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3 16:43:26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5833
第一节 管理机构
一、房产管理组
1949年底,梅堰公房由乡财政会计兼管。土改时,没收的房屋由乡政府分配给无房户,按月收取租金,上缴县财政科,再下拨当地,实行以租养房。50年代起,梅堰公房由环卫组兼管,按月收取租金,承担公房维修。
1986年12月,梅堰乡成立房产管理组,隶属吴江县城建局,办公地点设在殷家弄,工作人员1人。负责全乡(镇)公房维修、翻建和管理单位房、私房、商业房的产权、产籍和租赁、交易、评估等工作。1993年根据住房制度改革有关政策,公房月租金由原来的0.16元/平方米增加到0.22元/平方米。1994年增加到0.26元/平方米。1995年增加到0.65元/平方米。
1994年6月,房产管理组将梅新街商业用房翻建成商住楼(四层),翌年5月,迁入办公。1996年房产管理组有职工4人,公房建筑面积2632.9平方米,全年租金收入4.08万元。
二、建筑管理站
60年代,梅堰公社成立农兼手工业管理站,管理公社五匠(木匠、泥匠、石匠、竹匠、漆匠),各大队由副大队长分管五匠工作。
1987年10月26日,梅堰乡成立建筑管理站,行政上受乡(镇)政府领导,业务上由吴江县(市)城建局建管处和梅堰镇城建办指导,开展建筑(业务)管理,工作人员5人。
1988年3月,建筑管理站对建筑工匠进行登记考核,评定级别,分别发给工匠证(农村蓝证、建筑公司红证),5月评定工作结束,领证率达95%。以后每隔2—3年对工匠进行升级考核,每年进行一次学徒转正工作,定期做好安全、质量、技术培训工作,同时对建房户实行验发建筑许可证和办理农房建筑统筹金。1988—1996年每年领证率和统筹金率均为100%。
1989年8月起,实行持证(施工证)上岗制度。1993年开展优质工程农房建筑评选活动,当年,某两工匠建造的梅园新村某户286平方米砖混结构房获吴江市优质建筑二等奖。由于建房户减少,到1996年建筑管理站工作人员减至2人。
第二节 房屋建筑
一、镇区
80年代初,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及镇区向北拓展,在梅新街两侧先后新建商场、广播站、文化站、电影院、邮电大楼、粮管所、卫生院等单位用房。到80年代后期,梅堰镇区2—3层的楼房40幢,占地面积7157平方米,建筑面积11946.6平方米。90年代,开始建造3—4层的商住楼,1993年,全镇有商住楼3幢,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40平方米。至1996年,镇区商住楼有13幢,总占地面积5633平方米。
1992年8月至1996年底,镇房地产开发公司共建造商品房10幢160套、别墅式楼房12幢、商住楼10幢。其中5幢商住楼在梅新街,其余在镇北新区,建筑面积20650平方米。1993—1994年,在荻塘河南边建成占地25346平方米的梅堰镇第一个住宅新村——梅园新村,内有67幢住宅,建筑面积16080平方米,皆为两层别墅式楼房。
80年代末,梅堰中心小学第一个建造职工住宅楼,至1996年梅堰镇银行、中学、粮管所、供销社、石油加工厂等单位都建有职工住宅楼。职工住宅楼总占地面积15670平方米,建筑面积38750平方米。
到1996年,镇区最高楼房为五层,是吴江石油加工厂职工宿舍楼。
二、农村
50年代初,梅堰农村民房多为砖木结构平房,极少数为两层楼。至60年代,农民只有翻修旧房,建新房尚少。1971年,梅堰公社渔业大队在麦弓浜统一建造砖木结构的平房,渔民陆续到陆地定居。
70年代末期,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逐年提高,翻建新房的比例逐年增加。1977年,农民沈新华率先在全公社翻建楼房。1988年,全镇农村有1130户建新房,总建筑面积21.67万平方米,其中楼房面积19.52万平方米,占总建筑面积的90.08%。
1993年,梅堰镇农民开始建筑别墅式楼房,当年,全镇有10户建造别墅式楼房,占建房户的3.17%。1996年,全镇农村建房户282户,其中建别墅式楼房60户,占21.28%;总建筑面积32745平方米,其中别墅式楼房面积15800平方米,占48.25%。
1988—1996年梅堰镇农村村民建房统计表
.jpg)
第三节 镇村建筑队伍
一、施工队伍
40年代,梅堰地区有建筑工人近百人,其中泥瓦工近六十人,木工三十人左右。50年代初有建筑工人292人,其中泥瓦工144人、木工120人、石工28人,有36家泥木石作,其中泥作18家、木作5家、石作13家。
1956年,屠塘乡能建造房屋木匠7人、泥匠7人,能做小木作116人。60年代起,农村建筑工由公社发证,分散施工。60年代末,梅堰公社建筑施工从业人员近七百人。
1958—1986年,建筑工人大量外流,自找门路,自寻业务。1989年整顿建筑队伍,建筑工人陆续返回。是年8月,成立122个施工小组。到1996年,梅堰镇有建筑施工人员1150人(泥工850人、木工300人),其中持有四级以上证书有780人。
二、施工企业
1976年12月,梅堰建筑站成立,泥木工有四十余人。1980年人数增加到三百人左右。1985年4月,建筑站更名为梅堰建筑公司,设苏州、吴江、盛泽3个工程处,有基本工240人,平时施工需大量雇佣临时工,每年建造房屋约4800平方米。1988年以来,建筑工程中获省、市优质奖38处,其中有梅堰中心小学综合教育楼、吴江电视台、梅堰信用社综合楼、吴江人才交流大厦、盛泽工商银行营业大楼、吴江松陵饭店的江城会堂和客房等。
梅堰建筑公司下属24个工程队及4个非独立配套服务单位(预制场、供应站、钢模租赁站、筑昌酒家)和1个机械修理部。1996年,公司有固定资产880万元,其中轿车4辆、微机设备1套。有职工53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名、工程师5名、助理工程师4名、经济师1名、技术员32名、会计员6名、项目经理45名。
梅堰建筑公司1990—1996年连续被苏州市建设局评为“先进企业”;1995年被江苏省集体建筑协会评为“先进集体建筑企业”;1993年、1995年、1996年被江苏省建筑协会评为“最佳企业”;1996年,被江苏省集体建筑协会授予“全面质量管理银质奖”。
建筑工具 50年代,建筑工具仍为传统的泥刀、泥桶、铁板、毛竹脚手架、木夯、斧、刨、曲尺、墨斗,起吊采用扒杆和绞车。60年代始,建筑工具向机械、电动机具发展,电刨、开榫机、凿眼机和搅拌机替代传统手工操作。至1996年底,梅堰建筑公司拥有混凝土搅拌机33台、卷扬机40台、金属切削机床5台、水磨石机2台、钢筋切断机28台、钢筋调直机3台、金属井字架50台、蛙式打夯机5台、40吨塔吊3台、钢模钢杆1000吨。
施工技能 50年代,集镇内房屋一般为平房,采用木桁条、木椽子的砖木结构,柱柱落地。1965年开始采用水泥桁条的砖混结构。1980年始,建造从基础钢筋焊接墙体,再焊接楼层现浇板钢筋,一直到屋顶现浇钢筋整体全部连接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层建筑。
随着时代发展,建筑施工由凭经验施工,发展到1976年凭简单的平面图、剖面图施工。1980年始按图施工,有详细的设计图纸,包括基础图、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砼钢结构图、楼层图、屋顶设施图、楼梯图、屋内装饰图。地基建造60年代始用石头或三合土打夯作基础。80年代起用手摇钻探机勘探地质,根据建筑物的大小,分析确定灌注桩或预制桩的长度,低层建筑可做钢筋整板基础。屋面结构50年代盖土瓦,60年代盖洋瓦,80年代末期为钢筋现浇平顶、网架、排架、框剪结构。90年代初梅堰建筑公司承建松陵饭店的江城会堂采用排架结构跨度达27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