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5年01月09日 星期四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北厍镇志 >> 第二卷(自 然 环 境)第一章(地貌 地质 土壤)

第二卷(自 然 环 境)第一章(地貌 地质 土壤)

2012/12/20 15:16:31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2105

第二卷(自 然 环 境)第一章(地貌  地质  土壤)

 

第一节  环  境

北厍地处吴江市东南端,距市区(松陵镇)25千米。东靠芦墟镇荣字、秀士、新友等村,南与浙江嘉善县汾玉乡隔湖(分湖)相望,西接黎里镇华字、群联、大联村以及八坼的联盟村。北联金家坝镇杨坟头、埭上、石前、梅田村。镇区四址∶东至潘水港,西至厍金公路(新横港桥),南至梅墩桥北堍,北至北塘浜(元鹤荡南滩)。

镇区地理坐标∶北纬31°02′48″—31°03′37″,东经120°46′18″—120°47′30″。

全境面积49.439平方千米,其中包括分湖水面0.839平方千米。占吴江市总面积的4.2%。

以亩为单位计算全镇总面积74158亩。耕地46729.3亩,其中∶集体37005亩,自留田3154.3亩,围垦田4944.9亩,田埂、圩堤1625.1亩;旱地940亩,其中集体169.6亩,自留地324.2亩,围垦地446.2亩;园地472.2亩,其中∶桑地74.3亩,果园56.5亩,围垦园341.4亩;林地22.4亩,其中∶树林8亩,竹林14.4亩;宅基地4076.6亩,其中∶城镇300亩,含厂矿用地158.7亩,农村3776.6亩;交通用地2301.3亩,其中∶公路89.3亩,沟渠2212亩;水域19616.2亩,其中∶湖荡17173.7亩,河流1285.9亩,坑塘44.2亩,鱼池100.2亩,堤坝858.6亩,难利用154亩。

 

第二节  地    貌

北厍处于太湖东下咽喉走廊地段,境内地势低平,自西北呈倾斜态势向东南推进,形成西北高、东南低的形态。

全境夹在太浦河、八荡河(八坼至元荡的水道走廊)中间,水域辽阔,碟形洼地广布,呈河道纵横、湖荡密布的格局。共有大小湖荡46个,最大的荡(剔除与外镇共有的湖荡)名“东长荡”,面积1572亩,其中南半荡于1976年围湖造田972亩,变成陆地。

在水网地区高出湖荡、河港的地方,四周筑成土堤叫“圩”,以抵御涨水涨潮时风浪漫溢。“圩”的形状有方或矩、梯形,“圩”内地势四周高中间低故堆筑“隔岸”将高低田分开,并开挖呈二字、十字、丁字形状的沟渠,以利灌溉排涝。先民根据各圩其所处方位、形状、大小赋予特定圩名沿袭至今。

全境共有圩127只,其中最大的为汾湖村的大富圩,面积1430亩(含大港上村的耕作区、村民宅基地、大小道路等)。

 

 
 

1995年北厍境内湖荡概况表


 
   

1995年北厍镇圩名一览表

 

 
   
 
   

注:

1.“圩名”,以民国元年(1912年)《江苏吴江县江属圩图》为准。别名、又名为现习惯写法或叫法。

2.“圩属都名、图名”和“圩面积”参考民国23年(1924年)《吴江县都图圩面积调查表》。

3.“都、图、圩”从古代到解放前均为行政区划单位名称。“都”为县以下行政单位,其规模在3000-4000户居民之间,“图”为都以下行政单位,它是由若干圩或自然村组成的基层行政单位。

4.重名的圩有:“南富圩、北富圩”各有2处,分别在叶周村、永家村,尊(珍)字圩、珍字圩各2处,分别在大港上村、沈家港村;小胜圩有2处,分别在港上村、吕家栅村。

 

第三节  地质  土壤

一、地质

境内地质的构造属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褶带。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变迁中,逐渐形成了凹陷和断裂比较发育的地质格局。北厍全境位于南浔——芦墟断裂,为南浔——甪直中断凹的南界。

境内工程地质属新生界第四系沉积层,全为湖沼沉积土,其层较厚,30米以上以浅土体,主要有以下七层∶

1.硬壳层(Ⅰ)∶顶板埋深0—3米,一般厚度2—3米。由黄褐色亚粘土、亚砂土、局部粘土组成。岩性特征可塑——硬可塑,中等压缩,承载能力0.10—0.20兆帕。

2.第一软土层(Ⅱ)∶顶板埋深2—5米,厚度3—10米。由黑色淤泥质亚粘土、淤泥质粘土、淤泥质亚砂土组成,局部呈镜体状、泥炭和淤泥,流塑—软塑,高压缩性,承载能力0.08—0.10兆帕。

3.第一硬土层(Ⅲ)∶顶板埋深3—15米。由黄褐质亚粘土、粘土组成,局部为亚砂土或粘性土夹粉砂薄层。可塑—硬可塑,中等偏低压缩性,本层承载能力(45×45平方厘米)为0.70兆帕。

4.第二软土层(Ⅳ)∶顶板埋深10—20米,一般厚度10—20米。由灰—灰黑色淤泥质亚粘土及一般软粘土组成,并夹有粉砂薄层。软塑—流塑,高等压缩性,允许承载能力0.06—0.10兆帕。

5.第二硬土层(Ⅴ)∶顶板埋深15—30米,一般厚度5—10米。由暗绿—褐黄色粘土、亚粘土、局部亚砂土组成,稍湿、硬塑—坚硬,局部硬可塑,中低压缩性,本层以强度高、压缩性低为特征,可作重塑或永久性工程桩基持力层(45×45平方厘米),单桩承载力0.80兆帕。也是地下建筑的良好基础。

6.第一砂性土层—A砂层∶以条带状展开,埋藏在第二软土层(Ⅳ)与第一硬土层(Ⅲ)之间居多。顶板埋深3—20米,一般厚度5—10米。由浅灰黄、灰色粉细砂组成,局部夹亚砂土或粘性土薄层。稍密—中密,局部松散,本层在天然状态下物理力学性质较好,但在动水压力下易产生液化、潜蚀等不良现象。

7.第二砂性土层—B砂层∶呈条带状展开,局部呈透镜体,一般在第二硬土层(Ⅴ)之下,顶板埋深20—30米以上,厚度3—10米不等。由褐黄、黄绿色的粉砂、粉细砂组成。稍密—中密,标贯击数13—20次,含铁锰质结核,显示水平微层,局部夹粘性土薄层,本层工程性质优于A砂层。30米以浅土体,一般分布有地表硬壳层、2层硬土层、2层软土和2层粉细砂层,具多层结构类型,地表硬壳层可作为一般建筑物天然地基持力层,2层硬土层可作大型建筑桩基持力层。第一硬土层具有埋藏浅的优点。2层软土属高压性土,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差。

 

 
 

1984年吴江绣服厂综合大楼土建时测得地质资料情况表

二、土壤

境内土壤由河相沉积物组成,发育于黄土状母质。其土属组合为黄泥土、灰底黄泥土、厚层白土、青紫泥等7种,很有利于稻麦作物的生长发育。

1980年,北厍组织开展土壤普查工作,由公社、大队两级农技员为主的106人参加,普查水田面积达45789.3亩,取得了境内各类土壤土种及水田土壤要素分类等资料。其中各类土壤土种面积为∶黄泥土19013.68亩,占总水田面积的41.52%;灰底黄泥土24327.15亩,占水田总面积的53.13%;厚层白土91.61亩,占水田总面积的0.2%;青紫泥636.03亩,占水田总面积的1.39%;泥炭心青紫泥388.38亩,占水田总面积的0.85%;青砂土1332.45亩,占水田总面积的2.91%。另有壤质旱地黄土1412.2亩。

各土种的主要特征为∶

黄泥土∶剖面分异度小,渗育层、淀积层发育良好,垂直节理明显,质地重壤至轻壤物理性粘粒在50%以上。主要分布于高田或平田圩区的头瑾田。

灰底黄泥土∶性状与黄泥土相同,剖面内50—80厘米出现泥炭层或腐泥层,疏松多孔,有机质含量高。分布于平田圩区或湖荡边。

厚层白土∶质地轻壤至砂壤,上下质地均一,犁底层下即现白土层,厚度大于50厘米,无淀积层次。主要分布在荡田圩区。

青紫泥∶土体颜色从上到下,由黄变青,上下质地比较均一,渗育层发育不良,30—70厘米内出现潜育层。分布于地形低的圩区和圩心田。

泥炭心青紫泥∶剖面特征同青紫泥,50厘米内出现泥炭层,泥炭层下即为潜育层。分布于地形低和地形起伏大的圩区。

青砂土∶新开垦荡田,土体青灰色,潜育层在30厘米出现,质地砂壤至轻壤,有机质随植物残体多寡而明显差异。大多分布在湖荡围垦内的圩区。

壤质旱地黄土∶人工开挖河、渠、池堆叠而成,经长期熟化,可栽桑种菜,土质较好。

另普查低产土壤水田面积3663.14亩,占总面积的8%,其中缺有机质僵板土的412.1亩,占总面积的0.9%,缺磷缺钾的3133.67亩,占总面积的6.8%。

 

 
 

1980年北厍境内土壤普查情况表

 

 
 

1980年北厍境内水田土壤要素分类面积表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