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5年04月06日 星期日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吴江县财税志 >> 概  述

概  述

2012/12/21 13:24:06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5418

吴江解放以前,历代财政均以田赋为主要收入。由于境内土壤肥沃,盛产水稻。“三吴财赋之区尤甲于他省”,而吴江的赋则(田赋税率)于全省又属甲等。

全县每年赋役“宋祥符(公元10081016)中,夏税绸绢万余匹,绵七千六百余斤,丁身盐钱二千六百余贯,秋粮五万二千余石。”其后,役钱减而秋粮倍加,至元末已增四五倍,到明永乐(14031424)年间比元末又加倍,达55万余石。后来,秋粮正米及耗米一起通称平米,至嘉靖(15221566)年间半用本色,半用折色银。清雍正四年(1726),吴江境内析置震泽县前,全县田赋原额实征(即应征)平米4245万石,内科(即课)征本色米、麦、豆2191万石,折色银1535万两②。同治二年(1863),进行减赋。至清末,吴江、震泽两县每年向国家缴纳漕米1297万石、忙银1435万两(均为正税额征数,下同)。除厘金外,其余各项工商税收,清末时称杂税,有牙行税、当铺税(典税)、牛驴猪羊税、盐税等。全年收银,各税不等,多则数百两,少则几两。

民国建立后,吴江、震泽两县合并为吴江县。原以粮(米)、银(两)计征的田赋折银元缴纳,年70多万元。同时,以厘金(货物税)为主的工商税收逐渐发展。民国8年(1919),境内设货物税所3个,全年税收3503万元,占全省44个税收机构收入总数的577%。此外,作为地方财政收入的田赋附税及杂捐杂税渐多。抗日战争前几年,全县每年田赋正税及其附加已超过150万元。抗日战争胜利后,县内的工商税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逐渐形成国家税与地方税两个系统,其中国税占80%左右。国税仍以货物税为主,占90%以上,特别是酒类税收,在省内占有较重要地位。地方税以屠宰税为主,占县级税收50%以上。但从县级财政来说,当时田赋的收入占70%以上。由于县财政拮据,收入的大部分用于解决公教员工的生活。

解放以后,财税工作贯彻“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财政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改革而稳步发展,工商税收逐渐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1950年,工商税收仅238万元(折新人民币),不到县财政收入的25%;农业税收入784万元(以公粮折算额),占县财政收入的75%强。1958年以后,来自国营企业的收入开始在县财政收入中占有一定的比重。1965年,县财政收入中工商税收超过40%,企业收入占23%,农业税收入比重降到33%1975年,工商税收的比重达到60%以上,农业税的比重不到20%1978年以后,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1984年,县财政收入超出亿元,成为全省8个财政收入超亿元的县之一。1985年,工商税收超出亿元,占县财政收入的80%以上;1989年达到15282万元,在县财政收入17985万元中占85%,而农业税和企业收入已不到县财政收入的15%

人民政府对农业税坚持轻税、稳定负担和鼓励增产的政策,50年代每年征粮(稻谷)6000万公斤左右,60年代起降至3700万公斤左右。80年代起,农村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农村工商税收成为税收增长的重要来源。1979年,全县农村工商税收1000万元,到1988年达到4837万元,平均每年递增1914%

吴江解放以后的40年间,县财政预算内、外总收入1987亿元,其中上缴国家1429亿元,占7192%。累计预算内收入19亿元,其中19801989年的10年间收入118亿元,占6210%。以1950年为基数,到1989年每年平均递增757%40年间,除上级专项拨款外,县财政预算内、外总支出558亿元。累计预算内支出484亿元,占同期预算内收入的2547%。其中1979年以前的30年间平均每年支出500万元,1980年以后的10年间平均每年支出达3336万元。县财政支出的大幅度增长,是由于全县行政社会事业的发展,增加了开支,特别是增加了对全县各项经济建设事业的投入。1989年,全县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总值222亿元,比解放初全县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总值70万元增长315倍。19801984年的5年间对公路建设投资880万元。19801989年的10年间用于水利的支出1370万元,教育支出11亿元。这些投入,为全县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注:①清光绪五年(1879)《吴江县续志》首卷序。

②清雍正四年(1726)前的资料,均据光绪十九年(1893)再版乾隆十一年(1746)《震泽县志》卷十。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