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30日 星期二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南麻镇志 >> 第十四卷(行政村)第二章(桥北片)

第十四卷(行政村)第二章(桥北片)

2012/12/22 19:56:23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5556

  

第一节 桥北村

 

·地理位置·桥北村,位于镇区北部,有5个组地处镇区,与镇区居民杂居,东至平桥村、南傍镇区、西接七庄村、北通龙泉村。全村11个组分布在9个自然村:后村头(1组)、水北村(2组)、罗汉浜(3组)、横坝里(4组)、杨浜里(5组)、寺西桥(610组)、长水路(7组)、西村埭(811组)、西村头(9组)。

·历史沿革·解放初的行政村为;南麻村(今19组)、南新村(25组)、桥西村(681011组)、长路村(7组),属南麻乡管辖。1956年以上村合并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取名明星七社。19578月撤区并乡,因南麻并入坛丘而属坛丘乡管辖。1958年坛丘成立人民公社,明星七社改名南麻大队。19628月,南麻人民公社成立,南麻大队一分为二,改称桥南、桥北两个大队,均划归南麻公社管辖。19837月,实行体制改革,桥北大队改为桥北村。

1995年止,桥北村的历任党支部书记有:钮金观、顾马金、蒋云江、钱虎荣、杨新荣、顾培林。

·面积人口·全村总面积166平方公里。其中:稻田19951054亩,比1962年的1466亩减少281%;桑地19952673亩,比1962年的87亩增加20689%。人口:1962年全村有253户、891人;1995年底为353户、1367人,分别增加395%5342%

·工农业生产·农业,历来以粮油生产为主,兼营其他副业。1995年粮食总产6530万公斤,比1962年的4183万公斤增长5804%;油菜1995年种植447亩,总产863万公斤,比1962年分别增长179倍和4001倍。副业生产主要有蚕桑、畜禽、蔬菜、劳务等。1995年生产蚕茧40498担,比1968年的1073担增长277倍;养猪929头,比1962年的96头增长867倍。全村农副业总收入1995年为514万元,比1962年的1190万元增长4219倍。工业,解放前,曾有织绸、建筑等个体工业和手工业。70年代后期出现村办工业,之后陆续发展,曾办过丝织厂、服装厂、印刷厂、粮饲加工厂等企业。1993年出现户营工业(织机及前道),到1995年止,全村有户营织机86户、104台。1995年全村工业产值1270万元,比1976年的126万元增长千倍以上。

·交通邮电·桥北村地处镇区边缘,交通非常便捷。电话,到1995年止已安装101部。

·人民生活·随着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5年全村人均收入4075元,比1962年的7158元增长5592倍。个人银行储蓄年末余额12541万元,人均91741元。1995年止,全村农民建楼房有318户,占总户数的9036%,总平方有48484平方米,人均3925平方米。

 

第二节 平桥村

 

·地理位置·平桥村,位于镇区东部,距镇区15公里,东至坛丘小熟村,南靠麻溪塘,西接桥北村,北邻永安村。全村9个小组分布在6个自然村:乱头浜(17组)、唐上浜(2组)、南圩浜(3组)、俞家浜(48组)、沈家浜(5组)、簖头村(69组)。

·历史沿革·解放后,是平桥、中娄两个行政村,属太平乡管辖。1956年并区并乡后属南麻乡管辖;是年年底,两村合并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取名明星二社。19578月撤区并乡,因南麻并入坛丘而属坛丘乡管辖。1958年,坛丘成立人民公社,明星二社改名平桥大队。19628月,南麻人民公社成立,平桥大队划南麻公社管辖。19837月,体制改革,平桥大队改为平桥村。

1995年止,平桥村历任党支部书记有计金龙、沈阿虎、钱金山、孙富兴、吴阿二、俞马生、何家明。

·面积人口·全村161平方公里。1962年有水田1474亩、桑地110亩;1995年,有水田1053亩、桑地2866亩,相比,水田减少286%,桑地增加1605%。人口:1962年全村有212户、775人;1995年底为248户、1035人,分别增加17%335%

·工农业生产·农业,历来以粮油生产为主,兼营其他副业,1995年,粮食总产6655万公斤,油菜籽总产804万公斤,比1962年分别增长734%2493倍。副业生产主要有蚕桑、畜禽、蔬菜、林果等,1995年产茧39288担,比1968年的1305担增长201%;养猪1168头,比1962年的120头增长87倍。1995年,农副业总收入为372万元,比1962年的1053万元增长3432倍。工业、解放前,曾有织绸、制酒、竹器、做蓑衣等个体工业和手工业。70年代后期,出现村办工业,之后陆续发展,曾办过织厂、酒厂等企业,1993年出现户营工业(织机),到1995年止,有60户,有织机72台。1995年,全村工业产值632万元,比1976年的23万元增长275倍。

·交通邮电·198611月,南(麻)坛(丘)公路通车,该公路横贯平桥全村,东达坛丘、盛泽,西经南麻至铜青桃,北通震泽。电话,1958年大队办公室安装1部,改革开放后陆续发展,1995年止,全村已装电话42门。

·人民生活·随着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1995年,全村人均收入3598元,比1962年的728元增长494倍。个人银行储蓄年末余额8268万元,人均79884元。1995年止,农民建楼房的有198户,占总户数的798%。共建31364平方米,人均3788平方米。

 

第三节 永安村

 

·地理位置·永安村,位于镇区东北部,东接坛丘小熟村,南至平桥村,西邻桥北村、北倚坛丘利农村。全村15个小组分布在9个自然村:厍家浜(111组)、活生浜(210组)、栅头桥(312组)、俞水门(414组)、申家港(5组)、相交桥(6组)、打谷浜(7组)、九曲里(815组)、南板桥(913组)。

·历史沿革·解放初,为两个行政村,即永安村和双龙村,属龙泉乡管辖。1956年底,在互助合作运动中两村合并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全作社,取名明星十一社。19578月,撤区并乡后归坛丘乡管辖。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明星十一社改名永安大队。19628月,南麻人民公社成立,永安大队划归南麻公社管辖。19837月,体制改革,永安大队改名永安村。

1995年止,永安村历任党支部书记有:唐文奎、张阿泉、潘金林、沈新荣、陈顺海。

·面积人口·全村总面积242平方公里。1962年有水田2126亩,桑地14121亩;1995年有水田1678亩,桑地3678亩,相比:水田减少211%,桑地增加161%。人口:1962年全村有287户,1048人;1995年底为344户,1443人,分别增加1986%3769%

·工农业生产·农业,历来以粮油生产为主,兼营其他副业,1995年,粮食总产10536万公斤,油菜籽总产1557万公斤,比1962年分别增长771%37倍。副业生产主要有蚕桑、畜禽、蔬菜、林果等。1995年产茧6282担,比1968年的1869担增长236倍;养猪1208头,比1962年的302头增长3倍,农副业总收入:1995年为548万元,比1962年的1667万元增长3187倍。工业,解放前曾有织绸、制酒、木业等个体工业和手工业。70年代后期出现村办工业,曾办过丝织厂、铸件厂等;1993年出现户营织机,到1995年止,全村户营织机有178户、214台。1995年,全村工业产值720万元,比1976年的251万元,增长286倍。

·交通邮电·198611月,随着南(麻)坛(丘)公路竣工而通车,东可达坛丘、盛泽,西经平桥至镇区。电话,1958年仅大队办公室一部,改革开放后陆续发展,到1995年止,全村已安装电话41门。

·人民生活·随着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5年,全村人均年收入3820元,比1962年的9350元增长3985倍。个人银行储蓄年末余额12122万元,人均84005元。农民建楼房的到1995年止,有254户,占总户数的738%,共建40719平方米,人均3823平方米。

 

第四节 北麻村

 

·地理位置·北麻村,位于镇区北部,距镇区25公里,东傍上下荡,南接桥北村,西邻龙泉村,北靠北麻漾。全村13个组分布在11个自然村:荡北滩为1组,栅北为212组,西湖浜为3组,穆家港为413组,大马湾为5组,王家浜为6组,业家浜为7组,坟塘头为8组,栅南为9组,张花浜为10组,北摇浜为11组。

·历史沿革·民国18年(1929),北麻建镇,属第七区即严墓区管辖。民国23年(19345月,北麻撤镇为乡,仍属严墓区管辖。解放初,北麻为村,属龙泉乡管辖。按现在北麻村的区域,当时为曹新、北麻、新民三个行政村。1956年,三村合并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取名明星四社。19578月,撤区并乡后,属坛丘乡管辖。1958年,坛丘成立人民公社,明星四社改名北麻大队。19628月,南麻成立人民公社,北麻大队划归南麻公社管辖。19837月,实行体制改革,北麻大队改名北麻村至今。

1995年止,北麻村的历任支部书记有:钮二观、潘根才、王炳荣、黄云奎、潘金福。

·面积人口·全村总面积185平方公里,稻田:19951425亩,比1962年的1852亩减少2305%;桑地:19955793亩,比1962年的2153亩增长1693%。人口:1962年,全村有307户、1089人;1995年底为365户、1515人,分别增加189%3911%

·工农业生产·农业,历来以粮、油生产为主,兼营其他副业。1995年,粮食总产9018万公斤,油菜籽总产1254万公斤,比1962年分别增长5352%275倍。副业生产主要有蚕桑、畜禽、蔬菜、林果等,1995年蚕茧总产8691担,比1968年的1888担增长36倍;养猪1231头,比1962年的235头增长423倍。农副业总收入1995年为497万元,比1962年的1833万元增长2611倍。工业,解放前有织绸和建筑等手工业。70年代后期出现村办工业,曾办过丝织、橡胶等企业。1993年出现户营织机,到1995年止,全村有115户、139台织机。1995年,全村工业产值1161万元,比1976年的3万元增长386倍。

·交通邮电·北麻村至镇区的公路于199010月建成通车。电话,1958年仅大队办公室安装一部,改革开放后陆续增多,1995年止,全村已安装电话52部。

·人民生活·随着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1995年,全村人均年收入3227元,比1962年的1009元增长32倍。银行个人储蓄年末余额14067万元,人均92851元。农民建楼房的到1995年止,有263户,占总户数的7225%,楼房总面积42929平方,人均3924平方米。


第五节 渔业村

 

渔业村位于镇区东部,距镇区05公里,面沿麻溪塘,背靠平桥村。1968年,进行渔民的社会主义改造,把境内零星分散的渔民组织起来,建立渔业大队,实行陆上定居。19837月,体制改革中改名渔业村。该村于1977年建立党支部,历任支部书记有:朱洪福、黄金观、杨马生。

该村197020户、69人;至1995年有28户、111人,分别增加30%3367%。以渔业生产为主,兼营工业、农业。1995年,农副业总收入80万元,比1962年增长82倍;工业产值248万元,比1976年增长36倍。由于河水逐渐污染,渔业渐趋萎缩,渔民随之改行:搞户营织机的有23户,占总户数的8214%;一部份人贩卖水产品。渔民生活水平同样不断提高,1995年,人均年收入9145元,比1969年(刚组织时)的152元增长59倍;银行个人储蓄年末余额994万元,人均8955元;渔民建楼房的到1995年止,有17户,占总户数的607%,楼房建筑面积2467平方米,人均37平方米。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