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30日 星期二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北厍镇志 >> 第十七卷 文化 体育

第十七卷 文化 体育

2012/12/20 18:14:46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6036

北厍历代人文荟萃,颇多文章著作。满门风雅的分湖叶氏,全家所作诗文集《午梦堂》为中国文坛增辉,柳亚子为诗坛巨人,名闻中外。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体育事业,设置文化机构,配备专职干部,广泛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

 

第一章  文化机构和设施

第一节  文 化 站

解放后,村镇普遍建立俱乐部,文化工作由县文化馆组织辅导。1957年撤区并乡后,北厍乡的文化属芦墟文化站辅导,组织开展群众业余文化艺术活动,普及和提高群众文化科学知识水平。

1964年4月,建立北厍公社文化站,10月配备专职办事员一名,站址设在北厍镇文奎桥北堍,租用两间平房,面积40平方米,设施简陋,仅有图书柜,藏书百余册,订购少量报刊,定期开放,供群众阅览。文化站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组织文艺爱好者排演宣传节目,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培训故事员,到茶馆轮船码头等公共场所演讲革命故事。聘请学校教师,课外帮助编写黑板报。节日期间或组织庆祝活动时,举办猜谜、象棋赛等活动。在农村发展俱乐部、文化室,初步形成三级(公社、大队、小队)文化网络。

1970年,文化站迁入公社机关内办公,其任务主要是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平时下乡一起“抓革命、促生产”,农忙时组织编发《春耕快报》、《四夏快报》、《双抢快报》、《四秋快报》。逢重大节庆时组织公社和大队的文艺宣传队开展文艺演出,开展篮球等体育比赛活动。

1981年,文化站迁往原皮件厂宿舍(现文化中心西侧),并借北厍镇商业部门的2间楼房,建立图书阅览室。

1983年8月,北厍公社文化站改称“北厍乡文化站”。

1984年,皮件厂、纸盒厂、墙纸厂腾出近20间车间,作为文化站用房,与党训班、业余教育合一院子,增设乒乓室、康乐球室、棋类室、茶室、文艺室、美工室、摄影室。1985年,敬老院迁至新址,使文化站又增加6间活动用房。

 

第二节  文 化 中 心

1986年8月20日,“北厍乡文化中心”成立,党校、成人教育中心、文化站三为一体(党校、成人教育中心于1992年脱钩),地点在北厍镇中市,总建筑面积721平方米,阵地活动面积572平方米。文化中心成立管理委员会,由党委副书记王海生任主任,副乡长柳新忠任副主任,委员为文化站、广播站、成人教育中心等单位负责人,文化站站长负责日常工作。文化中心成立后,从多方面多层次满足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需要,开辟多项阵地活动项目,设施逐步完善。现有万册图书馆、阅览室、录像室、桌球房、棋类室、老人活动室、摄影室、复印打字室、卡拉OK歌舞厅等,并通过以文养文,以商养文形式,充实文化活动经费。1994年,以文养文项目8个,以工养文项目1个,以商养文项目1个,全年总产值46万,毛利润21万。在镇区和各大厂设置黑板报、宣传画廊共20余处,开展时政、卫生、计划生育和科普宣传,传递信息,表彰先进。同时进行业余创作,编印“玄鹤”社刊。组织群众在节庆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体育活动,组织参加县市音乐舞蹈、小品、书画、摄影等赛事。每年不定期聘请专业评弹团来镇演出,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要。

1989年,北厍镇文化中心被评为苏州市群众文化先进集体。

1992年,北厍镇被江苏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群众文化先进镇”。

1993年,北厍图书馆被评为苏州市乡镇文明图书馆;文化站列为江苏省二级文化站。

 

第三节  广 播 电 视 站

北厍有线广播站始建于1958年9月,由邮电所具体负责,配备专职人员1名,主要转播县广播站广播节目。机构设置在公社内,无专用线路,借用电话线。全公社26个大队办公室全部装上广播舌簧喇叭,播音时暂停电话使用。

1976年,正式建立北厍公社放大站,设站长1人,播音员1人,护线员2人。主要转播吴江县广播站的节目,早、中、晚每次转播结束后,播送“北厍新闻”自备节目。公社配备通讯报导员,大队有“土记者”,一方面向吴江广播站投稿,另一方面充实自备节目的内容,尤其是农忙时期,节目内容更为丰富。

1968年,北厍公社第一批广播网络建成投入运行,设备仍然简单,导线竿沿用毛竹竿,配备扩大机功率100W,全镇只有四条馈线,广播喇叭音质仍不理想。

20世纪70年代末,大办广播的热潮兴起,北厍有线广播事业迅速发展,提高系统质量,完善服务手段,总出站馈线增加到12条,导线竿全部改用水泥杆,导线也从2毫米增粗到3毫米。同时全面更新用户喇叭,入户率和通响率大幅度上升。

1984年公社放大站改为北厍乡广播站。同年县有线广播站在北厍乡东方大队进行动圈喇叭进户试点取得成功,当年在全县推广。北厍的广播事业随之又上新水平,有线广播机器功率达到1000W,并配置播控中心桌、输出立柜、电源立柜,供电采用自动稳压,主馈线总长35杆千米、喇叭7539只(其中动圈喇叭3649只)。

1995年1月,北厍有线电视网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从几十家用户开始,很快便普及镇区和农村。同时将原有零星系统实施并网,统一扎口管理,广播站改为广播电视站。

随着广播事业建设不断发展,队伍也逐步壮大,从建站之初2人增至4人,并建立了一支有一定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施工队伍。

 

第四节  影 剧 院

解放后,由县流动电影放映队到农村巡回放映露天电影,每个放映点,全年放映2—3次,方便了群众就地观看电影。1973年,北厍建立电影放映队,购置8.75毫米放映机1台、挂桨机动水泥船1只。不久后改用木船,使用195柴油发电机组,缩短了放映周期。1988年起,由村派船或其他运输工具接送,至各村巡回放映。

1975年,公社将原有老式楼房改建的简易会堂拆除,就地新建大会堂,兼作放映电影和其他文娱活动场所。1982年6月,著名评弹演员蒋云仙到北厍演出。1986年,改称“北厍影剧院”,总面积592平方米,座位846个,配有16毫米座机2台,配备经理(兼放映员)1人,专职放映员3人。以放映电影为主,经常聘请各地锡剧团、越剧团、歌舞团等专业文艺团体演出。20世纪90年代,上海著名说唱艺术家黄永生、笑声咪、龚伯康等到北厍演出。1991年,全年放映电影862场次,观众319222人次,收入135460元;接待专业剧团18个,演出30场次,观众16196人次,收入52955元。

 

第五节  民众阅报处和戏台

民国18年(1929年)10月,北厍镇设民众阅报处,地点北厍镇中市,负责人梅逢春,年经费36元,直到抗日战争爆发而停办。

解放前,北厍无专业剧场和电影放映。集镇东木桥堍城隍庙内有戏台(俗称庙台)1只,供节日或庙会演出用。大义西姚浜沈巧生等3户村民合股置办“三星兴隆台”(福禄寿)全木结构戏台大小各1只,台分前后两部分,前台演戏,后台化妆休息。

 

第六节  牌    话

20世纪在50年代前,“牌话”作为一种行业,活动于城乡集镇间,十分活跃。它是专为民间文艺团体(班社)联系演出,介绍生意的,通过以招牌的形式传递信息,沟通供、需之间联系,简称“牌话”。

“牌话”由茶馆或理发店兼营,因该两个行业社会接触面广,顾客中各式人物都有,便自然形成传播社会新闻、各类信息的渠道;有了这个固定场所,有利于演艺团体、需要方、“牌话”三方之间的联系。

北厍集镇在解放前后兼营“牌话”业务的有朱桂林剃头店及长乐、福安茶馆店。在店堂的显要位置挂上招牌,招牌用木质或铁皮制作成1尺阔、2尺长的长条形板块,上贴红纸,用毛笔写上可供演出的演艺团体(班、社)名称、领班人姓名、擅长演出戏(曲)名等。1个演出团体(班、社)独占1块。店内挂牌多少,则由“牌话”的活动能力强弱、信誉度高低决定。少者一、二块,多则一、二十块。已挂的牌,一般固定不变,个别时挂时摘。

街坊或乡间的居民、村民家庭操办喜庆,如新屋落成、婴儿满月(剃头)、老人做寿,大多找“牌话”联系演艺团体,到现场演出,以助兴趣或炫耀门庭。也有由群众集资举办祭神拜佛活动以及农闲、节假日期间为丰富文娱生活,而聘请演艺团体(班、社)演出的,均与“牌话“预约。演出场次则视操办方的经济能力和需要,一般日夜2场。

凡要约请演艺团体(班社)的私家或单位,事先要到“牌话”处选定认为满意的演艺团体(班、社),然后提出演出日期与上演剧(曲)目。“牌话”便按照定户要求,派人或用信件告知被选定的演艺团体(班、社)领班人,如无异议,约定日期,双方到场,填写定单(协议书),确定演出日期、剧(曲)目、价格等,三方签字,最后敲定。在无意外情况下,双方均不得反悔,谁毁约谁负赔偿损失责任。

 

第七节  书    场

解放前,集镇福安茶馆兼营书场,上午供茶,下午晚上开书,时续时断,一般农忙歇业,农闲营业。

解放初,福安茶馆关闭。1951年,大众茶馆兼营书场。1958年,集镇茶馆业组成合作小组。1959年9月,并入饮食服务总店为茶馆门市部,仍然兼营书场,不定期邀请评弹团演出。“文化大革命”时期,书场停止业务。20世纪80年代初,茶馆重新恢复兼营书场业务,但演出场次极少。90年代初,春节期间由文化站邀请评弹团来北厍演出。

 

第八节  书    店

解放前,北厍无专业书店,只在逢年过节时有流动的沿街设书摊和百货、杂货商店兼营销售历本、年画和连环图画等。

解放后,合作商店百货文具门市部曾代销各类图书。1956年起,北厍供销站设立图书专柜,为县新华书店代销图书、中小学课本。20世纪90年代,图书经营网点增多,开设个体书店3家、邮电报亭1个,北厍供销社图书代销转为自营。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