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梅堰镇志 >> 第五卷(科教文卫)第一章(教  育)

第五卷(科教文卫)第一章(教  育)

2012/12/23 17:08:43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5600

梅堰的教育事业有案可稽的是清道光元年(1812)里人王之佐创立义学。宣统元年(1909)里人卫康侯、吴霓仙分别在集镇上和庙头村创办小学。民国元年(1912)秋泽国民学校创办。民国7年始不断有人创办私塾。到民国37年,梅堰有学校11所,还有几所私塾。

50年代初,梅堰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乡政府贯彻两条腿走路方针,大力兴办民办小学,很快达到村村有小学。60年代中期又兴办耕读小学,使因多种原因未能入学的学童获得了求学的机会。70年代中期起,国家将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民办教师陆续转为公办教师,农村小学教育获得了进一步的稳定和发展。

初中教育起步于1958年春创办的农业中学,有两个班级83人。1968年,镇上和农村部分小学开办初中班,即俗称“戴帽子初中”。1970年,梅堰工农学校又开始创办高中班,到1982年停招。建新大队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979年也招收高中生,到1980年停办。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教育走上正轨。19789月中、小学分开∶原梅堰工农学校小学部另选址建新校,名为吴江县梅堰公社中心小学;旧址为吴江县梅堰中学,1983年始办职业高中班(共六届)。同年还成立了梅堰成人教育中心校,开办各类专业培训班。1989年开始创建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工程,于1991年元月获得省教委验收通过。

19969月,全镇有镇中心小学1所、村小13所,合计学生1942人;幼儿园22班,入园幼儿982人;镇初中1所、联中2所,共计学生979人;成教中心校1所,学生203人,先后开办专业培训班102期,学员3800人。19961023,梅堰镇通过了国家教委“双基”督导检查。

 

第一节 私塾

清代,梅堰就有热心人士创义学,开学堂。道光元年(1812),梅堰人王之佐仗义疏财,立义学。

民国时期,镇村都有人创办私塾。民国7年(1918),徐松泉在龙北村朱家浜办私塾,授《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约十余学生。民国26年之前,玉堂村有两所私塾∶一在团圞浜,塾师周雄声;一在玉堂浜,塾师沈麒祥,两所私塾都在沦陷后停办。民国27年,王润生在梅堰镇下塘王家厅开办私塾,求学儿童近四十人,到民国30年停办。民国31年春,周正权于南塘乡创办怀明私塾,4年后搬到秋塘乡大东村。该私塾开设国语、常识、笔算、珠算、游戏唱歌、美工、写字。民国32年,王四官在平安村南庄港开办私塾,课本有《三字经》等旧启蒙书,也有《国文》,书中有“三民主义”等内容。民国36年,方国懿在梅堰上塘东市王小山家办私塾,凌焕章在油车港、双浜的西港上也办过私塾。到50年代初,仍有私塾存在。据1952916日平望区梅塘乡梅堰村中心辅导区填写的《私塾普查综合报表》载∶19507月为6所;19517月为6所,学生54人,其中女生4人;19527月为8所,学生148人,其中女生23人,教师8人。开设课程7门∶每周国语14节、算术5节、常识5节、美术2节、劳作3节、音乐3节、体育5节,共37节。每天上午4节,下午3节和课外活动,每节课30分钟。每天早上有朝会、早操及晨读。

 

第二节 幼儿教育

镇幼儿教育 梅堰幼儿教育起步于19609月,附设在中心小学内,教师1名(民办),招收幼儿三十余人,以生养师。设施简陋,课桌是小学生课桌,教具、玩具甚少。开设课程有语文、常识、美术、体育、音乐、游戏,但无教本,教学形式小学化。

“文革”时停办,19792月恢复办班,仍附设在中心校内;教师1名(民办),招收幼儿四十多人,归公社妇联管辖,仍借小学课桌。直到1980年才把小学课桌改装为幼儿课桌,教具、玩具仍较少,但已有教本,开设∶音乐、体育、美术、语言、常识、游戏等课程,按教学大纲上课,教育渐上正轨。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19805月送1名教师到苏州幼师(浒墅关)进修,此后又多次派教师参加县妇联与文教局合办的培训班学习。19849月开设两班,教师3人(两名幼师毕业生);同年幼儿园由民办转为公办,由中心校管辖。19909月开设3班,幼儿一百多人,教师4人。19919月,开设4班,幼儿一百十多人,教师5人。19929月开5班,幼儿近二百人,教师9人,开设小、中、大班,每班有电视机,还有录音机3台及大型玩具。19949月,开6班,幼儿两百多人,教师13人,录音机每班1台。19969月,有教师12人,开设6班,幼儿243人。

村幼儿教育 梅堰农村幼儿教育始于1976年,八一、建新、立新、联合、幸福5个大队,办了6个红幼班,每班幼儿约三十人,教师1人,享受大队平均劳动力收入水平待遇。开设课程∶语言、常识、计算、美术、音乐、体育等。教师无教本,教具极少,基本上无玩具,上课都是小学化。

1979年开始,大队办幼儿班由公社妇联管辖,并对幼儿教师分期分批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1985年,村村办幼儿班,全乡共计19班,教师19人,幼儿八百人许。班级设施,如庙头、玉堂、龙北、大敕等村增添了风琴,还有少量玩具。开设课程有语言、常识、音乐、美术、体育、游戏6门,教育逐步从小学化转向幼儿化。

1985年始,县文教局组织幼教专业合格业务培训,有十多名村办幼儿教师领到专业合格证书,4位教师领到幼师函授毕业证书,幼教业务归中心小学管辖,教学有教本,并按教学大纲教学。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幼儿园设施也得到改善。如双浜、庙头、三官桥等村均添置了大型玩具,班班有风琴,课桌都是全新幼儿课桌。有的还增加班级,增添教师,如三官桥村,1996年已有2个班,幼儿六十多人,2名教师,村里出资添置1口橱,专放玩具、教本等。

19927月,梅堰镇教管会接管幼儿教育后,在中心小学设1名专职幼教辅导员,负责农村幼教工作;教师待遇由教管会全镇统筹,由中心小学按月支付,与民办教师基本相同。这样,就稳定和巩固了农村幼儿教育队伍。

 

第三节 小学教育

清末,梅堰开始办新学。宣统元年(1909)里人卫康侯在镇南荻塘河上塘西市租借民房创办养正学堂,民国2年(1913)改为公立,名为吴江县梅堰乡第一初等小学校。庙头村吴霓仙也在宣统元年辟宅为学舍,创办小学,且免书籍学杂费,以励来学,入学者达四十余人。民国3年春改为公立。

民国21年,全县公立学校一览表载,梅堰地区有4所公立学校∶梅堰、古塘、秋泽和庙头初级小学。此外,民国24年之前,金楼村埭上在刘王庙创办私立初级小学。民国27年,燠字村唐家田创办私立崇本初级小学。民国37年,除梅堰乡中心国民学校外,还有大敕、上丸、野菱交、南庄港、砖桥头、倪家兜、秋泽、古塘、观音堂浜、唐家田、南万11所村国民学校,另有时属横扇镇管辖的金埭国民学校和归柳塘乡管辖的庙头国民学校,共14所。这些学校大多是初级小学,单班复式,少数两班或三班复式。教师13人。开设课程,国语有读书、作文、说话、写字;算术有笔算、珠算;常识有公民、自然、历史、地理,还有体育、音乐、劳作。高年级还开设英语、尺牍。当时所发学生成绩单上有公民、读法、作法、书法、笔算、珠算、自然、地理、历史、劳作、美术、音乐、体育、英文14门学科。

创办于宣统元年的庙头小学,民国26年沦陷时停办,民国34年复课。后有地方热心人士斥资翻建校舍。据民国36年校碑载∶“卒业而升学陶冶成材者不下千余人。”南庄港国民学校有一定规模,民国35年,有年级16,设两个班级,学生84人,教师有潘霁芬、潘仁民、王仲谷等。学校成立学生会,每天有值日生在校门口等处站岗。学生间一般小纠纷都由值日生解决。学校每天早上集合、报数、点名、升旗和出操,每周末还集体朗诵孙总理遗嘱,然后分年级汇报一周情况。每学期末,学校召开恳请会(即家长会),还由学生表演戏曲、相声、小魔术等。

19495月,人民政府接管学校,镇上小学名为吴江县梅堰乡中心小学。

1950年,梅堰中心辅导区共有小学16所,公立∶梅堰乡中心小学1所、村小9所(大敕、南庄港、砖桥头、秋泽、古塘、上丸、观音堂浜、倪家兜、野菱交),私立小学6所。另外,还有时归柳塘中心辅导区的2所(庙头、斜路港)和时归平西乡的1所(唐家田小学)。当时村小大多是单班多复式,学生2040人不等,教师1人。其中秋泽2班、庙头4班。

1955年,小学教育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梅堰地区已有小学23所,其中梅塘乡小学6所、屠塘乡小学5所、秋塘乡小学7所、庙头乡小学4所、平西乡小学1所。在多所小学内还增办民办班。1957年起,中心校在全乡设妙友、人民、秋泽3所辅导校,负责辖区内村小教学业务学习等。当时辅导校为完小,一般村小仅有低、中级班,高年级学生转辅导校。校舍大多利用庙宇或租借民房,有的课桌椅也由学生自带或借用。19589月,公办小学21所∶其中完小4所,公办教师40人;民办小学16所,教师18人。共有在校学生2324人,占学龄儿童总数96.4%。到19599月,梅堰有公办学校21所、班级36个、教职员39人、长期代课教师6人、工友1人,合计教工46人;民办学校7所、班级21个、教师21人。合计在校生2061人。

60年代初,为解决部分学生入学问题,梅堰公社掀起了创办耕读小学的热潮。到1964年,全公社有24所耕小,学生598人。一般上午上课,下午回家劳动。“文革”时,耕小一度出现了许多流生,有的耕小停办。19674月恢复及新增耕小至62所,62个班级,有1365名学生,坚持半天学习。

19641965年度第二学期开学时,梅堰有全日制小学50所,其中公办36所、民办14所,计76班、学生2119人,入学率为55.6%1967年,缩短小学学制为五年制。1982年恢复为六年制。

80年代以来,龙北、双浜、联合3所小学为完全小学,办学条件达标(人均占地面积、人均绿化面积、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学生语数成绩合格率、体育达标率、近视率、学生与教师比例、学校硬件设施等逐步到位),教育质量一直在全乡村小上游,“四率”(入学、巩固、毕业、普及)都为100%

19867月,国家颁布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法》,梅堰切实执行义务教育法,是年9月停收学费。从1991年起,全镇村小入学率及巩固率均达100%1996年全镇有农村小学13所、班级54班、学生1305人、教师65人。

梅堰中心小学校 学校前身乃养正学堂,民国2年改为公立,拨款建造正式校舍,名为吴江县梅堰乡第一初等小学校,学生24人,其中女性5人。严坤生为第一任校长。民国20年开始招收高级班,更名为吴江县立梅堰小学。民国233月,学生已有135人。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校舍大部被毁,学校停办。抗战胜利后,地方人士于民国36年集资重修校舍,更名为吴江县梅堰乡中心国民学校,傅文炜任校长。

19495月,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吴江县梅堰乡中心小学,黄家振任校长。19589月,学校更名为梅堰公社中心小学。196610月,学校更名为梅堰公社工农学校,1968年始附设初中班,1970年又招收高中班。当时,中小学生同在一校,场地狭窄,校舍拥挤。

19788月,学校恢复为吴江县梅堰公社中心小学。为解决校舍紧缺状况,当年学校自筹资金二十余万元,在原校舍的北面征地4.8亩建造960平方米的二层楼新校舍,将原校舍让给梅堰中学使用。19826月又自筹经费在二层楼上再增一层。

1987年,学校选定镇北龙南村十一组兴建标准化校舍。19895月正式破土动工,19909月,迁入新校舍上课。原校舍让给梅堰中学使用。并改名为吴江县梅堰镇中心小学,新校舍总投资280万元,占地30.77亩,总建筑面积6641.39平方米。全校分六个区,第一教学区,包括21间教室和教师办公室;第二教学区,包括功能分开的学科专用教室∶有微机室、语音室、美术室、音乐室、自然室、闭路电视演播室等;第三行政办公区,包括行政办公室、大小会议室、会客室、招待所等;第四是体育活动区,包括健身房、篮球场、200环形跑道及100直跑道的田径场等;第五是生活区,包括21套教工宿舍,设备较全的“教工之家”及餐厅等;第六是绿化区,全校绿化由苏州园林部门设计。至19919月该校有14个班级、学生550人,附设幼儿班4班、幼儿149人。教职工共有63人。学校下辖3所辅导小学和11所村校,有78个班级、1497名学生和89名教职工。

1991年起学校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科研究,提高学生素质。学生在各类竞赛活动中共获奖116项,其中全国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7项;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教师在各项竞赛中也不断获奖,杨海泉老师在1991年的《“小语报杯”优秀文章评比》中获得全国三等奖。钮云祥老师的《“作文和育人”的思考和探索》论文,1992年获省一等奖。另外还有14位老师在各项竞赛中获奖18项,其中全国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12项;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学校自1985年起,连续10年被评为吴江县文明单位,1992年被苏州市人民政府树为“四个一流”(即校办企业、校舍设备、教师待遇和教学质量都一流)的旗帜。19931月又被评为吴江市首批窗口学校;同年被省教委命名为“江苏省小学校长实习考察定点学校”;同年5月又被苏州市人民政府评为苏州市级文明单位;1994年被苏州市教委评为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19954月被省教委、省科协定为“各级各类科技活动实验学校”。

1996年,有日本国、法国、澳大利亚、南非、美国、新加坡等国和香港地区的友好人士来校参观访问。学校还与日本国内滩町小学结为友好学校。国家领导人和省内外教育界许多领导、教授、学者及教育报刊编辑也来校参观、视察、指导,共四百九十余次三万五千余人。1991418日,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来校视察;1993314日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来校视察;19951010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等国家和省市领导人来校考察指导。


19761996年梅堰镇(公社、乡)小学教育基本情况

1996年度梅堰镇农村小学分布情况


19931996年梅堰镇小学各项基本数字

19951996年度梅堰镇幼教、小学教育统计表

注:未含校工17人。

 

附录∶

庙头小学记

清季制诏立学,惟时有司大抵拘虚于都邑,而乡区僻壤或互千百家亡诵弦声迂疏凌躐,教尼不行。有识之士惧夫民智闭塞英才沦没,于是屈力殚虑,因地制宜以谋教育之推行。吴江之庙头,为震泽迤东之大乡,聚落交错,环而舍者逾千户,子弟之力能就傅者什不过二三,而泄沓因循废学以嬉者比比。先君知其然,遂辟宅为学舍,延师资,置图书、校具,规画井井,而于民国纪元前三载己酉春正月创立小学,蠲书籍学杂之费以励来学,故无选蠕观望而就学者达四十余人。明年,视学者考绩,深嘉之。越三载,隸公立,由地方财政之酌剂。然岁计不足而学童日增,辄有人满之虞也。自立学以来,凡卒业而升学,陶冶成材者不下千余人。洎丁丑国变,八载沦陷,文物荡然。乙酉冬,假延陵祠宇以复课,祠遭兵燹不完,蹀躞一堂,不蔽风雨,乃于祠之东隅辟地而营之,既与族人百禄、剑虹、仲康、培成,暨沈君昌熙、陈君质如、何君养吾等协力以兆其谋,复益以乐育诸君之相胥,而始于丙戌季冬之某日举工,阅五月而工竣。惟党有庠,厥位面阳,兀兀雨齐,竦峙中央,旁舍有次,体育有场。观成之日,进诸生而告之曰,《孟子》言∶“无礼无学,贼民斯兴。”《唐书》云∶“士先器识后文艺。”今干戈既戢,学舍更新,俾诸生由庠序止至善之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设遇不幸,尤当仗大节、尽忠孝以报国家,此立学之旨也。若舞文弄墨而藉以为干禄之阶梯者,岂惟为者之玷,抑亦立学者之忧。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丁亥仲夏

吴毓麒谨撰

汤逸民书

 

第四节 中学教育

一、农业中学与农业技校

农业中学 19584月,由乡党委宣传委员和乡政府文教委员具体负责筹建梅堰农中。经过三天筹备,第四天就进行招生考试,之后马上开学。两所农中∶一在梅堰上塘石皮弄内,一在下塘太平桥。两所学生83人,仅有下放教师1名、兼职教师5名(系下放干部)、其他1人。乡党委书记兼任农中校长,两所农中分别建立校务委员会。梅堰上塘农中下半年就并入太平桥农中。两所学生123名,其中男生116人、女生7人,有教师3名,生产实习田地60.2亩,饲养猪羊二十多头。学生分散住在农民家。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农业常识等课程。一般每周授课时间1820小时。学生农闲多学,农忙少学,每学科教时都授足。

19594月,农中搬迁到幸福大队的凌家浜。同年11月有班级3个,学生116人、教师4人、杂勤人员2人。劳动基地有水田64亩、旱地10亩。逐步做到“三自给”,这是巩固农中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学校从初创时“五无”(无固定校舍、无专职教师、无教学设备、无生产基地、无生产工具)到“五有”。学校配有专职生产副校长和生产技术员,生产搞得出色。1959年梅堰农中列入县一类农中。19601月上旬农中辅导员董明义参加江苏省文教群英会。19604月底,吴江县农中现场会在梅堰召开,会上提出“生产赛梅堰,教学赶横扇”的口号。19609月农中发展到5班学生202人、教职员工11人,其中教员6人。1960年底(春季班)首届农中学生26人毕业。当时学生除了种植外,还搞手工业,有草包机3架、草绳机4架、制造玩具的加工机3架。由于连续遭受自然灾害,学生减少,19619月,应到107人,实到56人。1962年农中停办。19649月随着农业生产形势好转和办学形式的改进,恢复农业中学。1964年梅堰农业中学有1个班、学生24人。19651966年初,梅堰有新华和太平2所农业中学、学生共41人(初一新生)、专职教师4人。“文革”中农中解体。

农业技校 19585月,由各农业高级社推荐青少年进行文化考试,9月正式开学,地点在三官桥村凌家浜卫家房子。公社社长钱祖生兼校长。当时学校组织按军事编制设连、排、班。全校设农业、副业、文艺三个排,每排又设甲、乙、丙三班,每班学生十名左右,全校学生百人许。“农业排”主要学习农业、语文、数学、地理、历史,其他排文化课程相同,加学“副业”、“文艺”的专业课。学校行政管理由连长负责,教学业务由公社扫盲干部负责。该校学制一年,次年7月学生毕业后即停办。

二、戴帽子初中班与联中

1966年“文革”开始后,教育体制较乱,部分小学不顾师资条件,盲目增设初中班(俗称戴帽初中)。1968年,梅堰工农学校与东风、红卫、跃进等小学率先招收初中生,学制为两年,19707月首届初中生毕业。1979年,北片红卫、建新几个大队联合筹办初中(俗称联中);1981年南片的立新、东风等大队也开始办联中。至此,小学附设的初中班基本上撤消,学生都到联中求学。

当时每所联中有24班、学生150200人,开设初一、初二年级。教学业务由梅堰公社中心小学负责。到19819月,改归梅堰中学管理。1983年后开办初三班。原来的联中,校舍陈旧,设备简陋,如立新联中只有平房10间,除课桌椅和办公桌椅外,其他一无所有。

庙头(红卫)联中在1990年暑期扩建,8月底竣工,扩建后占地面积为6350平方米,有1幢七楼七底两层教学楼和20间平房,内设5个初中班,学生263人。1991年扩建塘南的立新联中,同年8月底竣工,占地面积为5670平方米,有七楼七底两层教学楼1幢,建筑面积近一千平方米。班级5个,学生237人。两所联中总投资50多万元,均由镇教育附加费内拨款。

为了相对集中师资,提高教育质量,19917月秋泽联中停办,学生到立新联中求学;建新联中也同时停办,学生部分到梅中入学,部分到庙头联中入学。

三、梅堰工农学校

196610月梅堰公社中心小学更名为梅堰工农学校。1968年秋季开始开设初中班,当时小学5班、初中1班,学生共三百余名,教职工15名。1970年秋季又创办高中班,当时小学5班,初中2班,高中2班,学生总计四百二十余名。学制为五、二、二制。中学课程设置为政治、语文、数学、外语、工基、农基、体育,课本为省编的。学生要参加学农和学军(吴江部队农场),时间每学期1520天。

1973年春两班首届78名高中生毕业(本应19727月毕业,因学制改革延至春季毕业),到19788月,5届两年制毕业生共285名,至今一部分人成为党政部门或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如∶首届毕业生王永健1996年任吴江市人武部政委,74届毕业生徐根麟1996年任震泽镇党委书记。此外如徐三宝在瑞典获博士学位并定居工作,徐玉芳、沈坤荣等也已获博士学位。

19788月经县委、县政府批准,全县乡镇中小学正式分开管理,小学部迁出原校,另选址建校,学校更名为梅堰公社中心小学,原校址为吴江县梅堰中学。梅堰工农学校自然解体。

四、梅堰中学

学校前身系梅堰工农学校,在荻塘河北岸,梅堰塘桥堍东北侧。

19788月正式新建吴江县梅堰中学。当时有初中4班、高中4班,共8班,学生四百二十余名,教职工27名。学校有平房二十多间,实验条件较差,有的完全靠教师讲解。

1968年到1981年的初中为两年制。1981年到1982年初二学生通过县统考,进行过渡,有的毕业,有的升入初三。到19839月初中全部恢复三年制。

两年制高中到1982年停招。1983年始开办职高班,到1995年办过电机、财会、化工专业班,共6届毕业生,学制均为两年。毕业生共215人,大多在本地企业就业,有的以所学一技之长开办了电器修理门市部。

1979年经县教育局批准,学校首次建造了七楼七底的两层教学楼,1982年又另建了3层教学楼,两次建筑面积为1071.5平方米。

19908月,原梅堰中心小学校址15间的3层教学楼划归中学,1991年暑镇政府拨款新建1502平方米的3层实验楼。同时还扩建了食堂,搭建了停车棚等。到19933月该校占地6616.64平方米,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以及图书馆、阅览室、美术室、音乐室、活动室等设施,基本达到上级规定的合格初级中学的要求。19929月,镇政府又拨款20万元,建造了教工宿舍18套,建筑面积1260平方米。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副课并重,每天坚持两操两课,成立课外兴趣小组。语文和英语学科的教研、教改起步较早。语文组从198410月起实施“一条龙”训练∶即初一抓课外阅读和摘抄,初二摘抄优美文章,编辑手抄报,初三自写文章自办小报,还创办《摇篮》文学社,出版社刊18期。庄佩玉、胡志刚、沈美芳等6名文学社员的9篇习作刊发在《少年作文辅导》、《花朵》、《苏州报》、《少年文史报》等报刊上。1985年县教研室组织手抄报评比,梅中《课外乐》获一等奖。19911996年,学生在各级比赛中,获全国级三等奖2人,获苏州市级二等、三等奖各1人,获县(市)一等、二等奖各1名,获三等奖10人。外语组从1991年起,把集体备课作为切入口,不断探索集体备课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了全组老师的备课质量和教学质量。组长徐泉鸿撰写的《集体备课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发表在199310月《江苏教育》(中学版)上,并在苏州市教育论文评比中获三等奖。19967月,外语中考比上年跃前7名;初二期终市统考比上年跃前14名。数学组,从19901996年,在各级比赛中有10名学生获奖,其中∶省二等奖1个,苏州市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个,二等奖和三等奖各3个,县(市)三等奖2个。物理组∶从19901996年,在各级比赛中有6名学生获奖,其中苏州市三等奖2个,吴江市三等奖2个。化学组∶19951996年,在全国初中组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有2名学生获省三等奖。其它地理、生物、劳技学科,从199019969名学生获奖,其中县一等奖1个,县三等奖4个。

19908月以来,学校领导狠抓内部管理,至1996年良好的教风、学风已初步形成。有6名教师在省级以上教育、教学报刊上发表有关学校管理和语文、外语、数学等学科方面的文章16篇,其中孙水暅于1992年在《江苏教育》举办的第二届“五四”杯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论文比赛中获二等奖。19911996年有5名教师受苏州市教委和市工会表彰,为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质量也明显提高,自19911996年,有1名学生考入苏州市高级中学,有102名学生考入震泽中学,有234名学生考入中专,有39名学生考取中师。19901996年获苏州市三好学生者6名,获省三好学生者1名。

19969月,梅堰中学(本部)有初中班17个,学生818人;教职工82人,其中教师78人,学历达标教师占92%;高级教师1名,中学一级教师25名。学校还获得吴江市文明单位、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等称号。

随着“科技兴镇”方针的落实和梅堰镇经济的腾飞,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培养更多更好跨世纪的建设人材,镇党委和政府决定在塘河南岸的三官桥村第四村民小组择址建造一所设备完善,设施一流的农村中学。

19958月破土开工,占地2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2000平方米,斥资一千多万元,主要是地方政府拨款。内有四层教学楼4幢(可容30个班级上课)、三层实验楼1幢、四层宿舍楼2幢、食堂2幢,以及图书馆、微机房、语音室、舞蹈房、劳技室、电化教室、阶梯教室、音乐室、美术室等。

操场面积达7800平方米,有110的直跑道和250米的环形跑道,及篮球场等设施。


19978月迁入新址。

19911996年梅堰中学(含联中)各项基本数字


19861996年梅堰中学(含联中)办学情况

 注:1995年“9+11中“11指盛中公费录取生。

    1996年“14+26”中“26”指盛中公费录取生;“25+97”,“25”指普高,“97”指职高。

 

第五节 成人教育

一、农民教育

旧时,梅堰广大农民大多迫于生计,得不到就学机会,文盲甚多。但也有少数地方热心人士开办夜校,为一些年龄较大的人重开读书之门。据《吴江日报》载∶民国21年(1932815日,梅堰镇民众夜校正式上课。民国23年在镇西首众善堂里也办过夜校。抗战胜利后,徐肯桐在龙北村朱家浜的春观家办过夜校,入学者有二十余名男青年。

50年代初,村村都办冬校,进行扫盲。其中龙北村办了5所冬学,妇女也参加。庙头乡乡政府还办了1所速成识字法扫盲班,按拼音教学,提出学习四十天识字二千多的口号。当时,文化课本大多是苏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农民识字课本》,政治教材是华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冬学政治教材》。1953年,冬学转常规民校,各乡都设1名社教人员并聘请扫盲专职教师(大多是小学教师兼),如燠字村是文景庆、袁埭村是汤江正、西勤村是凌焕章、龙南村是胡乃申。1956年,全县掀起扫盲高潮,各乡纷纷成立民校,动员青壮年文盲入学。据129统计青壮年文盲入学数∶屠塘乡11所民校,有361人;梅塘乡9所民校,有352人;秋塘乡7所民校,有296人。3个乡共计1009人。

60年代初,公社设专职扫盲总辅导员,大多数生产队办夜校,有的几个队联办,附设在小学内,也有的生产队办在蚕室里。19604月,全公社有六千三百多名青壮年文盲、半文盲入学,出勤90%左右,妇女占多数。教材用《农民扫盲课本》。随着经济形势好转,到1964年业余教育也得到了发展。当时有的大队开办农民业余初小班、高小班。太平大队业余高小班办得较好,该校196587正式开学,学员30人,初小水平的青少年占85.7%,后被公社评为“五好民校”。当时民校设毛选课,红卫等大队还开设军事课,民校成为学习政治、技术、文化、军事四结合的教育阵地。196512月下旬梅堰公社召开文化工作会议,奖励优秀民校9所,三好群师(群众中负责扫盲老师)11人。

70年代初,扫盲又掀高潮,1971年公社和各大队都建立了扫盲领导小组,公社配备专职扫盲干部,大队有总辅导员,各业余教育班都配“群师”。19731月全公社文盲和半文盲总数9465人,入学5798人,占61.3%。学习时间灵活∶“闲时突击学,雨天加班学,大忙轮流学,田头场头学。”扫盲课本是以毛主席语录、党的基本路线、农业学大寨、农业八字宪法和日常应用文为基本内容。同时还发动知识青年和学生开展家庭包教包学。19781017经上级主管部门对扫盲检查验收,扫盲率为82.3%,梅堰成为无盲公社。

改革开放后,农民急需文化科学知识。在乡宣传办公室等有关部门指导、组织下,19848月到19854月,有的村开办各种专业培训班。庙头村开办“卫生班”,学员14人;三官桥村、平安村、上练村都开“农技班”,学员数分别是184210人。19893月,联合村创办农民夜校,举办青年读书班。之后,双浜、龙北、上练、玉堂、光明等村相继开办农民夜校,并统一挂牌,开设时事政治、经济管理、农业生产技术、林果栽培植保、罗氏沼虾养殖等各类短训班。1995年农民夜校更名为成人学校,联合、双浜、龙北、上练、玉堂、光明等村的农村成人学校常办常新。其中联合村由于成人学校办学成绩卓著,1995年被苏州市教育委员会评为“苏州市成人教育示范村”。

二、职工教育

梅堰集镇的职工教育始于1982年,当时梅堰集镇有职工248人∶供销社97人、集体商业151人,其中青壮年173人。根据上级要求,应参加青壮年文化补课对象是1968届—1980届初、高中毕业生共64人。参加业务技术补课对象是1968年—1980年参加工作的职工共102人。

供销社和集体商业系统的领导,遵循“围绕商业办教育,办好教育促商业”的方针,狠抓“双补”落实措施。文化补课聘请中学教师,借用学校教室;各种业务知识培训则是能者为师,聘请会计、统计、物价等业务人员为教师。1982年—1984年共办班20期,150天,471人次。计有初中文化补习班、高中文化统考复习班,营业员初级业务技术补课及新职工上岗前培训等8种不同类别的班级。到1984年底64名文化补课对象,经县统一考测,合格58名,完成率90.63%;业务技术补课对象102人,其中4人免考,实考98人,经19838月县普测,合格95人,合格率96.44%

19821984年还请老干部和乡党委书记等讲课11次,对青年职工进行政治教育、讲授历史知识和职业道德,应训173人,已训67人,完成率38.73%。到1984年底,乡供销社输送到电大班学习2人、业余电大1人、报考自修大学2人。

随着乡镇村工业的兴起,许多农民跨进乡(镇)村办工厂,成为需要一定技术的工人。为了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公社工业公司宣教科于1981年开始举办了各类短训班。如198541617日,举办“企业基础管理培训班”,参加对象是乡村企业的企管人员,计30人。90年代,为了进一步落实“科教兴镇”的方针,宣教科于19915月举办了“双基”教育培训班,培训对象是工业公司、外贸公司和经管办的35岁以下工作人员。许多工厂也举办各种短训班∶如梅堰镇丝织厂于199254日到6日举办新工人岗前培训班,约100人左右;吴江市新联丝织厂梅堰分厂于19931058日,举办保全保养技术培训班,受训对象为保全保养工40人;吴江市差别化涤纶厂于199554日举办“三热爱”教育培训班,入学对象为青工,计30人。到1995年,宣教科和工厂共办班342期,培训8922人次,其中厂长151人次、职教干部35人次、涉外短训56人次、人才输送12人次、其他各种专业岗位培训3199人次。通过各种形式培训,使职工“学啥干啥,干啥懂啥”,争当工作岗位的行家里手,为技术进一步上档次,产品进一步上水平,企业进一步上规模打下人才基础。江苏差别化集团公司1995年被吴江市乡镇工业局、吴江市教育局评为“吴江市职工教育示范企业”。

三、成人教育中心校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之需,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文化素质,198312月梅堰乡创办成人教育中心校,乡党委书记徐胜祥兼任校长,教员6人。地点在老米厂楼上,教室1间,后搬到电影院楼上,教室1间。19849月—19854月,举办初中文化补习班13班,学员368人。

1985年开办电视中专,第一期95开学。开设行政管理、企业管理、经营管理等专业,学员分别为23人、39人、34人,共96人,1500教时。有录像机、电视机各1台,盒带40盒。后获得电视中专毕业4人、电视中专结业1人。1985年有16人报考职大,考取11人,分布在9个专业。

1986年,乡成教中心校对乡镇企业职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举办长训班2班,学员120人;举办短训班1班,学员30人。又办农民初等教育小学班1个,全脱产在校生30人。还举办各种短训班,如19879月举办安全保卫培训班、198811月举办班组长培训班。

1990年镇政府投资18万元,在318国道北侧兴建成教中心校新校舍,3月破土开工,10月竣工。整个校园占地面积3.2亩,建筑面积608平方米(含镇党校),三层楼,共20间,内有大教室2间、小教室1间、办公室2间及图书阅览室、资料室、值班室等。另有电化教学设备1套、图书1350册、档案资料53卷,还有500平方米磨石地皮的篮球场兼溜冰场。固定资产21.76万元。199010月成教中心迁入新校舍。

为了尽快提高干群文化水平及专业知识,以适应农村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成教中心开办了各种专业班。19891991年共办妇女双学培训班32班,学员1219人,发结业证书(相当于初中文化)。1990年,开办各级各类培训班51个,参加学习2158人,其中成教中心办班24班,参加学习1155人,是年村、厂办学面达63%19921993年,共办9班脱盲学员巩固提高班,学员198人。199247月,开办中专企管专修班,学员20人。19949月—19961月的经济管理大专班,学员50人,对象主要是机关和村、厂领导。19909月—19947月开办两期财会班,学员对象为村、厂会计,发中专专业证书,学员64人。19949月—19977月,涉外经济电视中专班,招收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学员34人。19954月—19957月计算机培训班,学员54人,对象是机关工作人员等。199510月到19961月,通用外语培训班,学员61人,对象为机关工作人员等。19954月到19967月,干部高中班,学员42人,对象为村、厂干部。1996年全镇共举办各类培训219班,参加学习人数1.08万人次,占总人口的35%。其中∶成教中心校培训105班,计5142人次;企业培训职工7567人次,占职工总数62%

1996年,镇成教中心校配有成人教育辅导员1名(校长级)、专职教师2名,另有兼职教师5名。计有4班,学生203人。专业培训班共举办102期,学员3800人。

镇成教中心校199012月被苏州市教育局评为“合格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19913月被苏州市教育局评为“苏州市农村成人教育先进集体”,1993年被江苏省教委、江苏省乡镇企业管理局评为“乡镇企业职工教育先进单位”,199610月被省教委评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单位”。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