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吴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志 >> 第四章 医 疗

第四章 医 疗

2012/12/22 20:01:20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7525

第一节 西医门诊

 

一、科目设置

 

民国25年(1936年)9月,县立医院开诊,设禁烟、医务两科。9月、10月禁烟科共计戒绝烟民400余人,是吴江实行禁烟2年来的最高记录。医务科首诊200余号,复诊300余号。民国35年,县卫生院门诊诊治科目有内、外、皮肤、花柳、妇产、眼、耳鼻咽喉科。卫技人员有医师2人,护士3人,助产士1人,调剂员由卫生稽查员兼代。民国3712月,县卫生院门诊业务交省立吴江医院办理。

县人民医院建院时,门诊设内、外2个大科,内科兼治肺科、儿科、传染、花柳科,外科兼治妇产、皮肤、口腔、五官科。1953年初,建立X线室。1956年,设内、外、肺科3科。1958年,门诊例次49787例次,其中内科32562例次、外科13915例次、五官科1833例次、妇产科913例次、急诊448例次、出诊116例次。1958年前已设急诊室。1959年,增设齿科,配备专职齿科医生。齿科后称口腔科。

1960年,设儿科门诊,配备专职儿科医生。19614月,设五官科,配备专职五官科医生。1962年,设妇产科。妇产科门诊、计划生育门诊设在病区。1964年起,每年41日至1031开设肠道传染病门诊室。1965年,精简机构,将内、外、妇产、儿、五官、口腔科合并为内科(包括儿)、外科(包括五官、口腔)、妇产科。妇产科、计划生育门诊从病区搬至门诊部。

1971年初,设立心电图室,由内科管理。1972年外科开设骨科专科门诊。19757月,开设泌尿外科专科门诊。1976年,开设传染科门诊,配备专职传染科医生。1978年,心电图室隶属门诊部。1979年,相继开设心血管内科、皮肤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门诊。

198310月,成立B超室,隶属门诊部。19846月,开设门诊小手术室。7月,开设呼吸内科门诊。是年将妇产科门诊分设为妇科门诊、围产期保健咨询门诊和计划生育手术室。19859月,开设肾内科门诊。19861月,建立脑电图室。

199012月底,开设血液病门诊。19915月,外科开设脑外科门诊。8月,成立急诊科。19945月,始设内分泌专科门诊。19964月,医院建立功能检查科,辖管超声、脑电图、心电图室,为院部直属科室。19973月,内科开设肿瘤内科专科门诊,下半年,麻醉科开设镇痛专科门诊。

20004月,开设专家(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门诊。10月,内科开设风湿免疫专科门诊。200228,传染科更名为感染科。20036月起,感染科开设结核病防治门诊,负责吴江地区结核病的定诊、管理、免费抗结核板式药的发放。20055月,设内镜中心。至2005年底,门诊部共设内、外、妇产、儿、感染、口腔、眼、耳鼻咽喉、皮肤、急诊等医疗科目。其中内科有心血管、神经、消化、肾内科主任医师门诊,心血管、呼吸、神经(心理咨询)、消化、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门诊及心血管、呼吸、消化、血液、内分泌、肿瘤化疗、风湿免疫等专科门诊;外科有普外、肿瘤外科主任医师门诊,泌尿外、普外、肝胆外、骨科、胸外科副主任医师门诊及普外、胸外、脑外、骨科、乳腺、肿瘤、泌尿外科专科门诊;儿科设副主任医师门诊;感染科设副主任医师门诊、结核病防治门诊;口腔科设副主任医师门诊及口腔正畸专科门诊;眼科设副主任医师门诊及白内障专科门诊;耳鼻咽喉科设喉科副主任医师门诊;皮肤科设副主任医师门诊;麻醉科开设副主任医师镇痛门诊及镇痛专科门诊。另设有内镜中心,开展电子胃镜、肠镜、支气管镜门诊检查。

 

二、吴江市妇幼与生殖保健服务中心

 

20033月,成立市妇幼与生殖保健服务中心。“中心”是经市人民政府批准,依照“计卫联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原则,将医院妇产科与市计划生育指导站的人员、技术、设备有效整合后合作组建而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临床医疗服务机构。“中心”门诊设在三层住院楼三楼西侧,开设妇科、产科、计划生育门诊及子宫肌瘤、内膜异位主任医师门诊,卵巢肿瘤、女性生殖系感染、高危产科、妇科内分泌、婚前咨询、优生指导、宫颈疾病副主任医师门诊和妇科、不孕症专科门诊。住院依托医院妇产科病区。吴江市卫生局、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吴卫人(2003)字第28号文件,任命吕弘道为“中心”主任,高红、王利明为“中心”副主任。5月,“中心”开诊。

 

三、急诊科

 

19918月,成立急诊科,配备副主任。19921月,急诊科设在新建的红十字急救中心楼一楼西侧,面积500m2,设预诊室、治疗室、抢救室、清创室、输液室、120病区。抢救室内五机(吸引器、心电监护仪、心脏除颤起搏仪、洗胃机、呼吸机)、八包(气管切开包、静脉切开包、胸腔穿刺包、腰椎穿刺包、导尿包、清创包、输血包、输液包)及急救药品配备齐全。配备7名护士,护士相对固定,医生由内、外科各1人轮流急诊值班,内科固定1名医生值日班。9月,经院领导同意,急诊科副主任辞职后,急诊科的医疗工作由医务科直接管理。

20017月,急诊科搬至三层住院楼一楼西侧,房屋面积800m2,床位11张。20033月,急诊科配备副主任。是年设备增配脉氧监护仪,更新了飞利浦除颤起搏仪和Achican呼吸机。医生、护士均相对固定。200412月,120急救在医院组建成立。200587,急诊科搬至八层门急诊综合大楼一楼东侧。有工作用房17间,内设抢救室,清创室,内、外、五官科诊室,急诊B超室,观察室,值班室,办公室。1230,急诊科、120急救与ICU组成急救中心,实行“三位一体”化管理。年底,急诊科有医生5人,其中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2人。120有医师4人,驾驶员4人,接线员3人。配备救护车4辆。

 

四、门诊专科

 

(一)口腔科

1959年,医院设置齿科。有诊疗室1间,10余平方米,配备油泵式牙椅1台。后齿科改称口腔科。文化大革命初期,口腔科医生下放,口腔科停办。

1970年,医院恢复成立口腔科。1978年,人员增至2人。科室搬迁至原三层门诊楼二楼,有诊疗室2间,面积20余平方米,配备牙椅2台。

1983年,人员增至4人。1986年购置国产涡轮机2台,人员增至7人。1989年添置X线牙片机、铝汞振荡机各1台。

19921月,科室搬迁至红十字急救中心楼三楼,设诊疗室、技工室、石膏室、X线室、休息室。是年,添置电磁烤炉、电解抛光仪等全套口腔铸造设备,开展铸造镶牙业务。

20011月,口腔科设副主任。是年,老式牙椅陆续更新为综合治疗牙椅(意大利牙椅2台、上海胜利牙椅5台),先后购置了超声波洁牙机与光固化机、种植牙系统、口腔全景机等设备。20033月,口腔科设主任。200587,口腔科搬至八层门急诊综合大楼四楼,设诊疗室、技工室、石膏室、X线室等工作室。所有综合治疗台都配备内置式超声波洁牙机,综合治疗牙椅由单独气泵改良为统一供气、供水。2005年底,口腔科有医生9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6人,硕士学历1人。

(二)眼科

19614月,医院始设五官科门诊,隶属外科。1962年下半年,苏州医学院派3名医生来院协助指导五官科业务工作。1972年,苏州眼科医生马太来院专职从事眼科诊疗工作。眼科与耳鼻咽喉科诊室分开,行政建制上并不分开。

1977年,眼科人员3人。197810月,眼科搬至原三层门诊楼二楼。有诊室、暗室各1间,面积40m2左右,与耳鼻咽喉科合用1间小手术室,10m2左右,主要设备有手持裂隙灯、眼底镜、眼压计。1979年上半年,苏州眼科医生回原单位后,眼科有医生2人。

1982年,眼科医生增至3人。1984年,购置裂隙灯、显微镜、检影镜及镜片箱。

19921月,眼科搬入红十字急救中心楼三楼。有诊室、暗室、检查室各1间,与耳鼻咽喉科、口腔科合用门诊手术室。1993年~1999年先后添置眼科手术显微镜、非接触式眼压计、白内障超声乳化仪、眼科角膜曲率、A超仪等设备。1999年设专用手术室1间。

20011月,医院设眼、耳鼻咽喉科副主任。20033月,眼、耳鼻咽喉科设主任。200587,眼科搬入八层门急诊综合大楼五楼。设诊室、暗室、检查室各1间,与耳鼻咽喉科合用1间小手术室。是年购置了裂隙灯、蔡氏显微镜各1台。2005年底,眼科有医生4人,其中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2人,硕士学历1人。

(三)耳鼻咽喉科

1969年~19774月,耳鼻咽喉科患者由眼科、口腔科医生兼治。

19774月,恢复耳鼻咽喉科。197810月,耳鼻咽喉科搬至原三层门诊楼二楼。有诊疗室1间,与眼科合用1间小手术室。设备有头灯、额戴反光镜、鼻镜、耳镜、测听仪等。有医生2人。

19921月,耳鼻咽喉科搬至红十字急救中心楼三楼。设诊疗室、测听室、办公室各1间,与眼科合用门诊手术室。是年,购置丹麦产电测听仪1台。1995年,购置日本产OLYMPOSENFT3纤维鼻咽喉镜1台,设置喉镜室。1998年,购置南京产耳鼻咽喉综合治疗台1台。

2004年,更新电测昕仪,购置鼻窦内窥镜(带监视系统)、微波治疗仪各1台,纤维鼻咽喉镜配备显像系统。20051月,购置AD229b听力计、AT235声阻各1台。87,搬入八层门急诊综合大楼五楼,设诊室、测听室、喉镜室、办公室各1间,与眼科合用1间小手术室。是月,购置耳鼻咽喉综合治疗台2台,耳鼻咽喉支撑喉镜1台。2005年底,耳鼻咽喉科有医生3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2人。

(四)皮肤科

19798月,医院设立皮肤科,归门诊部管理。诊室设在原三层门诊楼二楼外科门诊室。

1980年初,皮肤科搬至门诊楼一楼,1间诊疗室。1982年,增设手术室1间,购置上海医用电灼机1台。1988年,增设激光室,购置二氧化碳激光机1台。人员增至2人。

19912月,添置氦氖激光机2台。5月,添置高电频多功能美容仪1台。1993年,增添紫外线负氧离子治疗仪喷雾器。1994年,添置南京康友微波机1台。人员增至3人。1998年购进红光治疗仪2台。

20011月起,皮肤科由眼、耳鼻咽喉科主任兼管。8月,增加1名医学本科毕业生。20035月搬至原三层住院楼三楼,设诊室2间,手术室2间,照光室1间,办公室1间。200587,皮肤科搬至八层门急诊综合大楼二楼,设诊疗室3间,光疗室2间,手术室2间。2005年底,皮肤科有医务人员4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医师2人,主管护师1人。

(五)理疗室

196110月,医院创办理疗室。位于二层西式楼房一楼西南侧,诊疗室1间,10余平方米。配备红外线、超短波治疗仪各1台,开展照光治疗。196911月,理疗室停诊。

1972年,恢复理疗室。有诊疗室1间,位于原内科门诊室,约15m2,理疗床3张,人员1人。添置紫外线治疗仪、直流感应理疗机各1台。开展蜡疗、醋疗、离子透入疗法。197810月,理疗室搬至原三层门诊楼二楼,诊疗室1间,30余平方米,理疗床3张,理疗坐椅2张。

1982年,人员增至2人。先后增添了音频治疗仪,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神灯)、按摩器等仪器,开展穴位贴磁、穴位药透疗法。

19988月起,工作人员为1人。

理疗室开展的业务项目主要是运用理疗仪器,以及蜡疗、醋疗、离子透入、穴位药透、穴位贴磁等方法,治疗关节炎、腰肌劳损、颈椎病、肩周炎、骨质增生、小儿肺炎、小儿先天性斜颈、慢性溃疡、骨关节退行性病变、骨折愈合后功能恢复、手术后切口感染、疤痕硬结、肠粘连、急性软组织挫伤等。

20014月,理疗室停办,照光治疗由皮肤科承担。

 

五、院外门诊

 

(一)机关医务室

19799月,在县人民政府大院内设医务室,用房2间约30m2。设诊疗室和药房。配备医务人员2人,人员相对固定。19974月实行医保后,增加医保收费员1人。2005年底,机关医务室有工作人员3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管护师1人。

(二)鲈乡社区卫生服务站

1998525,鲈乡门诊部开诊。20027月,鲈乡门诊部改建为鲈乡社区卫生服务站,面积600m2。内设内科、计划生育指导咨询、中医康复门诊室、注射室、输液室、健康教育室、康复训练房。配置挂号、收费、配药、社区医疗、卫生宣教、保健康复、信息一体化计算机管理系统。2005年底,鲈乡社区卫生服务站有工作人员8人,其中内科主治医师2人,主治中医师1人,主管护师1人,护师1人,药房3人兼挂号、收费。

(三)庞山湖门诊部

成立于200158日,房屋面积90m2。内设诊疗室、观察室、注射室、药房4室。配备工作人员3人,其中内科副主任医师1人,主管护师1人。20047月转交同里镇卫生院。

(四)水乡门诊部

200110月设立,地址在鲈乡南路,面积200m2。内设诊疗室、观察室、注射室、输液室、药房5室。配备医务人员3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护师1人。20035月转交松陵镇卫生院。

(五)世纪大厦医务室

200212月设立,面积30m2。内设诊疗室、药房。2005年底,世纪大厦医务室有医务人员2人,其中主治中医师1人,主管护师1人。

 

第二节 西医病区

 

一、病区设置

 

民国35年(1946年)2月,县立医院设门诊、病房两部分。病房设4等。10月,县卫生院有床位40张。民国3712月,县卫生院住院业务交省立吴江医院办理。

县人民医院建院时,西医设门诊、病房两部分,病房设4等,16张病床。1952年,江苏省卫生厅核定医院固定病床85张。1954年,设内科病房(包括传染科、小儿科)、外科病房(包括五官、妇产科手术)和肺科病房。1956年,省卫生厅批准固定病床95张,县人民委员会批准加10张,合计105张。1959年,省卫生厅核定增加床位50张,实际开放146张。

1961年,仍设内科、外科、肺科3个病房。是年,省卫生厅核定床位200张,实际开放120张。1224,新建的三层住院楼竣工。1962年,与新建住院楼连体建造的4间产科病房投入使用。1964年第二季度,病房、手术室搬进三层住院楼。医院始设住院部。内设内、外、儿、妇产、肺科、急性传染病6个病区,实际开放床位150张。妇产科病区设在一楼东侧,内科病区设在二楼东侧,西侧为儿科、传染科,外科病区在三楼西侧,手术室在三楼东侧。肺科病房另设。1965年,精简机构,病区合并为内科(包括儿、传染、肺科)、外科(包括五官、口腔)、妇产科3个病区。病区开放床位218张。

1975年,开放床位214张。1976年底,儿科病房从二楼西侧调整到二楼东侧内科病区内。调整后,使传染科病区与内、儿科病区相对分隔开来。1977年初,传染科病区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有独立护理单元,医生相对固定。传染科仍隶属内科管理。1978年底,床位216张,其中内科病区108张(内儿科50张、中西医结合10张、传染科48张),外科病区74张(外科67张、五官科7张),妇产科病区34张。1979年,苏州地区卫生局初步核定医院床位数为210张。

19822月,妇产科病区增设婴儿室。是年,实际开放病床220张,其中内科病区100张(内科49张、儿科9张、传染科42张),外科病区72张(外科67张、五官科5张),妇产科病区48张。198331,江苏省编制委员会、江苏省卫生厅核定医院床位210张。1984928,新建传染科病房楼启用,传染科病区自此为独立病区。设床位62张,其中普通病床14张(包括肠道病床2张),肺科病床14张,肝炎病床34张。10月,住院部增设老干部病区(六病区),在三层住院楼北面新建二层楼房内,单独院落。是年,妇产科病区新设高危孕产妇监护病房。198511月,儿科建立独立病区,床位25张。1986520,苏州市编制委员会、苏州市卫生局核定医院床位305张。19879月,手术室搬进手术血库楼。19885月,外科病区扩大为东外科、西外科2个病区。东外科病区为骨科、泌尿外科及普外科,有医生7人。西外科病区为普外、胸外、烧伤外科,有医生6人。19895月,在放射科楼二楼开设康复病区。

1990年,病床分布情况为内科55张,外科80张,妇产科51张,儿科30张,五官科6张,传染科54张,老干部病区29张,总数仍为305张。19915月,在东外科病区增设脑外科。199311月,内科病区分东内科、西内科2个病区,东内科病区为心血管、消化、血液科等,西内科病区为呼吸、神经、肾内科等。19946月,儿科病区搬至原三层门诊楼三楼。199410月,妇产科开设爱婴病区。19956月,在三层住院楼一楼西侧,开设母婴同室病房。12月,康复病区撤销。19986月,因建造住院大楼,老干部病区撤销。19995月,骨科病区与儿科病区组成一个新病区,以解决外科床位紧张的问题。

2001424,十二层住院大楼启用,内、妇产、外科等病区相继搬进大楼。30日,ICU成立。524,吴江市卫生局核定医院床位416张。200228,传染科病区搬至原三层门诊楼一楼东侧,传染科更名为感染科。20034月,抗击“非典”时,感染科病区改为发热病区。在吴江市康复医院另设感染科病区。5月,感染科病区设在原三层门诊楼二楼。6月,发热病区撤销,亦作为感染科病区。至2004年底,住院部设13个病区,共开设病床416张,其中12个病区设在十二层住院大楼内,分布情况为:一病区(一楼)为儿科病区,病床10张;二病区(二楼)为产科,病床46张;ICU病区(三楼),病床9张;四病区(四楼)为妇科,病床35张;五病区(五楼)为骨科和脑外科,病床31张;六病区(六楼)为骨、眼、耳鼻咽喉、口腔科,病床35张;七病区(七楼)、八病区(八楼)为普外科,病床各35张;九病区(九楼)为普外、胸外、泌尿外科,病床35张;十病区(十楼)为肿瘤、血液、内分泌、风湿免疫、肾内科,病床35张;十一病区(十一楼)为消化、神经内科,病床35张;十二病区(十二楼)为心血管、呼吸内科,病床34张。感染科病区设在原三层门诊楼一、二楼,病床41张。200587,八层门急诊综合大楼启用后,医院病区进行调整。至1112,设在十二层住院大楼内的病区为:二病区(二楼)为产科病区,开放病床46张;三病区(三楼西侧)为ICU,病床9张;四病区(四楼)为妇科,病床35张;五病区(五楼)为产后(爱婴)休养区,病床31张;六病区(六楼)为骨科、眼科、耳鼻咽喉科,病床35张;七病区(七楼)为骨科、脑外科,病床35张;八病区(八楼)为普外科,病床35张;九病区(九楼)为普外、胸外、泌尿外科,病床35张;十病区(十楼)为普外科,病床35张;十一病区(十一楼)为神经内科,病床35张。设在八层门急诊综合大楼内的病区为:十三病区(四楼)为儿科病区,病床23张;十五病区(五楼)为呼吸、风湿免疫科,病床38张;十六病区(六楼)为消化、肾内科,病床35张;十七病区(七楼)为心血管、内分泌科,病床35张;十八病区(八楼)为肿瘤内科、血液、介入科,病床35张;十九病区为感染科,设在原三层门诊楼一、二楼,病床37张。至20051230,实际开放床位534张。20051230,在聘任中层干部的同时,对十二层住院大楼内的外科病区计划作如下调整:六病区(六楼)为骨科,七病区(七楼)为脑外、眼、耳鼻咽喉科,八病区(八楼)为普外一,九病区(九楼)为泌尿、骨科,十病区(十楼)为普外二,十二病区(十二楼)为胸外、肿瘤外科。六、七、九病区的调整及十二病区的建立将在2006年实施。

二、手术室

县立医院建院初,医院在二层西式楼房一楼西侧设简易手术室。有手术间、洗手(含消毒、器械存放)间各1间,面积20m2。有手术床1张,护士1人。1952年起,手术室固定护士1人,机动1人。

1956年,医院建立标准手术室,有手术间2间,洗手间、器械室、办公室、储藏室、卫生间各1间,面积212m2,手术床2张。位于现富家桥弄196幢宿舍楼南侧。

1964年第二季度,手术室搬至三层住院楼三楼东侧。有手术间2间,洗手间2间,石膏室、男更衣室、值班室、卫生间(含女更衣室)、洗涤间、器械打包间各1间,面积256m2,手术床2张。1965年,手术室改建并增设无菌敷料室1间。

1974年,手术室调整,增设无菌手术间1间。

20世纪80年代初,手术室增加辅助房2间,面积增至310m2。设手术间3间,男、女更衣室、器械室、无菌敷料室、洗涤室、值班室、库房、洗手间各1间,办公室兼敷料室。有手术床4张(其中一间放置2张手术床)。1985年,有护理人员6人,麻醉人员5人,工人1人。麻醉兼做巡回护士工作。

1987928,手术室搬迁到新建手术、血库楼三楼。设有手术间5间(大手术间2间,小手术间3间),洗手间,更鞋室,男、女更衣室,男、女浴室,器械室,敷料室,无菌敷料室,库房,护士办公室,女值班室各1间,麻醉办公室1间兼男值班室。有手术床5张。每一手术问配置了立式空调,设施较前大有改善。护士增加至8人,工人增至2人。19899月,成立麻醉科。麻醉人员除夜间值班仍需兼任巡回之职外,麻醉与护理各司其职。

199512月,在手术血库楼东面二层制剂楼上加层扩建6间,供手术室使用。手术室内部进行调整,手术无影灯全部更新,增加手术间、库房、医生休息室各1间,增加手术床1张。污物洗涤与器械清洗分室进行,手术室区域划分更加合理。1997年,手术室护士有12名。麻醉与护理完全分工明确。

20015月,手术室搬迁到十二层住院大楼三楼,设手术间9间,每间放置手术床1张,配有空气净化,手术室有专用的中央空调,辅助用房齐全。拥有的先进仪器设备有史赛克腹腔镜仪器2套,飞利浦C臂机、施乐辉腹腔镜仪器、史赛克关节镜、美国顺康前列腺电汽化治疗仪、英国佳采等离子治疗仪各1套,美国强生超声刀1台,德国贺利手术无影灯3只,台湾美众无影灯4只等。2005年,添置施乐辉350三晶体腹腔镜、子宫粉碎机、激光碎石系统、眼科手术显微镜各1台。2005年底,手术室护士增加至18人,其中主管护师2人,护师6人,护士8人,未定级2人。

二、麻醉科

20世纪50年代,无专职麻醉医师,麻醉工作由手术医师和护士兼做。麻醉方式有局部浸润麻醉(简称局麻)、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简称腰麻)、乙醚开放滴入麻醉(简称全麻)。

20世纪60年代起,麻醉工作以专职麻醉人员为主。麻醉方式增加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简称硬麻)、乙醚气管插管麻醉、颈丛神经阻滞麻醉等。设备增加国产103型麻醉机1台。

1979年,开展普鲁卡因静脉全麻和骶管麻醉。

1981年,选派2人参加苏州地区麻醉训练班学习。19855月,引进麻醉师1人,开展了氯胺酮基础麻醉、小儿麻醉等新项目。1987年,新开展臂丛麻醉。设备增加了3台国产103麻醉机。19899月,成立麻醉科。

1994年,添置了美国进口Omeda全自动麻醉机1台,国产麻醉机2台。1995年,开展了深静脉置管,术中有创动脉压、中心静脉压的监测等新技术。此年起,麻醉科与手术护理分工明确,麻醉人员不再兼做护理工作。1996年,添置呼气末CO2监测仪1台、血糖监测仪1台,把PCAPICA技术成功运用于术后镇痛,实现了患者术后无痛。1997年下半年,开设镇痛专科门诊,主治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网球肘、腰腿痛等顽固性疼痛疾病。1998年起,麻醉科李金彪负责全院住院医师的急救复苏培训工作及为乡镇卫生院培训麻醉医生。

20005月,麻醉科搬迁至十二层住院大楼三楼,按二级系科的要求和标准进行管理和建设。是年添置Engle监护仪8台。20023月,开展无痛人流术。20015月,把腰一硬联合麻醉技术运用于妇产科手术,麻醉完善率得到大幅度提高。7月,微创中心成立后,陆续开展了腹腔镜、胸腔镜、TVP、关节镜等微创手术的麻醉技术。

20043月,开展无痛纤维胃镜、肠镜术日间麻醉技术。全年手术麻醉例数达到6000余例。20059月,在全麻技术中使用微量泵,使麻醉剂量更加精确。全年,手术麻醉7000余例,日间麻醉1400余例。2005年底,麻醉科有工作人员14名,其中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5人,住院医师7人。

四、ICU

重症监护病房(简称ICU)是随现代医学发展需要建立的新的临床科室。200010月,医院开始筹建ICU2001430日,ICU成立。62日举行“吴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揭牌仪式,陈强院长和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黄世英院长、ICU杨兴易教授揭牌。医院ICU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急救中心、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技术指导之科室,病床10张,达到综合ICU基本标准。ICU位置布局合理,分隔单元设置,每张床位面积15m2。电源、负压吸引和供氧等设施能达到ICU抢救患者需要。病房拥有美国进口的Margutt中央监护系统,供24h进行危重患者心率、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的实时监控。另有各类进口呼吸机,如西门子Servo300A型、NewportE200型和E500型、PENNET760型、Galileo9台,以及电动冰毯、床边X线机、B超机、心电图机、除颤仪、临时心脏起搏仪、血气生化分析仪、输液泵和微量注射泵/每张床等设备。2004614ICU被定为吴江市临床医学重点专科。200512月,ICU与急诊科、120院前急救组成急救中心,实行“三位一体”化管理。2005年底,ICU有医生8人,其中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4人。

五、吴江市微创中心

19948月,外科开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填补了吴江微创手术的空白。1997年,骨科开展膝关节镜下手术。1998年,泌尿科开展微创手术。2000年,胸外科开展胸腔镜下手术。医院领导根据微创技术发展状况,决策成立微创中心。

200178月,医院举行十二层住院大楼落成典礼暨吴江市微创中心成立仪式。江苏省卫生厅唐维新副厅长、第二军医大学吴灿副校长、中共吴江市委书记朱建胜、吴江市人民政府市长马明龙等领导出席了仪式。微创中心下设腔镜、内镜及介入3个专业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仇明教授为微创中心顾问,高泉根为学科带头人。2004614,微创中心(包括肝胆外科)被吴江市卫生局定为吴江市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微创中心是一个松散组织,需集医院的设备、人才优势有计划地发展。在市卫生局和医院的重视下,医院微创技术发展很快,至2004年底,微创技术已在普外、骨科、泌尿、胸外、脑外、妇产、耳鼻咽喉等科室广泛应用,开展范围和数量在苏州市内同级医院中占领先地位。20051214,微创普外科通过苏州市市级临床医学重点专科评审。1230,微创中心设主任,由高泉根院长兼任。

 

第三节 西医诊疗技术

 

一、急诊急救

 

20世纪50年代,医院已建立急诊室,至60年代,急诊室仅有换药碗、小创伤缝合包、人工洗胃器等设备,能处理急诊及进行一般临时急救。

20世纪7080年代,急诊室陆续增添电动吸引器、电动洗胃机、心电图机、自动呼吸机、各种手术包和抢救药品,抢救的病种有电击伤、中暑、心跳呼吸骤停、各类外伤及大出血、各种休克、急性中毒等。1989年,抢救危重患者成功率为8131%

19918月,成立急诊科。逐步配备“五机”、“八包”,设备更趋完善,抢救能力进一步加强。1999年急诊抢救成功率为9821%。至2005年底,急诊抢救成功率已连续5年保持在99%以上。

2001430,建立重症监护病房(ICU)。ICU急救医师与各专科医师团结合作,逐步开展床旁介入血管栓塞、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SwanGanz导管监测和床旁临时气囊起搏导管应用、脑内血肿急诊定位及穿刺引流术、冰毯亚低温治疗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治疗急性肺损伤、纤支镜肺泡灌洗、血液净化救治脓毒症及三升袋的配制和护理等抢救新技术。其中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床旁介入血管栓塞在省内属领先水平。抢救病种已涉及肝脾破裂、骨盆骨折合并休克、重症胰腺炎、ARDSMODS、脓毒症、严重多发伤等。ICU2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吴江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其中1项获苏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郑志群先后当选第三届苏州市医学会急诊分会危重病急救医学专业组委员、第一届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急救ICU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华东地区危重病急救医学专业协作委员会委员、第一届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危重病专家委员会全国委员。

二、内科

 

20世纪50年代初期,医院开展透视、摄片、钡餐透视等业务,提高了对呼吸、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能力,内科已能做胸腔、腰椎穿刺。中期,肺科已开展人工气胸、人工气腹、气管滴注治疗肺结核患者。

20世纪60年代,放射科逐步开展支气管、泌尿系统、胆道系统造影,化验室开展细菌、生化、免疫检验。随着辅助诊断技术的发展,内科诊断疾病水平不断提高。1971年初,建立心电图室后,内科组织医生分批学习心电图诊断技术,成立心血管组。自此,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治逐渐有所提高。19729月,内科采用腹膜透析方法抢救急性肾功能衰竭成功1例。1975年起,506同步呼吸机的应用,提高了对呼吸衰竭患者的抢救能力。

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纤维胃镜、B型超声诊断仪、大型X线机等现代化医疗设备的增加及医院不断选派医生外出进修学习新技术,内科系统二级学科迅速发展,相继成立心血管、神经、消化、肾脏、呼吸、血液、内分泌、肿瘤、风湿免疫等专科。

(一)心血管内科

1979年第一季度,内科开设心血管专科门诊。

19825月,首例心脏电复律治疗获得成功。1983427,采用经胸壁针刺心肌电极(针灸针)做心脏紧急临时起搏,结合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成功抢救1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至1995年底,用此方法共成功抢救3例。是年,购置电生理刺激仪,开展了经食管心房调搏术,开始了无创电生理检查。19861014,在上级医院技术支持下,开展了首例临时起搏和埋藏式永久型起搏器植入术,填补了县内这一项目的空白。1987年开展安装临时起搏器后电复律新技术。

19915月起,开展24h动态心电图监护。是年,在上级医院支持下,开展了首例AAJ单腔起搏器植入术。1993722,在上级医院支持下开展了首例希氏束心电图检查,标志着有创电生理检查的起步。1027,开展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1213,在上级医院支持下,开展了首例冠状动脉造影术。19945月,先后开展简易平板、踏车运动心电图检查。1995217,开展首例肾动脉造影术。3月,独立开展AAIVVIVDD等单腔起搏器植入及DDD双腔起搏器植入术,至2004年底,共进行起搏器植入7185例次,共安装DDD8例,在苏州地区二级医院中居领先地位。9月,开展24h动态血压监测。是年起,开展肾动脉等周围血管造影术。1996428,在上级医院支持下,开展首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球囊扩张术。19976月,首次开展了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1998年,1名台商患重症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成功获救。

2001629,与上级医院合作开展首例射频消融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至2004年底,共治疗71例,其中3例为室性心动过速。2002年起全面开展了冠状动脉造影术、PTCAStents介入治疗。2002618,开展省内首例带ADO功能DDR型双腔心脏起搏器安装。2004614,心血管内科被吴江市卫生局确认为吴江市临床医学重点专科。20051214,心血管内科通过苏州市市级临床医学重点专科评审。至2005年底,有医生6人,其中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1人。建科以来有3项科研成果在吴江市、苏州市获奖5项次。

(二)消化内科

19794月,开展纤维胃镜检查,开设消化内科专科门诊及在内科病房中设置消化专业组。

20世纪80年代初期,消化科已能熟练开展肝脓肿穿刺引流、十二指肠引流、小肠造影、应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等技术,救治了一批肝硬化失代偿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脓肿、急性胆囊炎等患者。198210月,开始内镜治疗术,开展胃内异物取出术。19849月起,开展纤维结肠镜检查,至2004年底,累计胃镜检查45000余例次,结肠镜检查达6500余例次。1987年开展B超引导下肝穿刺活检术。

1993年起,内镜治疗术发展较快,先后开展内镜下微波治疗、射频治疗,内镜下息肉高频电凝电切术,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硬化剂注入及圈套结扎术,以及内镜下或X线下食管支架置入术等。至2004年底,已为200余例胃肠道息肉患者成功完成内镜下治疗,为30余例晚期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成功安装食管支架,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20036月,消化内科加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倡导建立的以三级医院为主体成员的胰腺俱乐部,成为该俱乐部中少数几家二甲医院科室之一。是年起医院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治更趋规范,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死率依然居高不下的当今医学条件下,已成功救治了多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20043月,与麻醉科合作开展无痛胃、肠镜检查。5月起,开展14C呼气试验检测HP,实现了无创HP测定。内镜室引进酸化水消毒制度及胃镜前快速HBsAg检测病员分离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内镜及活检钳消毒,最大限度地使患者避免了交叉感染的可能。同时,通过与各兄弟科室合作,进一步提高诊疗水平。与普外科合作,通过对不明原因腹水患者做腹腔镜检查,提高确诊率;开展术中肠镜技术,提高手术成功率。与放射科合作,行DSA检查诊断小肠出血。与感染科合作进行腹水浓缩回输治疗顽固性腹水。

2005年底,有医生6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2人。

(三)神经内科

1979年第三季度,设立神经内科专科门诊。

19861月,开始应用脑电图诊断仪。

1993年,医院建立CT室后,提高了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能力。199610月,开设神经内科、心理咨询专科门诊。

2000年起,开展了脑梗死的抗凝和降纤治疗,提高了脑血管病的抢救成功率,并进行了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康复治疗与训练,提高了疗效,降低了致残率。2001年~2003年,螺旋CT和磁共振、DSA、脑电图、脑电地形图、经颅多普勒等先进检查设备的应用,为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大大提高了神经科疾病的确诊率。

建科以来,神经内科积极开展临床工作,对脑血管病、癫痫、颅内肿瘤、脑炎、锥体外系疾病、肌病和心理科疾病具有较成熟的诊治经验,医疗业务、科研能力、教学工作在市内及周边地区有一定的知名度。2005年底,有专科医生7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2人,硕士学历2人。全科有3项科研成果获吴江市科技进步奖。

(四)呼吸内科

19847月,内科开设呼吸专科门诊。198710月,医院配备血气分析仪后,对呼吸衰竭患者的抢救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是年起开展B超引导下穿刺治疗包裹性胸膜炎、肺穿刺抽脓治疗肺脓疡、经皮肺穿刺活检诊断肺癌及胸膜活检术。

1992年,开展支气管镜检查新项目。配备了日本CHESTHI198型肺功能仪,开展肺通气检查,使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能力跃上了新台阶。

2004811,购置了CHEST33型大型肺功能仪,独立开展肺通气、弥散功能测定,进一步提高了临床诊断水平,并用于协助手术科室术前准备,增强了手术的安全性。20054月,添置无创呼吸机1台。下半年,开展面罩辅助呼吸。2005年底,有医生4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1人,硕士学历2人。2005年,该科有1项科研项目获苏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五)肾内科

19859月,内科开设。肾内科专科门诊。19863月,采用床边血液透析成功抢救1例重症水杨酸中毒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

1990年,开展持续性腹膜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首次使用单个血泵行床边血液透析治疗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获得成功。1997422,血液净化中心投入临床使用,配置德国费森尤斯公司生产的4008B血液透析机2台及美国生产的水处理设备1套(4床单元),肾内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血液净化中心成立以来,采用血液滤过、血液透析滤过、持续性床边血液透析滤过等新技术,抢救了许多濒临死亡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和重症胰腺炎、药物中毒、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重症患者。

2000年起开展在B超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同时开展了中西医结合诊治各种疑难肾脏病,取得了一定疗效。至2005年底,设备有血液透析机12台,其中血滤机1台;有医务人员9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2人,专业护士6人。肾内科的透析滤过、血液灌流等新技术在省内同级医院中处领先水平。

(六)内分泌科

19945月,内科开设内分泌专科门诊。19995月,医院开始用化学免疫发光法检测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提高了对甲状腺疾病的诊断能力。

2001年,开始应用发光法检测胰岛素,又相继开展了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球蛋白测定,为内分泌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应用发光法测定各种激素,做到当天出报告,为抢救和诊断内分泌疾病,提供快速、准确的辅助诊断依据。内分泌科成立以来,诊断和抢救了大量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综合征、低血糖昏迷、垂体危象、甲亢危象、肾上腺皮质功能危象等危重患者。20059月,内分泌科购置胰岛素泵1台,使胰岛素给药剂量更加准确。至2005年底,有医生4人,其中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各1人,主治医师2人。

(七)血液科

199012月底,内科开设血液病专科门诊。血液科专科医师能阅读骨髓片,与检验科一起诊断骨髓病。

病区先后收治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粒细胞缺乏症、MDS等患者。在对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中,开展成分输血新项目,还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获较好效果。2005年底,血液科有主治医师1人。

(八)肿瘤内科

19891月,由内、外、放射科合作开展了肺癌、肝癌的介入治疗。

1991年,介入治疗业务中断。1995年,医院成立介入诊疗专业组,恢复肿瘤介入治疗业务。19973月,内科成立肿瘤内科,开展肿瘤的内科综合治疗,填补了我院肿瘤治疗的一项空白。19993月开展了肿瘤局部治疗、免疫治疗等。

20033月起开展肿瘤化疗加热疗项目。200512月,采用HY7000肿瘤热疗仪,开展肿瘤热疗业务。2005年底,肿瘤科有医生3人,其中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1人。

(九)风湿免疫科

200010月,内科开设风湿免疫科专科门诊。20014月起,先后收治了系统性红斑狼疮伴狼疮性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伴肺部感染、重叠综合征(SCERA)、白塞病伴肺部感染、类风湿关节炎伴肺部感染、类风湿关节炎伴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痛风、干燥综合征伴免疫性肝炎及肝性脑病、大动脉炎伴蛛网膜下腔出血、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反应性关节炎、过敏性紫癫等患者。20045月,医院相继购置美国贝克曼公司特定蛋白仪、德国欧盟公司试剂、用酶链免疫法检测单链DNA抗体及双链DNA抗体、用斑点法检测抗核抗体全套,对诊断风湿免疫病提供了帮助,为风湿免疫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5年底,风湿免疫科有主治医师1人。

三、外科

 

20世纪50年代初,外科已能进行下腹部和剖宫产手术。1956年,医院建成标准手术室后,开始进行胃、胆、脾切除等上腹部手术。1958年,医院外科开展手术共757例次,其中腹部外科手术348例次,泌尿、肛门外科手术124例次,骨科46例次,肿瘤16例次,妇产科113例次,其他110例次。当时,医院外科水平在苏州地区同级医院中居领先地位。

1962年,共手术881例次,其中上腹部手术17例次,下腹部469例次,骨科54例次,其他341例次。1965年,做了大小手术共1282例次。

1971年起,在外科中设立了骨科专业组,逐步开展了常见骨科手术,如四肢骨折内固定术、膝关节半月板切除术、骨髓炎病灶清除术、小儿麻痹症矫形术等手术。1972年,医院开设骨科专科门诊。1975年为1例断指的外伤患者进行断指再植术获得了成功。7月,外科设泌尿专业组,开设泌尿外科专科门诊。1978年,外科开展游离空肠段与肝总管吻合术,选择性迷走神经切除术+半胃切除术,自体颈内静脉、肠系膜上腔静脉与下腔静脉架桥分流术等新技术。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在普外科的基础上,骨科、泌尿、胸外、脑外等专科迅速发展,手术领域得以不断拓展。

(一)普外科

1981年,独立开展首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987年,开展首例门腔分流术,术中胆道造影。是年起,陆续开展“胃癌根治”及联合脏器切除术,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切除术,空肠、肝总管、左肝管RouxY吻合术,改良性乳腺癌根治术,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除术,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切开引流术等手术。19891月,外科与内科、放射科合作开展肺癌、肝癌的介入治疗。10月,开展首例全肝肝胆管结石Ⅲ级肝胆管切开成形盆式胆—肠内引流术。

19948月起,开展腹腔镜下胆囊摘除术。这是医院外科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20世纪90年代,在肿瘤外科方面开展了甲状腺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乳腺癌的根治及改良根治术,消化道肿瘤根治术结合术中、术后腹腔化疗,软组织肿瘤的广泛切除及区域淋巴结清扫术,髂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肝胆胰专科方面,开展了肝胆管结石的肝叶切除胆肠内引流、胆管狭窄切开成形术、肝门胆管癌根治术、肝门区肝癌切除、肝恶性肿瘤的肝动脉插管术(DDs)、放射介入(TACE)、门脉高压症的脾切+断流、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治疗。

2002年,开展术中、术后胆道镜检查及胆道镜下取石。并开展LBBD(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腹腔镜下消化道穿孔修补术、阑尾切除术,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肝囊肿开窗引流术。在上级医院协助下,开展腔镜下甲状腺手术、疝修补术。2003年,开展ERCPEST加网篮取石治疗胆总管结石。2005年底,有医生22人,其中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5人,主治医师5人,住院医师9人。该科有4项科研项目获吴江市、苏州市科技进步奖5项次。

(二)骨科

1983年,开展脊柱哈氏棒手术。1985年,开展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翌年对股骨颈骨折又开展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肌骨瓣移植术。1986年起,经过上级医院指导后能熟练开展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1987年,国内由苏州医学院首先开展脊柱RoyCamille手术,骨科作为首批科研协作单位,参与完成了此项目。此后脊柱后路椎弓根手术在国内逐渐广泛开展,骨科能紧跟技术前进的步伐,于1989年起,开展了脊柱Steffe手术。是年,“椎弓根钢板治疗胸腰椎骨折”科研项目获吴江县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年,开展脊柱Dick手术。1996年,开展脊柱RF手术。以上几项手术的开展,标志着脊柱后路椎弓根手术已成为骨科领域的一项成熟技术。

1991年,在上级医院指导下进行首例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骨折内固定术。1997年,开展膝关节镜下手术。1998年,开展颈椎前路内固定术。19996月,开展显微手外科新技术,进行手外伤修复及断指(肢)再植。10月,开展了四肢干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对复杂的四肢骨折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2000年起,在上级医院指导下开展了全膝关节置换术。20027月,开展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2003年起,开展全髋翻修术。20055月,开展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7月,开展经皮椎体球囊扩张成形术。2005年底,骨科有医生8人,其中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2人,硕士学历1人。骨科设备主要有史赛克关节镜、电动显微镜、电动骨科牵引床等。

(三)泌尿外科

20世纪80年代,泌尿外科开展的手术主要有精索静脉曲张术、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膀胱部分切除术、鞘膜翻转术、输尿管切开取石术、肾盂切开取石术、肾切除术等。

1990年,开展了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全膀胱切除术。1994年,购置了吴江地区第1台体外震波碎石机(B超定位,液电式),开展体外震波碎石治疗。1998年,购置CIRCONACMI汽化电切镜,泌尿外科在苏州地区率先开展经尿道电汽化术与经尿道电切联合治疗前列腺增生症,自此泌尿科进入了微创手术时代。1999年,开展膀胱肿瘤电切术、尿道狭窄内切开等腔内手术。

2000年,购置了第2台体外震波碎石机(X线定位,磁盘式)。2001年,添置输尿管镜,开展输尿管镜检查、输尿管镜下套石术。2002年,开展膀胱镜下尿道会师术。2003年,开展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并购置GYRUS等离子电切镜,开展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切除术、膀胱肿瘤等离子切除术、尿道狭窄等离子切开术。2004年,为1例精囊肿瘤患者施行腹腔镜下精囊肿瘤切除术。20052月,开展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12月,开展输尿管镜下取石术。2005年底,有医生4人,其中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2人。建科以来有2项科研项目获吴江市、苏州市科技进步奖3项次。

(四)胸外科

1980年,进行首例肺癌左下肺叶切除术并获成功。1981年起,陆续开展食管下段及贲门癌切除术、肺叶切除术、贲门失弛缓症的Heller手术、脓胸引流、纤维板剥脱及胸廓成形术、胸壁肿瘤切除术等。在上级医院的协助下开展食管中上段癌切除术、纵隔肿瘤切除术、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等。1988526,在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指导下,进行了首例心脏二尖瓣狭窄分离手术,至2004年共成功进行了10例心脏手术及缩窄性心包炎手术。

1993年起,手术范围进一步扩大,手术难度进一步提高,能独立完成食管中上段癌切除、中央型肺癌的全肺切除、纵隔肿瘤切除等手术。19978月,开展经胸腹颈三切日食管癌根治术。

20006月起,先后开展了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周围型肺肿瘤切除术、胸膜活检术、胸膜腔固定术、血胸探查术等微创手术。2003年,独立开展了首例肺癌的袖式肺叶切除术。在上级医院协助下还开展了肺癌的袖式肺叶切除术及肺动脉成形术(即双袖)。另外开展的手术还有膈疝修补术、重症肌无力的胸腺瘤切除术等。2005年底,有医生4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1人。

(五)脑外科

19915月,医院开设脑外科。6月,首次对创伤性硬膜外血肿合并脑疝的患者实施开颅手术救治成功。8月,对1例交通事故导致的右额颞重度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患者进行手术,获得成功。9月,对首例慢性硬膜下血肿实施单孔钻颅引流术后治愈。19923月,成功开展首例“脑室腹腔分流术”。4月,在上级医院指导下,首次对1例功能Ⅲ级的星形细胞瘤患者进行手术切除,术后患者存活7年。而后在此基础上自行开展了蝶骨嵴中外13脑膜瘤、矢状窦中23脑膜瘤、小脑半球胶质瘤、颅内转移瘤、颈胸段硬脊膜髓外肿瘤等疾病的手术治疗并取得成功。19941月至5月,成功抢救30例脑外伤危重患者。通过对各类颅脑外伤以及高血压脑出血等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1995年起,采用自体组织硬脑膜修补、去骨瓣减压的手术方式使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提高了生存质量。在积累了大量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手术经验的基础上,于19996月,独立开展在CT定位下高血压脑出血、颅内创伤性脑血肿的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取得满意疗效,使高血压脑出血等疾病的外科治疗手段更加完善。2005年底,有医生6人,其中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3人。

 

四、妇产科

 

20世纪50年代,妇产科主要业务是产前检查,新法接生,已能进行臀牵、产钳、胎吸等难产手术。

20世纪60年代初,开展放环、取环、人工流产、中期妊娠引产、输卵管结扎等手术。60年代后期,逐步施行子宫体部剖宫产术、子宫破裂修补术、子宫脱垂行阴道前后壁修补术+宫颈部分切除术、会阴裂伤修补术、子宫黏膜下肌瘤经阴道摘除术、捆绑式子宫次全切除术及子宫全切除等手术,用电灼方法治疗宫颈糜烂。开展宫外孕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滋养叶细胞肿瘤化疗。

20世纪70年代,施行了输卵管通液术。1976年,淘汰电灼方法,采用电熨法治疗中、重度宫颈炎。1977年起,能开展子宫下段剖宫产和子宫摘除术,全年治疗子宫脱垂患者100例,妇产科手术291例。

20世纪80年代,施行了腹膜外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在上海妇产医院及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协助下,开展了卵巢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引进宫腔镜用于诊断及部分手术,硫酸普拉酮用于过期妊娠引产。

20世纪90年代,开展经阴道子宫全切术,应用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进行药物流产。1992年,对首例产后大出血行髂内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取得成功。1998年,对一取环所致子宫出血患者应用介入栓塞治疗取得成功。多次应用介入栓塞治疗产后大出血的患者,疗效显著。1999年,始行子宫肌瘤子宫动脉栓塞治疗。

2000年,开展了腹腔镜下卵巢囊肿摘除术、宫外孕部分输卵管切除术、输卵管结扎术、不孕症盆腔黏连分解术。2004年,在重庆医科大学协助下行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及全子宫切除术。2005年底,妇产科有医生27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9人,主治医师5人,住院医师12人。

 

五、儿科

 

20世纪601年代,采用冬眠疗法配合抗生素对症补液治疗中毒性菌痢,青霉素间隔疗法治疗支气管肺炎,内服菜油同时油水灌肠治疗肠虫症肠梗阻均取得良好疗效。

1979年,对多例肺炎迟迟不愈者采用理疗促使其肺部液体吸收取得显著疗效。对112岁频繁抽搐、深度昏迷的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全力抢救,昏迷3d后清醒,住院20d痊愈出院。

1985年,应用频谱理疗及超声雾化吸入α—糜蛋白酶、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等治疗重症肺炎及呼吸衰竭患儿。是年,婴儿室购置新生儿暖箱。1988年,儿科病区收治Ⅱ°~Ⅲ°新生儿硬肿症和双胎低体重儿伴有硬肿、肺炎患儿,经过精心医疗护理,治愈出院,彻底改变了过去不收治新生患儿的情况。

1991年,治疗低体重儿48例,治愈硬肿症16例,其中体重低于2000g8例(最小仅1250g),均存活出院。抢救重度窒息儿76例,其中Apgar评分小于3分者22例,行气管插管抢救16例,有2例并发颅内出血也均治愈出院。1992年,儿科收治1例大医院拒治并奄奄一息的多发疖肿化脓引起败血症合并肺炎、重度营养不良的患儿,经40多天治疗,痊愈出院。1993年,与市妇保所合作承担吴江地区的儿童预防保健和传染病防治工作。1995年起,儿科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国立心肺血液研究所推荐的GINA方案,吸入激素及β受体兴奋剂规范治疗支气管哮喘。1998年,应用PARI雾化吸入微泵进一步加强了急重症支气管哮喘患儿的诊治疗效。

20026月起,应用DAVID新生儿黄疸治疗箱,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至2004年底治疗近数百例患者,降低了核黄疸的发生率。20035月,开展小儿癫痫患者的规范诊治。2004年底,儿科拥有抢救车1辆,3F牌心电监护仪、DAVID新生儿黄疸治疗箱、青霉素快速皮试仪、NJ33婴幼儿经皮黄疸测试仪各1台,A1580输液泵3台,PARI雾化吸入微泵4台。20058月,添置东软监护仪NSCB1台,开展患儿心电、血压、呼吸、脉氧监护。11月,添置浪牌经皮给药治疗系统1台,开展经皮给药治疗肺炎、咳喘、腹泻、肠炎等疾病。至2005年底,有医生9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4人,住院医师4人。

 

六、感染科

 

20世纪50年代,曾用气道内滴入异烟肼、链霉素治疗空洞型肺结核取得一定疗效。

196441,开设肠道门诊,对腹泻患者开展大便检查霍乱弧菌。

1978年,开始采用三腔管压迫止血抢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1985年起,开展HRNM检测。1987年,开展快速肝穿刺活检术以来,对肝炎的病原学诊断逐渐明确。对重症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胆汁淤积型肝炎,先后采用了胎肝细胞移植、肝病治疗仪微波治疗、免疫调节、抗病毒、中西医结合等多种治疗方法,取得良好疗效。1991年,成功治愈11例危重出血热患者。

2003年起,对顽固性腹水患者进行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治疗,取得一定疗效。在肺结核治疗方面,抗痨方案从911个月中、长程发展为6个月短程疗法。对患者的诊断、治疗、管理逐渐规范。特别是对痰菌阳性或空洞、粟粒性肺结核患者按照DOS方案进行全程管理。20059月,开展无创机械通气。

2005年底,有医生11人,其中副主任医师6人,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4人。

 

七、口腔科

 

1959年,口腔科成立,开展项目主要为补牙、拔牙及一般牙疾的诊治。

1970年,恢复成立口腔科,一些牙槽外科项目得以开展。

 1983年,口腔科修复项目开始起步。是年起,科室还承担吴江卫校口腔班、护士班的口腔医学教学任务。

1990年,口腔科开展牙齿X线摄片。1991年,开展口腔颌面外科手术。1992年,添置全套口腔铸造设备后,铸造金属支架的可摘局部义齿、全口义齿、固定义齿类一批新的口腔修复项目全面开展。

1993年,在南京口腔医院指导下开展了儿童、成人口腔正畸治疗项目。半年后,已能独立开展活动矫治器、固定直丝弓、方丝弓矫治项目。19948月,开展重睑术、纹眼、纹眉、隆鼻术、去除斑痣等颌面美容外科手术。1996624,停止美容服务项目。2001年起,口腔科业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口腔内科方面,根管治疗术已成为前、后牙的常规治疗方法,黏膜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特色;在口腔外科方面,通过去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学习及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合作,技术水平逐年提高,已能独立开展腮腺、颌下腺、舌下腺的肿瘤摘除术,颌面部其他肿瘤摘除术,颌面部骨折小钛板坚强内固定术等项目;口腔修复方面,烤瓷冠、桥修复全面开展,贱金属、钛、贵金属铸造技术得到应用。2004年,参与成立了吴江市牙病防治指导中心。2005年,该科有1项科研项目获苏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八、眼科、耳鼻咽喉科

 

(一)眼科

眼科成立初期主要业务是诊治一般眼疾。1979年,开展白内障冰冻囊内摘除术、青光眼虹膜嵌顿术、青光眼巩膜灼滤术、眼外伤修补术等内眼手术。

1989年,开展配镜验光。

1993年,添置眼科手术显微镜后,开展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青光眼巩膜咬切术及显微小梁切除术,并在上级医院指导下,开展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手术、眶内异物取出术。1999年,同上级医院合作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至2004年,眼科已能独立完成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眼外伤眼球修补术、前房异物取出术等乙、丙类手术及选择性地开展甲类手术。

(二)耳鼻咽喉科

1962年下半年,在苏州医学院的协助指导下开展了扁桃体摘除、鼻中隔偏曲矫正、上颌窦根治等手术。

19774月,耳鼻咽喉科恢复。1978年起,开展耳鼻咽喉手术,开设病床收治患者。

20世纪80年代,耳鼻咽喉科已能开展耳、鼻、咽喉疾病的甲、乙类手术。

1995年起,购置纤维鼻咽喉镜,开展纤维鼻咽喉镜下声带息肉、小结摘除等手术。2004年起,开展鼻窦内窥镜下息肉、鼻窦炎等手术。

 

九、皮肤科

 

19798月起,医院自制洗、醑、酊、膏、粉等剂型的皮肤科用药,治疗皮肤瘙痒、真菌感染、毛囊炎、疖、疥疮、白癜风、脂溢性脱发、小儿尿布皮炎等疾患。

1982年,开展寻常疣、痣、赘生物电灼手术治疗。1989年,对疣、痣、鸡眼、赘生物、腋臭、疤痕进行激光手术治疗,对会阴瘙痒、湿疹、皮肤感染等进行激光照光治疗。

199112月,开展带状疱疹、假性近视的激光治疗。5月,开展腋臭激光手术。1993年,应用紫外线负氧离子治疗仪对难以治疗的玫瑰糠疹、色素沉着、白癜风、痤疮、脂溢性皮炎进行治疗,效果好,深受患者欢迎。1994年,开展对盆腔炎、附件炎、前列腺炎、乳腺炎、小叶增生等疾病的微波治疗。19983月起,又开展了皮肤病的红光照光治疗。

200011月起,开展性病诊治业务。

历年来门诊例次统计见表41,理疗室工作量统计见表42,急诊例次及抢救患者例数统计见表43,收治患者情况及主要质量指标统计见表4446,主要手术情况统计见表47410,住院患者疾病构成情况见表411422


41        19502005年门诊例次分科统计表

42        19862001年理疗室工作量统计表


43       19562005年急诊例次及抢救患者例数统计表

44     19512000年收治患者情况及主要质量指标统计表


45     20012004年收治患者情况及主要质量指标统计表

46       2005年收治患者情况及主要质量指标统计表

47       1958年医院主要手术分类情况统计表

48        1994年主要手术情况统计表

49        2004年医院主要手术情况统计表

410       2005年医院主要手术情况统计表

411      1950年住院患者疾病构成情况一览表

412     19751977年住院患者疾病构成情况一览表

413     19781980年住院患者疾病构成情况一览表

414     19811983年住院患者疾病构成情况一览表

415     19841986年住院患者疾病构成情况一览表

416     1987年住院患者疾病构成情况一览表


417     19881990年住院患者疾病构成情况一览表

418     19911993年住院患者疾病构成情况一览表

419    19941996年住院患者疾病构成情况一览表


420    19971999年住院患者疾病构成情况一览表

421    20002002年住院患者疾病构成情况一览表

422     20032005年住院患者疾病构成情况一览表

第四节 中医、西医结合医疗

 

一、中医沿革

 

19537月,中医袁自复从吴江县大庙港卫生所调入医院,医院始有中医人员。195310月至19546月,吴江县卫生科在医院举办2期中医进修班,组织中医进行系统的西医理论学习,共有120人参加学习,他们分别来自兄弟县市及本县医院、诊所。

19618月,开设针灸科。1962年,成立中医科,均隶属内科。1965年,医院精简机构,中医科、针灸科合并为中医(针灸)科。1968年,针灸科停诊。196912月,原苏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丁怀仁、苏州市第四人民医院中医妇科医师葛景川下放到医院后恢复建立针灸科及开设中医妇科门诊,仍隶属门诊。

19708月,马云翔主任中医师来院工作。19712月,县卫生局在医院举办西医学习中医学习班,学员20名左右,学员以西医骨干为主,边学习中医基础知识,边跟随老中医门诊实习。1973年,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医妇科医师石志岐下放到医院中医科,19744月,苏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针灸科下放医师李淑慧从菀坪公社医院调入中医科,充实了医院的中医力量。1976年起,丁怀仁担任江苏新医学院外国留学生针灸班带教老师,共5期,每期3个月。19785月至19793月,丁怀仁参加江苏省革命委员会卫生厅援外办公室组织的援伊朗医疗队针灸医疗小组工作。1978年,原三层门诊楼启用,中医科由老门诊搬至二楼,共3间诊室。19794月,葛景川、李淑慧退休。7月,苏州下放医生石志岐调回苏州。

19803月,丁怀仁调至苏州市中医医院。7月,袁自复担任医院副院长兼中医科负责人。针灸科由中医科管理。1981年底,中药房成立,由药剂科管辖。19849月,中医科设副主任。中医科不再由内科管理。19858月,中医科开设肛肠科门诊。19871月,中医科开设中医伤骨科门诊。19888月,开设中医推拿科门诊。19939月,中医科设主任。

20035月,中医科搬至三层住院楼三楼。200587,中医科搬至八层门急诊综合大楼三楼,有业务用房13间,医生9人,其中主任中医师1人,副主任中医师2人,主治中医师4人,中医师2人。

 

二、中医各科

 

(一)内科

19537月,中医袁自复调入医院,改学西医,从事西医内科门诊及病房工作,在门诊上常用中医技术为慕名前来求医者诊治疾病。

1962年,医院开设中医内科门诊,由袁自复应诊,他擅治伤寒、温病,对内科杂病、脾胃病尤具独特经验。中医内科在吴江境内颇有影响。

19705月,中医内科有医生3人,10余平方米诊室1间。8月,马云翔主任中医师到中医内科,他擅用攻下法治疗呼吸、消化系统疾病。1975年,中医内科在王维中医师的参与下,在古方泽泻汤的基础上,结合马云翔治疗眩晕经验方自拟中药眩晕方治疗美尼尔综合征及各种眩晕,收到很好的疗效,并延用至今,吸引了本县及周边县市的患者。1978年,中医内科用中药戊己汤治疗慢性胃窦炎,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在苏州地区中医年会上介绍推广。

1981年,中医内科运用中药化瘀利胆降逆汤,对胆汁返流性胃炎进行治疗,其中对43例门诊病例进行临床疗效分析,有效率达95%。是年,中医内科医生5人。1985年聘请马云翔开设胆石专科门诊,运用自拟胆石1号至4号方治疗胆囊结石,其中1号至3号方为中药汤剂,4号为中药胶囊剂,排石率达60%70%,吸引了大批胆石症患者前来就诊,除本县外还有苏州、浙江、上海等外地患者。19864月,胆石专科门诊停办。

1994年至2005年,先后开设中医老年病、肾病、结肠炎副主任医师门诊。

(二)儿科

1985年开设中医儿科门诊,由中医内科医生米德健兼诊。1986年起,儿科运用中医内病外治理论,采用捏脊法治疗小儿单纯性腹泻及厌食,针刺治疗小儿遗尿,取得较好疗效。1987年至1990年,中医儿科运用中医综合疗法(针、灸、推拿及中药息风解痉、柔肝益肾中药汤剂)共治疗6例小儿重症乙型脑炎恢复期患儿,均经3个月1个疗程的治疗后基本康复。

20019月,开设中医儿童性早熟副主任医师门诊。12月,米德健当选为苏州市中医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38月至20048月,应用自拟“平早1号方”中药治疗女童性早熟64例,总有效率939%。至2005年底,中医儿科门诊及专家门诊仍由米德健兼诊。

(三)妇科

196912月,中医科开设中医妇科门诊。

1973年,中医妇科人员增至2人。19797月,中医妇科门诊停诊。

1984年,恢复中医妇科门诊,由中医内科医生顾红兼诊。

1994年起,开设中医妇科痛经专科门诊。

2000年至2005年,妇科由中医内科医生赵洁兼诊。

(四)肛肠科

19858月,开设中医肛肠科门诊,对内外痔、肛裂、肛周湿疹、肛瘘、肛周脓肿等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对混合痔、肛裂、肛周脓肿、单纯肛瘘开展门诊手术治疗。门诊手术患者收住观察室。19886月,对复杂性肛瘘、环状混合痔、肛管直肠癌开展住院手术治疗。

1991年,开展电子治疗仪治疗内痔、混合痔。19925月,人员增至2人。1997年应用电离子治疗仪开展门诊痔科手术,对复杂病例收住普外科八病区住院治疗。

2005年底,肛肠科人员2人,其中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各1人。

(五)针灸科

19618月,医院开设针灸科。1968年,针灸科停诊。196912月,恢复针灸科,诊室1间,由苏州下放医生丁怀仁应诊,采用针、灸、拔火罐等传统针灸疗法,主要治疗腰肌劳损、风湿性关节炎、胃脘痛等疾病。

1974年,针灸科有工作人员2人。1977年,培训乡村医生推广快刺入、强刺激、不留针的新针疗法。1978年,针灸科搬至原三层门诊楼一楼西面,用房2间。19817月,针灸科人员为1人。

198510月,针灸科人员增至2人。针灸科开设家庭病床,上门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用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1986年,采用丙种球蛋白穴位注射配合体针治疗胃脘痛、胃下垂取得较好疗效。是年,针灸科搬至原三层门诊楼北侧二层小楼二楼,用房2间,面积30m21988年,开展极泉穴注射转移因子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至2004年共计437例,其中治愈399例,好转36例,无效2例。

1990年,应用王不留行子压耳,结合体针治疗胆结石、顽固性呃逆。1991年,因针灸无明显排石作用,中止对胆囊炎、胆结石的治疗,呃逆改用单纯体针治疗。1992年针灸科搬至原三层门诊楼三楼,用房2间,30m21995年前,针灸科主要采用针、灸、拔罐等治疗方法,后改为针刺加拔罐,治疗病种主要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颈、腰椎骨质增生,腰肌劳损,梨状肌综合征,退行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软组织挫伤等。

2000年,针灸科搬到原三层门诊楼二楼,用房4间,70余平方米。至2005年底,针灸科工作人员1人。

(六)中医伤骨科

19871月,医院设中医伤骨科,诊室面积30m219888月,伤骨科人员增至2名。中医伤骨科以传统中医按摩术结合中药芙蓉膏、金黄膏外敷及其他中西药物治疗各种伤筋所致疾病,用小夹板固定治疗四肢非手术标准骨折等。

2002年,中医伤骨科与中医推拿科合并。2005年,中医伤骨科有工作人员2人,其中主治医师1人,中医师1人。

(七)推拿科

推拿科建于198888,隶属中医科。诊室面积24m2,位于原三层门诊楼二楼东北角,有独立治疗室,配备自动牵引床1台。

1994年,推拿科搬至原三层门诊楼二楼正南面,有独立治疗室40m2。人员增至2人。1998年,为进一步拓展推拿业务,购置三维立体牵引床1台,并配备护理人员1人,与骨科合用门诊观察病床2张。

推拿科以传统的中医推拿手法为主,结合牵引物理疗法、康复器及中西药物等治疗手段,主要治疗病种有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炎、骨关节炎等运动系统疾病,以及脑中风后遗症,小儿肌性斜颈,小儿发热、腹泻、脑瘫,青少年脊柱畸形,内科病神经衰弱、胃肠功能紊乱等疾病。

2001年,推拿门诊共接诊4000多例次。2002年,中医推拿科与中医伤骨科合并。2005年,推拿科有主治中医师1人。


三、中西医结合医疗

 

解放后,中共吴江县委和县人民政府贯彻团结中西医方针,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

医院从1953年起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工作。195310月至19546月,医院奉上级指示前后举办2期中医进修班,学员由吴江、吴县等县保送,结业学员98人,教材按照卫生部规定采用北京中医进修学校进修讲义,前期课程有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细菌学;后期有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中医学术研究、儿科学、诊断学、临床治疗技术、地方病学等。中医学术研究由省卫生厅叶桔泉副厅长讲授,其余课程均由本院4位医生分别讲授。20世纪50年代末,医院开展中医培本、健脾、补肾、化瘀、逐水等疗法,结合保肝药物和锑剂等治疗晚期血吸虫病,疗效显著。

1969年,设立中西医结合病房,床位10余张,附设在西医内科病区,以收治血吸虫性肝硬化、慢性肾病等患者为主。由中、西医生联合查房,中医内科医生轮流到病房工作,中医科主任定期查房。

1972年,中西医结合病房共收住晚期血吸虫性肝硬化腹水患者38例,采用中药茵陈蒿汤合苓桂术甘汤配合西医辅助治疗,在中药利水消肿、保肝健脾治疗下,好转率达到915%1973年开始,外科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方面开展的项目有红藤汤治疗急性阑尾炎,平胰消肿汤治疗急性胰腺炎,排石汤治疗尿路结石,胆石方治疗胆石症、胆囊炎等。妇科用蒲芩合剂治疗盆腔炎。内科用十枣汤治疗胸膜炎,用黄土汤加味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西医儿科用麻枣石甘汤配合抗生素治疗小儿肺炎等。中西医结合病房用中药加免疫抑制剂治疗肾病综合征。1976年收治6例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医采用活血化瘀与清热解毒药合用有效地抑制了肾小管萎缩和纤维结缔组织的增生,使患者虚、浊、瘀、毒四大病理环节得到有效遏制,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缓解了疾病的发展。1977年,医院组织西医学习中医知识,西医内科每周定期请中医讲课,坚持半年,80%的内科医生学习了中医基本理论,有11位医生能用中西医两法治疗常见病。妇产科用中药芫花引产100例。197857月,外科、妇产科负责人等人参加苏州地区西学中学习班。是年有中西医结合病床10张,至1983年共收治16例肝脓肿患者,以中药复元活血汤为主结合抗感染、输液或输血等支持疗法进行治疗,有7例做了肝脏穿刺抽脓治疗,16例患者中,治愈12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2%1979年内科负责人参加省西学中学习班1年,回院后积极推广中西医结合工作,在内科系统掀起了中西医结合的热潮。是年起,凡是新分配进中医科的人员,都要安排到西医内科病房工作学习半年,心电图室学习1个月。

1981年至1984年由西医内科、中医科及医疗器械维修人员组成脉象仪研究小组,通过自制脉象仪对84例健康人脉象进行观察,取得大量临床资料。1984年医院建立老干部病区(六病区),医生由西医内科和中医科人员组成,床位30张,开展冠心病、晚期癌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较单用西药明显提高。

1990年起传染科用中药垂盆草合剂,配合西药治疗黄疸型肝炎患者。1992年至1998年肾内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炎68例。2005423,尤华副院长当选为江苏省中西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423    19742004年中医科门诊例次统计表


注:中医科门诊例次中含内、妇、儿、伤科、肛肠科门诊例次。


附:

袁自复临证特色验案举隅

米德健

 

吴江已故知名老中医袁自复主任中医师,早年师从苏州名医顾福如先生,尽得其传。业医50余载,学验俱丰,辨证施治匠心独俱。临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病机,治疗切中肯綮,每获捷效。其遣方用药,丝丝入扣。笔者幸蒙教泽,颇受启迪。现撷其医案一二,略陈于下,以飨同道。

1.上病下取 引火归原

张某,男,48岁。198832初诊。

患者多年来口唇舌边部反复出现数量不等溃疡,大如黄豆,小如米粒。每次发作迁延月余,疼痛难忍,影响进食及说话。曾服用多种中西药物无效。近日又发,口唇内侧及舌尖有56枚米粒及黄豆大小溃疡,色淡腐白,口渴不欲饮,腰酸肢冷,时有烘热,头昏乏力,小溲清利,脉沉细无力,舌质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证属肾阳亏虚,虚火上炎。治拟补益肾阳,引火归原。处方:熟附片12g,川桂枝6g,淡干姜6g,生地黄12g,山茱萸12g,川杜仲12g,枸杞子9g,炙甘草6g,煅龙骨15g,煅磁石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37复诊,口腔溃疡减少,疼痛已减轻。药已中的,原方再进15剂。患者告称口腔溃疡痊愈,各种症状消失。随访2年未复发。

按:本病属中医“口疮”范畴。本例病程久远,患者虽在壮年,但病久必虚。病标在上,病本却在下。非为实证、热证,而属虚证、寒证。恙由肾阳亏虚、下元不足、虚火上浮而成。当用温肾补阳、引火归原之法。方中熟附片、川桂枝、淡干姜温补肾阳,引为归原;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滋养肾阴,以助肾阳;煅龙骨、煅磁石重镇潜摄浮火;炙甘草调和诸药。

2.釜底抽薪 清泄邪热

苏 某,男,3岁。198914初诊。

患儿发热1周,伴咳嗽、气喘、抽搐,收住入院。西医诊断为“支气管肺炎”,曾用抗感染、镇静解热、止咳平喘及类固醇激素等药物治疗,病情未能控制,邀袁师会诊。查体温395℃,面红目赤,气粗鼻煽,神志恍惚,喉中痰声漉漉,全身无汗,摇身撷肚,拒食便秘3d,小溲短赤。听诊:两肺满布干湿哕音。舌红苔黄垢腻,指纹紫暗。此系痰热闭肺,实热内结,症情危急,亟需宣肺泄热,通腑泄火。处方:生麻黄5g,光杏仁6g,生石膏30g(先煎),天竺黄9g,大豆卷9g,黑山栀9g,朱连翘9g,山慈姑9g,鲜菖蒲12g,生大黄3g。先投1剂,水煎2次,少量频服。

次日复诊,称药后汗出溱溱,腑气已行,下秽浊粪甚多,并杂有如痰状黏液,神识渐清,热势渐减(38℃),气喘已平。但仍有口渴、咳嗽,舌苔薄黄,指纹红赤隐隐达气关。兹拟辛凉清气,佐以下热。处方:光杏仁6g,肥知母6g,天花粉9g,生石膏24g(先煎),生甘草3g,粳米20g(包),淡黄芩6g,莱菔子9g,瓜蒌仁9g,凉膈散12g(包)。2剂。

药后又通便1次,小溲淡黄较长,热已退净。咳嗽渐稀,呼吸、饮食均恢复正常,形神活泼如初。

按:本例乃邪积化热,阳明里实,肺气郁闭,秽积熏心。肺为娇脏,与大肠相表里。肺气壅塞,邪热内结,失于清肃,可致大肠传导失司而壅塞,腑气不通亦可影响肺气肃降,两者互为因果。古云:“扬汤止沸,弗如釜底抽薪。”治疗应以清肺泄热,通腑泻下。用麻杏石甘汤以清肺热而发郁阳;莱菔子、生军通其腑气;更以大豆卷、朱连翘、黑山栀清化痰热;天竺黄、山慈姑、鲜菖蒲辟浊清心开窍。患儿3剂得安,贵在抓住时机通腑泄热。

3.滋水涵木 酸甘化阴

沈某,男,39岁。1988614初诊。

半年前,曾患“急性黄疸型肝炎”住院治疗,1个月后病愈出院。经常自觉两胁隐隐灼痛,并伴有头晕乏力、咽干口燥、夜寐不安等症,影响工作。西医曾反复检查肝功能、二对半、B超、CT等均无异常,疑为“神经官能症”。给予谷维素、维生素B类、维生素C类、肝泰乐等药物治疗无效,特邀袁师会诊。

患者形体消瘦,精神萎靡,面少华色,不时用双手按压两胁。自诉:两胁隐隐灼痛,时剧时缓,疲乏失眠,头晕耳鸣,口咽干燥,渴不多饮,溲赤便结。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弦细。证为肝肾阴虚,水不涵木。治拟滋阴养血,柔肝益肾,方选一贯煎合补肝散加减。处方:生熟地(各)24g,当归身12g,枸杞子12g,麦门冬9g,肥知母9g,川楝子6g,宣木瓜6g,五味子6g,鲜芦根30g,生甘草6g。每日1剂,分2次服。

619复诊,胁痛好转,口渴、睡眠亦有改善。药证相合,毋庸更张,继服原方。共服20余剂,患者如释重负,胁痛、口渴等症状全部消除,睡眠正常,饮食亦佳,面色渐转红润,体重增加2kg,并恢复正常工作,至今未见不适。

按:两胁为肝之分野,肝病之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无以滋养肝脉,故两胁灼痛。肝阴不足,虚火上炎,灼伤津液而见口咽干燥、便结溲赤。舌红少津、脉象细弦乃肝肾阴虚之征。方中生熟地、当归身滋阴养血,以补肝肾之阴不足;枸杞子、麦门冬、肥知母益阴而柔肝;配以川楝子疏泄肝气,有利于气机畅达;宣木瓜、五味子酸甘敛阴,柔养肝脉;鲜芦根甘寒,清热生津而止渴润燥;生甘草调和诸药。

《金匮要略》云:“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本例取滋水涵木、酸甘化阴之法,以滋养肝肾为主,辅以柔肝生津、疏肝理气之品,药证相符,病证当除。袁师认为胁肋痛证按常法应以疏肝理气治之,但疏肝理气之品易于耗伤阴液,使病症加重。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非柔不克。故对肝阴不足、津液亏虚兼火旺者,宜养阴柔肝,滋水涵木。

(此文发表于《江苏中医》2000年第21卷第4期)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