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4 3:02:10
作者:
来源:
吴江方志
【字 号:
】
点击量:5186
一、人物简介
潘柽章(1626~1663)明末清初史学家,字圣木,号力田,吴江平望镇溪港人。明亡後,隐居故里,用功读书,尤精於史学,康熙二年(1663)因浙江南浔庄廷鑨明史案牵连,与吴炎同被凌迟於杭州弼教坊。
二、生平事迹
(一)早年治学
潘柽章9岁从父潘凯就读,十五岁补县学生员,是周道登之姻戚,与吴炎、朱鹤龄友好。所著《国史考异》,顾炎武推其精审。潘柽章年二十即综贯百家,上至天文,下及地理,无不通晓。尤酷爱史学,注重乡邦文献、乡贤事迹的搜集整理,曾编有《松陵文献》一书,把在读前代史书、志乘、文集过程中,凡涉及松陵的内容摘录下来,积累成编,献以纪乡贤事迹,文以录乡贤诗文。史称该书“文辞简朴,不事浮华,无溢美,无支离,读者服其精博,谓史才略见”。
(二)入清撰史
明亡后,亦不忘故国,经常到南京去谒观明孝陵,称颂明太祖的功绩,并用诗文歌颂宋末名将陆秀夫、谢翱等人誓不仕元的民族气节,以自勉励。还欲作《通鉴后纪》一书,记载宋元史事,更欲撰
一部明史,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明亡后五年,亦即清顺治五年(1648),潘柽章便着手明史编写体例,决定采用《史记》纪传体裁,并初步拟定写本纪18篇、书12篇、表10篇、世家90篇、列传200篇,定名为《明史记》。还决定在撰写《明史记》的同时,把搜集到的明代遗闻轶事以及当世赫然在目足以激励后人的资料,用史诗的形式加以编辑,题为《今乐府》。潘柽章在《今乐府》序言中曾谈到创作此书的宗旨:“《明史记》草创且半,或谓余两人固无因循失实之病,然所褒贬多王侯将相有权力者,且草创之始,见闻多隘,子其慎诸。两人谢不敢。私念是书义例出入,必欲法之当今,取信来世,故不得已而托之于诗,则《今乐府》所为作矣。”收在此书中的诗作仿效白居易的新乐府体,每篇作品多以二字为题,并且在目录各诗题之下标出创作此诗的旨意,例如“《雅鹘关》,讥李宁远弃地也。”“《客夫人》,纪乳媪乱政也。”“《红阁诏》,纪甲申之变。”“《仙霞关》,悲失守也。”此书上下两卷标目相同,卷上为吴炎所撰,每篇后附有潘柽章所作的评语;卷下则为潘柽章所撰,吴炎作评语,表现出了两人互相标榜的宗旨。
此后几年,潘柽章广搜资料,埋头著述,先作长编,把所有资料分门别类,然后比较异同,严加考核,直到归之于当才笔之于书。同时,潘柽章又虚心向老前辈顾炎武、钱谦益等大学者请教。顾、钱对潘柽章的志向早就敬慕,对他们的事业也非常支持。从《明史记》的取材、体例到内容的编写,都提出许多意见。特别是顾炎武,早就与潘柽章有交往,并视为“畏友”,为支持他编写《明史记》,顾特地将自己所珍藏的有关史料一千多卷全部借给他们参阅。
经过几年的努力,到顺治十一年(1654),《今乐府》全部完成,此外,潘柽章在著《今乐府》和《明史记》的同时,还仿司马光著《通鉴》别著《通鉴考异》、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编》将考异备载于分注之中的体例,著成《国史考异》一书,以便与将成之《明史记》相表里。《国史考异》著成后,钱谦益、顾炎武等都一致称赞此书。当时钱谦益本人正在著《太祖实录辨证》一书,及读到柽章的《国史考异》,深感受赐良多,自感不如,于是对所著重加修改。以顾、钱二人在当时的辈份之高、学术之精,尚且如此推崇潘柽章的《国史考异》,足见潘氏史学造诣之深。
(三)涉案凌迟
人们等着一部敢与司马迁《史记》比高下的明代史巨著《明史记》早日问世,然而,正当潘柽章埋头著述,且大功即将告成之际,“明史案”爆发,清康熙二年(1663年)二月潘柽章因受牵连而被官府逮捕。原来,庄氏后人在刻印《明史》时,曾仰慕潘柽章之名,邀请二位参阅,并在印行的书中,将潘柽章姓名列入参阅名单之中,引以为重,使潘柽章遭受牵连。在审讯时,有的“同案犯”向清廷百般求饶,以求活命。吴炎破口大骂官员,“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潘柽章因家有老母,怕她受到株连,于是不骂也不辩,但也始终不向清廷屈服求饶,同年六月,与吴炎同被凌迟于杭州弼教坊,妻沈氏流放至广宁(辽宁省北镇县),中途流产,沈氏服药自杀。所著《明史记》书稿也全部被抄没焚毁,连顾炎武借给他们的千余卷藏书也都被付之一炬。
(四)众人祭悼
顾炎武写《汾州祭吴炎潘柽章二节士》纪念他与吴炎:露下空林百草残,临风有恸奠椒兰。韭溪血化幽泉碧,蒿里魂归白日寒。一代文章亡左马,千秋仁义在吴潘。巫招虞殡俱零落,欲访遗书远道难。
所著《松陵文献》等由其弟潘耒编成《遂初堂集》。潘耒《国史考异序》:“亡兄力田,以著作之才,盛年隐居,潜心史事,与吴赤溟先生搜讨论撰,十就六七。亡兄尤博极群书,长于考订,谓著书之法,莫善于司马温公,其为通鉴也,先成长编,别著考异,故少抵牾;李仁甫仿其体为九朝长编,虽无考异之名,而事迹参差者,备载于分注,盖必如是而后为良史。”
三、主要著作
著有《国史考异》、《松陵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