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7 15:37:31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6483
第一节 幼儿教育与小学
戊戌维新后,学校教育兴起。民国4年(1915),“江苏苏常道道尹公署饬”中称:“该邑(吴江)学校,城少而镇多,如县治所在之吴江市公私立学校,不过六所,他如同里、黎里、盛泽、震泽皆该邑号称繁华之市区,每区俱有学校十数所。”本世纪数十年中,校名更迭繁复。民元后,学校改为市立,各校以第一、第二……编制(如盛泽镇中心小学当时称盛泽市立第二初等小学校);民国2年(1913)后,县立学校由县统一编制,区立学校由区统一编制,统名“国民学校”(如盛泽镇中心小学当时称盛泽区立第一国民学校);1927年后,学校多以小地名命名(如观音弄小学、淘沙弄小学);抗战胜利后,学校复名国民学校,镇乡分别编制;1951年后,学校复以小地名命名;及至“文化大革命”,学校统名“五七学校”(以毛泽东对教育的“五·七指示”得名),并冠以进驻工人宣传队的厂名(如镇中心小学当时称“东风厂五七学校”),后复以第一、第二……命名(如太平街小学当时称“盛泽镇第三小学校”);“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学校复以小地名命名。为记述便利,本章下述各校情况不再一一注明校名变更过程。1988年,盛泽镇共有小学5所,即:盛泽镇中心小学、太平街小学、人民街小学、山塘街小学、东庙街小学。盛泽乡中心小学含所属小学共有32所。因幼儿教育多附设于小学,故不立专章记述。
一、郑氏小学、盛湖公学与东庙街小学
郑氏小学是盛泽最早的新式学校,由里人郑慈谷开办于光绪二十年(1901)。《柳亚子年谱》载:“式如翁(慈谷)创办盛泽第一个学校——郑氏小学。”该校以郑氏宅院的大厅世泽堂为教室,曾公开招考学生。式如子咏春、桐荪曾读书其中。洪鹗等人曾任该校教员。
郑氏小学的规模逐渐不适应里人需要,郑慈谷、张嘉桐(季琴)、洪鹗3人遂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创办盛湖公学,校址在太平桥东书院(即原肄业公所)。郑氏小学废。后与盛湖女校交换校址,迁至思古浜思古庵(今在新民丝织厂厂区内)。郑氏小学与盛湖公学的创办,标志着盛泽教育迈进了新的历史时期。
盛湖公学草创时设备简陋,经努力,发展至教室十间,学生四百余人。校门口高悬黄炎培所题“明礼达用”的横匾。学校声誉日隆。民国12年(1923)10月,该校举行二十周年校庆活动,建纪念塔一座,《新盛泽》报印行纪念专刊,载校歌如下:
浩浩舜湖湖水清,毓秀兼钟灵。
宗建与孟硕,流风余韵今尚存。
豪侠秉血性,节义冠古今。
磊磊落落奇男子,烈烈轰轰古荩臣。
后生后生,毋忘先正旧典型。
竿头日进无止境,学益竞,德益新,
立长先敦品,同学宜相亲。
拳拳服校训,无诈无虞守诚信。
努力赴前程,能武亦能文。
爱国矢贞心,历史争荣名。
该校自创办后屡易校名。1913年,吴江县划分学区,盛泽为第三学区,故改称“吴江县第三高等小学校”(简称“三高”);1931年改称“吴江县立盛泽小学校”(简称“盛小”),学生近千人;盛泽沦陷后,毁于战火。胜利后复校,改称思古浜小学,规模大减,一度以蚕花殿为校舍。建国后继续办学。1958年,因大炼钢铁,校舍被“先锋钢铁厂”占用,学校迁至东庙桥同羽春茶楼。1963年迁入盛泽大街今址,改称东庙街小学。该处原为典当铺,后为镇托儿所。1985年开始,该校与盛泽镇工业公司及下属工厂、法庭、派出所、税务所等挂钩,每年得到挂钩单位的经济支助,改善了办学条件和教师福利,添置了课桌椅、仪器、乐器等。
二、盛湖女校、太平街小学
盛湖女校创设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6月,校址初设思古浜,因女生入学不便,于1917年迁至太平桥堍东书院(即今太平街小学)。郑氏小学创办后,新教育兴起,女子入学的愿望日益迫切,但盛湖公学只有一、二年级招收女生,不能满足女子求学的要求。盛湖公学校长洪鹗私资创设盛湖女校,并自任校长。民国元年(1912)添设蒙养院(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其后收归县立,校名相继改为第一女校、盛泽女校,俗称太平桥女校。该校一、二年级兼收男女生,三年级后只收女生。日军占领盛泽时期继续办学,学校破坏甚巨,女校停办。抗战胜利后,校名为太平桥小学。建国后,由人民政府接管,“文化大革命”中,盛泽米厂派工宣队进驻该校,1986年9月新建成教学楼一幢,建筑面积340平方米,耗资4万元,由镇教育附加费支出。1985年起与新民丝织厂挂钩,1986年起又与米厂、商业等单位挂钩,受到这些单位的资助,添置新课桌椅、图书等。
三、盛泽镇中心小学(明德小学、观音弄小学)
盛泽镇中心小学由里人简书勋(寅生)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春创办,校址在北观音弄,以原有松陵学舍作为校舍,初名明德小学,为一所初等小学。民国24年(1935)升为县立,始成完全小学。抗战时期,继续办学,损失尚属不重。民国35年(1946)2月始设中心小学。1950年3月,当时有教室13间、办公室1间、儿童活动室1间、体育场1块,生产场地2块,学校基金生丝66两半,图书560册。1957年8月,因该校地处镇西,交通不便,改绸业小学为中心校,该校改称“荡口街小学”,西新街小学、叶明小学并入,原教职工调至新设中心校任职。“文化大革命”中,东风丝织厂(即今新华丝织厂)向该校派驻工宣队。迨至1978年,该校恢复为中心校。近几年来,该校获得较大发展。1983年建办公楼,耗资4万元。1985至1987年分三期建教学楼,共耗资20万元。又,建校门、绿化校园共耗资3万元,由镇政府拨款。1987年3月,由该校“挂钩”单位新联丝织厂、新达丝织厂等捐建红领巾塑像一座,耗资1万元。至此,已形成学校园林化格局。物理学家程开甲为该校题写“树志尚德勤学守纪”八字校训。
四、私立盛泽绸业小学
私立盛泽绸业小学创始于民国元年(1912)2月,初名“绸业私立乙种商业学校”,由绸业界人士集资兴办,创办人为汪鞠如。校址设在北大街培元公所内(即今盛泽二中)。同年成立校董会,建筑校舍,购置校具,于1913年春正式开学,特聘前清秀才钮毓麒(颂清)为首任校长。日军侵占盛泽后,学校除房屋外全部被毁,被迫停止办学。其后马晋亮在此办惠童小学。1943年,私立盛湖初级中学即创办于此。抗战胜利后,绸业界筹措复校,盛湖中学迁出,1947年绸业小学正式复课。1956年晋升为公立。1957年8月,该校改为中心小学,原仲家弄小学改为分部,办幼儿园。“文化大革命”中,五一纺机厂(即今华生纺机厂)派工宣队进驻该校,校名易为“五一厂五七学校”。1971年,该校增设初中,易名为“盛泽镇七年制学校”,后曾办过高中班。1978年8月,盛泽镇第二中学创建,以该校为校址,该校原教职工部分并入盛泽二中,部分并入中心小学(北观音弄)。七年制学校废。私立盛泽绸业小学是盛泽镇规模最巨、财力最厚、影响最大的私立小学。
五、山街塘小学(淘沙弄小学)
山塘街小学创办于民国元年(1912)3月,原名“南区小学”。由王湛霖、金光弼创办。校址原在南新桥,校舍租用民居,为一所初等小学。1915年,该校与北淘沙弄底的私立敬业小学合并,名淘沙弄小学。敬业小学由胡廷宪(彬甫)创办,合并后胡将所有校舍、校具概行捐助,校基始固。民国14年(1925)2月,增设高年级,发展成完全小学。盛泽沦陷后,一度停办。1938年5月后恢复办学。“文化大革命”中,群力织布厂(即今新达丝织厂)派工宣队进驻该校。1982年,该校将校园南角约700平方米的地皮及两幢房子,与印染厂交换,印染厂为该校建新教学楼一幢,建筑面积740平方米,耗资4万余元。1985年开始与吴江印染厂“挂钩”,得到该厂的资助,改善了办学条件;1986年又与并线厂、银行、邮电局“挂钩”,也得到资助。
六、仲家弄小学
仲家弄小学创始于民国元年(1912)春,创办人为金光弼,租中和桥头民房为校舍,原名“北区小学”,金自任校长。1917年春,迁入北仲家弄胡姓民房。民国25年(1936)王恺君捐献基地,请县拨款建造校舍,于翌年秋落成。日军侵占盛泽后,新建校舍全毁,学校停办。抗战胜利后,重建校舍,至1947年秋复校,姚世庆(女)任校长。1956年改称“王家庄小学”。1957年8月,镇中心小学移至原绸业小学,王家庄小学改为中心小学分部。
七、华美女校与景衡学校
华美女校创办于民国12年(1923)9月14日,创办人为美国娄丽兰女士。娄丽兰系湖州监理公会传道员,特于中和桥堍监理公会内(即今耶酥堂)创立华美女校。聘请教员数人,招收女生兼收10岁以下男生,于9月14日正式开学。华美女校的创设,当时报纸称为“教育界又放一线光明”。娄丽兰人称娄小姐,其时40岁,身体肥胖,独身。平时讲英语,会讲少许中国话,自己不任教。学校开设英语课。华美开办前,校址已为教堂。
华美女校办学至民国19年(1930)左右,娄丽兰离盛,该校由教徒沈承甫继办,校名改为“私立盛泽景衡学校”,由沈承甫之女沈佩华任校长。该校曾有好几届毕业生,也曾办过初一、初二年级,但无初中毕业生。该校为教会所办,与地方不发生关系。
八、人民街小学(红木桥小学)
人民街小学原名“红木桥小学”,1954年更今名。由李伯华创办于民国15年(1926),校址原在沈新街。日军侵占盛泽后,被日伪把持,损失甚巨。建国后,该校获得发展。1957年扩建教室4间,设立茶馆弄分部。“文化大革命”期间,该校曾与盛泽民办中学合并成立“红卫厂五七学校”。1972年,与红卫厂五七学校分离,该校独立,茶馆弄分部废。1984年,原校址为新生丝织厂征用,学校动迁至钱家浜新校舍。该厂出资12万征地建校舍,教学楼面积811平方米,大礼堂128平方米。学校自筹4000余元。1984年始,该校与新生丝织厂、蔬菜大队挂钩,得到资助,以添置教具、图书及电器等。
九、私立丝织业小学校
私立盛泽丝织业小学创办于民国35年(1946)9月,创办人为丝织业工会理事长刘兆熊。校址在九埭头弄,当时因丝织工人子弟失学颇多,丝织业工会遂筹集经费,建造校舍,创办该校。初创时为初等小学。1948年8月,添设新教室,发展成完全小学。建国初,易名为“纺织业工人子弟学校”。1957年8月,并入镇中心小学,为第二分部,至“文化大革命”废。该地今为教工宿舍。
十、盛泽乡中心小学
盛泽乡的学校教育最早兴办于清末,如北王村的新民小学及早字圩的励志小学,均为镇人所办(详见附表)。民国36年(1947),学校有20余所,设4个中心校,但一般规模较小,办学条件较差。1950年,设新杭、忠介、洪福3个中心校,学校共13所(详见附表)。1952年,改设盛南、盛北2个中心校。盛南中心校设在茅塔,盛北中心校设在谢天港。迨至1959年初,改设一个中心校,校址设在茅塔。“文化大革命”中,中心校被撤,于公社机关改设“教革组”。1975年恢复中心校,校址改设在镇郊盛虹村。该校共管辖全乡6个教学片,即:中心片(中心校所在周围6村)、兴桥片(5村)、北王片(5村)、红安片(6村)、茅塔片(6村)、胜天片(4村)。教师中盛泽镇人较多,现在户籍在盛泽镇的有45人。近年来学校改观很大,校内主要建筑教学楼1986年11月竣工,幼儿园与教工宿舍1987年9月竣工,共耗资20万元。
十一、其它
自戊戌维新后,盛泽镇创办的学校尚有多所。这些学校一般规模较小,办学时间较短,且多为私立。这些学校有:培蒙小学、明德小学、昇明桥小学、目澜洲小学、东吴小学、力田小学、许家弄小学、斜桥小学、叶明小学、西新街小学等。除公私学校并存外,私塾亦为数众多。据民国14年(1925)5月盛泽区教育会调查,仅镇南就有私塾10余所,学生少则六、七人,多则四、五十人不等,教材有共和新国文、四书、幼尺牍、三字经、千字文等,亦有间用国语者。建国初,私塾绝迹。
民国元年(1912年)盛泽市乡学校一览表
.jpg)
注:此表据《吴江县教育状况》(一)改制。
1949年下半年盛泽镇、区公私立小学一览表
.jpg)
(续表)
.jpg)
注:农村学校多为复式,一班复式最多者从幼至六年级共七级。“新校长”为1950年任命。
1984~1985学年盛泽镇、乡幼儿、小学情况一览表
.jpg)
第二节 普通中学
一、盛泽中学
吴江县盛泽中学,初名“私立盛湖初级中学”,创设于民国32年(1943)7月20日。这是盛泽镇第一所普通中学。之前,里人于小学毕业后欲求深造,一般至吴江、苏州、嘉兴等地就读。抗战期间,交通往往中断,升学无望。于是,补习班应运而生,遍布全镇。主办补习班的教师有沈职民、洪维五、钱柳溪、陈恩胜等多人。但补习班设备简陋、师资分散、开课不齐,鉴于此,吴耕阳、胡玉琳等向工商界各业公会提出创办中学的倡议,迅获各界支持。1943年7月20日成立校董会,以洪鸣韶为董事长,经推选,聘马维臣(蜚英)为校长,借前私立绸业小学为校舍(时绸小停办,占用该校舍的惠童小学让出),招收初一、初二各一班,于9月1日正式开学。教师有陈次青、胡乃康、沈职民、洪维五等多人。办学时,以不向伪方立案,不领伪方经费,不聘用伪方登记教员为原则。不顾汪伪禁令,开设英语课。1945年有首届毕业生。抗战胜利后,继续办学,发展至4个班级,学生210名(男131,女79),教职员13名(男11,女2)。由于经费不敷,办学陷入困境。洪鸣韶函请县政府将该校“收归县立”,马维臣等人联名请愿县议会“设法抢救”,均未获准。1947年7月,省教育厅训令沦陷期间创设的私立中学须补办立案手续。困难之际,唐炳麟继任董事长,慷慨解囊,为该校筹集基金。几经周折,于1947年9月方获省教育厅“姑予照准”立案。校名定为“吴江私立盛湖中学”。
1947年,私立绸业小学复校,盛湖中学遂迁入济东会馆,房屋破旧,设备简陋。1951年9月,苏州专署任命刘化南为校务委员会主任,1952年改任校长。初,县政府批文以西城隍庙为新校址,因地点不适,另觅山西殿废地为校址(即今校址)。县政府拨款1亿元作建校经费,其余拆西城隍庙弥补。驻军用马车帮助运输建材。新校舍(即今校园南部平屋,现作图书馆用)于1953年竣工。1956年9月15日,学校改为公立,易名为“吴江县盛泽初级中学”。1958年秋,首次招收高中班,1961年首届高中生毕业。自1958至1966年,高中每年级为两班,初中则三班、四班不等。
1966年夏,学校陷入混乱。秋,学生分别建立东方红兵团与新盛中师两个红卫兵组织,争斗不已。1968年秋,吴江印染厂派出工宣队进驻该校,改校名为“东方红印染厂五七中学”。秋后,在校学生多数先后下放农村落户,学校一度空虚。1969年,有部分学生升入初中、高中。教学使用新教材,改物理、化学、生物为“工农基”。1970年夏,苏州专区派出宣传队进驻该校,印染厂工宣队继续留驻。学制改为高、初中各2年,也有少数为2年半(因秋季招生改为春季招生)。各年级少至2班,多至20班。1973年,红旗布厂五七中学并入该校后班级多至30余个,学生多至1400余人。学校提倡开门办学,到工厂、农村劳动,到部队军训(统称接受工农兵再教育),占学习时间近半。寒暑假,教师辄举办学习班或参加劳动。1972至1973年间,一度较重视课堂教学,让学生做实验。至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后,教学复渐趋混乱。1975年9月,何庚任书记兼校革会主任。1976年后,教学极端混乱,学生辱骂教师之事时有发生,初中学生甚至多次聚众械斗。1977年3月下旬,县委工作组进驻该校,张锡恩任组长,着手清理该校“文化大革命”中的问题,教学秩序渐趋稳定,教育质量提高。1980年,被评为省先进单位,获省长惠浴宇的嘉奖令。
恢复高校统考后,该校又对全县招生。1979年至1981年,作为高考预考考场。教师队伍有两次大发展,一是60年代初,一批师专生派进该校;二是60年代末期,部分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及外地教师进入该校。近年来,年轻教师增加较多。现在,师资实力较为雄厚。该校于1973年建成大礼堂(兼饭厅);1975年建成教学东楼,1982年建成教学主楼,建筑面积1203平方米,耗资9.8万元;1983年建成办公楼,建筑面积683.5平方米,耗资6.9万元;1984年建成实验楼,建筑面积815平方米,耗资6.7万元。1984至1985年,向东港村两次征地6392平方米(合9.68亩)。1986至1987年建成学生宿舍楼两幢,建筑面积1315平方米,耗资20万元,均为县文教局拨款。现在,校园格局已趋合理。
附录:盛泽中学炳麟图书馆
炳麟图书馆由里人唐炳麟于民国35年(1946)6月出私资捐建。初创时,购置《中学生文库》及《新中学生文库》计3000余册。建国后,该馆不断发展,藏书增至1万余册。“文化大革命”中,因“破四旧”运动,图书损失殆尽。近几年来,在县图书馆指导下,管理得到改进。1986年,藏书增至23291册,订阅各类杂志231种,报纸42种,添置书橱58只,占地面积399平方米。至今尚存初创时所遗书橱3只、图书若干。1986年11月,全国政协副主席费孝通为该馆题写馆名匾额。
二、盛泽民办中学
盛泽民办中学创建于1958年9月,为一所初级中学。建国后,盛泽镇的教育日益发展,盛泽中学不能满足求学者的需要。1957年,镇上办了3所补习班:染织系统初中补习班、商业系统高小补习班、街道系统补习班。1958年9月,在这3所补习班的基础上,建立民办中学。校长为孙舫(镇党委宣传委员兼)。创办时校址在新开弄,1959年后迁入板箱弄。该校后由县文教局接管,教职工总数15人(其中工友1人)。共6个班级,初一至初三各2班,学生总数约260人。办学经费“民办公助”,教师工资及办公费靠收取学生杂费(全年约6千元)及文教局补贴1000元。业务上受盛泽中学指导,与盛泽中学联合进行教研活动。曾办有农场,有田8亩许。毕业生约有半数考入盛泽中学或中专、技校。“文化大革命”中由红卫丝织厂(即今新生丝织厂)接管,易校名为“红卫厂五七学校”。1973,部分并入盛泽中学,部分并入盛泽镇第二中学。
三、盛泽镇第二中学
盛泽镇第二中学创建于1978年8月,由盛泽中学仲家弄分部及七年制学校的初中部合并而成。盛泽中学仲家弄分部的前身是红旗布厂五七中学。该校创办于1969年,是1所初级中学。1973年,被划入盛泽中学,成为仲家弄分部。盛泽中学设部分初中于此。七年制学校的前身即绸业小学。盛泽镇第二中学是一所初级中学,七年制学校留下高中1班,于1979年毕业,有6人升入高等学校。以后又续办过高中2班,于1982年暑期同时毕业。从此遂无高中。1984年8月至1985年9月,复又改为盛泽中学分校,但行政独立。1983年教学楼落成。1987年9月,建成图书楼,藏书1.2万册。校园较为狭小。今校门改设在盐店弄。
四、盛泽乡中学
盛泽乡中学创建于1975年秋,原名“盛泽公社中学”。初创时校址设镇东郊红星大队(即今东港村)。1976年,迁入西白漾中公社窑厂旁。1978年又迁入原公社农场知识青年点(亦即原西白漾中的分水墩)。1982年,始迁入姚家坝桥西堍、东方丝绸市场对面的今校舍。该校自创办至1977年,招收高中班,1978年起只招收初中班。1983年起增设职业高中班。该校除本部外尚管辖盛泽乡10所小学中附设的初中班。这10所小学所附设的初中班学生,至初三时全部移至本部就读至毕业。近几年来,该校发展较快。校内主要建筑有教学楼2幢、办公楼1幢、教师宿舍楼2幢及学生宿舍楼1幢,自1982年暑期竣工使用。所有建筑及校园绿化共耗资41万元。
1958年7月盛泽镇学校概况表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