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务指南 >> 方志编纂 >> 方志简报 >> 吴江方志简报48

吴江方志简报48

2013/1/23 14:28:36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5271



   吴江方志简报


2012年第7期(总第四十八期)

       苏州市吴江区地方志办公室     20121031

                                     

吴江市乡镇志编纂业务研讨会纪要

1030,吴江区档案局、区地方志办公室在平望镇政府召开今年的第二次全区乡镇志编纂业务研讨会,重点对《平望镇志》(19862005年)的教育章进行研讨。各镇、区文广新局、区司法局、区环保局、区发改委等单位的编志人员64人参加了会议。平望镇党委副书记解冻、副主任科员胡锦刚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上,《平望镇志》主编黄德昱介绍了成稿经过及其体会,有关人员就志稿中的观点、体例、内容、资料、行文和印制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及建议。

汾湖镇志办顾永翔:1991年出版的《黎里镇志》的记述时间起始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结束于1988年,共90年。《黎里镇续志》着重记述1988年至200610月的事物。这一条界限比较明确。因此,初步商定《黎里镇续志》大部分内容从1989年起续写,止于200610月黎里与芦墟合并成汾湖镇。对前志漏载的重要史实,适度上溯,作适当补载和复载。这些原则是赞成的。如何续写?与前志如何衔接?如何补载前志的不足或错漏?对这些下笔就要面对的难题,编写人员就事论事,多次商议。难在具体操作上。80年代到90年代初编写志书时,信息没有现在丰富,技术手段没有现在先进。因此,在当时,《盛泽镇志》、《黎里镇志》和《平望镇志》的成书是相当不容易的。也正因为如此,吴江县最早才只有三本镇志问世。但是,说实话,按今天的眼光看,从现有的史料看,前志内容毕竟少了一些,还有少数错误、漏载等。今天续写时有必要补上前志的不足。这样,续志的上限就不宜一刀切。“适度上溯”是正确的。但上溯到什么时间点呢?我的观点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次编写乡镇志,机会难得。要补以前志书的不足,二轮修志“正当其时”,假如再过几十年,资料更难找。因此,我在2009年就提出:“对此前的历史,视前志的记载情况而酌定”。也就是不同的章节,不同对待。我们商议过,黎里续志一般从19881989年写起;必须上溯的,一般从解放初起写,中间某一段历史,前志如有较好记载的,续志在这里就概括地交代而过。有特殊的情形:某一类事物,以前志书对民国时期或五六十年代的情况,没有怎么记述,现在发现了较多可写的材料,怎么办?我主张,就上溯到资料所在的年代,先写下来。如果按时间顺序放在这个章节最前面不合适,那可以考虑作为“附录”放在这一节(或章)的末了——反正补上重要史实是胜过形式的。当然,以上问题和观点,是抛砖引玉,期待领导和同行的切磋指正。平望续志教育章就续志问题作了大胆的尝试,虽然有些明显失误。例如,第1011页上表12-1和表12-2,其中1992年到2002年梅堰镇独立存在时的数据也列入“19921997年平望幼儿教育情况综合表”等两表中,这个“平望镇”显然越界了。“上溯”的时间和内容,有些地方也有点过份了。例如第22页“梅堰实验小学最早是1909年由里人卫康候创办的一所民办养正学堂”句开始,到第23页第3自然段的内容,与2002年的《梅堰镇志》第306307页的文字大同小异:几乎没有补载内容,说复载也过份了。平望续志教育章还摆出了两个地方续志的平行与接轨问题。平望续志凡例九:“200311月前,梅堰为建制镇。2002版《梅堰镇志》入志内容下限为1996年底,故本续志把原梅堰镇1997年—200311月期间的发展情况归入一卷,附在正文后,以补这段空缺,特此注明。”事实上,平望教育志文稿将那个时间段的梅堰镇的情况,都与平望的写在一块了——“越界而书”,与凡例明显矛盾。汾湖新区的原北厍镇也有同样的续志问题。《北厍镇志》下限一般至1995年,“大事记”延伸至2002年。200312月北厍并入黎里镇。因此,《北厍镇续志》从1996年起续写,至2003年末,共8年。并对前志的疏漏作必要的补载。200312月以后到200610月汾湖镇成立为止的内容,应写入《黎里镇续志》。这一条,没有疑问。所以正在编写的《黎里镇续志》,对这些新并入的北厍街道、社区、行政村、企事业以及自然环境等同时收集记述。在续编过程中,不再分开写,而是将原北厍的街道和行政村等都“一视同仁”地写入。问题是1996年到2003年的“北厍的八年”怎么写?写出来后放在哪里?两个问题,同时考虑。我们商议,大体上参考原《北厍镇志》的目录编列出《北厍镇续志》的纲目,根据可写的资料和内容,有些章、节、目内容少,要归并掉。假如,写出十几万或二十万字文稿如何处置?初步设想,与《黎里镇续志》一起印行不行?书名还得商议。

汾湖镇志办肖耀华:一、关于《凡例》:1第二条,“记述2005年平望镇行政区内自然和社会的历史演变和发展现状”这句话有点毛病,将入志内容局限于“2005年”一年,时间概念表述欠当。2第三条,“本志涉及到一些事件,为体现记述的系统性完整性,方便读者阅读,记述时作适度上溯。”这“适度上溯”如何把握,是个难题。从教育章的整体情况来看,差不多都上溯了。这是编写续志时都会碰到的问题,如何办?值得商讨。3第九条,“200311月前,梅堰为建制镇。2002版《梅堰镇志》入志内容下限为1996年底,故本续志把原梅堰镇1997年—200311月期间的发展情况归入一卷,附在正文后,以补这段空缺,特此注明。”这或许是一种记述方法,但此条例在正文中没有真正体现,而且实际操作也很困难。梅堰情况究竟如何入志,值得商讨。二、关于“目录”:1第一卷《地理》下面出现“卷首语”,这不是章,也不是节,建议删除。2第三卷《农业》中的第一章“体制”,但所记述内容属管理。本章建议增加农业经济变革方面的内容:如产业结构调整、规模经营等。第二章《农业生产》建议改为《粮油作物》,第三节“产值产量”最好改为“面积产量”,因为面积比产值用途更广泛。3第四卷《工业》,第二节“私营手工业”似乎已不是此轮记述范围,第三章“民营企业”这个标题不妥当,与内容又不吻合。建议“民营企业”与“私营手工业”合并,改为“私(民)营工业”节,放在“乡镇工业”节后或许更妥当些。将“转制”节放在“私(民)营工业”节前,“转制”建议改为“产权制度改革”。“招商引资”节内容放在卷首语中,“民企选介”节分散在各工业门类中。“工业门类”章名建议取消,下面各节升为章,各章分两节:第一节,概况,第二节,企业选介。4第八卷《市镇建设》,那么农村呢?5第九卷《党政社团“,章节名均应用全称,如“党委”应是“中国共产党(或中共)平望镇委员会”,“党代会”应是“(党员)代表大会”等。“常委会”的说法欠妥,乡镇没有常委会,应该是“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政协小组”放在“其它社团”章中欠妥,看来要独立成章了。工青妇应为“社会团体”,不是属于“其他社团”。建议将“其他社团”章改为“社会团体”章。6第十二卷《教育》章,建议将第三、四节合并为“中学教育”,“职业高中教育”改为“职业教育”。这样相互间都对等了。“社会力量办学”大部分属小学性质学校,建议取消这一节,放在“小学教育”中。“勤工俭学”节放在这里欠妥,因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勤工俭学了,建议改为“校办工业”放在“工业”卷中。7第十三卷《文化》,第五章《文物古迹》中出现“三野四烈士”节,其标题与“文物古迹”之概念内涵不睦,建议改为“烈士墓”。8第十四卷《卫生体育》,第一章建议将《医药》改为《医疗》,因主要讲医疗情况。9 第十六卷《人物》,这样设置章节有的乱,问题较多。如“人物录”与“人物表”之间有矛盾,表现在“干部”与“平望镇离休人员”,“技术人员”与“副高技术职称人员”等。还有“英烈”放在“人物表”中合适吗?三、关于行文中存在的几个问题:1上限时间不统一。如卷首语、章前语都是1986年,但学前教育开始写的却是1949年,初中教育开头则是1956年(p27)等。另外,卷首语、章前语内容建议合并,放在第一章《教育》后面,作为章前语。2下限时间与《凡例》有矛盾。如p3p15p27等等,虽用括注,但不可取,看来只能忍痛割爱。3梅堰的记述时间与《凡例》有矛盾,大大地超越范围。文字叙述中有,表格中更多。如p112-1p1612-3p4112-12等。4“目”的设置不统一。如p1213为简介,p28为附件,p42为中括号。P46为一,p51直接用校名。建议用汉字一、二、三的表达方式。5历任领导的记述方式不统一。如p13为附,p24的两位领导占1行,p30的所有领导连起来记述,p401人占1行。建议用p30的记述方式。但符号要改,不是用“-”而是“~”。6数字书写不规范。P8倒数第23行中的儿童数,前面用阿位伯数字“37名”中文“三十余人”。而后面却用中文“三十余人”应都用阿位伯数字;又P27中间“占地十三亩”、P3912行“建造体育馆一幢及综合实践活动教室六个”、P48中间“五只教室,一只电脑房,三只办公室,一只校长室,一只会议室”几处也应用阿位伯数字P51倒数第2行中的“06-07学年度”应改为 “2006-2007学年度”等。7计量单位不统一。如p251自然段倒数第4行“当时学校占地1.365公顷”, 前面幼儿园小学占地单位都是“平方米”,这里出现“公顷”,p27还出现“亩”。8时间交代含糊。如P23倒数第3行中的“至今”;P243段起句中,第1段第3行中,均有“近年”字样。有些月份不能省去,如P8第一节学前教育,第1行有句:“平望镇区起步于1949年”,这里仅有年份没有月份。此处月份很重要,关系到是在解放前,还是解放后?因为吴江县全境解放是在429日至55日。如在此时日前,则为解放前;如在此时日后,则为解放后。9关于表格:本章共25张表格,存在一些问题,屠老师要具体讲的,这里重点讲3个问题:(1)有些表格意义不大,如p2112-4仅两年数据,用文字表述即可,p3137的各种获奖情况纷纷列表实在没有必要,可用文字表述,而且这些颁奖单位也得打个问号。(2)有些表格不宜记述,如p5612-23。(3)同一内容表格的表头要统一,有的称“情况综合表”,如p10等;有的称“就学人数统计表”,如p21; 有的称“师生表”,如p30;有的称“事业发展情况表”,如p41等。10需要增加的内容:(1)“小学教育”中要增加农村小学的演变过程。(2)“成人教育”中是否能增加农民教育、职工教育内容?梅堰成人教育中心办班情况要尽可能交待清楚。(3)整章没有记述平望镇有关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工作和创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乡镇情况。

汾湖镇志办屠振雷:一、关于“节、目、子目”的设置和标题问题:1第一节学前教育,下设两所幼儿园简介,似目又不像目。第二节小学教育也是这样设计,似乎不太妥当。建议将第一、二节中的学校简介拿出来,设第四节学校简介,选择几所重点学校作为简介对象。2第四节普通高中教育并入第三节,合并后改为“普通中学教育”,原两节中的学校简介拿出来,放入第四节学校简介。3第七节社会力量办学,与前面几节存在交叉。社会力量办学是集体办或个人办,但办的无非是学前、小学之类教育。与前面几节的内容交叉。再说,第七节社会力量办学中的平望船民小学、梅堰儒林小学在第二节小学教育中已写到,岂不重复。觉得第七节不必立节,把内容分别归并到上面相应的节中,避免交叉重复。4第八节教育投入建议改为教育经费,因为志书篇目一般是以事(物)命题,章、节、目名称以事(物)的名称来命名,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二、关于无题小序:1卷下小序中,尚未达到无题小序“三概”(概轨迹、概总貌、概特色)的要求。对镇域的概念不够明确。因为 1986年与 2004年的“镇域”不同,2003年梅堰镇并入在小序中未点明。卷首序,是否概述平望镇1986200512月及原梅堰镇200312月~200512月间教育、科技发展情况。2章下无题小序很难概括这一章的总貌、轨迹、特色,建议删去。三、关于表格的设置:1教育章中一共设置 25张表格,偏多些,是否应考虑使用表格的适用原则,即该用表格时用表格表述,不该用表格时则不用。建议可删去一些表格,合并一些表格。如表12-112-2可合并成一张表;表12-3至表12-5三张表整合成一张表。1212“梅堰中学19852005年事业情况”,与凡例中规定的时间范围不符,可删去;表1214是空白表,表1215至表1217这些表只有两项内容,建议删去后在行文中表述。2表题的时间、年代起讫用波线式连接号“~”表示,如:19921997年等。表 12119921997年平望镇幼儿教育情况综合表”,表题中“综合”一词可去掉,梅堰镇尚未并入平望,不应统计在内,去掉梅堰后行与列对调,与表 122合并表式改为:

121             19922006年平望镇幼儿教育情况表

年份

            

         

园数(个)

班数(个)

幼儿(人)

教师(人)

园数(个)

班数(个)

幼儿(人)

教师(人)

3 123至表125三表合并后也同样把梅堰镇的去掉后有关内容在行文中表述。表12-4中农村学校不需要一一列出,20042005年梅堰、外来儿童数一并记入,然后在表注中说明。原表中用小四号字,字体太大,表内有些数据一行内排不下,转行后容易搞错,建议表内栏目、数据改用比正文小一号的字体。表式改为:

122                19932005年平望镇小学事业状况表

年份

区域

校数(所)

班数(个)

            (人)

教职工(人)

合计

总计

公办

其他

市镇

农村

4 1211年份未注,表体栏目太多,字迹太小,不能看清,建议将 38页上的半张表删去后用行文表述。表式改为:

1211         19852007年平望二中毕业生升学情况统计表

年份

毕业生总数(人)

                 (人)

录取总数

中专

中师

重点中学

中技

普高

职高

5 1210中时间不能简写为“98.4,应改为“1998.4”。表内受表彰的单位、个人志稿中表格很多,师生、学校获奖的级别总得有个门槛,入志门槛的级别该定多高?不能把什么奖项都录入志。如:p3137中表1278910151617中都存此问题。61221表体内容含量太多,不易制作,建议只要列出下限时的办学条件,将第一列年份删去,栏目中的单位应加括号,()改为(平方米)较好。学校名称简写后要加表注。71222至表1224三张表是否合成一张表,在第一张表中增加“教育局拨款”与“财政拨款”两列,“当年学生人均教育费的数据能否找到,若不能,可删去”。对吴江市第二高级中学及平望实小的财政拨款可一并记入,然后在行文中表述。四、行文中的一些问题:1教育章的行文与凡例的地域范围不一致:从《平望续志》凡例第三条、第九条的有关内容,可归纳出《平望续志》的年代断限分两块:原平望镇一块,从1986-200311月;撤并后的平望(新)镇一块,从200312-200512月。现在的问题是原梅堰镇一块 从1997-200311月,因这段时间的梅堰是建制镇,此块不属编写平望续志的地域范围,但又不能不写,否则出现断层。如何处理?凡例九写道:“故本续志把原梅堰镇1997-200311月期间的发展情况归入一卷,附在正文后,以补这段空白,特此注明。”这样处理我们觉得很好,但是在具体编写教育章的文稿时,无论是文还是表,都将平望、梅堰交织在一起编写,使平望续志的范围乱套,同时后面的卷稿若真的再“把原梅堰镇1997-200311月期间的发展情况归入一卷,附在正文后”,岂不要重复。2p12简介平望中心幼儿园,第一段没有注明时间,应按时间顺序简要介绍幼儿园的创办——发展——现状, 这页最后一段话有点务虚;p13介绍梅堰幼儿园, 只要着重介绍200311月后的变化即可, 不必作简介,完全可以放在前面行文中表述。3p14第二节小学教育中对农村小学如何实现义务教育达标;村小的撤并;创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乡镇情况;下限时小学教育事业状况等没有作重点介绍。4p24简介平望实验小学第一句,民国时期采用以朝代年号纪年加注相应的公元纪年,如民国元年(1912年),相同的朝代年号不同年份在志书同一章中多次出现时,其第一次出现时括注相应公元纪年,以后出现时可不再括注。所以下文中1914年应改为“民国 3年”。p25第三段,“至200711月……”超过下限时间,建议调查一下2005年学校的概况。5p27“两”与“二”要正确使用,“两年”不能写成“二年”。第三段“文化大革命期间,……平望公社各个生产大队都办起了中学。”这一句说法有点问题,首先不是每个大队都办中学,再是当时办的大部分是小学附设初中班而不是中学,建议改为“平望公社部分生产大队的小学附设初中班(俗称‘戴帽子初中’)”。6p52第八节教育投入,行文只有一句话,怎么能表达这一节的完整意思呢?建议将 1986年以来,镇政府如何多渠道拓展经费来源,筹措教育经费,加大教育投入的,从表中可以看出,有关两所学校政府、教育局投入的财力不用列表,只要在行文中表述。

松陵镇志办沈昌华:一、《续志》时间的“上、下限”问题:《平望续志》凡例中规定,“上限为1986年,下限到200512月”,也就是所记容均在此时段。凡例中又说:“另本志涉及到一些事件,为体现记述的系统性完整性,方便读者阅读,记述时作适度上溯。”在此提出几点意见供参考。1“上下限”应进一步明确。“上限为1986年” 是11日还是×月×日?“下限到200512月”是不是“1231日”?建议进一步明确。2文中超下限(2006年及以后)之处太多9页倒数第6行起括号中是20068月后的事。第11页表122中的最右纵列是2006年的数字。第12页倒数第4行平望镇中心幼儿园2006年迁址事。第14页第6行括号内2006年及2007年的内容,同页13行起也是关于2006年及2007年的内容。第1516行起关于2006年的4行字,同页倒数第5行起关于2007年的注,5行字。第23页第13行起关于2006年及2007年的内容。第24页第6行和第8行关于2006年的事。第25页倒第11行关于2006年的事和倒数第8行关于2007年的内容。第26页第7行起关于2006年的事。第29页倒数第11行起关于2007年的学校规模。第37页表1211中的关于2007年的纵列。第39页第15行起关于20079月的学校规模。第41页第56行关于20062007年校长书记的任职。第48页第17行关于2006年的事,21行起关于2007年的容。第49页第45行关于2007年的内容。第51页第18行起的关于民办船民小学2006年、2007年及2008年内容。第52页第4行的关于2008年程兴的事。第52页第15行起关于儒林小学2006年、2008年学校规模的事。第57页表1223中关于200620072008年的横行文字。由于许多超下限文中有统计数字(例如,学校规模、获奖数、论文发表数等)这些数字是哪一年的?志书应该将下限年(2005年底)的情况写清,不可将一些下限后年份的数字来代替。建议将《续志》中超下限的容全部删去,如果舍不得删去,干脆修改“凡例” 中的修志下限。3因上溯而出现的问题。关于平望实验小学、梅堰实验小学的始办,上溯到清末、民初。但出现“平望实验小学创建于1912年(民国元年)2月。”,“ 梅堰实验小学最早是1909年由里人卫康候创办的一所民办养正学堂。”的文字。《续志》中说,梅堰小学“抗日战争时期毁于战火,抗战胜利后……重建于1947年(民国36年)”。《续志》中又说严坤生当校长是从1913年当到1947年。学校“抗日战争时期毁于战火”的这些年中,他是不是他也在当校长?这中间恐怕是需要进行查证的。《续志》中说,平望殊胜寺小学“1937年,因抗战学校停办,次年5月复校,更名为平望小学”。在19381945年的日伪时期平望小学校长有“马南山、庞准吾、黄印三、邵文权”4人,此4人是不是日伪时期的“伪校长”,列入历任校长、支部书记表中妥当与否?此类超《续志》上限的资料,编者本意是将事情说完整,使读者知其始末。但现在是写《续志》,如果1991年版《平望镇志》中对该事物没有涉及或虽涉及而未写清楚,那么我们用“上溯”进行记述。此种记述建议作为“附记”, 放在主体文字之后。二、关于表格:表格是志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精心制作。《续志》中有几张表建议修订。144页,表1214,整张表上无容。第37页表1211中,1995年到20017年的数字全部空白。第41页表中20099月的数字空缺。建议补上。245页,表121512173张表是吴江市第二高级中学(平望中学)获奖情况。与第3137页平望二中的3张表相比,形式与内容都有“天壤之别”。建议将吴江市第二高中的资料再充实、细化,把相关的表格制作好。3表格的左右应开放。从31页表127起到表1218,左右是封闭的,建议“开放”。4表序要正确、表目的设计要妥当。第16页已有表124,而第21页又出现另一个表124,很显然是重复。第21页表124、表125,表目中的“总计” 和“老师数” 设计得有些毛病。表中“总计”和“老师数”大部分为空白。表1252004年的校名为“平儒林四小”、“ 平般民小学”、“ 平振华小学”、“平希望小学”,这些校名令人费解,建议改全称。537页表1211中的字太小,看不清。另外第16页表123中,1999年梅堰专任教师“1222”, 错得太离奇,大概应是“122”。(类似错误在42页倒数第3行,2005年学生数达15553人)三、同样的内容,表示方法尽可能一致。《续志》中几所学校的校长(书记)表示方法各不相同。第13页、第14页的幼儿园长,用“附”。第24页梅堰实验小学校长书记,用“名单”。第26页平望实验小学校长书记,用“附……表”。第30页平望二中,用“历任校长和党支部书记”。第40页梅堰中学,用“第一任…第二任…第三任……”。第45页吴江第二高中则列了一张表(表1218)总共才有两个幼儿园、两所中学、两所小学和1所高中,校领导的表示方法各不相同。建议用同一表示方法。四、一些应避免的问题。1年份的表示:在《续志》中用 “1913年(民国2年)……”。正确的表示方法应该是“民国2年(1913)”。在19121949101日之间的年份,应用民国××年(××××),不直接用公元计年。1912年前的年份,应用“朝代/年号/年份/(××××)”。2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写法。《续志》中有用“文化革命”(22页)和“文革时期”(27页)的写法,建议统一写成“文化大革命”。3《续志》行文中“了”、“达到”用得很多,这类字在志书行文中尽可能不用。4记同一件事,采用的数据不能矛盾。第43页表1213中“0405 学年度,高中班级38个,人数1826人,教职工总数155人,专任教师131人”。 这个“0405 学年度” 数据采用的可能是2005年暑假前的数据。在42页学校介绍中,倒数第3行说:“2005年学生达15553人,30个班,教职员工122人,专任教师116人” 可能是2005年末的数据。同一件事“行文”与“表”中,几个数字没有一处相同,会让人误读!建议核实一下并统一到年末数据。同样的问题,在43页表1213中平望中学统计表中“0304学年,36个班,1771人,专任教师116人” ,而42页学校介绍中为:“20039月……学生1450人,29个班,教师102人”。五、39页的“梅堰中学学校教育大事”似乎有些画蛇添足。其中有些确属学校大事的,放到学校介绍中去写。而关于×××等一些“人物”多说不宜,不说也罢。要作为“人物”写的建议放到《续志》“人物章”中。六、关于“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58年毛泽东同志提出这个党的教育方针,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进一步贯彻这个党的教育方针。虽然有一些“专家”陆续有这样和那样的说法,在一些学校中对教育方针也有所淡化。中共十七大上中央又重申了这个党的教育方针。《续志》第27页说,“‘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平望成立教革组统管中小学。平望公社各生产大队都办起了中学,农村小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升入附近初中学习。……”成立教革组统管中小学、各大队办中学、小学毕业生直接升入附近初中。这是“文化大革命” 期间发生的事。回顾一下历史,1968年,“贫(工)宣队” 进驻学校,实行“开门办学”,小学办“戴帽子初中”等等。这些“文化大革命” 中出现的“新生事物”。不能归到1958年提出的党的教育方针头上。建议对这一段文字进行修改,不要扯到“教育方针指引下”。另外建议补充记述当时平望(含梅堰)“戴帽子初中”和“联中”办学的始末,作为该时期初中办学情况的历史资料。

吴江市教育局钱云林:一、“凡例”第二款中,“立足当代,详今明古”可删去或改为其他内容,因为续志时限为19862005年,无“古”可言,另“记述2005年平望镇……”应改为“记述19862005年平望镇……”。二、“第一章  教育”的无题小序概括了19862005年平望镇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我认为把握欠正确。回顾19862005年这二十年中,吴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吴江教育事业经历了一条极不平凡的发展壮大之路:普及初等教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教育现代化工程达标建设。具体来说是:1983年,全县普及初等教育。1985年,全县完成扫盲扫尾工作,获“江苏省基本扫除文盲合格证书”。是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发,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办学。此举极大加快各乡镇教育事业的发展。1986年, 吴江“九年义务教育”启动。1988年,县制定《吴江县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1990年,平望、梅堰九年义务教育达标通过。1992年,全市九年义务教育达标通过。全市依法进入全面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199555日,吴江市委市政府在桃源镇召开全市推进教育现代化动员大会,标志吴江全面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1997年,梅堰接受省教育现代化先进镇验收。1999年,吴江在全省第一家实现创建江苏省和苏州市两级教育现代化先进镇一片红(平望是年11月通过)。各乡镇四个中心(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中学、成人教育中心校 )的建设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新世纪,教育现代化工作继续进行,不断巩固提高,重点致力吴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其二是吴江教育的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教育拨乱反正,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社会主义积极性。1979年,吴江恢复设立视导片。1981年,全县重建中心小学,恢复辅导组建制;各完中成立政教处,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90年代,全县各校以抓校容校貌为突破口抓学校教育管理;以“十六字方针”(狠抓校风,实抓质量,站稳脚跟,打出旗帜)提高教育质量;以制定一系列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措施抓好学校三风建设;以制定学校“考核办法”、“评价方案”提高办学效益;以举办“园丁杯”、“百节好课”评比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以举办中学素质教育现场会和小学素质教育巡礼来推进学校素质教育。进入新世纪,以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有效教育”等举措继续加速发展吴江教育。以上是吴江教育在改革开放中发展的基本脉络。我希望平望写志的同志可以作参考,在无题小序中和各类教育的发展概况中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加以纂写。同时也提供给全市各乡镇在写“教育”时作参考,因此我重点提一提。三、关于乡镇合并部分如何写?平望与梅堰的问题。梅堰200311月前是建制镇,我认为在写平望镇续志时,200311月之前应该只写平望镇的内容,不应出现梅堰镇的内容,这在“凡例”第九款中已交待清楚。200311月之后可将梅堰的内容写入平望镇续志。所有表格也应遵循此原则。四、关于表格问题。表格应以反映平望镇各类教育事业发展情况为主。至于个别学校的集体、教师、学生获奖及教学竞赛等方面的表格不必罗列。同一类表格如果能用一张从19862005年一贯到底为最好。关于这二十年各乡镇事业发展情况,我们吴江教育局编志办公室有一些资料,可给大家提供方便。五、关于如何写学校简介问题。学校简介可以从创办开始纂写,下限应是2005年。简介应写清校址、学校三风、沿革、教学特色、成果等,2005年的情况必写,最后写历任领导。在纂写中必须以时间为序。关于纂写各类教育的发展概况和学校简介时应避免出现内容上的重复。发展概况和学校简介实际是各镇教育情况的“面”和“点”。在写发展概况时,应侧重写面上的发展情况。例如写学前教育的基本情况时,应先追溯平望1986年的幼儿教育情况,镇、乡分别有多少幼儿班、学生、幼儿教师等,然后交代清楚管理机构,最后写镇(乡)在幼儿园建设方面的情况。小学教育、初中教育、职业高中教育亦可这样写。成人教育的发展情况可以追溯1986年成人教育的情况(镇乡扫盲教育、镇乡职工教育,其中包括补文化、技术的双补教育),当时各种类型的教育由谁管理,是教育行政部门职教办还是党群部门、工业公司,这些应写清楚。在写普通高中教育时,只要介绍吴江市第二高级中学(平望中学)就行了。六、这一章中除第五节“职业高中教育”外,其他各节的内容都要写到2005年。“职业高中教育”可写到2000年。因为2001年,全市优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调整学校布局,招收职业类学生的学校调整为8所,即市职中、市二职中、市成人教育中心校、松陵成人教育中心校、芦墟成人教育中心校、黎里成人教育中心校、震泽成人教育中心校、交通职业学校,平望已停止职业高中招生。在这一节中,可增添一张表格,反映平望招收职业高中生的办班情况。这样可使该节内容充实一些,资料性更强一些。以下表式供参考:

19832000年平望镇职业高中教育基本情况表

年 度

     

 

班级(个)

学生(人)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备注中可说明办班形式。七、关于“勤工俭学”一节,我的意见可以删去,关于“勤工俭学、校办工业”的内容可在学校简介中提及或放在《镇志·工业卷》中。

    吴江市环保局夏元麟:我想先对平望镇“凡例”的第四条、然后再对第一条提一些修改的建议。现在,让我们先看第四条。第四条里有四句,让我们先看第一句的后半句,即“采用记、传、图、表、录等体裁”。这里提到的五种“体裁”,全部来自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第三章的第十一条。我们知道,能够参与文件制定的人,都不是等闲之辈。但是,我建议我们大家就用自己的这颗常人的脑袋来想一想,就不难发现,“专家”和“权威”也不见得句句是真理。我为什么敢于这样讲?请大家去查《辞海》,查《辞典》或者到“百度”中去搜索,尽管它们对“体裁”的解释有区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首先是“文章”,然后才有可能成为文章中的某种“体裁”。但是,“图”,是指“图片”;“录”,在古汉语里是“抄写”的意思,就是把那些经过筛选的原始资料抄下来,附在正文的后面起补充的作用。“图”和“录”连“文章”的资格都没有,又怎么能够归入“体裁”的范畴呢?这是两个常识性的错误。下面,请大家注意“图”字后面的那个“表”字。说实话,我不知道这个“表”究竟指什么,因为单独的一个“表”可以有两种理解。第一种理解,就是“表格”。而“表格”,就象刚才讲的“图”和“录”一样,是不能单独成文的,同样不在“体裁”的范畴之内。但是,“表”字还有第二种理解,就是在古代,“表”是一种独立的文体。最出名的是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这两篇古文都曾经入选高中的语文课本。也许有人要问:我们能不能用“表”来写志呢?不能。因为“表”在古代有相当严格的限制:首先,必须是大臣写给皇帝的奏章才能称“表”,平头百姓是没有资格写“表”的;其次,“表”的作用主要是开导或劝告皇帝,必须是声情并茂,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所以,这样的文体是不能用来写志的。好,五种“体裁”,已经否定了三种,还剩两种:一个“记”、一个“传”。行不行?——更不行。因为我只要轻轻一问,你立马就会崩溃。这个小问题是:你这里所说的“记”和《西游记》里的“记”是不是一回事?你怎么回答呢?如果说“是”,那么《西游记》里到处都是虚构、夸张和想象,你能用吗?如果说“不是”,那你又凭什么说“不是”呢?你的依据又何在呢?在我们国家,上下五千年,号称是“记”的文章,多得比牛毛还多。譬如四书五经当中,有一本经,就叫《礼记》。《礼记》当中,有一篇重要的文章叫《学记》。《礼记》和《学记》都是以议论为主,我们能用吗?再譬如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的内容有真有假。如《鸿门宴》,如《将相和》,写得活灵活现,其实这里面一半真、一半假,有着大量文学成分,能用吗?“记”在元朝有《西厢记》,在明朝有《徐霞客游记》,在清朝有《官场现形记》,在现代有京剧《红灯记》,所有的这些“记”,五花八门,形形色色,有哪一种是可以用来写志书的呢?——不仅“记”是这样,“传”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国家最古老的“传”大概是《左传》。《左传》的写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我国历史上以“传”为名的文章,太多太多。譬如《西厢记》的前身,是唐朝的《莺莺传》。比《莺莺传》更出名的,是明朝的《水浒传》。但是,我们能用《莺莺传》里“男欢女爱”的写法或者是用“武松打虎”的写法来写志书吗?所以,这里提到的五种“体裁”,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靠谱”。而造成这种“不靠谱”的始作俑者,是《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的制定者。因为他们是专家、是权威,不费吹灰之力,就把我们这些在基层埋头苦干的人带到沟里去了。所以,相似的错误,在已经出版的《吴江市电力志》中,在我曾经拜读过的其他镇的镇志中,几乎都存在。而且,不仅是“体裁”这一个错误,还有其他的错误。顺便举个例子。在有些镇志的“凡例”中,有这样一句话:本志“采用语体文编写”。——我查了查,这句话来自《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第七章第二十六条。但是,这句话的错误更荒唐。请问,什么是“语体文”?“语体文”是书面的“白话文”。现在是21世纪了,当我们提笔写文章的时候,除了白话文,还会有别的什么“文”呢?文言文?你会吗?有这样一个通知:今天下午3点半,在三楼多功能会议厅召开全体中层干部会议,请准时出席。如果要把它翻成英文,那怕是翻成非洲的斯瓦希里语,大有人在。但是,要把它翻成文言文,走遍华夏大地,13亿中国人,无人胜任。“今天下午3点半”,能翻成文言吗?“中层干部”,能翻成文言吗?“多功能会议厅”, 能翻成文言吗?一份通知尚且如此,而一部志书,至少20万字,谁有本事写成文言呢?所以,明明是别无选择的事,却偏偏还要强调这一点,这不是“装模作样”又是什么呢?现在把话收回来。刚才讲的,是平望镇“凡例”第四条的第一句的后半句。下面,请大家注意后面的第二、第三和第四句。第二句是:全书设卷、章、节、目,纵向叙述。第三句是:全书有概述、大事记、正文,正文共17卷,下设章、节、目,共48187节,目若干。第四句是:概述前有图片、序、凡例、目录,正文后有附录及编后记。我数了数,这三句话一共用了64个字。这64个字所要表达的内容,请大家看看后面的目录,是不是全部都有?——不但有,而且更全面、更详细。我们这些写志的人有个特点,就是用钱很大方,用字很小气,小气到连一个“了”字都舍不得用。而在这里,“哗啦”一下甩出去64个完全可以省掉不用的字,这“手脚”,是不是过于“奢侈”了?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凡例”第四条的第一句,让我们一同来关注第一句的前半句,即“本志以横排竖写为原则”。“横排竖写”这四个字,是个只有在写志书时才派得上用处的专业性很强的术语。尽管我们这个圈子里人,人人都懂。但是,出了这个圈子,人人不懂。不信,你可以回去问问自己的夫人,或者问问自己的儿子、女儿、女婿、媳妇,请他们说说“横排竖写”的含义,我敢肯定,百分之九十九,都会变成丈二的和尚,茫然不知所对。也许有人会说,不懂怕什么,可以查辞典、查辞海。对不起,我查了,所有的辞典里都没有,所有的辞海里也没有,那你叫普通的读者到何处去弄懂这四个字含义呢?我们这部志书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文字浅显。浅到你可以拿回家去,给自己的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看,只要是合格的小学毕业生,字面上的意思一般不成问题。但是,唯独在这里,在“横排竖写”的面前,我们给读者制造了一个即使是查辞典查辞海也无法跨越的障碍。我们常说,做生意的人,以顾客为上帝;而我们写文章的人,就应该以读者为上帝。如果给上帝的心里添堵,那上帝还会喜欢我们甚至保佑我们吗?——前面,我对“凡例”第四条的每一句都提出了否定的意见。现在大家最想知道的,大概就是如何对第四条进行修改的问题了。我的修改意见极其简单,就两个字:拿掉。因为整个第四条所写的,都是志书的写作方法,“拿掉”之后,读者的阅读质量不受影响。打个比方:我们到苏州的太监弄去品尝美味,吃的是味道,只要味道好,付钱,心甘情愿。至于这些美味是怎么做出来的,这是人家的独门技艺,我们花再多的钱,未必能把人家的商业秘密买回来。但是,这丝毫也不妨碍世界各国的人前来品尝舌尖上的太监弄。同样道理,我们写出来的志书,只要读者读得懂,读起来就象喝可口可乐一样感到顺畅,就OK了。至于志书是怎么写的,用了哪些方法,这是我们这个圈子内部的人,就象今天这样,可以坐在一起进行研究的事。至于圈子外面那些读志的人,只管读就可以了。他们未必会有这样的兴趣,来研究我们是怎么写的。总而言之,“怎么写”是我们圈子里一门单独的学问,里面的水很深。我们不要轻易去写,如果勉强地写出来,那就象现在这样,处处有破绽,就象一件破衣服,上面有很多洞,穿在身上很难看。而且圈子外面的人也未必感兴趣,未必看得懂。所以,我的主张是“拿掉”。“拿掉”之后,读者省心,我们自己也省心,何乐而不为呢?上面,是我对平望“凡例”第四条提出的修改建议。下面,让我们来关注平望“凡例”的第一条。我先把第一条念一遍:“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全面系统地记述当地自然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我认为,第一条写得比第四条好。因为第四条里,每一句都有毛病。而第一条里,从“实事求是”这四个字开始,后半部分写得很好。好就好在有“实事求是”四个字。但是,也要稍微地改一改,改成“本志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客观公正、全面系统地记述当地自然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至于前面的那些内容,尽管这些内容是一字不差地来自《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第二章的第五条,但是,我的意见还是两个字:拿掉。为什么?我有两条理由。第一条理由,跟我们的实际水平不相符。我想问一下在座的各位:就是对于伟大的“马列主义”,我们除了能够认出这四个字,还能说出些什么呢?据我所知,在我们国家正式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有50卷,《列宁全集》有60卷。这110卷书堆起来,比我们每个人的身高还要高出许多。在这比人还高的著作中,你读过几本呢?不说几本,你读过几篇呢?不说几篇,你读过几段呢?不说几段,你读过几句呢?不说几句,我想问一下,你的手指有没有摸过马列的著作呢?——我可以很自豪地告诉大家,我的双手曾经摸过马列的著作。那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我曾经参加过一个马列著作的学习小组。告诉大家,我的双手不但摸过马列的著作,而且,我还捧起过;不但捧起过,我还打开过;不但打开过,我还认认真真地学过其中的某一篇。学习结果如何呢?里面的字个个都认识,里面的意思,一句都不懂。请大家想想看,象我这种连一句马列主义都不懂的人,怎么可能用马列主义作指导呢?还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座的各位,有谁能够站起来讲个一二三呢?一点不懂,一窍不通,还说自己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请问:这不是假话又是什么呢?这么多年来,从“四人帮”一直到薄熙来,我们中国人吃假话的亏,难道还少吗?上假话的当,难道还不多吗?为什么轮到我们自己写文章的时候,翻开来,第一页的第一句,就是一句假话。这是不是有点儿可悲、又有点儿可笑呢?——这是第一条理由。第二条理由,这段话,跟我们承担的任务不相符。现在,领导交给我们的任务,是写一个乡镇,或者是一个科级单位的志书,不是请我们出来领导中国革命的。即使是领导中国革命,毛主席他老人家当年也只用了三套理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他自己的一套。仅仅三套理论,就让毛主席建立了新中国。而我们现在写志书要用几套?马克思一套、列宁一套、毛主席一套、邓小平一套、江泽民一套、胡锦涛一套。加起来,一共六套,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的两倍。够不够?估计还不够,因为再过一个星期零几天,近平同志就要上台了,到时候,肯定又要增加一套,一共七套。问题是,七套伟大的理论同时指导我们写志书,能不能保证我们把志书写好呢?我的感觉是未必!打一个比方,就象一个裁缝,手里同时拿了七把尺,那他还能做出象样的衣服吗?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把七把尺减为一把尺,那么,有没有这样一把可以“以一当七”的尺子呢?有!不但有,而且,平望撰写“凡例”的这位好朋友已经为我们找到了,那就是“实事求是”这四个字。下面,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段非常新鲜的语录。这段语录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注意: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第二句话,注意:“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灵魂”。第三句话,注意:“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灵魂。”——这段语录是谁说的?告诉大家,是再过几天就要上台的近平同志讲的,是今年516日,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新学员的开学典礼上讲了这番话。我不知道平望的“凡例”是何时写出来的,但我估计,大概也是在今年5月左右。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平望这位写凡例的好朋友,他的心和近平同志是相通的,他们两个人,是在差不多的时候说出差不多的话,说明他们是处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所以,我有个建议,建议我们大家用热烈的掌声,向平望的这位好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刚才讲的,是我对《平望镇志·凡例》第一条的修改意见。也是我的第二个建议。下面讲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建议。我最后的一个建议是:在“凡例”的里面最好再增加一条。即:199254日,吴江改县为市。注意,后面必须加一个括号,里面注明“县级”这两个字。下面,我想分三点来说明我的建议。第一点,为什么要在凡例里增加这一条;第二点,为什么要加个括号,注明“县级”这两个字;第三点,为什么不采用“撤县建市”这种现成的说法,而要写成“改县为市”。我先讲第一点,为什么要在“凡例”中增加这一条。为什么呢?我请大家先听一段文字:苏州市的市长阎立来到吴江市,吴江市的市长徐明向苏州市的市长汇报全市的污水治理工作,苏州市的市长阎立要求吴江市的市长加紧落实苏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市加强污染治理的通知,吴江市的市长代表吴江市委、市政府,向苏州市的市长表示一定在年底之前完成苏州市委、市政府下达给吴江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市污水治理的任务。——我不知大家听了之后有什么感觉。估计,了解情况的人,知道这是在写志书,不了解情况的人,以为我是在写绕口令。问题出在哪里?就出在“苏州”和“吴江”统统都叫“市”。199254日之前,苏州叫“市”,吴江叫“县”,两者之间,一个是“爹”,一个是“儿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199254日之后,苏州叫“市”,吴江也叫“市”,等于“爸爸”和“儿子”取的是同样的名字。出麻烦、出误会、闹笑话,那就成了必然的事。举个例子:我们写志书的时候,有时会列一张省级先进的表,接下来是市级先进的表,最后是县级先进的表。但是,明明是县级先进,而授奖单位,全部是吴江市。我们自己是吴江人,早已是见怪不怪。但是,让黑龙江人看了,让广东人看了,尤其是让外国人看了,就成了一道难解的题。所以,必须在“凡例”里面写上这一条,提前化解读者的困惑。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就是为什么要在后面加个括号,里面写上“县级”这两个字。我不知大家是否知道我们中国现在有多少个城市,我曾经看到一份材料,说是有660个,而且这个数字还在芝麻开花节节高。“市”与“市”之间,是分等级的。其中级别最高的,是省级市,如上海、北京。接下来,是各个省的省会,如南京、杭州,叫“副省级”市。副省级下来是地级市,如苏州、无锡、常州。地级市下来是什么市呢?有一年我到常熟去开会,常熟的校长很自豪地说:我们常熟,只比苏州低半级,但比其他的县市,统统高半级,所以我知道,我们中国还有个副地级市。最后散会拍照的时候,他们常熟人站在第一排的中间,其他县市的人,统统靠边站。为什么?因为我们吴江是县级市,比他们矮半头。县级市下来有没有副县级市?我不知道,但是,在广东、山东、浙江早就有了镇级市。“镇级市”的下面还有没有?有!201258日,我国第一个“村级市”,河南省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市正式挂牌成立。原来的村委会改为“市政府”,原来村长,现在叫“市长”。所以,我们国家这600多个城市,从省级到村级,我扳着手指数了数,一共有七级。如果把这67百个城市比作一个大家族的话,那就是七代同堂,浩浩荡荡,叫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一个新城市的出现,都必须亮出自己的辈份,否则的话,谁知道你是爷爷还是太爷爷,是孙子还是重孙子呢?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最近成立的“三沙市”。2012621日,民政部颁布《关于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三沙市的公告》,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地级”这两个字,否则,就无法对越南、菲律宾起到震慑的作用。刚才讲的,是第二点。现在讲第三点,即为什么不采用“撤县建市”这种已经用了20年的说法,而要写成“改县为市”。我认为,“撤县建市”中的“撤”字和“建”字在使用上是有瑕疵的。我先说“撤”。“撤”在使用上有个条件,就是原先有的,后来没有了,才能叫“撤”。譬如“撤职”,一旦“撤”了职,这个职务就跟你没有关系了。再譬如,打开上世纪的老地图,有个地方叫“吴县”。而现在呢,“吴县”已经是“寿终正寝”了,没有了,这就叫“撤”。而我们吴江不是这样,历朝历代的地图上,吴江一直是岿然不动,你怎么能用“撤”呢?再讲这个“建”字。听说,现在不叫“撤县建市”了,叫“撤县设市”。其实,“建”和“设”的意思是相近的,合在一起,叫做“建设”。无论是“建”还是“设”,有个共同的条件,必须是原先没有的,现在有了,才能叫“建”或者叫“设”。譬如,在平地上盖房子,可以说成是“建”房子,或者说,正在搞建设。而旧房翻新,只能称“改造”,不能叫“建设”。打开五十年代的老地图,是找不到“张家港”这个地名的。后来是从江阴挖出一块,再从常熟挖出一块,把两块捏起来,形成沙洲县,再变成张家港。——这样过程,可以称之为“建”,或者称之为“设”。而我们吴江从来就没有这样的过程,所以,为了用词的准确,还是用“改县为市”比较妥当。当然,“改县为市”这四个字不象“撤县建市”那么响亮,听起来,似乎也不象“撤县建市”那么有意义。但是,20年过去了,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改县为市,究竟有什么意义呢?隶属关系没有变,行政建制没有变,当官的级别没有变,我们老百姓的工资待遇也没有变。就象一个人,原先穿的是中山装,后来改成西装了,虽然神气了一点点,但是,他还是他。不见得穿中山装的,只能讨一个老婆,穿西装的,就能讨两个老婆了?20年来,每年到了这个日子,吴江就象过生日似的,都要庆祝一番,到了十年、二十年,还要大庆一番。想想,还是相声艺术大师马三立说得好,叫做“逗你玩”。

横扇镇志办钱银汉:一、凡例。1.第二条中“2005年”应删去。至于平望镇续志的上、下年限第三条中已写得很清楚了。2.第六条中,“各项数据以各统计部门数字为准”中的“各”字应去掉。只有镇统计部门的数字是政府官方的数字,其他部门只是向各条线上报的数字。二、篇章结构。第三卷农业。第二、第三章建议应分别增加植物保护和防病治虫节。你们写20年的续志,农副业生产方面防治病虫害工作非常重要。另外,建议农机水利分为两章来写。农业机械一直由农业公司和现在的农服中心管辖,这20年中农机具的应用及发展进程,变化较大。而农田水利一块,一直由水利部门管理。水利规划,联圩建设,堤防河坡工程,水利泵站、套闸设施的建设,工程量大,资金投入也较多,单设一节,很难全面地记述平望镇20年来水利建设的发展情况。第四卷工业。第三章民营企业第一节转制应改为全称“产权制度改革”。第三节民企选介,建议放在第二章工业门类中按照门类的六个小节分别记述。第五卷商业。第一章中应增加供销商业一节。原来吴江的七大镇,商业方面,镇上有国营商业和集体商业,公社有供销社和集体商业。附带提一下,平望镇是吴江的交通中心,县商业局、物资局、供销联社、县经委下属的几大公司在平望经营的煤库、油库、木库、建材仓库和中百、国药、五交化、糖烟酒、果品、什杂等三级批发站都属平望地区的商业范畴。第二章商业现状中只记述粮油、饮服、医药、杂货四节很难反映平望镇20年中商业的变化发展情况。建议增设绸布百货、副食品、五金交电等,杂货改为其它。第八卷市镇建设。卷中只记述镇区建设,20年来农村的面貌变化很大,新农村的建设不能不叙,建议改为镇村建设。三、教育章的正文共设9节,可以说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都反映出来了,尤其是最后的社会力量办学、历年教育投入和勤工俭学三节,往往是被忽略的内容,值得借鉴。对教育章的志文内容,我们想重点提4点建议:1凡例第九条写到“200311月前,梅堰为建制镇。2002版《梅堰镇志》入志内容下限为1996年底,故本志把原梅堰镇1997~200311月期间的发展情况归入一卷,附在正文后,以补这段空缺,特此注明。”这就说明此平望续志涉及到梅堰的内容只能为200311月至2005年底的情况,200311月前或2005年后的内容应全部删去(包括续志中其它各卷的部分)。2凡例第3条“本志为《平望镇志(1991年版)》的续志,上限为1986年,下限为200512月……记述时作适度上溯。”一般来讲,志文中1986年前和200512月后的内容原则上也应删去。3本续志每一节的内容应该按顺时记事的原则先叙述1986年的情况,后叙述20年来的发展过程,再表述2005年底的现实情况。如第一节学前教育,1986年河西街小学附设幼儿班2班,中心小学幼儿班增至3班,农村有多少幼儿园?共24个班,全镇幼儿学生700余名,教师27名。接着应叙述幼儿园的发展和撤并情况,包括农村幼儿园的撤并和农村成型幼儿园创建情况。再应叙述2005年底平望镇幼儿园现状。同样第二节小学教育一样要顺时叙述。同时要写明1986年平望农村小学40所,到1992年农村小学撤并为29所,到20049月,撤并了全镇所有的村小,撤并过程要叙述清楚,最后叙述2005年底平望镇小学教育的现状。第三节初中教育,同样要按幼儿园、小学顺时记事的原则叙述。4第五节职业高中教育。上限1986年以前的内容不需写的,应删除,其内容应该把初中教育一节中有关职高班详细叙述的内容移到本节。至于本章其他行文规范方面存在问题,如有的地方书写违反顺时记事的原则,叙述中和表格中的数字不符等,我们不作详述,请平望镇志办的同仁自己再仔细地审查一下。另外我想提一下,2009426日在汾湖镇召开的方志工作会议上朱建明科长强调过,根据市方志办的安排,乡镇志二轮修志编纂的时间下限为:撤并镇到撤并时为止,而所有建制镇的编纂下限统一到2008年底。当时听震泽的孟云龙老师说起,震泽镇当时编写到2006年的初稿已基本结束,他们还需补2年资料,编写到2008年底,而平望镇续志下限为2005年底,不知是什么原因?

七都镇志办沈荣奎一、《凡例》之三提到“下限到200512月”,不知是何原因?因为前年在汾湖地方志业务研讨会上约定,乡镇续志下限至2008年底。(P2页)二、《目录》部分。1“第二卷人口”中的第一章第四节“移民”与第二章人口构成中的第五节“外来人口”在内容上是否重复?2“第三卷农业”第一章标题为“体制”拟改为“管理”。第三章“多种经营”中的第一节“林果”、第二节“蚕桑”、第三节“养殖”拟改为“林果业”、“蚕桑业”、“养殖业”。(P33“第四卷工业”第一章“工业体制”中的第二节“私营手工业”拟改为“个体手工业”建议增加“第六节民营工业”。第二章“工业门类”中的第二节“制造”拟改为“机械制造”。第三章中第三节“民企选介”不需单独成一节,建议将有关内容分散到“第二章工业门类”的各节中。(P44“第五卷商业”第三章“商业现状”可以增添“百货业”、“服装业”|、“家电业”等;第三章“市场选介”中的“超市”这节析出独立成为第四章“超市”。(P45“第六卷财税金融”的第一章“财政”中的两节标题拟改为“第一节财政机构”,“第二节财政管理”,第二章“税务”的两节标题拟改为“第一节国家税务”,“第二节地方税务”,第三章中的第一、二两节合并为“第一节金融业”;“保险业”为第二节可增设“第三节小额担保公司”。(P46“第七卷交通邮电”的第一章“交通”中撤销,第四节及第五节,将有关内容分别插入“第二节水上交通”和“第三节陆上交通”;第二章“邮政电信”可将三节并成二节:第一节邮政,第二节电信。(P57“第八卷市镇建设”的第一章“镇区建设”中的第三节拟改为“公共设施”,第四节拟改为“住宅小区”可增添“第五节镇区绿化”。第二章标题拟改为“环保环卫”设两节:“第一节环境保护”,第二节“环境卫生”。(P58“第九卷党政社团”的第四章“社团”可增添“第五节工商联”,“其它团体”为第六节。(P59“第十三卷文化”的“第五章文物古迹”中的第三节拟改为“三野四烈士墓”;建议增设第四节“庙宇”。(P610“第十四卷卫生体育”中的“第一章医药”拟改为“医疗卫生”,因为第三节“药业”与“商业卷”中的第二章第三节内容重复,建议删去;第二章撤销,因为第一节“环卫机构”与“市镇建设”中的第二章第三节内容重复,应删去;第二节“公共卫生”可并入第一章。“第三章体育”的第四节标题拟改为:第一节“企业体育”,第二节“农民体育”,第三节“市民体育”,第四节“学校体育”。(P611“第十五卷社会民士”第一章“民生”的提纲拟改为“第一节职工生活”、“第二节农民生活”、第三节“渔民生活”。“第二章民政”可增设“第五节其它”,因为民政工作远远不止三节内容建议增设“第三章社会保障”。“民风”改为第四章,标题拟改为“宗教风俗”。(P6三、正文部分。1套话、空话不少。如“第一章教育小序”部分开头(P8)第1节的第1个句子。P12页第1节末尾“教师队伍专业化,年轻化。”P25页倒数第2节开头1句“通过这次大合并,优化了教育资源,…”P28页第3节开头1句“为了振兴平望地区的教育事业……”套话,不写为好。P40页第5节第1个句子“2000年以来,着力进行‘示范初中’的内涵建设,……形成个性化特色学校为目标。”可以全部删去。P51页倒数第二节末尾一句“放眼校园,绿草如茵,……”纯属空话,可删去。P52页第二节“程兴说是‘第二故乡’吴江对自己的鼓励,…贡献自己的力量。”同一页第三节“在这里‘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得到价值、学生的一致好评。”可删去。P58页这一节的末尾一句“平望校办企业经历了……一定程度上的积极作用。”也可删去。2表格中错误较多。①不少表格中出现一格中有两个数字,令人费解。P1012-1P1612-4②表格序号有误,P21的两个表应为表12-5,表12-6,以下表依次类推。③表格设置有问题,如P45页表12-1512-17应设置成:

        级别

类别

国家级

江苏省级

苏州市级

吴江市级

12-23英设置成:

项目

金额(元)

年份

P58页表12-25应设置成:

年份

厂值利润

厂名

1986

1987

1988

1989

 

文教五金电器厂

 

产值

 

 

利润

 

④出现空表表。P44页表12-14没有数据。⑤表中计量单位有错。如:P53页表12-21中的行政用房、生活用房、其他用房的面积单位应该是“”(或“平方米”)⑥同一表格中计量单位不统一。如:P52页——P53页表12-19“占地面积”这项,既有用“公顷的”也有用“平方米”的,很不协调,建议统一用平方米。⑦表格中学校名称随意用简称,叫人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如P53P54P5512-21中的“平镇东”、“平溪港”、“平镇南”、“平双庙头”、“平庄田”“平前村”、“平柳湾”、“平新丰”、“平联南”、“平联农”、“平四联”、“梅太平桥”、“梅玉堂”等。目前人们可能还知道是指那些学校。但是,镇志作为“历史”,五十年或一百年后,后人看了可能会莫名其妙,因此建议尽量用全称。3正文中数据有误。①P23页第四节最后一句中“当年教学班增至30班,学生也增至148名,……”分析一下,30个班级怎么只有148名学生呢,在小学里根本不可能出现这种现象。②P27页倒数第二节中“建有400米标准运动场,……”表述不正确,应改为“建有400米环形跑道的标准运动场,…”③P42页倒数第三行“2005年学生达15553人,…”一所镇级高中不可能有如此多学生,后面的中学高级教师及中学一级教师都缺少具体人数。④P49页倒数第14行“整个校园占地面积302亩,建筑面积608平方米,…学校占地面积与建筑面积不成比例,稍有常识的人不难看出一所镇级成教中心根本不可能征地302亩。⑤P52页第四节“……政府财政投入70万(元),添造了一幢八间教育的教学楼。”拟改为:“政府财政拨款70万元,新建了一幢两层共八间教室的教学楼。”4前志中已纂写的内容不宜再重复。如P10页表12-1中有关幼儿教育情况,前梅堰镇志下限为1996年底,那么表中1992-1996年梅堰幼儿教育的数据这次前志中写过,这次就不宜再列入。同样,P16页表12-3中有关小学教育情况,1993-1996年梅堰的数据就无需再列入。P41页表12-12有关梅堰中学事业发展情况,如果前梅堰镇志·教育卷中已经写到,那么1985-1996年的数据就可以省去。5常识性错误。①P11页表12-2平望幼儿教育情况综合这一表格中,2004-2006年这三年的数字就不应该再列成“平望”与“梅堰”两块,2003年底,平望与梅堰合并成一个镇。②19494-5月间,吴江全境都已解放,何来“1950年解放后”的说法。见P25页第6行。③“名”与“人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并列使用。P25页倒数第3行“十多年来,有2500名人次学生…”说法欠妥。要么改为“有2500名学生”,要么改为“学生有2500人次。”④“教师”与“老师”用法不一样,不宜混淆,如P9页倒数第10行“老师23名”,P12页第二节中“其中公办老师17名”,P13页最后一节中,三处写到“老师X名”,P51页第4节末尾“老师8位”等,这些地方的“老师”应改成“教师”为妥。⑤数字表述上的大量使用“近X年(P13页第6行),“近二百人”(P13倒数第5行),“超二百人”(P13倒数第4行),“1998年以来…”(P1410行),“现学校有学生1419人”(P23倒数第14行)“至今学校共有2个…”(P23倒数第3行),“近年来学校共获得国家荣誉23次…”(P2410行),“近年来共获科技类国家奖3次…”(P24页第3行),“不久就关闭”(P2511行)“其后,学校初中招生规模…”(P278行),“2000年以来,学校(学生)的入学率…”(P29倒数第6行),“后来平望镇党委、政府又决定…”(P471行)等等,建议用实际的数字来表述。⑥“平望普通高中教育始于1986年”,这一说法有误,应为“平望普通高中教育始于1968年”(P42页第1行)。⑦二十世纪的年份也好,二十一世纪的年份也好,在表述上都不能简略。如:“06-07学年度吴江市教育局考核二等奖”应改为“2006-2007学年度吴江市教育局考核二等奖”(P51页倒数第2行)。P37页表12-1185年——99年这些年份前应冠以“19”字样,不能简略。⑧正文中不少地方用了“注”,建议拿掉。⑨有些提法意思不清晰,如P14页第10行“本科以上提高学历9人”,这句话是指“本科学历”,还是指“硕士生博士生”呢?令人费解。P26页第3行“学生的作品在日本有获奖的收藏”拟改为“学生作品在日本有获奖,有的被收藏。”⑩P24页第4节中写到国家领导人的顺序时,建议将“李沛瑶”与“何东昌”的次序调换一下,不知妥否?至于文中一些用错(或遗漏)的标点符号及错别字就不一一细述了。

桃源镇志办沈庚南: 一、凡例三对上限规定为: 本志为《平望镇志(1991年版)》的续志,上限为1986年……”,接下来“另本志涉及到一些事件,为体现记述的系统性完整性,方便读者阅读,记述时作适当上溯”。但综贯《平望续志?教育科技?教育》一章,每节的容均突破了“上限为1986年”的规定,而不仅仅是“一些事件作适当上溯”了。此外,学校简介也均突破了“1986年”这个上限。这样的“上溯”,范围太大了,如确有必要全部上溯,就不必再设上限;如果确需设上限的,超过上限范围的内容,除凡列专门规定以外,均应删除。如P8《学前教育》一节开头一段,即P8最后4行和P9的前10行,叙述的均为1986年的事件,接下去一段直接写1993年以后的事。本人建议应删去第一段14行文字,而补写1986年《学前教育》的情况(相关数据可与1985年作一对比),这样才真正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P46第五节《职业高中教育》一节,看不出叙述那一年的情况,也看不出《续志》需叙述的1986年职业高中教育情况、后来的发展变化情况和2005年底的职业高中教育情况。超越凡例规定的上限时间(1986年前)的事,可删去。二、凡例三对下限规定为:“下限到200512月”。但文中:1用“注”的方式突破了这个下限。如P12倒数第5行、P15中间第16行及最后5行、P23的第13行后面括号中的一段文字、P246行起的2个“注”以及P29P39P 48P49P51P52的“注”等都突破了“200512月”这个下限。2不用“注”的有:P25倒数11行最后“2006”起到倒数第4行止7行多的文字也突破了“200512月”这个下限。本人认为应删去,200711月学校的有关数据应改写200512月底的内容。P267行、P51最后2行、P524行等都有这样的问题。 3表格内数据资料突破“200512月” 这个下限:如表12-11《平望二中历年来学生升学统计》一表中,有20062007年的数据;表12-2319862005年吴江市第二高级中学收入明细》一表中多了200620072008三年的数据。 三、凡例三对下限规定到200512,那么,2005年底各类学校的各种设施的规模、数量、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以及学校的班级数、学生数、教师数(包括教师队伍素质现状)、学校荣誉等,应作一系统性的叙述。但综贯全章各节(包括学校简介),这一年的材料极少见,相反,如上述第二点所说那样,超过下限规定时间的(如2006年、2007年等)反而有详细叙述,且每一章节均有发生。修改建议:删去2005年以后的,补写2005年的。 四、事件发生的时间表述不清。如:P23中间第18行用了“现学校有学生1419人……”一句,这个“现”,综贯这一段文字的全文,应该是2007年的数据,这就突破了“200512月”这个下限。建议删去“(注2006……”这段文字;“现学校有学生……”修改成“2005年底学校有学生……”。P2410行“近年来” 修改为“19ⅹⅹ200年”。P43倒数第3行的“现有苏州市学科带头人1人……”,包括下面的内容修改成“2005年底有苏州市学科带头人1人……”。P475行“当时”2字应改成其体年份,P51倒数第6行的“本校现有……”也应修改成“2005年底,本校有……”。如文中确需出现“现” 这样的不确定概念词,可在凡例中规定一下:“现” 是指本志规定的下限年,读者也就明白是2005年底的事了。 五、修志以直接叙述具体事实为主,空话、套话可删去。如:P12倒数第7行“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一句。P22倒数第8行“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一句。P28倒数第6行“平望镇党委决定”7字。P471行“平望镇党委、政府又决定” 及第4行“在镇党委、镇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等均可删去。六、P39学校教育大事:19862005年部分可根据事件发生年月顺序插入学校简介中。1986年前的全部删去。七、年与年间的连接符号应用“~”,本章只有P40倒数第3行“1971年~1978年” 用了“~”,其余都用“-” 符号;且“1971年”中的“年”可去掉。八、12-7起,后面的表格全部为封闭式,可改成表12-6及前面一样的开放式。九、12-13、表12-14学年度及年度应写全。如表12-13中的“8889”应写成“19881989”; 表12-14中的“86” 应为“1986”等。表格中所有的空格应用“-” 补全,整行或整列空的则删去。十、目录中,附录梅堰卷(19972003年)是概述梅堰近七年中自然、地理……教育、体育、卫生等11个方面的情况。但《平望续志?教育》一章中对原梅堰镇19972003年的教育事业巳作了详细叙述,是否在附录中再作一次概述的必要? 十一、目录中:第十三卷《文化》卷中出现了第五章《文物古迹》的3个节目、第十七卷《丛录》中出现了第一章《古代诗文》2个节目。但凡例设定了上限为1986年,又没有把上述25个节目因1991年版《于望镇志》未涉及而作为追溯对象给予补述的说明。《续志》中可否突破“上限为1986年” 的规定而放入这5个节目的内容?
    盛泽镇志办葛龙熙一、平望与梅堰的学校管辖关系。200310月起,梅堰镇撤销,所辖学校归平望镇管理,也就是说,平望镇领导梅堰镇原来管辖的所有学校。那么现在写镇志时,不应再分平望的梅堰的农村学校了,只要写到学校就可以了,包括一些表格的分类也不应再分平望、梅堰了,如表12-2,就有200420052006年份的分平望、梅堰的。二、平望镇党委与政府对学校的管理关系。是政府对学校的管理,其中包含出资,不是党委。如,在第三节中的第五段开头,“1982年初,平望公社党委、政府决定在平望镇石家港北岸建造平望公社中学,占地十三亩。”在第九段开头,“1999年,平望镇党委、政府投入巨资,在平望大桥东南堍重新建造平望二中,新校占地120亩,拥有教学楼、实验楼、行政楼、宿舍楼、综合楼、食堂等建筑,建有400米标准运动场,4片篮球场。”在第六节中第四、五段的开头,都是“后来平望镇党委、政府又决定” ,“在镇党委和镇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三、教育内容方面要增加篇幅。如,办学特色、科教项目、得奖论文提要等,写得很少,建议在这些方面增加篇幅。四、教育的关键在于教材。平望镇志的教育卷中没有涉及到教材的内容的情况。五、教育内容要有老年教育。除了年轻的人要教育,年老的人也要学习。因此,老年教育方面也没有内容。六、平望镇志教育卷中的内容,只是指中、小学校的教育。职工教育、农民教育、党团员教育等都没有提到。1986200520年时间里,平望镇应该有这方面的教育的。七、第一章教育的一节,只写教育工作得年年有新要求(其中少了19881989199119962001五年,占20年的四分之一),没有把“各类学校布局趋向合理,教育投入逐年增加,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育设备齐全,教育手段现代化,教育面貌一新。”的情况说明白。八、表格的设计方面。1、表头上要有单位的表示(编者注,如果一个计量单位就写在表格右上面,多个要写在表栏中。);2、第一条横线上粗下细,最后一条横线上细下粗;(编者注:这个没有具体规定,关键是全志统一,一般情况最上面和最下面两条线稍微粗一点)3、左上角用\线表示内容。如:

122        20012006年平望幼儿教育情况综合     单位:班级、个

     年份

园别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镇村

平望

梅堰

平望

梅堰

平望

梅堰

平望

梅堰

平望

梅堰

平望

梅堰

幼儿园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班级

33

28

30

28

22

28

14

29

22

58

22

22

12

7

12

8

12

8

14

8

13

29

15

10

21

21

18

20

10

20

 

21

9

29

7

12

学前班

3

17

22

16

11

16

 

 

 

 

 

 

2

2

4

2

4

3

 

 

 

 

 

 

 

15

18

14

7

13

 

 

 

 

 

 

幼儿数

833

636

749

609

722

607

815

714

855

1374

791

636

430

249

410

248

432

233

513

293

558

687

582

307

403

387

339

361

291

374

320

421

297

687

209

329

学前班幼儿

420

253

354

200

309

201

300

224

395

464

343

230

184

73

157

87

163

89

166

86

241

232

238

110

236

108

197

113

146

112

134

138

154

232

105

120

教职工数

28

13

29

15

30

15

31

15

32

21

31

14

 

园长

3

1

3

1

6

1

3

1

3

1

3

1

教师

23

12

24

14

25

14

26

14

26

13

26

13

保健员

2

 

2

 

2

 

2

 

3

7

2

 

职工

 

 

 

代课7

 

 

 

 

 

 

 

 

表格的内容安排上要统一,横的是年份,竖的是项目,全卷都应这样。表12-112-2是这样,但表12-312-4倒了,变成竖的是年份,横的是项目了。(编者注:这方面也没有具体规定,关键是科学合理,全志统一)

十、行文:1 .p10页开始,各种数字表格太多,镇志不同于财务报表,给可读性带来负面影响,建议适当删去一部分。2.P39倒数第六行,“徐------”由于市内人事变动,是否考虑相应变更。3.除 中小学教育外,党校教育、关工委青少年教育、老年大学教育,农民、农村妇女致富能手教育也很重要,建议这方面内容需加强。4.p9倒数第14行,“原有教室,教育设施”,教室也是教育设施,可否改为“教育设施”,这样内容不重复。倒数第九行,“是年幼儿园评为”应改为“是年幼儿园被评为”。5. p13第三到六行“一名、一名、二名、三名、二名、七名”是否把具体名字写上更合适。第六行“很多教师”是否写明具体多少名教师?第七行“连续多年”改写为具体多少年。“被评为苏州市绿色幼儿园、苏州市卫生先进集体”应该具体注明其何年、何月、何日。6.P25(不生)应学生、(专任)应专职。倒数第六行:中学高级(职称)教师3人,小学高级(职称)教师103人,应添加职称两字。7.p26第三行代表轩(团)。第六行:努力把学校建成“学生研究中心”。因为该学校毕竟是基层普通中小学校,而不是专业教育科研机构,主要精力在于培养教育学生。是否改为:学校在抓好日常教育工作的同时,十分注意在教育科学工作方面的探索、创新,既提高了对学生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成效,又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教育科研成果。8.p2711行“平望成立教革组统管中小学”这教革组是平望公社的还是平望镇的?它的管辖范围是公社还是镇?还是公社、镇都归其领导,应交代清楚。第11行到14行“平望公社各个生产大队都办了中学,农村小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升入附近初中学习。平望镇附近的幸福、金星大队的小学毕业生,升入平望中学读初中。”是否改成“由于平望公社各个生产大队都办起了中学,为了方便农民子弟就近入学,所以除了镇郊幸福、金星大队的小学毕业生升入镇区平望中学外,其余农村小学生毕业后全部升入所在大队附近初中学习。”第1516行“平望公社中学招收80名初一新生,共两个班。”是否写成“平望公社中学招收了两个班,80名初一新生。”下面9所联办中学的招收新生人数是否也应该写上?第171819行“学校设立教导处、总务处。”教导处、总务处应该在1982年学校成立之际就设立,而不是在1983年继续扩建时设立?请考虑。第2021行“农村户口的小学毕业生进平望乡中学学习,西塘街、河西街小学的毕业生升入平望中学学习。”请问:西塘街、河西街小学是否有农村户口的学生?平望中学是否只接受西塘街、河西街小学的学生?如果有,那么和“农村户口的小学毕业生进平望乡中学学习”相矛盾,平望中学的生源如果在西塘街、河西街小学以外还有,那么在逻辑上有问题。建议写成:农村户口的小学毕业生进平望乡中学,城镇户口的小学毕业生进平望中学。倒数第12行“平望乡镇的小学毕业生全部进平望二中学习。”一般来说,有二中必有一中,大概平望比较特殊,但应该说明一下,否则读者看了心中有疑问。

坛丘镇志办钱琴珠:一、凡例中 第39条可以合并,但可以简练些,例“基于……未涉及,”“另本志……”,“以补……注明”可删去;第四条开头讲“横排竖写”,后句写“纵向叙述”,是否属重复;第二句写“全书设卷、章、节、目”,第三句又写,是否可删去后面的“卷、章、节、目”;正文中有“现、至今、近年来”,凡例中是否加一条,具体指什么时候;正文中受各级表彰的比较多,凡例中是否加一句“什么级别的表彰可以进志”。二、正文与凡例要一致。凡例规定下限至200512月,而正文中好多地方写到20062007年,有的写到2008年,例:第9页最后第2节的括注,第10页第1节的括注,第12页,第14-15页、23页、24-26页、29页、39页、41页、48-49页、51-52页均有。三、量词要统一。正文中招收学生后面的量词有时用“名”,有时用“人”,同样,教职员工后面的量词也用“名、人”,例:第9页、13页、14页、15页、25页……四、相同用词要统一,文字、语句要精练,避免交叉重复。25页、2728页中有“更名为、改名为”,是否统一一下;13页上第2节的“一名、二名、三名,最后1节中的二百人,是否改为阿拉伯数字”;形容词可以删去,例:23页上第1节最后1句,最后1节第1句的“非常”;还有“了、的”能省略的建议省去,例:第9页、12页、14页、15页、23页、50页上均有;简介与正文有重复,例:第12页上第3节与第9页上的第2节重复,13页简介第1节与第9页最后1节重复,25页第1节最后6行与15页上第3节重复,第2节与15页的第4节第1句重复……五、正文尽量更志书化,不用总结性、报告性文字、语言。例:第12页第4节开头“随着……政府决定……”,第5节“伴随着……在政府的大力……”,13页最后1节“随着……”,22页倒数第8行“在政府的……”,25页倒数第2节“通过……大大……”,第28页第4节中“为了……政府决定”,“党委决定”;29页中“这标志着……”48页第7节“在平望镇……下”,50页第5节“随着……”六、慎用“最”字。27页倒数第4行“成为吴江市规模最大的初级中学”。七、表格要统一开放式,要有单位。八、笔误的地方有:9页倒数第9行“评为“写成玶为”;13页上夏丽萍园长的任职时间没写全;15页第2节只有半只括号;第22页表下第1节第1句中间空2个字;22页“抗日战争年时毁于战火”是否多个“年”;第3节开头没有空2格;“1913年(民国2年)”是否改成“民国2年(1913年)”;第24页第3节最后1句“党代表写成党化表”,25页第9行“人民公社化”的“化”是否去掉,25页第5行的“仃办,”应改为“停办”;42页上最后,职称中数字没填上。42页第1行“招生季员会应改为招生委员会”。九、志书不能用第一人称口气写。24页有3个“来校”应改一下。十、“二、两”难用准。27页第一节最后一句“二年未招新生”是否可用“两年未招新生”。

震泽镇志办陈载:一、篇目:(一)横分节次有交叉。看了目录P6“第一章教育”的分节情况,提出如下建议:第五节“职业高中教育”可并入第四节“高中教育”,第七节“社会力量办学”可并入第二节“小学教育”和第六节“成人教育”,第八节“历年教育投入”、第九节“勤工俭学”可合并为“教育经费”。(二)节下基本上不设目。本章九节内容除第六节“成人教育”设两个目外,其余八节都没有设目。节下可设目,使层次清楚。二、时限。凡例规定《平望镇志续志》上限为1986年,下限为2005年,大事记延至2008年。行政村内容追溯至人民公社时期,有些事记述时作适度上溯。梅堰卷写19972003年,列入附录。(一)超上限p8节下序。“平望镇区学前教育”从1949年写起,“梅堰镇区学前教育”从1960年写起,“梅堰农村幼儿教育”从1976年写起,“平望农村幼教”从1977年写起,“平望镇区幼儿班”从1985年写起。(二)超下限。15“梅堰中心小学”写到2007年,p29“吴江市平望第二中学”写到2007年,p51“社会力量办学”写到2008年,p39简介“吴江市梅堰中学”时,从“2003年”跳到“2007年”,关键要写的“2004年、2005年”不写,超下限的倒写了。(三)超时间范围。梅堰1997年以前的内容均在2002年版《梅堰镇志》内记述,19972003年的内容在附录梅堰卷内记述,这些时段内,梅堰的内容在教育章内无须再写了,只要写20042005年的内容,但是p9、p13梅堰的幼儿教育,p14、p15、p22梅堰的小学教育,p38梅堰的中学教育,p49梅堰的成人教育等内容均不在20042005年范围内。三、行文。1、用词不统一。519行学生“名”,倒数第6行学生“人”,“名”与“人”两者不统一;第6行教师“名”,倒数第5行教师“人”,倒数第15行教师“位”,“名”、“人”、“位”三者不统一。p15学校占地面积,第4行“30.77亩”,第15行“4.9995公顷”,建筑面积,第5行“6641.39平方米”,“亩”、“公顷”、“平方米”三者不统一。p8第二段第4行“1997年起”,第5行“1999年开始”,“起”和“开始”不统一。p9倒数第9行“是年”,p142行“同年”, p2311行“当年”, p28倒数第2行“该年”,倒数第11行“这年”,“年”的写法不统一。p15倒数第12行“专任老师”,倒数第1行“专任教师”,“老师”、“教师”不统一。p47“平望成人教育中心校”、“平望成教”、“平望成校”三种写法,不统一。2、用词不明确。8倒数第7行“20年来”,p137行“很多教师”,第8行“连续多年”,倒数第8行“现”,p22倒数第8行“现今”,p2410行“近年来”,第17行“多次”。第18行“先后”, p255行“当时”,第11行“不久”,p275行“以后几年”,第9行“其后”,p39倒数倒数第6行“现”、第8行“后来”,这些表时间的词用得不够明确。如p412行,第三任校长张启龙(任期为19909月~19998月,兼书记至20018月)。第4行,第四任校长为杨勇诚,(任期为19999月~200512月,兼任书记)。请问19999月~20018月,到底是张启龙任书记还是杨勇诚任书记。3、用词不简洁。1417行,多用9个“了”, p238行的“又”,第11行的“也”,p244行的“还”,p28倒数第6行的“决定”,p384行的“仅”,p5113行的“竟”,建议删去这些多余的字、词。4、年份写错。民国纪年时间写反,p24倒数第2行“1912年(民国元年)”,应写成“民国元年(1912年)”,下一行“19149月”,应写成“民国39月”,不用括注年;p25的“1916年”、“1918年”、“1920年”、“1937年”、“1942年”,同样情况,应写民国纪年时间,不用括注年。2、年份简写,p5010行“997月”,p51倒数第14行“071月”,倒数第13行“074月”,倒数第2行“0607学年度”,不该简写,应写:“19997月”、“20071月”、“20074月”、“20062007学年度。5、总结、报告性语句,建议删去。8倒数第7行“20年来……教育面貌一新”。p12倒数第4行“幼儿园以……文化基础”一段。p241行“随着国家……逐步形成”一句,第4段“随着学校……学校视察”一句。p29倒数第4行“学校重视……教学质量”一句。p474行“在镇党委……放在首位。”一句。p521段“学校创办以来……一致好评”一段;第2段“程兴说是‘第二故乡’……贡献自己的力量”一段话。6、时间倒置句。92行“梅堰农村幼教开始于1976年”。p272行“平望镇的初中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p287行“吴江市平望第二中学创建于1973年”,建议“时间”写在“事项”前。p235段写“2003年”、 写“2004年”、 写“2007年”,再写“2000年”,层次乱了。四、表格。1、标题不全。451218“学校历任校长、党支部书记”,缺“时间、地域”两要素。p521219“平望镇新建学校一览表”缺“时间”要素。2、设计不规范。1)计量单位没有标明,25张表格,只见最后4张在标题右侧标明表格所用的计量单位,其余的21张表格,既不见右上方表明一个计量单位,也不见表格栏目中标明两个或两个以上计量单位。(2)数字书写不规范,p10121,“合计幼儿数”栏,上写“202”,下写“1”,使人看不懂,实际上是“2021”,是吗?(3)空格未用短横线“一”表示。(4)表格制作不统一,如p371211,年份放在横栏,录取人数和职高班毕业生放在竖栏,与p361210,p411212,年份、时间放在竖栏不协调,可改成年份放在竖栏,录取人数、职高班毕业生等放在横栏,使之前后统一。3、计算错误。11122,算错5处:(12001年,平望学前班数.22001年,梅堰学前班幼儿数。(32003年,平望幼儿数。(42003年平望教职工数。(52004年,平望幼儿数。另外,2002年梅堰教职工数中的“代课7”可不写,因为没有计算在内。

同里镇志办计东生:1平望续志:现“教育·科技卷”稿像资料长篇,不像镇志,丧失了志书著述性的性质,一是编写没有站在镇的角度来写,而是立足学校角度写;二是记述太细,20年的“教育·科技卷”有50多页,显然太多。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有两个:一跟资料有关。二轮修志,断限20年,但资料丰富,一般性资料多如牛毛,修志如不精选素材,会造成典型资料淹没在一般资料的汪洋大海之中。二跟思想认识有关。错误认识“纵不断线”,找到资料后,只要按照纲目中的节和目,将资料按时间顺序一年复一年地排列起来就是“纵不断线”,就可形成志稿雏形,这样做既省力省心,又能缩短编稿时间,走此“捷径”。建议“教育·科技卷”进行提炼,重新编辑。怎样编辑,要注意几点:一是写好无题小述。无题小述,表述要全面,与正文要一致,文字要简洁。一段好的无题小述,可以让读者从简单的叙述中,了解章节中要介绍事物的发展历程,知道章节中所要介绍的大体内容,能起到导引读者阅读的作用。二是围绕主题精选资料。精选具有开创性、标志性、代表性和时代之先、地方之最的资料,经过提炼、合并、重组,挤去“水分”,删掉常年不变的工作资料及与主题无关的牵强附会资料,一目了然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揭示其规律性。三是抓住事物发展“发端、转折、终结”三大环节来记述,尽量做到系统性。2记述超过凡例规定的时间断限。凡例规定“上限为1986年,下限到200512月”,现稿记述超过凡例规定时间界限太多,因此要删去。(具体修改在文稿上)3“领导任职栏目”要规范。(1)《江苏省地方志行文规范》第十七条规定,一般为:单位、职务、姓名、任职时间顺序写。有的单位、职务已统一写,要按姓名、任职时间顺序写。不要先写任职时间,后写姓名(具体修改在文稿上)。(2)有的领导还在任职,任职时间应写“××××—☆”。如:P264连接符号使用应统一。符号使用,有的用曲线“~”,有的是直线“—”,应该统一。符号用在两个数字中间,不要偏上或偏下。如:P30P50,偏上。5表格设计规范及合理。现表格的设计和打印等问题较多,如:表122、表128、表129、表1211。表格是志书体裁之一,它的优势在于反映准确、高度概括,具有文字不备的直观性。它与文字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志书在表格设计和运用方面,都具有一些共性问题。其一,表名要素不齐。一个完整的表名要包括时间、地点、事项三个要素。其二,表身设置不规范。表格应为开口表,不设墙线;表格栏目内无内容的用“一”字线填充等。其三,表格数据与正文数据冲突,分项之和与总项自相矛盾等。其四,表格内容有的只有一行,可几张表合并起来,重新设计。如:表12--1512--17。其五,表格内容与正文内容无谓重复。6以时为序与分类记述。以时为序,志书最基本的记述方式,一小节内避免时序颠倒。但几个学校放在一起,以时为序记述,显得有些混乱。如:P15学校不同或所在地域不同,可按学校分类, 但要另起行,再顺时记述。p.2凡例第二条删除,并且把:遵循“立足当代,详今明古”的原则,插入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之后。第三条中“方便读者阅读”删去。第五条删去。p.4目录第四卷第一章添加:第六节 转制。第三章:第一节改为:民营企业。第五卷第一章添加:第四节  体制改革。p.5第九卷第二章:第二节 常委会删去。第十卷第二章  司法检察改为:司法;第一节 检察机构删去。p.6第一章 第一节:学前教育改为:幼儿教育卷首语:p.8中心幼儿园未写入。第一章:此文仅罗列历年教育工作的重点,未反映出成果。第一节:上限已超过,有否必要保留,与前志是否重复? p.9第四行:文化业务管理由教管委负责:教管委尚未成立,应改为:配备专人文化业务管理。最后第二段:注……删去。p .10121:幼儿园数与前叙述有矛盾。1993年平望镇政府对教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而表格上反映94年平望幼儿园数108个,168个班,比上年翻了几倍。p.11122:表格内容不齐,时间下限外应删去。表格内幼儿数、学前班幼儿二个是否两个概念,如果是两个概念,应当幼儿园数、入园幼儿数;学前班数、学前班幼儿数,这样排列较顺,现表排列不顺,使人看不懂。p.12最后第三、二段删去,与开头相矛盾。p.13第二段:调整一下叙述方法:幼儿园成立以来,涌现出江苏省“红极树”园丁奖银奖一名;苏州市“双十佳”教师一名;苏州市“师德”标兵一名……等等。简介第一段中:收录4周岁—6周岁的幼儿改为:在园46周岁的幼儿。最后一段第三行至倒数第四行:开设教学班3班……幼儿超二百人,老师13名,删去并改为:1990年后入园幼儿逐年增多,班级和老师逐年增加。p.14第一、二段中:注2006年……都删去。第二段最后一句:有一名教师被推举为吴江市人大代表删去。第二节:上限为86年,已过上限时间,删除。p.15第二段:平望镇中心小学……改为第一段。最后第三段:梅堰中心小学……这段插到第二段后集中一起写。注20062007年都删去。最后添加:2003年原梅堰镇与平望镇合并,学校更名为平望镇梅堰实验小学。p.23最后第二段删去2007年内容最后第三行:至今应明确至哪一年。p.24校长书记名单中“邹执中”与p.26“周执中”,是否一个人?p.25最后第二段删去。p.26第二段2006年内容删去。p.27第二段:19689月,经吴江县政府教育局决定,当时应称吴江县革委会。第四段:应称为戴帽子中学。改为:平望公社各农村完小办起了戴帽子初中,农村小学毕业生直接升入初中,学制三年。第五段:政府应改为:管委会最后第二段应添加建筑面积。最后一行:平望乡镇应改为:平望全镇。p.28第四段:为了振兴平望地区……公社的经济删去,改为:1982年初,平望公社党委、管委会决定……。第五段:19829月改为:同年9月。第七段:平望公社政府应改为:平望乡政府。p.29最后第二段:注200712月……删除p.30学校历任校长、书记、任职年限中间符号要规范。p.37121120062007年情况删除。p.39第五段:注20079月……整段删除。最后第三段第二行:至今一部分人成为……就任于高等教育。删去。p.40第四段:放样评估学校看不懂。第五段:学校在市局年度考核……应改为:学校在市教育局年度考核……p.41第四、五段:注:20061日……20078月任职。删去。p.42第四节第一行:平望普通高中教育始于1986年,应改为:始于1968年。经吴江县人民政府招生委员会……应改为:经吴江县革委会。与前面内容相符。最后第二行数据与表格上的不同。p.43最后第二行:实话并结题省级教科课题二个,好像有点不通。p.45121512161217应合并,重新设计表格。p.4719879月,平望成教与二中联合举办财会班,在应届毕业生中招收5名学生,有逻辑性错误。p.48第一、七段:注2006年、2007年都删除。p.49第五行:注:200710月……删除。p.51第三段改写为:199391日,在广大船民的支持下,创办了船民小学,地址在船舶交易所(东荡)岸边(面积60平方左右)。当时招收了20名左右的船民子女,开设14年级,共2名教师,进行复式教学。首任校长程宏康原是兴化市沙沟镇退休老师。学校设施简陋,办学条件艰苦,但他狠抓管理,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他的敬业精神感动了广大的船民。第四、五段:幼儿都改为:开设。最后三段:注:2006315名学生……08年被评为苏州市外来民工子弟“合格学校”。都删除。p.52第一、二、四段都删除。第八节 教育投入:改为:1986年以来,平望镇多渠道拓展经费来源,逐年加大教育投入,校舍一新,办学条件显著改善。p.555612221223删除。

市档案局地方志编纂科科长顾晓红:一、凡例。凡例应主要规定志书编纂的指导思想、原则、时空范围、体裁、人物收录标准、资料来源、行文规范、特殊问题处理等必需要告知读者的事项。凡例是志书的编写原则,要求简洁明了。本志的凡例共设九条,基本符合要求。但是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商榷的地方,也许还有一些特殊的地方需要注明一下,现补上一些可能漏掉的地方,如果还有其他特殊地方必须说明的,那么自己可以添上。修改后的《平望镇志》凡例:一、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全面系统地记述当地自然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二、本志为《平望镇志(1991年版)》的续志,上限为1986年,下限到2005年,大事记和图照延至**年(至出版前几个月)。基于1991版《平望镇镇志》未涉及各行政村的基本情况,有关行政村及撤并村的内容补述至人民公社时期;其他个别内容适度上溯。1986年至200311月记述的境域范围是200311月平望镇(梅堰未并入)的行政区域,200312月至2005年末记述的境域范围是2005年平望镇行政区域。三、本志按照“横分门类,纵写史实”原则,采用述、记、志、传、图照、表、录等体裁设卷、章、节、目四个层次。专志共1748187节,采用记述体、语体文编写。以概述、大事记为卷首,编纂始末为卷末。四、本志纪年方法,新中国建立前用朝代年号纪年(包括民国纪年),相同的朝代年号纪年在每目首次出现时加注公元纪年。新中国建立后用公元纪年。1992217日,吴江撤县设市(县级市)。年代前不标明世纪者均为20世纪。志文中出现“现”、“今”均指下限时间。五、本志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人物传略收录平望镇和平望籍对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和重大影响的已故人士及当地英烈,排列先后以卒年为序。人物表收录各级劳模、副高级职称及以上人物。六、本志资料来源于文献档案、史料、志书、报刊、专著及调查访问记录等,均经核实载入,一般不注明出处。各项统计数据均由统计部门及相关专业部门提供。七、本志对频繁使用的名称首次用全称,其后用简称。历史地名、机构名称和官职等一般均按当时称谓。凡未用全称的“省”、“市(县)”、“镇”,均指江苏省、吴江市()、平望镇。八、本志计量单位一般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准。涉及农耕地面积,沿用传统习惯以“亩”为计量单位。九、梅堰镇于200312月撤销建制。《梅堰镇志》(2002版)下限为1996年底,故本志把梅堰镇1997年至200311月的发展情况附在正文后,以补这段空缺,特此注明。二、篇目。从教育章来看,要写好教育章,我觉得首先要明确这一章教育的主体是什么?应该是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是教育的中心工作,也应该是教育章的中心内容,还应该写这个时代特色的教育内容,譬如九年义务教育达标工作和教育现代化工程。现在本章记述的主要内容就是学校,概况讲的也是一些学校的演变过程,而非教育的发展过程。学校应该写进来,但不应主次颠倒,本末倒置,它的主题应是当时当地的所有教育当事人、教育教学活动等。因此本章的篇目要适当调整,有些内容要增补,教育的章节要适当调整,凸显教育主题,当然下面的篇目仅作参考,编志办老师可以从实际出发可以适当调整,只要处理好交叉重复问题:1、第一节学前教育可下设概况、学制课程、教育教学、学校简介等目。2、第二节小学教育可下设概况、学制课程、教育教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弟教育(把社会力量办学移入放在这里,可下设概况和学校简介,如果外来务工人员子弟教育都是讲小学教育的可以放在这里面,如果有中学教育就不适宜放在这里,当然内容丰富也可以单独列节或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现在也是一个属于时代特色的东西)、学校简介等目。3、第三节中学教育可下设概况、学制课程、教育教学、学校简介等目。4、第四节职业高中教育可下设概况、学制课程、教育教学、学校简介等目。5、第五节成人教育可下设成人培训、成人高等教育、社区教育、老年大学、学校简介等目。可以把原来第六节的内容理一理,再增补一些内容。6、第六节可设教育行政,下设行政管理、教育督导、教育经费、勤工俭学、教育设施(或叫学校建设)等目。这样可以把原来第八节、第九节的内容归在这一节中,当然,有些内容实在没有,可以不设目。当然学制课程、教育教学如果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职业高中教育拎出来单独设节也可以。如果教师、学生的内容丰富,可以合并起来成一节或设两节。设节只要科学合理,在纂写的时候注意好处理交叉重复问题,譬如教师可设师资管理、师资结构、师资建设(或者师资培养)、教师待遇等目,学生可设学生管理、学生教育、学生成果等目。九年义务教育达标工作和教育现代化工程这些内容可以单独设节或者写在一个合适的地方。三、内容行文。要根据《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和《江苏省地方志行文规范》来修改:1、在本章内容的处理方面,究竟是否要把梅堰未合并到平望镇的内容写入?譬如写到各个阶段的教育时,都是分平望、梅堰两地写起的,如果不设附,我个人认为这种写法是可行的,因为在原来凡例中第二条交代记述的范围是2005年平望镇行政区域,所以把当时未合并的梅堰写入完全可以。如果设附了,这里还从梅堰写起好像有点说不通,而且现在在修改的凡例中已经说清楚,说明1986年至200311月记述的是梅堰镇未并入平望镇的地域范围,200312月至2005年末记述的是梅堰并入平望镇的地域范围。然后梅堰只要从并入平望以后写起,并且要注意上下限,上限也不需要追溯,下限更不能超过。当然具体学校还是可以放在这里教育章中介绍,譬如梅堰实验小学,因为下限年已经是在平望镇里面,在本志中要介绍,也不可能就从200312月写起,这时候就要追本溯源了。其他乡镇可能都有这个问题。例如《盛泽镇志》、《七都镇志》都要注意这个问题。2、卷、章下序的问题。其实在今年53日在横扇镇志研讨会上我讲过这个问题。无题小序之编纂,一种是告知设卷作用,一种是对下文内容进行概括作必要简明交代,引领类目,可以适当议论,点到即止。语言一定要言简意赅。一段写得好的无题小述,可以让读者从简单的叙述中,了解卷章中所要介绍事物的发展历程,知道卷章中所要介绍的大体内容,能起到导引的作用。无题小序,是志书整体中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叙述卷中或章、节中无法叙述的经济或者社会等其他方面的发展状况,补足章节中没能谈及的事物变化轨迹,从而使全卷全章内容完整,使所述事物发生发展轮廓明了,脉络清楚。卷下小序一定要顺时叙事。我当时还举了一个例子:在苏州市召开的一次志稿评审会上,有人提过这样的问题,假如一卷有两类内容,譬如某一卷为教育 科技,那么卷下小序会分教育和科技两方面来叙述,肯定会违反顺时叙事的原则,怎么处理?苏州市方志办副主任陈其弟这样回答:如果是这样,就不用写卷下小序了,只要在教育、科技章下写好章下小序。而现在《平望镇志》就是教育 科技卷,就是由两项内容合成的一卷,现在要写卷下序,肯定会违反“顺时叙事”的原则。因此设卷下序都要由实际情况而定,不是一概而论,并非“全志都要设或者都不设”。现在的卷下小序语言不够简洁,如果以后再添上科技方面的内容,肯定会违反顺时叙事的原则。卷下序完全不用写,可以写好教育和科技两章的章下序。第8页的章下序要写好教育的的发展历程,不是一年年罗列情况,要理清顺序,抓大放小,写好教育的发展轨迹,1986年教育的整个情况情况是怎么样的,选取几个重要的年份写好教育的发展情况,下限年教育的整个情况又是怎么样的,这个可以参考一下《吴江市教育志》的钱云林老师的发言,他对教育的轨迹把握比较准确。这样写好之后使所述事物发生发展轮廓明了,脉络清楚。小序中要写好开端、发展、下限年情况三个点。在记述事物的三个“点”时有四个问题值得注意。第一,写起点应该注意追溯起始发端,但要适可而止。第二,记转折点时,对于历史悠久、演变过程特别复杂的事物,可以选择该事物发展史上的顶峰或谷底作为着力点,以节省篇幅,进一步突出主线。第三,在记述“转折点”时,还应当对造成这个“转折”的原因进行适当的交待。第四,下限年情况一定不能忘记也不能超越。3、行文杜绝假话、大话、空话和套话,做到言之有物,言必有据,实事求是,准确清晰。一些评论性的话在志稿中都要删去。一些形容词也要删去。第8页第一章下面章下序“学校教育,以育人为本,教育工作,年年有新要求。”、“教育面貌一新”,都是空话套话、评论性的话可删去。第12页第三段第五行“随着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软件水平也呈明显上升趋势,幼儿园整体办园层次七年内向上跨了三个台阶”这些评论性的话都要删去。4、直线式连接号“—”和波线式连接号“~”的正确区分。世纪、年代的起迄,数值的范围用波线式连接号“~”表示,如“1020世纪”、“19491999年”;年度、人的的生卒年,用直线式连接号“—”表示,如“19981999年度江苏省财政预算”、“鲁迅(1881.9.251936.10.19)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例如第8页第一章下序第三行“19921993年实施特色教育、素质教育”要改成“19921993年实施特色教育、素质教育”。5、精确数和约数的正确使用。用“多”、“余”、“左右”、“上下”、“约”等表示的约数一般用汉字书写,例如十余次、三千元左右、一千多件、约三万吨、三十年上下等。但在表示统计意义的一组数字中(具体点可以说一句句子中)既有确数又有约数的,为局部体例一致,全部使用阿拉伯数字,如第9页“梅堰农村幼教开始于1976年,由‘八一’、建新、立新、联合、幸福5个村办了6个幼儿班(当时称红幼班),每班约三十名儿童,各配备一名教师,当时幼儿班由妇联管辖,文化业务管理由教管委负责,后逐步规范”中要改成“梅堰农村幼教始于1976年,由‘八一’、建新、立新、联合、幸福5个村办了6个幼儿班(当时称红幼班),每班约30名儿童,各配备1名教师,当时幼儿班由妇联管辖,文化业务管理由教管委负责,后逐步规范”。6、违反“顺时叙事”的原则。例如第9页末一段记叙“1998”、“1999”年的事情,而上面一段出现了2005年情况,另外倒数第三段写了2002年、2004年情况,完全违反“顺时叙事”的原则,要重新整理。本志稿中许多学校的简介都违反“顺时叙事”的原则。7、表述不够明确。例如第9页第二段第4行“设幼儿班9班,幼儿429名,教师20名,其中公办教师17名”以及第二段第11行“开设大班5班、中班4班、小班2班,老师23名”中“幼儿班9班”“大班5班、中班4班、小班2班”可表述成“幼儿班9个班”、“大班5个班、中班4个班、小班2个班”,量词不可少。8、超过下限的内容不写,没有下限年的情况要补写。例如第9页倒数第二段括注了2006年情况,完全没有必要可删去。第15页最末一段也括注了2007年情况,要删去。在第15页看不到哪些情况是下限年情况,要写清楚2005年情况。9、《吴江市建设志》目前的志文编排比较规范,基本符合《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和《江苏省地方志行文规范》的要求。但还有个别志文编排需修改,志书章、节的标题前应冠以序号。如第一章、第一节。节以下的条目的层次,以下列字序区分:一、二、三……,(一)、(二)、(三)……,123……。条目的层次不宜过多,以保持事物的完整性。同一层次的序号及标题字体、字号都要一致。试举一例:第12页就是这样“简介:平望镇中心幼儿园”,这属于哪个层次呢?第一节学前教育可以下设概况、幼儿园简介两个目,目名前面应该以下列字序区分:一、二、三……,所以应该写成“二、幼儿园简介”。第二个目幼儿园简介下面应该是子目,子目名前面该以下列字序区分:(一)、(二)、(三)……,所以应该写成“(一)、平望镇中心幼儿园”。志文在其他地方格式都应规范。志文编排均要按照这一要求进行修改。10、名称写法不一致。例如第12页第二段第三行“冬斯港”,而第9页第二段第三行是“螽斯港”,核实一下哪一个是准确名称。11、志书的记述,一律采用规范的语体文。除引用历史文献外,不用文言文、文白相夹的半文言文、方言、土语、俗语和口头语等。例如第12页第三段第二行“1996年镇政府决定将原河西街小学推倒重新建造新的幼儿园”中“推倒”改为“拆除”。第28页“1983年,继续扩建平望公社中学,新建二层楼一幢,四只教室,二只办公室”,办公室不用“只”,这是口语的说法,应改为“个”,这句话可改为“1983年,平望公社中学扩建,新建两层楼1幢,有4个教室,2个办公室。”12、注意统一的问题。包括计量单位、标点符号、用词、句式、纪年的表述、对相同事物的描述都要统一。例如在学校简介中一会儿用“教师”,一会儿用“老师”,可统一为“教师”;一会儿用“教职员工”,一会儿用“教职工”,可统一为“教职工”;对教师、学生的量词有时用“名”,有时用“人”,有时用“位”,有时是“**名教师”,有时是“教师**名”,所以表述要统一,可以统一为“班级**个,学生**人,教师**人”,全志在记叙相同的事物尽量注意统一。13、交代事物要清楚。第15页第三段“19939月与平望镇第二中心小学合并,并迁入平望镇通运西路40号平望镇中心小学新校址,(原平望镇中心小学校舍改为西塘街小学校址,原平望镇第二中心小学校舍改为平西村小学校址)”,这里没有交代“平望镇中心小学与平望镇第二中心小学合并”后的名称是什么,是仍然叫“平望镇中心小学”呢,还是其他名字?14、前后表述不一致,而且与事实有出入。第28页第一行“200310月,平望镇与梅堰镇合并”,第48页第四段“200311月平望镇与梅堰镇合并”,时间不一致,从年鉴中可以查到“200312月,撤销平望镇、梅堰镇建制,以两镇原行政区域设立新的平望镇”,所以志书中的时间与事实有出入。15、表格要规范。表格格式要统一。表格请参照江苏省地方志行文规范中第十章表格图照。首先表格要开放式(也就是表格的左右两条外框的线去掉),标题应具有时间、地域(单位)、事项这三个要素。为了统一,全志也可统一成先时间再地域(单位)然后事项来命名标题。标题左侧标明表格的序号,一般以卷为一个序列,如第一卷为1,第一卷第一张表格的编号即为1-1,第二张表格为1-2,第二卷第一张表格2-1,依此类推。假如第二卷第4页有一张表,标题要居中摆放,其左侧标明表格的序号“表2-★”,“2”是指第2卷,“★”是指第2卷中第几张表。假如这里是第一张表格那么它完整的序号就是“表2-1,“2与“1中间的连接符号统一成“-”,不能一会儿“-”,一会儿“~”。标题右侧标明表格所用的计量单位。一般只有一个计量单位就写在表格右上方,计量单位两个或两个以上就写在表格的栏目中。空白项要用“-”加以表示。这里如没有计量单位就不写。温馨小建议:有两种形式都蛮好看的。一种是表格的序号、标题、计量单位都放在同一行中,都用比表格中的字大一号的黑体字。表格的最上面那条线和最下面那条线用粗黑线。还有一种是表格的序号、标题、计量单位放在同一行中,表格的序号、标题用比表格中的字大一号的黑体字,而计量单位用与表格中的字同一号的宋体字。表格的最上面那条线和最下面那条线用粗黑线。哪一种形式都可以,关键是全志要统一。本志稿表格问题有:(1)表的标题要素要齐全、统一、准确。标题要居中摆放,应具有时间、地域(单位)、事项这三个要素。第37页表12-11表格标题时间表述还不够具体,可以标题为“19852005年吴江市平望第二中学毕业生情况表”,另外一张表格不需要两个标题,所以另一个标题“平望二中历年来升学统计”要删去。例如第32页表12-8的标题应改为“1998-2005年平望二中中学生竞赛获奖一览表(省级)”应改为“19982005年平望第二中学学生竞赛获江苏省级荣誉奖一览表”。(2)年份不能简写。例如第37页表12-11表格中年份写成“85年”。(3)表格中超过下限的统计数据要删去。第37页表12-11表格中2006年、2007年这两列要删去。(4)表格要开放式。例如第37页表12-11表不是开放式。(5)表格的篇幅过大而需要转页时,转页后的内容应作为续表排版,可不排表题,但续表号、表头(栏目项)不可漏缺。例如第38页表12-11表没有续表号、表头(栏目项)。(6)空白项要用“-”加以表示。在第38页表12-11表中有许多空白项,是要再去查呢,还是本身没有数据,如果本身没有数据空白项用“-”加以表示。(7)计量单位如果一个就写在表格右上面,多个要写在表格中。例如第16页表12-3中缺少计量单位,而且是不同的计量单位,“所”、“个”、“人”,因为超过1个以上单位要放在表格内。第21页表12-5中只有一个计量单位可以放在表格的右上方。(8)列的摆放要精心安排。例如第12-9表格中获奖姓名应该放在第一列,因为这张表格凸显的就是获奖人员,获奖时间可放在最后一列。(9)表格中不得夹写计量单位符号,物理、数学符号,化学分子式或其他符号。在第53页表12-21中“”应写作“平方米”。计量单位在第53页表12-20中计量单位要括注,例如“图书册”改为“图书(册)”。(10)一张表在同页中不能分隔成两张表,例如第18页、第20页表格分成了两张,另外表格中出现一个空格中有三个数字,为什么?(11)表格内容太少,就用文字表示。例如第45页这3张表格内容太少,建议改为文字记述。16、错别字。例如第9页倒数第九行“为”改为“评为”。17、时间的正确记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采取以朝代年号纪年(包括民国纪年)加注相应的公元纪年。例如在第22页介绍梅堰实验小学建立时间写了“1909年”,应该写成“清宣统三年(1909年)”,而且应该前面写朝代年号,后面括注公元纪年,例如第22页第21913年(民国2年),后面1913年(民国20年)这种表示方法错误,另外相同朝代年号第一次出现括注公元纪年,第二次出现就不用括注。18、记述时间,应书写具体的年、月、日、时,不得用“去年”“上月”“本日”“最近”“目前”“以前”等不确切是时间概念。例如第27页第4行“以后几年”这种词语尽量不要用,写出具体时间,文中这样的地方还很多,建议修改。19、志书中“两”与“二”要正确使用,除个别的“二人转”用“二”,大部分都用“两”,这可以通过读读看的办法,究竟是读“两”还是“二”顺,例如第22页第2段第2行“建造960平方米的二层新校舍”建议把“二”改为“两”。20、志书中不用第一人称记述,也不用带有第一人称嫌疑的“来”。例如第24页第2段第2行“与专家来校考察”建议改为“与专家到校考察”。21、对党和国家还有其他各级领导人,可以处理成把职务放在名字的前面,例如“国家审计署署长李金华”,不用颂扬的词语,也不在姓名后面加同志、首长、先生、女士、上将、教授、老师之类的称呼。例如第28页第3段“寇云耕同志”的“同志”可删去。22、年代的正确表述。例如第27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五十年代应该为50年代,20世纪也可删去,在凡例中说明志书中不标明世纪的均指20世纪。23、标点符号正确使用。(1)双引号要慎用。双引号有三种用法,第一直接引用的话,第二着重论述的对象,也就是表示强调。第三表示特殊含义的词语。这三种情况一般可以使用双引号,第9页第2行“八一”的双引号是否要慎用,建议把双引号删去。(2)书名号要正确使用。第27页倒数第二段最后一句“2001年平望二中评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初中》”应该将书名号去掉。24、有些词需要括注。卷下序第四句中出现“完中”,第五句出现“联中”,这些词语后人说不定不理解,因此需要括注。25、有关学校简介。(1)首先要理一理记叙一个学校必须要写哪些要素。然后做到要素基本统一,并且在记叙学校时先写什么再写什么都按一个特定的顺序来写。并且语言的表述也可以统一一下。而且有个统一的要素也不是统一的一刀切,哪些学校有些特色那一定要记一笔。(2)一定要注意顺时叙事。有些地方要弱化时间,或者把时间放在括注中。(3)要抓大放小,学校中有些重要内容要记叙,不重要内容要大胆删去。现在许多学校的简洁违反顺时叙事的原则,而且志书的统一性也没有做到,语言还不够简洁流畅,而且在学校简介的时候有很多行文问题。对学校简介作了修改示范,看看是否可行,由于时间紧促,所以修改还不够充分,统稿的时候还要进一步抓大放小,精简笔墨。建议还可以参考一下《吴江市教育志》的学校这一章,这一章中各个乡镇的每一所学校都有:

平望镇中心幼儿园:吴江市平望镇中心幼儿园位于平望镇通运西路40号。1993年,平望镇政府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开始着手把原西塘街小学附设的幼儿班、河西街小学设的幼儿班、镇妇联下属的中心幼儿园3个幼教点合并,成立中心幼儿园。19958月,平望镇中心幼儿园正式成立(是否1993年开始准备合并,到19958月才正式合并,否则时间上无法说清楚,请在这里表达清楚),位于平望镇螽斯港(核实一下名称)20号,占地5020平方米,建筑面积1875平方米,设幼教班9个班。是时,幼儿429人,教师20人,其中公办教师17人。随着教育资源的整合,幼教质量提高,幼儿入园数大幅增加,原有的教学设施不能适应需求。1996年,镇政府决定拆除原河西街小学建造新的幼儿园。是年12月,新幼儿园动工,于19978月落成。耗资245万元,建筑面积3340平方米,设大、中、小教学班12个。1997年,有幼儿448人;教师23人,其中公办教师*人,合同工教师6人。是年8月,通过吴江市一类幼儿园验收。200212月,通过苏州市基本现代化示范幼儿园评估。200412月,评为江苏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是否评为江苏省示范幼儿园?)。幼儿园以“让幼儿园成为每位幼儿快乐成长的摇篮,让幼儿园成为每位教师创造辉煌的舞台”为办园宗旨,建构以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三位互动的幼教体系,创办充分体现民主特色管理模式,着眼于幼儿的终身发展,实施《生活化、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和《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培养具有开朗个性、完整人格的儿童,以科研为先导逐步形成和健全幼教网络,为幼儿进入小学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这句可删去,似乎不符合现在的幼教理念)。2005年,幼儿园占地13295平方米,建筑面积5901平方米,绿化面积4000平方米,园内有活动室和专用教室,有适合现代化教育的多种电化设施,每个教学班接入宽带网,配有电脑、空调、电视机、视频转换仪、消毒柜、录音机等设备。设教学班17个,共有幼儿653人;教职工63人,其中专任教师37人,保育员17人,食堂工作人员8人,保安1人。教职工都做到持证上岗,专任教师中大专学历以上(是否应该添上“以上”两字,否则没表达清楚)的有31人,其中本科学历的12人,已进行本科函授的11人;有中高职称教师1人,小高职称教师19人,小学一级教师10人。至2005年(如果要写具体的一个时间段,譬如19952005年),幼儿园有教师1人获江苏省“红极树”园丁奖银奖,1人评为苏州市“双十佳”教师,1人评为苏州市“师德”标兵,1人评为苏州市“科研”先进个人,2人评为吴江市“学术”带头人,3人评为吴江市“教科”能手,2人评为吴江市“教学”能手,7人评为吴江市“教坛”新秀。教师的科研论文分别获国家、省、市奖共计115篇,在全国、省、市级各类教育刊物上发表文章93篇。幼儿园连续多年在年度考核中获一等奖(“连续多年”都是不确切说法,可以写具体年份,时间顺序不好处理,可以放在括注中),被评为苏州市绿色幼儿园,苏州市卫生先进集体。园长为夏丽萍(1995.8  )。平望镇梅堰中心幼儿园:梅堰中心幼儿园附属于梅堰实验小学,位于平望镇梅堰社区育才路1号,同时幼儿园还负责管理双浜、龙南、玉堂等13所村幼儿教育。(是否在下限年负责管理13所村幼儿教育?)**年,梅堰中心幼儿园开园,附设在梅堰中心小学(现为实验小学)内。19849月,由民办转为公办,设教学班2个。是时,有幼儿40多人,教师3人。1990年,设教学班3个,幼儿近100人,教师4人。19919月,教学班增至4个,幼儿100多人,教师5人。19929月,教学班增至5个,幼儿近200人,教师9人。19949月,教学班增至6个,幼儿超200人,教师13人。19969月,教学班增至6个,幼儿243人,教师12名。随着受教幼儿的不断增加,幼儿园的教学设施已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1997年,政府在异地新建独立的幼儿园。19988月正式迁入现园址育才路1号的新园。200210月,幼儿园建立电脑室、电化教室,配备投影仪、视频转换仪,幼儿午睡室安装空调,重新对园舍及场地进行装修和绿化。梅堰实验小学是江苏省科技特色小学,幼儿园以此为背景,成立幼教教研课题组。立了苏州市级课题《农村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研究》(20014月)。并先后立项吴江市级课题5个(这是否是2005年以前?如果超过下限的都要去掉),自办园级刊物《星星语》,在吴江市级园刊评比活动中多次获得一等奖。2005年,全园占地5734平方米,建筑面积2772平方米,绿化面积2357平方米,户外活动场地2400平方米,园内有音体活动室、体育游戏室、科学发现室、图书资料室等专用教室,每个教学班配有电视机、录音机、VCD机、钢琴、消毒柜等设施,满足现代化教育和幼儿生活的需要。全园共设教学班7个,其中小班3个,中班2个,大班2个。有46周岁的幼儿250人;教职工31人,其中园长1人,专任老师17人,保育员7人,保健员1人,炊事员4人,保安1人。专任教师中大专以上学历12人。至2005年,幼儿园通过吴江市一类幼儿园的验收(1991年),评为吴江市卫生合格园(2000年),评为苏州市达标家长学校(2000年),评为苏州市常规管理先进幼儿园和苏州市基本现代化示范幼儿园(2002年),评为吴江市绿色幼儿园(2002年),评为江苏省示范性幼儿园(2003年),通过市级巾帼示范岗的验收(200412月)。(如果有统计到2005年的奖项可写在这里)园长(或负责人)是华美丽(19988月至20018月为负责人,20019月至今为园长)

梅堰实验小学:梅堰实验小学位于平望镇梅堰社区镇北路2号。梅堰实验小学的前身是清宣统三年(1909年)里人卫康候创办的养正学堂(民办)。民国2年(1913年)改为公立,名为吴江县梅堰乡第一初等小学校。民国20年更名为吴江县立梅堰小学。抗日战争时毁于战火。民国36年由地方人士集资重建,更名为梅堰乡中心国民学校。民国38年(1949年)5月,梅堰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梅堰乡中心小学。19589月更名为梅堰公社中心小学,文化革命期间更名为梅堰公社工农学校。1970年,破例招收过初中、高中生,当时学校设小学5个班、初中2个班、高中2个班,学生420多人。19788月,学校恢复原名梅堰公社中心小学,自筹资金在原校的北面征3.8亩地,建造960平方米的两层新校舍,1982年筹集资金在两层教学楼上增加一层以解决教室不够的窘境。1987年,政府规划建造新学区,19895月动工,19909月,学校正式迁入位于镇北路2号的新校区上课,同时更名为梅堰镇中心小学。总投资280万元,占地30.77亩,总建筑面积6641.39平方米。全校分六个区:第一教学区有21个教室和教师办公室;第二教学区有功能分开的学科专用教室,有微机室、语音室、美术室、音乐室、自然室、闭路电视演播室等;第三行政办公区,包括行政办公室、大小会议室、会客室、招待所等;第四体育活动区,包括健身房、篮球场,200米环形跑道及100米直跑的田径运动场等;第五是生活区,包括大小21套教工宿舍,“教工之家”活动室和餐厅等;第六为绿化区,喷水池中矗立着5米高的汉白玉雕像,有九曲长廊,小桥流水,有红梅、樱花等20多种花木。1991年,学校有教学班14个,学生550人,附设幼儿班4个,幼儿149人;教职工63人。另外下辖3所辅导小学和11所村小学。共计教学班78个,学生1497人,教职工89人。1995年,学校成为江苏省实验小学,是吴江市第一批省实验小学,更名为梅堰实验小学。1996年评为江苏省模范学校。20009月,学校教学楼东侧扩建一幢4层有教室40个的新教学楼,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原龙北、舍楼、双浜、耀字、三官桥、南桥6所村小学并入实验小学,梅堰农村仅保留离镇较远的玉堂村小学和太平桥村小学。是年,学校有班级30个,学生148人(这个数字有点问题,班级多了,怎么人数缺少了,需查证),教职工86人。200312月,梅堰镇并入平望镇,学校划归合并后的平望镇政府管辖。学校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开展教材,教学法、教学理论的学习研究,与南京师范大学联合办学,独立承担国家级“九五”课题《苏南农村小学教育现代化的个案研究》(1996年)。至今结题的有2个国家级科研课题、1个省级课题、1个苏州市级课题结题。教师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18篇,省级刊物发表文章56篇,苏州市级刊物发表文章4篇。随着国家课题的结题,学校教学的科技特色也逐步形成,被省青少年科技协会评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2005年 )、吴江市2A特色学校(2005年)。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开展各类交流活动,先后有来自日本、澳大利亚、美国、法国等国家的57名外籍教师与专家到校考察访问,3次组团到日本考察教育,有学生2人到日本进行学习交流(1996年)。国家领导人多次到学校视察,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原国家教育部副部长何东昌、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沛瑶等先后到学校视察并题词,费孝通为学校题写了校名。20002005年,学校的入学率、巩固率均保持为100%。至2005年,学校获国家级荣誉23次,省级荣誉30次,苏州市级荣誉18次,吴江市级荣誉114次;教师获国家级荣誉34人次,省级荣誉85人次,苏州市级荣誉29人次,吴江市级荣誉267人次。教师在各类竞赛中获国家级奖395人次,省级奖449人次,苏州市级奖225人次。先后有教师2人被推选为吴江市党代表,3人被推选为吴江市人大代表,1人担任吴江市政协委员。学校历任校长、书记(或负责人):卫康候(19091913,校长)、严坤生(19131947,校长)、傅文伟(19471949,校长)、黄家振(19491955,校长)、沈永钧(19551958,校长)、汝家栋(19581959,校长)、马金根(19591960,校长)、周志宏(19601961,校长)、张振业(19611964,校长)、邹执中(19641967,校长)、江振东(19711977,学校负责人)、陈文彬(19782001,校长兼书记)、徐寿生(20012004,校长兼书记)、沈常青(2004~ ,校长兼书记)。

平望实验小学:吴江市平望实验小学位于平望镇学才路8号。校风是“团结、勤学、求实、创新”。吴江市平望实验小学的前身是创建于民国元年(19122月的西塘街第四小学,位于殊胜寺积谷仓(今殊胜寺22号)。民国39月,改为女子学校,更名为平溪乡第一女子初等小学。民国5年,更名为吴江县第八区区立平一女子国民学校,由初创时的单班复式编制改为复式编制,为一、二年级用1间教室,三、四年级用1间教室。有学生50多人,教师3人。民国7年,更名为平望镇女子国民学校,学生增至70余人。民国9年,更名为殊胜寺小学,招收男女学生近200人。民国18年,有教学班7个,学生近300人,教师10人。民国26年,抗战开始,学校停办。民国275月,复校,更名为平望小学,学生仅30余人。民国31年,更名为吴江县平望镇中心国民小学。1950年,平望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平望镇殊胜寺小学,有小学教学班11个,幼儿班2个,学生505人,教师24人。19538月,更名为吴江县平望镇西塘小学。1957年,行政区扩大,更名为盛泽区中心小学。1959年,更名为吴江县平望人民公社中心小学。1966年,更名为吴江县平望镇中心小学。1979年,县恢复中心小学体制。1985年,开办勤俭办学工厂“吴江文教五金电器厂”,不久关闭。1987年,在学校操场西侧扩建教学楼1幢。1992年,吴江撤县设市,学校更名为吴江市平望镇中心小学。19939月,学校与平望镇第二中心小学合并,在镇通运西路40号组建新的平望镇中心小学,占地1.365公顷,建筑面积5089.1平方米,管辖镇区的西塘街小学(由原中心小学改名)、河西街小学及原属第二中心小学管辖的农村29所村小学(原第二中心小学改为平西村小学),学校本部有教学班14个,学生721人,教师53人。200412月,更名为吴江市平望镇实验小学。20053月,在学才路8号建新校区,占地4.9995公顷,建筑面积26527平方米。有教学楼、行政楼、体育馆、图书馆、食堂、报告厅、演播厅等建筑;塑胶环行跑道,人造草坪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活动设施。学校以艺术教育为教学特色。至2005年,学生有2500人次在全国各级各类艺术比赛中获奖,300多人通过各类艺术考级。学校为“江苏省农村艺术教育研讨会”、“全国农村艺术教育工作会议”、“全国特色文化广场颁奖会”等提供艺术展示现场,为中国美术学院、省舜天足球俱乐部、苏州评弹学校、南京戏曲学校等输送专业人才20多人。学校与日本佐贺县教育代表轩、东京多西小学进行艺术交流,学生的作品在日本获奖并被收藏。中央教育电视台对学校的艺术教育特色作过专题报道(1998年)。先后获“苏州市特色学校”,“苏州市教育研究先进单位”,“苏州市示范学校”,“中、澳音乐教育实验学校”,“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单位”,“教育部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学校”等荣誉。学校获国家级荣誉18次,省级荣誉11次,苏州市级荣誉20次,吴江市级荣誉56次。教师获国家级荣誉6人次,省级荣誉9人次,苏州市级荣誉35人次,吴江市级荣誉126人次。教师在各级种类竞赛中获国家级奖2人次,省级奖10人次,苏州市级奖28人次。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国级奖433人次,省级奖152次,苏州市级奖74人次。学校历任校长和支部书记:黄鲁若(19141917,校长)、吴敏于(19171918,校长)、陈元创(19181929,校长)、黄印三(19291937,校长)、马南山(19381939,校长)、庞准吾(19391940,校长)、黄印三(19401942,校长)、邵文权(19421945,校长)、王彭年(19451950,校长)、汝家栋(19501951,校长)、黄家振(19511952,校长)、俞骏(19521953,校长)、顾安若(19531956,校长)、曹志荣(19561959,副校长)、 周执中(19591962,校长)、张振业(19621966,代理校长;19761979,学校负责人;19791991,校长兼书记;19911993,书记)、唐睿(19911993,校长;1993  书记)、钱振飞(19932002,校长)、 钱坤南(2002  ,校长)。(5)吴江市平望第二中学:吴江市平望第二中学位于**。(写出具体位置)1973年,吴江市平望第二中学创建,初名为吴江县平望公社中学,校址在平望公社溪港大队,学生来自附近7个大队。当时有初一、初二两个年级,4个班级,学生约200人,教师10人。学校占地3亩。**月,平望公社党委、政府决定在平望镇石家港桥西北堍重建平望公社中学。学校占地13亩。19829月,学校招收首批初一学生80人,学生来自联农、新丰、建新、小西、金联、庄田、联合、渔业9个村。当时全校教师10人。学校下辖溪港、红旗、三联、利星、联丰、新联、胜灯、新农、庄田等9所联办中学。1983年,平望公社中学扩建,新建两层楼1幢,有4个教室,2个办公室。当年秋季招收初一新生90人,另与水产局联办,在全县范围内招收第一届三年制水产职业高中班学生47人。学校设立教导处、总务处,学校教师22人。1984年,吴江县文教局,平望公社政府拨款扩建1幢三层教学大楼共12个教室。9月,学校有了第一届初三毕业班,并从全乡联中挑选部分优秀学生,集中办了一个住宿班。同时招收第二届水产职高班学生40人。全校从5个班级增至11个班级,教职工43人。1985年,平望公社中学改名为平望乡中学,学校本部班级12个,联中班级20个。1987年,平望乡中学改名为平望镇第二中学。将新联、庄田、黎星3所联办初中撤并入平望第二中学,并下辖溪港、红旗、胜灯、联丰、三联等5所联办初中学。该年学校除招收初一新生外,还与吴江县交通局联办轮机驾驶职高班,面向全县招收新生52人,面向平望地区招收财会职高班新生54人。1988年,胜墩中学撤并入平望二中。学校与吴江交通局联合开办汽车修理职高班,面向全县招收学生60人,与平望染料化工厂合办化工职高班,招收学生61人。1992年,联丰中学,红旗中学撤并入平望二中。红旗中学校址改为平望二中分部,在全校初三学生中招收住宿班2个。1995年,平望二中与苏州旅游职业中学达成协议,合办餐饮宾服职高班,至1999年,共培养学生351人,毕业后全部分配到吴江市的中高档宾馆饭店工作。20009月,占地120亩的平望第二中学新校投入使用。同时,经苏州市教育委员会批准,平望二中原校区为平望二中分校,试行国有公办民助办学体制。分校招收初一新生275人,加上初二、初三年级共有15个班级,学生882人。新校共有班级20个,学生1048人。全校学生达1930人,教职工总数153人,专任教师114人。2001年,新校南教学楼峻工,建筑面积达1500平方米的食堂投入使用。全校有专用教室18个,装备微机73台,电视机59台,VCD、录像机15台、投影仪42台,校园广播系统2套,双向闭路电视系统2套。年末,学校顺利通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初中》验收。2002年、2003年,学校分别引进民资建造学生宿舍楼2幢,建筑面积4720平方米,总造价480万元。基本解决学生的住宿问题。20029月,平望中学完成初中缩编,平望镇的初中学生全部进入平望二中就读。2004年,平望镇党委、政府决定,平望二中分校转让给平望中心小学使用,为平望二中建造1幢综合楼,建筑面积2322平方米。学校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倡导教学科研,通过开展教学研究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学校开展江苏省九五课题《初中学习困难生的矫治策略研究》(1996年起,最好写清楚开题和结题时间,可以在括号里括注)和江苏省十五课题《培养农村初中生健康人格的研究》的课题(1996年起,最好写清楚开题和结题时间,可以在括号里括注),都圆满结题。学校以艺术体育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评为吴江市A级特色学校。(2004年)学校在艺术体育方面获省级奖1次,苏州市级奖1次,吴江市级奖7次;学生获省级以上奖12人次,吴江市级奖29人次。学校被评为吴江市艺术教育先进学校和苏州市体育传统学校。自1981年建校至200512月,学校获省级荣誉2次,苏州市级荣誉5次,吴江市级荣誉11次。教师获省级荣誉1人次,苏州市级荣誉17人次,吴江市级荣誉20人次。教师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国家级奖1人次,省级奖36人次,苏州市级奖32人次,吴江市级奖300人次。学生在各级竞赛中获国家级奖20人次,省级奖55人次,苏州市级奖36人次,吴江市级奖880人次。学校历任校长和党支部书记: 寇云耕(19731981,负责人),周树勇(19821986,负责人),钱振飞(19861988,校长),吴炳生(19861988,书记),徐锦荣(19881990,校长兼书记),顾效军(19901992,校长兼书记;19921999,书记),邢建国(19921999,校长;19992005,校长兼书记),沈建华(2005  ,书记),徐建华(2005  ,校长)。

吴江市梅堰中学:吴江市梅堰中学位于**。(写清楚下限年的具体位置)吴江市梅堰中学前身系“梅堰工农学校”的一部分,始建于1968年秋季,由当时梅堰公社中心小学性质的“梅堰工农学校”(这句话表达不够清楚明了)开设初中部,招收第一批初中学生,仅1个班。校址在塘河梅堰段北岸,梅堰塘桥堍东北侧。1970年秋季,创办高中班,招收第一批高中学生78人,设2个班。是时,梅堰工农学校有小学5个班,初中2个班,高中2个班,学生总计420余人,学制为五、二、二制。初中、高中课程设置为政治、语文、数学、外语、工基、农基、体育,课本为省编的。初中、高中学生每学年分别参加学农和学军(吴江部队农场)活动,时间为1520天。1973年春,首届高中生78人毕业。19788月,梅堰工农学校实行中小学分开管理,小学部迁出,原校址为初高中部,梅堰工农学校自然解体。吴江县梅堰中学正式成立。当时有初中4个班、高中4个班,教职工27人,学校有平房20多间。1979年经县教育局批准,学校首次建造1幢两层教学楼共14个教室,1982年又另建1幢三层教学楼,两次建筑面积为1071.5平方米。19819月,开始附设于村小的初中部分开管理,梅堰中学除本部外,下属附设立新、建新及红卫等联中,主要进行教育业务管理。19908月,梅堰小学易地新建,原校址划归梅堰中学,建新联中撤并到本部。1991年暑假,镇政府拨款新建1502平方米的三层实验楼。同时还扩建食堂。1992年,吴江撤县设市,学校更名为吴江市梅堰中学,沿用至今。19933月,该校占地8667.64平方米,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以及图书馆、阅览室、美术室、音乐室、活动室等设施。19958月,梅堰中学新校开工。占地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投资1000多万元,主要是地方政府拨款。有四层教学楼2幢共有32个教室,三层实验室、综合楼及行政楼(都是三层楼吗?)各1幢,学生公寓式宿舍2幢。有多媒体电化教室、阶梯教室、音乐室、美术室、语音室、劳动技术教室、图书馆。学校于19978月迁入新址。下属立新、红卫联中全部撤并完成。(是撤并入吴江市梅堰中学吗?要交代清楚)2000年,吸收民资建学生宿舍1幢。2002年,学校扩建,征地23亩,用于运动场馆建设,建造西校门和“龙南风”大型浮雕,树石雕陶行知像1座,部分建款有73届高中校友捐赠。2003年,学校征地17亩,建造体育馆1幢及综合实践活动教室6个。由吴江市政协委员范炳才和滨海县政协委员陈健联合捐资,建造“司令台”。由74届高中校友捐资,在原篮球场址上建“梅园”景点。19972000年,主要创建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初中,1999年学校与苏州市16中被江苏省教育厅选定为两所放样评估学校。2000年被江苏省教育厅命名为“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初中”。学校以课题研究为载体,追求科学健康发展,有苏州市级的《农村初中协同教学研究》(“九五”课题);有江苏省级的《农村初中协同教学的深化研究》(“十五”课题)(应该交代什么时候开题、结题,否则记入没意义)20002005年,进行“示范初中”的内涵建设,确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端正“依法治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方向,以“协同、互动、高效、发展”为治教思想,以“做学合一,个性发展”为治学策略,以“构建项目学习校本体系,形成个性化特色化学校”为发展目标。学校的入学率和毕业率保持100%,巩固率在99.8%以上。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苏州市级以上奖143人次。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5篇,苏州市级刊物发表论文7篇。学校在市局年度考核中年年被评为一等奖。学校先后被评为教育部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学校,江苏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初中,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江苏省学陶先进集体,江苏省绿色学校。学校历任校长和书记:朱静华(1968,中学部召集人),王健奎(1969,中学部召集人),潘福才(1970,中学部召集人),江振东(19711978,负责人),潘福才(1978.81980.8,副校长,主持工作),顾效军(1980.91990.8,校长),张启龙(1990.91999.8,校长,兼书记至20018月这里没有交代清楚,请表达清楚),杨勇诚(1999.92005.12,校长兼书记)。(5)平望成人教育中心校:平望成人教育中心校位于**。(写清楚下限年的具体位置……路……号)1985年春,吴江县文教局和平望乡政府筹资2万元,利用原平望乡财贸党校旧址,改建6间旧房约180平方米,建成2个教室,1个办公室。同年乡政府又在西侧建造3间平房约60平方米,用作办公室、接待室和活动室,同时添置课桌椅80套,黑板2块,购置彩电1台,放像机1台。9月,平望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挂牌,正式办学。10月,平望镇乡合并,学校迁至原乡党委办公楼,上下两层共10间校舍,约280平方米。有教室2个,阅览室、办公室、接待室各1个。××年××月,(把“后来”这个时间模糊词语改成准确的时间)平望镇党委、政府决定把平望成人教育中心校迁至平望镇工会职校内。该处内部设施比较齐全,有教室2间,大会堂1个,办公室、阅览室、图书室各1个,同镇工会共用。平望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明确培训目标,把干部职工的岗位技术培训放在首位。是时有专兼职教师5人,办班41期,受训人员达2535人次。开办电视中专、高中文、理科补习班3个全日制班级,学生108人。19879月,平望成人教育中心校与平望第二中学联合举办财会职业高中班,在应届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生5人,学制2年。学生毕业后全部分配到平望镇各乡镇企业中工作。19885月,平望成人教育中心校与吴江县党校联合举办干部中专培训班(经管专业),在党政企业干部中招收学员51人,学制3年。1993年,平望镇党委和政府出资20万,在平西小学旧址建造平望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校舍为1幢两层楼房,共4个教室、2个办公室。是时有专业教师6人和兼职教师6人。8月,在全市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生150人,开设财会、电工和热电职业高中班,共4个班级,学制3年。另外还开办短期的计算机培训和摩托车技术培训。19983月,平望镇政府决定成人教育中心校迁至莺湖桥东的“上海海运学院”旧址。(有准确的地址吗?)学校继续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开设财会、电工维修、计算机等职业高中班3个,招收学生120人,学制23年。20019月,平望成人教育中心校迁至新平望第二中学校园,计算机电脑房迁至原平望第二中学图书楼。成教中心(写全称)有教师6人分别调入平望中学或平望第二中学。学校在编教师2人。学校规模缩小,但社会成员参加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的人数猛增。2003年,平望成人教育中心校迁至原平望第二中学内,共有教室2个,办公室4个。是年12月平望镇与梅堰镇合并,2004年初平望成人教育中心校与梅堰成人教育中心校合并,学校总部又从原平望第二中学迁至原梅堰成人教育中心校,平望镇区只设招生员,借平望河西社区办公。平望地区学员上课,分散在河西社区会议室、镇党校教室。合并后的平望成人教育中心校占地15亩,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教室5个,电脑房1个,办公室3个,校长室1个,会议室1个。在编教师2人,零工2人,兼职教师10多人。合并后的成人教育中心校(写全称),逐步增加短期培训,重点是培训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的社会成员及青少年假日艺术兴趣特色培训。20012005年,平望成人教育中心校与多所大专院校联合办学,招收各类中专学生700多人。期间,平望成人教育中心校与苏州燎原广播电视学校联合办学(19992004年),共招收财务会计(中专)班6个班,192名学生,学制3年;与江苏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办学(20012003年),开办乡镇管理(大专)班3班,共招收学员94人,学制3年;与中国地质大学联合办学(2003年),开办会计学(大专班)1个,行政管理班(大专)2个,共招收学员87人,学制3年;与吴江中等专业学校(中专)联合办学(2005年),开办财务管理(中专)班,共招收学员72人,学制2年。另外每年均有100多人参加计算机和会计电算化培训。至2005年,平望成人教育中心校评为吴江市首批实施燎原计划示范学校(1990年),评为苏州市示范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1995年),评为江苏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单位(1996年),评为吴江市学校工作考核一等奖(1997年),通过江苏省级教育现代化达标验收(1999年)。平望成人教育中心校的历任校长是:张振华(1985919887),吴炳生(1988819907),寇耘耕(1990819997),盛明泉(19998  )。

梅堰成人教育中心校:梅堰成人教育中心校位于**。(写清楚下限年的具体位置……路……号)198312月,梅堰成人教育中心校创办,校址在梅堰老米厂两楼,教室1间,梅堰乡党委书记徐胜祥兼任校长,教师6人。××年××月(“后来”是模糊的时间概念,建议写出具体时间)搬到梅堰电影院楼上。1984年至19856月,共举办初中文化补习班13班,学员368人。198595日,梅堰成人教育中心校招收电视中专班,开设行政管理、企业管理、经营管理专业,共有学员96人。后来有16人报考职大,录取11人。1986年,梅堰成人教育中心校对梅堰全乡企业职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举办长训班2个班学员120人;举办短训班1个班学员30人,又举办农民初等教育小学班1个班,全脱产在校生30人。19879月,举办安全保卫培训班。198811月,举办班组长培训班。19891991年,举办妇女双学培训班32个,学员1219人。1990年,梅堰镇政府投资18万元,在318国道北侧兴建成教中心校新校舍,3月破土动工,10月竣工。整个校园占地302亩,建筑面积608平方米,三层楼共20个教室,设大教室2个,小教室1个,办公室2个,以及图书阅览室、资料室、值班室等。另有电化教学设备1套,图书1350册、档案资料53卷,还有500平方米篮球场,固定资产21.76万元。10月,成人教育中心校迁入新校会。是年开办各类培训班51个,学生1219人,学习结束,每个学员发放初中文凭结业证书。19909月至19947月开办两期财会班,学员为村、企业会计,学员64人,学习结束发中专毕业证书。19921993年,共举办扫盲巩固提高班(有几个班或几期,要统计数据),学员198人。19924月至7月,开办中专企管专修班,学员20人。19949月至19961月,举办经济管理大专班,学员50人,对象主要是机关、村和企业领导。19949月至19977月,开办涉外经济电视中专班,招收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学员34人。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更大,成教中心校与外地全日制电视中专院校挂钩联合办学,在这期间举办两届全日制电视中专班,共有学员65人。199547月,开办计算机培训班,学员54人,对象是机关工作人员,及村、企业领导。19954月至19967月,开办干部高中班,学员42人,对象是村、企业干部。199510月至19961月,开办通用外语培训班,学员61人,对象是机关工作人员。1996年,全镇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19班,参加人数1.08万人次,占总人口的35%1997年起,梅堰成教中心校迁至梅堰中学旧址,有教师2人。1999年春季起,成教中心校开办三届财会中专班,共有学员116人。200311月,平望、梅堰两镇合并后,2004年初,梅堰成人教育中心校与平望成人教育中心校(这2个学校要写出全称)合并,改名为平望镇成人教育中心校。至2005年,梅堰成人教育中心校被苏州市教育局评为合格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1990年),被苏州市教育局评为苏州市农村成人教育先进集体(1991年),被江苏省教委、江苏省乡镇企业管理局评为乡镇企业职工教育先进单位(1993年),被江苏省教委评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单位(1996年),通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达标验收(1999年)。梅堰成人教育中心校历届校长:徐胜祥(198319877),顾阳华(1987819956月),聂美琴(1995820044月)。

市档案局地方志编纂科谭亮:一、卷下序。主要说的是原平望镇的教育,梅堰的教育提的太少,但各章内容中都有梅堰的教育情况,因此,卷下序最好也增加梅堰的教育总体情况。二、表述方面。卷下序第四句中出现“完中”,第五句出现“联中”,这些词语是否需要注释一下,因为现在这些词语基本上不用,一些读者会不太明白意思。第28页第一段最后一句“两所学校已连续三年获得教育局初级中学年度考核一等奖”从文中看不出是哪三年获奖,是否应加入具体年份。第47页第一段第一句“后来平望镇党委、政府又决定把平望成人教育中心校搬至平望镇工会职校内。”中的“后来”太笼统,最好改为具体时间,这样可以更清楚明了。三、词语使用应统一规范。文中多次出现“学生**名”、“教师**名” 、“学生**人”、“教师**人”等,其中的“名”和“人”应统一一下,建议统一使用“人”;教室、办公室等场所,使用“间”,如“教室**间”;班级使用“个”。四、顺时叙事。志文中出现未顺时叙事的情况,如第27页,前两段是1968年前的情况,第三段出现2002年的情况,第四段又从文革期间的情况;第4748页,47页写到2005年了,但48页又出现了2003年的内容。这些都违背了志文顺时叙事的原则。五、“两”与“二”要正确使用。除序数词、“二人转”用“二”,大部分都用“两”。如第22页倒数第二段“建造960平方米的二层新校舍”中的“二层新校舍”应改为“两层新校舍”;第27页第一段最后一句“二年未招新生”应改为“两年未招新生”。六、标点符号的使用。19页第2行中“梅堰农村幼教开始于1976年,由“八一”、建新、立新、联合、幸福5个村办了6个幼儿班”中“八一”加引号是什么意思,让人不太明白,志书中双引号有三种用法,第一直接引用的话;第二着重论述的对象,也就是表示强调;第三表示特殊含义的词语。仅这三种情况可以使用双引号。227页倒数第二段最后一句“2001年平望二中评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初中》”应该将书名号去掉。342页第三段第一行“[吴江市第二高级中学]学校原名吴江县平望初级中学”中“吴江市第二高级中学”不需要使用方括号。本句可以改为“吴江市第二高级中学的前身为吴江县平望初级中学”。424页中历任校长书记名单里,年代之间应该用波纹线“~”,而不应该使用短横线“—”;第14页出现“19958月—20038月”,汉字和数字之间不能使用标点符号,应改为“19958月至20038月”。七、错别字的问题。文中有些地方出现了错别字,如第9页倒数第9行中“是年幼儿园为吴江市一类幼儿园”中“为”应为“评为”;第46页第五节中第一句“平地职业高中教育起始于1983年”中的“平地”应为“平望”。八、表格问题。116页表12-42行、3行里面的数字变为两行,这样看起来不美观,是否将数列加宽一些,让数字并在一排,这样可以更清楚明了。218页的表是接上面的表,但是表头没有,应加上表头。320页表最下面出现空白表格,应删去。4表中一些表格中没有数据,应该补充进去,如果没有数据,可用段横线“—”填充进去。5建议将表格制作的更更美观合适一些。九、民国纪年。2425页中,出现“1912年(民国元年)”之类的情况,应改为“民国元年(1912年)”,将民国纪年放在前面,公元纪年放入括号。十、第五章职业高中教育(第46页)的篇幅太少,能否再多写一些,让内容更充实一些。

市档案局地方志编纂科顾婉秋:一、篇目。第二卷人口,下设人口规模、人口构成、人口控制三章。第一章人口规模下设人口总量及密度、人口变动(下设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两个目),(现在第一章人口规模下设变化、姓氏、民族、移民都属于人口构成,而不属于人口规模,应该把这4节内容移到人口构成中)第二章人口构成下设民族构成、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家庭与婚姻构成、文化构成、职业构成、姓氏构成、暂住及流动人口、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等节。二、表格。表格还是存在一些小问题:1表格要求开放式,例如第10页这张表格没有开放,建议把表格两边去掉。2一般只有一个计量单位就写在表格右上方,计量单位两个或两个以上就写在表格的栏目中,例如第10页这张表格应在标题的右边写上单位:个 ,而第16页这张表格单位应该写到表格的栏目中。3空白项要用“-”加以表示,例如第10页表格中空白页有一些没有用“-”表示,表格中这样的情况还很多,建议修改。4续表要有表头。例如第31页添加表头。5表格中序号建议删去,例如第3112-7这张表格的序号这一列建议删去。6表格的标题是时间间隔符号应该用“~ ”,例如第32页“19982005年”把“—”改为“~”。7表格中的时间不能写简写,例如第363743页表格中获奖时间,建议改为“1998.41999.1……”。 8表格中的内容超过下限年,建议删去。例如第11页这张表格,最后一列写到2006年,建议把这一列删去。944页这张表格里面没有设任何内容,列了毫无意义,建议添加,如果没有内容建议删去。1045页这3张表格内容太少,建议改为文字记述。11表格中的单位不能写成符号,例如第53m都要写成“平方米、米”。1256页表格中的“*”代表什么意思呢?还有一些问题就直接改在志稿里。三、行文、1记述时间,应书写具体的年、月、日、时,不得用“去年”“上月”“本日”“最近”“目前”“以前”等不确切是时间概念。例如第27页第4行以后几年,“以后几年”这种词语尽量不要用,写出具体时间,文中这样的地方还很多,建议修改。2民国纪年第一次在章、节中出现一定要加括注,以后括注可以删去。例如第22页第21913年(民国2年),后面1913年(民国20年)有两个错误,一是前后矛盾,二是表述错误应该写成民国2年(1913年),后面写1949年(民国36年)应该改为民国36年,括注删去。3志书按时间+事情的经过+结果来记述。例如第8页倒数第4行建议改为“1949年,平望镇区学前教育刚刚起步………, 1949年,如果在1949101日之前都应该写公元纪年,例如民国××年(××年)这里应该写出准确的的××年××月”。4志书中“两”与“二”要正确使用,除个别的“二人转”用“二”,大部分都用“两”,这可以通过读读看的办法,究竟是读“两”还是“二”顺,例如第22页第2段第2行“建造960平方米的二层新校舍”建议把“二”改为“两”。5要顺时叙事。例如15页第5段第1行“1995年”,上一段已经写到“2004年”。本志中要按时间顺序记叙,要严格按时序来记事。应该重新理一理,按照时间顺序来理一理。文中这样的情况比较多,建议一一修改过来。6文中用了很多语气助词“了”,建议删去。例如第9页用了好多的“了”。7一个具体的目中都要追溯事物发端,然后写发展,最后要交代下限年情况。在凡例中规定下限年至200512月,现在志稿中很多地方超出了下限年。例如第10141523页,就不一一举例了,都标在志稿中。8志书不要写成总结报告的形式,不需要宣传的语句,也不能写成教科书的形式。例如第8页第2段“学校教育……,20年来,……”建议把这些内容删去。9文中出现的“今”、“现”应在凡例中注明下限年,例如第22页第8行的“今”应在凡例中注明下限年。10志书中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例如第13页倒数第5行,增至一百多人“一”改为阿拉伯的“1”。文中这样的情况还很多,建议修改。11相同年份、月份,不同日期在同一节中,相同的年份可以删掉。例如第11页第3行,20023月的2002年可去掉。12志书中不用第一人称记述。例如第24页第2段第2行“与专家来校考察”建议改为“与专家到校考察”。13志书中不在称谓后加教授、市长、先生等。例如第28页第3段“寇云耕同志”的“同志”删去。14志书中能用两个字表达清楚的决不用三个字。例如第51页第3段第5行“增加到110名”建议改为“增至110名”。15志书中××世纪××年代应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例如第27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五十年代应该为50年代,20世纪也可删去,在凡例中说明志书中不标明世纪的均指20世纪。16双引号有三种用法,第一直接引用的话,第二着重论述的对象,也就是表示强调。第三表示特殊含义的词语。仅这三种情况可以使用双引号。第9页第2行由“八一”的双引号代表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村名,建议把双引号删去。179页的学前教育下的内容与第12页至第14页的内容有些重复的,建议修改一下。是否能在学前教育下设两个目:(一)平望镇中心幼儿园,(二)平望镇梅堰中心幼儿园。这样就避免内容重复。1815页第1行写到1992年吴江撤县建市,这里不能只写1992年,要写出具体的时间。(1992217日,民政部发出民行批〔199218号文,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吴江县,设立吴江市(县级),是日前称‘吴江县’,此后称‘吴江市’。一些必要的大事要添补进去。例如1992年要添补两条大事。一条是:1992年2月17,民政部发出民行批〔199218号文,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吴江县,设立吴江市(县级);另一条是:51日,市、镇党政机关启用新印章。“吴江市×××”的新印章于是日被启用)。1922页第1段的最后1行“设小学5班、初中2班、高中2班”这句话让读者感觉有歧义。到底是设小学5班呢还是设小学5个班呢?要写清楚。2027页第2段的最后一句“平望中学成为一所完中”是什么意思?2146页第34段好多单位用得不够准确,课桌椅单位应该用“套”教室的单位应该用“个”。2247页第6段应该学制2-3年改为23年。2328页第1句“200310月,平望镇与梅堰镇合并”第48页第4段第1句“200311月,平望镇与梅堰镇合并”,前后矛盾,查了一下2004年的《吴江年鉴》准确的应该是“200312月,平望镇与梅堰镇合并”。

会议由市档案局地方志编纂科顾婉秋负责记录。

(此页无正文)

报:区委副书记吴炜、区政府副区长吴琦,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员,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省地方志办公室,

                                                               

送:全市各修志单位、《吴江市志》编辑部,苏州市吴江区档案局领导班子成员,存档。

                                                   

编辑:顾晓红        审核:于振华        签发:沈卫新

                                                   

苏州市吴江区档案局、吴江区地方志办公室制   印数:65

                                                    

电话:63016912          电子信箱:dajgxh2011@163.com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