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3 16:48:29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5498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976年10月,梅堰公社成立电力管理站,工作人员3人,受吴江县(市)供电局和梅堰公社(乡、镇)双重领导。负责全公社(乡、镇)高、低压设备的安装和维修,对社办、队办企业的电工每年组织两次培训,并对农村电工每月进行培训,每月进行一次不定期的反窃电检查,及时做好农忙前的用电安全检查工作。
1983年电力管理站在镇北路征用0.6亩土地,建造四楼四底办公楼。1992年梅堰镇成为用电标准化乡镇,电力管理站升格为苏州市二级企业。1993年,电力管理站又扩征4亩土地建造新的办公楼,翌年迁入。1996年,双浜村建成梅堰镇第一个用电示范村。镇村二级持证专职电工93人、兼职电工12人。电力管理站有员工24人,固定资产340万元,流动资金13万元,人均收入9317元。
第二节 供电
1959年,平望变电所通过10千伏输电线向梅堰地区供电,建成大龙、庙头、梅塘东、梅塘西4个电灌区。电灌区装机容量为480马力,折合354千瓦,变压器总容量700KVA。7月,电灌区投入运行,担负全公社80%的农田排灌任务。10月1日,集镇通过大龙机房供电照明,用电单位为政府、供销社、合作商业总店、公社医院、农信社、茧站、邮电所、中心小学、农具厂等。年底,约40户居民亦用上照明电。是年,全公社用电单位60户,用电量11.4万千瓦时,其中,农业用电单位4户(电灌区),用电量9.48万千瓦时;照明用电单位56户,用电量1.92万千瓦时。
1960年3月,龙南大队驻地率先通电,为梅堰公社大队中之第一家。10月,龙南大队第九生产队通电。至1965年10月全公社20个农业大队普遍通电。1971年,渔业大队由联合大队麦弓浜机房转供用电,至此,全公社农村全部使用电灯照明。
1961年9月,梅堰公社碾米厂开始用动力电,有砻谷车电动机1台14千瓦、传动小马达两台6千瓦,总动力约23千瓦。1969年,缫丝厂投产,动力电由大龙机房架LgT导线0.2公里专供。
1976年,全公社有配电变压器38台,配变总容量2585KVA。1984年,全乡有配电变压器50台,配变总容量4115KVA。1987年,全乡工业用电量522万千瓦时,农业用电量475万千瓦时,工业用电量第一次超过农业用电量9.9%。
90年代初,随着镇村工业的发展,由平望变电所通往梅堰的10千伏高压线已严重超负荷。1991年,吴江县供电局和梅堰镇政府共同斥资315.71万元在梅堰镇高新技术开发区建造占地2000平方米的3.5万伏变电所,变电所通过平震线由平望发电厂进电。1992年9月29日,变电所以1万KVA投入运行,向全镇共电。1996年,梅堰镇有配电变压器126台,配变总容量2.15万KVA,全年用电量4519.46万千瓦时。其中农业用电量688.18万千瓦时、工业用电量3785.68万千瓦时、照明用电量45.6万千瓦时。
自办发电 70年代,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用电矛盾突出。为了弥补国家电网供电不足,一些稍具规模的企业自备发电机组,以保证停电时不停产。1974年,梅堰公社“五七”缫丝厂率先安装第一台自发电机组,容量50千瓦,年发电量约4608千瓦时。1980年,全公社有自发电机组7台,容量213千瓦,年发电量约1.96万千瓦时。1990年,全镇有自发电机组46台,容量2217千瓦,年发电量约11.5万千瓦时。1994年全镇有自发电机组80台,容量5918千瓦,年发电量约30.7万千瓦时。1996年全镇有自发电机组91台,容量7971千瓦,年发电量约16万千瓦时。
1976—1996年梅堰镇(公社、乡)电力管理站及变压器发展情况一览表
.jpg)
1976—1996年梅堰镇(公社、乡)用电单位用电量和报装容量一览表
.jpg)
第三节 供电线路
1959年,梅堰通电时,只有一条10KV庙头线。1968年庙头线改名梅农线。1986年增设一条10KV梅镇线。1992年建成3.5万伏变电所,通过平震线由平望电厂进电,分设梅镇线、玉堂线、秋泽线、久泰线、双浜线、涤纶线,共6条10千伏供电线路,其中涤纶线为吴江市差别化涤纶厂的专供线。
1959年,梅堰有220伏线路1.44公里。1976年有10千伏线路25.14公里,380伏的线路146.1公里,220伏的线路128.4公里。1996年有3.5万伏的线路7公里,10千伏的线路62.52公里,380伏的线路193公里,220伏的线路161公里。
1976—1996年梅堰镇(公社、乡)供电线路发展一览表 单位:公里
.jpg)
注:按线路的质量分为1—3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