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江记忆 >> 历史琐记 >> 吴江改革开放30年的建制区划调整情况综述

吴江改革开放30年的建制区划调整情况综述

2020/1/4 0:34:09    作者:  朱建明 来源:  《吴江文史资料》第25辑    【字 号:  】   点击量:10247

   前一阶段,笔者对吴江改革开放30年中的建制区划调整变化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认为吴江先后进行了三轮大规模的建制区划调整,并且每一轮调整都彰显出强烈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也都对吴江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产生了积极意义。

    一、第一轮调整(1983年)

    这一轮调整,时间跨度很短,但是调整涉及的面比较广,主要包括撤销人民公社并实行乡管村体制、试点镇管村体制和解决县域间的历史遗留问题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撤销人民公社,实行乡管村体制

    1978年初,七都公社吴溇10队在全县率先实行分组联产责任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的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入。1979年春,全县有1100多个生产队实行分组联产责任制。1980年底,分组联产的生产队发展到763个,同时震泽公社新民1队、金家坝公社锦旗4队、南麻公社桥南7队开始试行联产到劳(户)责任制。1981年春,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推进联产到劳(户)包干分配责任制。1983年秋,全县5628个农业生产队中有5624个生产队实行统分结合、包干分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分组联产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的过程中,1958年以来实行的以“政社合一”和集体统一经营为特征的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的弊端不断显现,甚至阻碍了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入。1982年,国家及时颁布了新的《宪法》。新《宪法》规定,农村建立乡政府和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基层政权机构和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分开设立。因此,在广大农村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乡政府,实行乡管村体制,成为推进农村改革的首要任务。1983年7月,吴江在全县农村全面撤销人民公社,统一恢复乡政府建制,实行乡管村体制。这样,吴江全县设立湖滨、八坼、同里、菀坪、屯村、莘塔、芦墟、北厍、金家坝、黎里、平望、梅堰、盛泽、坛丘、南麻、八都、横扇、七都、庙港、震泽、铜罗、青云、桃源23个乡,连同松陵、盛泽、同里、震泽、黎里、平望、芦墟7个县属镇,全县共设30个乡镇建制单位。

    (二)实施镇社合并,试点镇管村体制

    为了“减少行政机构层次,加强对村镇建设的领导,充分发挥农村集镇在繁荣城乡经济中的纽带作用,加快‘两个文明 ’建设”和“取得镇社合并、以镇管村的经验”,1983年7月,县委、县政府选择黎里乡和黎里镇合并作为试点,组建新的黎里镇,实行镇管村体制。黎里乡、镇合并后,很好地消除了乡镇分开体制的弊端,促使合并后的乡镇在经济发展和市镇建设上形成了一股合力:一方面促进了该地区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最佳组合,加快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很好地发挥了市镇的辐射功能,有利于该地区市镇建设的统一规划和加快实施,有利于加强治安、卫生和交通管理,用市镇的文明带动农村的文明,促进城乡同步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黎里乡镇合并后,吴江全县共设29个乡镇建制单位,其中包括松陵、盛泽、同里、震泽、黎里、平望和芦墟7个县属镇(黎里镇包括农村部分,其他镇不包括农村),以及湖滨、八坼、同里、菀坪、屯村、莘塔、芦墟、北厍、金家坝、平望、梅堰、盛泽、坛丘、南麻、八都、横扇、七都、庙港、震泽、铜罗、青云和桃源22个乡。除黎里镇实行镇管村体制外,全县农村全部实行乡管村体制。这一轮调整时间短促,覆盖面广,意义重大。到1984年秋,全县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一炮打响并顺利推进。到1985年底,全县有种植、养殖、运输、建筑等各类专业户1695个,新经济联合体224个。1985年,全县农村农副工三产总产值达到15.16亿元,是1978年3.86亿元的3.39倍,年平均递增21%;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664.63元,是1978年173元的3倍。

    (三)调整行政管辖权,解决县域间的历史遗留问题

    吴县太湖乡火箭大队(渔业大队)的渔民历史上就生产、生活在吴江县七都乡吴溇港口及附近太湖水域,而行政管辖却属吴县太湖乡,因此该大队的生产、生活基地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合理解决。为了有利于该大队渔民的生产、生活,1983年6月苏州市政府批复同意吴县人民政府《关于要求将我县太湖乡火箭大队划归吴江县的报告》,将该大队划归吴江县七都公社管辖。12月28日,吴江县人民政府和吴县人民政府签订《关于吴县太湖乡划归吴江县七都乡交接议定书》。1984年1月起,吴江县七都乡正式接管该渔业大队。这是30年中吴江就建制区划问题与附近县市达成的重要协议,1994年版《吴江县志》(下限到1985年)对此情况未作记载,倒是《七都镇志》和吴中区在编的《太湖乡志》对此作了详细记载。

    二、第二轮调整(1985~1994年)

    这一轮调整,时间跨度较长,调整幅度较大,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比较明显,主要包括乡镇合并与撤乡建镇、设立经济开发区和撤县建市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乡镇合并和撤乡建镇

    ⒈乡镇合并

    20世纪80年代初期,吴江全县的乡镇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吴江通过发展、壮大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农村工业,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镇建设道路,带动了全县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繁荣。费孝通先生通过对吴江及苏锡常地区乡镇工业发展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后,1983年在其所著《小城镇--再探索》一文中,把这种发展模式正式命名为“苏南模式”。“苏南模式”一方面通过乡镇政府的主导,鼓励、支持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本地积累的资金,采取以集体经济为主的企业所有制结构,发展乡镇企业,促进经济非农化和市场化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发展、壮大乡镇工业为城镇建设提供大量资金,促进小城镇建设,转移大部分从农业脱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促进了人口的非农化,形成“离土不离乡”的就地城镇化道路。在“苏南模式”中,需要乡镇政府和集体经济发挥重要作用。在这种时代背景和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县委、县政府在全县范围内大规模开展乡镇合并和撤乡建镇工作。1985年8月(10月),县委、县政府总结、推广黎里乡、黎里镇合并的实践经验,分别将湖滨、同里、震泽、芦墟、平望等5个乡与相对应的松陵、同里、震泽、芦墟、平望等5个镇合并,组建新的松陵镇、同里镇、镇泽镇、芦墟镇和平望镇。1988年7月,县委、县政府“根据国务院〔1984〕165号文件和省政府〔1985〕40号文件精神,为了进一步密切城乡关系,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又将全县最后一个县属镇――盛泽镇与所在乡――盛泽乡合并,组建新的盛泽镇,实行镇管村体制。

    ⒉撤乡建镇

    在乡镇合并的同时,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开展撤乡建镇工作。北厍乡是二轮调整中第一个撤乡建镇的乡镇。北厍乡位于吴江东北部,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乡工农业得到快速发展,乡办和村办工业成效尤其显著。1985年,全乡面积48.6平方千米,有户数7879户,人口27788人,辖28个行政村,工农业总产值为7986.57万元,工业产值为6375万元。工业产值中,乡办工业产值为4168万元,村办工业产值为2385万元,两项产值合计达到万元,占全乡工业总产值的%,占全乡工农业总产值的%。在这种发展情况下,“为了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加快北厍的经济发展步伐”,县委、县政府经省政府、苏州市政府批准,决定于1986年11月撤销北厍乡并设立北厍镇。之后,撤乡建镇在全县(市)不断推进。1988年7月,八坼、铜锣、梅堰、桃源等4个乡撤乡建镇。1992年9月,横扇、南麻、屯村、庙港、七都、八都等6个乡撤乡建镇。1994年2月,坛丘、莘塔、金家坝、青云、菀坪等5个乡撤乡建镇。

    自此,吴江全市撤乡并镇、撤乡建镇工作全面完成。全市共设23个镇,全部实行镇管村体制。经过第二轮调整,吴江的镇管村体制在全市(县)范围内得到很好的实施,市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区域经济特别是外向型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外贸收购总额在全省连续12年夺冠;小城镇建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整体功能比较协调。

    (二)吴江撤县建市

    吴江县设置于后梁开平三年(909年),2009年正好是吴江置县1100周年。1986年4月,为国家了适应城乡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贯彻“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和市领导县条件报告》,对设市标准和市领导县条件作了调整。这次调整,实际上是国家为县级市的发展出台了新政策,也为吴江县提供了一个发展机遇。但是,吴江没能和沙洲(1986年)、丹阳(1987年)、昆山(1989年)一样抓住这次机遇,较早实现撤县建市。1991年2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在致江苏省省长陈焕友的信中写道:“像吴江这类情况,经济发展比较协调,小城镇建设整体功能比较健全,应该成为县级市的一种模式。问题是前几年吴江的同志错失了机会。”事实正如费老所言。吴江经过11年的改革开放,到1989年底,全县城乡经济发展迅速。1982~1989年间,全县财政收入连续7年超亿元,7年累计财政收入达10.6亿元。全县外贸生产不断发展,1981~1989年间全县年出口创汇1.5亿美元左右,出口创汇连续8年全省夺魁,成为全国的外贸出口基地县。其中,1989年全县的丝绸产量已占到全国的1/10,丝绸出口量已占到全国的1/5。县府所在地松陵镇城市建设初具规模,辐射全县的功能日益增强。全县盛泽镇等七大镇布局合理、发展平衡,在全县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机遇错失了,但是发展的瓶颈却出现了:由于全县城乡经济的蓬勃发展,县辖各城镇的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吴江现有的县级行政建制显然已不适应城乡变化了的新情况。再看一下先行一步的昆山市,1989年撤县建市后全市的区域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创造性地用好国家撤县间市的新政策,进一步进一步发挥吴江“江苏南大门”的地理优势,依托现有的县域经济基础,加快和推进改革开放,自然成为了县委、县政府的首选战略。“为了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接受上海浦东开发区的辐射需要”,县委、县政府根据吴江经济发展和社会现状要求撤销吴江县建制,设立吴江市。1990年10月12日,县长张钰良亲笔书写《关于要求撤县建市的汇报》,向费孝通作了书面汇报,请求费老对吴江撤县建市的工作予以指导。11月14日,吴江县政府向苏州市政府上报《关于吴江县撤县建市的请示》,正式以文件形式提出撤县建市。在该《请示》中,县政府强调了吴江撤县建市的“五个有利”:一是有利于发挥本地优势,促进农副工贸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为吴江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二是有利于适应上海浦东开发,扩大对外开放,更好地接受浦东新区的辐射,推动全县整个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三是有利于以城市带动小城镇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四是有利于在沿海开放地带进行建设城市群的探索;五是有利于提高吴江的知名度,增强吸引力。1991年5月13日,县政府又向苏州市政府上报了《关于吴江撤县设市的补充报告》,对上一《请示》中关于1990年的若干统计数据的预计数作了详细的补充说明。苏州市政府、省政府十分重视吴江的发展,并逐级向上作了书面汇报。1992年2月17日,国家民政部正式批复同意吴江县撤县设市。3月4日、3月20日,省政府、苏州市政府分别正式批复同意吴江县撤县设市。自此,吴江撤县设市行政审批工作全部完成,吴江市由苏州市管辖,实行计划单列。5月1日,吴江市正式启用带有“吴江市”字样的新印模,“吴江市”的名称第一次出现在吴越大地。5月3日,市四套班子机关及市纪委、市人武部举行挂牌仪式。5月4日,市委、市政府在旗影剧院隆重举行吴江市成立大会。正如《关于吴江县撤县建市的请示》提到的“五个有利”一样,吴江撤县建市后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到2008年底,全市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3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90亿元,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9亿元,进出口总额163亿美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亿元。

   (三)设立经济开发区和旅游度假区

    ⒈设立经济开发区

    经济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特殊产物。1984年2月,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时指出:“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点,增加几个港口城市,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根据小平同志建议,党中央、国务院于当年4月决定开放沿海的14个城市,参照经济特区的做法,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984年9月25日,全国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国家设立经济开发区的主要目的在于:一是接纳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初衷主要是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制造业,扩大出口创汇,替代先进材料和零部件的进口;二是推广和放大特区成功经验,在沿海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特区试验成功后对外开放战略的组成部分;三是充分发挥沿海港口城市的优势,将对外开放与发挥国内工业基础相结合的尝试。在各级、各类经济开发区不断涌现的过程中,1985年起昆山走出了一条自费搞开发、建设开发区的“昆山之路”。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1991年1月被列为省重点开发区,1992年8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这一发生在身边的鲜活的、成功的实践对吴江的触动很大。

    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加快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开发开放。对吴江而言,接受上海辐射的最佳区域是紧靠上海的汾湖地区。吴江按照“全面规划、三点启动”的方针,启动并开展松陵、汾湖和盛泽三个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1992年5月,市政府向苏州市政府上报了《关于建立吴江市汾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并要求全市享受省辖市经济管理权限的请示》。这一《请示》没有得到批复,吴江错失了一次亲密接轨上海的发展机遇,但是汾湖地区的开发工作已经初步启动。在这种情况下,7月16日市政府组建吴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吴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吴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为副处级建制,全面负责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和管理工作,包括松陵、汾湖、盛泽三个分区的规划和管理。11月26日,苏州市政府出台《江苏省沿江地区经济发展纲要苏州市实施方案》,提出“以各级各类开发区为基地,形成多层次的聚散点,与浦东开发接轨”,加快国家级开发区、苏州所辖的县市(郊区)建立的自费开发区和有条件的乡镇规划建设的工业小区等三个层次的开发区建设,把开发区办成苏州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试验区’”。在“与浦东开发接轨”和建设“三个层次的开发区”精神指引下,吴江有条件的乡镇纷纷启动乡镇级开发区建建设。1993年11月,吴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列为省级开发区,改称为江苏省吴江经济开发区。

    ⒉设立旅游度假区

    旅游度假区是开发区功能拓展和变异化发展的产物。1992年,县委、县政府根据“加快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开发开放”的要求,计划“利用风景秀丽的61千米长的太湖沿岸,与外商合作投资3000万美元,兴建‘行、游、吃、住、购、娱’于一体的太湖旅游度假区,并加强同里古镇、退思园、黎里柳亚子故居、震泽慈云塔等传统景点建设,使之形成点面结合的旅游区域”,发展旅游娱乐业。由于当时苏州市委、市政府正在全面建设已被国务院批于1992年10月批准建立的全国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的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吴江开发建设太湖旅游度假区的设想只能随之搁浅。就苏州而言,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设立更加有利于整合苏州沿太湖的旅游资源,更加有利于加快苏州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苏州旅游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是对吴江而言,毕竟还是失去了一次发展的机会,好在2009年启动的宾湖新城开发建设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憾。“为了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更好地与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接轨,加速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力兴办第三产业”,1993年5月13日市政府又向苏州市政府上报了《关于兴办汾湖旅游经济开发区的请示》,“决定利用汾湖、元荡周围地区仅靠上海的地理优势和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优美环境,兴办汾湖旅游经济开发区”。实际上,当时汾湖旅游经济开发区建设已经拉开帷幕,文件上报时开发区已经批租土地127幅共计5623亩,已经到位资金7064万元人民币和214万元美元,已经有商业、工业、旅游、娱乐、宾馆、公寓、酒家等拟入区项目40个。因此,针对这种良好的发展形势,市政府期望通过苏州市政府的争取,将汾湖旅游经济开发区批准为省级旅游经济开发区。1994年8月27日,经过省政府同意,苏州市政府正式下发《关于设立昆山、吴江两个旅游度假区》的批复,同意设立吴江汾湖旅游度假区,享受省级开发区的同等政策。吴江汾湖旅游度假区的总体规划面积10.85平方千米,东起与上海的分界线,西至莘塔买盐港,南起芦墟镇城司村、爱好村,北至莘塔华字圩。

    三、第三轮调整(1998~2006年):开发区扩容,乡镇合并

    (一)开发区扩容

    经济开发区的扩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吴江经济开发区的建制区划调整,二是在吴江汾湖旅游度假区的基础上设立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

    ⒈吴江经济开发区建制区划调整

    吴江经济开发区1993年11月被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时,总体规划面积为12.33平方千米,首期开发面积为8平方千米。总体规划的四至范围为:东至京杭大运河,西至苏州河,南至中环路,北至瓜泾港。为了将京杭运河东西的开发建设连成一体,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调整吴江经济开发区的区域范围。根据1998年8月19日省政府下发的《省政府关于吴江经济开发区区域范围调整的批复》,市委、市政府对吴江经济开发区的区域范围进行了调整。区域调整后,开发区首期开发面积8平方千米保持不变,分成运东、运西两个分区。运西减少2平方千米,四至范围为:东至京杭大运河,西至松陵镇红光村水域,南至江兴路,北至夹浦桥。运东增加2平方千米,四至范围为:东至摇来圩小港,西至京杭大运河,南至江兴东路,北至夹浦桥。2000年3月,为了保证外资企业用地,市委、市政府再次调整吴江经济开发区区域范围。这次调整,主要是在运西分区中划出江陵北路以南大部分、吴新村鱼塘、垃圾场填埋部分和220伏高压线走廊部分,合计面积2.918平方千米;同时向北新辟运北分区。开发区区域调整后,分为运东、运西和运北三个分区,整个区域的四至范围为:东起十苏王公路,西起松陵镇姚家庄村,南至瓜泾港,北至松陵镇清树湾村。2002年12月,市委、市政府又将松陵、同里2镇的23个行政村及庞山湖农场整建制划入吴江经济开发区,由开发区代行管理。这样,吴江经济开发区的总体规划的达到80平方千米,开发区形成了工业制造、进出口服务、商贸服务为一体的发展格局。2005年11月,市委、市政府为了有效整合吴江经济开发区和同里镇的资源,加快这两个区域的统筹发展,决定对其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和统一建设的区镇合一管理体制。

    在区域调整的同时,吴江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的建制级别也在不断升格。2002年11月,吴江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升格为正处级建制。2003年11月,省政府批准吴江经济开发区享有国家级开发区相应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审批权,开发区管委会升格为副厅级建制。

    ⒉设立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

    1994年8月吴江汾湖旅游度假区成立后,发挥其优越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日臻完善的投资环境及真诚的服务,使度假区成为外商争相投资的热土。2005年,市委、市政府针对吴江历史上工业布局分散、无序化发展的产业特征,提出了园区开发理念,规划了“四沿经济片区”(沿浙、沿沪、沿苏、沿湖)和“三大主战场”(吴江经济开发区、盛泽镇、汾湖地区)。要使汾湖地区发挥其沿沪经济板块的作用,真正成为吴江“三大主战场”之一,必须对原有的旅游度假区的区域和功能进行调整。2005年10月,市委、市政府正式将吴江汾湖度假区调整为吴江临沪经济区。吴江临沪经济区由芦墟(包括已并入的金家坝和莘塔)和黎里(包括已并入的北厍)2个镇组成,规划面积90平方千米,涵盖并拓展了原旅游度假区的功能。2006年7月,经国家发改委、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吴江临沪经济区改称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正式成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同时,经省政府批准,原芦墟和黎里2个镇合并为汾湖镇,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和汾湖镇实行区镇合一的管理体制。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设“一区四园”(汾湖旅游度假区、芦墟工业园、黎里工业园、北厍工业园、金家坝工业园),规划面积100平方千米。

    (二)乡镇合并

    2000年开始,市委、市政府按照《省政府关于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意见》精神,开始酝酿乡镇合并工作。9月17日,市政府向苏州市政府上报《关于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请示》,拉开了第三轮建制区划调整工作的序幕。首次列入调整的是松陵镇与八坼镇、盛泽镇与坛丘镇。调整的主要目的是:合理布局城镇体系,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精简管理机构,加快城镇化进程。2000年7月12日,苏州市政府经省政府批准批复同意:撤销八坼镇,将其原区域并入松陵镇;撤销坛丘镇,将其原区域并入盛泽镇。八坼镇并入松陵镇后,提高了城区发展的集聚度,拓展了发展空间,强化了松陵城区在市域的中心城镇功能,城区综合实力大大增强,辐射和带动功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坛丘镇并入盛泽镇后,为盛泽镇的集约发展、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促使其在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领先于其他乡镇,成为吴江第二城区,更好地发挥了其对周边乡镇的带动作用。2001年9月17日,市委、市政府向苏州市政府上报《关于调整吴江市部分镇行政区划的请示》,要求同里镇与屯村镇、芦墟镇与莘塔镇、桃源镇与青云镇合并。2001年10月11日,苏州市政府经省政府批准,批复同意乡镇合并并组建新的同里镇、芦墟镇和桃源镇。2003年12月18日,苏州市政府经省政府批准,又下发《关于调整吴江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同意盛泽与南麻、横扇与菀坪、七都与庙港、震泽与八都、桃源与铜罗、芦墟与金家坝、黎里与北厍、平望与梅堰合并并组建新的盛泽镇、横扇镇、七都镇、震泽镇、桃源镇、芦墟镇、黎里镇和平望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吴江辖松陵镇、同里镇、盛泽镇、横扇镇、七都镇、震泽镇、桃源镇、芦墟镇、黎里镇和平望镇10个镇,比原来减少了8个。2006年7月,市委、市政府经省政府、苏州市政府批准,又将芦墟镇、黎里镇合并后组建新的汾湖镇。汾湖镇是江苏省行政区划面积最大的乡镇,与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实行区镇合一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30年中,吴江的建制区划经过三轮调整,形成了“九镇二区”的格局和“区镇合一”的管理体制。经过三轮调整后,全市的行政区划趋向于科学化、合理化,经济开发区和中心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主要参考资料:

    ⒈《关于明确吴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职责的通知》(吴政发〔1992〕62号,吴江市档案馆档案号:2001-11-544-1);

    ⒉《以外向型经济为导向,把吴江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经济繁荣的新兴城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张钰良在苏州市贯彻沿江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座谈会上的发言材料(吴江市档案馆档案号:2001-11-595-34);

    ⒊《关于印发〈江苏省沿江地区经济发展纲要苏州市实施方案〉的通知》(苏府办发〔1992〕84号,吴江市档案馆档案号:2001-11-594-44);

    ⒋《关于授予八个县(市)省辖市经济管理权限的通知》(苏政发〔1992〕88号,吴江市档案馆档案号:2001-11-612-44);

    ⒌《坚持集约发展,建设和谐吴江》,朱民,《内参选编》,2005年第42期;

    ⒍《吴江市镇、村(居委会)行政区划(区域)调整文件汇编》,吴江市档案局编,2005年10月。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