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5年04月12日 星期六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芦墟镇志 >> 第十三卷(文物古迹)第五章(传世文物)

第十三卷(文物古迹)第五章(传世文物)

2012/12/21 17:41:11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6581

第一节  钱币博物馆

1988年8月21日,吴根生钱币博物馆在汾湖新村住所开馆。是第一家公开展览的私人钱币博物馆。馆主吴根生是中国钱币学会会员,省市钱币学会、民间收藏协会理事、副会长,退休前是芦墟镇副镇长。

在家藏的基础上,主人多年来又博集勤收,展品数量丰富、品种繁多。除了大量的历朝历代的铜、铁方孔圆钱(俗称铜钿)外,其他展品主要有:中国铸币产生以前用于交换的青铜质地的斧、镰、刀、布,和自然贝、人工贝、圜钱等,有历代(银)元宝、锞子、花银,有清季以来的铜元、银元、纪念币,有旧中国从中央到地方各银行发行的不同版本、不同面值的纸币,有美、英、日、印度、西班牙、墨西哥等国以前发行的硬币、纸钞等,还有罕见钱币如“秦半两”、“唐会昌开元”以及造币厂初制样钱等,有用竹、骨、牙、铜、铅制成的钱筹等等。总量2万多枚(张),计万余品种,珍稀品种150多个。

该馆藏品长于配套。如南宋小平背纪念币88枚,折二背77品,清顺治小平钱等,都能配全。元末数支农民起义军也铸币,如徐寿辉的天启通宝、韩林儿的龙凤通宝等,一般因数量少难以配全的,这里都配套齐全。其中南北朝中叶萧梁的大型铁五铢,异品“五铢五铢”、“五五铢”和战国青铜镰刀币为国家博物馆所无、钱币大辞典未载,且有各种版别的铁五铢300余种。故钱币界称吴根生为“铁五铢王”。1986年10月,苏州发行的建城2500年纪念章上的四枚古币图案,即选自其藏品。

该馆还展出上古陶皿、青铜器具、御窑官瓷、玉石印章、名人字画、文房四宝、前清文契和旧时民俗遗物。

吴根生钱币馆以“宣传普及钱币知识,开展钱币研究工作,宏扬民族优秀文化,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宗旨。馆主吴根生在全国各地钱币刊物上发表研究文章20余篇,《萧梁铁五铢浅析》一文获苏州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88年开馆至2000年,接待中外参观者3万余人次,并多次在苏州沧浪亭、上海大观园、同里退思园等地展出。《新华日报》、《文汇报》、苏州电视台、香港《大公报》、台湾《自立晚报》、新加坡《新明日报》、美国《世界钱币新闻》(英文)杂志等海内外十多家媒体相继对该馆作过报道。

 

第二节  三株古银杏

泗洲寺后殿东北、北芦墟太平庵大殿前和秋水潭策朝圩东岸(小地名“九祠堂”)有三株古银杏,相传南宋时种植,惜乎未见史籍记述。而分湖南滩小瀛台的雌株、洪石庵的雌雄两株,据记载是南宋遗物;往东,金泽颐浩寺亦有元初古银杏。又,元杨维祯诗句“泗洲台殿带乔木”即指古银杏。据此,传说是可信的。

泗洲寺后古银杏系雌株。主干2米处胸径1米多,主干高10米以上,树冠超过20米。枝叶多翠绿,年年结白果。1970年夏天,吴江县在平望建立面粉厂,看中了泗洲寺古银杏,下发文件,芦墟镇革命委员会同意,由北厍钢铁大队(今大港上)木工搭脚手架砍伐。

北芦墟的雄性古银杏主干挺拔,分枝匀称,树干圆浑,高约23~24米。1958年9月莘塔人民公社刚成立时,由红胜大队(今芦北村)卖给上海华漕张家禾化肥厂,派大队船厂木工砍伐。主干被锯成6段,每段长2米余,平均直径1米多。

今天能看到的是秋水潭雄性银杏。主干高约6米,2米处胸径近1米,冠高15~16米,有3枝大丫杈已断裂,局部有枯枝。为芦墟镇文物保护控制单位。

 

第三节  太平天国芦墟关卡票

“芦墟关”卡票是太平天国留给芦墟的珍贵文物。卡票颁发人署衔“宿卫天军主将谭”(“宿卫天军”系忠王李秀成王爵荣衔),卡票官印残文下端尚留有“徤天义谭绍光”六字。

据此可断定卡票签发人为宿卫天军主将谭绍光。谭绍光是太平天国苏福省省会苏州长驻主要将领。卡票上端有“芦□关卡票”五字,“芦□关”三字系朱印木戳盖上(□表示“墟”字残缺),右边还有“尤家港查过”印章。这说明船只在“芦墟关”取得卡票后经尤家港西去。这与史料记载相符。英国人艾约瑟在《访问苏州太平军》、呤唎在《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均写到:他们和许多欧洲人商船一样,都经上海西南方水路到芦墟,在芦墟关卡办理手续后进入太平军腹地。

从卡票上的残存文字看出,太平天国严令“管卡官兵”照例向商民征收捐税,但对商民“毋许浮滥多索”,又警告“商民不得隐匿漏报”,若“查出,(必)干咎”。《柳兆薰日记》写到:“芦川毛公关上,红夷丝船过,亦要完税。”芦川为芦墟别名,毛公指太平军,红夷指欧洲人。

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五月初(1861年6月中旬),“芦墟关”扣留了拒绝纳税的英商亚当逊公司的丝船:稍后,“芦川长毛又捉红毛米船”,因为欧洲人违法贩运大米。为此,英军舰长丢乐德率领“弗莱门号”炮艇赶到芦墟,袭击守卡太平军。

可见,芦墟是太平天国东南部的贸易、交通咽喉,更是军事前哨重地。谭绍光在此设立关卡营垒,是有其战略意图的。

李鸿章在《水师芦墟胜仗折》中上报清廷:“芦墟地方系吴江县所属,查有贼匪千余所筑垒一座,并有贼船数千只……尤家庄一带复有贼卡贼垒。”《庚癸记略》说:“壬戌年闰八月初六日(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八月十八日,公元1862年9月29日),官兵炮船五六十号,鬼子火轮船两号,至芦墟打贼卡。”据《柳兆薰日记》和《吴中平寇记》所记:清军水师联合英法侵略军炮艇,以后又多次攻击“芦墟关”及附近的尤家港、分湖三官堂等处太平军,日期是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十一月八日(同治元年十月二十七日,即1862年12月18日),太平天国癸开十三年三月二日、三日(同治二年二月二十七日、二十八日,即1863年4月14日、15日)。太平军坚决抵抗,即使在最后的争夺战中,亦“互有胜败”。

“芦墟关”卡票还具有补充、纠正其他史料错漏的作用,特别是对谭绍光的记述。可惜卡票残损,颁发年月仅有“六月十四日”字样。据查,应是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六月十四日(1861年7月25)。此时谭绍光尚未封慕王;而上一年夏秋太平军已在芦墟建立乡官局和保卫局,设卡驻军。

“芦墟关”卡票原存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现藏中国革命博物馆。

 

第四节  古籍《东医宝鉴》

清朝初年,朝鲜国医许浚奉其国君之命,编纂中医学典籍。书成,全部汉文,名《东医宝鉴》。该书辑录了古今中医名家的学说、医案、医术、药物诸方面众多的著述,而所引历代医方,以明朝后期的居多。全书内容分内景、外形、汤液、针灸、杂病五大纲,共25卷。可谓内容丰富,体例完备。

当时的日本学者头藤原朝臣评价说,《东医宝鉴》集“古今之说”,有了此书,对医业“如察诸于掌”。由于该书流入日本的不多,“世人罕知之”。于是日本天皇享保(年号名,1716~1735年)初年命医官法眼源元通对《东医宝鉴》重新训订、校勘。享保九甲辰年,即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仲夏刻成书板、印刷出版。日本光格天皇宽政十一己未年(清嘉庆四年,1796年)仲冬再版。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春,华亭(松江)闵翠祥为重印本作序。再版商是日本“大阪书林·河内屋吉兵卫”。清末,今伟明华冢(中)村一位世代业儒的孙姓塾师购得此书,共23本。其后代收藏至今,书页略有破损。

 

第五节  高升台及其模型

高升台是船载流动戏台,清光绪二十五年前后(19世纪末),由牛舌头湾船厂(今供销社农机化肥门市部)老板陆高升设计制作的。高升台外观像寺庙大殿。台面离地约1.6米,檐口高出台面约3米;前台宽7.5米,进深6.2米;后台宽11.8米,进深4.3米。台顶前后都是歇山顶式。顶部“遮阳”和三面“挡风墙”是用一块块“榻子”连接而成。“榻子”是竹片编织成的,抹上桐油,光亮、防水、防蛀,又耐用。全部竹木构件采用活络榫头、销钉锁定,拆装方便。搭好后,飞檐戗角,葫芦结顶,龙鱼吻脊。脊上横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舞台正面台柱、屏风上彩绘图案,枋额上“天下为公”四字,台口刻着“芦墟高升台”五字。民国后期,应龙凤大舞台班主孙柏龄要求,船厂作头师傅顾杏初为高升台加装了耳台,供乐队用,故又名鼓台。

戏台拆卸后,装入一艘特制的大船内,以便运输。大船名台船,载重十多吨。搭台工友大多是北芦墟人。高升台流动于嘉善、嘉兴、青浦、太仓、昆山、吴县和吴江县等地乡村。解放后随苏州地区京剧团下乡演出较多。也用于地方开大会,如莘塔公社成立庆祝活动。1966年秋,红胜大队(今芦北村)将高升台全部木料分给各生产队修船、造仓库。台船归莘塔机电站使用。

1986年秋,北芦墟老艺人顾杏初应苏州市文化局要求,照原样、按1/15的比例制作成高升台及其台船模型。依然是活络榫头、可拆可装。这两具戏曲文物现存苏州中张家巷“全晋会馆”的苏州戏曲博物馆展厅。狮子林旁的苏州民俗博物馆也有高升台和台船模型的复制品。1989年5月,高升台和台船模型参加“上海国际舞美节”。1990年送“西班牙国际舞美节”展出。1996年1月,在意大利“中国戏剧传统与现实”展览时,引人注目。《姑苏晚报》的标题是“清代船装舞台享誉海外”。

芦墟高升台和台船模型彩色照片曾刊登在《中国戏曲志·江苏卷》彩页上。

 

附:芦墟已知碑刻情况表

碑名年代大小

内容意义现状

 

一、《重建嘉泰桥题名记》碑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

记述嘉泰桥来历:始建于南宋(1201年),明朝(1487年)改建成石拱桥。碑文首句:“松陵东南五十里,有镇曰芦墟”,说明芦墟早就称“镇”。

 

二、邵氏墓砖2块

 

三国孙权赤乌五年(241年)

 

37×18×5.5厘米

墓砖一侧有“赤乌五年九月吴郡余杭邵”12个字。印证乾隆县志的记载:(元)“至顺四年(1333年)吴江陈思村耕夫垦土得砖于古圹中……有文曰赤乌五年七月造”。另一块无字。

 

三、《朱氏墓志铭》碑

 

明正统癸亥(1443年)

 

26.5×46.5×5.5厘米

墓主朱永真(女),聪明、能干、贤惠。非官宦眷属,身后有这样的评价,实属少见。有几处文字难以辨认。

 

四、《赵田宗祠记》碑

 

清同治后期(约1870年)

 

80×65×15厘米

记述九世祖袁黄(了凡)以下历代祖宗的事迹,是赵田、芦墟袁氏简史。1985年查看时仅有第一、二块,现仍收藏着。

 

五、《袁琏墓志铭》碑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1年)

 

100×35×15厘米

袁琏(字惕三)是袁黄六世孙。他在今袁家浜一带买田、种树、筑室,边耕种,边教袁氏子弟读书。仅找到第一块。近年查看,在猪舍旁地上。

 

六、《开浚秋水潭港和严禁残砖弃河碑》清同治年间

 

80×60×20厘米

记述同治年间秋水潭村民开河、修庙,禁止向河里扔砖块等。体现村民的“环保意识”,是一种“村规民约”。碑石完整

 

七、乾隆金砖3块

 

约70×70×10厘米

专供皇宫营造的方砖。侧边有文字:“江南苏州府知县李廷敬署照磨覃可纪营造”、“乾隆伍拾玖年(1794年)成造细料贰尺金砖”。

 

八、《报恩庵记》碑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

 

172×75×20厘米

《报恩庵记》第一块碑,即篆额。1985年初发现时完整,近年已碎成三块,字迹严重磨损。

 

九、《重建报恩庵记》碑

 

清康熙丙寅(1686年)

 

134×63×20厘米

相隔120年后华冢孙、陆、杨诸姓发起重建报恩庵。旧址即今伟明学校。碑石完整,少数字迹摸糊。是芦墟目前见到的唯一的寺庙庵堂石碑。

 

十、《米业公所记》碑2块

 

民国3年(1914年)

 

82×31×10厘米

叙述清同治末至民国初,芦墟米业公所的起缘、发展和迁址重建等。碑石在芦墟中学老校门地上时有一块已断裂。

 

十一、“先哲祠”门楣石

 

民国十二年(1923年)

 

约330×30×20厘米

富绅陆荣光擅自在杨公祠东墙建造冒名的“先哲寺”。这是刻祠名的门楣石。1991年与杨公祠同时拆迁。

 

十二、牧马草地碑

 

元代

 

120×60×20厘米

元朝吴江州划定二十九都(芦墟)与今浙境邻县的地界,以供元驻军放牧军马。1985年初文物普查时收藏在新桥西老镇政府内。

 

十三、《重建杨忠节公祠》碑

 

清光绪元年(1875年)

 

青石、完整

知县金福曾撰写碑文,记述200多年来芦墟人士纪念杨廷枢,数次为其立祠的概略。石碑原在杨公祠厅堂后墙上。1991年拆迁时一起拆下。

 

十四、张家坟死难同胞祭文碑

 

约民国34年冬(1945年)

抗日战争胜利后,芦墟民众在分湖滩张家坟为遭日寇大屠杀死难同胞立碑致哀,警戒后代不忘民族血泪史。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