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8日 星期日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震泽镇志 >> 第十八卷(社会)第五章(宗教)

第十八卷(社会)第五章(宗教)

2012/12/24 12:56:05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5512

第一节 佛  教

 

三国东吴时,佛教在吴地兴盛。孙权母舍宅建苏州北塔报恩寺。相传三国赤乌年间(230—250年),孙权妹在震泽建浮屠五级佛塔一座,俗称“望夫塔”,此为佛教传入震泽之始。唐朝以来历代在震泽兴建的佛教寺院知名的有5处:

奉先教寺 在双杨村,占地4亩,唐咸亨中(670—673年)僧云居建。宋、明、清代屡次重修。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僧江澄募款重修。民国26年(1937年),被日军焚毁。

应天教寺 在蠡泽村,占地10亩,建于唐大中七年(853年)。乾符初(874—876年),赐名应天禅寺。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改名教寺。宋、元、明、清各代多次重修。清咸丰庚申(1860年),后殿边房被焚毁。光绪末年(1908年)大殿被地痞毁坏,佛像金箔尽被刮剥。宣统元年(1909年)筹拨丝捐重修。民国19年(1930年)僧永安募款重修。1958年拆毁。

普济禅寺 在镇西,占地2.5亩,宋元丰初(1078年)僧寿善建。明天启四年(1624年)冬,大殿失火。以后屡经重修。清咸丰庚申年,寺毁于兵燹。光绪初(1875年)寺僧定圆募款重修观音殿及山门,大殿未复。寺内时闻钟声,为震泽八景之一“普济钟声”。民国26年(1937年)被日军焚毁。

慈云禅寺 在镇东,占地9亩,宋咸淳中(1265—1274年)建,原名广济寺。明天顺中(1457—1464年)赐今名。万历五年(1577年)乌程董份、里人吴秀修。万历四十三年僧慈林增建大悲阁。清康熙七年(1668年)二十年、二十三年、二十四年,僧超伟增建殿宇。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多次重修重建,光绪九年(1883年)里人庄人宝等,拨丝捐重修。宣统元年(1909年)里人龚树勋,徐宝田、谈麟书等重修。咸丰庚申年,寺毁于兵燹,唯塔尚存。清末民初,多次拨丝捐重修宝塔。民国13年(1924年),僧顺宝募款,里人徐彦宝遗孀徐毕氏捐巨款重建大殿3楹。1950年,寺为粮库征用。大殿、天王殿毁于1974年。

永乐禅寺 在永乐村,宋淳祐七年(1247年),里人周乐刚舍地,僧实际建。明宣德七年(1432年)和成化中(1465—1487年),有僧焕、僧觉明重建、增建。后来寺毁废,具体废寺年月无考。

震泽镇区原有庵、堂、庙14处,总管堂在禹迹桥东,康熙时建,1950年改作粮库。祠山庙在慈云桥东,初建无考,1950年毁。刘猛将军庙在鲤鱼浜,乾隆时建,后毁。财帛司庙即五路堂,在南浦浜西岸,建于嘉庆时,1950年改作粮库。禹王庙在斜桥河,道光时改建,民国时改建商会,内建禹王殿,1950年殿神毁。文武官在今文武坊,民国初改作市(区)公所。文昌阁在镇东分水墩,震泽八景之一“飞阁风帆”即于此,1958年毁。张老太庙在政安桥东,已废。邱老太庙于1958年填藕河时废。观音阁在通泰桥上,明永乐建守贞庵于通泰桥东,隆庆四年(1570年)增建观音阁,“文化大革命”时毁。三元阁在原三官堂弄,民国初改办明体学堂。寿星阁在新兴桥,已废。轩辕祠(即蚕皇殿)在城隍庙弄口,光绪二年(1876年)丝业公会在把总署旧址建,内供神像,蚕汛香火旺。民国26年(1937年)被日军毁。太平庵在南浦浜,为徐姓家庵,有徐族中2名老居士茹素诵经。“文化大革命”时停止。80年代初,每逢农历初一、月半焚香,香客甚众。

镇郊原有寺、庵10处,今俱废。浮玉庵在张墩,震泽八景中“张墩怀古”即于此。另外9处为:福田教寺和契如、圆明、清凉、万寿、水月、极乐、寿宁等7所庵,以及云仙庙。

至1990年末,原29处佛教寺庵,现仅存慈云寺塔1座,太平庵1处。除太平庵女居士2名外,另有皈依三宝的女居士10余人。佛门和尚均年老,尚有10余人,其中2人曾在名刹受戒,余均还俗。80年代后,农村办丧事,请还俗和尚去诵经拜忏做佛事。

自唐朝至民国,在震泽各寺庙的佛门高僧共46人。

 

第二节 道  教

 

道教传人震泽在南北朝梁之前,镇西的东岳行宫,奉祀东岳泰山之神,初建无考,梁大同三年(537年)重建。历代在震泽所建主要道观有6处,以曹王庙和城隍庙最出名。

曹王庙 俗称大庙,在双杨,又名鹤真道院,初建无考,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重建。祀神昭灵候,与城隍庙异庙同神。唐代,苏州刺史李明,为唐太宗第十四子,初封曹王。梁开平四年(910年)封昭灵侯,死后被百姓奉为神灵,吴江县内有10余所昭灵侯庙。庙基形似鹤,庙前一条小河酷似鹤颈,前有一块低田称鹤食盆,旧传为风水宝地。明朝曾两次再建、重修。清嘉庆五年(1800年)增建后宫,内筑花园,假山楼阁,清幽宁静。同治朝(1862—1874年)以后,镇丝业公会岁有捐款供修缮。宣统三年(1911年)前,每十年举办一次双杨庙会,会源即在此。民国3年(1914年)潘秋潮等翻建大殿。6年,遭火灾,8年,道士钱莲江重行募修,10年,竣工,耗资颇巨,致最后一次庙会延至民国13年(1924年)举办。50年代大庙中神像被毁,1958年庙宇被拆除。

城隍庙 在通泰桥堍,祀神昭灵侯,与双杨大庙同神,初建无考。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里人吴秀重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重修。乾隆十九年(1754年)沈亮载竽舍庙后地(即守贞庵故址)改建。嘉庆元年(1796年)增建后宫,建花园。同治十一年(1872年)里人徐汝福等拨丝捐重修。宣统二年(1910年)里人孙士彬等拨丝捐重修山门,建吹鼓亭,修治驳岸,东西两座吹鼓亭,二层楼阁,飞檐翘角,造型精美。50年代《人民画报》刊登过震泽吹鼓亭的照片。1950年改作粮库,“文化大革命”期间,庙被拆毁。

另外4座道观,前述的东岳行宫,民国26年(1937年)被日军焚毁。在通泰桥东有奉真道院(后称玉皇殿),宋熙宁四年(1071年)道士沈守元建。元至大二年(1309年)道士陈竹泉重建。明成化八年(1472年)住持道士倪之纲增建三元阁于思范桥北,称西院,即今道院弄。清康熙初(1662年)割后殿置千总署,前殿改奉玉皇,民国后改作公安局。民国26年被日军焚毁。在今勤幸村有真隐道院,宋建炎元年(1127年)初建于镇东官塘。明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大风毁道院,后移建于此。明清两代多次重修。50年代末废毁。在蠡泽村曾建有高城隍庙,初建无考。同治六年(1867年)改称曹成王庙,早已毁废。

历代较知名道士震泽有12名,其中民国期间的道长钱莲江、朱静安、吕润身等加入苏州道教公会(玄妙观)。在家道士震泽有金、倪、谢三姓3户。解放前,震泽有道士11人,解放后均还俗、转业。

第三节 基督教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美籍传教士衡特立与曹子实来震泽传教行医,先在南栅义嘉桥,后迁至十间弄、祠堂桥、大桥湾、寿星桥设立布道处。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庄桥河西置地,由美国传教士亨特利筹集捐资款,于民国4年(1915年)建造280平方米的耶稣堂,可容500名教徒。14年,耶稣堂改为牧区。37年,隶属浙江湖州中心教区管辖。陈正庆、詹简平等10人先后任牧师。

震泽耶稣堂的全称为: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湖州教区震泽牧区耶稣堂,属卫斯理派,简称卫理公会。解放前信徒400余人,1949年末教徒140人,1954年信徒54人,翌年进堂教徒仅20余人。1956年10余人,牧师詹简平等人转入下乡探望教徒,在晚上“做礼拜”。

“神在震泽的教会”(简称基督教徒叙会处)于民国36年(1947年)设在宝塔街虎啸弄。是从卫理公会教徒中自由分析出来组合而成,不设牧师,称执事,由陈圣祥担任,初时教徒13人。1954年发展信徒156人(男67人,女89人),农村占70%。1956年末信徒减为73人。1958年7月,县提出要实现“无宗教县”,震泽教徒100人悉数退教。传道牧师去苏州集训后回原地另行安排工作,教堂停止活动。

1978年底,双杨教徒百余人相聚钱汝霖家恢复做礼拜,翌年9月,震泽教徒250余名在南栅陈凤英家恢复做礼拜。1981年落实宗教政策,恢复震泽基督教活动点。1982年12月,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要求各地占用教堂的单位退出。震泽中学占用的耶稣堂退出来,使物归原主。经修理后恢复原貌。以后将分散在钱、陈两家的活动点撤销,教徒统一进入耶稣堂活动,负责人陈圣祥,另有义工12名。1990年末统计,震泽受浸教徒174人,经常参加做礼拜的信徒有400—500人,农村占80%,市镇占20%。

 

第四节 天主教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天主教由苏州传人吴江县并开教。三十一年,黎里天主教扩大分堂至震泽镇。上海天主教司铎冯秋舫来震泽,在藕河街拔船湾建圣堂1座,为3间楼房,可容200人。设立天主教震泽圣母无原罪始胎分堂,属黎里本堂所辖,神父由黎里本堂神甫兼任,隶属苏州,也属上海教区的一个总铎区。震泽教徒中以商人和渔民为主。每月举行1次弥撒。

抗日战争期间,教堂所在地与驻扎在丝业小学的日军警备队毗邻。教堂于民国31年(1942年),被日军拆毁。以后教会活动改在宝塔街孙宅举办。1953年震泽教徒逐渐减少,有7户22人。1956年增为9户42人。黎里本堂神甫姚继周定期来震泽率教徒做弥撒。震泽分堂有核心教徒孙敏达1人,于1958年7月跟基督教徒一起退教。自此,震泽天主教再未恢复过活动。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