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30日 星期二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南麻镇志 >> 第十四卷 行政村

第十四卷 行政村

2012/12/22 19:55:37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5760

  

解放初,南麻境内(按1962年后的区域)有自然村113个,划分为42个行政村,当时的行政村区域较小,每村仅设村长、农会大组长各1人。1956年底,历经互助组、初级社后组成16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每社设分支书记、社长、会计各1人。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时,16个高级社改为15个农业大队(渔业大队于19684月成立)。大队设党支部、管委会、团支部、妇代会、民兵营等,配定工(定额补贴之意);干部4人:支部书记、大队长、副大队长、主办会计;配误工(误工补贴之意)干部4人:团书记、妇女主任、民兵营长、治保主任。1983年体制改革,大队改为行政村,设党支部、村民委员会、经济合和社,配定工干部45人:支部书记、村主任、社长(开始时配副社长,后精简掉)、主办会计;误工干部只配团书记、妇女主任,其他均兼职。

 

第一章 桥南片

 

第一节 桥南村

 

·地理位置·桥南村位于镇区南部,东接戴家村,南邻汤家村,西靠鳑鮍港、北通镇区。全村11个小组分布在2个自然村:芦头埭(今1组)、市头浜(211组)。

·历史沿革·解放初,是两个行政村,即市东村和市西村,属南麻乡管辖。1956年底,在互助合作运动中两村合并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取名明星八社。19578月,撤区并乡,因南麻并入坛丘而属坛丘乡管辖。1958年坛丘成立人民公社,明星八社改名南麻大队。19628月,南麻人民公社成立,南麻大队一分为二,改名桥南、桥北两个大队,均归南麻公社管辖。19837月,体制改革,桥南大队改名桥南村。

桥南村历任党支部书记有:吴金宝、沈洪福、沈阿三、蔡永军。(到1995年止)

·面积人口·全村156平方公里。1962年有水田1543亩、桑地116亩;1995年有水田1232亩、桑地2294亩,相比,水田减少2015%,桑地增长9775%。人口:1962年全村有276户、1006人;1995年底为332户、1353人,分别增加2028%3449%

·工农业生产·农业,历来以粮油生产为主,兼营其他副业。1995年,粮食总产7774万公斤,油菜籽总产854万公斤,比1962年分别增长8993%295倍,副业生产主要有蚕桑、畜禽、蔬菜、林果等。1995年产茧35432担,比1968年的1461担增长142%;养猪1364头,比1962年的84头增长1523倍。农副业总收入:1995年为404万元,比1962年的1318万元增长2965倍。工业,解放前曾有制酒、织绸、木匠等个体工业和手工业。70年代后期出现村办工业,之后陆续发展,曾办过织带厂、粮饲加工厂、冶金等工业,1993年出现户营工业(织机),到1995年,全村有88户、织机106台。1995年,全村工业产值277万元,比1976年的488万元增长5576倍。

·交通邮电·19888月,南麻镇区至汤家村的公路通车,途经桥南村而改善了交通条件。电话,1958年仅大队办公室安装1部,改革开放后陆续增多,1995年止,全村已安装电话80门。

·人民生活·随着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1995年全村人均收入3849元,比1962年的7220元增长5218倍。银行个人储蓄年末余额12416万元,人均91716元。1995年止,农民建楼房的有237户,占总户数的7138%。共建35785平方米,人均3708平方米。

 

第二节 戴家村

 

·地理位置·戴家村,位于镇区东南部,距镇区2公里,东靠三里泾,南接铜罗开阳村,西至汤家村,北通桥南村。全村9个小组分布在8个自然村:芦头埭(1组)、杨家里(2组)、戴家里(3组)、戴家桥(4组)、朱家浜(5组)、徐家浜(67组)蒋家浜(8组)爱河浜(9组)。

·历史沿革·解放初,为戴家、人民两个行政村,属开阳乡管辖。1956年并区并乡后,两村合并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取名人民社。19578月撤区并乡,属铜罗乡管辖。1958年,铜罗成立人民公社,人民社改名人民大队。19628月,南麻人民公社成立,人民大队划归南麻公社管辖。1980年春,人民大队改称戴家大队。19837月,体制改革,戴家大队改为戴家村。

戴家村历任党支部书记有:陈桂荣、钱群生、陈纯民、张金泉。(到1995年止)

·面积人口·全村180平方公里。1962年,有水田1498亩,桑地32917亩;1995年,有水田1372亩、桑地3311亩,相比,水田减少841%,桑地增加060%。人口:1962年全村有242户、933人;1995年底为319户、1326人,分别增加3181%4212%

·工农业生产·农业,历来以粮油生产为主,兼营其他副业。1995年,粮食总产8682万公斤,油菜籽总产1131万公斤,比1962年分别增长10129%3131倍。副业生产主要有蚕桑、畜禽、蔬菜、林果等,1995年产茧70003担,比1968年的201担增长248倍;养猪1318头,比1962年的195头增长57倍。农副业总收入1995年为459万元,比1962年的1493万元增长3074倍。工业,解放前,曾有织绸、制酒等个体工业。70年代后期,出现村办工业,之后陆续发展;1993年出现户营织机,到1995年止,户营织机有124户、150台织机。1995年,全村工业产值295万元,比1976年的164万元增长17887倍。

·交通邮电·19888月,通往镇区的公路通车,东至西庄村,西经汤家村至镇区。电话,1958年仅大队办室安装一部,改革开放后陆续发展,1995年止,全村已安装电话31门。

·人民生活·随着工农业生产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5年,全村人均收入3750元,比1962年的8755元增长4183倍。个人银行储蓄年末余额11374万元,人均85777元。1995年止,农民建楼房的有185户,占总户数的58%,共建29427平方米,人均3826平方米。


第三节 汤家村

 

·地理位置·汤家村,位于镇区南部,距镇区2公里,东至戴家村,南接铜罗开阳村,西靠鳑鮍港、北通桥南村。全村11个小组分布在3个自然村:洪圣浜(今12组)、汤家浜(36组)、计孔浜(711组)。

·历史沿革·解放初的行政村为:洪圣村(今12组)、汤家村(36组)、计孔村(78911组)、10组为人民村。属严墓区严东乡管辖。1956年并区并乡后,三村合并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取名建新社。19578月撤区并乡后属铜罗乡管辖。1958年,铜罗成立人民公社,建新社改名建新大队。19628月,南麻人民公社成立、建新大队划归南麻公社管辖。1980年春,建新大队改名汤家大队。19837月,体制改革中,汤家大队改称汤家村,生产队改居民组。

汤家村历任党支部书记有:周荣江、陈应昌、张维清、孔建德、李志华。(1995年止)

·面积人口·全村192平方公里。1962年有水田1543亩、桑地23985亩;1995年有水田1266亩、桑地4288亩,相比,水田减少18%,桑地增加791%。人口:1962年全村有269户,1058人;1995年底为352户、1470人,分别增加3122%3894%

·工农业生产·农业,历来以粮油生产为主,兼营其他副业,1995年粮食总产8084万元斤,油菜籽总产1010万公斤,比1962年分别增长7192%3507倍。副业生产主要有蚕桑、畜禽、蔬菜、林果等。1995年产茧70575担,比1968年的2248担增长214倍;养猪1224头,比1962年的275头增长345倍。农副业总收入1995年为430万元,比1962年的1541万元增长269倍。工业,解放前曾有织绸、制酒等个体工业和手工业。70年代后期,出现村办工业,之后陆续发展,曾办过丝织厂、塑料厂、桶厂等。1993年出现户营工业(织机)。1995年,全村工业产值2188万元,比1976年的815万元增长2675倍。

·交通邮电·19888月,汤家村至镇区的公路通车。电话,1958年仅大队办公室安装1部。改革开放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装电话越来越多,1995年止,全村已安装电话63部。

·人民生活·随着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5年,全村人均收入3707元,比1962年的8740元增长4141倍。个人银行储蓄年末余额12966万元,人均88204元。农民建楼房的到1995年止,有186户,占总户数的527%,共建29942平方米,人均3858平方米。

 

第四节 西庄村

 

·地理位置·西庄村,位于镇区南部偏东方向,距镇区2公里,东至东庄村,南靠烂溪塘,西接铜罗开阳村,北连戴家村。全村11个小组分布在7个自然村:东阳桥(1组)、澄溪浜(2311组)、石匠坝(45组)、小浜湾(6组)、石匠坝(78组)坟家浜(9组)、秀才埭(10组)。

·历史沿革·解放初,为澄溪、西阳两个行政村,属开阳乡管辖。1956年并区并乡后,两村合并成立勤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8月,撤区并乡,属铜罗乡管辖。1958年铜罗成立人民公社,勤丰社与指南社(今东庄村)合并改名指南大队。19628月,南麻人民公社成立,指南大队划归南麻公社管辖,并一分为二,取名西庄大队与东庄大队。19837月,体制改革,西庄大队改名西庄村至今。

西庄村历任党支部书记有:钮宝金、吴金才、朱金福、陈锦章、沈才林、沈明江。

·面积人口·全村总面积177平方公里,稻田:19951300亩,比1962年的15082亩减少138%;桑地:19953407亩,比1962年的18436亩增加848%。人口:1962年全村有220户、873人;1995年底为286户、1167人,分别增加30%3367%

·工农业生产·农业:历来种植水稻、三麦、油菜为主,兼营其他副业。1995年粮食总产824万公斤,比1962年的3755万公斤增长11944%1995年种植油菜籽590亩,总产825万公斤,比1962年分别增长451倍和3828倍。副业生产主要有:蚕桑、畜禽、蔬菜、林果等。1995年,蚕茧总产42998担,比1968年的1206担增长256倍;养猪1033头,比1962年的469头增长12倍;农副业总收入573万元,比1962年的1147万元增加4895倍。工业:解放前曾有织绸、制酒、建筑等个体工业和手工业。70年代后期,出现村办工业,曾办过丝织厂等。1993年出现户营织机,到1995年止,全村户营织机有237户、有织机286台(套)。1995年全村工业总产值1864万元,比1976年的491万元增长3786倍。

·交通邮电·西庄村至镇区的公路于1990年建成通车。电话:1958年仅大队办公室安装1部,改革开放后逐渐增多,1995年止,全村已安装电话29部。

·人民生活·随着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95年全村人均年收入3695元,比1962年的679元增加5341倍;银行个人储蓄1995年年末余额1005万元,人均86118元。农民建楼房:1995年止,有151户,占总户数的5279%,楼房建筑面积10587平方米,人均1718平方米。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