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30日 星期二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南麻镇志 >> 第十卷(文化教育)第二章(教  育)

第十卷(文化教育)第二章(教  育)

2012/12/22 17:21:36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5831

  

明清时期,南麻境内只有私塾,学龄儿童中仅少数人能得到求学。至清宣统元年(1909)才出现第一所“洋学堂”——麻溪小学,仅一个班级35名学生。日寇入侵前,南麻已有小学4所,学生340多名。沦陷时期,教育受到严重影响。抗战胜利后,学校有所恢复,至解放前夕,有小学10所,学生400多人。

解放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相继得到发展,到1995年止,全镇有幼儿园14所,学生543人,教师24人;小学8所,学生1652人,教师99人;中学1所,学生804人;教师65人;成人教育1所,学生261人,教师14人。

 

第一节 幼儿教育

 

南麻镇从解放前到解放初,幼儿教育还是个空白。1962年,农村小学才在复式班内附加一个半年级,可以说是幼儿教育的雏型。中心小学只设一个幼儿班,由一名教师负责,到1981年,才租用桥南村的民房单独设班,配备2名教师。

农村幼儿教育始办于1975年,那时只有汤家、龙泉两村办红幼班;其他村均在80年代初开办。19819月,公社妇联主任周斯丽发起创办南麻集镇第一个红幼班,设在桥北村,学生18人,教师2人,从此,为创建南麻中心幼儿园迈出了第一步。

19834月,又在桥南村开设了红幼班,学生34人,教师2人。当时南麻以善庆桥为界,两个红幼班各自负责半个镇的幼儿教育。这一局面持续到19869月,桥南、桥北两个幼儿班合二为一,改称南麻中心幼儿园,园址设在南漾滩(今延陵路),开设中班、小班各一班,学生55人,教师7人。到19889月,中心小学的幼儿班并入中心幼儿园,开设大、中、小各一班,学生104人,教师8人,使中心幼儿园更趋完善。1991年,中心幼儿园由乡教管会接管,从此,南麻镇的幼儿教育步入正规,健康发展。幼儿教育坚持“寓教于玩、保教结合”的原则,课程内容有语言、数学、美术、常识、音乐、体育等。1995年,中心幼儿园有大、中、小4班,学生128人,教师10人;农村幼儿园13个,学生415人,教师14人。

南麻镇党委、政府对幼儿教育历来十分重视,近五年来共拨款191万元用于房屋、设施建设,目前有建筑面积808平方米,内有活动室、午睡室、盥洗室、教师办公室等,可容纳学生160人。场地面积2593平方米,设有多功能大型玩具、快乐转盘、海洋球池、玩水池、玩沙场等。

南麻镇幼儿教育若干年份统计表

 

第二节 小学教育

 

一、南麻中心小学

清宣统元年(1909),里人朱元直、王意年创办“麻溪小学”(中心小学的前身),因属首创,无现成校舍,权借南麻长庆寺几间僧房作课堂。虽校舍简陋,但当时在严墓地区来说,创办小学尚属首家。

民国元年(1912),麻溪小学属严墓市管理,为初等小学。民国5年(1916),麻溪初等小学更名为市立第二国民学校,学生35人。民国7年(19188月,王意年筹集资金在市头浜西(今桥南村7组)买房建校,把校址从桥北迁往桥南。当时买下前后埭10间平房,前5间作“中山堂”;后5间作宿舍和厨房,又在西南角建5间平房作教室,东面砌了围墙,围墙上砌有方形砖雕,上书《麻源灵秀》。落款纪年为民国七年。围墙四周种上冬青树,中山堂前两边各种一棵棕榈树,中山堂后面有花圃,东面有葡萄架,西面种有一棵黄杨树,此外,还有图书室、办公室、厕所等设施。王意年任校长,聘请教师3名,开设两个班,学生50多名。民国13年(1924),学制变更,为南麻初级小学校。民国18年(1929)底,南麻镇镇长施士知兼任校长。民国25年(1936),由吴江师范分配3名师范生,教育质量有所提高,课目有国语、算术、常识、自然、音乐、体育,班级增加到4个,学生增加到120人左右。曾计划增设分校,且已筹备,但因日寇入侵,学校关闭,分校未设。

沦陷后,民国27年(1938)春,南麻初级小学恢复上课,由乡绅芮少焕负责,另有教师1名。由于日寇经常清乡扫荡,学校停停开开,不到1年时间,芮少焕2人离校而去。不久,费天降来校任教,乡公所每月付给几斗大米作为工资,生活十分艰苦,设2个班,学生50多人,一直维持到民国31年(1942)冬。民国32年(1943)春,由日伪警察所所长之子张某任校长,对学生进行奴化教育,识日本字,唱日本歌,学生十分反感,辍学者日增。

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政府将完全小学、初级小学分别改称中心国民学校和保民学校。南麻初级小学则改称南麻中心国民学校,由程惠堂任校长,民国37年(1948),开设3个班(均为复式班),学生70多人,教师3人。

解放后,南麻中心国民学校改为南麻小学,设3个复式班,学生100多人,教师4人,先后由刘秉钺、王金任校长。1952年,发展到4个班,学生增至130多人,学校进行了小规模改建。1953年至1954年的两年中,校长先后更换了3人,他们是顾安若、张家麟、陈汉卿。1956年,学生增至150多人。1958年,南麻小学改为辅导小学。19628月,南麻成立人民公社,南麻辅导小学上升为南麻中心小学,由吴伟民任校长,教师增至8名,其中有3名大专毕业生,教育质量明显提高。19639月,由赵和生任校长。1965年开设6个班级,学生200多人,为适应需要,新建平房4间作为教室。

“文化大革命”期间,公社成立教革组,管理全公社中、小学,中心小学改为桥南小学,1967年,加设初中班,称“戴帽子初中”。由于受“文革”影响,入学率为95%,巩固率仅80%,且教育质量明显下降。1976年,初中班与小学分开办学,小学设7个班,学生300多人。1978年,调整学校布局,撤销公社教革组,恢复中心小学,由庄金泉任校长。是年,新建楼房8间,以扩大校舍和改善教师宿舍,学生200多人,设7个班,另设1个幼儿班租用民房。19849月,由周宝岐任校长。1986年,小学由五年制改为六年制。

为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乡党委、乡政府决定在桥南村78组征地2991亩新建中心小学,建成后搬迁。19904月,新校第一期工程破土动工,当年8月底竣工,造价829588元,当即迁入新校。接着筹资建造第二期工程,于19927月破土动工,至年底竣工,造价为403212元。前后两期工程总投资为12328万元。自1993年下半年起,全镇农村小学的五、六年级学生陆续并入中心小学就读,因此,中心小学的师生剧增。1994年,班级由10个增加到22个,学生由403人增加到802人,教师由27名增加到56名。19949月,由杨海泉任校长。

90年代迁入新校址以来,该校面貌不断发生变化,较明显的变化有4个方面:一是校院宽敞,校舍美观。校园总面积19943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6825平方米、运动场地7789平方米,建筑面积3329平方米,教室、办公室、音乐室、图书室、实验室、阅览室、活动室、仪器室、多功能教室等一应俱全。二是设施配套条件改善。建起了万册图书室、藏书18480册,学生人均24册;设立了自然实验室,每堂自然课均可做实验,达到苏州市合格实验室标准,多次被评为市先进自然实验室。购置了电脑微机13台,开设了微机课,可供学生上机操作学习;办起了食堂,便利路远学生中午就餐。三是师质提高。首先是鼓励在职进修,提高文化素质,全校62名教师,1995年达标率已达到972%;其次是组织教师学习教学理论、撰写教学论文,校长杨海泉撰写论文30余篇,还有16名教师撰写50余篇,分别在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从而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再次是开展教研和三轮评优课活动,涌现了一批教学骨干,阮郁阳被命名为吴江市“百节上好课教师”。四是“四率”达标。该校自1993年至1995年的三年中入学率、普及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到100%

19861995年南麻中心小学班级学生统计表

二、村级小学

抗日战争之前,南麻周围农村有公办小学3所、私立小学1所,学生220多人。

龙泉嘴初等小学于民国3年(191410月由里人钮锡卿创办,设于龙泉嘴东岳庙内。民国5年(19161月,改为市立第六国民学校。民国13年(1924),改为龙泉嘴初级小学校。校长张瑞昌、教师2人,开设2个班,学生70多人。

区立徐家浜初级小学,于民国19年(1930)由里人徐可文创办,设于徐家浜,校长倪剑民,教师2人,开设2个班,学生80多人。

区立穆家港初级小学于民国26年(1937)由钮锡卿之媳徐美英创办,学生30多人。

私立光华学社,俗称绍兴学堂,于民国20年(1931)由南麻绍兴同乡会会长虞炳耀创办。校址设在茶麻坝口西滩,建有教室3间,花园1座,内有亭台、假山,种植松柏、花卉,以枸骨树作围墙,入学对象主要为绍兴人子弟,教师1人,学生30多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至民国37年(1948),南麻农村有中心国民学校1所,保国民学校7所,私立小学1所,共计学生300多人,课程设置有国语、算术、常识等。

解放后,翻身农民子女迫切要求学文化。地、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于19511952年间,举办多期师资训练班,培训了大批教师,满足了农村办学的需要,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筹资办学,使农村小学增加到15所,学生增加到400多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50%。至1959年,学生增加到700多人。60年代初,因遇三年困难时期,农村辍学现象十分严重,入学人数大量减少,1962年学生仅400多人。1964年,由于进一步贯彻公办与民办同时并举的办学方针,半日制耕读小学大量兴起,南麻农村全日制、半日制小学发展到50多所,学生1000多人,如龙泉大队就有7所耕读小学。民办教师的报酬均采取记工分的办法,参加年终分配。

“文革”时期,一度停课“闹革命”,耕读小学被撤销,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1976年,全公社有农村小学30所,学生1000多人,教师64人,入学率为95%,巩固率仅70%,教育质量普遍低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普及农村初等教育的方针和《全日制小学工作暂行条例》,调整农村小学的布局,1986年经初步整顿,全乡农村小学调整为18所,其中龙泉、人民、桥北为片辅导学校。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四率”,农村小学逐步合并。1990年农村小学合并为15所。1993年下半年起,全镇农村小学的五、六年级学生逐步并入中心小学,村初级小学由15所合并为7所,是年对这7所小学投资7836万元,校舍全部进行翻建或新建,校园总面积18611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487平方米。其中有5所小学建有楼房。

1992年南麻农村小学统计表


1995年南麻镇农村小学统计表

 

第三节 中学教育

 

民国7年(1918),严墓市在龙泉嘴(今南麻镇龙泉村)办农业补习学校(相当于初中),时仅一年。民国时期,南麻无中学,就读于震泽育英中学的有20多人。解放后至60年代初,南麻有部分小学毕业生到震泽、盛泽、铜罗等中学就读,每年考取约40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小学毕业生的大量增加,南麻在19647月创办了桥南农业中学,负责人潘炎源。次年7月,又在龙泉嘴创办了龙泉农业中学,负责人龚培基。此后,每年有近百名小学毕业生可进入初中就读。

19677月,撤销桥南、龙泉两所农业中学。同年,成立了龙泉、南新、东庄、人民、桥南五所“戴帽子”中学(即附设在小学的初中班),初中生逐步增加至400多人。

19709月,创办了南麻公社农业高中,校址设在龙泉嘴,设2班,学生90多人。历任校长(负责人):王雪林、朱杏观、吴顺龙、沈阿永。

19769月,桥南戴帽子中学与小学分开,成立桥南中学,另建校舍于桥南村二组,设初中班4班,学生180人左右;设高中班1班,学生50人左右,后增加到2个班,100人左右。校长:吴顺龙。

19782月,桥南中学与农业高中合并,成立南麻中学,校址设在原桥南中学内,适当扩大,成为完全中学,每期设高中班4班,学生200人左右;初中班(包括未合并的3所联中)有10个班,学生400多人。龙泉、人民、南新3所戴帽子中学均改名联中,1987年下半年撤销南新联中,1992年下半年撤销人民、龙泉联中,联中的师生全部并入南麻中学。1979年开始,初中二年制向三年制过渡。

1981年,吴江县进一步调整中学布局,全县调整为11所完全中学,南麻被改为初级中学,撤销高中班。

南麻中学历任校长:吴顺龙(19782月—19848月)、屠家玉(19848月—19868月)、张玉昆(19869月—至今)。张玉昆任校长后,南麻中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首先是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现有校园面积19725平方米,建筑面积6328平方米、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面积8500平方米,绿化面积3000平方米,现有固定资产332万元;现有教育班17个,学生804人,教职员工80人,其中专任教师65人。第二是教学设施不断改善,现有微机28台,语音室56人座位,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音乐、美术专用教室,劳技室等。第三是校容校貌显著变化,如今校舍整齐美观,道路平坦洁净,园内绿草如茵,繁花似锦,还有荷花池、蘑菇亭、紫藤架、白玉雕,令人心旷神怡。第四是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毕业率和升学率从1987年的932%461%上升到1995年,的98%878%1994年,中学中考平均成绩居吴江市第七名。1995年中考成绩跃居全市第三名。此外,在市级以上各类竞赛中,有30名学生获奖。教育质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师资素质的提高,在65名教师中本科学历有3名,大专学历有50名,合格学历达标率有815%。近三年中,有18名教师分别被评为吴江市、苏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1名教师被评为吴江市学科带头人;2名教师被评为吴江市首批“百节上好课”教师;2名教师被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此外,还有10多名教师撰写教学论文近300篇,分别发表于市、省以上刊物,其中有1名教师三次获“五四”杯论文奖。

南麻中学卓著的成绩,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1994年,获苏州市教委教育科研先进单位;1995年,在市教委综合工作考核中分别获二等奖、一等奖。


19871995年南麻中学历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统计表

 

第四节 成人教育

 

南麻镇的成人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尤其进入9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目前,已具相当规模,步入吴江市成人教育先进行列,成为苏州市成人教育中心校的示范学校及省重点乡镇成人学校。解放初至1983年,以村、大队办学为主,进行“扫盲”和学习文化。1983年以后,乡成立了成人教育中心校,但无固定校舍,只能到处打“游击”,小规模活动。1991年,乡党委、乡政府决定征地3亩,筹资21万元,新建了固定校园,之后逐年扩大,到1995年止,校园面积732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833平方米;教职员工20人,其中教师14人;学生261人,其中住宿生175人。教育设施逐年改善,现已有微机25台,四通打字机、胶印机各1台,电视机、放像机3套,投影仪2套,图书3700多册,单人课桌400套、双层床铺130套。累计投资180多万元,使硬件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使学校的校舍、教学设施、设备基本配套,满足了教学的需要。

一、扫盲工作

民国时期,南麻出现过两次夜校,一次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秋,在南麻镇庄顺祥茶馆内办夜校,由小学教师兼任教员,教育内容有国语、算术、时政,学员有职工、农民、居民等100人左右,后因日寇入侵而停办,历时3个月左右。另一次在二十九年(1940)冬,抗日进步青年税务员袁璋在南麻工作时,举办夜校2个月,由市头浜和集镇的青少年50多人参加学习,课本自编自印,宣传爱国抗日为主,此外,也有语、算等文化课本。

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大张旗鼓地开展扫除文盲运动,(以下简称扫盲)。50年代初,坛丘区政府分派1名“社教”干部(又称扫盲干部)常驻南麻乡发动辅导各村的“扫盲”工作,举办民校、夜校、冬学,物色有文化的人担任群众教师。1956年,乡设扫盲办公室。开始几年,办得比较红火,热情高、效果好,后来时断时续,“文革”开始,夜校停办。70年代初,不少村开办“政治文化夜校”,以学习毛主席语录为主,兼学文化。1977年,公社、大队都设立扫盲领导小组,公社还配备1名专职扫盲干部,大队、企业都举办了扫盲班,开展扫盲活动。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南麻的青壮年中还有文盲1479人,经过8个月的突击扫盲,经考试合格结业的有1470人,占994%

二、职工业余教育

50年代,南麻集镇上职工的文化、业务培训以基层供销社为主。每个供销社配1名人事组导员兼任职教工作,对职工进行文化、业务知识教育。1958年对私改造结束后,对合作商店职工的培训也由供销社统一安排进行。80年代,供销社配备专职教员。

“文革”后,职工业余教育再度复兴。80年代初,全镇所有全民、集体企事业单位中凡35岁以下、原有初高中文化的职工,全面进行一次文化补课,以弥补“文革”期间毕业的初高中生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教育上的的缺陷。经过两年时间,全镇100多名职工,经考试全部合格,发了毕业证书。后来还不定期地举行各种业务知识培训班,每年培训二到三期,每期四、五十人,从而提高广大职工的业务知识水平。这些培训班有财会、农业、蚕桑、养殖、种植、文秘、妇女干部等。1995年还举办了45岁以下、文化初中以下的干部进修班,学员40人,历时二年,考试全部合格,由苏州市教委颁发毕业证书。

三、职业高中班

1992年开始创办职业高中班,坚持全日制授课,学制三年,部分学生住宿。到1995年止,已办职高班12班,学生546人,其中有财会微机、市场营销、服装等专业,毕业考试及格,由吴江市教育委员会颁发毕业证书。到目前止,已有285名学生毕业,分别走上不同工作岗位。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教学理论,撰写教学论文,校长韩定荣及3名教师已写论文10余篇,分别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从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南麻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成绩显著,90年代以来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1991年,被苏州市教育局授于合格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的称号;1992年,被江苏省教育委员会授于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的称号;19921993年,被评为吴江市先进集体;19921995年,在吴江市教委考核中多次获一等奖;19941995年,被苏州市教委分别授予“燎原杯”苏州市示范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称号。校长韩定荣也多次被评为苏州市及吴江市级先进工作者。

 

第五节 党  校

 

中共南麻乡委员会党校成立于19859月,校址开始设在乡机关内,与会议室兼用。1991年征地3亩,新建了党校(与成教中心校合建),主教育楼三层,688平方米,基本设施一应俱全。党校成立校务委员会,由镇(乡)党委书记或分管党务的副书记兼任校长,宣传、组织委员为兼职副校长,并配一名专职副校长。历任专职副校长的有:庞阿海、金福荣、龚培基、钮兴泉。

建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训练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所需要的既懂政治、又有实际工作能力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基层骨干。因此,培训的对象是:党组织支委以上干部;各条线部门、企事业单位骨于;各村定工干部、群众团体负责人;新党员及入党对象等。每年办班10多期,培训各种学员400500人(冬训除外)次。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党的基本知识;党的历次重要会议精神;邓小平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市场经济知识;法律常识;企业管理;基本国策;财务会计;反腐倡廉;发展规划;文秘档案等。经过党校培训的学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由于党校成绩显著,90年代以来,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19921993年,被吴江市委、政府评为两个文明先进单位;19911995年,连续5年被苏州市委宣传部、组织部授予苏州市先进基层党校称号。近年内专职副校长钮兴泉在各种刊物上发表有关党校论文10余篇。

19851995年南麻镇党校举办培训班情况表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