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4 9:51:00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4866
吴江方志简报
2012年第8期(总第四十九期)
苏州市吴江区地方志办公室 2012年11月28日
编者按:10月29日,吴江区档案局、区地方志办公室根据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和苏州市地方志学会的工作部署,结合本区地方志学术研讨工作的传统做法,下发《吴江区第五届地方志学术论文征稿通知》,在全区地方志系统开展第五届地方志优秀学术论文评比活动。本次活动的参评对象为全区地方志工作者,包括从事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和编纂人员。活动时间为10月29日~11月20日,论文评比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和优秀奖若干名。
至11月20日,本次活动共收到参评论文22篇,其中汾湖高新区11篇,震泽镇3篇,盛泽镇2篇,平望镇、松陵镇、桃源镇、七都镇、同里镇、吴江区人民检察院各1篇。汾湖高新区的朱廷忠、柏引新两人各自认真纂写了两篇。
11月27日,吴江区档案局、吴江区地方志办公室组织人员对参加全区第五届地方志优秀学术论文评比活动的论文进行了认真细致地评比,评比结果揭晓。汾湖高新区地方志办公室的朱振林《方志借鉴地情资料初探——以〈黎里镇续志·文物〉(讨论稿)为例》和松陵镇地方志办公室的沈昌华《未入志书的资料也可开发利用——从鲈乡、鲈鱼、鲈乡亭说开去》2篇论文荣获一等奖,汾湖高新区地方志办公室顾永翔的《探索并镇后的修志新课题》、朱廷忠的《浅谈志书编纂中未用资料的开发利用》、同里镇地方志办公室计东生的《镇志总纂中应注意的十个问题》3篇论文荣获二等奖,七都镇地方志办公室张洪宾《浅谈乡镇志如何凸现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桃源镇地方志办公室汪家雄的《修志人员自身素质提升及途径》、震泽镇地方志办公室孟云龙的《镇志办公室应有常设人员》、汾湖高新区地方志办公室肖耀华《浅谈志书篇目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屠振雷《精心打磨志稿 提高编纂质量》5篇论文荣获三等奖,其余12篇论文荣获优秀奖。
为了进一步引导全区地方志工作者在编纂实践中加强业务学习,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他人的编纂经验指导编纂实践,进一步提高编纂业务能力与志书编纂质量,本期《吴江方志简报》特转发这次论文比赛中获一、二、三等奖的10篇论文,另外再加上汾湖高新区的柏引新《浅谈表格使用的三原则》以及吴江区地方志办公室顾晓红《以〈平望镇志〉为例浅议乡镇志教育章的编纂》的2篇论文,供大家学习借鉴。
方志借鉴地情资料初探
--以《黎里镇续志·文物》(讨论稿)为例
汾湖高新区方志办 朱振林
【内容提要】:在方志编纂中恰当借鉴、合理使用跟方志本事有着密切关联的地情资料,这对于编修良志,大有裨益。本文试就地情资料类型的丰富多彩性、运用手段的灵活多样式、借鉴目标的明确多向化等,以《黎里镇续志·文物卷》作探究蓝本,进行初浅的分析,以求编纂水平和志书质量双提高。
【关键词】:地情资料借鉴 类型手段目标 探究分析
荀子《劝学》篇有云:“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段话用比喻手法强调了学习对于启迪智识的重要性。假如我们以之套用于方志编纂,作些浅易的悟读,将先哲古贤笔下的喻体比况为跟方志本事密切关联的活泼生动、精彩纷呈的地情资料,在志文撰写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借鉴它们,那么,这于造就“君子”之“异”“生(‘性’的通假字)”——编纂出经得起时代年轮碾压和岁月之潮冲刷的良志,无疑具有不可低估的助益。
本文试就方志借鉴使用地情资料时所涉及的多彩性类型、多样式手段、多向化目标等方面,以《黎里镇续志·文物卷》作蓝本,进行初步的浅近的探讨分析,力求达致受益专家赐教、提升修志水平的写作初衷。
一、资料类型丰富多彩
(一)楹联镌刻。指的是文物遗存中的古代楹联、图案碑刻等资料。
第三章,第二节《古桥》的介绍,楹联镌刻颇多,如:“长虹高挂千门月,巨锁遥连万顷云”、“物华天宝日,人杰地灵时”写尽青龙桥的气势和灵性;“日色照临迎百福,风光会合集千祥”、“东西迎接川流水,南北常通行旅人”映托迎祥桥的祥瑞和通达;“庚午重逢悦新盛,仲秋载造乐丰盈”、“清秀一川星可望,风高千古月分明”点衬清风桥的建造年代和桥名寓意;“二龙抢珠”和“五蝠捧寿”的图案镌刻渲染道南桥所赐予的福禄富贵。
(二)史载掌故。指的是能实录文物遗存的历史记载、传略掌故等资料。
第一章,第一节《柳亚子旧居》,正厅之名“赐福堂”的涵义,绝妙地被厅柱对联“积善余庆,百代云仍承燕翼;蒙恩受福,九如天保答龙光”所注解。据史载,当年乾隆皇帝每年十二月初一要在漱芳斋升座,将宠臣爱卿传入,尔后,挥毫书写斗大的“福”字,一一赐予。周元理为官一生,兢兢业业,从不懈怠,深受乾隆喜爱,多次得到御赐“福”字。告老回乡后,大学士嵇璜特地书写“赐福堂”三字制成一匾专程送到周宅(中间“福”字仿乾隆手迹)。周家将这匾悬挂起来,同时把此座大厅命名为“赐福堂”。可见,联中的“承恩受福”四字承载着厚重的史料。
此节介绍旧居第五进楼上的“复壁”,记道:“l927年5月8日深夜,已叛变革命的蒋介石指派部下到黎里,武装搜捕坚持革命的柳亚子,柳亚子隐匿于‘复壁’之中,才幸免于难。”寥寥数语,言简意赅地实录下被人们绘声绘色口耳相传数十年的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复壁”之秘,溢于言表。
第二章,第二节《宅第》,以徐达源夫人吴琼仙“36岁殁后,邑人曾刻其画像、诗篇于石上,筑于平望莺脰湖中的平波台上,供后人瞻仰”的史传记载,突出徐达源故居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名人诗文。指的是与文物遗存有关的名人诗词、文集篇章等资料。
仍然是写《柳亚子旧居》一节中的“复壁”,引用了柳亚子在避匿“复壁”中时口占的《绝命诗》:“曾无富贵娱杨恽,偏有文章杀祢衡,长啸一声归去也,世间竖子竟成名。”凸显“复壁”对于先生战斗一生的无比重要性和先生对于革命未成、国贼逍遥的无比憾恨,既含蓄,又明白。
第三章,第二节《古桥》,以乾隆年间里人吕英所撰《重建徵瑞桥记》证实徵瑞桥为吕英等募修。第三节《古井》,以黎里李海珉《古镇黎里》的记述,确定洛雅草堂古井建于元朝;据嘉庆《黎里志》,介绍黎里尚有四口古井:罗汉寺井、全真道院井、萧庵(玛瑙庵)井和石皮弄井,且根据地情,断定这四口古井均已报废或被埋于地下。
第四章,第一节《寺院》,取徐达源《广福庵记》“尤足警人惰媮激发好善之心。是庵於其地为不可闕。非世俗佞佛之谓也”的前贤评说,以证里人建造广福庵的向善之心。
(四)统计数据。指的是对文物遗存选介起特征反映、总量统计等作用的数据资料。
第一章,第一节《柳亚子旧居》,介绍第五进藏书楼时写道:楼上“收藏有柳亚子12岁至41岁整整29年中的藏书44000册,1950年柳亚子将全部图书捐赠给上海图书馆”。前面四个数据凸显先生藏书起步之早、年月之久、典籍之丰,后句直陈先生爱国之举,从而在志书读者面前树立一位学富五斗、心怀九州的尊长形象。
(五)称谓实物。指的是能准确反映文物遗存特征的通俗名称和跟文物遗存有关的实物等资料。
第二章,第一节《亭园》,选介中立阁遗址,置“玲珑水上楼”、 “八角亭”这两个通俗名称于志文之中,无须解释,中立阁的形态风貌一目了然。
第九章《中共地下党革命活动遗址》中选介翳桑文艺研究社旧址,多次提及的社刊《浅作》,作为有力的地方文档实物资料,佐证了“旧址”的历史真实性。
(六)民间传说。指的是与文物遗存具有某种关联性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资料。
仍以《亭园》一节为例,中立阁遗址条目中写道:“每年阴历二月十九日(据说是观音生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三天,中立阁举行斋饭,吸引香客前来。人皆游兴勃勃,或在石驳岸蹀躞,或拾级登楼举目远眺。‘中立晚眺’被列为‘黎川八景’之一。”第八章《黎川八景》中立晚眺条目中又着“传说,此阁是明朝刘伯温镇风水而筑”一笔,采用民间神话和传说,再现文物的肇造缘由和遗存的往昔盛况。
二、运用手段灵活多样
(一)单一集中。即以相对单一的方式将地情资料运用在志文之中。
第二章,第一节《亭园》,无论是引《黎里续志》中冯珍“且上层楼望花顶,扑面风来香馥馥,湖光倒映琉璃窗,荡漾红澜百回曲”的诗作介绍五亩园,还是以“摇碧高浮一叶中,半篙春涨小桥北,水原林尽无穷妙,大好投竿作钓翁”的前朝咏园诗描绘七峰园,均为单一的直接引用地方文献资料手法,而就两个亭园的景致再现而言,却姿色迤逦、不逊纤毫。
(二)正侧互映。即取正面反映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式,从不同角度记述文物古迹。
《亭园》节,端本园条目中写道:该园“为清乾隆初年通判陈鹤鸣所建,同治年间重建,为当时吴江名园之一。据传,陈鹤鸣次子陈询文破满汉禁止通婚之律,娶满洲正白旗副都统、清宗室永豪杰女,故端本园有‘郡马府’一称。园内景色宜人,清光绪二十四年刻印之《黎里续志》刊有顾玉熙所作诗,其中有句对园中美景作了形象描绘:‘梨花明白柳朦胧,绿水朱栏宛转通。’”。此段述介,先由传闻与称谓入笔,对园名作详细介绍,后以名人诗句收束,对园景作渲染烘托,正侧互映,摇曳生姿。
(三)直指本事。即以某种类型的地情资料对文物古迹的某方面情形作直截了当的直陈、诠释等。
第三章,第一节《驳岸 河埠 缆船石》,志文中引用民间流传的“象鼻眼”、“犀角”、“如意”、“笔锭”等形象称谓,达到对缆船石直接摹状、赋予吉意的目的。同章,第二节《古桥》,引“唐陆龟蒙(号天随子)在鸭来泾、天随桥一带隐居”的民间传说,直指天随桥名称由来之本事。
(四)间涉迂回。即间接而非直截、迂曲而非即近地徐缓道及文物遗存,最终实现对志文主脑的全面而精准的记述。
第二章,第二节《宅第》,选介徐达源故居,由徐达源的字、号、籍贯、官职、擅长直至著述偱循道来,尤以其著名刻帖《紫藤花馆藏帖》的现状与藏帖拓本“流传至日本,藏于圣庙之中”的踪迹交代格外婉曲,最后以故居中“徐氏夫妇拜袁枚为师,成为随园弟子”的掌故记述作故宅的背景衬托,从侧面间接复原了徐达源故居的历史面貌。
(五)错杂繁富。即在对文物古迹的介绍中,搜罗地情资料之千端万象,博取多种方式,几集表现手法之大成。
第四章,第一节《寺院》,为编纂罗汉讲寺条目,志文运用多种地情资料:首先,摘引清代蔡丙圻所撰《重修罗汉讲寺记》文献,记述了自西晋至清末共二十余次的建造修缮过程;接着,引述今李海珉先生《江南名刹罗汉寺》文章,就讲寺的主体建筑、佛像安置、辅助景点等作详细交代;然后,按时序纂写罗汉讲寺在被拆毁前数十年间或利用或保护或受损的里间逸闻轶事;最后,直录寺内十多块(副)匾额及楹联的文句,多侧面地展示了罗汉寺的慈宏佛光、慧玄法理。真可谓:柳暗花明随意访,曲径通幽率性行。
三、借鉴目标明确多向
(一)营造气势。即借鉴地情资料以渲染烘托文物遗存所具有的境氛情势。
第一章,第一节《柳亚子旧居》,介绍第三进正厅“赐福堂”时,引录厅柱上悬挂的一副对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彩霞。”联句采用对仗兼借喻和借代的修辞方式,形象展示了出入厅堂者皆腹满优美诗赋、身着华丽服饰的文人雅士,真切地描绘了当年周府冠盖如云、高朋满座的情景,进而营造出柳亚子旧居高敞恢弘的气势,甚至烘托出亚子先生高洁的人格和宏亮的风范。
(二)勾勒形制。即借鉴地情资料以勾勒文物古迹的形制构造等特征,展现其原貌。
第二章,第二节《宅第》,通过介绍楼上格窗“抽屉窗”的巧妙设计,显示“新蒯厅宽大高敞、光线明亮”的形制构造;记载
“青石覆盆柱础,檐柱抹角,柱上置斗拱,梁架厚实”等老宅实况,勾勒了李厅的建筑特征。
第六章,第二节《碑刻》,将实测数据“162厘米×77厘米×21厘米”入文,借以勾勒清乾隆御祭周元理碑的形制,且整节29块各式碑刻和柳氏家乘碑廊36块系列碑刻介绍莫不如此精准。
(三)注解背景。即借鉴地情资料以交代文物古迹的历史背景和存世原因等。
第二章,第二节《宅第》,采录一代名将张曜“多次立功,先后擢任清河南布政使、总兵等职”的史实入志,并非闲笔,实是对张曜建筑“退一步处”宅邸,以表功成退隐之意这一深远历史背景的注解。直点黎里陆氏为“吴门大姓,据考证是三国时陆绩的后裔”,并以砖雕“怀橘清芬”典故印证陆宅建造的背景之一:教育后代,继承庭训,孝敬长辈。
第四章,第一节《寺院》,载“相传忠介公海瑞待渡于此,遂立像祀之,名海爷庵,后讹传为海阳。清徐达源曾作诗一首《过海阳庵拜海忠介公像》”入志,以民间传说结合名人诗作的互映手法,传递出里人建造海阳庵的初衷:追怀清官、期盼明政。
第七章,第二节《珍品选介》中专门记述:“此对联撰写于1912年2月的一天,宋教仁到上海《天铎报》社拜会柳亚子,遇到了同在报社的冯平。冯平,江苏太仓人,字心侠,号壮公,与宋、柳二人都是同盟会会员、南社社员。宋对冯平在家乡成立中国少年社培养反清人才等立身行事早有所闻,聚谈之后,宋即席书赠‘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一联以订交,并附有跋语:‘民国成立后一月,遇壮公于海上天铎社,剑光闪闪,肝胆逼人,湖海青灯,订知交焉。君于九、十月间毀家成中国少年社,社友壮行者再,大功告成在指顾间,用书是联,以博一笑。武陵渔夫。’上联的‘白眼’,语义双关,冯平一只眼睛先天性青白眼,此处当作冷眼解;下联‘丹心’句,宋将冯平引为同调,共勉赤胆忠心为国为民竭尽全力。”以史料详介《宋教仁行书对联手迹》的生成背景。
(四)揭示旨意。即借鉴地情资料以揭示文物古迹所寓有的深刻旨意。
第一章,第一节《柳亚子旧居》,介绍磨剑室书斋,引录了书斋墙上悬挂的南社社员傅钝根书赠给柳亚子的一副对联:“青兕后身辛弃疾;红牙今世柳屯田”。并作了如此诠释:“其上联切合柳亚子的名(柳亚子初名慰高,因仰慕宋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改名为‘弃疾’,并以辛弃疾的别号‘青兕’为笔名在报上发表反对‘南北议和’、反对向袁世凯妥协的文章),下联则切合柳亚子的姓。”志文通过借鉴旧居楹联这特有的文物资料,揭示了一代民主革命斗士的精神风貌,巧妙地吻合了述介磨剑室所要告示人们学习继承先生战斗精神的深刻旨意。
(五)总结功效。即借鉴地情资料以见证总结存世文物古迹对于后代后人所产生的精神教益等功效。
第一章,第二节《柳亚子纪念馆》,志文中有着这样一段数据密集的记载:“1995年,柳亚子纪念馆工作人员将柳亚子生平事迹浓缩制成8个大版面,陈列内容拍摄成16张彩照,编写14篇介绍故居和柳亚子生平的短文;走出纪念馆大门,深入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至1997年5月,走遍全市23个乡镇,在77所学校举办讲座91场,参观及听讲座师生6万人;散发自己编写的小册子《爱国诗人柳亚子》4万册。”总共八个带有统计意义的数字,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德育教育,功效重大;教育基地,功不可没。
第二章,第二节《宅第》,以“1903年,王倪寿芝在王宅创办了黎里第一所私立学校‘求我蒙塾’,翌年称‘民立小学’,开男女学童兼收入之先,采用新学,课堂设国文、算术、自然、劳作等”的史料作证,昭示黎里王宅在地方教育史上的重要性。
(六)彰显影响。即借鉴地情资料以张扬文物古迹客观上所具有的对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不可忽视的久远深厚的影响力。
第四章,第一节《寺院》,引录原存于普济禅院的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苏州府严禁抗租碑”碑文(选录):“据吴江县绅士呈称:窃绅等薄有田亩,给佃耕种,租风之坏,信于从前,每届秋收登场,赶砻出粜,不剩颗粒;避匿他境,提追无从;抗租挺比,携资脫逃。适催租者到门,该佃属即百般逞凶,诈扰施刁。自示以后,务当激发天良,各安本分,每届刈获登场,即将名下应完租籽赶紧依限清缴。(若再滋)种种不法情事,一经本府访闻,定即照例从重严办,其各凛遵,毋违特示。”从侧面反映了清末黎里农民不畏强暴、勇于抗租的情形,彰显了黎里人民的斗争精神,修志存史以教育影响后人。
综上所述,《黎里镇续志·文物卷》准确合理地借鉴使用地情资料,优化了编纂手法,从而丰富志书内容,提高志书质量。其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探索性,亦因此,难免出现缺憾之处,譬如在选介寺院时,陈述修建过程务求完备而给人添喋喋不休之烦,展示楹联资料多多益善而令文生叠床架屋之弊;其他,在如何做到既借鉴使用了地情资料,又能保持志书的语言使用规范、表达方式恰当等方面,均有进一步努力研讨以臻完善的必要。
未入志书的资料也可开发利用
——从鲈乡、鲈鱼、鲈乡亭说开去
松陵镇志办 沈昌华
【内 容 提 要】吴江美称鲈乡的来历,天下四大名鱼之一的“松江鲈鱼” 是什么鱼?出在何处?鲈乡怎么会无鲈?“松江鲈鱼”
能否进行开发利用?
一、吴江为何美称鲈乡
吴江史称鲈乡,虽然吴江鲈鱼和鲈乡亭都已消失,但在吴江有鲈乡路、鲈乡桥、鲈乡苑、鲈乡山庄等,“鲈乡”两字随处可见,体现出吴江浓重的鲈乡情结。
“鲈乡”作为吴江的美称,是由于历史上号称天下四大名鱼之一的“松江鲈鱼”出产于松陵。鲈鱼是近海生浅水鱼类,体狭长侧扁,体长可达到二尺以上,体重一般为1.5~2.5公斤,特大的有重达15公斤。巨口细鳞白底黑章。每当初秋,溯出海通道迴游到太湖,此时在长桥(垂虹桥)旁捕得的鲈鱼最为肥美,最适合于斫脍(生鱼细切),以金黄色的橙齑作为调料,鲈鱼肉洁白鲜嫩,是绝顶的上等佳肴,受古人欣赏赞美。宋代及以前吴江境内太湖出海的通道叫
“松江”, 吴江所产鲈鱼史称 “松江鲈鱼”。
晋吴江人张翰秋风歌“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说他思念家乡秋天的鲈鱼,弃官返乡,留下“思鲈”的佳话。
北宋两浙转运使陈尧佐(963~1044),于天圣七年即1029年任参知政事,因而也称他为丞相,曾有《留题松陵》诗:“平波渺渺烟苍苍,菰蒲才熟梅柳黄。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风斜日鲈鱼乡。”堂堂北宋的丞相陈尧佐,将松陵称为“鲈鱼乡”,想必博学多才的他是在“秋风”中品尝美味的鲈脍,有感而发。这就是鲈乡的出典。
梅尧臣送裴如晦到吴江当知县时说:“吴江下有鲈,鲈肥脍可切。炊粳调橙齑,饮食不为餮”。米芾咏垂虹亭诗句有“玉破鲈鱼霜破柑”、“垂虹秋色满东南”。
历史资料说明“松江鲈鱼”不是出产在现在的松江,而是出在“鲈乡”吴江。许许多多关于鲈鱼、鲈脍的资料,不可能悉数入志,但这些资料对今后城市开发可能会有参考价值,应汇集存留以备后用。
二、鲈乡亭
宋熙宁三年(1070)湖州人林肇到吴江当知县,在松江边饱览湖光水色,决定根据陈尧佐的诗意,在松江边建个“鲈乡亭”。亭刚建成,林肇即弃官回家,托朋友在亭内挂范蠡、张翰、陆龟蒙三高士的画像。鲈乡亭俯瞰太湖、松江,景色绝佳,吸引天下文人雅士登临吟咏,品尝鲈脍,留下许多关于鲈乡、鲈鱼、鲈脍、张翰和吴江松陵的诗话。明代成化年间知县王迪于垂虹桥畔重建鲈乡亭。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皇帝南巡驻跸八坼南斗圩(今科林集团总部址),留下咏鲈乡亭诗:“林家亭子陈家句,津逮都因张季鹰。四柱中曾人几阅,莼鲈得味几人曾。”清光绪十年(1884),国子监祭酒吴仁杰,易址流虹桥堍文昌道院梓潼观重建鲈乡亭,为两层六角攒顶亭阁。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吴燕绍于文昌道院创办江震高等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薛公侠等人又于此创办吴江县立中学,鲈乡亭成为学校一景,存有旧影。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鲈乡亭才被拆毁。
时值盛世,鲈乡吴江是不是要重建鲈乡亭,作为观赏游览景点?如要重建,建于何处为妥?这是有关部门考虑的问题。
三、鲈乡怎么会无鲈的
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改华亭为松江府后,太湖入海通道“松江”改称“吴淞江”。 此后因下游的围垦、造田使水道逐渐淤塞、阻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每当秋初鲈鱼的迴游发生困难,鲈鱼极难溯江而上到达松陵,产量逐年减少,至明末清初鲈乡己是鲈迹罕见,而近代“鲈乡”已是无鲈状态。
四、外地对“松江鲈鱼”的开发
由于鲈乡吴江处于无鲈状态,鲈乡的“松江鲈鱼”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鲈脍”也几乎成为美丽的传说,只有“鲈乡”二字久久留在吴江人的情结之中。
近年上海松江人因“松江鲈鱼”名字中有“松江”两字,极其精明地开发出“历史著名特产松江鲈鱼”。将春天油菜花开时上市的杜父鱼科一种小鱼“红颌鳃塘里鱼”(别处称为塘里鱼)作为“正宗的松江鲈鱼”,引用“张翰思鲈”、“长桥四鳃鲈”、“
莼羹鲈脍” 等故事进行鼓吹,有力地推介这种“松江鲈”。据可靠信息,近年一条小小的“红颌鳃塘里鱼”,在餐桌上售价竟要400元之多。为做大市场,松江人经过多时努力又成功地进行“红颌鳃塘里鱼”的人工养殖。且不说上海松江的“松江鲈”是不是当年张翰所思的盛名天下的“松江鲈鱼”,
也不说典籍中记载的“松江鲈鱼”怎么会跑到上海去的,上海松江人的开拓精神实在可佳。
五、“鲈乡”能否再有鲈
吴江是“思鲈”者张翰的家乡,“鲈鱼之乡”对鲈鱼却未曾开发。究其原因,可能因为“鲈乡无鲈”,那么巧媳妇就难为无米之炊;也可能因为有人默认历史上名鱼“松江鲈鱼”,就是现在松江推介的“红颌鳃塘里鱼”,别人已经弄得很兴旺了我们再去弄,不是好滋味。其中恐怕也与历史资料没有发掘好有关。
目前我吴江地区“鲈鱼”养殖极为普遍,但所养的都是“加州鲈”,而史上著名的“松江鲈鱼”却是“花鲈”,虽然两种鱼外形、习性相近却不是同一种鱼。据了解广州等地己研究出一整套关于“花鲈”的育种、养殖方法,并大量养殖上市。如能引进此法,则鲈乡将重新有鲈而名符其实,更重要的是可能会给鲈乡带来不小的开发价值。
但愿在不久的将来“鲈乡”有鲈,重现范仲淹所说的“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陆游到八坼时说的“酒甘泉滑鲈鱼肥”,杨万里说的“垂虹桥上不论钱”的场面。
探索并镇后的修志新课题
汾湖高新区方志办 顾永翔
【内 容 提 要 】 汾湖镇是由原先的五镇合并成的特大镇,二轮修志中遇到任务重、资料难找、志书定位复杂和编写人员分散在五个地方办公等新课题。本文在把握续志的衔接和补遗、提高编写人员业务水平、坚决学会使用电脑和集体讨论文稿等方面作了认真的探索。
2006年10月11日,江苏省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和汾湖镇正式挂牌成立。汾湖经济开发区(汾湖镇)位于江、浙、沪两省一市交汇处,由原先的芦墟、黎里、莘塔、北厍、金家坝5个镇合并而成,行政区域面积258平方公里,下辖48个行政村,4个办事处,9个社区居委会,人口25万,其中常住人口14.7万。2012年7月汾湖开发区改名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06年11月,汾湖经济开发区成立地方志办公室,开展二轮修志工作。或许我刚主编过《芦墟镇志》,领导仍派我任主编;陆续组建莘塔、金家坝、黎里、北厍镇志的编写班子,到2007年6月,五个地方的办公室共有十三人,绝大多数是退休教师,其中黎里肖耀华担任副主编。
经过三次合并,汾湖成为江苏省行政区域最大的镇,面对二轮修志的新局面,遇到前所未有的新课题。
一、把握续志的衔接和补遗
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各编写组具体的任务是什么?经分析研究,初步明确要编修四本镇志(其中《莘塔镇志》和《金家坝镇志》两本都是全志,是补一轮修志的空白),并完成其他相关任务。
(一)编修《莘塔镇志》,上限尽量追溯,下限至2001年10月莘塔镇并入芦墟镇为止。
(二)编修《金家坝镇志》,上限尽量追溯,下限至2003年12月金家坝并入芦墟为止。
(三)编修《黎里镇续志》。1991年出版的《黎里镇志》的记述时间起始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结束于1987~1988年。因此《黎里镇续志》着重记述时间跨度是1988年至2006年10月合并成汾湖镇为止,其中纳入2003年12月北厍镇并入黎里镇以后北厍区域的内容。
如何续写?与前志如何衔接?如何补载前志的不足或错漏?对这些下笔就要面对的难题,我们后来多次商议。从现有的史料看,1991年版《黎里镇志》内容毕竟少了一些,还有少数错误、漏载等。今天续写时有必要补上前志的不足。这样,续志的上限就无法一刀切。我早就提出:“对此前的历史,视前志的记载情况而酌定”,不同的章节,不同对待。要补以前志书的不足,现在“正当其时”,假如再过几十年,资料更难找。就上溯到资料所在的年代,先写下来。到时也可以考虑作为“附录”放在这一节(或章)的末了——反正补上重要史实是胜过形式的。
(四)编修《北厍镇续志》。2003年出版的《北厍镇志》下限一般至1995年。因此,《北厍镇续志》从1996年起写,续写至2003年末,共8年。
(五)全面收集芦墟(包括合并后的莘塔、金家坝)2001年至2010年的资料,分类整理,以供编写续志用。由于2004年出版的《芦墟镇志》下限到2000年,2005年编成的电子版2007年时还挂在政府网上,因此暂不考虑续志问题。
(六)为正在编纂的《吴江市志》,提供原先五镇和汾湖经济开发区的相关资料
(七)2008年初,接吴江市党史办公室下达的任务,按原先的各行政区域编写60年镇级党史资料。所以汾湖镇志办同时要编写原先五镇和汾湖经济开发区的党史文稿,准备六个部分合编成一本书。
以上工作任务重,质量要求高,困难重重。主要原因有这几个方面:
(一)汾湖经济开发区和汾湖镇实行“区镇合一、以区为主”的管理模式,开发区的机构设置与原先的镇级机关差别很大;街道、村社都变了,原先的条线系统没有了,或者职能更新,人员变动。编志人员上门,请求提供历史资料,大多数答:以前的没有,近年来的有点;或者说我是新来的,不知道。
(二)企业转制后,以前的集体企业没有了。原先企事业单位的资料在哪里?向谁要?找不到材料,找不到人。现有的私营企业、外商企业也不大愿意提供材料。
(三)不属乡镇政府系统的企事业,如工商、税务、银行、证券、保险、国土、公安、交通、医药、商业(最复杂多变)等等,政府档案中少有或几乎没有它们的可入志资料,必须由各单位提供资料。但是请他们配合修志工作,困难重重。
(四)档案是重要的,但只有政府档案远远不够! 许多志书必要的数据,政府档案中往往找不到。所以,并镇后收集志书资料比以前困难。
“最大的镇”产生一个大困难:编写人员分散在五个地方,不能同以前一样:在一起工作,能及时交流、商量。黎里、北厍、金家坝到行政中心乘公交车要二三十分钟,连同等车的时间,来回一趟,两个小时搁在路上。
二、切实加强业务学习
人员方面的实际问题是修志队伍相对不稳定,编写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由于种种原因,已有六个位置的编写人员更换过了。
我考虑,面对上述困难,最紧要、也许能克服困难的途径是:加强业务学习,共同提高编写人员的业务水平,有了高素质的编志队伍才有可能化解上述难题。开始阶段多次组织编写人员学习《吴江二轮修志培训手册》。我预先向市志办讨得10本二轮修志手册,发给没有参加培训的或后来加入的修志人员。集中学习《江苏省地方志行文规范》等文件后,要求大家把手册放在办公室桌上,方便随时查阅对照;学习《吴江方志简报》中的重要文章;再学习吴奈夫的《新方志编纂学》的某些章节段落。要求各位就自己承编的卷目,仔细阅读已出版的乡镇志,体会他人的写法。学习《吴江方志简报》2007年第5期上《志稿撰写中常见的百例错误解析》时,我将错误例句和下面的“评述”段落拆开,分别打印。并向大家建议:先只看错误例句,分析一下:例句错在什么地方?集中学习时,对照原文的“评述”,大家再议议。当然这个《百例错误解析》是有所选择并分几次学习的。
前两年组织专题讨论会十余次,也是一种有效学习。专题讨论的题目有镇志纲目、凡例初稿、资料长编、试写文稿、相互校改文稿等。事先本人都编写了讨论议题的资料文本,会后再编写讨论记要并印发给大家。实践证明,专题讨论提升编志效率。2007年10月我写的《关于撤并镇、撤并村写法的讨论稿》被市志办转发各镇。2008年就党史调查和党史资料编写问题,四次集中讨论。每次讨论前发下“讨论话题”文本,讨论后我再写出“讨论意见”或“讨论共识”文本发下去,让各位参考借鉴。这样群策群力,相互启发,达到共同提高的实效。有时也结合商量修改文稿,穿插业务学习。为了说明表格文字太多、列数太多、超出页面宽度之类问题,我三次利用会议室电脑“投影视频”演示,说明这是将来出版社无法排版的“后遗症”。还组织“请进来、走出去”与其他镇志办的交流活动五次。
实践证明,强化业务学习是有成效的。2009年4月16日,吴江市地方志办公室以《黎里镇续志》为话题,在汾湖开发区行政中心召开全市镇志续编业务工作会议。2010年9月25日,吴江市档案局、市地方志办公室在汾湖开发区行政中心召开首次全市乡镇(区)志编纂业务培训会暨编纂案例研讨会,这次研讨的篇目为《金家坝镇志·农业卷》。会议上领导肯定“这个农业卷已经像个初稿了”。
三、坚决学会使用电脑
编写人员分散在五个地方工作,交流实在不方便。例如分发点打印材料,邮局寄不方便,托人带更不行。电脑操作,只有黎里一位老师和本人能打字,其余老先生基本不摸电脑的。笔写的文稿,领导规定送政府文印室打字。文印室一人管公文和档案,一人打字,还有复印等,处理管委会、党政办日常的文字就比较忙。再输入镇志办的文稿,延搁时日;如要输入修改文字,执笔人又在别处,效率更低下。为此我上下做工作:一定要用电脑。在有关领导的关心下,2007年初,给我处安装一台。2009年6月,三个镇志办安了电脑,另一处在2011年3月解决的。有了电脑,我寻觅了最通俗易懂的电脑基本操作读物,人手一本。我到各办公室操作演示,辅导各位上机练习基本操作。为解决“打字”困难问题,我给电脑安装“数字五笔输入法”;还不行,购买“手写输入笔”。我陆续辅导一些同事学习建文档,建文件夹,指导如何下载文字图片资料;帮助建立邮箱,演示收发邮件及添加附件的方法步骤等等。平日里我抽时间到各个办公室去,帮助维护电脑,解决操作不当或软件小故障之类问题。经过三年的实践,现在大多数同事能用手写法输入文稿,能自己在电脑上修改文稿。每个办公室至少有一人能收发带附件的邮件。这样有了五个办公室之间及与外界的信息交流的快速手段,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集体讨论文稿的修改
志稿编纂进入后期,看准初稿的成功与不足,认真踏实地增删修改,是推进编纂进度与提高志稿质量的关键。如何从行动上科学合理地抓好此项工作?我也摸索过。开始主要是执笔人员要求“尝试讨论修改”。我到一个办公室,商定取某个章节或卷回来看稿,作点笔记,再去交换意见。但经常这样零敲碎打,实践下来,效率低,效果差。经过市地方志研讨会,受到了启发。这样的会议,既是研讨,又是培训,更像“专家会诊”,集思广益,好,我们也学习!
以下举例说明我们组织的各卷的讨论步骤。
第一步,在讨论工业卷时,议定下个阶段要讨论财税金融卷,请莘塔、金家坝、黎里、北厍的四位执笔人抓紧时间再修改。
趁大家集中在行政中心的机会,将已打印好的四个地方的教育卷(每卷四五万字,40~60页)本子发下去。按将要参加讨论的人数发,一般每卷复印10~11本。
第二步,教育卷本子带回去各人仔细研读,用红笔修改,并另写修改意见。
(一)同一办公室的编写人员,要对本地文稿中的事实、数据、人名、地名等等提出修正意见,可不写书面意见;办公室负责人组织讨论一次。
(二)教育卷的执笔人,要对其他三个教育卷写出修改意见;对自己的本子,结合本办公室人员的讨论意见,写个修改打算。
(三)各办公室负责人对四个教育卷,都要写出书面意见。
修改意见都写成电子文档1~3页,用邮件发给我。我再将三十来页的书面意见统一编排,到文印室复印十几份,开会时分发。
第三步,也在这个阶段,财税金融卷执笔人,将最近修改过的文稿发给我。我在电脑上将四个文稿统一编排格式,使格式既符合地方志规范,又适合修改时手写文字;尤其不让必须消除的问题长期挂着,以提高整体效率。完了发给文印室打印、复印各10~11本。
第四步,待文印室复印好财税金融卷。我去落实会议室,分两天在行政中心集中讨论教育卷的修改。
(一) 因为莘塔和金家坝是写全志,所以一起讨论。出席的人员是莘塔四人、金家坝三人,黎里、北厍的教育卷执笔人和负责人,还有本人。讨论时每人就志稿和打印好的书面修改意见发言,鼓励争论。
(二) 下一天再讨论黎里、北厍的续志教育卷,黎里三人、北厍两人全到,莘塔、金家坝出席教育卷执笔人和负责人,还有本人。
第五步,讨论结束时,议定后面要讨论的卷目,是建置区划卷,初步议定建置区划卷交稿时间,请执笔人抓紧时间修改后发给我。
同时,已复印好的四个财税金融卷分发给各人,议定财税金融卷修改意见发送时间,以便大体确定财税金融卷讨论日期。由此进入下一个文稿讨论修改流程。
为了整体进度,做好各卷文稿的讨论修改是当前要务;同时还有地图、照片等一系列难题就在不远处。事实上修志队伍还有其他相关工作要完成、要配合。所以还有许多新课题正在找上门来,并且,镇域越大,难题更多。
浅谈志书编纂中未用资料的开发利用
汾湖高新区方志办 朱廷忠
【内 容 提 要】本文对志书编纂中未用资料的开发利用,提出如下建议:1. 用到思想教育方面(主要是革命前辈的红色资料);2. 用到宣传旅游、科普、环保、文物、历史等方面的文章上(主要是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3. 高姿态无偿提供给兄弟志书编写单位(主要是涉及“越界” 的资料)……总之,要积极当好“红娘”, 千方百计为这些志书中未用资料找到好去处,让它能为国家、人民、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志书工作人都经历过志书资料搜集中的千辛万苦。因此对搜集到的志书资料皆视作宝贝,不肯轻易删去。但业内人士都明白:“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文献。”这是最科学,也是最权威的志书定义。因此,由于志书体裁的特殊性,我们千辛万苦搜集到的志书资料,竟有很大部分进不了志书,遗憾地成了“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行”。面对这尴尬的局面怎么办?笔者已作了些有益探讨。
我的体会是当事人首先必须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这些资料(未用)都是我们在编纂志书工作中搜集到的,是工作中的“副产品”,因此这些东西不属于你个人的,而是属于国家、人民、社会的,所以我们没有权利,让这些志书编纂中未用的宝贵资料,在你这儿浪费掉。我们应当千方百计地当好“红娘”,为这些未用资料找到出路,让它能为国家、人民、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思想态度端正了,办法也就随之而来。例:笔者在搜集张应春烈士资料时,从黎星村父老乡亲们那儿搜集到了了第一手宝贵的原始资料——张应春名字的由来。但在志书中,这个资料不能用,因为由于受志书体裁限制,在志书中我只能严谨、精炼地记录:“张应春(1901~1927),女,1901年11月生于葫芦兜(黎星村四组),1923年秋参加工作,1925年10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27年4月在南京被国民党政府杀害。1955年1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在这志书里,增删一字都是愚蠢的。但对未用资料“张应春名字的由来”,我却重新给它找到了好去处——用到北厍小学和北厍民工子弟学校的关工委教育中,并越传越广,起到了极好的红色经典教育作用。记得在第一次关工委教育中,我充满人情味地说:“孩子们,你们知道应春奶奶名字的由来吗?原来应春奶奶出生在1901年11月,这年的11月,天气特别温暖,无霜,树木竟像经历了第二个春天,重新发芽、开花,应了民谚‘十月芙蓉应小春’那句话。应春奶奶的父母认为女儿此时出生是个好兆头,就给她起了个爱称,叫应春。”听得孩子们都十分信服。他们说:“应春奶奶是人,而不是神!她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也有七情六欲,她的父母和天下所有父母一样都是望女成凤,这起名的小故事真实、可信,充满浓浓的人情味。”想不到就是这样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却大大彰显了烈士父母的人性和爱意。这样,烈士虽不是“样板戏”中的英雄人物那样“高、大、全”了,但却是真正贴近了群众,贴近了生活,贴近了基层,是群众心目中的真正英雄人物“真、善、美”了。就这样通过这个不起眼的“细节”开发利用,烈士的形象变得更真实可信,更能鼓舞后人,更能起到红色经典教育作用。孩子们也对“血花红染好胭脂”张应春奶奶变得更加信服,更加钦佩!
三白荡,吴江第五大湖泊,水面有部分在北厍境内。笔者因长期生活在三白荡畔,自己的亲身经历再加上父辈和乡亲们对三白荡津津乐道的讲述,因此我对三白荡资料掌握得较翔实。但由于受志书体裁限制,在志书中我只能在“自然环境”卷第一章“地貌、地质、土壤”中作一句话交代:三白荡,吴江第五大湖泊,水面有部分在北厍境内。而三白荡的绝大部分资料都未能开发利用。这很可惜,特别是三白荡里前些年所特有的发生在六、七月间的自然奇观——白鱼阵,如不作交代,很可能会失传。
这资料在志书中又不能作交代。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只要做有心人,这些未用志书总能找到好去处。这次编写《碧波荡漾看吴江》这些资料就派用场了。写湖泊“三白荡”时我用文学的笔法较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白鱼阵的场景。在网上看过这段文字的北厍人普遍反映较好。他们说,这是传承历史,温故知新,从中能获得教益和启示。这段文字资料能在旅游(介绍三白荡)、科普知识(鱼类繁殖)宣传等方面起到一定作用。特别是在呼唤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方面(因为据水产专家说,白鱼阵的产生与水质大有关系。人们都希望能保护好碧水蓝天,让已消失了几十年的白鱼阵奇观重现。)能起到较大的积极作用。
志书有一大忌,叫越界而书。笔者在志书资料搜集中,经常遇到这样问题。造成此事的原因主要是我北厍已经历过两次行政区划的合并(第一次是2003年底,北厍并入黎里,第二次是2006年,北厍、黎里共同并入汾湖)。给我们提供志书资料的人,他可没有这样专业,分清哪些资料是你所需的?哪些资料对你来说已经越界了,只能属于未用资料。对此,我的态度是人家提供给你资料,得好好感谢人家。对那些大量未用资料(例现在我们北厍社区及各村的体育健身器材及体育运动场地的资料,2003年后北厍的各项统计数据等),我们要有费孝通那种“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广阔博大的人文融合情怀,要加强沟通,相互协作,携手共进,为了共同把《汾湖二轮续志》、《吴江二轮续志》的编纂事业做大做强。那些对我来说未用资料可提供给《黎里续志》、《汾湖续志》、《吴江续志》……总之,要有编大志书的胸怀,要有“全国一盘棋”的大协作精神,要讲无私奉献,要甘为他人作嫁衣,甘当铺路石,甘作人梯。只有这样,这些在你手中编纂志书的未用资料,必定能找到好去处,让它充分发挥光和热。
【参 考 资 料】
[1] 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
[2] 《吴江水利志》
镇志总纂中应注意十个问题
同里镇志办 计东生
根据我们在《同里镇志》(首版本、修订本)在总纂过程中的体会,在志稿评审中地方志领导及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以及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镇志》总纂中应注意十个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但还很肤浅,希望得到领导、专家和修志同仁的指教。
一、卷目设计
志书卷目的设计,必须做到门类合理、归类得当、层次分明、排列有序。志书卷目直接关系到资料的收集和内容的撰写,直接关系到地方特色,突出是否亮点。《同里镇志》中“退思园卷”、“老宅卷”、“艺文卷”、“人物卷的第一节 特奏名状元魏汝贤”,在卷目设计中加以升格处理,突出地方特色,普遍被认为是成功范例。
设“退思园卷”是由于2001年11月,退思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江南古镇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这是同里古镇的骄傲。在镇志中单列一卷,较详细地记录退思园及其有关情况,这在其他镇志中是少有的。
设“艺文卷”是由于同里文化底蕴深厚,存世作品众多。据统计宋元明就有作者51人,著作100多部,清代作者124人,著作254部,民国时期作者19人,著作139部,解放后至1996年8月有65人著作212部。就内容说,经史子集四部俱有,就水平而论,有十余种被列入乾隆年间纂修的《四库全书》。为了能反映出同里的文化底蕴,增设“艺文”卷。这在镇志中也是少有的。
设“老宅卷”是由于同里幽雅的居住环境很多,成为官员退居、富贾置产、文人雅士集聚之地。陈从周教授称“同里是一座古代建筑的博物馆”,民宅中封火墙、石库门到处可见。《同里镇志》中的《老宅》卷具体地记录了同里至今保存完好的深宅大院的情况。这在其他镇志中也是没有的。
设“旅游卷”由于同里是醇正水乡,旧时江南,千年古镇,称为“世界同里”。镇志中的旅游卷,详细地记录同里的旅游景点、旅游活动、旅游服务、旅游管理四个方面,这在其他镇志中也是少有的。
设“特奏名状元魏汝贤”这一节,是由于同里有吴江有史以来唯一的状元,是吴江其他镇上所没有的,增设这一节,可以反映出同里的人文荟萃、文化底蕴。
二、编辑层次
镇志设卷、章、节、目、子目等层次。志书卷、章、节的标题前一律用汉字,并表明序号。节以下的条目的层次,以下列字序区分:“一、”、“二、”、“三、”……,“(一)”、“(二)”、“(三)”……,“⒈”、“⒉”、“⒊”……条目的层次不宜过多,以保持事物的完整性。同一层次的序号及标题字体、字号都要一致。
有些特殊情况,章以下不设节,可直接设目,即“一、”、“二、”、“三、”……;节以下的条目,只有一个层次,可直接设孙目,即“⒈”、“⒉”、“⒊”……(编者按:志书编次尽量还是按卷、章、节、目、子目、孙目逐次安排,跳跃毕竟是极特殊情况)
三、以时为序
以时为序。志书最基本的记述方式,就是“横排竖写”,所谓“竖写”,就是指在条目写作中,要按照时间顺序,或按事物兴衰起伏的过程加以记述。有的没有按这个原则记述,出现插叙、倒叙等现象。
合并卷,写卷前言(无题序)以时为序,很难把握,可不写。卷前言(无题序)内容可放到章前言中写,例文卫卷,卷前言可以不写,放到教育、卫生等章章前言(无题序)中写,
同一节(或目)内应避免时序颠倒。如:几个单位放在一起,以时为序记述,显得有些混乱,可按事物或地域不同,分单位记述,但要另起行,再顺时记述。
单位创建。可按时间在先,单位在后。例如:吴江晶体管一厂创建于1970年7月1日。应改为1970年7月1日创建吴江晶体管一厂;同里缫丝厂建于1991年7月,应改为1991年7月创建同里缫丝厂。这样以时为序记述,比较显见。
四、详略适当
“详”与“略”主要表现在古、今、远、近的记述内容上,详略的标准是着眼于“存史、资政、教化”社会功能发挥,镇志现在撰稿多数情况是“详今略古”,这本身没有问题,但是过了头却不好。如:旅游卷的“旅游文化”节中 “同里之春”、“水乡丽人”、“围棋天元赛”、“媒体宣传”记述太细,要下决心取舍。
“详今”,并不意味着,事无巨细都要记载。近、现代的资料丰富,应当认真加以选择,否则,就会丢掉精华而载入无用之材;“略古”,也不意味着“凡古均略”。对一些好不容易搜集到的有价值的资料,不仅不能略,反应详记。
对于近、现代的资料,要大胆地删繁就简;对于古代、近代有价值的资料漏记或记述不当,以致当详不详、失之过略的,要补充翔实;对于记述方法取此详彼略互为照应的方法,融汇贯通,浑然一体。
五、交叉重复
交叉重复。同一事物由于牵涉较多,往往会在不同卷中多次出现,难以截然分开,有的可采用“互见”的方法,有的可采用拼入一卷(或一章)去写。
分类归并,同一类事物尽量归到一个卷、章之中,打破谁管谁写的框框,体现志书的整体性与科学性。如:社会保障在卫生、金融、人口等卷都涉及,我们放入人口卷写;科技涉及到农业、工业、副业、环保等卷,我们放入教育科技卷写;
明确主次、详略有别、详略互补、互参互见。如:人物各卷中都有记录,我们采用集中在人物卷中详写,其他各卷采用略写或互见的方法。各卷、章中出现的相关事物,要选择好记述角度,主从不能相混。万不得已,个别重复是允许存在的。
六、文体文风
方志要求现代语体文记述,严守志体章法,直书其事,述而不论,行文力求准确、简明、流畅、规范,做到修辞精当,逻辑严密。
方志行文要坚持做到七不用:即不用方言、土语、俗语、口头语和文白夹杂句等,不用议论文、散文、教科书、总结报告、文学作品和新闻报道等,不用空话、套话、通用话、解释话、推论,不用第一人称 (“我”、“咱”、“我们”,“来同里”应为“到同里”)和假设词( “如”、“若”、“如果”、“假如”)等,不用形容词、副词和能愿动词(“能”、“能够”、“可”、“可以”、“应”、“应当”、“须”、“必须”、“要”、“当”)等,不用简称和笼统(“上级的指示”、“由于种种原因”、“多数人的意见”)之词,不用仅在行业内使用的专门术语简称,如“砼”,应写成简明易懂的“混凝土”。
文风还有一个个人风格问题,每个人写文章都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地方志记述,本是“众手成志”,手之高低有别,笔之轻重不同,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劣势。文如其人,风格不一。总纂时要通过主编之手,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一些过于悬殊的差距,力求文风统一。
七、数字运用
(一)数值范围
连接线前后的某些量词是不可以省略的,引起歧义。例如“60~70%、50~70万元” “0~5℃”,应改为“60%~70%、50万~70万元” 、“0℃~5℃”。
(二)数值表示
数值表示不能阿拉伯数字与中文混用,例如:5百、7千应改为500、7000或五百、七千。
(三)须用中文
定型的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专用名词、诗词、古文中的数字或在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如一律、十滴水、“飞流直下三千尺”、第三世界、四氧化三铁;
计量单位, 如管道口径60cm,cm应改为厘米;大米2kg,kg应改为千克; KVA应改为千伏安。
相邻的两个数并列连用表示概数,带有“几”字的数字表示约数,一定要用汉字书写。如二三米、三五天、七八十种、十之八九、几千年、二百几十次。
用“多”、“余”、“左右”、“上下”、“约”等表示的约数一般用汉字书写,例如十余次、三千元左右、一千多件、约三万吨、三十年上下等。
非公历年月日,如正月十九、清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九等。
(四)须用阿拉伯数字
精确数及统计表中的数值,如:正负整数、小数、百分比、比例等;
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分、秒等;民国纪年,如民国2年、民国28年等;
代号、代码和序号。如:
八、标点符号
(一)连接号运用
浪纹线“~”应用于连接相关的阿拉伯数字或代表数量的字母,表示数值范围。例如:如果2003年3~5月,用连接号“~”,如果2003年3月~2005年5月,中间有中文字,“~”应改为“至”,即2003年3月至2005年5月
一字线“—”用于连接地名或方位名词,表示起止、相关或走向和连接人物生卒年等。如: 任兰生(1837~1888年)、金松岑(1873~1947年),应改为任兰生(1837--1888年)、金松岑(1873--1947年)。
(二)标点号运用
行文所用标点符号,以中华人民共和国1996年6月1日实施的《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1995)为准。标点符号写在行内,除省略号和破折号外,其他每一标点符号均占一格。
(三)书名号运用
书名号“《》”用于书名、篇名、报刊名、文件名等,“书名和篇(卷、章)名连用时在两者之间加间隔号“·”。
九、表格制作
表是志书体裁之一,它的优势在于反映准确、高度概括,具有文字不备的直观性。它与文字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表格应包括标题、表体、说明和序号四个部分,使用开敞式。
表格设计和运用方面,都具有一些共性问题。其一,表名要素不齐。一个完整的表名要包括时间、地点、事项三个要素。其二,表身设置不规范。表格应为开口表,不设墙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不能集中在右肩,应分散到栏目中;表格栏目内无内容的用一字线填充等。其三,表格数据与正文数据冲突,分项之和与总项自相矛盾等。其四,表格内容与正文内容无谓重复。
表中数据核对无误,与正文数据,合计数与分项数之和吻合。全卷表格样式、编号统一;图题、表题的字号应比正文的字号缩小一级并使用黑体,图内、表内文字应比图题和表题再缩小一级并使用宋;表格的篇幅过大而需要转页时,转页后的内容应作为续表排版,可不排表题,但续表号、表头(栏目项)不可漏缺。
十、认真校对
对志稿校对工作。这是保证志稿质量,将差错率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的一场攻坚战。我们一般采取自校、互校及请当地专业人员等方法。
资料核对是对史实、人物、背景、时间、地点、引文等进行再一次的复核,以实实在在成为“信史”。
数据核对,是困扰我们的大难题,基础建设、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涉及。有的下限(时间)不到位,有的缺资料开天窗。虽然绝大部分篇目已经完成分纂进入总纂,但数据问题仍是突出问题。
文字校对主要是对错别字、词语、语法、标点符号、版面格式等方面校对,尤其对同义词、形近字等不能让其过关。同义词使用时尽量统一,如 :“唯”、“惟”,统一用“唯”;
“其他”与“其它”,统一用“其他”;“撤销”与“撤消”,统一用“撤销”;截至、截止使用,截至通常在句子前叙述时使用,如“截至1999年”,而截止通常在后,如“1999年截止”。
竖横核对,做到“竖通”与“横通”。“竖通”要“事以归类、类为一志,依时记述、按类编修,领属得当、层次分明”;要把综述、大事记和正文结合起来看,同一事件,它的时间、名称等要素,在不同场合出现时,往往会对不上号,导致出现的“硬伤”。“横通”要卷与卷或章与章之间历史事物、转折年份、相关数据等要互为一致。
校对工作要确立以我为主的态度。要不厌其烦、不辞其劳地重视校对工作,不放过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每一个数据,认真负责,气定神静,做到万无一失。
浅谈乡镇志如何凸现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
七都镇志办 张洪宾
乡镇志是最基层的地方志,因此,乡镇志理应“姓”地方。在第二轮镇(续)志编纂过程中,如何凸现地方特色,根据我们这几年来的纂志经历,略谈一点肤浅的体会。
一、乡镇志要凸显地方特色
(一)要拟出符合地情的凡例
根据自己所在乡镇的特色,拟出编纂镇志的凡例。例如这轮纂写《七都续志》的凡例中,提到的上限时间,由于目前的七都镇是由原七都与原庙港两镇合并而成。而在首轮修志时,两部镇志的下限时间各不相同,原《七都镇志》的下限时间为1999年底,原《庙港镇志》的下限时间为1995年底,两者相差整整4年。因此,这次续志的上限时间也有所不同,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上限时间不能一刀切。否则,原庙港一些重要史实还没有载入镇志而造成“空白”。
(二)要拟出符合地情的篇目
这轮续志在拟订篇目前,我们先后研究了《吴江市志》、《横扇续志》、《同里镇志》等地方志的篇目,它们各有侧重,这对我们的启迪很大。这次《七都续志》篇目的拟订,起先拟为17卷,后来增至19卷,增加了行政村卷和社会卷,这是根据七都镇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变动。
古村之一的隐读村在吴江区域内享有一定的盛名。早在上世纪90年代,隐读村就有了一部自己的村志(初稿)。当时是用打字机打印的,内容较简单,涉及面也不广。但是,现在看来,弥足珍贵。这次发现后,我们决定把《隐读村志》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整理,充实内容,编入《七都续志》中,并单独成卷。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先生的一生与江村(开弦弓村)有着不解之缘。第一轮《庙港镇志》中设有《江村调查》这一卷,写费老从一访江村至十八访江村的史实。这次《七都续志》仍设《江村调查》一卷,续写费老从十九访江村至二十七访江村的史实,并纂写了费老的生平简介及有关单位、学术团体研究费老学说的学术活动情况。真实记载费孝通先生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的不朽贡献。
考虑增设《行政村卷》的原因是因为目前七都镇所辖22个行政村及4个社区所要记述的历史演变和发展现状,内容比较丰富。单独成卷后,不仅可以反映出各个行政村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而且能展现出各个行政村文化、教育、卫生、交通、文物古迹等方面的基本情况。特别是自1958年以来(人民公社化以来),大队开始设立党支部,从大队直到后来的行政村,历史演变过程比较复杂。行政村(大队)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基本情况,在第一轮修志时都没有写进镇志里。这轮续志,我们认为这些都属于抢救性的史实,应该写进镇志中,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在正文中,尽管不少卷的卷名与其他镇志的卷名大致雷同,但在内容上,我们则根据七都镇的具体情况有所侧重。正象《横扇续志》工业卷的内容侧重于羊毛衫业和缝纫机制造业,《盛泽镇志》工业卷的内容侧重于丝绸纺织业,而《七都续志》工业卷的内容则侧重于光电缆与有色金属加工业,特别是光电缆业,它是七都民营工业的代表。七都享有“光电缆之都”的美誉,重点记述光电缆业,也就凸现了《七都续志》工业卷的地方特色。
二、乡镇志要凸显时代特点
这轮编纂《七都续志》,记述内容下限时间至2008年12月,大事记要作适当延伸。这个时间段正值我国科学发展开创全新局面,改革开放处于持续深入推进时期,七都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显著改善,环境整治、环境保护工作日益加强等等这一重要历史阶段。这个历史性的深刻变化,有必要在这轮修志中实事求是地加以反映,有必要提高志书出版后的开发与利用价值,有必要让子孙后代清晰了解家乡历史上的这一页。作为一名修志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这一点,才能高屋建瓴,把握好纂志的关键节点。
原《七都镇志》与原《庙港镇志》都把“水利”这块内容写在《农业卷》中。时隔多年,形势已发生了显著变化。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由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国家在财力上大力支持,水利建设跃上了新的台阶。太湖堤闸、砌石围圩、水泥沟渠、套闸机房、外河内港的新建、扩建、加固、维养都是历史上的最佳状态,使水乡泽国的抗洪能力提高到能抵御百年一遇洪涝灾害。现在的“水利”不仅仅只是为农业生产服务,更是为发展当地工业,发展交通运输,逐步实现工业化、城市化服务,水利与国计民生的关系日益紧密。因此,这次我们纂写的是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大水利”,《水利卷》单独成卷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至于《社会卷》的增设,也是有一个认识过程的。起先,打算把写《社会卷》的内容分散到其它相关的“卷”中,后来觉得还是集中在一卷里纂写比较妥当。这是因为《七都续志》所记述的这个历史阶段,由于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七都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较前一个时期都有了显著变化,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幸福指数跃上新台阶,可以说是安居乐业,小康已经在望。我们有必要把这一历史面目如实记载在志,留给后人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
在这轮修志过程中,我们都紧紧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尽心尽力地反映七都在这一历史阶段中的深刻变化,紧扣主题主线,客观地记述家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辉煌业绩,留在历史的一页上。
总之,在第二轮志书的编纂中,要凸现地方行色和时代特点,必须把握住这两点:一是因地制宜,二是与时俱进。
修志人员自身素质提升及其途径
桃源镇志办 汪家雄
【内 容 提 要】一、思想政治素质要提升,二、钻研、研讨素质要提升提升,三、社交公关素质要提升,四、求实创新素质要提升。
人的一生中能碰到盛世修志,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通过几年来编纂志史之经历深刻领悟到编志人员肩负着历史责任感、神圣使命感和充满自豪感。他们不计薪酬之多少,付出的精力和体力之多少,本着发扬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为修志贡献力量,甘愿坐冷板凳,甘愿走出去与各基层单位及知情者打交道,发挥余热,发挥自己的社交公关能力,有耐心、有恒心、有决心、有信心为编修志书征集第一手资料,不遗余力,乐此不疲,特别是征集到自己比较满意的资料时,如获至宝,欣喜若狂。然而学习是无止境的,毕竟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笔者在修志过程中,每当阅读到同仁、专家们的名志力作以及听到专家学者的精彩讲座时,自惭形秽,羞愧万分。志书作为严肃科学的资料书,如不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是难于编纂出合格的志书出来,难于完成上级部门赋予的重托。下面就此议题谈谈如何提升自身素质及其途径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素质要提升
要编纂一部合格的志书,首先平时必须努力学习时事政治,要与时俱进,提高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认识水平,引领编志全局。要认真执行中央领导同志关于编志方面的重要指示,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
1958年3月,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就提倡利用方志,提高领导水平,他还倡议全国各地要编修地方志;1958年8月9日,周恩来总理指示:“要系统的把地方志中的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资料整理出来,做到古为今用”;1987年5月26日,江泽民同志在上海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立大会上讲话时指出:“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先、有益后世的千秋大业”;台湾著名学者陈捷光教授在其《清代台湾方志研究》一书中说:“方志已成为全世界文化中一项特有瑰宝。能不自豪吗?”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通知》(国办发〔1996〕47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新一轮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05〕84号)和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新一轮地方志编纂工作的意见》(苏府办〔2005〕139号)中均明确提出编纂地方志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指出要下大力气,不断提高修志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及政府的法令、政策法规为我们编志人员如何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指明了方向。时代在进步,我们编志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不与时俱进能行吗?不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能行吗?为此,我们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做到德才兼备,编纂出旗帜鲜明,具有地方特色的方志来。
二、钻研和研讨素质要提升
努力钻研业务知识是修志人员的重要方面,凭心而论,乡镇志的编修人员大多数对修志是摸着石头过河,初次接触颇感束手无策,那么如何着手做到尽快进入角色,修志入门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接受修志培训。从志书的体例来看,它是一种特殊的文体,不同于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也不同于总结报告之类的公文,要直截了当,开门见山,要求用最简练的文字讲清楚事件的要素,这是志书与其他文体最根本的差异。通过培训,让专家学者指点迷津,提高业务水平,少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其次熟悉业务。胡乔木同志曾要求把本地旧志中的一些好的拿出来分析,让实际工作者参阅的重要指示,为修志人员熟悉业务指明了方向。从通过学习《修志培训手册》、《吴江县志》、《中共吴江地方历史》,参阅其他乡镇已出版的成功志书,从中获取修志经验;听取专家学者的相关讲座,认真做好笔记,从而增加理性和感性的认知力度。
在业务交流研讨方面,通过研讨活动,一是可以互相交流情况,二是探讨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三是可以通过研讨,通过实例提高个人的业务水平,四是随时掌握进度,下达任务要求,做到相互学习,共同推进。如今年10月30日由区档案局、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举办的吴江乡镇志编撰业务研讨会在平望召开,主要是对《平望续志·教育科技卷·教育章》专题研讨进行剖析,会上发言的同志各抒己见,不带偏见,直截了当,畅所欲言,不忌讳,是一次“专家会诊”,使与会人员在业务水平上得到了一次很大的提升,起到了较好的“互动效应”。这次研讨平望续志的教育章中出现“越时而书”的现象,下限时间为2005年底,他们超越到2006年以后年代中去,这在修志培训手册上明确界定的,不要突破志书的上下限和区域范围,要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写,不要越时而书,还有关于语言、记述方法、文字的使用、数字、纪年、计量单位、人物都有行文规定,所以通过培训、学习、研讨,避免走弯路,避免在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上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做到事半功倍,而不是事倍功半。笔者认为这样的研讨会举办得相当及时,相当成功,开得太好了,也开得太少了,建议上级领导部门在吴江区二轮修志的关键阶段,多搞几次这样的研讨活动,请专家学者多为修志工作者作精彩讲座,加快提升修志人员业务素质和水平。
在业务知识方面提升的另一方面是做到心中要有工具书,手不离工具书,以此作为自己的良师益友。修志要求甚高,跟出版刊物一样,错误率不能超过万分之一,尽管有评审、校对人员,但作为修志者是基础,为了推敲琢磨某些文字、词语、句式等笔者认为,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百科全书等工具书是必不可少的,这是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提高志书质量、少出差错的重要途径。
三、社交公关素质要提升
资料是提高地方志学术品位的首要条件,是编志的基础,资料要考虑到全面性、系统性、真实性、准确性、新颖性,而真实性和准确性又是志书的基础核心。纵贯修志、续志的全过程,是在一定空间范围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历史发展、人物、工业、农业、商业、城市建设、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文化、教育、军事和艺术等地方基础信息的反映,涉及面甚广,要做到横不断面,纵不断线确实比较艰难,方方面面的资料要通过上百个乃至更多单位职能部门及档案部门共同配合,协作提供而成。因此,必须通过走出去征集、查阅资料。鉴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机构改革、企业转制、乡镇合并、干部轮岗、人员变动频繁、办公地点搬迁等诸多因素造成资料散失现象严重,对征集资料带来一定的难度,对此靠闭门造车,打打电话、怕苦怕累怕社交等现象是难于达到资料征集之目的。走出去、请进来是资料征集必要途径,社交与公关是修志人员必须具备的要素,修志者需要的是不厌其烦,耐心解释,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怕艰辛,让提供资料的同志从了解到理解,从大力支持到配合协作。实践证明到某些单位采集资料不是一次而成,往往要走上几次或多次打电话才能获得必要的资料,由此可见,修志人员“走出去”的辛劳可见一斑,资料来之不易啊!
对资料如何征集的梳理准备阶段也是修志人员的一个技巧问题,笔者按照的是有计划有步骤先易后难,由简到繁急事先办的办法进行,事实证明这个办法是行之有效的,好比做考试题目,从易着手,后做难题,啃着难题目不放,时间不允许啊!
四、求实创新素质要提升
志书是一种特殊文体,不能有任何的虚构和水分,要求字字有依据,句句有来历,年份要考证,数据要准确,不能有大约、估计的东西在里边,你不用踏踏实实、实事求是的精神是难于编出一本质量好的志书来。内容的翔实是志书的生命线,不要为了充字数,事无巨细,唠唠叨叨,没完没了,不要任人(单位)唯亲,亲我者,大书特书,疏我者,寥寥无几,这些都是有悖志书的初衷。关于志书修改的问题,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志书也是同样,需要反复修改才能成功。笔者认为编写的初稿至少修改三遍以上,将可有可无的内容毫不留情删去,取其精华删其芜杂。
地方志既有模式,又不能流于模式,流于模式的地方志就没有地方特色,便成为“千志一面”的老套子,所以我们必须花大力气挖掘地方上的特色资料。如本镇(桃源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江南红色旅游景地,千年酿酒历史,华东地区的茫茫林海,久盛不衰的中小学教育质量,款式新颖的服装精品等等,不正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内容又是什么呢?为此只有通过对地方上特色资料多挖掘多采集多征集,才能凝练成一部具有地方特色有创新色彩的志书出来。
总之,编史修志,要具有高标准、严要求以及不厌其烦地推敲琢磨精雕细刻的历史责任感,才能出精品良志。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当我们干起了这项神圣而又伟大的工作时,责任感、使命感、自豪感油然而生,真正体验到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乐此不疲的人生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陈其弟:苏州地方志综录
[2] 费云林(主编):吴江二轮修志培训手册
镇志办公室应有常设人员
震泽镇志办 孟云龙
【内 容 提 要】临时凑人编写镇志的办法应该改进。镇志办公室应成为常设机构,并有相应的常设人员,为修志做长期打算。一、常设人员有工作可做,1、收集资料、编写汇总,分类储存。2、宣传“存史资政”的作用,利用镇志为社会服务。3、完成上级交办的临时任务。二、镇志办是可以有常设人员的。现在有的镇已有常设人员。镇志常设人员不占编制、不化大钱,完全可以找到。及时、准确、系统收集的资料可以使下一轮修志少走弯路。领导重视,是完全可以办到的三、镇志办常设人员可参与《吴江年鉴》等材料编写,可为文史资料和报刊、杂志提供稿件,宣传本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新发展、新气象、新经验。我们建议,在镇志编写结束后,留一、两名常设人员,做好资料收集和其他工作。
大家知道,各镇的镇志办公室都是一个临时机构,是为编纂镇志临时找几个人来,收集资料,编写长编,进行撰写,修改定稿。完成任务后,解散完事。首轮修志如此,二轮修志仍是如此。
通过两轮修志,我们觉得这样临时凑人编写镇志的办法应该改进。镇志办公室应成为常设机构,并有相应的常设人员,上面有二十年一轮修志的提法,今后三轮修志、四轮修志需要早做准备,为修志做长期打算。
因此镇志办公室应有常设人员。
一、常设人员有工作可做
镇志办常设人员可以做的工作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三项:
(一)收集资料
常设人员可以根据镇志编写的基本要求,有目的的收集本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材料,从报刊、简讯、会议以及其他渠道,收集全镇各方面资料,分类贮存,一个季度或一年,编写一次资料汇总,留存待用,编写长编,分类储存。
(二)利用镇志
常设人员可以宣传镇志“存史资政”的作用,为全镇各部门、各单位服务,提供历史资料以及各部门、各单位需要的数据和其他情况。现在一些部门、单位经常来镇志办查阅资料,有了常设人员,这项工作可以更好地为政府服务,为社会服务,为群众服务。
(三)完成上级交办的临时任务
本期修志开始至今,镇志办公室先后完成了上级交办的《中共吴江市镇级党史资料60年丛书》、《苏州老街志》、《苏州老桥志》吴江市档案局《碧波荡漾看吴江》等任务,这些工作都是镇志办公室组织人员编写的,如果说没有镇志办,就得临时抽调人员来编写。镇志办公室有了常设人员,就可以及时完成上级交办的临时任务。
二、镇志办是可以有常设人员的
纵观全吴江,现在已有一些镇志办有了非正式的常设人员,如汾湖镇的顾永翔老师,同里镇的计东生老师,他们在不编镇志的时期,或在镇志已经编写完之后,仍旧坚守在镇志办公室的岗位上,或认真收集资料,或对前志进行纠错修订,或积极做好上级布置的其他任务,不仅使镇志工作得以延续,而且做好了许多没有人做的工作。
镇志办是一个临时机构,但编写任务完成后,留一、两名热爱镇志工作,有一定经验又有一定文字表达能力的人留作“常设人员”,从事文字资料的收集和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这不仅可能,而且必须。说它可能,是因为花钱不多,占的地方不大,这样的人也易找。不占编制、不花大钱,在即将退养、退休或已退休但身体条件可以,热爱地方志事业的人员中完全可以找到。说是必须,各镇虽有档案管理人员,但档案管理人员不专职,工作很忙,除了对档案保管以外,很少有专门为编纂镇志作准备,和镇志专设人员为编写以后的镇志作准备,收集资料不同,可以更有针对性,为下轮修志提早作准备。
编纂镇志难在资料,有资料就好写,也能多写。镇志办常设人员收集的资料及时、准确、系统,并能妥善保管,可以使下一轮修志少走弯路。这对修志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只要镇一级政府重视并积极物色适宜人选,常设人员是完全能够办到的。
三、镇志办常设人员可参与《吴江年鉴》等材料的编写
镇志办常设人员后,可参与《吴江年鉴》等材料的编写,协助秘书更全面、更系统地介绍全镇每年的情况。《吴江年鉴》数字资料不准确,与《吴江统计年鉴》的数字有出入,内容太简单,不能全面反映一个镇的情况。镇志办常设人员后,可按照志书的要求,兼顾年鉴的形式,有方向、有目的地收集相关资料,并编写成文,供秘书参考,力求系统反映一个镇一年的情况。
镇志办常设人员后,可为编写政协文史资料和当地的报刊、杂志提供稿件。现在许多镇志编写人员是政协文史资料员,他们阅历丰富,接触面广,又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利用镇志办收集的资料,撰写成文,为挖掘本地的历史资料、旅游资料以及宣传本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新发展、新气象、新经验,都可以作出贡献。
有鉴于此,我们建议在镇志编写结束后,留一两名常设人员,做好资料收集和其他工作,为下轮修志做准备。
浅谈志书篇目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汾湖高新区方志办 肖耀华
【内容提要】 本文就志书篇目设计的科学性、特色性展开讨论,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的分析,回答了如何准确合理地设置章节,从而使志书篇目设计更科学、严谨、规范,更能彰显其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
志书的篇目是志书的眼睛,篇目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编纂质量。一部较好志书的篇目应该是观点正确,结构严谨,彰显特色,勇于创新。笔者最近翻阅学习了一些正在编纂的志稿,引发了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在此谈谈自己肤浅看法。
一、篇目设计必须归属得当
篇目设计要做到科学分类,归属得当,横为并列关系,纵为领属关系。也就是说章与章、节与节、目与目之间应该是并列关系,章与节、节与目之间是领属关系。但在实际操作时往往会因概念混淆而造成篇目设置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例如:《七都镇志》的文化卷设“文学艺术”章和“文化社团”章,这样的设置有悖于章与章之间并列关系的原则。笔者认为文化社团是文学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它与文学艺术之间应该是包容关系,不存在并列关系。因此,“文化社团“内容只能融入“文学艺术”章中。
又如:《七都镇志》教育章设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七都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等节,这样的设置给人的感觉是层次不清,因为前三节与后两节不是同一层面内容。外来民工子弟学校与小学教育具有包容关系,属于小学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当然,若想把这富有特色的学校升格,则另当别论);而七都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是成人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没有对等关系,只有设成人教育节,才能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相对应。七都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只能是“成人教育”、“小学教育”节下面的“目”而已。
还有,《七都镇志》志稿社会团体章设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商会等节,这样的设置混淆了一个概念,那就是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与商会虽都属社会团体,但却有着质的区别。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是具有履行政党职能的特殊的社会团体,商会是属于由企业主自愿参加的群众性社会团体,因此不能相提并论。纠正的办法是在“社会团体”章增设“其他团体”节,商会成为“其他团体”节中的一个“目”。至于《七都镇志》志稿把“政协小组”放在“社会团体”章中,显然是对政协小组的属性不理解,导致从属逻辑不通,形成小庙里装不进大菩萨的尴尬境地。
二、篇目设计中的标题必须简洁醒目、准确规范
标题是志书卷次、章节的名称,志书篇目是有大大小小的标题组成的,标题是全书体系结构的反映,标题的作用在于概括章节的主要内容,是全书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编者表达事物内容的方式之一。人们对于志书的语言要求历来很严格,对标题的遣词用词当然就更讲究。
标题简洁醒目准确规范,就是要使读者一目了然,而且言简意赅。但在实际设置时往往会出现用词不够简洁、严谨的现象。如,《七都镇志》志稿“行政村建设”章设“行政村道路与桥梁”节,这节中的“行政村”三个字可以省略,因与章的标题重复;《七都镇志》志稿“种植业”章设“粮油作物种植”节与“经济作物种植”节,那节中的“种植”两字也实属多余。再如,《七都镇志》志稿“交通安全管理”节中的“安全”两字也可以省略,因安全管理是交通管理工作的一个方面。当然,简洁也要建立在言简意赅的基础上,如,《七都镇志》的“社会保障”章下设“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农保、土保”两节。虽然“农保”、“土保”既简洁又醒目,但有多少读者能理解“农保”、“土保”的含义呢?因此只有将“农保、土保”节改为“农村养老保险”节,才能使人一目了然,而且这样的“节”又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节相对称。
还有,标题一般用名词或词组,前不加修饰,后不赘附加词,特别忌讳工作总结式、通讯报道式、论文式及标题冗长的表达方式。如,《七都镇志》志稿的组织工作、纪检和监察工作、思想工作、统一战线工作就是属于工作总结式的标题;”教育现代化向纵深发展”属于通讯报道式的标题;而像“‘国家级基地’和‘高科技平台’的创建”这样冗长的标题更是不符合志书标题设计要求的。
三、篇目设计要努力彰显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
一部有份量有特色的志书,其显著标志在于地方性强、时代气息浓。因此,志书篇目就要紧紧围绕地方性、时代性来设计。
什么是时代特色?时代特色是指志书断限时间内各历史时代所独有的人或事,或各历史时代的人或事所独有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均出现了许多史无前例的变革,成为当代独有的时代特色。如工业的“产权制度改革”,这是一场举世瞩目的体制上的根本性变革,把从1997年开始的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变革过程详细地记载下来是修志者的责任和使命。可是遗憾的是从已看到的正在编写的乡镇志文稿中大都没有通过设置章节来凸显其时代特征,仅仅是在字里行间作一些简单的交待。当然有的乡镇已注意到这个问题,例如《七都镇志》志稿把其内容放在“镇办工业“节中,也有的放在“民营工业”节中,本人认为均没有到位。某乡镇续志文稿的工业卷在“工业体制与改革”章中设“国营、市属工业”、“镇办工业”、“村办工业”、“产权制度改革”、“私(民)营工业”五节,某乡镇续志文稿的工业卷在“工业经济综述”章中设“产权制度改革”节,这样的设置看来还是比较妥当的。
又如,解放后,农村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80年代中期开始,又先后出现了“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股份合作社”等新型的生产经营方式,这是当今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时代特征,这些新型的生产经营方式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记述农业的发展变化时,不仅要写好生产关系的变革这段历史,也不能忘记给这些新型的生产经营方式以一席之地。可是从已看到的乡镇志志稿中均未发现通过编目设置来展示其时代特征。
如何彰显地方特色?地方特色是方志的魅力所在,失去了地方特色,也就失去了地方志的个性。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品牌、是形象,更是地方志的生命力所在。二轮修志正值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的大好时机,期间,各地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形成了许多与众不同的被社会公认的地方特色,如黎里的党的建设、七都的通讯电缆业、横扇的羊毛衫、缝纫机制造业等等。那末,如何使这些可圈可点的地方特色在志书中得到充分展示?笔者认为应采取“升格”的办法。所谓“升格”,就是打破事物的逻辑归属。一般来说,凡是具有特点的事物,内容一定相当丰富,放在原来档次上记述显然难以体现其独特的个性。如黎里镇在加强党的建设过程中创建的黎里镇党校,是一所全国先进基层党校,按理说它仅仅是党的建设中党员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为了彰显其独特的个性,详细记述其发展过程,采取“升格”的办法,把它从“党的建设”节中分出来,形成“黎里镇党校”节,这样的升格处理是合情合理的。当然,像七都的通讯电缆业、横扇的羊毛衫、缝纫机制造业等等都应通过“升格”来彰显其地方工业的个性。
至于上面提到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股份合作社”、“产权制度改革”等经济和体制的变革也都可以运用“升格”这一手法,扩大其记述空间,展示其时代特性。
精心打磨志稿 提高编纂质量
汾湖高新区方志办 屠振雷
【内容提要】 乡镇志编纂业务研讨会是提高乡镇志编纂质量的好方法,本文分别从增补缺失的土地改革资料、充实农村三大改革重要内容、梳理调整部分篇目修正行文中的缺点三方面,谈谈如何修改金家坝镇志农业卷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吴江市地方志办公室已举办五次“乡镇志编纂业务研讨会暨编纂案例培训会”活动,运用典型案例,对乡镇志编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会诊,提出修改意见,是提高乡镇志编纂质量的好方法。本人编写的《金家坝镇志·农业卷》有幸作为首次研讨会的案例,会上,市志办领导和各镇方志办同仁对志稿中的观点、体例、内容、资料、行文等进行详细点评,提出了许多切实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志书编纂讲究“一抢、二磨、三雕”。“磨”和“雕”实际上就是不断修改志稿,直至完全符合《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后出版为止。我们在研讨会后,根据领导和专家的意见对志稿作了修改。
一、增补缺失资料
研讨会上,市志办领导曾提出这样意见:“资料中缺少解放初期的具体史实”、“土地改革前的土地分布情况写得不够具体”,这一意见十分中肯。确实,当时编写初稿时因为金家坝的特殊情况,行政区划分在四个“区”,查找资料有难度,就将北厍镇志办同仁提供的一部分当时属北厍乡管辖的几个村资料放入初稿,显然不完整,不能说明问题。难道真找不到相关资料?带着疑问我们几次去吴江档案馆,终于找到了金家坝地区三个小乡(星东乡、蚬南乡、厍新乡)土地改革前农村各阶层占有与使用土地情况;土地改革分配土地及土地改革中征收和分配耕畜、农具、粮食、房屋家具等情况,有了这些资料写出的封建土地制度及土地改革两节内容就有具体史实,也体现地方特色。
有的同仁在会上提出:“初级社应写清金家坝地区到底有多少个初级社?”跟上述情况相似,1954~1956年农业合作化初期,金家坝地区的自然村分别属芦墟、同里、黎里、城厢等四个区管辖,要查找资料有难度,为保证资料的真实性,我们又再度上档案馆多次查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初级社的相关资料。尊重同仁意见,将具体数据在志稿中补充完整,并将初级社的基本情况,如社址、社名、成立时间、社长姓名、参加社户数、参加户总人数、耕地面积等详细资料列表后放入“丛录”中。
二、充实重要内容
研讨会上曾有这样的建议:“缺少有本地农村改革发展的具体资料。”原稿对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将如何从集体承包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过程作一简介。忽视了在这一农村重大改革发展中的三大变革,联系1983年以来,中共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使农村经济体制、经济营行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一理念在原稿中作了充实。
首先是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80年代初,农业生产还是延续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虽然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但农民收入较低,农村经济发展受压抑。1980年金家坝乡的农业总收入480.02万元,工业总产值123.05万元,副业收入 202.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25元。80年代中期,随着“调整结构,致富农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方针出台,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金家坝乡的农村经济开始出现稳定农业、兴旺副业、发达工业的新局面。1985年全乡农业总收入 966.4万元,副业总收入1478.5万元,工业总产值2440.1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577.0元。比 1980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为实现贸工农型的产业结构创造了条件。
再是适度规模经营,1993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农民以农业为主体,全方位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机遇,粮油作物单产以及劳动效率大幅度提高,一大批剩余劳动力随之转入工、副业生产。养殖专业户、经商专业户相继出现,种粮大户应运而生。1995年底,全镇种粮大户 36户,耕地面积2823亩,杨文头村的 720亩责任田由村集体耕种。渔业村的水产专业户承包的白蚬湖、石头潭等大湖泊面积达四五千亩。
最后土地确权发证,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中办发〔1997〕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指出:“第一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并在明确农户土地承包权基础上,及时向农民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1998年5~10月,金家坝镇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全面完全延长土地承包期 30年不变和向农民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工作。全镇 26个行政村,7276户农户,22175人领到承包经营权证书 7276份,承包经营面积 23658亩,占发证土地核算面积的 98.1%。
三、梳理篇目行文
通过对原稿的梳理,发现原稿中的篇目设置尚有欠缺,如原稿中第六章“副业”,不少同仁提出“副业”放在农业卷中不太妥当,经商议觉得改为“多种经营”较合适,章下设家禽、家畜、水产、其他四节,把林牧渔等内容都放入这一章。研讨会上市志办领导曾指出:“下限年的具体史实,少有本地特色的史实,要予以补充。”在原行文中有关农业现代化的资料不够完整,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记述偏多。还发现关于“青虾养殖技术”的内容完全可删除,因为志书不是教科书,不必详细记述。而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和农业机械化、水利化,许多“新农艺、新农技、新品种、新肥药”已替代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水稻育秧采用“肥床旱育稀植”新技术;插秧采用“宽行条栽”,从手工插秧到机插秧;收割采用联合收割机一次完成收割脱粒任务。水利建设完成联圩工程后,实施护堤工程,使用石块直立墙和水泥多孔板护坡。防洪闸、排涝站都有一流设施,做到旱涝保收。再如,源自东南亚等地的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等水产品成功引进和推广;2002年,金家坝镇第二水产养殖场成为江苏省第四批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养殖面积9000亩,品种有青虾、鳙鱼、中华绒鳌蟹等,还注册了“老人荡”商标。迈出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第一步。对于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大面积推广使用先进农机具,在志稿中作了必要的补充。方能充分展示改革开放的时代特色。
另外,发现志稿中同一名称、事实、数据、时间、度量衡、术语等表述前后不一致,如度量衡单位“千克”与“公斤”;“厘米”与“公分”;“千瓦”与“马力”等计量单位要统一。还有一些时间概念模糊的词语如“旧时”、“当时”、“解放前后”等改用确切的时间。一些数据也出现前后不一致,如原稿1962年“全公社17423人,”粮食分配中又出现“全公社农业人口17792 人,”农业人口反而比总人口多,显然有误,为此我们对全卷的有关数据进行仔仔细细核对,有错必纠。记述中还有部分内容像教科书、总结、论文,都一一进行修正。研讨会上,领导和专家在我们志稿中提出的“硬伤”对我们帮助很大,但我们不能心存依赖想法,还是要不厌其烦,不辞其劳地重视校对、修改工作,尤其对形近字、近义词注意甄别,不能让其蒙混过关。
修改是志书编纂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通过对农业卷的修改,受益匪浅,对其他卷也能举一反三,起到辐射作用。我们将继续全面审读每次研讨会上专家的中肯意见,同时将其和志书的篇目、内容等挂起钩来,明确哪些科学合理必须采纳的意见,弄清志稿中还存在的缺点和不足,集思广益,民主探讨,不断修改,不断提高志书编纂质量。
浅谈表格使用的三原则
汾湖高新区方志办 柏引新
【内容提要】表格是修志的传统手法之一,使用表格要把握三个原则:即适用原则,文表合一原则,规范原则。
表格是志书的有机组成部分,能有效补充文字记述之不足,增强志书表述能力;表格容量大,可节省志书篇幅,起到文省事明的效果。所以志书行文中常会使用表格,采用文表兼用的方式。在使用表格过程中,我觉得要把握好三个原则。
一、适用原则
表格使用应随文而置,该用表格时就用表格表述,不该用表格时则不要盲目使用表格,更不要将表格用滥。有的统计资料,只是某一年情况,只有区区两三个表目(栏目),容量太少,要以表格形式来记述的话,显得不适宜。例如,我编写的卫生体育卷中有一张表格“1951年莘塔乡种痘统计表”,该表根据接受种痘的单位之个数设九列,加一列合计,整表就十个统计数据,显而可见,容量少不适用,故修改文稿时,改用文字表达。又例如:人口卷第一章第二节人口变动,初稿中有一张“1960年莘塔公社人口死亡原因表”,修改时觉得该表与节标题的题眼有距离。人口变动,需用具体数据表述出区划内不同年份的人口自然变动与机械变动的情况。而该表是分析某一年人口死亡原因,没有切中题眼,又起不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故觉得此表不适用,删了。又如,本人编写的教育卷初稿,全卷使用的表格多达36张,显而易见:表格多有点滥。经修改后全卷16张表,但还觉得表格的比例有点过,还需琢磨修改。总之,表格使用一定要考虑适用。
二、文表合一原则
首先正文与表格之间要自然过渡,表格前须用概括性的语言来表述表格所反映出来的历史与现状,也就是对表格的内容作简单概述,然后再使用表格,把所要记述的事项具体化、清晰化。这样使表格与正文有机结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其次,表格中的数字与正文中所记述的相关数字一定要一致,不能各执其数、自相矛盾,变成两股道上跑的车,必须避免这种低级错误。同时,表格内容与正文内容不要无谓重复,而是将同一话题用不同方式、从不同着眼点表述,以达到相互补足与完善的目的。
三、规范原则
表格要素须齐全,内容要准确,款式应开放式。必须按表格的表序、表题、单位、表目、表文和表注等要素,规范好每一张表格。
(一)表序,即表格的顺序编号。编号用阿拉伯数字表示,表序位置在表题的左上角,左缩进两格。例如第二卷人口,第一张表格,表序为“表2-1”;第二张表格为“表2-2”,以此类推,形成体系。表序还有个作用,如别的卷稿中需要用到表2-1中的某些数据时,为不重复,别的卷稿就可言简意明地括注“见表2-1”,让读者按表序方便地找到互见内容。所以表序不可缺少。
(二)表题,即表格的标题。表题用来简明扼要地说明表格内全部资料的内容,由时间+地域(或部门)+内容(主题、事项)等组成。例如:1962~2001年莘塔镇(公社、乡)人口自然变动统计表,该表的时间:1962~2001年;地域:莘塔;内容:人口自然变动。该表格的标题应该是完整了。表题位置,在表格上部居中排列。标题的字号,一般用正文字号并加粗。
(三)单位,即计量单位。单位应标注在表题的右上角,右缩进两格,与表序相对。全表计量单位相同的话,就统一标注;不相同时,那末在表的栏目里括注相应的计量单位。例如:1962~2001年莘塔镇(公社、乡)人口机械变动统计表,“迁入数、迁出数、增长数”这三个栏目的计量单位是“人”,但“增长率”的计量单位不是“人”,于是就要在“增长率”的栏目下括注“‰”。
(四)表目,即表格的栏目,它起到统帅表文的作用。表目设计要合理,排序恰当。表目一般按时间先后、数量大小、空间位置等顺序合理编排。如有些统计,只能设三四个目,但年份长达数十年,适宜用表格表述。这类表设计是否可象一幢大楼分单元那样安排,根据“窗口”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组成表格,每单元间用双线隔开。例如:1962~2001年莘塔镇(公社、乡)人口总量统计表,栏目只有三个:年份、总户数、总人口,于是采用上述方法安排表目,将表目设成三个单元,将四十年的人口总量依次安排在三个单元里,缩短表格的行数。使表格的宽度与长度适当、匀称。有些统计表栏目太多,窗口容纳不下,例如“1984~2000年莘塔镇(乡)农村劳动力从业情况统计表”,农村劳动力重视着各行各业的工作,分工较细,窗口只能容纳十列,横排、竖排都是难处理,于是将相近的行业栏目合并,同时设一个列为“其他”,将合并后还容纳不下的零星行业归到“其他”中解决。表目所用的字号,一般比正文字号小一号并加粗。
(五)表文,即表格内所要记载的内容,是表格记述之主体。表内数据须准确无误,以统计部门数据为首选,合计、总计的数字要反复核准。表内数字以个位数为准上下对齐,数字小数点统一小数点后保留二位小数,不足者用“0”补位,表文中的数字力求排列整齐、美观。表中出现的空白格,如果无数据填入了,用一字长的连接号“--”填充。表格设计的长宽比例要适中,需要转页排的表格,要加表目,在右侧上方标注“续表”二字。若篇幅多的汇总表,是否放置在该节之后。表文所用的字号与表目的字号相同。
(六)表注,即表下注,对表格起补充说明作用。表注要根据表格的需要,若没有需要补充说明的,就不用表下注。表下注用的字号,一般与表目字号相同。
我想这样的表格应该是符合表格规范原则了。
总之,表格使用一定要把握好适用原则、文表合一原则、规范原则,以达到文表互补、相得益彰的效果。
以《平望镇志》为例浅议乡镇志教育章的编纂
吴江区档案局地方志编纂科 顾晓红
【内容提要】本论文主要分析了笔者在研讨《平望镇志》教育章发现的问题,主要有:时空范围不清楚,篇目结构不科学,关键环节没写好,志书语言不够朴实、严密、简洁等问题。并且提出了要把《平望镇志》教育章记述全面、真实、规范一定要界定好时空范围、设计好篇目结构、把握好关键环节、使用好志书语言。
【关键词】平望镇志 乡镇志 教育 编纂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论述关于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六大任务时首先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因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乡镇的发展振兴,首先要依靠人的素质的提高,依靠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吴江乡镇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等教育迅猛发展。乡镇教育飞速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城镇建设的发展,而且正在改变着整个乡镇的社会面貌、人的精神风貌。所以,在二轮修志中编写好乡镇志的教育篇,对乡镇志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实际操作时却有不少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就笔者于2012年10月30日参加《平望镇志》教育章研讨会时涉及到的时空范围不清楚,篇目结构不科学,关键环节没写好,志书语言不够朴实、严密、简洁等几个问题,具体分析一下并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一、要界定好时空范围
这次编修的《平望镇志》(1986~2005)是1991年版的《平望镇志》的续志,为了与前志衔接,规定上限为1986年,下限为2005年。由于《平望镇志》是续志,上限不能随意突破,可是在志稿中突破上限的地方随处可见,有些地方完全是没有必要的,这是不可取的。如果部分内容一定要追根溯源,那也要三言两语、笔墨精简。作为续志,除了要处理好与前志衔接的关系,同时又要做好补载前志的不足地方。基于1991版《平望镇志》未涉及各行政村的基本情况,有关行政村及撤并村的内容可以在这部志书中进行补述。
这部志书的时间范围还比较容易交代清楚,但是空间范围由于在凡例中交代不清楚就出现了一个问题。2003年12月,梅堰镇撤销建制并入平望镇。而首轮编修的《梅堰镇志》(2002版)下限为1996年底,那么梅堰镇1997年至2003年11月的情况怎么处理?《平望镇志》在凡例中规定梅堰镇这几年的情况是作为附来处理的:梅堰镇于2003年12月撤销建制。《梅堰镇志》(2002版)下限为1996年底,故本志把梅堰镇1997年至2003年11月的发展情况附在正文后,以补这段空缺,特此注明。可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矛盾之处,每一章节内容基本上都是分平望、梅堰两地来写的,这与凡例的规定完全相悖。其实只要在凡例中对记述的地域范围界定清楚就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1986年至2003年11月记述的地域范围是2003年11月平望镇(梅堰未并入)的行政区域,2003年12月至2005年记述的地域范围是2005年平望镇的行政区域。这样的处理虽然有所创新,但完全是从吴江的实际出发,吴江的乡镇分分合合比较频繁,而且首轮志书中乡镇志的下限又不一致,特殊问题就只能特殊处理了。这样一规定,在《平望镇志》(1986~2005)教育的正文中,梅堰的情况只要从2003年12月并入平望镇写起,而1997年至2003年11月梅堰的发展情况可以设附放在这本志书的后面,而梅堰某一所学校的介绍都可以放在正文中介绍,因为下限年这些学校都属于平望镇,对于这样的处理是完全说得通的。介绍梅堰的具体学校的时候不能就从上限年1986年写起,这是需要追本溯源的,但是要注意语言概括,文约义丰。在《平望镇志》工业、商业、农业等其他卷都这样处理。
不能界定清楚记述的时空范围,表述肯定会比较混乱,尤其是在这次二轮修志中几部乡镇志的续志纂写,这个问题更加突出。桃源镇、横扇镇、震泽镇、七都镇、汾湖镇等其他镇志办编纂的乡镇志完全可以从《平望镇志》教育章的处理得到一些借鉴参考。
二、要设计好篇目结构
篇目结构的规划设计,实际上就是方志内容的规划设计。教育要记述哪些内容,就应该设置哪些篇目。内容决定篇目,是篇目的基础。反过来,要正确全面地反映内容,就要靠一套科学合理的篇目。篇目是归类编排内容、规范内容、选择内容的调度表。
要写好教育章,首先要明确这一章教育主要应该写些什么?回顾1986年至2005年吴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吴江教育事业经历了一条极不平凡的发展壮大之路:从普及初等教育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然后再到教育现代化工程达标建设。具体来说:1983年,全县普及初等教育;1985年,全县完成扫盲扫尾工作,获“江苏省基本扫除文盲合格证书”;是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发,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办学,此举极大加快各乡镇教育事业的发展;1986年,吴江“九年义务教育”启动;1988年,县制定《吴江县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1990年,平望、梅堰九年义务教育达标通过;1992年,全市九年义务教育达标通过,依法进入全面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1995年5月5日,吴江市在桃源镇召开全市推进教育现代化动员大会,标志吴江全面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1997年,梅堰接受省教育现代化先进镇验收;1999年,吴江在全省第一家实现创建江苏省和苏州市两级教育现代化先进镇一片红(平望镇是该年11月通过),各乡镇四个中心(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中学、成人教育中心校 )的建设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21世纪,教育现代化工作不断巩固提高,重点致力于吴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另一方面是吴江教育的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教育拨乱反正,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社会主义积极性。1979年,吴江恢复设立视导片。1981年,全县重建中心小学,恢复辅导组建制;各完中成立政教处,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90年代,全县各校以抓校容校貌为突破口抓学校教育管理;以“十六字方针”(狠抓校风,实抓质量,站稳脚跟,打出旗帜)提高教育质量;以制定一系列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措施抓好学校三风建设;以制定学校“考核办法”、“评价方案”提高学校办学效益;以举办“园丁杯”、“百节好课”评比提升教师业务水平;以举办中学素质教育现场会和小学素质教育巡礼推进学校素质教育。进入21世纪,以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有效教育”等举措继续加速发展吴江教育。
综上所述,吴江教育的一条发展的基本脉络就出现了,吴江教育的重点工作和地方特色也凸显了。理清了脉络和重点,才能结合本乡镇的实际科学合理地安排篇目,才能真正地体现本乡镇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现在《平望镇志》教育章下设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职业高中教育、成人教育、社会力量办学、历年教育投入、勤工俭学九节,主要内容就是纂写了学校的发展变化,其中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职业高中教育、成人教育、社会力量办学这几节内容都是设概况和学校简介,不管是概况还是学校简介都是着重介绍了这些学校的位置、面积、设备、班级数、教师和学生人数、发展演变等一些情况,而非教育的全面情况和真正内涵。学校应该写进教育章,但不应主次颠倒,本末倒置,教育的主题应是当时当地的所有教育当事人、教育教学活动等。所以《平望镇志》(1986~2005)必须科学合理地调整篇目。根据方志学界经过多年的探索,按照不同的性质、类型和级别的学校教育,即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成人教育分类,还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但是在这些设的节中要增加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记述,二是加强学校教学工作方面的记述,三是给予美育和劳动教育应有的地位,四是适当反映人才输送情况,五是对于本乡镇培养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应该记载下来,尤其是哪些坚守在教育岗位上,数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我国教育事业的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章中应该有他(她)们的一席之地。把这些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的事迹记载下来,不仅是为下届修志人物立传积累资料,而且,对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发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完全可以通过以事系人或者荣誉表等形式展现。在具体的篇目安排中,内容要全面而又科学。第一节幼儿教育可设概况、保教、师资、设备与经费、学校简介等节;第二节小学教育可下设概况、学制课程、教学、思想品德教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弟教育、学校简介,其中思想品德教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内容可以合在一起称为教育,如果内容少甚至可以和教学合在一起,标题为“教育教学”,这就要看实际情况了。把原来的第七节“社会力量办学”移入小学教育,因为这一节社会力量办学主要介绍了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小学,所以放在小学教育里比较合适,而且外来务工人员子弟教育是体现了这个时代特色的内容,值得大书特书,如果内容丰富还可以单独列节。第三节中学教育可下设概况、学制课程、教育教学(也可以和上面一样分成教学、思想品德教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学校简介等目。第四节职业高中教育可下设概况、学制课程、教育教学、学校简介等目。第五节成人教育可下设成人培训、成人高等教育、社区教育、老年大学、学校简介等目。第六节教育行政,下设行政管理、教育督导、教育经费、勤工俭学、教育设施(或叫学校建设)等目。这样可以把原来第八节、第九节的内容归在这一节中。第七节为教师和学生,如果教师、学生的内容丰富,那么可以各设一节,教师可设师资管理、师资结构、师资建设(或者师资培养)、教师待遇等目,学生可设学生管理、学生教育、学生成果等目。九年义务教育达标工作和教育现代化工程这些内容可以单独设节或者归在一些合适的地方纂写,绝不能在教育章中只字不提。
《平望镇志》教育篇能否写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篇目设置是否科学完美。一个好的篇目,是志书的一双美丽的眼晴。通过它,能观志书之概貌,窥志书之精髓,量志书之价值。
三、要把握好关键环节
编写教育章,既要对平望镇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作全面、综合的介绍,对不同历史时期平望镇中小学教育事业兴衰起伏的过程和原因作客观的记述和必要的分析,又要抓住几所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剖析和介绍,以一斑窥全豹,这样才能写出广度与深度。至于在具体纂写的时候多长时间划分阶段,那是由教育事业的变化、也就是志书内容决定的,不应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逢变即分,相同则合”,当教育事业发展出现重大变化的时候,编纂者就要注意划分阶段,并在行文上另起段落。如果记述内容没有变化或变化不大,可将这些内容合并成一个阶段,并放在同一个段落中加以记述。“变则详记,同则从略”,指的是阶段划分完之后对资料的选择取舍。反映变化的资料要多花笔墨,详细记述;相同或大体相同的内容,则作为过渡,点到为止,简略记述。将志书断限内的历史划分阶段只是手段,划分完阶段后就按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记述好志书内容才是目的。按阶段记述志书内容,主要是要记述好关键环节,也就是起点、转折点和终点。在记述各阶段内容的时候,要以一定的变化为标准,选择那些具有标志性的年份、人物、事件和数据加以记述。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用事物的发展变化来体现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从而增强志书经世致用的功能。《平望镇志》的教育章在写起点、转折点、下限年时要处理好四个问题:第一是写起点应该注意追溯起始发端,但要适可而止,尤其是《平望镇志》作为一部续志;第二是记转折点时,对于历史悠久、演变过程特别复杂的事物,可以选择该事物发展史上的顶峰或谷底作为着力点,以节省篇幅,进一步突出主线;第三是在记述转折点时,还应当对造成这个“转折”的原因进行适当的交待;第四是下限年情况一定不能忘记更不能超越。
四、要使用好志书语言
作为资料性著述的志书语言应该是朴实、严谨、简洁流畅。因为志体是科学的、客观的记述体,所以志稿的语言应该是切实而不空洞,严谨而不马虎,简洁而不含混,概括而不抽象,具体而不繁琐,流畅而不虚浮,通俗而不粗陋,雅重而不枯燥。《平望镇志》从语言上看,还需在三个方面加强:
(一)志书语言要朴实
朴实是志书语言的基本要求和基本风格。它要求语言质朴无华,在行文中摒弃浮词,不堆砌辞藻不故弄玄虚,不用夸张、渲染等修辞手法,切忌假话、大话、空话和套话。不要偏尚文辞,不要浮记功绩,不要史志混淆,不要随意舞文弄墨,这些都是我们所应遵循的原则。
《平望镇志》不朴实的语言现象主要有以下三种:
1、用议论代替事实。方志编纂的基本方法是述而不论,寓观点于所记述的事件当中,对事物的褒贬,不能由编纂者者作评论,只能用资料说话,行文必须字字有据,不可一字无本,更不能以议论代替事实。我们来分析《平望镇志》教育章中这样一句话“随着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软件水平也呈明显上升趋势,幼儿园整体办园层次七年内向上跨了三个台阶”。在这句话中硬件设施怎样完善,软件水平怎样上升,七年内怎样上了三个台阶这些都没有写具体的东西,其实就是空话。
2、带宣传色彩的语言大量充斥在志书中。记地区离不开“源远流长”、“钟灵毓秀”,记产品爱用“国内首创、全国率先”等广告语言,写人就用聪明勇敢,勤劳善良,爱憎分明等词。领导人出席一次会议,必加上“亲自”两字,讲了话必加上“重要”两字,获奖必称“荣获”,参军入党之前必加“光荣”两字,称号之前必称“荣誉”两字。这种政治色彩浓厚的用语,在志书中是忌用的。《平望镇志》教育章中大量地用了“荣”、“荣誉”等带有宣传色彩的词语。
3、戴帽围腰穿鞋之词比比皆是。戴帽就是在文章中每一段话的开头,总要有一些开场白,出现“为了什么、由于什么、在谁的指导下、谁的领导下、谁的支持下、谁的配合下、谁的影响下”等句式,记述体的志书是用不着铺垫的,这样的开场白就叫做戴帽,它在志书中纯粹是浪费笔墨。在每一段话的中间又是“建立了什么、实行了什么、采取了什么、取得了什么、获得了什么、通过了什么”等句式,这就叫做围腰。在每一段话的结束时又要写上“取得了××成效、受到了上级的表彰、促进了××发展、得到了群众的拥护”这样的话就叫做穿鞋。本来是很简单的一段话,经过这样戴上帽子,围上腰肚,穿上鞋子,就变得臃肿不堪。
如《平望镇志》教育章这段志稿“学校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大力倡导教学科研,通过开展教学研究来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1998年,设立教科室。在吴江市教育局教科室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学校从1996年起,开展了江苏省九五课题《初中学习困难生的矫治策略研究》和江苏省十五课题《培养农村初中生健康人格的研究》的课题,并圆满结题。”
洋洋洒洒143字,其实有信息量的没有多少字,改过之后就只有这些内容“1998年,学校设立教科室。1996年起,开展江苏省九五课题《初中学习困难生的矫治策略研究》和江苏省十五课题《培养农村初中生健康人格的研究》的课题,于**年结题。”这样不过81字。而原来的志稿通过戴帽穿鞋围腰以后,字数就多了将近一倍,在《平望镇志》教育章中还大量地用了“通过这次大合并,优化了教育资源”、“为了振兴平望地区的教育事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在镇党委、镇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等这类穿鞋戴帽之词,毫无新意,千篇一律,华而不实,写入志书是不宜的。
(二)志书语言要严密
一部志书除了资料必须真实无误外,在遣词造句、状物达意上必须做到严密、准确。否则,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志书语言一定要讲究分寸,不夸大,不缩小,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不能任意拔高,“笔下生花”,更不能闭门造车、凭空臆造。每一句话都要做到有凭有据,准确无误,鲜明易懂。千万不可“一词不慎,满简皆疑”。在《平望镇志》教育章中常常有这些问题:
1、笼统的时间概念用语。如“近期”、“近来”“以前”、“很早”、“目前”、“至今”、“曾经”、“早期”、“当时”、“将来”、“未来”、“前些年”、“近年来”等词尽量不用。《平望镇志》教育章使用了一些如“曾”、“近年”、“十多年来”、“连续多年”、“不久”、“以后几年”、“其后”、“后来”等笼统的时间概念用语。
2、不规范的或时效性很短的简称。如、“五讲四美三热爱”、“三中全会”、“一打三反”、
“两个文明建设”、“生资公司”、“四化”、“三讲”、“民宗局”、“三农问题”、“统征办”、“四个一”、“五加强”、“三落实”、“严打”、“综治”等词尽量不用。像这些名词,在第一次出现时一定要写全称,下文继续使用需要简称时,应注明“以下简称××”或者加以注释,以免后人或者外行人看不懂。例如《平望镇志》用了“戴帽子初中”、“完中”、“联中”等一些时效性很短的简称,也不加以注释。
3、语义模糊的夸张用语。《平望镇志》教育章使用了一些如“面貌一新”、“趋向合理”、“有序开展”、“逐年增加”、“稳步提高”、“大力倡导”、“基本解决”、“圆满结题”、“大力支持”、“基本解决”、“健康发展”、“逐年优化”、“日益提高”、“成绩显著”、“狠抓管理”、“严格执行”、“一致好评”、“积极作用”等语意模糊的夸张用语。
4、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硬扯成因果关系。《平望镇志》教育章中这样一句话“‘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平望成立教革组统管中小学。平望公社各生产大队都办起了中学,农村小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升入附近初中学习。”文中记述的是成立教革组统管中小学,各大队办中学、小学毕业生直接升入附近初中。这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发生的事。回顾一下历史:1968年,“贫(工)宣队”进驻学校,实行“开门办学”,小学办“戴帽子初中”等。这些都是“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新生事物”,不能归到1958年提出的党的教育方针头上,这种没有明显因果关系的内容却扯上了因果关系。
5、不规范的职务和称呼代称。如“班子人员”、“一把手”、“李局”、“赵处”、“王导”、“张博士”、“邓小平同志”、“顾教授”、“何市长”、“黄女士”、“傅先生”、“费老”等不规范的词。《平望镇志》教育章用了“李校长”等称呼代称。
(三)志书语言要简洁
语言简洁,就是没有多余的语句,章无虚段,段无冗句,句无剩字,没有重复,不枝不蔓,不拐弯抹角,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做到要言不烦,文约事丰。文贵精,不贵多。有很多写文章的人总是害怕别人看不懂自己的意思,总喜欢把文章写得老长老长。我修改过一些部门志、镇志,我把一些多余的话删掉了,他自己又会加上去。志书作为实用性的文献,所要记载的内容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写志书时要惜墨如金。大凡名志,文字无不简洁明快,凝练流畅。语言要达到简洁明快,必须注意以下五方面:一是要精选字词,要以大量词语中选择出最确切的字词精确表达完整的意思。二是删除浮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一些“了”、“达”、“仅”、“竟”、“曾”、“已”等一些词尽量要删去,一些词能用一个字表达绝不用两个字来表达。三是砍掉蛇足。不必要的知识介绍、概念的阐释、抒情、议论等,皆属蛇足,应当砍掉。四是长句化短,使用短句。五是注意省略。一部志书中, “某市”、“某镇”、“某局”等作为主语的有些可以省略。所以,一部志书的文字一定要浓缩、提炼、淘金,要由博而约,要斧削笔润、精雕细刻,要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更多的信息含量。只有删繁就简才能留传永久,只有删繁就简才能保留精华。
【参考文献】
[1] 《吴江市教育志》 执行主编:钱云林
[2] 《方志基本知识和编纂方法》 唐畏保
[3] 《志书竖写的三个关键环节》 张守春
(此页无正文)
报:区政府副区长吴琦,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员,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省地方志办公室。
送:全区各修志单位、《吴江市志》编辑部,苏州市吴江区档案局领导班子成员,存档。
编辑:顾晓红 审核:于振华 签发:沈卫新
苏州市吴江区档案局、吴江区地方志办公室制 印数:58份
电话:63016912 电子信箱:dajgxh20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