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8日 星期日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梅堰镇志 >> 第五卷(科教文卫)第二章(科  技)

第五卷(科教文卫)第二章(科  技)

2012/12/23 17:25:20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5952

1956年春,梅堰地区试种双季稻,推广稻麦新品种和栽培新技术。1958年,群众中革新能手改良和创制木制牵引犁、木制双层犁、脚踏双联水车、稻麦两用脱粒机和六板水车等新农具。60年代初,在农业方面参与县组织的水利灌溉试验;70年代初,进行苏排Ⅲ型污工泵站进出水流道试验,均获得成功并受到苏州专区奖励。1976年梅堰工农学校成立了地震测报小组。这是技术改革、科学研究和学生科技活动的起步。

1978年,梅堰公社成立科技领导小组,1983年乡成立科学协会,1986年乡政府设科技助理,逐步加强了科技工作,使科研有领导、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针对乡村办企业科技人才十分缺乏的实际,从1983年始引进科技人员,另外还引进本科和大专毕业生。1989年梅堰镇实施“科技兴镇”后,调整工业结构,逐步形成微电子、精细化工、差别化涤纶纤维三大系列高新技术行业。从19881996年共投资8485万元,开发工业新产品21只,其中国家级新产品4只、填补国内空白4只。从1978年到1996年,获奖科技成果18项,其中获省级以上奖励2项。1989年度和1991年度,联合村、玉堂村分别被评为吴江县科技进步先进村。

1981年,梅堰被县科委定为科普试点公社。1985年乡科协被苏州市科协评为先进集体。1991年被中共吴江县委、县政府命名为科技之花。19923月被江苏省科委列入“八五”期间全省重点建设的科技示范乡镇。同年51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为梅堰高新技术开发区题词。1993年被吴江市委、市政府评为科技工作达标乡镇。1994年被省科委评为首批科技工作先进乡镇。

 

第一节 机构

一、科技领导小组与科技办公室

19788月,梅堰人民公社成立科技领导小组,由公社党委副书记徐梅卿兼任组长,其他人员为分管工业的党委委员、公社农技员、蚕桑技术员和兽医站负责人等7人。19897月更名为梅堰镇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副书记周留生兼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科技办公室。1996年,党委副书记张士勇兼任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与科技办公室主任。

1986年,梅堰乡政府增设科技助理岗位,由环保助理兼任。19968月设置镇科技办公室,有了专职科技助理,加强了科技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历任办公室主任均由党委副书记兼任,历任副主任由常务副镇长兼任。成员由政府科技助理、农、副公司的副经理等组成。科技助理负责日常事务。各镇办、村办骨干企业均分设主管科技工作的副厂长,各村由社长或村主任分管科技工作。

镇科技办公室负责参与本地区技术培训的组织实施、科技政策和法规的宣传、各类科技项目计划的征集和上报及管理、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的初评工作、科技管理的实施、科技信息的传播、科技人员的考核和管理。

二、梅堰镇科普领导小组

梅堰镇科普领导小组成立于19966月,由镇长沈建华任组长,常务副镇长、党委宣传委员为副组长,镇科技与文教助理及农副业公司的副经理4人为组员。负责全镇科普工作的领导、规划、组织与协调,积极开展“讲精神文明,比科学致富,创建科普文明镇”的活动。

三、农业技术推广站

19663月以前,由平望农业技术推广站派1名国家农技员到梅堰公社蹲点,负责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

1966年春梅堰公社成立社办农技站,是集体事业单位。建站初仅1名全民编制农技员,到1970年增加2名不脱产农技员,1976年又增加2名不脱产农技员。198210月有全民编制农技员1名、不脱产农技员4名。199312月镇农技站转为全民事业单位,有全民编制农技员4人、集体编制农技员9人。1996年全站职工13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名、农艺师2名、助理农艺师6名、农技员2名、其他2名。有8人参加吴江市农业技术学会,有15人(含村农技员)参加梅堰镇农学会。

60年代,主要推广良种矮脚南特号和双季稻栽培技术,还推广施用农药六六粉治虫等。70年代,主要推广良种广陆矮4号和三熟制栽种技术,还推广新农药除草醚和磷肥的使用。80年代,主要推广稻免耕麦栽培技术和良种秀水04等,以及单季稻种植技术,还推广施用稻病宁和麦病宁新农药,以及钾肥的使用。90年代,推广良种早晚粳丙881229522等品种,还推广施用钾胺磷等有机磷农药,以及氮、磷、钾复合肥的使用。

80年代末,工作重点转移到农科试验和推广,以及良种的繁育。1989年应用强力增产素,在50亩三麦上进行试验,小麦增产11.2%,大麦增产6.1%。翌年即在联合村二组对水稻做对比试验。从对比试验效果看,水稻后期喷施强力增产素以每亩3为宜,亩产可增产45.5公斤。1996年共推广面积5400亩。1990年,在夏熟上采取小面积肥药混喷试验,既防治了病虫又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次年夏熟推广面积8000亩,增产麦子10.5万公斤、油菜籽2.4万公斤。19909月在联合村六组投资25万元建造了种子仓库,仓容500立方米,场面2000平方米。挑选了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24名种粮大户为种子特约户,面积1860亩,进行良种繁种。1991年建立集体繁种基地1000亩,分布在站办农场和双浜村农场,实行县(市)育良种,镇繁良种,农民不留种的原良种繁供制度,坚持搞好全镇统一供种,确保良种纯种。1994年全镇的良种覆盖率为100%1996年供良种水稻10万公斤、良种三麦7.5万公斤。每年供良种一项增收粮食约125万公斤。1993年在联合村、玉堂村创建“三高”农业实验区,面积500亩。该年实验区内亩产小麦351公斤、油菜178公斤、水稻600公斤,比镇平均亩产各增加22.09%19.06%6.30%1996年实验区内亩产水稻645公斤,比镇平均亩产增产77.1公斤;亩产小麦356公斤,比镇平均亩产增产69.8公斤;油菜因受春寒影响,为140公斤。

1993年在日本水稻专家指导下,在双浜村进行水稻肥床旱育稀植试验,面积70.1亩。次年大面积示范,试验面积1357亩,平均亩产596.8公斤,比镇水稻平均亩产增加3.34%。农技站人员撰写的《梅堰镇双浜村水稻肥床旱育稀植示范方生产总结》,被市农业局选入《吴江市1995年农业生产技术资料汇编》。水稻肥床旱育稀植,1996年在全镇推广。1996年农技站站办农场对水稻不同生育期搞施用氯化钾对照试验。试验区平均亩产为583.5公斤,比对照区增产52.5公斤,增加10.9%。通过试验摸清了钾肥在水稻不同时期施用的增产规律。1984年后,层层搞丰产方。1996年全镇有丰产示范方21个,面积2700亩。农技站∶1987年获苏州市农业服务工作先进奖;1990年被苏州市农业局评为先进农技站;19913月被苏州市农业局评为先进农技站,同年又获苏州市农业现代化实验优秀奖;1992年在吴江市粳稻晚茬板田常规油产高产综合增产技术活动中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

四、农业科学研究站

19764月,梅堰公社成立社办农科站,主要搞品种、密度、肥料的对比试验,高产示范,以及有计划、有目的进行农科试验。初建站时人员2人,实验基地在八一大队第十一生产队,面积十余亩。197710月试验基地迁到八一大队第二生产队,面积40多亩,人员增加到22人;197712月试验基地又迁到先锋大队第一生产队,面积34亩;19784月又迁移到草荡,面积150亩,农民技术员扩大到四十多人(每个大队2名)。1984年在体制改革中,社办农科站转为农业服务公司。

梅堰稻田土质大部分偏酸,影响粮食产量。19777月在四川省1029科研所和吴江县农业局土肥组的有关科技人员的指导下,公社农科站由杨佰民负责,开展脉动通电和电解碱性水改良土壤的研究。脉动通电后,土壤酸度降低,稻苗生长加快,抽穗提早57天,还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加速有机肥的分解,降低有害盐的含量。19775月,农技员沈庭江进行“利用电子离子水浸种作肥料”的科研成果在19789月召开吴江县第一次科学大会上受到嘉奖。1979年接受县群科项目秧套稻研究(秧田里抽条留苗),摸索不同品种组合,秧稻共生期和病虫害发生规律。1981年接受县群科项目∶早稻温室育种方式试验,在八一大队搞研究。1982年在八一大队进行双季稻灌溉制度试验。1984年后撤销农科站基地,层层搞丰产方,乡级1块,村级20块,以示范方带动全体村民参加农科活动。1984年后农科事宜由乡农技站负责。

五、畜牧兽医站

19589月建立梅堰公社畜牧兽医站,因缺乏兽医技术人才,难以开展正常的业务,翌年3月被撤销。196310月重建兽医站(集体性质),当时仅有2名兽医,负责全公社的畜禽阉割和疫病防治。到19655月增加2名。196910月又增1人,共5名。199312月镇兽医站转为全民事业单位。1996年底全站兽医人员4人,其中助理兽医师2名、助理畜牧师1名、畜牧技术员1名。有5人参加吴江市畜牧兽医学会。

1980年前后,主要开展猪瘟、猪丹毒、鸡新城疫(鸡瘟)等常见病疫的防治。1984年始,对猪瘟实行新免疫程序,即对每头生长45天后仔猪注射猪瘟疫苗,基本控制了疫情。猪丹毒,自1963年使用青霉素后,发病与死亡率逐年下降,1987年后基本消灭。对鸡瘟,1984年进行新城免疫新技术后,也得以全面控制。

1990年起,开始推广商品瘦肉型猪配套技术,使肉猪的日增量从过去的435提高到现在的571,料肉比从过去的5.11降到3.71,配套技术的推广使每头肉猪增效益25元,全镇一年可增效益35万元。从1992年始实行猪、羊经济技术承包制,切实做好各种传染病防治工作,有效地降低了传染病的发生。1993年,生猪通过推行新的免疫程序,各种传染病得到进一步的控制。与1986年局部地区曾发生猪瘟病比较,一年全镇养户可减少药费支出7万元,减少生猪死亡650头,每头按300元计算,两项合计全镇养户共可减少损失26.5万元。1996年,全面实施生猪定点屠宰,狠抓屠宰场的宰前检疫和宰后检验工作,规范管理行为,加大查处力度,使兽医卫生检疫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全年共检疫生猪12016头,检出病猪52头,检出率为4.3‰,有效地防止了病猪肉类流入市场。

 

第二节 学术团体

一、梅堰乡(镇)科学技术协会

1983722,梅堰乡科学技术协会成立,同时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首届委员会,通过《梅堰乡科学技术协会章程》,由乡经联委主任沈金根兼任科协主席,另设副主席3名、秘书长1名,科协日常事务工作由1名副主席负责。1987年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进行换届选举,选举产生二届委员会,由常务副乡长沈金根兼任主席,人员及分工同前届。19919月,镇科协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进行换届选举,修改章程,并通过了有关决议,改选领导人员,机构设置同前届,下设农业学组、工业学组、全面质量管理小组研究会、蚕桑专业技术研究会、林果专业技术研究会5个学术团体。科协日常事务工作由秘书长负责。时镇科协会员15人。

自三届始,科协主席一直由农工商总公司总经理兼任。梅堰镇科协是镇科技工作者的群众团体,是镇委、镇政府联系全镇农业和工业等科技工作者开展科研活动的纽带和发展科技事业的助手。

二、专业技术研究会

专业技术研究会是以懂技术、肯钻研和生产经验丰富、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户和技术能手为主体,以推广实用技术为特征的群众科普团体组织,是镇级科协的团体会员。它行政上受行业主管部门领导,业务上接受镇科协指导。从1987年到1996年,全镇先后成立了农业、蚕桑、林果、铸造、妇女蚕桑、水产技术6个专业技术研究会,有会员58人。


1996年梅堰镇专业技术研究会一览表

 

第三节 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1982年前后,社队办企业尚无正规技术人员,仅有少数高中毕业生,此外还聘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技术工人。从1983年吴江县远红外元件厂外聘1名工程师始,到1996年底共引进计算机管理、机械、电子、纺织、化工、铸件、模具等各类科技人员45名,其中高级工程师14名、专家教授2名、工程师29名。同时从1990年起引进本科、大专毕业生2人,到199612月,共引进本科、大专毕业生19人。

对科技人才除引进外,还着眼于本地人才的培养。从1986年到1996年,苏州市吴江电热电器厂、梅堰缝纫机机架厂、吴江市新联丝织厂梅堰分厂、吴江市差别化涤纶厂等16家企业先后选送36名高中毕业生和33名初中以上毕业生到苏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苏州市轻工职大、江苏成人高校经济管理大专班、中央广播电大等9所院校深造,有7人获得大专毕业证书,其余获得大专结业证书。同时还送有关人员到国外深造。如199312月,苏州市吴江电热电器厂和苏州康迪电子有限公司送4名科技人员到美国纽约市环球公司学习SMT贴片机和插件机生产技术维修技术,翌年3月回厂工作;1995119日吴江禾甸焊接设备厂、苏州市吴江电热电器厂、吴江索达石材磨具有限公司送3人到日本茨城县下馆市榎户制作所学习金加工制造和冲压技术,为期一年。

对在职的技术人员,经吴江市乡镇企业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定,到1996年底,全镇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有236名,其中高级职称2名、中级职称14名,专业主要有工程、经济、会计和统计等。

 

第四节 科技投入与产品开发

梅堰镇在“科技兴镇”战略思想指导下,对高新技术舍得投入。从1988年到1996年共投入资金8485万元,其中工业高新技术投资8400万元,占总投资99%。投资项目30项,列入省级项目19项,其中工业18项(属星火计划的3项、属火炬项目的3项)。承担科技项目的单位有镇级企业,也有村办企业。先后开发工业新产品21只,其中国家级新产品5只(填补国内空白4只)、替代进口产品5只;省级新产品10只。

为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引进先进设备,从1993年到1996年底,梅堰镇共派出1523人到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比利时10个国家的几十座城市和郊区农村考察学习。其中1993225日镇农工商总公司总经理徐根麟、缫丝厂厂长黄阿炳等3人去日本的东京、名古屋等城市生产手套的机械厂、富士株式会社手套经营公司考察机械设备,参观生产工艺等,于38日回国,引进日本松谷公司生产的80型链条式松谷手套旧机100台,创办苏州富士手套有限公司,生产的“富梅”与“日本一”牌手套远销全国各地及出口日本、美国、加拿大。详见下表∶


 

19881996年梅堰镇(乡)新产品幵发一览表

 

 

三、厂办研究所

厂办研究所为企业自办的科技产品开发机构,业务受省市科委具体指导,领取法人执照,财务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也可领取营业执照,实行非独立核算。从1989年到1996年,差别化涤纶研究所、焊割设备技术研究所、热处理设备研究所、石油化工研究所、电机铸造技术研究所、受压设备技术研究所6家厂办研究所先后成立,共有研究人员55人。各厂办研究所主要开展科研攻关,开发新产品。如差别化涤纶研究所先后开发了低熔点共聚酯、EDDP—Ⅱ聚酯切片、阳离子改性切片、高收缩聚酯切片、高吸湿聚酯切片、阻燃切片、远红外母粒等新产品。又如热处理设备技术研究所,先后开发了DWKAB型电脑温控设备、DCSW型网带炉电脑温控设备、DCST型渗碳炉电脑温控设备、DCS集散式电脑控制系统等国家和省级新产品。

1996年梅堰镇厂办厂究所一览表


四、厂科学技术协会

厂科学技术协会是所属厂的科技工作者的群团组织,是厂党支部和厂长联系科技工作者的纽带和开展科技工作的助手,是镇科协的基层组织,是市科协的团体成员。平时经常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评选推荐优秀论文;对工厂有关新产品开发、技改方案等进行科学论证,为工厂决策科学化服务;参与初评科技人员专业技术职称和科技成果鉴定等工作。从1992年到1996年,先后有苏州市吴江电热电器厂、吴江市差别化涤纶厂、苏州龙升塑料机械有限公司、吴江市梅堰曙光化纤厂、苏州雄鹰集团公司、苏州雄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6家企业成立了厂科学技术协会。

1996年梅堰镇工厂科学技术协会一览表

第三节 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1982年前后,社队办企业尚无正规技术人员,仅有少数高中毕业生,此外还聘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技术工人。从1983年吴江县远红外元件厂外聘1名工程师始,到1996年底共引进计算机管理、机械、电子、纺织、化工、铸件、模具等各类科技人员45名,其中高级工程师14名、专家教授2名、工程师29名。同时从1990年起引进本科、大专毕业生2人,到199612月,共引进本科、大专毕业生19人。

对科技人才除引进外,还着眼于本地人才的培养。从1986年到1996年,苏州市吴江电热电器厂、梅堰缝纫机机架厂、吴江市新联丝织厂梅堰分厂、吴江市差别化涤纶厂等16家企业先后选送36名高中毕业生和33名初中以上毕业生到苏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苏州市轻工职大、江苏成人高校经济管理大专班、中央广播电大等9所院校深造,有7人获得大专毕业证书,其余获得大专结业证书。同时还送有关人员到国外深造。如199312月,苏州市吴江电热电器厂和苏州康迪电子有限公司送4名科技人员到美国纽约市环球公司学习SMT贴片机和插件机生产技术维修技术,翌年3月回厂工作;1995119日吴江禾甸焊接设备厂、苏州市吴江电热电器厂、吴江索达石材磨具有限公司送3人到日本茨城县下馆市榎户制作所学习金加工制造和冲压技术,为期一年。

对在职的技术人员,经吴江市乡镇企业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定,到1996年底,全镇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有236名,其中高级职称2名、中级职称14名,专业主要有工程、经济、会计和统计等。

 

第四节 科技投入与产品开发

梅堰镇在“科技兴镇”战略思想指导下,对高新技术舍得投入。从1988年到1996年共投入资金8485万元,其中工业高新技术投资8400万元,占总投资99%。投资项目30项,列入省级项目19项,其中工业18项(属星火计划的3项、属火炬项目的3项)。承担科技项目的单位有镇级企业,也有村办企业。先后开发工业新产品21只,其中国家级新产品5只(填补国内空白4只)、替代进口产品5只;省级新产品10只。

为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引进先进设备,从1993年到1996年底,梅堰镇共派出1523人到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比利时10个国家的几十座城市和郊区农村考察学习。其中1993225日镇农工商总公司总经理徐根麟、缫丝厂厂长黄阿炳等3人去日本的东京、名古屋等城市生产手套的机械厂、富士株式会社手套经营公司考察机械设备,参观生产工艺等,于38日回国,引进日本松谷公司生产的80型链条式松谷手套旧机100台,创办苏州富士手套有限公司,生产的“富梅”与“日本一”牌手套远销全国各地及出口日本、美国、加拿大。详见下表∶


 

19881996年梅堰镇(乡)新产品幵发一览表

第五节 科技成果简介与效益

一、成果简介

197712月苏州地区召开科学大会,梅堰综合试验站的苏排Ⅲ型污工泵站进出水流道试验,获苏州地区科技成果奖。这是梅堰最早的科技获奖成果。

19789月中旬召开吴江县第一次科学大会,会上梅堰公社有4个科技成果受到嘉奖。这些成果是∶梅堰中心小学废油厂的“润滑油再生”(专区级)、幸福大队医疗站的“兔脑嗅叶埋藏治喘法”、公社农技站的“利用电子离水浸种作肥料”和汽配厂的“气敏警报器”。

1978年到1996年科技获奖成果18项,其中获省级以上奖励的有2项。择要介绍如下∶

(一)利用电子离水浸种作肥料 梅堰公社农科站农技员沈庭江研制。利用电子离水浸种,成本低,效果好,方法简便。它能促进种子发芽势,提高发芽率,节约种子,降低成本,达到未种先增产。离子水作肥料能调节土壤酸碱度,促进作物根系活动,提高土壤对肥料的吸收能力,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该成果1978年在吴江县召开的第一次科学大会上受到嘉奖。

(二)HDO型低电压高温红外线加热器 苏州市吴江电热电器厂研制。HDO型低电压高温红外线加热器有平板式和对开式两种,均采用正、反面涂上不同辐射涂料的铁铬铝作为发热体,特殊耐火纤维毯作隔热层,保温性能好,以薄钢板连接制成不同型式。平板式加热器既可单独使用,也可连接成工件所需加热炉,对需要旋转的筒体,堆焊加热或旋转的容器尤其适宜;对开式加热器成圈型,对开结构,适用于各种中小型管道结构件焊缝的热处理,具有结构简单、合理,加热速度快,自身热损少,节能显著,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产品适用于锅炉、化工、造船、桥梁、电力、机械等部门的大型工件和压力容器的焊前预热、中间消氢、焊后退火的热处理。经上海锅炉厂、北京锅炉厂、哈尔滨锅炉厂、沪东造船厂等厂家使用,一致认为是国内理想的电加热器之一。1983年度获苏州市四等奖、吴江县二等奖。

(三)NZH型(原HF型)内热式自动焊焊剂烘箱 苏州市吴江电热电器厂杨新元、唐仁山研制。NZH型内热式自动焊焊剂烘箱是分析了西德焊剂烘箱样机,根据国内埋弧自动焊焊剂烘焙除潮要求研制成功的新一代烘箱。它外壳用薄钢板,隔层充填硅酸铝保温材料,内胆和接触焊剂部分全部用不锈钢结构。进料有鼓风机抽风负压吸入和压缩空气负压吸入两种方式,出料用手柄自动活门装置。发热元件采用不锈钢电热管,加热方式内热式,可连续进料、烘干、出料,配有自控测温装置。是一种除潮效果好、操作方便、能耗少、焊剂不易破碎污染、使用寿命长、装载量大的理想节能产品。适用于化工、造船、桥梁和大型金属结构以及锅炉等机械制造部门对埋弧自动焊焊剂的烘焙除潮,确保烘焙质量。1986年度获苏州市三等奖。

(四)DWKAB型电脑温控设备 苏州市吴江电热电器厂张建中、李康群、付家仁研制。DWKAB型电脑温控设备是国内先进的温控设备之一,可对各种电加热炉、球罐、卧罐等大型容器以及其它各种尺寸、形状工件的整体、局部热处理进行温控。采用美国英特尔公司80年代推出的MCS51系列高性能面向过程控制的电脑芯片作主控器,控温灵敏度为±1℃,采用DDC数字控制及模糊控制算法,设计专门的抗干扰硬件电路,抗干扰性能强,用高分辨率监视器实时显示工艺流程参数,专用功能键盘以中文进行人机对话输入工艺、操作简便,报警功能齐全,对使用环境及电网不苛求。1988年通过省级鉴定。经包括大亚湾核电站、宝钢二期工程、扬子乙烯工程、南通华能电厂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在内的全国一百余家大、中型企业应用,一致认为∶节能明显、能正确执行工艺。该产品填补国内空白,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1988年度获苏州市四等奖、吴江县一等奖,1990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五)低熔点共聚酯 吴江县梅堰曙光化纤厂李栋、王玉华、黄文观研制。熔点100120的低熔点共聚酯应用于涤纶色母粒的生产,可使工艺简化、操作方便,成本低、污染小,与涤纶的互溶性好,不影响涤纶的性能,与染料、颜料炭黑的分散性好。产品于1990525通过省级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1991年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1990年度获苏州市三等奖、吴江县一等奖,1991年获纺织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六)S1500S200高沸点芳烃溶剂油 吴江炼油厂冯伯荣、翁小春、徐东华、王爱敏、陈林荣研制。高沸点芳烃溶剂油的主要原料是C10重芳烃。高沸点芳烃溶剂油与相应的烷烃溶剂油相比,具有溶解性能好、蒸发速度适宜、乳化性能良好等优点,适用于涂料、油墨、农药、造漆等行业。产品于19909月通过鉴定,填补了省内空白,替代进口。技术水平相当于美国埃克森化工公司、日本丸善公司的同类产品。1991年度获苏州市三等奖、吴江县一等奖。

(七)DCS型集散式微机控制系统 苏州市吴江电热电器厂的张建中、仲复欣、付家仁、查火根研制。DCS型集散式微机控制系统采用国际先进的“4C”技术(COMputerContolCommuntionCRT),是把计算机控制技术、通讯技术和CRT显示技术融为一体的优良系统,可以和国外集散系统相媲美的,并且有汉字系统,更适合国内人员操作。该系统以微机处理为核心,把数据通讯系统、显示装备过程通道和模拟仪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完成分散控制,又能集中控制。产品于19921214日通过了省级鉴定,填补了国内热处理行业及中、小型集散系统的空白,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达到了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1993年度获江苏省三等奖、苏州市二等奖、吴江市一等奖。

(八)S900微电脑多功能高频电刀 苏州市吴江电热电器厂(苏州康迪电子有限公司)杨维新、张泰川、张建中研制。S900微电子多功能高频电刀采用MCS51单片机为主控单元,可灵活的进行功能转换、功率调节、自动采样、初始化程序自检和自动报警,采用了双隔离悬浮电路。该电刀安全性能较好,具有纯切、混切、电灼、电凝等工作模式,并且可根据人体阻抗变化自动进行“切——凝”转换,操作方便。该项目于199328日通过国家医药管理局的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1995年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1993年度获省三等奖、苏州市二等奖、吴江市一等奖。

(九)ZX7系列逆变孤焊整流器 苏州市吴江电热电器厂(吴江禾甸焊接设备厂)陈文惠、徐雪卿、陈玉成、方群丰研制。该系列逆变孤焊整流器功能多、小型、轻量、高效、节能、动态响应快、焊接工艺性能好、操作灵活方便,尤其在手工电孤焊采用等功率外特性,TIG焊采用高压脉冲引孤以及脉冲参数可调独具特色。与引进机性能相比,对手工电孤焊,改善了外特性,使小电流引孤冲击减小,飞溅降低;对TIG焊增加了划擦式小电流引孤,预送气和电流衰减功能,对TIG脉冲焊增加了脉冲基值可调功能。产品适用于电力、石油、化工、造船、建筑、机械制造、航空等部门,特别适用于船坞、钻井平台、矿山、基建施工及设备维修等需频繁移动焊机的场合。产品于19931130日通过了省机械厅的鉴定,填补了省内空白,主要技术性能达到了国际同类焊机80年代中期水平。1994年度获苏州市二等奖、吴江市一等奖。

(十)银镍10/铜镍6复合铆钉型电触头 吴江东风合金材料厂金华林、顾荣平、徐健荣、薛根涛、徐建包研制。银镍10/铜镍6复合铆钉型电触头适用于小容量低压电器及各种家用电器上,并逐步发展成特殊规格的大容量触头。价格低,节约白银;技术性能上具有高导电率、导热率、耐电磨损、抗熔焊等性能,是承据在接触、断、开和负载电流任务的最关键部件之一。产品于1994226日通过苏州市机械工业局的鉴定,产品质量达到了当时国内同类型产品的先进水平。1994年度获吴江市三等奖。

(十一)XJ135机油滤纸 苏州新业造纸有限公司王金夫、周泰隆、孟福林、王小平、吴珊梅研制。该产品适用于国防、交通、化工等方面,如飞机、汽车、拖拉机、工程机械过滤燃油、润滑油用,是一种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档次的产品,耐破强度好,透气性能也好。1994830日通过了省科委的鉴定,产品填补省内空白,替代进口,技术水平达到了当时国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该项目被省科委列入星火计划项目。1994年度获苏州市四等奖、吴江市三等奖。

(十二)XK118空气滤纸 苏州新业造纸有限公司王金夫、周泰隆、孟福林、王小平、吴珊梅研制。XK118空气滤纸是江苏省的新产品试制计划。该产品是工业微孔滤纸的一种,它主要用于汽车、拖拉机、船舶的内燃机及化工、医药等系统过滤空气,除去其中杂质,净化空气,延长机器的使用寿命。该产品于199596日通过省科委的鉴定,填补了江苏省工业滤纸的又一空白,技术水平达到了国内同类产品的领先水平。1996年列入省科委的星火计划项目,同时被列为国家级新产品试制计划。1995年度获苏州市四等奖、吴江市三等奖。

(十三)XC130柴油滤纸 苏州新业造纸有限公司王金夫、周泰隆、孟福林、王小平、吴珊梅研制。XC130柴油滤纸是在原C165柴油滤纸上进一步改进、提高研制而成的新产品,实用价值高,在同样物理性能指标的情况下,XC130柴油滤纸的实际利用面积扩大了20%以上,明显降低了滤清器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产品适用于汽车、拖拉机、工程机械、船舶等内燃机,主要功能是除去燃油中的微细杂质,减少磨损,延长机器使用寿命。该项目于1996712日通过省科委的鉴定,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技术水平达到了国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1996年度获苏州市三等奖、吴江市三等奖。

(十四)双酚酸水溶性树脂 吴江市梅堰曙光化工厂周明雄、张炳盛、周泰隆、吴建春、徐彩英研制。双酚酸水溶性树脂用于汽车、拖拉机、工程机械及船舶中空气、油料滤纸的处理。经该树脂处理后的特种滤纸可除去空气和油料中的微粒杂质,减少磨损,延长设备寿命。该产品替代了广泛使用的醇溶性树脂。它的开发成功,不仅降低成本和减少污染,而且对确保生产安全起到了较大的作用。该产品于199688日通过了省科委的鉴定,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技术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替代进口产品。1996年度获苏州市三等奖、吴江市三等奖。

(十五)提高母猪繁殖性能的研究 吴江市家畜改良站在梅堰实施提高母猪繁殖性能的研究,梅堰畜牧兽医站寿建新为该项目的研究人员之一。全镇母猪采用市家畜改良站提供的精液进行人工授精配种,严格掌握操作规程,提高了全镇母猪的受胎率和产仔率,也提高了经济效益。1996年受胎率比1995年受胎率提高1.2%。母猪平均产仔、产活猪和育成数分别达到14.2113.913.54,与项目研究时所定产仔数、产活猪和育成数的指标分别超过0.410.50.34。全年增加产值16.35万元,增加净收入8.47万元。1996年获吴江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二、成果效益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指导下,加快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许多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苏州市吴江电热电器厂五项获奖科技成果,为企业每年创造利税275万元,创汇14.5万美元。


1996年梅堰镇获奖科技部分项目效益统计表

附录∶奖励机制

19898月,梅堰镇政府与农工商总公司颁布《关于科技兴镇的实施意见》的第38号文件,制定了激励科技进步的奖励机制,具体规定为∶

一、今后凡获县以上科技成果奖的项目,对参加研制和试制的有功人员视贡献和成果大小分别给予奖励∶(一)获县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的每个项目分别奖300元、200元和100元;(二)获苏州市科技成果一、二、三、四等奖的每个项目分别奖600元、500元、400元和300元;(三)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二、三、四等奖的每个项目奖1200元、1000元、800元和600元;(四)获国家级科技成果一、二、三、四等奖的每个项目奖5000元、3000元、2000元和1500元;(五)新产品鉴定奖励∶通过市、省、部、国家级鉴定每只分别奖300元、500元、800元和1000元。

二、凡获得县以上先进科技村、先进科技企业,每单位奖500元。并规定奖金在企业奖励基金中列支,不列入工资总额。

三、凡经科委职称评定委员会批准的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每月分别给予9元、12元、15元和24元的技术津贴。

随着“科技兴镇”意识的不断增强,科技奖励力度也不断加大。1996年镇农工商总公司《关于镇村工业生产奖励意见》中再次提高奖励标准。(一)获吴江市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的每个项目分别奖800元、600元和400元;(二)获苏州市科技成果一、二、三、四等奖的,每个项目分别奖1200元、1000元、800元和600元;(三)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二、三、四等奖的,每个项目分别奖4000元、3000元、2500元和2000元。

19901996年梅堰镇获奖科技成果和新产品鉴定奖励金额一览表


另外,凡新产品通过苏州市、省和国家级鉴定的,每只奖企业主要干部和有功人员4000元、8000元和10000元的奖金;获省高新技术称号的企业奖5000元,复评减半计奖。

 

第六节 科普宣传

1980年,梅堰公社文化站在图书馆内举行科普展览、科技读报活动,内容有农业知识、地震知识等,每年举办45次。

80年代初,在原多种经营服务公司门口布置宣传橱窗10格,刊登新农艺、卫生及计划生育等知识。90年代初,迁至电影院门前,有12块,内容增加人与自然等知识。到1996年,已刊出科普知识百余期。

1983年,乡科协印发《科普工作简讯》、《吴江农技》、《致富100项》等800份;1994年印发家庭经济与养殖文选及特种新品种专辑共150份,发到各村和示范户手里。农技站印发《梅堰农技》,到1996年共出刊64期,发到各村,传授农技和普及科学种田知识。

1985年,乡文化站组织业余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科普节目,深入村头田头演出,形式有表演唱、说唱、快板等。19851996年,在电影院放映《安全用电》、《安全使用农药》、《防止水稻病虫害》、《保护青蛙》等内容的科普电影四百多场次,观众约十万人次。镇(乡)供销社每年5月中旬在门前搞农科宣传,刊出黑板报两块,还印发农科宣传资料,分发给农民。

1987年,乡科协与科技助理多次利用画廊举办“普及科学知识,破除封建迷信”的图片展览,还利用乡村两级企业及行政村的宣传工具和宣传阵地,如广播、黑板报、宣传橱窗等进行科普宣传,提倡科学文明生活,消除愚昧落后陋习,帮助群众逐步接受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19919月,在科普宣传周中,镇科技办公室和镇科协,组织企业和村,进行科普黑板报展评,苏州市吴江电热电器厂、联合村获一等奖,梅堰缫丝厂、吴江市新联丝织梅堰分厂获二等奖,镇粮管所、供销社、丝织厂获三等奖。科普黑板报内容丰富,既有科普知识宣传,又有依靠科技出成果的典型事例;既有农副业的科技成果,又有工业的科技成果;既有技术改造的典型事例,又有管理出成果的典型事例。

同年12月,针对农村培育新品种桑苗成活率不够理想的现状,文化站与多种经营服务公司联合在宣传橱窗刊登4期培育桑苗的科普文章,深受农民欢迎,梅南、玉堂、联合等村的桑苗成活率有明显好转。

1992年,在以《实施科技兴省战略》为主题的第四届科普宣传周中,召开了科技兴镇座谈会,四厂两村和部分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参加。镇举办科普宣传黑板报联展,文化站配合有关部门,在宣传橱窗连续刊载科学养蚕文章。

1993年,围绕《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向生产力转化》为主题的第五届科普宣传周,利用黑板报、橱窗、广播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另外,文化站协助计生办刊出计生黑板报两期,计28块;印发计生宣传材料180份。

1994年,科技办公室会同爱卫办公室等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了以《科学与健康》为主题的第六届科普宣传周活动。是年,在市图书馆的协助下,文化站印发《家庭经济文选》、《养蟹养殖文选》和《特种新品种专辑》等资料共150份,送发到各村示范户。

1995年,围绕《科学与健康为主体,环境与人类为具体内容》为主题的第七届科普宣传周,开展科普知识竞赛活动,有162人参加。是年,图书馆增加报纸科技剪贴借阅、送科普书籍上门服务等项目。龙北村徐玉英阅读了《养蚕知识》、《养蚕病虫手册》等书后,掌握了科学养蚕技术,每张产茧达45公斤,被乡邻誉为“养蚕状元”;南桥村李平结合自己实践阅读了《淡水养鱼专业户手册》、《池塘养鱼实用新技术》等书,使他翌年年纯利达四万余元。图书馆把他们阅读科普书籍而致富的成功事例制成版面,除在本镇展览外,还入选市图书馆服务成果展览。

19965月,文化站协助供销社在店门前进行科普黑板报联展;镇有关部门发放有关卫生、健教知识各12期,各种科普宣传材料175份;电影院放映科普电影几十场次,观众数万人。是年9月,镇科技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以及组织知识竞赛等,开展了以《公众理解科学》为主题的第八届科普宣传周活动。

 

第七节 学校科技

一、梅堰中心小学

(一)管理网络 1990年始梅堰中心小学组织了由分管校长挂帅,教研组及指导老师(包括外聘教师)具体实施,最终落实到学生身上的管理网络。并做到定时间、地点、教师、计划和制度的五定,以确保科技教育活动富有成效。

(二)宣传教育 首先加强校园科技环境建设。19919月起,建立了科技发展信息角、科技知识学习角、科技制作发明角,到1996年底,还有了科技名人画廊、世界现代科学发展介绍廊和科技标本制作展览廊。其次,于1992年始,编写科技教育乡土教材6册,内容有当代科技信息、未来科技世界、本地农村科技发展成就、科学家介绍及实验制作等。第三,不定期开设各类科技讲座,内容有本镇科技发展的成就和当今在信息科学、能源科学、生物工程、宇宙航天等方面的重大突破,从1990年到1996年底共举办讲座47次。第四,举办学生科普故事比赛、科技知识传递竞赛和五分钟现代科技信息演讲等活动。第五,1992年始,每学期组织学生观看12部科普电影;每学期要求学生读两本科普书,结合每年一度的“金钥匙”比赛,要求中高年级学生每人写一篇科技小论文,至1996年底共有学生7人在苏州市级以上小论文比赛中获奖。

(三)科技活动 科技活动始于19909月,有两种形式∶一是成立科技活动小组。全校有四大类十二个小组∶第一类,农业科技小组,包括作物栽培、天文、气象、环保等;第二类,副业科技小组,包括饲养家禽、养蚕、养鱼等;第三类,科技制作小组,有家电维修、电灯安装、无线电制作等;第四类,科技操作类,有微机操作、英文打字等。这些活动做到定时间、内容和人员,有制度、辅导和考核。二是开辟了小饲养场、小花卉房、小植物园科技教育基地,面积1360平方米。

(四)科技成果 从19916月到199612月,全校师生在全国、省、苏州和吴江四级科技制作(含小创造、小发明)、科技论文、科技知识竞赛以及科技指导等各项活动与竞赛中都赢得了奖励,其中科技制作获奖∶吴江市(县)级5项、苏州市级24项、省级10项(其中一等奖2项),共39项;科技论文获奖∶吴江市(县)级4项、苏州市级1项、省级4项(其中一等奖2项);科技指导等荣誉奖∶苏州市级6项、省级4项、全国级1项(系全国优秀辅导奖),共11项;科技知识竞赛∶吴江市(县)级4项、苏州市级3项,计7项。

科技制作方面的定时打钟装置、池底吸污装置、抽水马桶节水装置、防尘黑板擦、新型电源插头、感应式报警器、报警大王等,都操作简便,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有的可节省自来水,有的保险系数和安全性能强,有的有一定的保密作用,增加安全感等。

19954月被省教委、省科协命名为“各级各类科技活动及其师资培训”实验学校;同年12月又被省教委首批命名为“江苏省OEH多媒体教育网络实验学校”。

二、梅堰中学

(一)宣传教育 80年代,学校科技教学主要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之中,同时在实验室、阅览室、教室等处张贴中外著名科学家的伟人像,以及有关名言;在阅览室陈列《科学大众》、《知识之窗》等科普知识杂志,供学生课余阅读;有时还组织学生观看科普电影。

(二)科技活动 梅堰中学于19769月(时为工农学校)成立了地震测报小组,由7名学生组成,物理教研组长为小组负责人。设备仅有微安表1只,深埋在操场的铁棒两根,跟表壳的东西南北四个测量方位接通。每天早晚各测一次东西和南北方位的电流变化,并作好记录。每周一次数据变化分析,上报县地震测报办公室。

在吴江县科委和县地震办公室的组织下,从197611月至197812月,该校到震泽中学、溧阳某乡中学、宜兴某中学、湖州二中、芦墟中学以及上海某单位参观了他们仪器设备较为完善的地震测报中心。回来后,将铁棒改为铅锡合金浇铸四块极板,埋在操场东西南北离地面1米深处,东西、南北各相距30米。改后的测报数据更精确,跟其他设备良好的测报站所测数据有同样的参考价值。

从成立到1979年,小组成员每周轮到一天,天天测量,如情况异常,即向负责教师汇报,共同分析研究。

地震测报小组,19771月与197812月,先后获得中共吴江县委和地震工作领导小组以及苏州专区地震办公室和地震学会的物资奖励。

(三)科技制作 1985年,化学教研组自制“溶液导电仪”教具。该仪器用于测定溶液导电性。以往的演示是教师在课堂上临时搭装置,再将被测溶液一个一个地试验,只通过一个小灯泡的亮度显示溶液导电性的强弱。该教具将声、光、电三者合一,可同时将8种溶液在仪器上测试。学生从每种被测溶液上方的蜂鸣器的声音大小、红色发光两极管的亮度、电流计的偏转程度十分明显地了解溶液导电性的强弱。它能多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更直观,更有趣味,使学生感知深、易记忆。同年,被江苏省教学仪器站选中,目录编写为777,寄送北京参加评选。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