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1 16:36:22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5872
第一节 飞机坠落事件
1967年6月中旬,驻沪空军某部驾驶员曹幼鹏驾机执行任务,从龙华机场起飞不久,飞机发生故障,经紧急采取措施后,仍无效,当飞机飞临平望镇上空时,飞机已有机坠人亡的危险。曹幼鹏当时考虑到,如在平望镇上下坠,势必造成居民的严重伤亡,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冒着生命危险,毅然驾机往太湖上空飞来,飞至银吉村第六生产队上空时跳伞降落,被民兵营长黄国清救起,飞机坠于银吉村北方的太湖中,没有伤亡一人。8月,上海空军某部领导带文艺宣传队及慰问品来菀坪大会堂慰问演出,凡参加打捞飞机残骸的民兵,每人赠送毛主席像章一枚。
第二节 桥、亭对联
新桥对联
漕运已休犹有平沙征雁落
江流如故还教高士钓鲈来
民国二十八又载老农发起
太湖三万六千顷巨浸趋归
安湖桥对联
直渎近厍南两浙波涛连海气
扁舟经桥下三吴岁月映湖光
借问行路人浙皖云山缠草埂
坐观垂钓者江枫溪水接桑田
小桥对联(位于安湖3组与大代赊交界处)
大桥小桥通要道
直港横港渡迷津
凉亭对联(位于军用线港口,建于1983年)
渡口留步放目吴山名胜地
轻舟舞浪歌颂太湖鱼米乡
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
菀坪劳动力市场,在全市是比较少见的一种劳动形式,它既无组织,又无领导,全系自发形成,自愿结合一支劳力大军。1983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劳力迅速分化或务工、或经商、或务副,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是年老体弱的劳力,远远不能解决农业生产的需求。1984年后,劳动力市场应运而生。开始时,劳动力来源于溪港一带,劳动力市场只在人民桥堍,劳动项目仅为农田农活而已。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的提高,农村需要劳动力也随之增加,劳动力来源也扩大了范围,有庙前附近的,有菀坪当地的,也有外来打工的。溪港、庙前的劳动力,主要以农活为主,菀坪当地的女劳动力从事农活生产,男劳力从事搬运建材劳动,外来打工者主要搬运建材。劳动力市场也扩大了,新桥、王焰村四组公路转弯处都是劳动力市场的集散地。服务项目也扩大了,田间农活,搬运建材,料理家务,凡是顾主需要均有劳力应召。农忙时,参加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约有300人左右,平时也有近百人。劳动力市场形成以来,尚未发生因争顾主而吵架斗殴过。
第四节 日寇罪行
沦陷时期,日寇在菀坪地区实行“三光”政策,筑竹篱笆,实行封锁,奸淫掳掠,滔天罪行,罄竹难书。现记下2则罪行,以警戒人民,毋忘国耻。
1、1940年,菀坪地区沦为敌手,广大人民群众深受日寇欺凌。王家围一青年妇女,回娘家归途,路经直渎港章坞处,因港上无桥,等船摆渡。当时人烟稀少,船只不多,直等至下午有一条日寇乘坐的船只经过,该青年妇女不知船内有日寇,呼船摆渡,不幸惨遭日寇强暴,归家不久,即羞愤自尽,死时不足30岁。
2、1940年夏天,日寇对太湖地区清乡扫荡,他们见人就杀,见房就烧,惨无人道。王焰村七组村民卢世成之父卢大海,农场村村民梁才元之父“小梁三”,以及梁景处等青年农民,不幸被日寇诬为“支那兵”,强行押至吴江宪兵队,严行拷打,施以毒刑,最后让他们自己挖好土坑,站在坑边,用枪杀害后,推尸人坑。卢大海时年25岁,梁景处也仅20多岁。
第五节 姓 氏
菀坪镇共有4519户,以户为单位,共有212姓,前10位是:王姓,301户;李姓:259户;陈姓:246户;张姓:200户;杨姓:162户;刘姓:148户;朱姓:135户;吴姓:110户;黄姓:109户;曹姓:108户。
按姓氏笔划为序:
丁、刀、七、于、万、卫、山、王、方、卞、计、历、戈、毛、尤、开、支、仓、孔、尹、仇、马、邓、韦、叶、卢、石、史、龙、乐、包、甘、平、生、白、兰、丛、江、田、冉、印、冯、刘、米、吕、任、仲、伍、吉、乔、成、汤、向、闫、华、安、农、阮、纪、祁、许、匡、臣、庄、孙、邬、李、连、杨、吴、余、何、杜、严、汪、邵、时、况、花、沙、岑、闵、谷、狄、应、陈、沈、陆、邱、邹、苏、寿、邰、甫、易、官、季、范、宗、林、武、杭、孟、房、郁、明、征、周、金、罗、拥、昌、郑、鱼、侍、胡、赵、郝、钟、施、洪、饶、柏、贺、封、项、祝、段、查、荣、胥、骆、姚、树、相、费、钮、俞、袁、陶、涂、柴、徐、顾、钱、唐、夏、凌、秦、席、倪、谈、桂、奚、诸、桑、耿、郭、高、殷、贾、章、屠、常、戚、黄、曹、梁、盛、龚、康、梅、萧、蒋、谢、焦、舒、董、傅、韩、葛、彭、曾、嵇、程、童、富、智、雷、鲍、詹、解、蒯、楼、雍、管、蔡、熊、谭、裴、缪、潘、颜、黎、樊、翟、薛、濮、戴、魏。
王姓为全镇第一大姓,其宗支有二,一是以王自衡为代表,主要分布在诚心、菀北和王焰一带;一是以王恕本为代表,主要分布在菀南、菀东和南湖等村。建国前,前者为草埂为乡长,后者为南厍乡长,当时,都有一定的声望。
第六节 远征军
菀坪镇的远征军,在全市是绝无仅有的一种劳力支援,帮助菀坪地区发展农副业生产,其中的一些优秀人员,成为菀坪镇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1958年以前,菀坪地区的湖田高级社,普遍存在着缺劳力、缺生产工具的现象。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产量一直在四五百斤上下徘徊。县委、县政府为了帮助湖田地区发展生产,于1958年7月组织动员高田上的青壮年来湖田落户,名为“远征军”,支援湖田地区。他们自带粮食,自带生产工具,自带行李,由当地政府敲锣打鼓欢送。湖田高级社亦敲锣打鼓欢迎,场面非常隆重。远征军来后,与当地高级社合并,统一领导,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后,始单独成立大队。盛坛大队的远征军是在1959年6月单独建制的。远征军共来自全县大儒、八都、庙港、七都、青云、桃源、铜罗、南麻、坛丘、盛北和横扇11个乡2524人,绝大多数为单身汉。大儒、八都、庙港3乡510人在东青村落户;青云乡336人在诚心;七都乡360人在菀北;桃源、铜罗、青云、南麻、坛丘、横扇6乡1226人在平沙;盛北、南麻、坛丘3乡92人在联坪。安置在安湖村的桃源、铜罗2乡的远征军,于1960年2月全部返回原籍。
第七节 平沙谣
作者:赵鸣阳
平沙滩头千亩蓼 萑苇绵芊寡麦菽
泥涂胼胝斫为薪 喻时伛偻才盈掬
竟日装成舴艋归 借曝稻旸更信宿
携来市上一肩柴 剜却穷民两胫目
支离聊可惜饥疮 那得余钱供税牍
渐有良农辟作田 三时风雨借栉沐
具区涛浪拍天浮 咫尺堤防不需筑
几番赤地涌鲸波 几度青苗实鱼腹
闲值骄阳雨露稀 桔槔无计施轮毂
尧木汤干两不宜 三耕一稔犹云福
步竭瓶罍不辍耕 所幸纤科无吏朴
特加赋额等平壤 谁向天河乞佳毂
吴江沃野百千顷 餐剩余粮盈万斛
政肃官清会计明 民依国计俱充蓄
莫向荒郊问水滨 敬采民风告司牧。
明万历丁巳(公元1617年),吴江令霍维华欲丈量平沙田,以定赋额,鸣阳作是谣,以规维华,矍然遂止。
第八节 平沙圩湖田集体农场
民国36年(1947年)9月14日,在八坼西浦乡东岳庙成立吴江县平沙圩湖田集体农场筹备委员会。翌年4月15日,在八坼西浦乡东林寺召开吴江县平沙圩湖田集体农场成立大会。农场以平沙圩湖田为主要业务区域,包括八坼镇之拱、墓、翼、心星、草刘等5个平沙圩。同月22日,第一次理事会决定,“集体农场”改为合作农场,场长周恩湛,场员300人,股金(法币)2000万元。场址设在八坼镇平沙圩楝桥村。1950年冬土地改革时,合作农场解体。
第九节 “土”、“客”之争
中华民国24年(1935年)4月止,东至横扇沈家荡,南至南厍三官堂,北至吴县沙泾港东斜路村,东西宽18公里,南北长20余公里的太湖水面,均已围垦成田,总围垦面积达8.5万余亩(含吴县围垦数)。由于太湖水面大片被围垦,主要泄水道被挤占,太湖由原来的洪水走廊变成蓄水湖。一旦发水,湖水潴留,常泛滥成灾,给沿湖一带人民造成严重灾难。故历代官府危害太湖水利的圩围,一贯采取强行拆围的严厉措施,不容存在。
太湖滩涂原为少数当地士绅所占有,如横扇人陆声扬,东自安湖村,西止南湖村,差不多每个村都有他的滩涂。外来客民围垦太湖水面,侵占了他们的利益,故此,每当官府组织人力强行拆除危害太湖水利的圩围时,他们也乘机拆除自己滩涂上的圩围,驱赶客民。而外来客民(主要指菀坪境内的客民)为了生存,根据所围圩围的地理位置,据理力争,“土”“客”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上诉官府,请求明断。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江南苏州府震泽县知事夏辅咸奉宪委派,实地查勘,判明当时客民所围之圩位于南太湖,不在泄水道内,并不妨碍太湖水利,准予围垦,对围垦湖田发给执业田单,上缴田赋,湖田始为官府承认,“土”“客”之争暂息。
民国11年(1922年),外来客民围垦毕字圩,(今南湖村),陆声扬的大片滩涂被围,于是双方再起诉讼。当时,军阀混战,地方官员自顾不暇,拖了多年不能解决,最后由客民曹绍文出面斡旋,由围湖客民每亩滩涂一次性付款10元买回田底权,方息诉讼。(当时每石糙米价5元,即2石糙米买1亩滩涂。每石糙米150市斤)
1950年2月,菀坪境内全面开始修圩,由于圩内积水较深,农民们分段排水捉鱼变卖,雇请抽水机排除圩内积水。溪港一带农民成群结伙来湖田捕鱼,湖田农民不准他们捕鱼,双方各不相让,溪港一带农民纠集上百人在溪港摆渡口准备过河驱赶客民,当地农民也拿着农具在摆渡口北岸,不让对方过河,双方僵持,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在紧急关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南厍剿匪部队首长闻讯后,火速赶赴现场,宣传党和人民政府的有关法令和政策,教育双方本着天下农民是一家的精神,搞好团结,发展生产。在部队首长的耐心教导下,双方的领导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两岸人员才撤离现场,避免了一场严重的流血事件。
据各村老年人回忆,在长达数十年的诉讼中,外来客民团结一致,对付“土”方,逐渐形成了四个“头”,作为他们的全权代理人。这四个“头”是:“钱头”胡本山(菀北村人,诉讼要钱,钱归胡出)。“笔头”黄汝南(诚心村人,诉讼要写状纸,状由黄写)。“口头”余香斋(诚心村人,诉讼要辩理,理由余辩)“屁股头”李华庭(诚心村人,诉讼难免要败诉,败诉要坐牢,牢是李坐)。至今还有人怀念他们,称他们是开发菀坪的先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