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江记忆 >> 历史琐记 >> 一生好学 四季常青——纪念王稼冬先生

一生好学 四季常青

纪念王稼冬先生

2023/1/17 3:28:05    作者:  郑一冰 来源:  吴江日报 2013.3.5版    【字 号:  】   点击量:38706

  今年三月五日,是王稼冬先生逝世十周年祭,案头翻着先生的诗文集,时生敬意,不由写点文字,以作纪念。
 

  从百度中输入先生名字,显出:
 

  王稼冬(1918—2003),江苏吴江人,历史学家,文物收藏家,鉴赏家。家学渊源,少时常听学于同里南园茶社,受陈去病,柳亚子先生熏陶。毕业于吴江中学,后师从卫聚贤,金元宪等国学大师。一九五零年,经严宝礼先生举荐,至上海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从事文物研究及管理工作,上海鲁迅纪念馆主要筹建人之一,退休于上海华山医院。通贯经史,精通诗书画及篆刻,尤擅长金石书画瓷器等文物的鉴定鉴赏,藏品颇丰。曾撰联“一生好学,闲来酷爱诗书画;四季常春,忙里交亲松竹梅”正是其一生写照。

  先生是同里人,生于1918年1月19日,据《吴江王氏宗谱》,先生祖上,始元代从浙江桐乡迁至吴江西门外,明代迁至同里,遂成望族,同里秜字圩有“王氏宗祠”。先生的祖父王俊绅,名锡晋,号存真,生于同治三年,自幼饱读诗书,从陆恢学画,精文物鉴赏,常与各地名流切磋诗画。先生从小为祖父涤砚洗笔,耳濡目染。从现存的先生作品可见,先生的书画艺术造诣不凡,堪称一代名家。


 

(先生山水画作)
 

(先生为厦门植物园书对联)
 

  先生退休后归故里,热衷乡土文化的研究整理,为同里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出谋划策,特别对“退思园”的修复,提出不少有益的方案被采纳。读书、收藏之余,研究地方文史,留下一百余篇史料文章。先生出身诗书礼教之家,诗词古文修为极好,为苏州沧浪诗社理事,留下古体诗百余首。2004年,先生一周年忌,其子女将其诗文结集,自印成书,共50册分赠好友。我在先生过世后,写过一篇“集藏者的楷模”,刊登在“吴江日报”,书中将我文收录在后,故有幸得到一本。
 

  先生考证乡土文物,不遗余力,注重遗物史料,力求考据实证。《同里九里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证》、《吴江华严塔及其北宋藏经考》、《退思园调查报告》等论文,都是极具价值的文章,为本邑的历史遗存研究留下宝贵资料。先生记录乡邦先贤的小传、轶事,乡土风情,文笔优美,至情至理,有明清笔记风范。

  先生为收藏大家,虽家藏在解放前夕和文革期间,二次浩劫,荡存无几。后在上海工作及退休后,结识友人中,多有海上书画名家,加上鉴定眼光独到,所藏骨董书画,品质之精,数量之多,本邑藏家无出其右。先生过世,藏品分藏各子女手中,得以传承。随着文化事业的复兴,如能出版先生文集、先生藏品录、书画册、先生传记,将是一桩幸事。

 

(先生书法作品)


 

(写给李学忠的信)

 

  录先生一首七律:


哭华严宋经阁
  

  余读书处华严宋经阁有亭馆竹石之美,十年浩劫,被占作棲鸡饲鸭之所,树石无存,百年西府海棠、宋代石琴桌亦毁损略尽。又经八年而收回,破败不堪,不禁泪下。如复旧观,非万金不办。然则陋室荒芜,亦自足徜徉焉。


秋风诗国古鲈乡,千载流传字字香。


文献松榆勤撰拾,青箱缃缥荡收藏。


花街鸡鸭泥三寸,破片陶瓷泪满眶。


问询海棠何处有,园亭历劫自徜徉。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