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8日 星期日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震泽镇志 >> 第十七卷(人物)第一章(人物传)

第十七卷(人物)第一章(人物传)

2012/12/24 12:49:07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9171

震泽古镇,人文荟萃,人才辈出。自南宋绍兴四年至清光绪三十二年(1134—1906年)间,先后出过进士15人,举人33人。进士中有宋代儒林三贤,入震泽“三贤祠”的王蘋、陈长方、杨邦弼。另有明代按察副史吴秀,清代翰林院编修倪师孟等。

近现代,震泽镇又涌现出一批广有影响的著名人士,在政治、外交、教育、医药、实业界享有声誉。那些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那些为人表率的劳动模范及先进人物,那些学有所专的高级知识分子,深为震泽人民尊敬和怀念。

本志为22人立传。他们是:范蠡、陆龟蒙、王锡阐、吴[左惠右羽]、潘见龙、杨澄中、徐人骥、周积芹、杨文震、沈建勋、施肇曾、徐朴诚、施肇基、曹诒孙、徐子为、宋霖若、黄文东等17人。另五位是革命烈士:吴义琛(女)、吴毓骍、李耀万、孙二云、陈耀庭。“人物录”收入举人、进士37人。

 

第一章 人物传

 

范 蠡

范蠡 字少伯,越王勾践谋臣,上将军。勾践三年(前494年),吴王夫差日夜练兵。勾践不听范蠡劝谏,贸然兴兵伐吴,结果在夫椒山(今吴县西山)大败。五年,勾践率文种、范蠡到吴国作人质,俯首称臣。七年,返回越国,卧薪尝胆厉精图治。十五年,趁夫差到黄池(今河南封丘)与诸侯会盟,兴师伐吴,最终讲和。二十一年七月,勾践再次伐吴。夫差逃到余杭山(即今阳山),前途渺茫请求讲和。勾践准备答应,范蠡却认为,前者吴未灭越是不顺应天意,今者是天赐良机,灭吴称霸唾手可得,遂一举灭掉吴国。勾践会盟诸侯称霸后,二十四年九月范就辞官离去。范蠡走后,勾践脸色大变,让文种去把他追回来。文种认为根本追不回来,才作罢。范渡海到了齐国(今山东)捎信给文种,其中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句,认为只可与勾践共患难,不可同享乐。文种最终为勾践所杀,而范却自由自在苦心经商,19年中三次聚敛财产千金,施舍给贫困朋友和兄弟,老死于陶(今山东肥城)。他的经商之道,一直为后世商界所推崇。(吴江县自宋代建三高祠,祭祀越范蠡,晋张翰,唐陆龟蒙。旧志称张翰、陆龟蒙是吴江人,范蠡也应该是吴江人。他有罪于吴国,古人不直截了当承认他为吴江人是情有可原的。他在吴江尤其是在震泽留下的遗迹是有据可查的,蠡泽湖是他养鱼处,湖边钓台是他钓鱼处,湖边蠡泽祠是在他故宅上建起来的,他是入太湖离开越国的。)

 

陆龟蒙

陆龟蒙(?—约881年)字鲁望,震泽镇人。少年时代即精通《六经》,尤其对《春秋》颇有研究。考进士不中,遂随湖州刺史张搏游历苏州、湖州,开垦荒地自给自足。他曾到饶州(今江西波阳)游,几日下来无所收获。刺史蔡京得到消息率属官拜访他。他深知蔡京其人,拂袖而去。回来隐居松江甫里(今吴县角直)。他经常断炊,所写文章都忧世疾痛,又不善保管,大多散佚。得到好的书,他都要熟读,摘录佳句。借得的书有破损的,他都动手修补订正。给人讲学乐此不疲。有田数百亩,房子30楹。田经常被雨水淹没,他在田间劳作不休。在顾渚山(今属湖州)下有茶园。每逢新茶开摘,他都亲自品尝优劣。他不与一般人交往,不喜骑马,唯好载着灶具、钓具、文房四宝泛舟江湖间。自称江湖散人、天随子、甫里先生,自比涪翁渔父、江上丈人。与湖北襄阳人皮日休有较多交往,留下《松陵唱和诗集》。朝廷封他高士,召见,他不去。又封他官职左拾遗,诏书到地方时,他已去世。光化年间(898—901年),追封他与孟郊等10人为右补阙。著有《耒耜经》、《甫里集》。

 

王锡阐

王锡阐(1628—1682年)字寅旭,号晓庵,又号余不、天同一生,明末清初著名天文学家,震泽镇人。王锡阐少年时博览群书,除攻读古学经史外,精心研究历象之学。明亡投河尽节被人救起,从此潜心励志,治古学经、史、子、集,深究穷研天文历算。夜色晴朗,他躺卧屋顶上整夜观察天象。他还将平时观察所见的星座绘画在帐顶,睡觉时细心揣摩,坚持不辍数十年。他对人说:“坐卧皆有一浑天在前,日月五星,错行其上。”针对当时中西历各种门户之见,他提出考证中历古法之误,而存其是,择取西说之长,而去其短,自创新法,著《晓庵新法》,提出精确计算日食、月食的时间,首创金星凌日、水星凌日的方法。还著有《五星行度解》、《大统历法启蒙》、《筹算》等。同代人钮琇称颂他“精究推步,兼通中西之学”。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赞誉王锡阐为“学究天人”。王锡阐死后葬在震泽镇西(今震泽中学旁侧)。道光十七年(1837年),江苏巡抚林则徐倡捐重修其墓,并在墓东建“王贤祠”。1982年3月,其墓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左惠右羽]

吴[左惠右羽],顺治十二年(1655年)乙未科史大成榜,三甲二百十八名进士,字羽三,震泽柳塘(今金星村)人。顺治十三年任广东澄迈(今属海南)知县。澄迈归琼州(今海南)管辖。当时清兵初定琼州,社会混乱,总兵高进库骄横,放纵部下。他劝进库要保持名节,不能放纵部下侵害百姓,由此兵患减少。他又减徭役,招纳逃难的人回乡复业,捕杀盗首,整肃保甲法,改编义勇为乡兵,统一号令。文昌县孙贤投降清朝后又叛乱,进库在征讨时滥杀无辜,兵部下文要追究。吴[左惠右羽]招降孙贤成功,招致进库不满。吴率乡兵,截住投降高进库又利用军饷没及时发放而反水的海盗张腾凤,杀了首恶的,并敦促进库赶紧发饷,否则可能出现更大的骚乱。后来果然有万余人参加叛乱入海,阻断了南北交通。吴一面派人潜出澄迈到督抚处搬救兵,一面放出空气高州(属广东)栗总兵将率兵前来,吓得叛众四散,让进库乘势平定了叛乱,由此招致进库更大的忌妒。后来吴镇压了黎族反清起义,又击退了明朝郑成功的部队。康熙元年(1622年)受江南奏销案影响降职,正好回家奔母丧。五年,以在海南的军功抵降级,补江西丰城知县,六年又改任湖北汉川,都是敢作敢为不唯上,最终辞官归里。

 

潘见龙

潘见龙,顺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科马世俊榜,二甲二十七名进士,字云从,震泽镇双杨村人。中进士后,父丧母病,直到康熙十年(1671年)才授河南叶县知县。当地刚遭兵燹,加之土地贫瘠,民不聊生。他先安顿流离失所的灾民,继又教以南方水稻耕作,三年后粳稻遍野,斗米二三十钱。十三年西南边陲发生兵事,叶县地当要道。他备足供应,使军队不骚扰百姓。十六年奔母丧,十九年补四川阆中知县。他明知当地治安比较乱,还安然上道赴任。城中居民仅数十家,衙门断垣残壁,数百万军饷屯集境内,调运不出。他据实向上禀报,自戴刑具请罪,终于感动了地方,集结民佚运出军饷。他在阆中三年,致力于招抚流民,发展生产。擢浙江宁海(今属宁波市)知州,升刑部员外郎,进刑部郎中,迁曲靖(今属云南省曲靖市)知府。满任时,广西巡抚提名让他留任。他请归,卒。

 

杨澄中

杨澄中(1879—1932年)字剑秋,号铮者,震泽镇人。丝商家庭出身,清末秀才。后就读上海龙门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光复后,任教于上海青年会中学。民国元年(1912年)回震泽,与庄严(蓉裳)等人创办“震泽私立丝业第一初高等小学”,校址在旱桥庄宅,自任校长。由于办学有方,翌年该校被江苏省定为模范小学。9年得丝业公会中热心教育人士及邑绅施子英、施省之的资助,在镇北栅购地建造新校舍。12年学校迁入新址。学校有西式教学大楼二幢,大礼堂一座、图书、教学仪器及生物标本等完备设施,师资力量充实、雄厚。从此该校被人们称为“丝业公学”或“丝业小学”。杨在震泽教育界颇具声望,曾任震泽区教育会会长。13年,经柳亚子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担任第五区党部(震泽)常务委员。他参加国民党吴江县第一、二、三、四次代表大会,被选为第一、第二届县党部监察委员。14年10月10日,国民党吴江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在震泽召开。11日,在丝业公学举行廖仲恺追悼会,他与柳亚子等登台演讲。15年,他接纳来自绍兴的中共党员,震泽人陈味之留在丝业公学,开展革命活动,宣传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国民党转向反共后,他潜心教育。19年,与沈秩安、龚季搏募款修复震泽八景之一的“康庄别墅”。

 

徐人骥

徐人骥(1857—1946年),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黄培松榜武科进士,字梅峰,震泽镇人。早年入武乡学,跟随杭州张勤果入新疆,参加镇压回族造反,以功保举副将。五年乡试中举,六年联捷进士,回乡完婚,娶武庠生周安庆长女为妻。假满入京供职。七年九月,左宗棠出任两江(辖今江苏、安徽、江西)总督,他随调以科班出身原职任用。十三年署(上海)金山卫游击。二十七年,因浙江巡抚、御史中丞任道镕(字筱沅、筱园)的要求,带领儿子徐朴诚等进剿太湖土匪,以功保举总兵,任嘉(兴)湖(州)水陆统领。朴诚在进剿中屡有成绩,为了避嫌他没有为儿子请功,是巡抚冯汝骙(字星岩、星帅)出面,委朴诚嘉(兴)防先锋游击左营管带。全家迁嘉兴,尽天伦之乐。三十四年冯移任江西。宣统二年(1910年)他出任江西水师巡察右军统领,将家眷迁回震泽。辛亥革命兴起,南昌都督吴介璋(字复初)任职仅几个月即下野,政局不稳,徐氏父子相继归里。以后曾任松(江、上)海缉私分统。在震泽成立太湖蔬菜运销公司,每日用轮队装运上海售卖。民国22年(1933年)徐妻去世时,林森、蒋介石、汪精卫、宋子文、陈果夫等国民党政要都为之题照,盛极一时。35年徐逝世于杭州。

 

周积芹

周积芹(1869—1933年)字洛奇,震泽镇人。丝商家庭出身,晚清秀才。青年时留学日本,学政法。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嘉定县地方审判厅法官,以后,在上海任律师,随陈英士参加革命活动,与柳亚子、陈去病等人有交往。他擅长诗词,编有《绿庐诗稿》(未刊),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俞樾为之写序云“其诗清新俊逸,神韵风味俱佳。”是“南社”早期社员。民国10年(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任非常大总统,他去广州任众议院议员。11年陈炯明叛变,他随护宋庆龄突围脱险避居上海。后任黎元洪总统府顾问,政治讨论委员会委员等职。14年回震泽,出任江苏省水上警察厅总参议,江苏省实业厅顾问。15年受任阜宁县知事。16年与同乡龚季搏、周剑臣等在上海南京路大庆里开设律师事务所。其间,曾一度回震泽执行律师事务,担任震泽江丰农工银行法律顾问。22年病逝上海。

 

杨文震

杨文震(1868—1935年)字晓帆,震泽镇人。丝商家庭出身。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创设隆昌震丝经行,经营“辑里干经”出口业务,资本20万两白银,年销售量500担,最高达近千担。所产“纺织蚜牌”商标的干经,风行法国、瑞士等国家。经营中注重质量,从未发生因质量问题引起的索赔纠纷。民国元年(1912年)担任震泽丝业公会会长,处事公正,颇得同业赞许。同年创办震泽丝业公学。7年,南浔、震泽两地商界合建浔震电灯公司,杨任电灯事务所主任。他还集资开办震大钱庄,任经理。12年,他积极支持江苏女子蚕业学校师生到震泽巡回宣传科学养蚕及改良制丝,并与该校在震泽联合举办土丝改良传习所。18年,参与投资创办震丰缫丝厂。24年逝世。

 

沈建勋

沈建勋(1882—1942年)字秩安,震泽镇人。生于职员家庭,家贫,少时患病致残,跛左足。清末秀才。江震师范传习所毕业。加入中国同盟会从事革命,先后参加辛亥革命和讨袁之役。吴江的独立讨袁遭到袁军残酷镇压,失败后他一度避居上海。袁氏夭折,他回震泽致力于地方公益事业。民国2年(1913年)任震泽市禁烟专员。其后的20年间从事教育事业,创办第五高等小学,继办梅诗场小学,任校长。后又协助施省之创办私立震属初级中学,任校董。历任震属七区教育联合会会长,吴江县第三学区委员。12年当选震泽市议会副议长,同年主持创办《震属市乡公报》。13年江浙战争爆发,任红十字会震泽分会理事长,雇船去太仓等地运载难民,安置在震泽五路堂等处难民收容所。14年,四乡受虫灾颗粒无收,震泽地主设立“押佃所”拘押无力交租的佃农160余人。他不畏权势,为佃农送去煮熟的山芋和粽子充饥,并支持四乡农民打劫班房营救被押者,导致地主对沈恨之入骨,险遭暗害。他为此诉诸法律,在地主和法官勾结下反判“诬告罪”,后经上海名律师相助始得宣告无罪。23年受任县农会干事,在震泽农村防治三化螟活动中潜心维护农民利益,农民赠“泽被桑梓”匾额表示谢意。24—26年任第五区区长,主持开辟转道运河—新开河,利用开河挖出的泥叠土成山,创辟震泽公园,在修复“康庄别墅”和修筑平南公路等工作中,尽责尽力。抗战爆发后,曾任县政府第一科科长和县府秘书。31年,病逝。

 

施肇曾

施肇曾(1866—1945年)字鹿珊,号省之,震泽镇人。早年为国子监生员,曾先后就读于上海圣约翰书院、电报学校。从光绪十七年(1891年)起,先后任知县、同知、道员等职。二十年赴美任驻美使馆随员,二十二年八月任美国纽约领事馆正领事官等职。二十三年回国,任汉阳铁厂提调,兼理京汉铁路工程。三十二年五月,任沪宁铁路总办兼招商轮船局董事。三十四年,又改任沪杭甬铁路总办。民国元年(1912后),督办陇豫海铁路。2年11月获二等嘉禾勋章。3年,任国内公债局董事、漕运局总办。4年,任交通银行董事长。8年1月,全国商会公举他担任国际税法平等会赴欧总代表。同年,在震泽创办江丰农工银行,任董事长。9年,创办北平医院。10年,在无锡学宫旧址创办国学专修馆,聘请太仓唐文治主讲古代文学,并刊刻十三经读本等古籍。12年,他与胞弟施肇基等人创办震属初级中学,并任董事长,招收本镇及附近学子就近读初中。同年起,捐资重建南浔至震泽石塘。13年,任上海闸北水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永亨银行董事长。18年,出资参与创办震丰缫丝厂。22年,在震泽创办育英高中。27年,震泽被日军侵占后将育英中学迁往上海觉园并设附属育英小学。34年在上海寓所无疾而终。

 

徐朴诚

徐朴诚(1884—1953年)字普春,号乐一,震泽镇人,其父徐人骥(梅峰)为清光绪武科进士,官居江浙水军统制。他年少时就习武功,后入山东随营武备学堂就读。辛亥革命爆发,徐参加革命活动,在陈其美率领下,进攻江南制造局,击败清军,光复上海。后又参加林述庆率领的江浙沪联军,会攻江宁,率先进入南京城。当时,徐在部队任营长,后调任江苏省警察厅骑巡队长。民国2年(1913年)二次革命中,参加陈其美率领的讨袁部队,作战于淞沪。5年4月,国民党人何嘉禄受陈其美指派到吴江图谋独立讨袁,其时徐在严墓起事,并带队到震泽、平望等镇,以吴江应由吴江人据守为由,与何发生冲突。经调处,旧震泽县境及盛泽、平望归徐管辖。后吴江独立讨袁失败,徐避居上海。10年,去广州总统府参军处任参军职。13年,任游击司令,在江浙战争中,徐率旧部协助浙江皖系军阀卢永祥,在青浦作战,会同何嘉禄击败江苏直系军阀齐燮元。此后,徐任陆军团长,后升任江苏水上公安队第一区区长。23年,改任嘉兴盐务巡缉所所长。26年,担任路东游击指挥,转战于青浦、吴江、嘉善一带。28年春徐率三千余部下投敌,先后任伪师长、伪军长等职。29年春,经战地党政委员会副主席李济深策动反正,先后受任第三战区先遣军第一纵队司令及苏浙先遣军第一路总指挥等职,在敌后策应反攻。34年8月抗战胜利后,调防徐州。36年,离开军队到上海开设万利源商行,资助李济深在香港的活动经费。37年1月,加入民革组织,在李济深、王葆真领导下参加民革在上海的地下革命活动。1949年,吴江全境解放,徐曾协助中国人民解放军剿灭太湖残匪。1950年去香港,1953年病故于日本。

 

施肇基

施肇基(1877—1958年)字公立,号植之,震泽镇人。施肇曾之弟。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入江宁同文馆。十三年,考入上海圣约翰书院。十九年起,先后任驻美、俄使馆随员。二十七年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二十八年获硕士学位。同年夏,回国担任湖广总督张之洞洋务文案、兼湖北省留美学生监督。三十一年,随两江总督端方出洋考察宪政,三十二年丙午科朝试,得最优等法政科进士。后署邮传部右参议,兼京汉铁路局总办。历任外务部右丞、左丞,出使美国、墨西哥、古巴。民国元年(1912年)任唐绍仪内阁交通总长,兼代财政总长。2年,任总统府大礼官。3年6月,任驻英全权公使;8年为中国出席巴黎和会代表;9年9月,任驻美全权公使。同年,出席华盛顿会议,任中国首席代表。12年1月,任张绍曾内阁外长。4月辞职,回任驻美公使,又先后任驻英、美公使。20年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他任中国驻国联代表,寄希望国联公平仲裁,因日本退出而成泡影。20年9月,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24年,任驻美大使。26年,辞职回国。是第一、二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抗日战争期间,他任国际救济会宣传组主任,创办上海防痨协会及附设医院,任董事长。34年6月,出席国际联盟旧金山会议,任中国代表团高等顾问,参与筹建联合国。37年,任国际开发银行顾问委员会委员。1958年1月3日病逝于美国。著有《施肇基早年回忆录》。

 

曹诒孙

曹诒孙(1905—1993年)震泽镇人。民国14年(1925年)毕业于江苏省第二农校(今苏州农校)蚕科,赴日本入国立鹿儿岛高等农林学校蚕科学习。17年毕业后,考入东京高等蚕丝学校,师从立岩亨先生专攻蚕体病理学。19年学成回国,应聘淮阴农校蚕科主任,推广湖桑、良种蚕。20年任江苏省蚕丝试验场原种部(设在扬州)主任,着手拟订《蚕种制造条例和取缔法规》,旨在科学规范蚕种制造。21年任浙江大学农学院蚕体解剖及病理学讲师,又任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从事蚕体病理研究。26年任江苏省蚕丝试验场场长。日军侵占南京后,他辗转到上海租界,在江苏蚕丝专科学校任教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复任江苏省蚕丝试验场场长,接管镇江、无锡、苏州等地蚕丝机构,兼任蚕业改进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无锡蚕丝试验场技师。1951年12月起,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所研究员、蚕病组组长、病理研究室主任,后任顾问。1957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他是政协江苏省第一至五届委员,中国蚕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江苏省蚕桑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第三、四届名誉理事长。他在国内外发表有关蚕病防治和病理的论文、报告20余篇,担任《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蚕业卷》顾问和蚕病篇主编。

 

徐子为

徐子为(1906—1958年)别号恒庐,震泽镇人。出身于世代经商家庭。青少年时,从金松岑、章太炎学古文。成年后,除从事经商外,热心地方事业。民国19年(1930年)任震泽区商会主席,全国及江苏省商会执行委员。22年,协助创办私立震属育英高中,并任该校董事。24年,他联络湖州士绅,创办苏嘉湖汽车公司,任董事,开筑平(望)南(浔)公路。抗日战争前夕,他在家乡开办頔塘医院。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只身经云南、贵州入四川,在黄炎培主持的募债委员会工作。其间,多次潜返上海,筹募抗日救国公债,从敌占区抢运物资到后方。他还先后参加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民主同盟和中国民主建国会。后为南社社友,以恒庐名参加“南社湘集”。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致力于震泽育英中学复校和苏嘉湖汽车公司复业,任公司董事长,出任吴江县副议长。37年3月,当选为国民政府行宪国民代表大会江苏省代表。他还以为母亲祝寿的名义,修复震泽双杨村上被日军炸毁的大石桥。解放后,他先后参加杭州麻袋厂、常州大成纱厂、南京毛纺厂的筹建和复业工作。1958年,在南京工商联学习时逝世。徐子为生前诗、字、文皆擅长,喜收藏古籍字画。现震泽中学所藏古籍不少原系他所收藏。他在上海收藏的字画,家人遵照他的遗嘱全部捐献给上海文史馆。

 

宋霖若

宋霖若(1897—1961年)名?,一名柏生,字霖若,震泽镇人。15岁拜浙江德清金子久为师,3年满师即在震泽悬壶行医。因医术精湛,至抗日战争前已培养门生约40人。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一度赴沪行医,旋又返里,曾任吴江县中医公会常务委员,担任县政府建设股主任。解放后,参加吴江县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他深入农村取得防治血吸虫病的第一手资料,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血吸虫病取得显著效果,著有《中医治疗血吸虫病》。1960年,宋霖若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教卫生群英大会。在群英会上,他见到了自己的门人和再传门人,一时传为美谈。次年因肺癌逝世。宋霖若还著有《小儿暑热消渴证治》、《中医肺病疗法》、《黄疸证治》、《中医治疗高血压》等。

 

黄文东

黄文东(1902—1981年)字蔚春,震泽镇人。就读于上海中医专科学校。毕业后返乡行医达十年,深受大众信任。民国20年(1931年),应邀去上海在母校执教,任教务长,凡17年。自此,黄文东扎根上海,为中医教育事业作贡献。解放后,他先后担任上海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和附属龙华医院内科主任,中医学院院长、教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上海分会理事长等职,培养大量医学专业人才。曾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并受奖。黄文东著作有《丁氏学派的形成和学术上的成就》,《黄文东医案》等。他还受国家卫生部委托主编了供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使用的《中医内科学》。

 

吴义琛

吴义琛(1914—1949年),女,震泽镇人,革命烈士。民国19年(1930年)毕业于震属初级中学。20年考入苏州女子师范学校。正值“九一八”事变发生,她和同学去南京请愿,强烈要求政府立即采取行动,抗日救国,却被国民党政府的军队强行驱散。从此她看清了政府的腐败,决心去寻找真理与希望。23年,从苏州女子师范毕业,分配到杭州清泰门外稔稼桥小学(现万年青小学)任教。26年,日军侵华,杭州沦陷,她辞教回乡。27年初,她女扮男装,穿长衫,戴礼帽去皖南泾县茂林地区参加新四军。先在教导队学习,后去华中五分校任教。30年1月7日,发生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她随部队突围转移至苏北淮阴、淮安地区参加游击战斗。35年6月,国民党军队悍然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她当时担任苏北军区政治部机关政治指导员,随部队参加在苏北、鲁南地带的战斗,不幸在战斗中身负重伤,送山东济南医院治疗,医治无效,1949年7月25日牺牲。吴义琛烈士的遗体安葬于济南市东门外白马山。

吴毓骍

吴毓骍(1925—1950年)浙江省瑞安县人,革命烈士。毕业于温州师范学校。民国35年(1946年)秋,他到严墓区合作社任指导员,聘请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师生指导当地农民科学养蚕,使农民获益匪浅。他还与张光启等人办夜校,教农民识字唱歌。37年春,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光明前景愈加明朗,他思想日益进步成熟。是年冬天,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迎接解放的斗争中。解放后,吴毓骍任严墓区收茧委员会主任,负责收购鲜茧兼管合作社工作。他发动群众帮助剿匪部队在农村剿匪肃特,借粮支前。1950年,他被分配到震泽区开弦弓乡任乡长。是年春荒严重,他组织群众生产自救以工代赈,并将大批救灾粮分发到群众手中。5月初,县政府又发下一批救灾粮,规定要分发给贫雇农,但一些坏分子企图平分救灾粮,向贫农勒索大米。面对严峻形势,他鼓励群众坚持斗争。5月17日下午2时许,他身佩短枪只身在鱼池村召集贫雇农开会,布置分发救灾粮。国民党匪特张本、贺国荣等4人突然包围会场,向吴开枪。吴身中7弹牺牲。吴毓骍烈士的遗体葬在震泽公园内。枪杀吴的匪特先后被人民政府镇压。

 

李耀万

李耀万(1933—1954年)江苏省苏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革命烈士。1954年8月,吴江县遭受重大水灾,震泽镇灾情严重。李随部队派驻震泽抢险救灾,到勤幸大队黄家庄村带领和协助农民修堤抗洪。该村所在的浴字圩,圩外洪水茫茫,浊流滔滔,圩内有600亩稻田,随时有被圩外大水冲决淹没的可能。他率村民不分昼夜填泥筑坝,加高加固圩堤。突然,堤坝下出现漏水洞,圩堤面临坝塌的危险。他奋不顾身地跳进水里,一心想用自己的身体堵漏,无奈水流湍急,自己被汹涌的激流卷走。经村民全力抢救出水时,21岁的李耀万已光荣献身。圩内600亩田,在李耀万舍己为公精神鼓舞下,农民日夜防洪,终于保住而未被淹没。吴江县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李耀万烈士的遗体安葬在震泽公园烈士陵园。

 

孙二云

孙二云(1939—1968年)震泽镇人,革命烈士。1954年震泽初级中学毕业后考取苏州三中,1957年进入上海交通大学深造,1962年交大毕业后入伍参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字215部队当研究实习员。1965年下连队锻炼。由于工作认真,表现突出,被评为五好战士。他在读书期间勤奋刻苦,成绩优异,干工作踏实负责,为人们称赞。1968年初,在内蒙古自治区担任测试新型武器性能的特殊任务。2月8日下午,包头市郊野的室内冷到摄氏零下30度,室外风雪交加,天寒地冻,正是测试武器性能的最佳时机。他不顾个人安危坚持在测试现场。在第三次测试数据时,发生事故,不幸牺牲。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追认他为烈士。孙二云烈士的骨灰安葬在震泽公园烈士陵园。

 

陈耀庭

陈耀庭(1932—1970年)震泽镇人,革命烈士。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选送到华东军政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二局任机要员。1955年5月,从部队复员,9月,以调干生身份考入复旦大学生物系。1961年毕业,分配至江西瑞金大学任教。因对“大跃进”提出不同看法,对彭德怀受冤表示不平,蒙受攻击“三面红旗”的不白之冤,1962年调至赣南医专当教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不顾个人安危,对这场运动提出反对意见。在妻子谢聚璋配合下,先后写了《辱骂不是战斗——驳〈“修养”的要害是背叛无产阶级专政〉》等13篇文章和《致毛泽东信》等14封信,共10余万字。他用大量事实证明“文化大革命”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错误的,林彪、江青是名副其实的埋在毛泽东身旁的两颗最大的定时炸弹,并对刘少奇的冤狱表示极大愤慨。他指出,这场浩劫一定会得到清算。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他敢于坚持真理的行为被定为“反革命”案件。1967年12月被捕,1970年3月被判处死刑,3月19日牺牲。妻子谢聚璋1968年2月11日被捕,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1971年7月11日死于劳改农场。1980年10月,中共江西省委为陈耀庭夫妇冤案彻底平反昭雪。11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俩为革命烈士。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