时期的陈去病聪颖过人,但性情急躁,负气慷慨。母亲便以大苏氏能忍之,为他取字佩忍,要他一生以忍让为本,平安度日。可面对那风起云涌动荡不定的年代,叫他如何“忍让”。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第二年腐败怯懦的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弱冠之年的陈去病亲眼目睹“商埠”之地的苏州,蒙耻受辱。外国侵略者横行无忌,为非作歹肆意掠夺。国家危难,财匮力尽,民不聊生,激起陈去病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

  1897年,刚获科试优等补廪的陈去病,遂和同乡金松岑等,联合了40余位同邑之士,组织了“雪耻学会”。“雪耻学会”的创立,使家乡有志青年常常聚集一堂共议经邦纬国大事。他撰写的“炎黄种族皆兄弟,华夏兴亡在匹夫”之联,昭示“雪耻学会”成立之宗旨和自己的志向。据柳亚子长女柳无非撰文介绍说:“(陈去病)首先是我祖父念曾先生的朋友,那时去病先生痛恨清政府屈辱于帝国强权,在同里镇成立‘雪耻学会’,拥护维新。我祖父思想进步,是该会会员。由此,去病先生和我祖父是同辈,虽然他对我父亲不以长辈自居。……父亲(柳亚子)在祖父的影响下,也赞成了变法维新。

  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通过光绪皇帝实施百日维新变法期间,陈去病为此欣然写下了《江上杂诗》,表明自己的态度和个人的愿望。其二首为:“鱼龙呼啸水奔撞,百万蛟鼍恐未降。唯有东吴陈季子,烈风雷雨过长江。”陈去病和雪耻学会的青年在家乡积极进行革旧维新的爱国宣传,但是戊戌政变很快失败了。

1900年,八国联军铁蹄践踏中华大好河山,次年签订了《辛丑条约》;1900年,沙俄武装抢占我东北三省,迟迟不肯撤兵。所有这一切都使陈去病等青年人感到忍无可忍。

  1902年他(柳亚子)在吴江应试时与去病先生相识,他们都愤于清王朝的腐败,具有反清思想,他们都是诗人。”1902年4月27日,应蔡元培之邀,陈去病和金松岑一起到赶上海,与章太炎、吴稚晖、沈观云、叶瀚等志士,创建了进步教育团体——中国教育会。这个教育会开宗明义:“编订教课书,改良教育,以恢复国教为基础,并从中结集爱国志士,开展反满的革命活动。”陈去病返回吴江后,在同里、常熟、松陵等地联络有识之士,组织了中国教育会同里支部,在吴江开展宣传活动。

  上海之行使陈去病大开眼界。当时看到不少爱国青年纷纷出洋留学,寻求救国救民之路,1903年中国教育会改为爱国女学。这年的夏秋间,陈去病回到上海,任爱国女学教师。这是蔡元培先生创办的一所学堂。任教者大都是革命党人,内地志土也常以此为联络机构。后来,30岁的陈去病告别了中国教育会的同仁,只身由上海东渡日本留学。他慷慨赋诗道:“长此笼樊亦可怜,誓将努力上青天。梦魂蚤越三千里,壮志期赏廿九年。不屑破家拼一掷,要须仗剑历三边。由来弧矢男儿事,莫负灵鳌去着鞭。”

  初到日本,这个小小邻国各方面的发展.令陈去病惊叹不已。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新兴的君主立宪制与腐败保守的清政府相比,真是天壤之别。他从梅田驿坐火车去东京,一路隧道重重,巧夺天工之感由然而生,但是陈去病的心情快乐不起来,做一个弱国弱民的悒郁辛酸沉重地压抑着他。

  3月12日,陈去病和十一个中国留学生一起去参观大阪博览会,其中台湾馆展出了几具木偶,有的穿戴翎顶补服,有的小脚盛装,有的披麻戴孝,有的伸手行乞。馆中设有茶座,招待员一律是拖着辫子的台湾男人或小脚女人,这种展览,对中华民族带有明显的侮辱意图。看到台湾馆中展示丑化中国人的内容。更有甚者,馆内竟日方把福建产品也展示其中,这无疑是明目张胆地表示福建也在日本的势力范围之内。陈去病及其同伴都看了以后,顿时感到异常气愤,一行人找到博览会的清政府官员及日本主办人员,义正词严地提出交涉。理屈词穷的日本方面,面对凛然正气的陈去病等人,不得不将福建产品移出博览会。博览会事件给陈去病留下了终身难忘的感受。又一日,东京突然遭到暴风雨袭击,顷刻间,天昏地暗、雷电交夹:雨停后,睛曦普照,格外光明。陈去病倚楼而望,从雨后佳境中突然悟到一道理,不经暴风雨洗礼,不会有雨后特有的清新。同样道理,腐朽的制度不经摧枯拉朽的破坏,不会有辉煌的新成就。他旋即提笔作下《东京雨后寓楼倚望》诗,内中写道:“大凡物腐败,败必多弃遗。……拉杂摧烧之,循是一变置,辉煌乃合宜。”表露了他革新思想的一个新跃进。接着,陈去病倡议组织吴江游学会,并建议在吴江当地组织游学公会,募集款项,资助爱国青年出国,培植有志之士。他给同里支部的同志异常激动地写信道:“警警警!白祸燃眉鹿走铤。醒醒醒!庞然巨狮勿高枕。奋奋奋!伟大国民莫长病。兴兴兴!舍身救国为牺牲。”就在这封信中,他表示要学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遂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去病”。信刚写完,就传来—则消息:广西巡抚王之春为镇压革命会党,准备向法国借兵借款,答应事平之后,将以全省的电线权铁道权与矿产权送与法人作交易。第二天,陈去病参加了东京中国留学生召开的五百人“拒法大会”。

  1903年10月28日,沙俄军队强行占领我国奉天(今沈阳);又隔数日,非法霸占我东三省的沙俄不仅拒不撤兵,而且变本加厉提出新的侵略要求。1904年2月8日,日本突然袭击旅顺口的俄国舰队,日俄战争爆发。留日学生义愤填膺,又在东京召开“拒俄大会”。陈去病和一批留学生纷纷表示要组成义勇队,亲赴东北前线,和侵略军决一死战,夺回我大好河山。正当陈去病和一批热血青年积极操练之际。日本警察出面干涉。迫不得已,组织改名为军国民教育会。为使这个新生的组织得以生存发展,陈去病在自己并不宽裕的生活费中解囊资助,情愿自己节衣缩食。但是反革命的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走狗,以“名为拒俄,实则革命”为由,强行解散这个组织。这就使爱国留学生们彻底看清了清政府朽木难雕的本质,纷纷用尖锐的笔剖析清朝统治者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的反革命政策,陈去病在由他主编的留日学生《江苏》第四期上,发表了“满清王气今已无,君不革命非丈夫”的有力鼓动。

  陈去病在日本时很想谒见仰慕已久的孙中山先生,但不久孙中山先生离开日本去了东南亚,失之交臂。但在日期间陈去病却结识了黄兴等革命党人,为日后孙中山在上海召见他作了充分准备。此时陈去病的思想上产生了一个飞跃,决心担当起推翻已经“病人膏肓”、“无药可救”的清王朝统治者的重任。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将母亲赐给他的一直沿用下来的原名陈庆林改为陈去病,表示新的事变使拒俄运动再次出现热潮,但清政府面对日俄帝国主义在中国领土上的争夺,却厚着脸皮宣布“中立”。陈去病于2月14日在《俄事警闻》报上发表文章,谴责清政府厚颜无耻的嘴脸,并呼吁:“大盗人室,主人酣眠,其亡,我中国人民有不为再重奴隶者乎?夫至为再重奴隶,而我中国人民休矣休矣!思求伸而不得,将恢复兮何年?暗暗死囚,沉沉黑狱,我黄帝子孙,尚有重见天日之期乎?”所谓“再重奴隶”指的是清王朝的和帝国主义的奴隶,陈去病在这里实际上已经提出了反帝和反清双重任务。陈去病在爱国女学任课期间,利用课余时间研究明清之际的历史;编辑《陆沉丛书》,该书原计划辑录野史、杂著共10种,但实际上只出版了初集4种,即《建州女直考》、《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忠文殉节记》。他在辑《陆沉丛书初集》题首中写道:“胡马嘶风蹀躞来,江花江草尽堪哀。寒潮欲上凄还咽,残月孤明冷似灰,誓死肯从穷发国,舍身齐上断头台,如今挥泪搜遗迹,野史零星土一抔。”明末清兵南下时,在扬州等地野蛮残酷地屠杀了大批汉族人民,陈去病的《陆沉丛书》忠实地记载了这段充满腥风血雨的历史,因而成为当时流行的反清读物。不久《俄事警闻》改为《警钟日报》,1904年6月下旬,陈去病任上海《警钟日报》主笔,有题《警钟日报》一首诗表达他当时的心情:“铸得洪钟着力撞,鼓声遥应黑龙江。何当警彻雄师梦,景命重新此旧邦?”他希望通过自己的革命宣传,激起同胞们的爱国热忱,寄寓自己振兴祖国之大志。不久,又编写了一本《清秘史》,包括《满州世系图》、《二百四十年间中国旧族不服满人表》等内容。当然在现代人看来,书中有很浓的狭隘种族敌视情绪,但是它将“兴中会首领孙文谋起兵于广州”列入大事年表,可说是首创。陈去病在编辑《警钟日报》期间,一个偶然机会,观看了京剧《瓜种兰因》,该剧根据《波兰衰亡史》改编,写波兰战败求和,割地赔款,名为外国史事,实际上处处影射清朝政府。他对该戏大为欣赏,并结识了京剧名演员汪笑侬,把《瓜种兰因》的剧本在《警钟日报》上连载,过后为之出版小册子。不久他又看了汪笑侬主演的清初名剧《桃花扇》,时间虽然过去了二百多年,但是孔尚任所描写的南明兴亡史引起了陈去病强烈的共鸣。汪笑侬的艺术实践使陈去病认识到,戏剧是一种有力的宣传工具。

  1904年8月21日,陈去病在报上发表论文《论戏剧之有益》,文章分析了戏剧艺术的感染力及其宣传教育上的直观性,论述了革命戏剧的重要作用。其中指出:“举凡士庶工商,旧逮妇孺不识字之众,苟一窥睹乎其情状,接触乎其笑啼哀乐,离合悲欢,则务不情为之动,心为之移,悠悠油然,以发其感慨悲愤之思而不自知”。“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砣砣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希望革命党人深入梨园,与戏剧艺人结合,编演宣传革命思想的新戏。1904年10月初发起出版刊物《二十世纪大舞台》,该刊分图画、论著、传记、传奇、班本、小说、丛谭、诙谐、文苑、歌谣、批评、纪事等栏。第一期中的《安乐窝》一剧,规定以女丑扮演慈禧太后,尖锐地谴责她穷奢极欲,不管民间死活,不顾国家沦亡;还有一副为还在执政的慈禧太后写的寿联讽刺说:“今日幸颐园,明日幸南海,何时再幸古长安?亿兆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交趾,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四万里封圻日蹙,欣逢圣寿祝疆无。”当时西太后正在庆祝七十寿辰,发表这样的作品有很大的风险,陈去病无疑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了。他又先后发表了很有影响的作品《告女优》、《南唐伶工杨花飞别传》、《日本大运动家名优宫崎寅藏传》、《舞台掌故》、《轩渠志》及新排时事壮剧《金谷香》等。《金谷香》写不久前上海发生的一则新闻:罢职官僚王之春到沪活动,勾结俄国军官和领事,有所图谋;安徽人万福华在金谷香莱馆枪击王之春,但未成被逮,剧中万福华唱:“骂一声,王之春,你好无赖,私下里,和外邦,暗地安排。全不想,我中国,连遭颠沛,都为那,俄罗斯,种下祸胎。还有那众奸臣,私将国卖,因此上,众外邦,兵舰齐来。到如今,东三省,连年受害。”该剧从万福华被捕到《金谷香》发表,不过几十天。它反映了陈去病力图使戏剧迅速为革命服务的热情。二十世纪初的上海,新戏一度颇为活跃,陈去病是一位积极倡导者。梁启超是最早重视戏剧创作的,1905年前后发表了几个剧本。但是从理论上阐述戏剧对社会的教育作用,提出改革戏剧、宣传革命的主张,应当首推陈去病,他是近代中国主张戏剧改革的第一人。

  《警钟日报》和《二十世纪大舞台》相继被封,因和购枪械谋起事涉嫌,事发遭缉。陈去病潜至苏州女学任教,又遭缉,后避到镇江承志中学任教。这一时期,他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搜集、整理明末文人和抗清志士的著作上。明末吴江有个抗清英雄吴易,1645年起兵抗清,以太湖为根据地,几次大败清兵。1646年被捕,英勇不屈,在杭州草桥门被凌迟处死。1905年夏天,陈去病得到他的遗稿,为之整理成集,定名为《吴长兴伯遗集》。吴江还有位文人志士叫吴炎,明亡后遁迹湖州山中,组织惊隐诗社,成员有顾炎武、归庄等近百人,影响很大;1663年,因受明史案牵连,在杭州弼教坊被清政府凌迟。陈去病收集了他的作品,也为他整理成集,定名为《吴赤溟先生遗集》。之后陈去病又完成了两部著作,《烦恼丝》叙述清初汉族人民抗拒剪发蓄辫的史实;另一部为《五石脂》,叙述东南志士的抗清逸事,兼录诗文。1907年,陈去病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后,开始编著《明遗民录》。这是一部大型传记总集,凡例规定,入清后“有隐居不仕,长为农夫以没世者,皆为搜罗,入之录中;其或曾叨一第及身受一职者,如候朝宗之伦,虽文学彬彬,亦概所屏斥。”全书以地理区划为纲,原计划很大,但实际上只发表了直隶、山东、山西三省的40多个人物,讲述了明清之际出现的大量义勇之士,在反对清朝统治者的斗争中英勇顽强,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可贵品格。表彰故人,借以鼓励新人,为发展中的反帝反清民主革命推波助澜。

  陈天华,1904年2月与黄兴、宋教仁等在长沙创立华兴会,参与策划在湖南武装起义,事洩复逃亡日本。1905年11月,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他奋起反对,并于12月8日在日本大森海湾投海自杀。留下绝命书万言,勉励人“去绝非行,共讲爱国”,还与留日学生总会一信,要求坚持斗争。陈去病作《偕梦遽醉厂游岳麓有悼陈天华烈士》诗云:“结交得良俦,昕宵恣讌游。驾言出西郭,扬舲渡中洲。湘江水清浅,橘树青油油。恍悟湘之灵,鼓瑟临清流。俄然抵岳麓,夹道青枫遒。小憩爱晚亭,捷上如猿猴。瀹茗虎芩下,鹤去泉还留。遂超千级磴,而凌群峰头。新茔筑垒垒,雄鬼声啾啾。中有湖海士,吾家之骅骝。昔时共肝胆,今焉隔明幽。伤心一陨涕,悲风徒飕飕。去去上云麓,气壮身益偻。琳宫忽在眼,洪钟疑赘瘤。云是先代物,款识今堪求。溯当万历际,索虏方虔刘。溃癰卒遗患,被发长含羞。濡忍三百载,决绝终无由。人心忽思汉,天运复来周。荆楚一振臂,天下皆同仇。遽翻往古局,一洗群伦愁。因缘得来止,豁焉开心眸。青天亦何问,金尊且暂休。芳兰况满前,春意岂清秋。浩歌一采撷,安用哀高邱?”

  革命的组织,是进行革命活动的根本保证。陈去病对明末清初的历史研究颇深,因此,在反清革命斗争中他很自然地效法明末东林党、几社、复社的传统做法,广结文社义社,并倾注了自己一腔的热血。

  1906年,陈去病在徽州府中学任历史教员,路过芜湖时,遇见《警钟日报》时的老战友刘师培,经他介绍,加人中国同盟会。不久陈去病在徽州府中学与后来成为绘画大师的黄滨虹一起组织了一个革命团体,取名黄社,表明以继承明末进步思想家黄宗羲的学风和文风,盟词:“遵梨洲之旨,取新学以明理,忧国家而为文。”

陈去病是鉴湖女侠秋瑾的同志和战友。1906年春,素有革命女侠之誉的绍兴秋瑾从日本回国后,在上海开展反清革命活动。秋瑾在上海筹款创办《中国女报》时,陈去病曾给予资助。这年的10月,她接受表兄、革命党人徐锡麟之邀,两人在南屏山下的白云庵里,交换了开展革命活动和举行武装起义的设想。根据这次商量的决定,秋瑾在绍兴,徐锡麟在安徽安庆,分别秘密从速组织和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结果他们策动的起义告败,徐锡麟英勇就义。绍兴的清兵则将秋瑾围困于大通学堂。秋瑾与部分学生与清政府官兵展开了殊死搏斗,结果还是被抓捕。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被清廷当局以野蛮手段斩刑杀害于绍兴轩亭口。正在上海主持国学保存会、编辑《国粹学报》的陈去病闻悉后,一时间侠义心潮奔涌,悲愤异常。他当即秉笔赋诗:“秋风秋雨愁煞人,沉寃七字何年霁”、“城头悬布要需豋,前扑何妨后来继”。出于对秋瑾的钦佩和敬重,陈去病准备在上海组织一次纪念秋瑾的活动。在因故未能举行后,他就想到成立一个反清文化人士的团体。也就在这时,他由然联想到“竹林七贤”的故事。这个典故是记述和颂扬历史上魏晋间嵇康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阮咸、琅玡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常常交往于竹林中叙谈。他们这样的友善被褒扬为七贤“神交”之谊。于是,他联络了华兴会、兴中会、光复会等多个会党成员,以“七贤神交”为范例,组织了一个“神交社”。他想通过组织“神交社”,开展聚谈讲学,交流信息,从中筹划革命活动。为此,陈去病于7月29日,通过《神州日报》和《国粹学报》,发表了《神交社小启》和《例言》,宣传和发动各界有识之士参加结社活动。

  清廷当局在杀害秋瑾后,不准秋瑾的棺木落葬在绍兴荒郊。无奈,秋瑾的盟姐徐自华在杭州西湖岳王坟侧买地作安葬之处。陈去病在上海得到这个信息,万分悲痛,他与秋瑾盟姐徐自华冒雪去绍兴,运秋瑾灵柩至杭,安葬在西冷桥堍。接着,即匆匆赶到杭州。

  谁知,1908年2月25日(农历正月二十四日)在杭州枫林寺正要揭墓追悼致祭时有两千多人出席。杭州清廷当局百般阻挠,陈去病挺身而出,慷慨激昂地登台演讲,沉痛悼念秋瑾女侠,激烈地鼓动反清革命。又与徐自华等共结“秋社”,以纪念秋瑾。当众揭露,愤然痛斥。就在这次充满险情的祭悼仪式上,他发起成立了商定每年秋瑾就义之日举行集会纪念。参加这次活动的200多名同仁志士,一时踊跃捐资数百。心情激动的陈去病,情不自禁地在“秋社”门上挥书题联:“秋菊有佳色,社会惜此人。”他还撰写了《秋社启》和《鉴湖女侠传》。在其主编的《大汉日报》上,还特邀请了曲学家吴梅创作了歌颂秋瑾毅然投身革命、视死不屈的杂剧《轩亭秋》。陈去病有《正月二十四日葬鉴湖女侠于西冷桥畔》诗云:“白傅堤长湖水清,贞魂今复妥轩亭。总教苏小坟前草,到得秋来也放青。岳坟于墓久荒凉,苍水冤沈孰表章?不信中朝元气尽,只令儿女挽隤纲。玄酒菜香次第陈,衣冠如雪拜佳人。道旁媍孺争垂涕,道是鲁连耻帝秦。诸君高谊薄云天,千里殷勤挂纸钱。我为陈辞酬一斝,好将心事达重泉。”

  1908年二、三月间,陈去病受聘到秋瑾故乡绍兴府中学堂执教。他一到绍兴,心里异常难受。这不只是因为好友秋瑾的被害而哀伤,而且眼下所看到的是,秋瑾生前在绍兴办过大通学堂,培养了一批革命志士,由于失去了秋瑾,已处于无人召集而人心涣散、斗志消沉。陈去病的心中,顿然感到疼痛和不安。他找来了学生宋紫佩琳,与他促膝交谈,鼓励他继承秋瑾的遗志,勇敢地投入反清斗争活动,并介绍其加入了同盟会。之后,两人就酝酿为“继承秋志,匡复中华”,筹划组织了一个革命团体“匡社”。宗旨是继承秋瑾遗志,匡复中华。为此,他们两人四处奔走,联络宣传。他们先是走访和召集大通学堂的同学,并在浙江范围内,联系到了其他部分志士,其中不少尚属同盟会成员。经过他们的一番努力,“匡社”终于如期成立。这期间的陈去病有一股砸碎封建专制清皇朝的豪情和勇气。就在这年的冬季,他在浙江罗浮山黄龙洞拍了挺着身板、双手叉腰的全身照片。照片印好后,他一时间诗兴大发,挥笔题写《留题罗浮山黄龙洞》诗:“一脚踢翻鹦鹉洲,一拳鎚碎黄鹤楼。少年奇气本如此,至今老气犹横秋。”

  1908年5月24日(四月农历二十五日),是南明永历皇帝被清军杀害的日子,陈去病偕友刘三(季平)谒明末清初民族英雄张煌言墓,赋《四月二十五偕刘三谒苍水张公墓,并吊永历帝》云:“策马高冈日色斜,昆明南望泪如麻。蛎滩鳌背今何在?只向秋原哭桂花。”以表达对先列的无限崇敬之情。8月,陈去病经海路抵达广东汕头,参加《中华新报》的编辑工作。他在报上大力宣传革命,使这张报纸成为革命党人在岭南的一个重要宣传阵地。10月美国军舰抵达厦门,便去厦门采访。他登上鼓浪屿,果然看到了连成鹅鹳阵形的外国军舰正在祖国领海上耀武扬威,不胜感慨。不由的怀念晚明民族英雄郑成功,曾赋《自厦门泛海登鼓浪屿有感》诗云:“西风落日晚天晴,列岛遥看战一枰;番舶正连鹅鸛阵,怒涛如振鼓鼙声。凭高独揽沧溟远,斫他淮为楚汉争?海水自深山自壮,不堪重忆郑延平。”又作《与漳州游君谈郑延平遗事》。此后连续几天,陈去病乘坐小艇,出没海上,以锻炼自己适应水上活动的能力。他虽然是个书生,但他有投入戎马生涯与侵略者决一死战的意向。

  陈去病回到汕头不久,就得到了光绪和慈禧病重去世的消息,他觉得这是个机会,应该立即组织起义,便去香港和革命党人会商。他找到了《中国日报》社这个同盟会的大本营,其中不少从广东、云南来的同志,人人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这使他非常振奋。但他刚回到汕头,就得到徐自华的电报,说浙江巡抚勒令毁平秋瑾墓。陈去病立即北上,企图挽救,但是已经来不及了。秋瑾墓已经被毁,灵柩也被迫先移绍兴,后迁至湖南长沙(夫家)。直到1912年,孙中山先生任临时大总统后,陈去病受徐自华嘱,亲赴湖南,迎柩归葬,这是后话。

  陈去病在斗争中逐渐认识到,所结各社包括同盟会已经不能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必须要建立一个政党来领导。

  1909年春,陈去病本当想返回广东继续编辑《中华新报》,不幸患腿疾住院,一住就是半年。同时,更感结社之迫切,于是,这年的8月,他出院到苏州张公馆担任家庭教师,借以加速筹办社事。1909年10月,与柳亚子、高旭等人发其组织南社,陈去病成为三大发人之一。10月17日高旭在《民报》发表《南社启》,宣称与陈去病、柳亚子共同发起了“以抗北庭”为宗旨的反清文学团体——南社。27日,撰《南社条例十八条》,定每年春秋佳日,择南京、苏州、松江、上海等地举行两次雅集。11月6日,陈去病发出《南社雅集小启》。13日,在苏州虎丘张东阳祠举行南社称立会。会上陈去病被选为《南社丛刻》诗选编辑。当时出席会议有17人,内有14人为同盟会员,至辛亥革命前夕社员增至200多人。南社宗旨,以文学鼓吹民族革命。次年1月,《南社丛刻》第以集出版。南社为辛亥革命是做出了以定的贡献。南社“集中了当时的时代歌手”,以诗文鼓吹革命,掌握了中国南部几乎所有的报刊杂志,它从一成立就越出了东林、复社之志业,“宣传革命,与同盟会相犄角”。因此被称为“革命宣传部”,陈去病在南社中实际上充当盟主地位。许多反清志士大都是南社社员,如柳亚子、黄兴、宋教仁、陈其美、于右任、叶楚伧、邵力子等。“巢南坐镇苏州,以及时雨宋公明的资格,指挥一切”,陈去病是功不可没的。

  1910年春,为结社不辞辛劳奔波的陈去病,又受聘来到设在杭州蒲场巷的浙江高等学堂。这时他征得“匡社”同志的意见,另成立了“越社”。越社的宗旨同样是为反对清廷,与成立南社的动议基本相一致。陈去病所以仓促之际成立“越社”,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匡社”的主要负责人宋紫佩琳,在开展纪念秋瑾、反对清廷的活动时,受到当局的追究而来到杭州浙江两江师范学堂优级科就读,遂成为鲁迅的学生。陈去病当仁不让撰写了《越社叙》,并与鲁迅、宋紫佩琳一起参照“南社”拟订了十条又一则的《越社简章》,在北京的《帝国日报》等报纸上发表。这期间。陈去病把自己写的赞颂秋瑾的文章作为课文教授学生,遭到地方反动势力的忌恨,差一点遭暗算,幸赖于绍兴进步学生相助,方才免祸。这一年夏天,陈去病离开绍兴去杭州,筹划六月初六秋瑾忌日组织同志、亲友进行祭奠活动。陈去病已经起草了祭文,但是消息走漏了,清政府侦骑四出。在这样的情况下,已聚集到杭州的秋社同志和其他革命党人,只得分散隐蔽。清廷下令捕缉陈去病和徐自华、吴芝瑛等。徐自华、吴芝瑛避祸上海;时汕头《中华新报》老友来邀,陈去病接受同志建议,准备去南方暂避。临行前,他回到同里安排家事,同时去黎里向柳亚子告别,两人感慨时事,十分投机地畅谈了两日。陈去病临别时赠诗一首:“梨花林里叩重门,握手相看泪满痕。故国崎岖多碧血,美人幽抑碎芳魂。茫茫宙合将安适,耿耿心期只尔论。此去壮图如可展,一鞭晴旭返中原。”

  1911年初,陈去病又到杭州浙江高等学堂任教,在那里,他介绍了原绍兴府中学堂学生宋琳入南社。并支持宋琳在原绍兴匡社的基础上组织越社,鲁迅、范爱农等均为社员。在《越社叙》中,陈去病号召革命党人以人定胜天的坚定信念,百折不回地从危难中拯救祖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1月4日,上海光复。两天后,苏州独立。在中国历史上维持了260多年统治的满清王朝已显土崩瓦解之势。革命形势飞速地发展,令陈去病欣喜若狂。1911年11月4日上海光复,陈英士任沪军都督,陈当即派出代表到苏州劝说程德全,同月5日,程宣告江苏独立,同时出任江苏都督。南社主帅陈去病应程德全的邀请,偕同南社社友张默君、傅钝根筹办出版《大汉报》,以及时报道武昌革命及各地鼓舞人心的消息,陈去病出任总编辑,社址设在沧浪亭对面的可园。1911年11月10日油印版《大汉报》问世,1911年11月21日《大汉报》正式发行。

  陈去病在《发刊词》中大声疾呼:“革命哉!革命哉!二十世纪之中国,真我黄帝子孙发扬蹈历之时日哉!而吾苏(苏州)之民诚苏(苏醒)矣。”宣称报纸将:“张吾民族之气而助民族之成,并提倡民生主义,以亟图社会之升平,获共和之幸福。”(上海古籍出版社《陈去病全集》512页《<江苏大汉报>发刊词》)此后,陈自撰并且编发了一系列文章,反对同袁世凯妥协,主张北伐。他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个反清革命志士看到辛亥革命爆发、满清王朝覆灭时无限欣喜和自豪的革命激情。随着革命迅速发展,陈去病反对“南北议和”葬送革命成果。在《大汉报》上连续发表文章,对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面临的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许多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大汉报》停刊后,陈去病于1912年初去绍兴任《越铎日报》主编,并与鲁迅先生一起共事了一小段时间。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导致了辛亥革命很快失败,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政权,并且阴谋复辟帝制。1913年3月,革命党人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孙中山发动了“二次革命”,在严重的挫折面前,陈去病追随着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同北洋军阀作不屈的斗争。黄兴在南京宣告独立,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陈去病前去当他的秘书,黄兴的许多讨袁檄文都出自陈去病的手笔。

  与此同时,陈去病于武昌起义时在苏州《大汉报》,发表文章,反对与清廷议和。后至绍兴主编《越铎日报》,又任杭州《平民日报》总编辑。并县后执教于上海爱国女校、吴江国民学校、苏州高等学堂、浙江高等学堂等,以及镇江、安徽、绍兴等地学校教员,并任东南大学教授。

  1912年6月间,陈去病恰好应邀在杭州负责筹备出版《平民日报》,徐自华念及这时秋瑾灵柩尚在长沙未入土,西湖枫林寺主持有意捐出岳王坟旁地块作秋瑾之墓,于是,她请陈去病去长沙接护秋瑾灵柩运到杭州,经过一番奔波,陈去病到达长沙后,频频访晤友人,并与好友在烈士祠举行雅集,正式成立“湘社”。当他与秋瑾夫家商定:10月18日重阳之日为秋灵启程。这天“湘社”成员参加相送。之后,陈去病护着灵柩,经40余天辗转千里,终于在12月4日到达上海。秋瑾灵柩在运往杭州时,上海万人相送,抵达杭州时,灵柩暂安放在“秋社”,决定来年择日入土建墓。而12月9日这一天,孙中山应徐自华邀请,专程赶到杭州,至秋祠吊祭,撰挽秋联。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公开称帝,各地纷纷反对声讨。1916年1月,唐继尧、蔡锷首先策动云南起义,组成护国军,唐继尧任都督,蔡锷、李烈钧、戴勘分别担任护国军一、二、三军总司令。全国规模的二次反袁斗争由此开始。2月22日,孙中山委陈其美为苏浙皖赣四省总司令,并兼治湘鄂。这时,各省纷纷宣布独立。但唯江苏省总督冯国璋按兵不动。陈去病与戴季陶等在上海竞雄女学经过激烈的议论后,决定策动苏州起义,拟组织警察武装占领苏州。同盟会、光复会在上海的会员于竞雄女学(用秋瑾号竞雄而命名创办的学校)商量反袁,决定以武力占领苏州。当时已在竟雄女学任教的陈去病与徐自华侨装成母子进香,在苏台旅社负责全面指挥。因事先暗中联络好的苏州警察所长突然翻悔,苏台旅社被军警重重包围,在十分危急的关头,幸得徐自华急中生智,将旗帜、文件等藏于内衣及裹腿之中,才与陈去病空手从边门脱险。不料事泄,苏州起义失败,陈去病只得乔装逃离,避居杭州。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和洪宪年号,浙江省宣布独立,袁世凯死后,浙江都督吕公望聘陈去病为民政厅秘书一职。正在这时候,受到北京通缉的孙中山,南下广东成立了非常国会,组成军政府,宣传护法,被推定为海陆军大元帅。陈去病毅然前往广东,担任了非常国会秘书长暨大元帅府咨议,接着又任参议秘书长。在革命充满险恶的情势下,陈去病始终紧跟孙中山。

  1916年下半年,孙中山先生到绍兴、普陀一带游历、考察,陈去病全程陪同,孙中山又来到杭州,再次凭吊秋墓。当时,陈去病始终随侍在孙中山身旁。随后,他陪着孙中山游览杭州的主要名胜古迹,又到了绍兴、宁波和象山港。在最后行至普陀时,孙中山不绝赞叹之声,大有心旷神怡的感觉。陈去病见状,他随即执笔撰写了《游普陀志奇》一文,呈孙中山审定后,以孙中山名义刻石存普陀净土庵。就在陈去病陪同孙中山的旅途中,陈去病向孙中山叙述了自身家世,孙中山边听边记,令陈去病感动不已,并请孙中山题写了“二陈先生之墓”的坊额。在孙中山于1916年8月25日由普陀来到上海时,孙中山又应陈去病之请,于1917年1月1日撰写了《陈母倪节孝君墓碑铭并叙》。孙中山先生在为倪太夫人撰写墓碑铭时,特别提到了这次情谊:“中华民国五年八月,余再人浙观虎林山水,遂登会稽探禹穴修秋楔子兰亭泛娥江而东迈,从我游者二三子外,唯吴江陈子去病与焉……”。

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段祺瑞上台执政,段把毁灭约法和武力统一作为施政重点。孙中山先生为粉碎段的阴谋,南下广州,竖起了护法战争的旗帜。这年冬天,陈去病在浙东一带举兵起义,响应护法。因兵力单薄,被北军所败,他几遭不测,后化妆突围,转危为安。此后,陈去病于1918年赶到广东直接在孙中山先生的手下担任护法军政府参议院秘书长。

  1922年5月4日,孙中山在大本营迁到韶关后,即以陆海军大元帅名义亲临督师北伐。陈去病得到这个消息,又星夜兼程只身赶到广东,随孙中山至韶关,先任大元帅府秘书长,后任北伐大本营前敌宣传主任。他亲赴前方,向官兵作演讲。后来陈炯明叛变,派兵围攻总统府,孙中山先生由卫队护送上永丰号军舰避难。陈去病不顾个人安危,在炮火中将重要文件装入篓子底部,奉孙中山先生之令,先行化妆北上,以策应孙中山北进。

  1923年1月2日,滇、桂军一致声明,统一服从孙中山的领导,共同讨伐勾结吴佩孚图谋南北夹击北伐军的陈炯明。心情异常激奋的陈去病,当即联络了张继、汪精卫、于右任、柳亚子、叶楚伧等10余人,商议创建“岁寒社”。并在旧历十二月十五日云南起义这一天,在上海福州路小花园都益处菜馆成立“岁寒社”,首次与会者50余人。“岁寒社”曾有过3次活动,头两次雅集,颇有声势,气氛热烈。陈去病在这一时期的革命活动,侯鸿是这样叙述的:昔陈君(陈去病)奔走国事,凡慷慨抑郁之时,或击节高歌,或狂呼纵酒,人莫知其底蕴。”

  1925年,在孙中山逝世当晚召开的葬事筹委会上,汪精卫传达了孙中山遗嘱葬于紫金山后,与会者多数因不了解紫金山的地理方位而感到茫然。这时陈去病受命北上已到了北平,他也是12位葬事筹委会成员之一。听了汪精卫的讲述,陈去病说:“紫金山即是南京的钟山。”接着,他讲了其中的原委。那是1912年4月1日,孙中山与胡汉民等随员,一起到南京东郊打猎,在半山寺(即今中山陵处)休息,孙中山举目环顾,远处群山和脚下秦淮尽收眼底。他感叹说:“这里的地势要比明孝陵还要好,待他日辞世后,向国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躯壳耳。”接着,陈去病又说:“总理所以择南京紫金山为其长眠之地,不仅是因为这里山水相对气势恢宏,还在于当时北方尚且在北洋军阀统治之下,将来定都南京,自己葬于紫金山,这是暗示人们革命尚未成功,仍须继续努力。”于是葬筹会决定,由陈去病负责勘察墓址并撰写紫金山的历史沿革和状貌特征的《紫金山考》。4月23日,南京举行了追悼孙中山大会。陈去病专程陪同宋庆龄、孙科等于4月23日到紫金山当年孙中山打猎休息处踏勘,正式确定在小茅山南麓中段平阳之地建陵。

  葬筹会在征集陵墓设计方案和招标施工单位后,中山陵于1926年3月12日奠基,1929年竣工。1929年5月28日,孙中山灵柩离开北京运往南京。5月29日至31日,国民政府在南京中央党部举行3天公祭。6月1日运至中山陵安葬。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陈去病见许多老友政见不一,思想渐渐趋于消极,处于矛盾和痛苦彷徨中。晚年,他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表示不满,拒绝出任江苏省政府主席,也陆续辞去了其他党政职务。1930年,他担任南京博物馆馆长,专门从事文史研究,同时他往返于宁、沪、杭等地,在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持志大学等校讲授辞赋学。后来“告老回乡”,把同里一部分旧宅翻建作书馆和卧室,题名为“绿玉青瑶之馆”。他常上“南园”茶楼喝茶,与乡亲闲聊。大家求他作对联,写扇面,他少有不允的,但他酒后好骂人,发泄内心之苦。他虽身居乡间,对国事仍很关心,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愤慨不已,抨击之“当今之中华民国当是中华官国……”当时陈去病兼苏州古物保管委员会主任,办公室地点就在报恩寺。他有时在苏州就去报恩寺,与主持来往甚密,并坚持听经两个月,寻求超脱。

  陈去病早年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宣传革命不遗余力。是南社三创立人之一。在推翻满清帝制的辛亥革命和讨伐袁世凯的护法运动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其诗多抒发爱国激情,风格苍健悲壮。1923年担任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改为中央大学,1949年改名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入民国,历任参議院秘书长、1928年后曾任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大学院古物保管委员会江苏分会主任委员。1933年10月病逝于故乡同里镇。

1933年7月,陈去病生日时谢绝了友人为他祝寿,8月中旬,他去苏州会见老友,一时高兴,畅饮而归,结果食物中毒,时值中秋,腹泻不止而亡。临终前写下“相识满天下,知已有几人”。1935年11月南社成立三十六周年之际,柳亚子等诸社友商议将其灵柩迁葬于南社诞生苏州虎丘山下冷香阁。并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墓在虎丘西南麓杉树林中,坐北朝南,作覆釜形,青砖围砌,水泥封顶,直径5.9米,高2.2米。后筑混凝土罗城,前立碑,设置石供案,铺砌墓道。碑镌柳诒徵所书“陈佩忍先生讳去病之墓”,额雕双鹤翱翔。后因年久失修而日渐残破,1982年由虎丘山风景区管理处整修。

  同里镇三元河畔,有一条石板小街三元街,往西不远处,便是陈去病故居。大门面街临河,罩墙高耸,环静幽静。陈去病故居是一处古朴平常的清代居名,占地一千三百六十四点平方米,门楣上方原有“孝友旧业”匾额,进门见有半亭、家祠旧迹,百尺楼、浩歌堂等建筑,历经风雨沧桑,垣几近残危房。进门朝东有一月洞门,楣额“绿玉青瑶馆”五字,已是青苔微绿。据载,绿玉青瑶馆初建于1932年,距今已有六十多年。故居原占地二亩二分半,共有房屋42间,大门面西,房屋临河而立,故居内原有楣额“孝友旧业”四字,进门原有半亭,现已不存。宅内主要建筑有浩歌堂、百尺楼、绿玉青瑶馆、书记及家庙等。故居浩歌堂面阔三间,1920年此屋落成时,陈去病适阅香山的“浩歌行”,欣然神会,将新屋取名为“浩歌堂”。浩歌堂是陈去病会客之所,堂中原悬有“女宗共仰”及“浩歌堂”横匾。“女宗共仰”匾系孙中山先生褒扬陈去病之母倪老夫人“鞠育教诲,以致于成”而亲笔所题。百尺楼是陈去病藏书和写作的地方,一楼一底,十分简朴。他所编著的《百尺楼丛书》,即以此楼而定名。绿玉青瑶馆又称堂楼,坐西面东,五楼五底二厢房,共有13间。进堂楼首先扑入眼中的是由近代书法家杨千里先生手书的“绿玉青瑶馆”五个大字镶嵌在楣额中。堂楼北侧及北厢楼系陈去病的卧室和又一个写作的地方。陈去病墓位于阊门外虎丘西南麓,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陈去病一生著有《浩歌堂诗钞》、《续钞》、《明末遗民录》、《五石脂》、《清秘史》、《陆沉丛书》等,还辑刊《吴江县志》、《笠泽词徵》、《松陵文集》、《杏庐文钞》、《夏内史集》、《百尺楼丛书》等,尚有不少散文散见于清末民初的报章杂志上。现汇编为《陈去病全集》六卷。

  陈去病重视戏剧,认为它在鼓动平民、普及社会方面具有其它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作用(《论戏剧之有益》)。在诗歌主张上,陈去病和柳亚子同调推尊“唐音”。1917年,柳亚子受到南社内外的宋诗派的围攻时,陈去病曾奋起支持。他激烈地指责宗法江西诗派的闽派诗人陈宝琛、郑孝胥等,认为“其声益噍杀而厉”。在散文写作上,他反对分门别户,尤其反对桐城派。他说:“文无论古今,总祈一是,义理、词章、考据三者何适而不可,只须用得其当而已,于彼宗派何与乎?”(《五石脂》)

  陈去病的诗大多为咏怀之作,集中抒发了诗人推翻清朝统治的壮志。《将赴东瀛赋以自策》写离乡去国,探求救国真理的愿望。《重九歇浦示侯官林獬、仪真刘光汉》写年华虚度而所志不遂的怅惘。《图南一首赋别》劝慰妻子以补天填海的千秋大业为重,不必为远别感伤。《访安如》写向挚友辞行,“此去壮图如可展,一鞭晴旭返中原”,相信尽管道路崎岖,但终有胜利相见的一日。陈去病的诗,体现了清末《国粹学报》派的特点,即借历史作反清的宣传。《虎门四律》追怀宋末文天祥等抗元事迹,《题明孝陵图》抒发“几时还我旧山河”的抱负,《题郑延平战捷图》、《自厦门泛海登鼓浪屿有感》写对于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思念,《校定〈长兴伯遗集〉书其后》、《九月初七日新安江上观水嬉,并为有明尚书苍水张公作周忌》等诗,缅怀明末抗清英雄吴易、张煌言、瞿式耜等人。这类诗易于为具有民族思想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但是缺少民主主义思想。陈去病的散文散见于清末民初的报章杂志,其中的《明遗民录》是为明末遗民、义士所作的传记集,《五石脂》是记载东南文人抗清事迹的笔记,兼具诗话、文话的性质,均发表于《国粹学报》。

  陈去病所著最为著称当以《浩歌堂持钞》十一卷,附五十寿言以卷。首有柳亚子、姚锡鈞、候鸿鉴、徐蕴华等序。柳棄疾(亚子)《浩歌堂持钞序》:“棄疾私谓:诗特先生余事耳。顾以海涵地负之才,值草昧貞元之世,指陈事变,所南心史之伦,凭弔故人,晞发西台之亚。由其自反而缩,故能无往不工,杂诸邑先哲王、戴、潘、吴集中,可乱楮叶。彼稼堂、虹亭以下,曾何足俦比哉!由是以论,我邑宗风集明清两代诗学之大成,赫然为骚坛盟主,非先生其谁属?昧者不察,徒见一二人之篇什,辄沾沾震惊,以为足概松陵诗派之全,非直味于证今,抑亦瞢于稽古已。棄疾不侫,辱先生青眼,论交在群紀之间。二十年来,把酒高谭,每冥然有神会。近虽锐意新酞,欲树文学革命之大旆,颇独以为先生之诗去华反朴,屏绝雕镵,且其奋斗之精神,恢弘之器宇,皆有不可磨灭者在。”徐蕴华序略云:“吾师巢南先生,夙承母教,颇好为诗。遭时丧乱,奔走革命,二十余年,志弗得逞,酒酣耳热,往往悲歌慷慨。一抒其不平之心。通计生平所作,略得三千余首,顾独不自收拾,或经乱散,今可读者仅此区区十卷而已。”

  如陈去病在《稼园哭威丹》诗里悼念邹容云:“半春零雨落缤纷,烈士苍凉赴九原。正是家家寒食节,冬青树底赋招魂。怜君慷慨平生事,只此廖廖《革命军》。以卷遗书今不朽,请君何以复燕云?”又在《赠刘三》诗自序云:“蜀郡邹威丹既卒,予以书抵刘三,乞谋片地。刘君慨然割宅旁地数亩葬之,复为封树植碑,一彰其烈。予甚感之,时因谒墓,爰赠此诗。”诗云:“刘三今义士,慷慨重交游。以我一言故,而为烈士谋。千金收骏骨,抔土树松楸。差喜章枚叔,生还可暂休。”陈去病赠苏曼殊甚多。如《曼殊自海东还以童时撮影见贻兰初茁婉娈可喜盖方在其母夫人怀壤抱中也》诗云:“正朔天南奉盛明,孤忠唯有郑延平。百年又见田中妪,一样宁声裹锦繃。”《清史稿·宣统皇帝本纪》云:“宣统元年己酉,……九月,韩人安重根戕日本前朝鲜统监伊藤博文于哈尔滨。”陈去病《赋得韩亡子房愤为安重根作也》云:“慨昔三韩地,于今一旦休。俄然来大侠,犹解报深仇。博浪椎重奋,輼輬血进流。翻怜寂寞士,难斩郅支头。”

  陈去病的史学著作,以《命遗民录》最为著称。《续修四库全书总目题要》由谢国桢著录略云:“《命遗民录》(国粹丛报刊本未完)。陈去病撰,是书大旨,以地为纲,首北都,次南畿,再次青、齐、赵、代、秦、陇、汴、洛,而后川蜀、荆楚、闽粤、滇黔,迄于海外,惟求其行志之卓著,与夫学术之尤弘大者,亟为甄叙以示响慕。或其他与有关系者,则牵连书之。故凡有隐居不仕,长为农夫以没世者,亦为搜罗入之录中,其或曾叨一第及身受一职者,如侯朝宗之伦,虽文学彬彬,亦概所屏斥。惟颜习斋虽少为诸生,然卒弃去以高隐终,故仍列于此。可见其著书之微尚焉。前有自序及凡例。”陈去病自序略云:“朱明建国三百载,德泽滂沛,洽于民心;及其亡也,独无可罪,故其民之怀嚷思先帝、恩戴本朝者,以较往禩,盖有过焉。且自太祖“攘除胡虏,恢夜中原”,夷夏之防,普天同喻。一旦衣冠更制,发膚惨刑,其所以拂郁人心,铄伤志气者,弥益切至。夫是故有出家披鬀、服僧袈衣以胳身者;有黄冠草服、飘然长往而示知所之者,彼其俦宁好立异以矫世耶!亦其心有所僇而不获已也。然而在宋末其为遣民易;若先朝之亡,则大不然。枋国大臣,防秋将帅,业自输诚纳款愿为前驱,伏钺秉髦,得专征伐。其间率关东子弟,飞马渡江,镌功奇石者,宁只弘范一人?意亲之帝,又务祛积垢,隆师重道,广徵山林隐逸,起用臣靡,予之宠秩,累开贤良方正、博学鸿词诸科,以利禄为饵。凡其人有一节之长,一材可取,罔不多方罗致,以为所用。观于当初所称济济时彦,若潘耒、朱彝尊、汤斌、毛大可辈,其始何尝不闻教君子,坚忍茹苦,以励厥艰。及为纷华所眩,即复中心靡然,尽背师友而去,岂其不知荣名无益,而简书之可畏耶!顾宁回易其清名贞操,甘心堕落于粪壤,而一不之恤,此岂囚而然哉?亦其操之有术,如王良御辔,磐控纵送,而雄骏不能绝其缰。故当时之士,苟非为船山之匿身石窟,舜水之遁迹扶桑,即未能免于当道之所物色。若李天生以母老为词,终竟入试,魏叔子托疾翠微,犹舁扉巡抚之门。亭林、梨洲为东南大儒,乃且以刀绳自备,望部门而却步,此其遭际不亦殆哉!梅村、蒙叟之流,且靦颜忍耻,以毕其身矣,乌虖不其悲哉!故其为遣民也难。予少慕介节,长经轗軻,窃谓世变至此,无复相加,若循是不返,将人道不复可覩,而乾坤几乎或息;然则乌所谓内外之防,与志节之可贵哉。故发愤编纂,成明遣民录若干卷如下方。亦蕲类族辨物之聖,知所敬爱,以自譬况,刻神洲纵陆沉,而人兽其倘堪判乎!丁未季春吴江陈去病自叙。”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同时,吴江、震泽两县光复,结束了长达186年的分治历史,重新合并为吴江县。1916年,北洋政府内务府会同教育部通咨各地,要求各地纂修方志。江苏省政府也将编修方志的文件发到各县市,吴江县接到命令后,随即准备启动修志工作。时任县知事李世由(湖南人,1916年4月至1919年8月任该职)深知修志的关键在于请好一位总纂,便亲自撰函邀请辛亥革命风云人物、南社巨擘陈去病先生担任《吴江县志》的总纂,具体负责县志编修工作。陈去病不仅是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史学研究专家。他的文稿中有大量的史学研究著述。在史学研究中,他大量阅读了吴江和周边地区的旧志。志稿初成,惜其所著遗稿,在战乱年代已为失传,实是憾事!

  陈去病在二十世纪初民族危难时刻,以“华夏兴亡在匹夫”的豪情壮志,挺身革命,秉笔战斗,其爱国主义精神是令人值得缅怀的,至于他留下的著述与诗作,已为人们所公认:当为我国近代革命文化遗产,尤以为史志事业与革命工作做出了贡献,当对其大书以笔!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