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5年04月06日 星期日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党史 >> 中共党史 >> 1949解放后至1985年中共吴江地方党组织及其工作情况

1949解放后至1985年中共吴江地方党组织及其工作情况

2013/1/14 11:06:07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2963

一、组织发展

民国38年(1949429,吴江解放后,全县设8个区,分别成立中共区党委,下辖26个党支部。19502月,增设大庙、坛丘2个区党委,县属镇盛泽建立党委,7月,建立震泽镇党委;195313月,松陵、同里、黎里、平望、芦墟5镇分别建立党委。全县17个基层党委,114个党支部。195710月,撤区并乡,全县建立23个乡党委、7个县属镇党委和县机关党委,共31个基层党委、537个党支部。19589月,撤乡成立人民公社,910月间,20个农村人民公社成立党委,包括6个县属镇党委和县机关党委,全县共27个基层党委,363个党支部。1983年夏,撤销公社建立乡,公社党委改成乡党委。1985年,镇、乡、大厂和县直机关共32个基层党委,1467个党支部。

解放初,全县有党员219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按照党章的规定和“积极慎重”的建党方针,由点到面,由初期秘密发展到后来公开发展,党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土地改革时期,重点在农村土改积极分子中发展党员。土改结束后,1952年发展新党员385名。互助合作运动中的建党工作步子加快,19541955两年,互助合作的积极分子被吸收入党的共3447名。1959年,通过整风整社运动,先后发展党员1455名,使全县党员总数增加到8157名。俟后,建党工作基本停顿。19668月“文化大革命”开始,组织生活停止。1970年恢复党的组织生活和建党工作,到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前后六年发展党员2939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加强在工厂企业和知识分子中的建党工作,19771985年底,全县共增加党员7958名。1985年,全县有党员25891名。

二、思想作风建设

整党整风 1952年初,县机关开展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运动后期结合进行整党。在整党中,组织党员学习党章,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教育,对照党章开展自我检查和相互批评帮助,纠正少数党员思想作风上的问题。农村的整党,主要通过党训班分批轮训进行教育。通过整党,发展一批新党员,整个运动和整党至7月结束。

1954年,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工作进行整党。农村除4个党支部于1952年进行整党外,其他农村党支部和市镇党支部的整党均于是年7月全部结束。通过这次整党,使大部分党员提高了社会主义觉悟,自觉参加生产互助合作组织。整党中,对犯有严重错误的党员分别给予必要的处分。

1956年上半年的整党工作,农村通过选举县党代会代表和贯彻大会决议以及整社进行;市镇通过劳动竞赛、技术革新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进行。整党中,批判资本主义思想和行为,对少数违反党纪的党员给予处分,其中清除9人,留党察看1人,警告8人,劝告1人。整党后,19个乡建立记“社会主义功劳簿”的鉴定制度。

19573月至19587月,结合全民整风和生产运动,对全县党的基层组织进行全面整顿。农村围绕合作化和粮食统购统销等政策问题,开展鸣放辩论和整改,教育党员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整党中,全县共处理了党员221名,其中开除党籍38名,留党察看59名,撤销职务10名,严重警告59名,警告55名。同时,调整充实了支部领导核心,增强贫下中农在支部领导中的优势。195710月起,在县机关和松陵镇机关、中小学校、200人以上的大型工厂和工商界先后开展整党整风,开始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为内容,发动党员、干部和群众“大鸣大放”。后期,发展为反对右派的斗争。由于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把一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员、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19791980年,对当时被错划的右派分子108人进行平反改正。

19598月至19604月,县机关开展整风运动,以传达贯彻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决议精神,反右倾鼓干劲为内容。运动中重点批判5人,小会帮助37人。运动后期,各部门制订工作规划和整改规划,个人制订红专规划,开展工作竞赛。195911月至19604月,农村开展整风整社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运动中有3678人受到批判,调整了一批干部,检查处理落实农村经济政策中的一些问题。以上受到批判处分的人员,以后均予以甄别平反。

19608月至19614月,全县开展以反对官僚主义、反对贪污盗窃、反对强迫命令(即新“三反”)为内容的整风整社,首先在农村分批开始。11月,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即“农业十二条”)发布后,又转为以反对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风、强迫命令风、干部生活特殊化作风的“五风”为内容的整风整社运动。运动中,批判一些干部的“五风”问题,并对公社与大队、集体与社员间的平调问题,进行了算帐退赔,同时整顿工副业,抽调劳动力,加强农业第一线。运动试点的八坼、震泽2公社抽调4092人转向农业生产。县机关从910起至11月开展新“三反”运动,批判重点对象6名。

19637月,开始社会主义教育运动。7月下旬至10月下旬,首先在八坼公社试点,接着从12月下旬至19643月下旬,在黎里、北厍2公社开展运动。运动中,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经过阶级教育,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四清”,两条道路斗争教育,对敌斗争,建立贫下中农组织,整顿基层组织和生产建设等步骤。之后,根据上级的规定,由苏州地委统一组织力量,逐县开展社教运动。至“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吴江县未进行面上的社教。

196938,县委举办整党建党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全面部署开展整党运动。参加学习班的有县机关、各公社(镇)和社(镇)整党先行大队的负责人。学习班结束后,全县分批进行开门整党。通过整党,大部分党员恢复了“文化大革命”中停止的组织生活,同时发展一批新党员。到19704月,全县重新建立起644个党支部。

197810428日,县委常委围绕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进行整风学习,以揭批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为纲,联系思想工作实际,检查和解剖县委常委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政策和思想、作风、领导方法方面的问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19858月起,按照中共中央整党决定精神,全县分县机关,乡镇、工厂党委、县以上条线和县双管的单位,乡镇企业和村级支部三批进行。整党分学习文件,个人对照检查,组织处理和党员登记,巩固发展整党成果4个阶段进行。全县有1894个单位,34个党委,6个党组,16个党总支,1500个党支部,26212名党员参加整党。整党中,围绕“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四项任务,对广大党员进行党性、党纪、党风教育,理想宗旨教育,形势任务及党的现行政策教育,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教育等,提高党员思想觉悟,端正党风,整顿纪律,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干部培训 194910月,为建立乡、村政权和建党的需要,县委举办有81人参加的积极分子训练班l期,对参训人员进行形势教育,提高阶级觉悟,明确任务。195l1952年,县委举办积极分子训练班5期,参训2453人次,时间分别为1个月,主要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党的性质教育,个人利益服从党的利益教育。训练结束后,发展一批新党员。1953年,举办有301人参加的积极分子训练班,训练后发展新党员210人。19549月,成立吴江县干部训练委员会,设立吴江县干部训练学校,当年举办了4期训练班,培训1500人次。训练班组织学员学习党的基础知识,进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补课教育,开展自我批评,划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想界限,提高社会主义觉悟;进行合作化教育,进一步明确农村发展的方向和具体道路,以及办社的方针、政策和办法;进行党的基础知识教育,明确党的性质和任务,党员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具体任务。1955年,县委举办6期合作社骨干训练班,有272人参加,其中党员14人。通过训练,提高学员社会主义觉悟,批判各种资本主义思想和行为,坚定办社的信心。

19567月,成立吴江县委党训班,当年办了2期,参训877人次,大部分是新党员和新建立的农村党支部书记。1957年举办5期党训班,参训1008人次,学习和贯彻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精神,进行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农业合作化的方针、政策和党的基础知识教育。

195911月,成立中共吴江县委党校。每年利用农闲办l2期轮训班,训练农村党支部书记,主要学习党章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19784月,恢复县委党校。1981年春,中共黎里镇委率先成立镇党校。至1984年底,全县各乡镇均建立党校。1985年,全县共有乡镇党校24所,大厂党校7所。县、乡(镇)、大厂党校共举办各类培训班、轮训班、读书班213期,参加学习的共14164人次。

1979年起,县委在每年冬天,将基层党员干部进行集中轮训(简称“冬训”)。19791980年,冬训党员干部2440人次,主要内容是学习中共中央有关文件及党章党纪。1981年,冬训工交、财贸、城建系统的党员干部,有94人参加。冬训围绕中共中央提出的在经济上实行进一步调整,政治上实现进一步安定这个重大方针进行学习。1982年,冬训农村的党员和干部共14255人,其中党员7409人,占农村党员总数的392%。学习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和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落实1982年工作规划措施,搞好精神文明建设。1983年,全县党员干部1660人参加冬训,主要是学习中共十二大文件及研究部署1983年工作。1984年。200多名乡镇机关支部书记参加冬训,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为全面整党作思想准备。1985年集中县、乡(镇)、村三级(党员)干部进行冬训,全县先后集训了党员干部29364人,其中县集中冬训党员干部1253人,乡镇冬训党员干部28111人。这次冬训的重点是:学习《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制定198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翻番的计划和措施。

三、宣传工作

1950年起,广泛开展以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激发干部群众的政治热情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觉悟。19515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对人民群众的宣传网的决定》,建立和健全了县、区、乡三级宣传网络。通过宣传全国抗美援朝总会发出的“6·1号召”,全县普遍修订爱国公约和增产节约计划,共捐献购买飞机大炮款5330万元.参军992人。1953年,配合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及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是年,全县完成收购原粮146480吨。

19551959年,广泛宣传中共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以农业合作社为中心的农业增产运动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方案。此后,大张旗鼓地宣传《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和“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开展大跃进、大丰收、大胜利的农村形势教育,推动农村整社和农业生产。在传达贯彻郑州会议精神与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公报和《增产节约运动的决议》时,集中宣传建国10年的成就。

1960年后,宣传贯彻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方针,进行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教育。通过八坼公社的试点,在农村逐步开展以爱社、爱集体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教育,推动全县支援农业和生产竞赛及民兵工作。1963年起,开展形势教育,宣传巩固集体经济,勤俭办社等,宣传学雷锋树新风,全县城乡形成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热潮,仅1966年全县销售《毛泽东选集》52900册。同时,也宣传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等“左”的思想。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级党委宣传部门遭到冲击。19755月,恢复中共吴江县委宣传部。1976年后,结合揭露批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罪行,在全县开展学唱《国际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东方红》3首歌,开展“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宣传教育。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全县重点宣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四项基本原则,宣传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全县开展“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

1982年起,重点宣传中共十二大精神、《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和《邓小平文选》等,在县直机关举办经济理论讲座,党内以学习整党文件为主,进行党的基础知识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全县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系列教育,进一步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1985年,全县评出县级文明单位335个,其中又被评为苏州市级的文明单位26个,江苏省级文明单位2个。

四、统一战线工作

解放初,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团结、教育和动员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在县第一、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中,非中共的各界爱国民主人士的代表分别占代表总数的2484%2508%,工商界代表史嘉俊任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委会副主席。19501月筹建县工商联,在恢复生产和稳定经济方面发挥作用。19518月,县委成立统一战线工作部后,党的统战工作得到加强。1954年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后,人民代表中非中共民主人士占10%20%19571月,在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工商界代表王雨生当选为副县长。19563月建立县政治协商会议后,非中共的爱国民主人士的委员占委员总数的70%以上,常务委员中占50%以上。文教、工商代表王慕祥、顾家梁先后任县政协副主席。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中,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私方人员1350人(户)全部被分别安排入国营、公私合营和其他企业工作。其中,351人担任正(副)厂长、经理、股(课)长等职务。与此同时,还通过各种形式,采取多种办法,动员广大爱国民主人士,认真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文化大革命”中,党的统战工作受到冲击,爱国民主人士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3月起,先后恢复建立县委统战部、对台(湾)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侨务办公室和民族宗教事务科以及归国华侨侨眷联合会等组织。197910月,恢复县政协组织活动,为109名统战对象落实了政策,占落实政策对象的991%;将原工商业者中属于小商、小手工业、小业主的“三小”劳动者720人,从工商业者中区别出来,恢复劳动者的身份,占私方人员总数的6750%;给“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而失去职务的30名工商业者,恢复职务,补发全县工商业者的定息;落实了64名起义投诚人员的政策;对“文化大革命”中被查抄的财物和被挤占的私房,分别作了退赔处理。19813月恢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后,进一步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妥善安排统战对象,使各项统战政策落到实处。

五、纪律检查

19505月,成立中共吴江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5511月改称中共吴江县监察委员会,1959年下半年又更名为中共吴江县委监察委员会。“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监委停止工作。197812月恢复中共吴江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839月,中共吴江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改为中共吴江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七大镇和县直机关先后成立纪委。到1985年底,梅堰、八坼、盛泽三乡也成立纪委。

19521956年,全县纪律检查工作围绕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合作化和整风等运动,查处少数党员干部丧失立场、贪污、受贿、腐化和渎职等错误。5年共查处违纪党员干部144名,使党内一度出现的强迫命令、贪污腐化等不良倾向得到纠正。19571958年,结合全民整风和生产运动,对党的基层组织进行全面整顿。在整党中,全县查处党员221名。同时,在县机关和松陵镇机关、学校、大型工厂和工商界等先后开展整党整风,后期牙展反对右派的斗争,把一批党员、干部等错划为“右派分子”。1962年起,对19581960年、间受过批判、处分的党员、干部1080人所涉及的案件,实事求是地,分期分批进行甄别。经过甄别表明:处理错或基本错的173人,占15%。通过甄别工作,分清了是非,加强了党内党外的团结。

197812月,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恢复后,从维护党规党法出发,协助党委对党员进行遵章守纪教育,查处党的组织和党员的违反党纪和国家法律、法令的案件,决定或取消对这些案件中党员的处分,受理党员的控告和申诉。1979年起,县纪委全面复查“文化大革命”中的案件,凡冤假错案予以彻底平反,部分错的部分纠正。据197911月统计,全县复查19667月至197610月间受党纪处分的党员干部656人,占这一时期查处案件的9955%,其中,维持原处分的619人,撤销原处分的26人,改变处分的11人。严肃查处经济领域中的违法违纪案件。19821984年,全县揭露千元以上的经济案件139件,3年结案l28件,占9209%19771985年,全县共处分党员干部671人,其中开除党籍127人,留党察看132人,撤销党内职务38人,严重警告192人,警告182人。此外,除做好经常性的纪检工作外,着重查处和纠正了党政干部在建房分房及经商办企业中的不正之风,促使党风向好的方面转化。

六、代表会议代表大会

(一)代表会议

中国共产党吴江县第一次代表会议 19541112日至21日举行,出席代表281名,列席代表273名。会议传达江苏省党代表会议和苏州地委县区干部扩大会议精神,听取王克礼的《吴江县一年来农村工作基本情况的变化与今冬明春工作任务的报告》和王逢贤的《关于粮食征购销政策办法的报告》,部署和讨论冬春农村工作,着重总结一年来粮食统购统销工作的经验,以及少数地方出现的“抄家翻粮”等过激做法的教训,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统购统销的政策、办法,并初步匡算了任务。

中国共产党吴江县第二次代表会议 19551120日至121日举行,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421人,列席代表77人,另有临时参加会议的党员干部193人。会议贯彻中共江苏省委第三次区委书记会议精神,学习毛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和中共七届六中全会决议,研究和讨论农业合作化的方针和政策,批评少数地方在办社中排斥贫农的错误,讨论以生产为中心的冬季整社工作的要求和做法,以及1956年的合作社发展规划。会上,9个乡交流了党支部领导整社、定额包工、耕牛保养、多种经营等经验。会上,选举产生中共吴江县监察委员会。

(二)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吴江县第一次代表大会 195653日至5日召开,出席代表388名,缺席代表5名,列席代表33名。大会听取和审议县委王克礼所作的工作报告和刘涛关于1956年工作意见的报告,讨论和决定1956年农业生产的各项指标,以及巩固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和继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各项任务。选举产生中共吴江县第一届委员会委员25名,候补委员6名;选举出席江苏省党代表大会代表5名,候补代表1名。在一届一次全委会上选出县委常委7名。

中国共产党吴江县第二次代表大会 1959219日至28日召开,出席代表457名,列席代表585名。会议贯彻中共八届六中全会决议,听取和审议县委林华所作的工作报告,讨论和确定全县1959年工农业生产发展规划,以及整顿巩固人民公社等工作任务。会议期间,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就1958年水稻估产偏高、人民公社、劳动力紧张等问题,向代表们讲话。会议选举产生中共吴江县第二届委员会委员28名,候补委员6名。在二届一次全委会上选出县委常委7名。

中国共产党吴江县第三次代表大会 196318日至20日召开,出席代表480名,列席代表64名。会上,传达学习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和江苏省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听取并通过县委刘涛和县委监委张寿的工作报告。根据“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制订全县第三个五年计划。选举产生中共吴江县第三届委员会委员25名,候补委员5名。在三届一次全委会上选出县委常委6名。

中国共产党吴江县第四次代表大会 1970126日至10日召开,出席代表862名,缺席代表14名。会上,学习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总结工作,制订任务。听取和审议陈佩璜代表县革命委员会中共核心小组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中共吴江县第四届委员会委员40名,候补委员6名。在四届一次全委会上选出县委常委9名。县革委会中共核心小组即行撤销。

中国共产党吴江县第五次代表大会 1982826日至31日召开,出席代表455名,缺席代表10名。大会检查了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吴江县委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研究制订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及党的建设的目标、措施;听取和审议县委蔡福泉、县委纪委张逸峰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中共吴江县第五届委员会委员33名,候补委员6名;中共吴江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9名。在五届一次全委会上选出县委常委8名。

中国共产党吴江县第六次代表大会 198491日至5日召开,出席代表441名,缺席代表9名,列席代表43名。大会听取和审议县委俞兴德、县纪委徐静柏的工作报告,总结全县在坚持工作着重点的转移,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和党的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部署坚持改革开放,进行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措施;提出要认真做好整党工作,动员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选举产生中共吴江县第六届委员会委员34名,候补委员6名;中共吴江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3名。在六届一次全委会上选出县委常委8名。

(三)中共吴江县委书记、常委

从民国38年(1949年)419日,中共华中工委在如皋县白蒲镇任命中共吴江县委书记、副书记,组建中共吴江县委员会,至19565月中国共产党吴江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县委领导均由上级党组织直接任免。第一次代表大会起,县委领导均经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大会闭会期间领导人员的任免,由上级党组织决定。

1969127,成立中共吴江县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组长陈佩璜,副组长管新如、张吉田,组员陈佩璜、管新如、张吉田、骆长江、林钧珍、陆左向、王保学。197012月,中共吴江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后,核心小组撤销。

七、县委工作机构

民国38年(1949年)4月,建立中共吴江县委员会起,县委即设立专职工作机构,并根据工作需要不断调整机构。

民国38年(1949年)4月至吴江县第一次党代表大会(19565月) 前县委设:秘书处(室)、组织部、宣传部、民运部。19505月,成立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518月,成立县委统战部;19527月,组建县委党训班,9月,撤销民运部,成立城工部;19548月,成立县委生产合作部、工业部、财贸工作部、县机关党总支,撤销城工部;195511月,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改为吴江县监察委员会,不列入县委工作部门;19564月,成立县委血防领导小组办公室,7月,成立文化教育部、政法部、吴江报社。

中共吴江县第一届委员会(19565月~19592月) 县委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法部、党训班、生产合作部、工业部、财贸工作部、县机关总支、文化教育部、血防领导小组办公室、吴江报社。19572月,县委政法部改名为政法工作部,6月撤销;11月,县机关总支改为县直机关党委。19585月,文教部并人宣传部;9月,生产合作部改为农村工作部。

中共吴江县第二届委员会(19592月~19631月) 县委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监察委员会、统战部、党训班、农村工作部、财贸工作部、县直机关党委、血防领导小组办公室、吴江报社。1959年下半年,中共吴江县监察委员会改为中共吴江县委监察委员会;19596月,成立劳动工资部,11月,党训班改建成立县委党校;19605月,成立副业生产部,9月成立交通工作部;19613月,撤销县委统战部、副业生产部、吴江报社,工业部、交通工作部合并成立工业交通部;19627月,撤销血防领导小组办公室;10月,撤销工业交通部、财贸工作部、劳动工资部。

中共吴江县第三届委员会(19631月~) 县委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监察委员会、党校、农村工作部、县直机关党委。19641月,恢复县委统战部,4月恢复血防领导小组办公室;19663月,成立农村政治部,4月成立集镇政治部。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至第四次代表大会前(19668月~197012月)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委工作机构先后瘫痪。19673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吴江县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对吴江县实行军管。1968317日,成立吴江县革命委员会取代县委,下设办事、政工、生产、政法四大组。

中共吴江县第四届委员会(197012月~19828月) 197012月,中共吴江县委虽已恢复,但无专门工作机构。19755月后,县委工作机构逐步恢复和健全。县委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血防办公室、县直机关党委、“五七”干校。19784月,重新设立县委党校,12月,恢复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793月,恢复县委统战部;198012月,恢复县委农工部;19815月,成立政法委员会,7月,成立党史办公室;19823月,成立经济案件办公室,11月,成立信访办公室,统一处理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的群众来信来访。

中共吴江县第五届委员会(19828月~19849月) 县委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农工部、纪律检查委员会、党校、血防办公室、县直机关党委、政法委员会、党史办公室、经济案件办公室、信访办公室。19839月,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改为中共吴江县纪律检查委员会。19842月,血防办公室并入卫生局。

中共吴江县第六届委员会(19849月~) 县委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农工部、党校、县直机关党委、政法委员会、党史办公室、经济案件办公室、信访办公室。198410月,血防办公室重新列为县委独立工作部门。19851月,吴江县老干部局更名为中共吴江县委老干部局,列为县委工作部门;10月,设立县委机要室。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