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8日 星期日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梅堰镇志 >> 第五卷(科教文卫)第六章(卫  生)

第五卷(科教文卫)第六章(卫  生)

2012/12/23 19:07:23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5703

第一节 医疗机构

私人诊所据《新黎里》报载民国13年(1924),卫干臣在石皮弄挂牌行医,主治中医内外科各类疾病;民国26年,王炳华也在石皮弄挂牌行医,主治中医内科疾病。是年,陈少江在梅堰染店内开设儿科。震泽人许定初于民国35年在上塘西尾租私房开设西医内科诊所,这是镇上最早的西医;同年,王素秋、张益仁在下塘王家厅开办儿科;陈建民于民国38年在上塘中药店内附设中医;同年吴大雄在春园茶馆内附设诊所,以妇科为主。另绍兴人方凤标的牙科也在梅堰挂牌行医。

还有星散在梅堰乡各村的民间医生。民国26年前后三官大桥的沈鸣皋,在本村设小儿科,每天上午到徐卯生药店门诊,至民国36年因病故停止;秋泽村的戚少卿设中医内科,治伤寒较有名;南桥村的徐云青治喉疾;夏脚浜的徐云森为内外科医生。

19524月,在下塘塘桥西成立梅堰联合诊所,所长王炳华,所内有中医内、外科医师各1人、助产士2人,共4名医务人员。

梅堰镇卫生院 19585月,据县卫生科指令,平望联合医院抽调倪君安等3人到梅堰组建平望联合医院附属梅堰民办医院,并由平望联合医院暂拨价值600元医药物资作底。医院吸收了原梅堰联合诊所医务成员4名与梅堰个体开业医师1人,县妇保所调派妇保专业人员陈菊芬到此院负责专业工作。全院共有医务人员9名,开设内、外、儿、妇产4科,设有观察床。地点在下塘油车港,租用民房4间。是年61日开始医务工作。初三个月收入上缴平望联合医院,支出报销,第四个月起经济上脱离平望医院,自负盈亏。19591月奉令改名为梅堰人民公社医院,并搬迁到上塘,租用民房10间,科室有中医和西医内外科及妇产等专科,有住院床位6张,增设化验室,开展血、尿、粪三大常规检验;有医务人员17名,同时招收6名大队保健员,主要分片开展妇幼保健与血防工作。医院诊疗业务收入年年有盈余,到1962年已累计两万元左右。

1963年初,医院自筹资金3500元,在上塘镇东端新建公社医院,两排平屋12间,160平方米。专业人员由医专院校毕业生分配和社会城镇青年安排专业培训后上岗,计19人。19636月,又奉令改称梅堰联合诊所。诊所内设床位10张,门诊科室为内、外、妇产科及检验室;所外设秋泽、庙头分诊所。诊所设指导员为负责人,首任陈芝范。规定医生轮流深入农村开展血防等基层医疗卫生工作。

1968年遵照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全院三分之二的医务人员下放到大队当赤脚医生。

19713月下放医务人员全部回院,人员发展到24人。办医形式改为与大队赤脚医生上下轮流对换制。扩建住院部14间,220平方米,床位22张。1972年上级调拨30毫安X光机1台,设立放射科,增添检验器材,创建手术室。平望地区医院经常派医生来指导计划生育绝育手术及下腹部手术。1973年省工人医院医疗队来指导开展医疗卫生工作。同年套建住院楼为血吸虫病治疗病房和职工宿舍,计220平方米。1978年起原公社卫生组归属卫生院设立防疫、保健组,专职从事预防保健社会卫生工作。1978年又翻建门诊楼370平方米,主要扩充放射科、检验生化室。1979年检验科又增添生化设备。


19751月更名为梅堰公社卫生院,后为乡卫生院、镇卫生院。19883月迁入梅新街西端的新建卫生院。新院门诊、住院综合大楼总面积2210平方米,耗资35万元。有病房16间,床位30只和专用产房。还建宿舍楼1幢,500平方米。1990年起陆续添置更新检验、生化设备,有200毫安X光机、B超仪和心电图机各1台,外科增添激光仪等。1996年,该卫生院在编人员34人,其中主治医生5人;有9个科室、30张床位,全年业务总额130万元。院内有5名医师先后在《苏州医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8篇。1990年,梅堰镇卫生院被苏州市卫生局命名为“苏州市示范卫生院”。

1996年梅堰镇卫生院医疗设备一览表

村卫生室 前身系大队合作医疗站。19688月有立新、卫星、红卫等12个大队办起大队合作医疗站。至年底队队办起合作医疗站。卫生室初建时,一般只有1间房屋、1只保健箱、1张办公桌、1张观察床、1只备有2030种常用药品的小药橱等设备。1987年经县卫生局验收,梅堰乡有11个村的卫生室达到合格标准,1988年又有5个村的卫生室达到合格标准,合格率为80%。按苏州市卫生局甲级卫生室标准改造,经苏州、吴江市卫生局验收,1996年有13个村卫生室评为甲级卫生室;联合、龙北、庙头3个村为示范卫生室,达到两间三室,甚至四五室,即有诊疗室、治疗室、观察室、妇幼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室和药剂药库等。

1996年梅堰镇各村卫生室一览表

 

第二节 乡村医生与管理机构

乡村保健医生 乡村保健医生前身是赤脚医生。赤脚医生的来源主要有公社下放医生和大队选派培养两种,也有的大队用民间医生和部队退伍的卫生员。70年代,经分批培养,每个大队有24名赤脚医生,最多时全公社达67名。赤脚医生的首要任务是大力推广祖国医学“一根针、一把草、一双手”,即运用针灸、中草药、推拿、理疗等新医疗法来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并着重贯彻
“预防为主”方针,开展血防、卫生防疫工作。

1984年起赤脚医生改称为乡村保健医生或乡村保健员,全乡共有36名,1996年为38人。

19841996年梅堰镇(乡)20个村卫生室人员一览表

1990年起贯彻落实县(市)农工部有关文件及镇党委、政府(9079号文件精神,实行镇统管、村定补、镇奖惩的报酬制度,稳定了乡村医生队伍。庙头村庄菊生199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保健医生,并出席全国乡村优秀医生表彰大会。

医管会 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简称医管会),它是农村开展合作医疗工作的领导协调组织,下设办公室。1978年建立梅堰公社医管会,19837月为乡医管会,19888月为镇医管会,均由卫生院防保机构兼职管理。199011月镇党委、政府发出(9079号文件,调整、充实管理机构,增设专职办公室主任,对各村卫生室实行统一购药、统一收费上缴结账,对乡村保健医生实行统一考评奖惩的管理制度,实行村办镇管制度。199611月办公室改名为镇农村卫生管理所,为镇政府领导的全民事业单位。

第三节 疫情与防疫

疫情 40年代后期有霍乱、天花、白喉、疟疾、麻疹、脑膜炎等重大瘟疫流行。如民国33年(1944)流行霍乱,玉堂村团圞浜某户死3人;庙头村东港村死5人。民国35年初夏,霍乱肆虐,三官桥的金家浜死7人,郭家扇死2人;双浜村的唐家浜死5人。

6070年代主要有疟疾、麻疹、脑膜炎、肝炎等流行疾病。1961年龙南、龙北大队曾发生恶性疟疾流行。1964年流行性脑膜炎的零星流行;1973年红星大队等地麻疹大流行,全公社死3人;1979年在红卫、新华等大队肝炎大流行,均对梅堰群众的生命、身体、生产、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


19691976年梅堰公社传染病流行情况统计表    单位:人

 

 

 


 

预防接种 196910月,公社成立卫生组(后更名为血防办公室,后又复名为卫生组,1978年改属医院,为防保组),贯彻党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方针,专司预防接种等工作。

50年代初,牛痘由玉堂个体医生接种。1956年梅堰联合诊所也派人下乡接种,接种方法是划痕法。19625月,县卫生局组织中队到梅堰,公社医院抽调8名医务人员与之配合,划片下乡,注射2号病疫苗。1969年前后,公社组织人员对各大队开展大便化验,检查钩虫、丝虫、蛔虫等地方性寄生虫病。1959年、1969年和1982年三次全公社进行麻风病普查,共查出患者累计17人(其中1人曾住麻防医院),治愈8人,死亡9人。预防接种起初均为免费,1985年始,逐渐收费,如流脑、乙脑、门诊接种卡介苗,都收取劳务费。

1984年梅堰乡卫生院开设计划免疫门诊。灰质炎苗(小儿麻痹糖丸)、麻疹苗、卡介苗、百白破苗“四苗”计划免疫门诊接种工作均按省儿童计划免疫程序开展,具体实施均按县(市)主管与业务部门的具体安排及技术指导进行。伤寒、流脑、甲肝等疫苗的预防接种,同样按县(市)主管和业务部门根据流行季节及某种疾病流行情况具体部署安排进行。医院防保组充分运用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的作用,发挥乡村保健医生预防保健的力量开展工作。1990年起,梅堰镇的“四苗”覆盖率就连续保持达到100%,其它各苗接种率都达98%以上,故各类传染病有了大幅度下降。


 


19891996年梅堰镇(乡)少儿预防接种人数(率)统计表

第四节 血吸虫病的病情与防治

疫区疫情 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一种寄生虫病,梅堰曾是遭受瘟神摧残的重灾区。在美教授福斯特的《日本血吸虫病的研究》一书附图中,民国13年(1924)梅堰被列入血吸虫病流行区。历史资料反映2040年代村村有病人,处处有钉螺。全镇历史累计有螺面积达52.67万平方米,有血吸虫病人达7843人,占总人数26.36%


19691975年梅堰公社血防基本情况表


50年代血吸虫病危害梅堰不少村,人亡户绝,田野荒芜,“臌胀病人”比比皆是。庙头村后港、玉堂村南湾港、城角村朱鸭港和小港佬等自然村,几乎是条条河浜有钉螺,户户人家有病人,甚至一家几代是血吸虫病人。城角村小港佬,民国15年有六十多户人家、二百余人,到19495月前有73人死于“臌胀病”,有21户全家死亡,23户拆房卖屋105间,外出讨饭22人,到19494月只剩下1963人。这63人中患有血吸虫病的就有61人,当时梅堰流传这样的民谣∶“勿要刀上死绳上死,只要到小港佬去做女婿,嫁到小港佬就要死。”几乎成为一个死亡之村。

灭螺治病 梅堰地区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始于1953年,由县血防站组织的血防小分队,在当地联合诊所医务人员配合下,先在城角、庙头、龙北、大敕等地宣传发动,调查摸底,查病查螺。1956年落实毛主席“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号召,运用多种形式,开展了血吸虫病危害“五生”(生活、生产、生命、生长、生育)的宣传教育活动。1958年,毛主席《送瘟神》诗篇的发表,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掀起了大搞血防的群众运动。各大队选派思想好的青年由公社组织送到县血防站培训。这批血防保健员回大队后全面开展查螺查病工作。当时20个大队一天共查出有螺面积91.448平方米,对查出的有螺地区全部用铲埋加五氯酚钠浸杀。查病开始全部粪检,后来发展采用血吸虫抗原皮内试验和对螺情重点大队的粪便检查。大规模普查共查出阳性病人3173人,对查出的病人用洒石酸锑钾静脉注射治疗。疗程由原来的20天、15天、7天改进到3天。初步摸清了全公社的螺情、病情流行情况。

1970年县委贯彻中央(19702号和49号文件精神,从公社党委到大队支部都有1名分管血防的领导亲自抓,由下放的医务人员、大队赤脚医生和生产队卫生员经过专业培训后开展查螺工作。共新查出有螺面积474.66平方米,有螺面积累计达517.89平方米,比原来掌握的螺情增加5.2倍。查出的螺点据不同地形环境全部采用土埋、药浸的方法进行灭螺。在河、港、浜、滩等地还采用修筑灭螺带的方法,既灭光钉螺又铲除钉螺孳生环境。1972年起由县统一组织查病专业队,成立中队,下设分队,派驻公社。再分若干小组,每组有68名经过专业培训的赤脚化验员,深入大队,开展工作。每个受检群众,从三送三检到七送七检,约十天到十五天完成1个大队的粪检查病工作。从1971年至1975年连续5年的全民查病,全社又查出病人达4725人。查出的病人采用分期分批治疗,治疗方案由原来单一的锑剂注射改为口服锑剂273片和846片及F30066片。随着医学发展,后来改用吡喹酮。治疗药物的改换既缩短疗程,又安全有效,治愈了大批病人。

1970年至1980年,在狠抓查灭螺,查治病的同时,还全面开展粪水管理,各大队都实行集体倒洗马桶、马桶不准下河的制度,粪坑全部实行搭棚加盖,取缔沿河和露天粪缸。全面挖饮水井,全公社拥有灶边井、联户井3746眼。

1975年起未发现过螺点,连续粪检未发现阳性病人,资料图账齐全,螺情下降100%,病情下降100%1976年经上级考核、验收,全社基本达到消灭血吸虫病的要求。但仍年年坚持查螺查病和治疗,巩固成果。方法不断改进∶查螺实行分圩查、分环境系统查、按各类环境抽点监测查等。查病重点∶对中小学生作新感染调查,渔民、船民、外来流动人员、历史病人有体征者作为查病对象,无史者采用皮试,有史者或皮试阳性者采用抽血环试。查出阳性病人均采用吡喹酮治疗。1994年梅堰镇代表吴江市接受江苏省消灭血吸虫病达标验收考核,顺利通过。考核达标后,继续坚持监测,查螺查病,决不让瘟神死灰复燃。


 


1969

 

1980年梅堰公社血吸虫病粪检情况表


19811996年梅堰镇(公社、乡)血吸虫病防治情况表


第五节 公共卫生

一、环境卫生

50年代初,梅堰地区各乡就建立了乡卫生委员会,由乡长、农会主任、中队长等1315人组成,乡长任主任。各村设立卫生小组,利用村民会、黑板报等形式,宣传反对美帝细菌战及卫生工作的重要意义,镇上还进行街头化妆宣传,提倡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在河内洗刷马桶,粪缸加盖,死猫死狗埋在地下。集镇上清管机构的管理人员由乡政府财政会计兼任,有清洁人员3名,具体负责街道清扫和早晨给居民倒洗马桶。

1958年,梅堰公社掀起了“除四害,讲卫生”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全公社灭鼠3459只、麻雀2358只。小学生在寒假人人参加挖蝇蛹活动。

1959年,公社卫生委员会更名为公社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社长任主任委员,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公社爱国卫生工作;大队由副大队长负责。是年,全公社开展两次大规模的卫生突击运动,公路及所有大路两旁都达到无杂草要求。清除杂草垃圾17050吨作肥料,室内外基本干净、光洁,用土办法烟熏房屋计3083间,疏通沟渠1049,修建厕所178座,各生产队修建牲畜圈窝666个。还消灭了大批鼠、雀及蚊蝇。双浜大队为搞卫生试点,书记挂帅,填平了一切污水沟、潭,铲除了蚊蝇孳生场所,粪缸全面加盖。

1961年国庆前夕,集镇上10个单位,抽出489人参加为时3天的爱国卫生运动,清除杂草垃圾九吨多,送农村作肥料。

80年代初,在“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中,以治脏为重点,大搞市容整顿,集镇清除不卫生死角9处,新砌垃圾箱25只,还植树近两万棵,新铺街道路面近三万平方米,每年夏季投放灭蟑螂药1600包,灭蝇药23公斤多。

为了改变集镇卫生面貌,成为洁、齐、美的文明卫生集镇,乡政府于198610月出台《梅堰乡集镇卫生管理条例(试行)》12条,使各单位和集镇居民的卫生工作更趋规范化和可操作性。19888月梅堰镇成立了市容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市容管理办公室和执法队。镇市容管理领导小组由政府、公安、工商、村建、环保、环卫等部门派员组成,副镇长张学明任组长;市容管理办公室由徐马兴任主任,下有执法队员3人;同时出台的《梅堰镇市容卫生管理实施细则》523条和《实行门前环境“三包”责任制管理的规定》5条,都于91日起执行。

19891月,为了进一步巩固灭鼠成果,创造无鼠镇,供销社、商业公司、粮管所、卫生院、爱卫办、缫丝厂、丝织厂,以及龙北、双浜、联合、玉堂、庙头5村,共突击投放灭鼠药305公斤。是年12月中旬,又统一搞了一次灭鼠突击活动,秋泽、麻漾、光明、城角、平安、玉堂6村,缫丝厂、丝织厂、衬衫厂、新联分厂4厂和卫生院、粮管所、爱卫办等单位,共投放灭鼠药300公斤。两次突击灭鼠,取得了成效,1991年梅堰镇获“吴江县灭鼠先进镇区”称号。

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集镇上先后填平了网船浜、和尚浜和西浜等有名的臭水浜。铲除了蚊子滋生地,净化了环境。

19915月,梅堰镇成立城镇管理领导小组,组长沈锦清,同时撤销梅堰镇市容执法队,成立梅堰镇城镇管理监察队。从65起,所有机动车辆按指定地点停放,并按规定收取管理费;自行车免费停在规定划线地段。从616起,所有摊贩、个体户棚全部迁移到网船浜西侧,做到无乱设摊现象。1995年底,环卫组与城管队有管理人员4人,环卫组有职工15名,负责全镇街路、弄及公共场所的清扫,垃圾箱与果壳箱的清倒与保洁和全镇厕所的保洁,以及镇区清晨倒刷部分居民的马桶。城管队有职工10人,负责镇区内镇容镇貌的管理,督促检查商店门前三包(包绿化、卫生、秩序)工作,不准擅自设摊,不准乱停车(包括自行车、摩托车、汽车),还要监督镇区内是否有乱搭乱建、乱开门档以及乱堆建筑材料事情的发生。

90年代以来,梅堰有许多单位和个人先后获得吴江(县)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称号∶19901991年度先进单位20个、先进个人4人;19921993年度,先进单位17个、先进个人5人;19941995年度,先进单位22个、先进个人6人。

梅堰乡(镇)也获得多项荣誉∶1989年被县评为“吴江县卫生先进乡镇”,1991年、1993年被苏州市爱卫会命名为“苏州市爱国卫生先进镇”,1994年又被吴江市命名为“灭蟑螂先进镇区”。

二、粪便管理

50年代初,梅堰集镇上就有清管机构,具体负责集镇街道的清扫和清晨替居民倒洗马桶。倒洗马桶的范围∶上塘东起供销社石化部,西至粮管所新仓库,北到梅新街;下塘,东始油车港,西至供销社商业职工宿舍。清洁人员3人,管理人员由乡政府财政会计兼管。在农村,60年代中也做到队队有清洁员,专职管理,健全专人倒洗马桶的制度。


19661月分片召开全公社保洁员会议,主要落实粪便管理。首先以龙北大队为试点,做到马桶不下河,专人倒洗,粪便作价归队,粪缸小型集中,搭棚加盖。接着龙南、曙光、红卫、前进、跃进、卫星6个大队也做到马桶不下河,专人倒洗,接着红旗、先锋的部分小队也这样做。这年9月全社89个生产队,造粪池140只。详见附表∶

19669月梅堰公社粪管情况表



1973年,县革委要求因地制宜改建和新建无害化厕所,6月底前有4个大队的50%生产队建立无害化厕所。

80年代后期许多农家新宅已安装卫生设施,有了抽水马桶,取消了三桶(马桶、脚桶、水桶),到1995年,联合、双浜两村村民卫生户厕普及率均在85%以上,无害化户厕普及率也均在60%左右。集镇尚有少数居民的马桶,由环卫组3名职工在清晨倒刷。

三、创建省级卫生镇

1995年梅堰镇被吴江市列为第一批创建省级卫生镇。

1995年春成立了由镇长为组长的19名成员组成的创建卫生城镇领导小组,并先后五次召开各单位一把手会议,使全镇的创建工作全面、有序、深入、持久地展开。

这次创建的范围是镇区和联合、双浜两个行政村,检查内容有∶爱国卫生组织、单位居民区卫生、健康教育、市容环境和公共场所卫生、环境保护、饮用水卫生、食品卫生和治害防病九个方面,有110项检查方法及评价依据。为此,梅堰镇前后召开大小会议21次,分发卫生科普材料12950份,入户率达95%1995年共放映7场次4706人次观看的卫生知识科教片;通过镇政府宣传车与镇广播电视站的有线电视及自办节目,宣传卫生知识和《镇区范围九不准规定》;另外还书写标语、横幅38块(条),建有宣传画廊2处、橱窗36处、黑板报68块(包括联展1次),发放《创建简讯》8期。

1995年,全镇先后共出动三万二千多人次参加创建活动,城郊结合部也投入五千三百多人次,参加除草、填潭、平整场地,使镇区和郊区的环境明显改善。在创建中,梅新街两侧新砌花坛52只,人行道铺设地砖,并往西延伸,贯通堰月路,全长850;拆除镇区所有旧垃圾箱,配置封闭式垃圾桶41只,沿街设果壳箱40只;新建和改建了3座配三格式化粪池的水冲式公厕,达到三类标准,并派专人管理;1995年环卫所有4人负责厕所和粪便管理,爱卫办环境保洁队有11人和除害消杀队有3人、街道有民办保洁员4人、镇区专职环保人员有1人做好各项卫生工作;有吸粪车、垃圾起吊车、洒水车各1辆,人力车8辆和用于打涝漂浮物的船1只;粪便和垃圾的清运率均达100%。每年绿化投入十余万元,镇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5%,人均绿化面积3.5平方米。到1995年,已有中心小学、差别化涤纶厂等8个单位获得省级绿化达标证书。健康教育从学校、医院等重点单位由点到面开展;到1995年,中小学与机关3家已为无烟单位;门前“三包”和门内达标,至1995年共签订214户,占应签订户的100%,检查时抽查知晓率为100%,并健全检查制度。1995年镇政府已组织有关职能部门检查十多次,使市容环境卫生落实到实处。

食品行业卫生严格按照《食品卫生法》和《公共场所行业卫生管理条件》的要求执行,卫生许可证、健康证、培训证持证率达100%;从业人员体检率、“六病”(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它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调离率、卫生知识培训率均达到100%;各饮食店和食堂的消毒橱、消毒柜配备率达100%

除害防病方面,灭鼠灭蟑螂,1991年、1994年已获先进镇区称号,镇区蚊、蝇密度得到有效控制;一贯坚持“预防为主”,包括农村在内,已多年未暴发疫情。1994年甲、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为344.5610万,肠道传染病发病率为299.4810万,传染病漏报为零。全镇“四苗”覆盖率1994年为100%

在环境保护方面,政府与21个行政村和26家镇办企业签订了环保目标责任书,1993年就投入60万元在开发区新建统一排污站1所,1995年已投入使用,有效地减轻了水污染承受力。污水处理达标率达86.4%1994年到1995年新建项目13个,没有一个是重污染企业,新上项目的环保总投资22万元。还狠抓铸件厂冲天炉的改造,掼桶机、打磨机全面装上吸尘器,镇区无高烟囱冒黑烟,生活锅炉正在加紧改造。镇区98%以上的居民户用上液化气。全镇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处理率达100%,综合利用率达100%

镇区居民饮用自来水在1993年就达100%,在此基础上,加紧农村的改水工作,至1995年底自来水入户率和村民受益率都达到90%以上。

1995122021日,经受了苏州市卫生镇考核检查团第三分团,按《江苏省卫生镇考核标准》,分7个专业组,深入镇区八十多个单位(点)及两个行政村进行现场察看,严格检查。在情况通报会上,检查团认为梅堰镇已达到了《江苏省卫生镇标准》的基本要求。这样省级卫生镇村的创建获得苏州市调研通过。检查团还认为,联合村和双浜村已达到江苏省卫生村标准,建议苏州市爱卫会予以命名,授予奖牌和证书,并报省爱卫会备案。1996年,联合与双浜两村分别被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江苏省卫生村”铜牌。

 

第六节 医疗保健制度

一、公费医疗

195211月,吴江县成立公费医疗预防实施管理委员会,制订《吴江县公费医疗预防暂行实施办法》,梅堰地区各乡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开始享受公费医疗,治病所需医疗费用由国家承担,按每人每年15元掌握。因公费医疗经费逐年超支,1980年,每人每年的公费医疗经费调整为30元,个人医疗费仍全部报销。1986年,改革公费医疗制度,国家拨发每人每年60元由单位包干,超支部分由地方财政贴补或单位解决。如梅堰中学,1986年享受公费医疗有32人,全年共超支879.24元,全部由单位解决。1995年,国家拨发每人每年的公费医疗费调整为110元,梅堰中学75人享受公费医疗,共超支3.05万元,由吴江市地方财政贴补2.4万元、单位承担0.65万元予以解决。

1995年底,全镇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享受公费医疗人数为277人,实际支出30.99万元,超支26万多元,也由地方财政和各单位两方承担解决。

二、劳保医疗

195610月,梅堰粮库等单位执行《劳动保险条例》,实行劳动保健医疗,职工家属治病药费可以报销一半。19589月,供销社也实行劳保制度。1978年,集体所有制单位开始参照实施劳保制度。

1995年底,供销社、商业公司、粮管所等企业单位,享受劳保医疗人员358人。

供销社劳保医疗 1989年之前,职工医疗费是实报实销。1986年,总支付医疗费用0.85万元,年平均人数为114人,年人均医疗费用为74.56元。1990年起,医疗费用实行包干,规定为∶职工工龄未满5年者每年72元,超支报70%;工龄满5年不足10年者每年96元,超支报75%;工龄满10年不足20年者每年120元,超支部分工龄不满16年者报80%,工龄满16年者报85%。工龄20年以上者每年144元,超支报90%。凡重病住院费用实报实销,并实行医疗费用登记卡手续。1990年总支付医疗费用2.45万元。1995年根据实情,对包干规定进行修改∶工龄未满5年每年报144元,超支报20%;工龄1019年每年报244元,超支报40%;工龄20年以上每年报288元,超支报50%。重病开刀实报实销,其它病一律按上述规定执行。CT扫描不予报销,癌症除外。是年单位总支医疗费用4.1万元。实行医疗费用包干后,年终医疗费用(包干部分)节余者奖50%。退休职工仍实报实销∶19860.19万元、19900.82万元、19953.7万元。

商业公司劳保医疗 1986年规定每个职工劳保医疗费为每人每年40元,超支部分可报支70%,如外地就医需先经领导批准,否则不予报支。1989年起,医疗费用实行定额包干,按职工工龄计算,每月发放,具体是∶工龄5年以下者,每月5元;工龄5年以上10年以下者,每月6元;工龄10年以上20年以下者,每月7元;工龄20年以上者每月8元。对大病、长病、疑难病患者,本人提出申请,经领导批准,仍按原办法40元以内报100%,超支部分报70%,但必须扣回年内发放的医疗包干费。1995年仍执行此办法。

镇村办企业职工劳保医疗 由各单位自行决定,原则规定每人每年由单位支付职工一定金额的医疗费,超支部分酌情补助。如新联分厂19871988年规定职工医疗费每人每月2元附在工资内下发;1989年到1995年,规定职工医药费每人每月3元附在工资内下发,超支部分多渠道补助,如1994年到1995年,对因患病发生困难职工共20人,厂方共补助6000元,另发动了1042人次募捐2922.30元,也补助给这些特困职工。如村办联合焊割设备厂,1995年规定每人每年由单位支付职工医药费24元,如患重病,超支较大的则由厂部讨论,酌情补助。

三、农村合作医疗

1969年,梅堰公社队队实行互助共济的队办队管合作医疗保健制度。由社员个人和大队集体共同出资,实行看病记账,年终结算,部分报销。当时每个大队凡是本大队户口在册人员,人人参加。大队(村)成立合作医疗管理小组,由大队长(村主任)为组长,赤脚医生(乡村保健医生)、大队(村)会计、合作医疗站会计、生产队队长(村民小组长)为小组人员。基金筹集∶1970年开始,个人1元,集体补贴1元(一般由村级企业公益金支出);19851990年,个人2元,集体补贴2元,方法同前。合作医疗经济账目,由会计结算,年终上墙公布。凡参加合作医疗者,全年门诊出诊、医药费,一般可享受80%的报销,转院全年一般可报金额(要有转院证明及发票)∶250元内报医药费30%100元内独子报80%、退伍军人报50%。乡村医生大多运用针灸和中草药,所以19701989年,大多数(村)年年有一点节余。

1991年初,原先的合作医疗制度陆续解体,多数村实行谁看病、谁负责的自费医疗,部分村采用“一脚踢”承包。1991年,改革传统合作医疗,把社会保险机制引入合作医疗,实行大额合作医疗(大额以500元起报)。1996年,个人出资6元,村集体扶持每人4元,市财政补贴每人每年0.5元,镇财政补贴每人每年1元。大额合作医疗筹资形成了“以个人投资为主,村集体扶持,政府适当支持”的机制。19911996年共有2337人受益,获得补偿金额合计99.85万元。

大额合作医疗基金使用坚持“以户为单位投保,先投保后享受”的原则,并实行“专立账册,专人负责,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的四专管理,做到量入为出,略有节余的运行机制。详见附表∶


 

19911996年梅堰镇高额合作医疗基金收支情况表


第七节 保 健

一、妇幼保健

新法接生 1951年梅堰各乡推行新法接生,取缔、改造老产婆,严禁导致生命危险的老法打胎。19571月,全乡每个高级社内有23名接生员。1958年,三官桥、双浜等大队设简陋的产院,有简易产床4张;同年,梅堰民办医院设立妇产科,各大队配备接生员。1963年各大队有新法接生员2名,同年对16名新手进行为期10天培训。1970年,各大队配备女赤脚医生,负责新法接生。1973年新法接生率达100%1982年起推广科学接生,实施围产期保健,对孕妇实施系统管理,住院分娩率1983年为70%1988年为100%。孕产妇死亡率由1986年的20‰下降至1995年的0‰;婴儿死亡率由199218.7‰,下降至1995年的14.7‰。


 


19891996年梅堰镇妇女分娩统计表



妇女病防治 1958年,医院有专职的妇保人员。1970年各大队配备女赤脚医生,负责妇幼保健工作。1975年,在企事业单位职工中实行“四期”(经期、怀孕期、产期、哺乳期)保护,推行了“三调三不调”(月经期调干不调湿,怀孕期调轻不调重,哺乳期调近不调远)的劳动保护制度。1985年缫丝厂、新钢厂、新联分厂、纺材厂、丝织厂、机架厂、电热电器厂等单位建立了妇女卫生室,其中缫丝厂已改建了妇女冲洗室。1989年,镇政府专门发文件,对女职工劳动保护,将女职工的产假增加15天,每月发放卫生用品,1995年全镇有2600多人享受这种待遇。妇科病每3年普查一次,1995年全镇查治17个单位的1006名妇女,患病率明显下降,子宫下垂症基本根治。

妇科病的普查始于1983年,参加普查单位30个,人数1060人,查出妇女疾病有阴道炎、宫颈炎、宫颈糜烂、盆腔炎、子宫下垂、盆腔囊肿、乳房纤维瘤、乳房小叶增生、子宫脱垂等。对查出患病者,根据病种与程度不同,采用物理、理疗、药物和手术等措施对症治疗。1993年和1996年又组织力量对全镇妇女进行普查,据有关资料,1993年和1996年各疾病的患病率分别为∶子宫下垂症5%2%,子宫肌瘤为4%3%,阴道炎20%10%,宫颈炎糜烂25%20%,盆腔囊肿3%2%,乳房小叶增生15%12%,乳房纤维瘤5%2%

儿童保健 1985年,7岁以下儿童总数2450人,体检人数2310人,受检率94.29%,患病率11%,其中佝偻病活动期占0‰。

19891996年梅堰卫生院每年组织医务人员45人携带有关医疗仪器,深入到每个行政村,为7岁以下儿童进行健康检查。体检项目有身高、体重、头围和胸围的测量,以及口腔检查、心肺听诊、肝脾触诊、血色素检测等。这8年间,受检幼童共18733人,平均受检率90.8%,查出患病幼童232人,平均患病率1.24%。对体检中查出的疾病或缺陷,医务人员都及时提出治疗意见,确保儿童健康成长。19891996年,乙脑疫苗、流脑疫苗由各村乡村医生接种,麻疹、百白破、卡介苗、灰质炎、精白的应种对象均分期分批到卫生院接种。


 


19891996年梅堰镇幼儿保健工作一览表


农村初级卫生保健 1969年,梅堰公社每个大队都建立了大队合作医疗站(后为村卫生室)。1991年,全镇农村居民参加大额合作医疗达到100%,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19916月,梅堰镇初级卫生保健领导小组成立,镇长沈锦清为组长。19926月制定了《梅堰镇实施初级卫生保健“八五”规划及(19912000年)规划目标》以及实施初级卫生保健分阶段计划。村卫生室,1994年达到苏州市示范卫生室要求的有3家,1996年达到吴江市甲级卫生室要求的有13家。1996年,联合、双浜两村成为江苏省省级卫生村,农村居民卫生知识基本得到普及,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已基本成为人们自觉行为。1996年,农村“安全卫生工作”普及率达到98.5%,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为70%

1994年,梅堰镇被苏州市人民政府评为初级卫生保健合格乡镇。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