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4/30 10:18:08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13045
同里镇位于吴江市东北部,东连昆山市周庄镇,北邻苏州吴中区车坊镇,南接芦墟镇,西靠松陵镇。座标为:北纬31°09′,东经120°44′~120°45′。全镇面积131.54平方千米。
同里历史悠久。经2003年同里遗址发掘考证,早在五六千年前,同里的先民已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了。汉代屯村形成集市。宋代同里设置镇的建制。
同里风貌独特。她是在水网沼泽地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江南水乡特性,构成了丰富优美的水乡景观和完整的水乡格局。
同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曾以米业著称,且是地区性农副产品集散地。
同里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魅力名镇,正以地理环境优势,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全面打响“千年古镇、世界同里”的新品牌。
第一章 建置区域
自古以来,同里有富土、同川等别名。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建吴江县,同里属吴江县感化乡。宋景德三年(1006年)废感化乡,同里属范隅乡。明弘治元年(1488年)同里属范隅下乡。民国时期同里属吴江县第二区。解放初期为同里区。1952年同里镇为县属镇。1957年撤区并乡成立同里乡。1958年同里乡建立同里人民公社,1983年恢复乡建制。1985年乡镇合并,实行镇管村体制。
屯村自古属久泳乡,旧名屯溪。清宣统二年(1910年)推行区域自治,屯村始属同里管辖。1957年全县撤区并乡成立屯村乡,屯村不再由同里管辖。1958年屯村乡建立屯村人民公社,1983年恢复乡建制。1992年屯村乡建立屯村镇,实行镇管村体制。2001年屯村镇并入同里镇。
2003年,同里镇共设6个社区、19个行政村,其中7个行政村为吴江经济开发区代管。
第一节 沿 革
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设都于姑苏,同里属吴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分封,建郡县,同里隶吴县,属会稽郡。屯村,旧名屯溪,汉代形成集市。
唐初,同里名“铜里”,为村市,在九里村。而屯村已十分兴盛。唐太宗李世民十四子李明曾于此驻兵镇守,易名屯市,南名前屯市,北名后屯市。
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王钱镠划吴县南地、嘉兴北境置吴江县,下辖5乡,同里始属平江府(苏州)吴江县感化乡,屯村属吴江县久泳乡。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年)屯村设照税务。
宋景德三年(1006年),废感化乡,同里属范隅乡。南宋绍兴(1131~1162年)初,同里始设巡检司。“按宋史……设官将禁防者谓之镇”,同里“乃始称镇也”。元、明、清则沿袭旧制。屯村在建炎二年(1128年)时,“寄居此地者千余家”。
元明时,同里镇渐南移,因镇内有三条东西向的市河形似“川”字,又名“同川”。屯村开始败落,“乃易市为村”,“明嘉靖间又称为市”。
明弘治元年(1488年)吴江县分6乡。同里属范隅下乡二十六都,西部部分属二十五都,南部小部分属久泳乡二十八都,辖吴村、叶泽村、马路(有南、北二村)、张仙径、宋墓、张塔村、薛塔、九里村、新街、东庄、半墩、糜塔村、帐子廊、西朱、仓场头、莲花荡、朱家浜、三朱、谢里村、石板渠、白米浜等村。屯村属久泳乡二十七都,南部小部分属二十八都,辖严扇、葛家湾、马家汇、梅花湾、韩墅、陆道判庄、王塔、小厢、郭泽、浦塔、杨丫港、木庄港、南舍浜、北舍浜、裴舍浜、华家浜、蛇塘浜、陆家浜、小龙港、黑桥港、斜港、狭港、芦里泽、陈许、谢巷等村。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同里司辖一都、二都、三都、六都、八都、十二都、十五都、十六都、二十三都、二十六都、二十七都、二十八都、二十九都。其中同里分属二十六都、二十七都。屯村分属二十七都、二十八都。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都以下城内为保,城外为图。同里属范隅下乡二十六都,辖27个图;二十五都,领15个图;久泳乡二十八都,领4个图。屯村属久泳乡二十七都,辖21个图;二十八都,领5个图。
雍正四年(1726年)分吴江、震泽二县,同里、屯村隶属区域不变。
乾隆十二年(1747年)行政区域实行新的区域划分(见表1-1)。
乾隆十二年前 |
乾隆十二年后 |
圩 名 |
地 名 |
都 |
图 |
都 |
图 |
范 隅 下 乡 二 十 五 都 |
一 |
二十七 |
十三 |
浮无、小光、、大光、陇、(石塘、南湖、尖无、三大、秩、程、三山、东井、里小无、橹、山尾、外小无、西井、新无) |
大光村 |
四 |
二十六 |
二十 |
朱、李、珍、小水、阙、菜、奈、小水开、二斗、千水、七迁、张亢 |
彩字村 |
六 |
二十六 |
二十一 |
瓦屑泾、(师火、仁牛、中星、龙、三角) |
长田港 |
七 |
二十六 |
二十一 |
通津、(大姑、棱、沈尾、无姑、大无、龙王庙、无小姑) |
长田港 |
十 |
二十六 |
六 |
祖、基、朱芥、外境、小珠、外金参、西任底、陈无、李底、不、成、东成、汤无、富家 |
江家田村 |
十一 |
二十七 |
十七 |
嘴、金墟、南里奎、外井、大井、南阳、危、北阳、西室、东室、牛女、柳 |
翁家浜 |
十二 |
二十七 |
十八 |
调、东房、亢、西房、东心 |
庞家田 |
十三 |
二十七 |
八 |
鳞、抵、淡、河、昆、褚无、钮危、室、巨、邹重、出、姜、芥、矢 |
浩里村 |
十四 |
二十七 |
十五 |
南称、东姚心、西姚心、庞角、鬼卯、庞基、心、重、里海 |
小港里 |
十五 |
二十七 |
十六 |
玉、牛毕、鉴、此、张尾、咸、娄 |
小桥头 |
十六 |
二十七 |
十六 |
川、陆虚、渭、童、外鉴、圩外浮心、里奎、里参、外参、兴、小角、息、渊、斗、号、外奎、卯、宰、坯 |
方尖 |
十七 |
二十七 |
九 |
霜、箕托、外河、大角、里河、任底 |
白米浜村 |
十八 |
二十七 |
十八 |
澄、襟、涓 |
市河浜 |
十九 |
二十七 |
十 |
原无、燧、外二角 |
秋钓浜 |
二十 |
十六 |
六 |
黄亮、甘泉、甘泉小中、甘泉下、(翔、金亢、考、两无) |
王家浜 |
范 隅 下 乡 二 十 六 都 |
一 |
十二 |
一 |
(东拑、南称、原无、称、科) |
平家港 |
二 |
二十八 |
七 |
任底、瑞、宜、属、或 |
郑家行头 |
三 |
二十八 |
八 |
北斗、南斗、南干、西干、外辞、里辞、矫斗、乔矫、南大、张、全 |
同里下乡 |
四 |
二十八 |
十三 |
东地、西地、里地、无、露毕、东露、二低 |
浦家浜 |
五 |
十五 |
六 |
大亢、小亢、笃 |
第五图 |
六 |
二十八 |
十四 |
东初、西初、北大、收 |
同里下乡 |
七 |
二十八 |
十四 |
一娄、二娄、三娄、外东天、西露、中若、外亢、下东天、东天、东天拑、小若、里亢、小西若、安、括、大西若 |
东舍港 |
八 |
二十六 |
二十四 |
成、冲、欢、东、西天、上东天、中东天 |
同里镇 |
九 |
二十七 |
十九 |
秵、西 |
同里镇 |
十 |
二十八 |
九 |
漆、洪、东柳 |
同里镇中 |
十一 |
二十八 |
十 |
西柳、南云 |
同里镇西 |
十二 |
二十八 |
十一 |
、秜 |
同里镇北 |
十三 |
二十八 |
十六 |
南荒、轸 |
同里镇南 |
十四 |
二十八 |
十六 |
北荒 |
同里镇南 |
十五 |
二十八 |
十二 |
辰、盈、碧、里二角、昃、外二角 |
同里下乡 |
十六 |
八 |
九 |
存、卑、而、娄、无 |
舍浜 |
十七 |
二十八 |
十七 |
常、上、里学、亢、角、甘 |
十七图 |
十八 |
二十八 |
十八 |
去、奎益、参、政、觜 |
十八图 |
十九 |
二十八 |
十四 |
里泳、来总毕、贱、外泳、秋岭 |
仪塔村 |
二十 |
二十七 |
二十 |
龙、壁 |
乌浦港 |
二十一 |
二十七 |
二十一 |
、里东、北云、双渭、单渭、正东、西东、外东、善拑、九里 |
和尚浜 |
二十二 |
十五 |
五 |
仕、外学、心、南摄、北摄、外摄、尾、北基、茶 |
九里村 |
二十三 |
二十八 |
十八 |
职、移定毕、藕、南基、籍 |
同里下乡 |
二十四 |
二十八 |
十五 |
里果、果、令、南秘、北秘 |
同里镇 |
二十五 |
二十七 |
二十二 |
外果、移来、中二房、大止、西外止、英、稽 |
菱荡前 |
二十六 |
二十七 |
二十三 |
室卯、外室、移严、北二房、室境、思、卯、东里止、里二房 |
北江村 |
二十七 |
十五 |
五 |
底、殊、牛 |
九里村 |
久 泳 乡 二 十 七 都 |
一 |
二十八 |
四十五 |
南和、奉 |
南和浜 |
二 |
十六 |
二 |
牛、夫、里母、缸、中小和、北河 |
屯村下乡 |
三 |
二十八 |
三十一 |
里角、南斗、中母、里箕、里唱、北尾、义危、里草、外唱、外草、外河、母操、睦、随、北外尾、妇、外角 |
三大港 |
四 |
二十八 |
十三 |
东尾、西尾、南尾、南若、北若、南尾唱 |
四大坝 |
五 |
二十九 |
二十五 |
柳、慈、容、西亢、南造、北造 |
屯村镇 |
六 |
二十九 |
二十五 |
里知、奎受、南星、北星、里斗、性、北里知 |
后村 |
七 |
二十九 |
二十六 |
张、盖、洁、廉、传洁 |
下具浜 |
八 |
十二 |
五 |
亏、尾 |
木庄 |
九 |
十六 |
一 |
参、箕、隐、女、造牛、颖井毕、东角 |
严 |
十 |
二十八 |
二十五 |
南退、北退、东牛、虚、壁 |
严 |
十一 |
二十八 |
三十二 |
沛、男叔、东亢、里嘴、东心、鬼娄、外鬼娄、鬼娄心 |
王墩港 |
十二 |
二十八 |
二十六 |
北弗、南弗、南匪、外匪、心静、情、动、房、逸、北匪 |
港斜 |
十三 |
二十八 |
十九 |
神、罗、坚 |
北舍浜 |
十四 |
二十八 |
二十七 |
里英、里毁、外毁、自、雅、渭 |
裴舍 |
十五 |
二十八 |
二十 |
南爵、东操、南翼、糜 |
韩墅 |
十六 |
二十八 |
二十二 |
北爵、操芥、北翼、芥 |
庄前 |
十七 |
二十八 |
二十二 |
西操、南操、外操、北操、北持 |
西操 |
十八 |
二十八 |
二十八 |
东珊、西珊、三诬 |
东西湾 |
十九 |
二十九 |
二十七 |
在、瘦、意、满、白、西奎 |
萧湘 |
二十 |
二十七 |
二十四 |
拑则、守真、则、次、志 |
管家圩 |
二十一 |
二十八 |
二十三 |
南持 |
西操 |
久 泳 乡 二 十 八 都 |
一 |
二十八 |
五十一 |
东姑、西姑、南姑、北柏、仪、房、抵宾、西犹 |
芦里石 |
二 |
二十八 |
四十九 |
奎娄、东犹、井参、壁 |
城虚村 |
三 |
二十八 |
五十 |
糜、南柏、东角、东西珊、瑞、西角、鼓 |
钟家浜 |
四 |
二十八 |
四十三 |
弟、北吹、南吹、(兄卯、北孔、星尾、西比) |
直下港村 |
五 |
二十八 |
四 |
使尾斗、北惊、(毁、箕、瑟) |
金家庄村 |
三十二 |
二十八 |
五 |
南陛、北陛、南定、北定、南惊、转定、(北珀、外北珀) |
钗金田村 |
三十三 |
二十八 |
六 |
笙、南里入、北里入、纳、琼、西心采、北阶、南阶、毕桑、转嘴 |
周家厍 |
三十四 |
二十七 |
十一 |
底、东宜、西宜、小星、小弁、通鬼、房卯笙、大星、南弁、北弁 |
庞庞山村 |
三十五 |
二十九 |
十二 |
升、诸、里空、宥 |
余家湾 |
宣统二年(1910年),推行区域自治,吴江县设9个镇,同里镇设自治公所,屯村始属同里管辖,区域为83.75平方千米。
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吴江、震泽二县合并为吴江县。全县共设立18个市乡,同里称市,设市公所。
民国5年,因袁世凯称帝废市公所设自治办事处。
民国11年,同里成立市民公社。民国12年复称市公所。
民国16年,同里撤市公所,设市行政局。
民国18年8月,吴江县原18个市乡划并为10个区,同里为第2区,设区公所,辖4镇28乡:东溪、南阳、西津、北辰4镇;北原、竹林、纤桥、流虹、东厍、章溇、方尖、莲浦、盘龙桥、七浦、陈塘浜、清水、九曲、杨村、钗金田、吹惊、罗里石、邱舍、南新、屯浦、旺敦、严、廉谷、守真、晏岳溇、五雅、韩操、渭珊等28乡(其中钗金田、吹惊2乡现为芦墟镇)。编为360闾,1757邻(以5户为邻,5邻为闾)。
民国23年8月,吴江县原10个区合并为8个区。同里仍为第2区,辖3镇11乡:东溪、西津、流虹3镇;新农、光明、清水、钗金田、东林、屯浦、星南、旺东、莲浦、守雅、杨湖11乡。同年11月1日实行保甲制,废除闾邻,设联保办事处。编为102保,977甲。
民国26年,日军入侵,废区公所,设维持会。至民国29年恢复区公所。
民国35年初,同里区辖1镇11乡:流虹镇;东溪、西津、东林、新农、新民、石泓、星南、旺东、屯浦、守山、莲浦11乡。同年10月,全县乡镇撤并调整,同里区辖1镇6乡:同里镇,新民、莲浦、守山、屯东、旺东、石泓6乡。
民国36年3月,撤区公所,同里区由县直辖,派指导员主持工作。
民国37年2月,全县8区乡镇再次进行撤并调整。同里区辖1镇2乡:同里镇,石泓、新三2乡。
1949年4月30日同里解放,成立区人民政府,同里镇为区属镇。
1950年1月,吴江县区乡镇调整,同里区辖1镇8乡:同里镇,镇北、镇南、九里、沐庄、屯村、星东、星南、叶泽8乡。
1952年4月10日,同里区九里乡东湾十联村、西湾十一联村,共1755亩土地划归吴县车坊区。年底,同里镇为县属镇,同里区仍辖8乡。
1956年3月,同里区并入城厢区,共辖1镇9乡:八坼镇,庞山、南厍、湖滨、长泰、浦联、镇南、屯村、沐庄、星南等9乡。其中,同里乡村有镇南、星南2乡,屯村乡村有屯村、沐庄2乡。
1957年10月,吴江县撤区并乡。城厢区划为4个乡,湖滨、八坼、同里、屯村。其中,同里乡由镇南、星南两乡合并而成。屯村乡由屯村、沐庄两乡合并而成。
1958年,周庄乡三合、联合、池浜3个高级社划入屯村乡。9月,同里乡、屯村乡先后成立人民公社,分别称同里人民公社、屯村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同里镇成立同里镇人民公社。
1959年1月,同里镇社合并,镇为公社管辖。
1962年4月,金家坝公社成立。同里金星、友谊2个大队,屯村幸二、双喜、直下港3个大队,皆划归金家坝公社管辖。8月,同里镇社分开,同里镇恢复为县属镇。
1968年3月,同里镇成立镇革命委员会,同里公社、屯村公社分别成立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1年6月,撤销革命委员会,恢复同里镇人民政府、同里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屯村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3年初,同里公社、屯村公社分别恢复乡建制,成立乡管理委员会。同年8月,恢复同里乡人民政府。9月,恢复屯村乡人民政府。
1985年10月11日,同里乡镇合并,为同里镇,实行镇管村新体制。四周区域为:东连屯村乡,东南接金家坝乡,西连松陵镇,南靠八坼乡,北邻吴县,全镇总面积62.54平方千米。市镇成立1个街道办事处,下辖竹行、鱼行、东溪、富观、三元、上元、新填7条街;农村辖燕浜、潦浜、栅桥、小桥、文安、浩浪、田浪、俞厍、湖南、双庙、孙浜、群益、照浜、九里、厍浜、仪塔、张塔、坝桥、后浜、叶明、彩字、叶新、叶泽、叶建、北圩、渔业26个村,1个蔬菜队及叶泽湖、九里湖2个场圃。屯村乡四周区域为:东接昆山县,南靠金家坝乡,西连同里镇,北邻吴县。全乡总面积69平方千米,辖屯村集镇及旺塔、韩墅、裴厍、梅湾、斜港、严舍、沐庄、小湘、双溇、夏具浜、谢巷、方港、三友、邱舍、旺东港、三合、横港、张家港、肖甸湖、渔业20个村。
1992年5月4日,吴江撤县建市,同里镇和屯村乡属吴江市。同年9月,屯村撤乡设镇,实行镇管村体制。
2001年8月7日,同里镇行政村进行撤并调整,设立张塔、群益、厍浜、同兴、栅桥、双庙、叶泽、仪塔、田厍、方尖港、文安、叶明、叶建、渔业等14个村。屯村镇设立旺塔、韩墅、裴厍、梅湾、大南港、合心、湘溇、谢巷、方港、三友、邱舍、白蚬湖、横港、肖甸湖、渔业等15个村。同年10月10日,同里镇与屯村镇合并设立新的同里镇,面积为131.54平方千米。市镇成立1个街道办事处,在原来7个街道居民委员会的基础上新增南新、东新及屯村的屯溪、东关4个街道居民委员会,下辖11个街道居民委员会。农村为29个行政村。
2002年8月,同里镇区11个街道居民委员会划分为鱼行、东溪、东新、屯村4个社区。12月2日,同里镇西部的仪塔、厍浜、同兴、方尖港、栅桥、叶明、叶泽7个行政村,划归吴江经济开发区代管,面积为28.63平方千米。
2003年8月,再次撤并行政村,同里镇在原有29个行政村的基础上合并成19个行政村,其中7个行政村为吴江经济开发区代管。2个渔业村划归街道社区。街道办事处下辖6个社区。
第二节 市 镇
宋代,同里设置镇的建制。据清嘉庆《同里志》载,同里在“宋元间,民物丰阜,商贩骈集,百工之事咸具。园池亭榭,声技歌舞,冠绝一时”。
明代,同里“地方五里,居民千余家,室宇丛密,街巷逶迤,市物腾沸,可方州郡”。自南宋至明初,一批官绅、富户和文人纷纷迁至同里,建造豪宅园林。当时宅第园林有30多处,寺观祠宇40多座。同里成为吴中巨镇。
清代,同里“居民日增,市镇日扩”。镇东西长2里许,周围5里余,居民稠密,桥梁、寺观、牌坊、旗杆近连遥接。镇上有15圩,其中:成字圩、冲字圩、东圩为二十六都,东柳圩、漆字圩、洪字圩、西柳圩、字圩、秜字圩、南荒圩、南秘圩、北秘圩、果字圩为二十八都,秵圩、西圩为二十七都。圩与圩之间有庆荣桥(富观桥)、玉带桥、荣安桥、饮马桥、仁寿桥、普安桥、东新桥、中元桥、三元桥、会川桥、蒋家桥、广仁桥、太平桥、青龙桥、广利桥(长庆桥)、得春桥、里仁桥、升平桥、长春桥、吉利桥、南荒圩小桥、永兴桥(汤家桥)等桥梁贯通。
镇区布局,镇北为居住区。里志云:“诗礼在姓,多居北隅也。”西圩是个典型。镇南为商业中心。商号林立,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木湾上的公号,创设于同治四年(1865年),经营油盐酱酒;南埭的南园茶馆,创设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德昌布店,创设于清朝后期;新填地的益隆酱园,创设于光绪三十二年,经营酱菜;竹行埭的谷香村,创设于宣统年间(1909~1911年),经营茶食糖果;二养堂药店,创设于宣统元年(1909年);东埭的邱永顺,创设于宣统三年,经营铜锡器。2003年老字号有南园茶社(馆)及谷香村糖果店。
民国元年(1912年),同里称市。民国18年8月,吴江县原18市乡划并为10个区,同里为第二区。其中镇区划分为东溪、南阳、西津、北辰4镇。民国23年8月,吴江县合并为8个区,同里仍为第二区。其中镇区划分为东溪、西津、流虹3镇。民国35年初,同里镇区为流虹镇。同年10月,同里镇区为同里镇。同里的经济主要是手工业作坊,以油米加工业和铁木业为主。米行林立,米业为全县之冠。同里米市与无锡北塘、江都仙女庙、上海南市,并称江苏四大米市。米业的发达,带动了其它商业的发展。铁木业享誉江、浙、沪一带。至抗日战争前夕,镇区形成新填地、竹行埭、东埭、南埭、西埭5条商业街,有60多种行业,600余家商号。
解放后,镇区面积逐渐扩大,到2003年达到9.7平方千米。镇区东到张公桥同里湖畔,南到大杠桥,西到潦浜,北到古泾桥。其中古镇区面积为0.87平方千米,古镇内先后填没忏堂浜、船舫浜、祺园浜成为街弄,街路总长从6.16千米延长到10.01千米。古镇区现有古桥及重建仿古桥40余座。镇区商业街由西渐移至东,形成以小川路、中川路、新填地为中心的东南部商业区。
同里,镇在泽国,被庞山湖、九里湖、同里湖、南星湖、叶泽湖所环抱,可谓“五湖环绕于外,一镇包涵于中”。镇内“川”字形和“Z”字形河道纵横交错,将镇区分割成7个岛圩,风格各异的桥梁将其连成一体,被誉为“小桥、流水、人家”的典范。水是同里千年的承载。市镇布局一切围绕水,因水成街,因水成路,因水成市,因水成园,造就了“水同里”、“醇正水乡”的独特景观。而同里粉墙黛瓦的民居建筑特点,恰恰是在水的命题下,贴水而建,临水而筑。镇内民居,基本保留前街后河的传统形制。明清建筑约占古镇建筑的60%以上。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退思园,作为苏州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明末的耕乐堂、清代的陈去病故居和丽则女校。被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元代的富观桥,明代的卧云庵,清代的务本堂、杨天骥故居,民国的崇本堂、嘉荫堂、庞氏宗祠、天放楼·红楼。文物控制单位及老宅建筑共有99处。
第三节 社区
解放后,同里镇区划分为7个街道,分别成立居民委员会。1982年8月,同里镇区成立街道办事处,管辖7个街道居委会。同时,屯村镇区划分2个街道,分别成立居民委员会。1987年、1999年因同里镇区的发展扩大,先后建立南新、东新2个街道居委会。2001年10月,因屯村并入同里,同里镇区街道居委会由原来的9个增加到11个,2002年8月,划分为4个社区。2003年8月,新增2个渔业村为社区。至此,同里镇区共有6个社区。
1、鱼行社区
位于同里镇区西北部,以历史上洪字圩一带鱼行林立而得名。辖鱼行、上元、富观3个街道,领有漆字、洪字、南荒、西柳、秜字、字、东柳、西8圩。在镇街弄有南埭、北埭、东埭、范家埭、前漆字圩、后漆字圩、穿心弄、高地上、南旗杆、北旗杆、东旗杆、石皮弄、仓场弄、田滩上、陆家埭、西埭、司前、西车、严家廊下、南荒圩街、姚家湾、同川路、迎燕西路。2003年,社区总计1329户,3320人。
社区范围内有宋代叶茵定名的水竹墅10景及其在西柳圩的水竹墅别业、南荒圩的仁济道院(南观),明代时为后八景之一,名为“仁济元宇”。西柳圩有元代的园明庵。秜字圩有元代的江南财赋司副司太中大夫宁昌言墓。今均废。
鱼行社区明代时属范隅下乡二十六都。当时有洪字圩的名胜“南市晓烟”一景。最早的仓廒称“同里仓”,在字圩,已废。御史陈王道府第的“清朝侍御坊”在西圩。洪字圩有石佛亭一座,俗名“圣堂”,今已废。另有遗老堂、恒心堂(已废)、唐家屋(已废)、孚寄堂、师俭堂、筠轩(已废)等园第古宅。
清代乾隆十二年(1747年)前,属范隅下乡二十六都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图;乾隆十二年后,属二十八都九、十、十一、十六图及二十七都十九图。其中二十八都九图为镇中心,形成以洪字圩为中心的商业区。西柳圩曾经是清巡检司公署驻地。同里最早的学校“同川书院”在秜字圩。另有东柳圩的集善庵、南荒圩的佛来庵、西柳圩的永福庵及孝子坊和众多节孝坊等古迹。今均废。园第古宅有文衡第、蓑笠亭(已废)、栖碧堂(无考)、太史第(无考)、大夫第(已废)。光绪末年,洪字圩设立天主教堂,供来自同里及周围地区的教徒做礼拜,至今。
民国时期,属第二区。其中民国18年(1929年),辖南阳、西津2镇局部、北辰镇全部。民国23年,辖西津、流虹2镇局部。民国元年,随着马兆源油厂在南荒圩的开业,以油米加工业为主,带动了手工业作坊的发展,形成了东埭、西埭、南埭3条商业街。经济发达,市场活跃。并在南荒圩建有小公园,名“西津公园”,今毁。
解放后,鱼行、上元、富观街成立街道居民委员会。“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分别名为“向阳”、“红心”、“建新”街委会。1981年8月,恢复原名。1982年8月,分别成立街道办事处。2002年8月,合并为鱼行社区。社区内洪字圩历史上曾经处于商业中心位置,20世纪80年代商业中心渐东移才逐渐萧条。
社区内文物旅游景点众多,有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耕乐堂(明),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崇本堂(民国)、富观桥(元)、卧云庵(明)、天放楼·红楼(民国)、庞氏宗祠(民国),文物控制单位留耕堂(清)、西宅别业(清)、承恩堂(明)、三谢堂(明)、太湖水利同知署旧址(清)、陈氏旧宅(明)、潘氏墙门(明)、长庆桥(清)、太平桥(清)、乌金桥(清)。其中对外开放成为旅游景点的有耕乐堂、崇本堂、庞氏宗祠和陈氏旧宅两处为珍珠塔景园组成部分,另有同里历史文物陈列馆、松石悟园等5处。
2、东溪社区
位于同里镇区东北部,因社区内东溪桥有“东溪望月”一景而得名。辖东溪、竹行、新填3个街道居民委员会,有南秘、北秘、东、秵、成字、果字、令字、外东天8圩。在镇街弄有凌家廊下、盐店埭、新驳岸、红塔埭、伍家弄、新街上、史家弄、祺园弄、磨坊弄、新弄堂、荷包弄、大墙门、竹行埭、任家弄、尤家弄、同泰弄、闵家湾、新填地、南濠弄、刘家弄、烂树头、中川北路(原荷花荡)、道士埭、草庵弄、环湖西路。2003年,社区总计1070户,2580人。
宋代,秵圩上有慧日忏院。明时为后八景之一,名“忏院钟声”,以后在此办过义学,元时建有“万玉清秋轩”,今均废。
元代,秵圩有条总管浜,因当时设“税课务”而得名,明时改为“社学”,嘉靖年间(1522~1566)废。在同里湖滨有叶振宗园第“水花园”一座,园的规模有数里之广,内有建筑聚书楼、约鸥亭、小垂虹及池、阁、桥等,交相辉映,明废为渔丛。元末有两条走马街,一在南秘圩后,称新街;一在东圩后,称南濠弄。据传,江南巨富沈万三被抄家流放后,隐居在同里其婿陆仲和家。仲和居乡颇豪奢,建疏柳、饮马二桥,造帐子廊,铺设南北二马路。
明代,属范隅下乡二十六都。后港有后八景之一“东溪望月”。果字圩有梅山,清代为后续四景之一“梅山香雪”。“罗星洲”为同里湖口一小岛。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起,里人倡建关圣帝君殿、观音大士殿、文昌帝君阁。该洲以烟雨景观见胜,清代为后续四景之一,名“罗星听雨”。此洲修于清康熙、乾隆年间,毁于日军侵华战争期间,重建于1996年。历史上,社区内有步蟾坊、梅屋、莲浦书塾、盘窝、乐寿堂、光禄第等园第古宅。
清代,乾隆十二年(1747年)前,属范隅下乡二十六都八、九、二十四图;乾隆十二年后,属二十六都二十四图、二十七都十九图、二十八都十五图,其中二十七都十九图为镇中心。秵圩竹行埭为商业区,处于闹市地段。秵圩上有同里最大的仓廒称“社仓”及南秘圩的古红塔、东圩的长生庵、秵圩的放生池(荷花荡)等古迹,今均废。经笥堂和大尹第园第古宅,均无考。
民国时期属第二区,其中民国18年(1929年),辖东溪镇全部、南阳镇局部。民国23年,辖东溪、流虹2镇局部。当时,以米业加工为主,带动了多种行业的发展,形成了竹行埭、新填地2条商业街。24年,在南秘圩建有“同里公园”,日军侵华时被毁。
解放后,东溪、竹行、新填成立了街道居民委员会。“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分别改名为“东风”、“人民”、“四新”街委会。1981年8月,恢复原名。1982年8月,成立街道办事处。2002年8月,分别成立东溪社区。社区内竹行埭在历史上处于商业中心位置。至2003年,和新填地、中川北路成为新的商业中心。
东溪社区是同里第一“长寿村”。2003年底,70岁以上277名占总人口的10.7%;80岁以上102名,占总人口的4%;90岁以上18名,占总人口的0.7%;100岁“人瑞”有3名。
社区内文物旅游景点众多,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退思园(清),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丽则女学(清末),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务本堂(清)、杨天骥故居(清末)、嘉荫堂(民国),文物控制单位庆善堂(民国)、慎修堂(清)、侍御第(明)、任氏宗祠(清)、普安桥(明)、泰来桥(清)。其中,对外开放成为旅游景点的有退思园、丽则女学、嘉荫堂,另有古风苑、罗星洲等5处。
3、东新社区
位于同里镇区东南部。因是镇东部新区而得名。辖三元、东新、南新3个街道居民委员会。有欢字、冲字、西初、下东天、上东天、西天、收字、中东天、东天9圩。在镇街弄有三阳田、竹行头、马家廊下、木湾上、杨家弄、南任家弄、朱家弄、铁匠弄、中川南路(原马家弄)、小川东路、小川西路、迎燕东路、桃园路、环湖西路、北图浜路。其中,同里湖畔的荡湾,在明代曾是前八景之一“水村渔笛”。社区内以中川南路、小川东路、小川西路为镇区商业中心。2003年,社区总计1505户,5244人。
明代,属范隅下乡二十六都。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前,属范隅下乡二十六都六、七、八图;乾隆十二年后,属二十六都二十四图、二十八都十四图。民国时期,属第二区。其中,民国18年(1929年),辖南阳镇局部、东厍乡局部。民国23年,由东溪镇所辖。
解放后,三元街成立街道居民委员会,东新、南新2条街解放初期属镇南乡,后为同里乡田浪村。“文化大革命”期间,三元街改名“红旗街”,田浪村改为“前进大队”。1981年8月恢复原名。1987年、1999年,因镇区扩大发展,先后将田浪村“荡湾”辟为南新、东新2个街道居民委员会,并由街道办事处管理。2002年8月成立东新社区。
社区内文物及旅游景点有: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陈去病故居(清),文物控制单位中元桥(清)、朱宅及五鹤门楼(明末)。其中,陈去病故居现对外开放。
4、屯村社区(屯村镇区)
位于同里镇区东4.7千米处,地处屯浦塘畔,水路四通八达。唐太宗李世民十四子李明曾被封于此地,驻兵镇守,故以屯兵之地而得名。辖屯溪、东关2个街道居民委员会,有柳字、缸字2圩。现有桥梁屯村大桥、东关桥、周水港桥、盐船港桥。在镇街弄有屯村街、北新路、东关路、屯溪路、大桥路、运河路。
屯村汉代形成集市,唐初最盛,易名屯市(南为前屯市,北为后屯市)。到唐大中年间(847~860年),有报恩禅寺、东岳庙、四道明王庙(东岳行宫)等寺庙,有齐天桥、永安桥,今均废。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年),在东岳庙基址设立照税务,称东关。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吴王张士诚遣弟士德据吴江,分兵谭道济守屯市东关,控扼秀州、松江两要冲。明初,差繁法密,居民脱籍迁徙,乃易市为村。嘉靖年间(1522~1566年),又称市。此时,在东岳行宫基址上设立里社坛,并建有玄明道院、和丰庙、猛将庙、观音阁等寺庙。园第有曹氏园池。市港上有和丰桥、东明桥、齐天桥、永安桥、集福桥、报恩桥、太平桥、吉利桥、福民桥等11座桥梁,今均废。当时,居民数百家,铁匠过半,名胜有报恩寺的“古寺钟声”、东岳行宫的“神诞同欢”、东关的“东津商舶”三景。
弘治元年(1488年),属久泳乡二十七都。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前,属久泳乡二十七都二、五图;乾隆十二年后,属十六都二图、二十九都二十五图。民国时期,属第二区(同里区)管辖。1956年3月,属城厢区管辖。1957年10月,成立屯村乡,为屯村乡政府所在地。1958年,成立屯村人民公社,为公社所在地。1983年初,恢复乡,为乡政府所在地。1992年7月,屯村撤乡建镇。2001年10月,屯村镇并入同里镇,属同里镇管辖。次年8月,屯村镇成立屯村社区,由同里街道办事处管理。2003年,社区面积1.7平方公里,总计829户,2500人。
5、富渔社区
位于同里镇区南部,由渔业村改为社区。下辖同里渔业村,有南荒圩小庞山。社区居民多为渔民,以捕捞为业。
明代,属范隅下乡二十六都。清代乾隆十二年前,属范隅下乡二十六都十三图;乾隆十二年后,属二十八都十六图。民国时期,属第二区,由西津镇所辖。解放初期属镇南乡,后为同里乡渔业村。“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捕捞大队”。1981年8月恢复原名。2003年8月,再次撤并行政村,同里渔业村划归街道办事处,成立富渔社区。
2003年,社区总计255户,771人。水产品产量141.6吨,渔业总收入1402.9万元,人均年收入5448元。
6、屯渔社区
位于沐庄湖畔虹桥港处,由屯村渔业村而得名。辖屯村渔业村,有东廉圩虹桥港。社区居民多为渔民,以捕捞为业。
明代,属久泳乡二十七都。清代乾隆十二年前,属久泳乡二十七都七图;乾隆十二年(1747年)后,属二十九都二十六图。民国时期,属第二区。其间,民国18年(1929年),由屯浦乡所辖;民国35年10月,由屯东乡所辖;民国37年,由新三乡所辖。解放后,属屯村乡渔业村。“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捕捞大队”,1981年8月,恢复原名。2001年10月,随着屯村并入同里,屯村渔业村属同里镇管辖。2003年8月,再次撤并行政村,屯村渔业村划归同里街道办事处,成立屯渔社区。
2003年,社区总计310户,1018人。水产品产量263.7吨,渔业总收入1628万元,人均年收入7410元。
第四节 乡村
乡村为镇区以外的地区。明清时,乡辖都,都辖图,图辖圩。民国时,区辖乡,乡辖村。解放后,由乡辖村,以后改为镇辖村体制。
2001年8月,同里和屯村2镇进行行政村撤并调整,同里由原来的24个村合并成14个村,屯村由原来的20个村合并成15个村。同年10月,屯村镇并入同里镇,行政村合并为29个。2003年8月,再次撤并行政村,在原有29个行政村的基础上,把2个渔业村划归街道办事处成立社区,其余合并成19个行政村,其中,7个行政村划为吴江经济开发区管理。
1、九里湖村
位于同里镇区北。由后浜、张塔、九里、群益4村合并而成,因村内有九里湖而得名。东连九里湖、同里湖,南接同里镇区,西临长纤路,与仪塔、厍浜2村为邻,北枕吴淞江,与苏州市吴中区车坊镇相望。2003年,全村有46个村民小组,总计1456户,3245人。
该村有善字、里东、北云、双渭、单渭、正东、西东、外东、善钳、仕字、外学、心字、南摄、北摄、里学、尾字、茶字、北基、龙字、壁字、低底、殊字、牛字、职字、移定毕、藕字、里果、北秘、来总毕、室卯、外室、移严、北二房、室境、思字、卯字、东里止、里二房、外果、移来、中二房、大止、英字、稽字、籍字、南基等46圩。辖杨家村、后浜、王家浜、竖头港、马家浜、莲花堂、思古浜、和尚浜、灶基港、乌浦港、马家场、陆家浜、张塔、庙浜、庙港、东浜、吴村浜、西南湾、钱家泾、黄河浜、朱家场、李家场、火金桥、冷家浜、石坝头、七石港、娄里、九里、菱荡前、北荡村、横港、东庄圩、中港星、新街上等自然村。九里村是同里镇的发祥地。
经考古发掘,同里镇北九里湖、移定毕圩两处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史前石器、陶器分别有“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陈迹,说明早在五六千年前,同里的先民已劳动、生息、繁衍在这一地区。
唐武德年间(618~626年),僧西遇在外学圩建法喜教寺,明时为后八景之一“法喜骄祥”,毁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
宋元时,在来总毕圩有吉祥庵,明时为前八景之一“野寺昏钟”。翊灵道院在北秘圩,俗称北观,明时为后八景之一“翊灵古祠”,均废。籍字圩有玉清洞真观,后称大庙,今已重建。冷家浜为南宋特奏状元魏汝贤故里,有状元坊,今毁。
明代,属范隅下乡二十六都。明初,里人吴骥定同里名胜前八景、后八景,共16景。九里湖村占据半数,除“法喜骄祥”、“野寺昏钟”、“翊灵古祠”3景外,有九里湖畔的“九里晴澜”、“林皋春雨”、移定毕圩的江西右布政使何源墓“长山岚翠”、莫氏古墓的“北山春眺”、菱荡前的“莲浦香风”5景。另有北秘圩的栖逸草堂、宋墓港的江湾草庵等古宅园第,今均废。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前,属范隅下乡二十六都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图;乾隆十二年后,属二十七都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图,十五都五图,二十八都十五、十八图。时有龙字圩总管庙(总管堂)、北摄圩吴王庙、英字圩白莲庵(又名白云庵),为后续四景之一“白云遗迹”。今均废。
民国时期,属第二区。民国18年(1929年)8月,九里、群益属流虹乡,后浜、张塔(坝桥当时属张塔,1982年4月建立坝桥村)属莲浦乡。民国23年8月,九里、群益改属流虹镇。民国35年初,属莲浦乡。民国37年2月,改属同里镇。
解放后,属同里区镇北乡。1950年8月,进行土地改革运动。1951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3月,属城厢区镇南乡。同年底,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群益村为群星一社,九里村为群星二社,后浜、张塔为群星三社。1957年10月,撤区并乡,属同里乡。1958年9月,同里乡建立同里人民公社,由原来的社恢复原名改为大队。“文化大革命”期间,群益、九里、张塔、后浜大队曾分别名为“群益”、“星火”、“跃进”、“向阳”大队。1982年1月,恢复原名。1982年4月张塔大队体制调整,为张塔、坝桥两个大队。1983年初,恢复乡建制,大队改为村,成立村民委员会。1985年10月,实行镇管村体制,由同里镇管辖。1991年,张塔、坝桥二村体制调整,恢复为张塔村。2001年8月,行政村进行撤并调整,张塔、后浜合并为张塔村,群益、九里合并为群益村。2003年8月,再次撤并行政村,新成立的张塔、群益合并成立九里湖村。
村内文物控制单位有江西右布政使何源墓及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九里湖、移定毕圩2处。
全村耕地面积8301亩,农作物以水稻、三麦、油菜为主。2003年底,粮油总产158.73万公斤,村级工业产值1814万元。肉猪产量6064头和禽蛋产量11万公斤,均居全镇之冠。经济总收入6810.8万元,位居同里镇农村经济之首,人均年收入5478元。
2、田厍村
位于同里镇区东。由田浪、俞厍2村合并而成,故得名田厍。东背屯溪村,南连南星湖,西接文安村,北枕同里湖。2003年,全村有23个村民小组,总计575户,1555人。松厍公路自西向东贯穿全村。
该村领三娄、中若、外亢、小若、里亢、小西若、大西若、安字、括字、东尾、西尾、南尾、北尾、南若、北若、南尾唱、里唱、外唱、北外尾、里箕等20圩。辖邱河浜、栅里、东厍浜、三家湾、田浪、港东、荡湾、钵头浜、俞厍、四大坝等自然村。
明代,属范隅下乡二十六都、久泳乡二十七都。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前,属范隅下乡二十六都七图,久泳乡二十七都三、四图;乾隆十二年后,属二十八都十三、十四、三十一图。民国时期,属第二区。民国18年(1929年)8月,属东厍乡管辖,民国23年8月,属东林乡管辖,民国35年初,属莲浦乡管辖,民国37年2月,属同里镇管辖。解放后,属同里区镇南乡。1950年8月,进行土地改革运动。1951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3月,属城厢区镇南乡。同年底,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作社称五星一社。1957年10月,撤区并乡,属同里乡。1958年9月,同里乡建立同里人民公社,由原来的社恢复原名改为大队。“文化大革命”期间,田浪、俞厍大队曾分别名为“前进”、“红卫”大队,1982年1月,恢复原名。1983年初,恢复乡建制,大队改为村,成立村民委员会。1985年10月,实行镇管村体制,属同里镇管辖。2001年8月,行政村进行撤并调整,田浪、俞厍合并为田厍村。
全村耕地面积4460亩。农作物以水稻、三麦、油菜为主。2003年底,粮油总产76.05万公斤,村级工业产值580万元,经济总收入5361.8万元,人均年收入5438元。
3、文安村
位于同里镇区东南。由文安、浩浪2村合并而成,因村内有文安浜而得名。东连田厍村,南接叶泽湖,西邻栅桥村,北靠同里镇区。2003年,全村有23个村民小组,总计754户,1843人。
该村辖陈家浜、计家浜、浩里、朝南埭、鱼池上、朱家浜、文安浜、浦家浜、浩浪、直港上等自然村。领原无、露毕、东露、西露、二低、大亢、笃字、东初、北大、南大、外辞、里辞、乔矫等13圩。其中,北大圩和笃字圩分别有清代的元镇庵(猛将堂)、集福庵(观音堂),今均废。
明代,属范隅下乡二十六都。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前,属范隅下乡二十六都三、四、五、六图;乾隆十二年后,属二十八都八、十三、十四图,十五都六图。民国时期,属第二区。民国18年(1929年)8月,文安属竹林乡管辖,浩浪属九曲乡管辖,民国23年8月,属东林乡管辖,民国35年初,属新民乡管辖,民国37年2月,属同里镇管辖。解放后,属同里区镇南乡。1950年8月,进行土地改革运动。1951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3月,属城厢区镇南乡。同年底,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称胜利社。1957年10月,撤区并乡。属同里乡。1958年9月,同里乡建立同里人民公社,由原来的社恢复原名改为大队。“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安、浩浪大队曾分别名为“胜利”、“东风”大队,1982年1月,恢复原名。1983年初,恢复乡建制,大队改为村,成立村民委员会。1985年10月,实行镇管村体制,属同里镇管辖。2001年8月,行政村进行撤并调整,文安、浩浪合并为文安村。
全村耕地面积4319亩。农作物以水稻、三麦、油菜为主。2003年底,粮油总产100.06万公斤,村级工业产值1170万元。产虾114吨,居全镇之冠。经济总收入3089.5万元,人均年收入5341元。
4、叶建村
位于同里镇区南、叶泽湖南岸。由叶建、北圩、双庙、孙浜、湖南5村合并而成。东北连南星湖,东南接芦墟镇石头潭,西南与芦墟镇杭头村接壤,西邻叶泽村,北枕叶泽湖。2003年,全村有43个村民小组,总计1080户,2820人。
该村辖孙家厍、钱阿港、思古浜、郭家溇、湾塘里、翁家浜、方家港、刘姑港、钵头滩、北圩、庞庞山、横港上、李家港、杜家浜、王家浜、南岭召里、中岭召里、北岭召里、南庞家甸、北庞家甸、施家浜、孙家浜、马家厍、曹家浜、余家湾等自然村。领东任底、西任底、宜字、属字、或字、北斗、南斗、南干、西干、张字、东地、西地、里地、全字、矫斗、柳字、危字、北阳、大井、嘴字、金墟、南里奎、外井、东室、牛女、南阳、西室、汤无、房卯笙、渚字、里空、北胃、大星、小星、调字、亢字、东房、西房、东心等39圩。其中,叶泽湖南岸为商周文化遗址。
明代,属范隅下乡二十五都、二十六都。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前,属范隅下乡二十五都十一、十二图,二十六都二、三、四图;乾隆十二年后,属二十七都十七、十八图,二十八都七、八、十三图。民国时期,属第二区。民国18年(1929年)8月,叶建、北圩属清水乡管辖,湖南属九曲乡管辖,双庙(孙浜当时属双庙,1982年4月建立孙浜村)属杨村乡管辖。民国23年8月,属清水乡管辖。民国35年初,属石泓乡管辖。解放后,属同里区,叶建、北圩属叶泽乡管辖,双庙、湖南属星南乡管辖。1950年8月,进行土地改革运动。1951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3月,属城厢区星南乡。同年底,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叶建、北圩2村称叶建社,湖南、双庙称五星二社。1957年10月,撤区并乡,属同里乡。1958年9月,同里乡成立同里人民公社,由原来的社恢复原名改为大队。“文化大革命”期间,叶建、北圩、湖南、双庙曾分别名为“朝阳”、“长征”、“五七”、“立新”大队。1982年1月,恢复原名。1982年4月双庙大队体制调整,分为双庙、孙浜两个大队。1983年初,恢复乡建制,大队改为村,成立村民委员会。1985年10月,实行镇管村体制,属同里镇管辖。1991年双庙、孙浜二村体制调整恢复为双庙村。2001年8月,行政村进行撤并调整,叶建、北圩合并为叶建村,双庙、湖南合并为双庙村。2003年8月,再次撤并行政村,新成立的叶建、双庙合并为叶建村。
全村耕地面积8778亩。农作物以水稻、三麦、油菜为主。2003年底,粮油总产140.09万公斤。村级工业产值2200万元,居村办工业之首。农副产品蔬菜1398吨,瓜果138吨,苗猪8300头,羊1200头,禽8.7万只,均居全镇之冠。经济总收入6504万元,人均年收入5206元。
5、北联村
位于同里镇区东北部7千米处,由旺塔、韩墅、裴厍3村合并而成,因3村位于屯村北部,故名北联。东与苏州市吴中区接壤,南邻三港村,西、北枕吴淞江,与吴中区相望。2003年,全村有36个村民小组,总计1330户,3582人,是同里镇人口最多的一个村。
该村领北爵、操芥、北翼、芥字、西操、南操、外操、北操、北持、南爵、东操、南翼、糜字、里英、里毁、外毁、自字、雅字、南持、东珊、西珊、珊诬、罗字、坚字等24圩。辖旺塔、高田上、堰浜里、西操、金水荡、鸭头浜、庄前、西韩墅、东韩墅、陈家浜、湾头、罗田上、洋溢港、南溇里、裴厍、厍浜等自然村。其中,旺塔村是蔺草及蔺草制品的生产基地,驰名中外,历史上有“苏”草加工的渊源。
明代,属久泳乡二十七都。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前,属久泳乡二十七都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二十一图;乾隆十二年后,属二十八都十九、二十、二十二、二十三、二十七、二十八图。民国时期,属第二区。民国18年(1929年)8月,旺塔属渭珊乡管辖,韩墅、裴厍属韩操乡管辖,民国23年8月,旺塔、韩墅属杨湖乡管辖,裴厍属守雅乡管辖。民国35年初,属守三乡管辖。民国37年2月,属新三乡管辖。解放后,属同里区九里乡。1950年8月,进行土地改革运动。1951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3月,属城厢区沐庄乡。同年底,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韩墅称友好社,旺塔称幸福一社,裴厍称黎明社。1957年10月,撤区并乡,属屯村乡。1958年9月,屯村乡建立屯村人民公社,由原来的社恢复原名改为大队。“文化大革命”期间,旺塔、韩墅、裴厍大队曾分别名为“幸福”、“友好”、“黎明”大队。1982年1月,恢复原名。1983年初,恢复乡建制,大队改为村,成立村民委员会。1992年7月,屯村乡建立屯村镇,属屯村镇管辖。2001年10月,屯村并入同里,属同里镇管辖。2003年8月,行政村进行撤并调整,旺塔、韩墅、裴厍3村合并,成立北联村。
全村耕地面积6853亩。农作物以水稻、三麦、油菜为主。2003年底,粮油总产176.45万公斤,居全镇之冠。村级工业产值2090万元,特色产品蔺草产量315吨,经济总收入5973.1万元,人均年收入5485元,居各村首位。
村内,有民国时期的石桥“万安桥”,被列入江苏省文物地图集。
6、三港村
位于同里镇区东北部5千米处,由梅湾、斜港、夏具浜3村合并而成。因村内有斜港、大南港、屯浦塘三港流经而得名。东枕黄泥兜,南接合心村,西邻湘溇村,北连北联村。2003年,全村有22个村民小组,总计699户,2578人。
该村领北弗、南弗、南匪、北匪、心静、情字、动字、房字、逸字、张造、盖字、东廉、西廉、中廉、渭字、神字、南廉、桑廉、小廉、北星等20圩。辖梅湾、夏家浜、朱家浜、叶石溇、金家溇、盈鹤溇、严家浜、徐家溇、斜港、张家溇、蛇洞浜、横溇里、河屯浜、夏具浜、塘柳村、杨家溇、孙家浜等自然村。
明代,属久泳乡二十七都。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前,属久泳乡二十七都七、十二、十三图。乾隆十二年后,属二十八都十九、二十六图、二十九都二十六图。民国时期,属第二区,民国18年(1929年)8月,梅湾属五雅乡管辖,斜港属晏岳楼乡管辖,夏具浜属屯浦乡管辖。民国23年8月,斜港、梅湾属守雅乡管辖,夏具浜属屯浦乡管辖。民国35年初,属守三乡管辖。民国37年2月,属新三乡管辖。解放后,属同里区沐庄乡。1950年8月,进行土地改革运动。1951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3月,属城厢区沐庄乡。同年底,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梅湾称协星社,斜港称中心社,夏具浜称胜旗社。1957年10月,撤区并乡,属屯村乡。1958年9月,屯村乡建立屯村人民公社,由原来的社恢复原名改为大队。“文化大革命”期间,夏具浜曾改名为“胜旗”大队,直至1982年1月,恢复原名。1983年初,恢复乡建制,大队改为村,成立村民委员会。1992年7月,屯村乡建立屯村镇,属屯村镇管辖。2001年8月,行政村进行撤并调整,斜港、夏具浜合并为大南港村。同年10月,屯村并入同里,梅湾、大南港2村属同里镇管辖。2003年8月,再次撤并行政村,新成立的大南港村与梅湾合并为三港村。
全村耕地面积5745亩。农作物以水稻、三麦、油菜为主。2003年底,粮油总产159.19万公斤,村级工业产值815万元,特色产品花卉22吨,经济总收入2665.6万元,人均年收入5240元。
7、合心村
位于同里镇区东北部6千米处,黄泥兜南岸,由严舍、沐庄2村合并而成,故名合心。东临澄湖与吴中区接壤,南连屯溪村,西邻湘溇村,北枕黄泥兜、三港村。2003年,全村有19个村民小组,总计470户,1483人。
该村领颠井毕、造牛、箕字、东角、隐字、女字、参字、南退、北退、壁字、虚字、东牛、亏字、井毕、北造、尾字等16圩。辖杨家浜、荡上、木梳湾、小桥浜、严舍、沐庄、湾里等自然村。
明代,属久泳乡二十七都。清乾隆十二年前(1747年),属久泳乡二十七都八、九、十图。乾隆十二年后,属十二都五图、十六都一图、二十八都二十五图。民国时期,属第二区。民国18年(1929年)8月,严舍属严乡管辖,沐庄属廉谷乡管辖。民国23年8月,严舍属旺东乡管辖,沐庄属屯浦乡管辖。民国35年初,属守三乡管辖。民国37年2月,属新三乡管辖。解放后,属同里区沐庄乡。1950年8月,进行土地改革运动。1951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3月,属城厢区沐庄乡。同年底,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称合心社。1957年10月,撤区并乡,属屯村乡。1958年9月,屯村乡建立屯村人民公社,由原来的社恢复原名改为大队。1983年初,恢复乡建制,大队改为村,成立村民委员会。1992年7月,屯村乡建立屯村镇,属屯村镇管辖。2001年8月,行政村进行撤并调整,严舍、沐庄2村合并,成立合心村。同年10月,屯村并入同里,属同里镇管辖。
全村耕地面积3471亩。农作物以水稻、三麦、油菜为主。2003年底,粮油总产78.4万公斤,村级工业产值360万元,经济总收入1614.3万元,人均年收入5247元。
当代著名学者严安林,生于合心村沐庄,获博士学位,是中国最早研究台湾问题的专家之一,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8、湘溇村
位于同里镇东北部3千米处,同里湖东北岸。由小湘、双溇2村合并而成,故名湘溇。东邻三港、合心2村,南临同里湖,西连九里湖,北枕吴淞江,与吴中区接壤。2003年,全村有20个村民小组,总计532户,1816人。
该村领则字、钳则、志字、次字、瘦字、意字、满字、白字、西奎、守真、在字等11圩。辖水浦泾、小湘、雪塔、双溇、管家圩、王家浜、塔河浜、杏菜港等自然村。
明代,属久泳乡二十七都。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前,属久泳乡二十七都十九、二十图。乾隆十二年后,属二十九都二十七图、二十七都二十四图。民国时期,属第二区。民国18年(1929年)8月,属守真乡管辖。民国23年8月,属守雅乡、流虹镇管辖。民国35年初,属守三乡管辖。民国37年2月,属新三乡管辖。解放后,属同里区沐庄乡。1950年8月,进行土地改革运动。1951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3月,属城厢区沐庄乡。同年底,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小湘称五星社,双溇称中秋社。1957年10月,撤区并乡,属屯村乡。1958年9月,屯村乡建立屯村人民公社,由原来的社恢复原名改为大队。1983年初,恢复乡建制,大队改为村,成立村民委员会。1992年7月,屯村乡建立屯村镇,属屯村镇管辖。2001年8月,行政村进行撤并调整,小湘、双溇2村合并,成立湘溇村。同年10月,屯村并入同里,属同里镇管辖。
全村耕地面积4182亩。农作物以水稻、三麦、油菜为主。2003年底,粮油总产87.82万公斤,村级工业产值246万元。蚕茧产品650担,居全镇之冠。经济总收入2050.3万元,人均年收入5070元。
9、屯溪村
位于同里镇区东部5千米处,同里湖东岸。由谢巷、方港2村合并而成。屯村社区地处该村中心,屯村古名屯溪,故得此名。东临沐庄湖,南接屯南村,西邻田厍村,北连合心村。2003年,全村有24个村民小组,总计825户,2371人。松厍公路自西向东贯穿。
该村领里知、北里知、南星、奎受、性字、柳字、慈字、容字、西亢、牛字、夫字、里母、缸字、里角、南斗、中母、义危、里草、外草、母操、睦字、随字、妇字、外角等24圩。辖养鸭浜、后村、花泾浜、谢巷、厍头、方港、西港、三渡港、吴家浜等自然村。
屯溪村在历史上名胜古迹众多。据传,汉萧王曾建行都容字圩。继后,唐高祖第四子元吉封为吴王,建都于此。唐代,有西庵洗心堂在义危圩,东庵济渡堂在夫字圩,天王殿在后村。宋代,有曹氏书楼在里母圩。元代,有寿椿堂在慈字圩。明代,有青龙庵在谢巷。明代还有屯村八景,除3景在镇外,其余5景均在屯溪村。后村的“筠山梵语”后更定为“丛林万绿”和“西山落照”,曹家浜的“曹溪夜月”,荷庄的“濂溪小观”,分别在后来更定为界泾桥的“界泾远眺”,吴家浜的“南浦渔歌”。今均废。
明代,属久泳乡二十七都。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前,属久泳乡二十七都二、三、五、六图。乾隆十二年后,属十六都二图、二十八都三十一图、二十九都二十五图。民国时期,属第二区。民国18年(1929年)8月,谢巷属屯浦乡管辖,方港属南新乡管辖。民国23年8月,属屯浦乡管辖。民国37年2月,属新三乡管辖。解放后,属同里区屯村乡。1950年8月,进行土地改革运动。1951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3月,属城厢区屯村乡。同年底,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谢巷称新联社,方港称八一社。1957年10月,撤区并乡,属屯村乡。1958年9月,屯村乡建立屯村人民公社,由原来的社恢复原名改为大队。“文化大革命”期间,谢巷曾改名为“新联”大队,方港曾改名为“八一”大队,1982年1月,恢复原名。1983年初,恢复乡建制,大队改为村,成立村民委员会。1992年7月,屯村乡建立屯村镇,属屯村镇管辖。2001年10月,屯村并入同里,属同里镇管辖。2003年8月,行政村进行撤并调整,谢巷、方港两村合并,成立屯溪村。
全村耕地面积5283亩。农作物以水稻、三麦、油菜为主。2003年底,粮油总产87.18万公斤,村级工业产值550万元,经济总收入2862.2万元,人均年收入5200元。
10、屯南村
位于同里镇区东南部7千米处,由三友、邱舍两村合并而成,因地处屯村南部而得名。东邻白蚬湖村,南与芦墟镇双喜、幸二两村接壤,西连南星湖,北接屯溪村。2003年,全村有26个村民小组,总计873户,2586人。松厍公路纵贯南北。
该村领仪字、南姑、西姑、东姑、北柏、西犹、南柏、东角、西角、北河、外河、房字、中小河、糜字、东犹、壁字、奎娄、东西珊、瑞字等19圩。辖沈厍港、黄泥溇、罗里石、东港、邱舍、澄墟、仙基溇、北浜、钟家浜等自然村。
明代,属久泳乡二十八都。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前,属二十八都一、二、三图。乾隆十二年后,属二十八都四十九、五十、五十一图。民国时期,属第二区。民国18年(1929年)8月,三友属罗里石乡管辖,邱舍属邱舍乡管辖。民国23年8月,三友属屯浦乡管辖,邱舍属星南乡管辖。民国35年初,属旺东乡管辖。民国37年2月,属新三乡管辖。解放后,属同里区。三友属屯村乡管辖,邱舍属星东乡管辖。1950年8月,进行土地改革运动,历时8个月。1951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3月,属城厢区屯村乡。同年底,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友称三友社,邱舍称胜利社。1957年10月,撤区并乡,属屯村乡。1958年9月,屯村乡建立屯村人民公社,由原来的社恢复原名改为大队。1983年初,恢复乡建制,大队改为村,成立村民委员会。1992年,屯村乡建立屯村镇,属屯村镇管辖。2001年10月,屯村并入同里,属同里镇管辖。2003年8月,行政村进行撤并调整,三友、邱舍两村合并,成立屯南村。
全村耕地面积5936亩。农作物以水稻、三麦、油菜为主。2003年底,粮油总产94.12万公斤。其中,油菜21.1万公斤,居全镇之冠。村级工业产值850万元,经济总收入3967万元,人均年收入5200元。
当代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善炯,出生于屯南村澄墟。他是中国生化遗传学的带头人,曾多次荣获国际国内科学成就奖项。
11、白蚬湖村
位于同里镇区东南部9千米处。由旺东港、三合两村合并而成,因村内有白蚬湖而得名。东、南毗邻白蚬湖,西接屯南村,北连肖甸湖村。2003年,全村有19个村民小组,总计476户,1394人。
该村辖旺东港、杨家浜、朱家浜、计家溇、东梅浜、陆家浜、凌家铺、石浦港等自然村。旺东港村领东亢、里嘴、南叔、沛字、东心、鬼娄、鬼娄心等7圩,三合村1958年因从周庄划入,故圩名不详。
旺东港村,明代属久泳乡二十七都。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前,属久泳乡二十七都十一图。乾隆十二年后,属二十八都三十二图。民国时期,属第二区。民国18年(1929年)8月,属旺敦乡管辖。民国23年8月,属旺东乡管辖。民国37年2月,属新三乡管辖。解放后,属同里区屯村乡。1950年8月,进行土地改革运动。1951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3月,属城厢区屯村乡。同年底,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称红星社。1957年10月,撤区并乡,属屯村乡。1958年9月,屯村乡建立屯村人民公社,由原来的社恢复原名改为大队。“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改名为“红星”大队,1982年1月,恢复原名。
三合村,明代属久泳乡二十八都。清代,属元和县苏台乡贞丰里(周庄)二十六都十九图。民国时期,属吴县第十一区。民国18年(1929年),属凌家铺乡管辖。民国23年,属湖西乡管辖。解放后,属吴县淞南区双湖乡。1956年,属昆山县淀西区双湖乡。1957年,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称三合社。1958年,划入屯村,属屯村乡管辖。同年,屯村乡建立屯村人民公社,恢复大队建制。
1983年初,恢复乡建制。旺东港、三合两大队改为村,成立村民委员会。1992年,屯村乡建立屯村镇,属屯村镇管辖。2001年8月,行政村进行撤并调整,旺东港、三合两村合并,成立白蚬湖村。同年10月,屯村并入同里,属同里镇管辖。
全村耕地面积3716亩。农作物以水稻、三麦、油菜为主。2003年底,粮油总产86.07万公斤,村级工业产值270万元,苗木223吨,居全镇之冠,经济总收入1854万元,人均年收入5129元。
12、肖甸湖村
位于同里镇区东部7千米处。由横港、张家港、肖甸湖三村合并而成,因村内有肖甸湖而得名。东与昆山市周庄镇接壤,南接白蚬湖村,西临沐庄湖,北枕澄湖。2003年,全村有27个村民小组,总计758户,2228人。
该村辖横港、狭港、石头渠、草里洲、庄浜上、肖甸新村、张家港、池浜等自然村。其中,肖甸新村由1969年围垦肖甸湖而建立。草里洲原属旺东港村,庄浜上原属严舍村,1958年草里洲、庄浜上划入横港村。草里洲、庄浜上有北造、南造、付洁圩等。
明代,属久泳乡二十八都。清代,属元和县苏台乡贞丰里(周庄)二十六都二十、二十一图。民国时期,属吴县第十一区。民国18年(1929年),横港村属石头渠乡管辖,张家港村属池家浜乡管辖。民国23年,横港村由蚬北乡管辖,张家港村属湖西乡管辖。解放后,两村属吴县淞南区双湖乡。1956年,属昆山县淀西区双湖乡。1957年,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横港称联合社,张家港称池浜社。1958年,划入屯村,属屯村乡管辖。同年,屯村乡建立屯村人民公社,由原来的社恢复原名改为大队。“文化大革命”期间,横港、张家港曾分别名为“联合”、“东风”大队,1969年,肖甸湖围垦,建立大队,名为“五七”大队。1982年1月,横港、张家港两大队恢复原名,“五七”大队改为肖甸湖大队。1983年初,恢复乡建制,大队改为村,成立村民委员会。1992年7月,屯村乡建立屯村镇,属屯村镇管辖。2001年8月,行政村进行撤并调整,肖甸湖、张家港两村合并成立肖甸湖村。同年10月,屯村并入同里,属同里镇管辖。2003年8月,行政村再次撤并调整,新成立的肖甸湖村和横港村合并,成立肖甸湖村。
全村耕地面积4547亩。农作物以水稻、三麦、油菜为主。2003年底,粮油总产108.7万公斤,村级工业产值1572万元,经济总收入4079.6万元,人均年收入5400元。
13、仪塔村
位于同里镇区西北。明代时,曾称“麋塔”,后因方言谐音,别称为仪塔村。东临长牵路,与九里湖村为邻,南接厍浜村,西与松陵镇淞南村接壤,北枕吴淞江。2003年,全村有13个村民小组,总计420户,1204人。村内苏嘉杭高速公路贯穿南北。
该村领贱字、里长、秋岭、外咏、里咏、参字、去字、政字、奎益、嘴字等10圩。辖新开泾、长浜、姚家浜、仪塔等自然村。其中,仪塔村在战国时,曾有“麋城王庙”一座。据同里志载:麋王与越王遥战,越王杀了麋王,后人遂立庙祀焉。
明代,属范隅下乡二十六都。清代,乾隆十二年(1747年)前,属范隅下乡二十六都十八、十九图;乾隆十二年后,属二十八都十四、十八图。民国时期,属第二区。民国18年(1929年)8月,属莲浦乡管辖。民国37年2月,属同里镇管辖。解放后,属同里区镇北乡。1950年8月,进行土地改革运动。1951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3月,属城厢区镇南乡。同年底,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称联群二社。1957年10月,撤区并乡,属同里乡。1958年9月,同里乡建立同里人民公社,由原来的社恢复原名改为大队。“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为“永红”大队。1982年1月,恢复原名。1983年初,恢复乡建制,大队改为村,成立村民委员会。1985年10月,实行镇管村体制,属同里镇管辖。2002年12月,仪塔村划归吴江经济开发区代管。
全村耕地面积2313亩。农作物以水稻、三麦、油菜为主。2002年底,粮油总产49.07万公斤,村级工业产值1000万元,经济总收入1518.16万元,人均年收入4940元。
14、厍浜村
位于同里镇区西北。东临长纤路,与九里湖村为邻,南接同兴村,西与松陵镇庞北村接壤,北连仪塔村。2003年,全村有13个村民小组,总计443户,1556人。
该村领常字、甘字、亢字、上字、无字、卑字、娄字、而字、存字、角字、里学等11圩。辖宋家浜、厍浜、金丝浜、十七图、江湾里、朱家埭、南村等自然村。
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庞山湖东口宋家浜村建有“百婆庵”(俗称塔婆庵)。清咸丰十年(1860年),也就是太平天国十年,太平军一路南下,相继攻克苏州、吴江县城,但大部分集镇农村仍在清朝的官绅统治之下,这些清朝官绅妄图利用当地财力、人力组织反动武装与太平军对抗。同里镇于同年四月初,由巡检司(九品官,相当于区长)及士绅发起成立民团、圩团、练勇及保卫局等地方武装,利用枪船、炮船及长矛大刀,分别驻守在水陆要隘的塔婆庵,称水营;长生桥,称旱营(今栅桥)。五月初,太平军曾以小部队向水营和旱营发起过多次试探性进攻,均未攻破。直到五月二十九日,太平军以小部队再次佯攻塔婆庵,而以主力从防卫较弱的九里湖登陆攻克同里。塔婆庵今已废。
在存字圩有一拱形石桥名为渡船桥,初建无考。渡船桥又名西津桥,明代为八景之一,名为“西津晚渡”。此桥于1986年7月,移位改建成水泥平桥。
明代,厍浜村属范隅下乡二十六都。清代,乾隆十二年(1747年)前,属范隅下乡二十六都十六、十七图;乾隆十二年后,属八都九图、二十八都十七图。民国时期,属第二区。民国18年(1929年)8月,属章溇乡管辖。民国23年8月,属莲浦乡管辖。民国37年2月,属同里镇管辖。解放后,属同里区镇北乡。1950年8月,进行土地改革运动。1951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3月,属城厢区镇南乡。同年底,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称联群一社。1957年10月,撤区并乡,属同里乡。1958年9月,同里乡建立同里人民公社,由原来的社恢复原名改为大队。“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为“人民”大队。1982年1月,恢复原名。1983年初,恢复乡建制,大队改为村,成立村民委员会。1985年10月,实行镇管村体制,属同里镇管辖。2002年12月,厍浜村划归吴江经济开发区代管。
全村耕地面积2692亩。农作物以水稻、三麦、油菜为主。2002年底,粮油总产48.24万公斤,村级工业产值530万元,经济总收入2318.7万元,人均年收入5531元。
15、同兴村
位于同里镇西。由燕浜、潦浜两村合并而成。东靠同里镇区,南接栅桥村,西与松陵镇庞东村接壤,北连厍浜村。2003年,全村有19个村民小组,总计643户,1533人。
该村领昃字、盈字、辰字、轸字、穟字、原字、南荒、北荒、外二角、里二角、南云、碧字等12圩。辖牛头湾、姚家湾、西珠圩、钱家浜、沈家浜、大燕浜、小燕浜、前潦浜、后潦浜、蒋家浜、大脚浜、姚家埭、秋吊浜、桥港里、坟堂里、小桥头等自然村。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在碧字圩建有西皈庵。明代为续定八景之一,名为“西皈夕照”。今废。隐逸名士叶茵于宝祐年间(1253~1258年)隐居桥港里顺适堂,并在桥港里出资建造思本桥。1995年4月,此桥被列为江苏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在钱家浜有陆府修别业,称陆园。园内建有水池、亭子、书斋,植有梅、竹、牡丹。万历十七年(1589年),吴默因避难而客居陆园,三年后吴默得中会元,陆园遂称为“会元房”。在秋吊浜,有明琼州知府任孜的任公祠。在外二角圩,有红莲庵,俗名红庵,初建无考。今均废。
明代,同兴村属范隅下乡二十六都,小部分属二十五都。清代,乾隆十二年(1747年)前,属范隅下乡二十五都十九图,二十六都十三、十四、十五图。乾隆十二年后,属二十七都十图,二十八都十二、十六图。民国时期,属第二区。民国18年(1929年)8月,属北原乡管辖。民国23年8月,属新农乡管辖。民国35年初,属新民乡管辖。民国37年2月,属同里镇管辖。解放后,属同里区镇南乡。1950年8月,进行土地改革运动。1951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3月,属城厢区镇南乡。同年底,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称红旗社。1957年10月,撤区并乡,属同里乡。1958年9月,同里乡建立同里人民公社,由原来的社恢复原名改为大队。“文化大革命”期间,燕浜、辽浜曾分别改名为“红旗”、“红心”大队。1982年1月,恢复原名。1983年初,恢复乡建制,大队改为村,成立村民委员会。1985年10月,实行镇管村体制,属同里镇管辖。2001年8月,行政村进行撤并调整,燕浜、潦浜两村合并成立同兴村。2002年12月,同兴村划归吴江经济开发区代管。
全村耕地面积3799亩。农作物以水稻、三麦、油菜为主。2002年底,粮油总产56.09万公斤,村级工业产值902万元,经济总收入3109.4万元,人均年收入5423元。
16、栅桥村
位于同里镇区西南。由栅桥、小桥两村合并而成。东临文安村,南连方尖港村,西与松陵镇庞山村接壤,北接同兴村。2003年,全村有20个村民小组,总计605户,1650人。
该村领霜字、澄字、襟字、涓字、渊字、川字、息字、童字、宰字、卯字、兴字、斗字、号字圩、基托、里参、外参、小角、大角、里河、外河、任底等21圩。辖龙家港、白古浜、白米浜、欠桥里、石桥头、吊和浜、刘和浜、妯娌浜、樊家湾、安港里、东桥港、钱家桥、长条港、横港上、孙家浜、小桥头等自然村。
明代,属范隅下乡二十五都。清代,乾隆十二年(1747年)前,属范隅下乡二十五都十六、十七、十八图。乾隆十二年后,属二十七都九、十六、十八图。民国时期,属第二区。民国18年(1929年)8月,栅桥、小桥两村分别属纤桥、方尖两乡管辖。民国23年8月,属新农乡管辖。民国35年初,属新民乡管辖。民国37年2月,属同里镇管辖。解放后,属同里区镇南乡。1950年8月,进行土地改革运动。1951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3月,属城厢区镇南乡。同年底,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称五一社。1957年10月,撤区并乡,属同里乡。1958年9月,同里乡建立同里人民公社,由原来的社恢复原名改为大队。“文化大革命”期间,栅桥、小桥曾分别改名为“红升”、“红光”大队。1982年1月,恢复原名。1983年初,恢复乡建制,大队改为村,成立村民委员会。1985年10月,实行镇管村体制,属同里镇管辖。2001年8月,行政村进行撤并调整,栅桥、小桥两村合并成立栅桥村。2002年12月,栅桥村划归吴江经济开发区代管。
村内有永寿和大兴两座古桥,均为拱形石桥,分别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及重建于民国2年。1986年9月,被列为同里镇文物控制单位。
全村耕地面积4400亩。农作物以水稻、三麦、油菜为主。2002年底,粮油总产129.04万公斤,村级工业产值1557万元,经济总收入4540.64万元,人均年收入5339元。
17、方尖港村
位于同里镇区西南。由照浜、叶新两村合并而成。东枕叶泽湖,南接叶泽村,西连叶明村,北靠栅桥村。2003年,全村有23个村民小组,总计712户,1830人。
该村领里奎、外奎、陆虚、外鉴、圩外浮心、渭字、牛毕、鉴字、鬼卯、庞角、庞基、心字、重字、东姚心、西姚心、里海、此字、娄字、玉字、张尾、咸字、坯字等22圩。辖南巷港、北巷港、施家漾、小港里、杨树头、蟠龙桥、外东港、里东港、旺家港、三家村、小叶港、葫芦兜、狭港里、照浜等自然村。
明代,属范隅下乡二十五都。清代,乾隆十二年(1747年)前,属范隅下乡二十五都十四、十五、十六图。乾隆十二年后,属二十七都十五、十六图。民国时期,属第二区。民国18年(1929年)8月,照浜、叶新两村分别属纤桥、盘龙桥两乡所辖。民国23年8月,照浜、叶新两村分别属新农、光明两乡管辖。民国35年初,属新民乡管辖。民国37年2月,属石泓乡管辖。解放后,属同里区叶泽乡。1950年8月,进行土地改革运动。1951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3月,属城厢区星南乡。同年底,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照浜、叶新两村分别称五一、叶新社。1957年10月,撤区并乡,属同里乡。1958年9月,同里乡建立同里人民公社,照浜由原来的社恢复原名改为大队,叶新由原来的社改为大队。“文化大革命”期间,照浜、叶新分别改名为“万红”、“韶山”大队。1982年1月,恢复原名。1983年初,恢复乡建制,大队改为村,成立村民委员会。1985年10月,实行镇管村体制,属同里镇管辖。2001年8月,行政村进行撤并调整,照浜、叶新两村合并,成立方尖港村。2002年12月,方尖港村划归吴江经济开发区代管。
全村耕地面积5066亩。农作物以水稻、三麦、油菜为主。2002年底,粮油总产115.39万公斤,村级工业产值632万元,经济总收入3361.33万元,人均年收入4991元。
18、叶明村
位于同里镇区西南。由叶明、彩字两村合并而成。东连方尖港村,南与松陵镇益朗村接壤,西与松陵镇庞杨村接壤,北与松陵镇庞山村接壤。2003年,全村有19个村民小组,总计544户,1528人。苏嘉杭高速公路贯穿全村。
该村领外号、瓦屑泾、小甘泉、下中甘泉、黄亮、外斗、大斗、二斗、小水、小水开、通津、北角、陇字、浮字、浮无、小光、大光、称字、张亢、珍字、李字、珠字、千水、奈字、菜字、阙字、七迁等27圩。辖王家浜、大光村、潘河港、油车港、小水港、南彩字、北彩字、施家浜、何屯港、何家门前、钱家厍、米船港等自然村。
明代,属范隅下乡二十五都。清代,乾隆十二年(1747年)前,属范隅下乡二十五都一、四、六、七、二十图。乾隆十二年后,属十六都六图、二十六都二十、二十一图,二十七都十三图。民国时期,属第二区。民国18年(1929年)8月,属七蒲乡管辖。民国23年8月,属光明乡管辖。民国35年初,属新民乡管辖。民国37年2月,属石泓乡管辖。解放后,属同里区叶泽乡。1950年8月,进行土地改革运动。1951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3月,属城厢区星南乡。同年底,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称叶明社。1957年10月,撤区并乡,属同里乡。1958年9月,同里乡建立同里人民公社,由原来的社恢复原名改为大队。“文化大革命”期间,叶明、彩字分别改名为“献忠”、“永新”大队。1982年1月,恢复原名。1983年初,恢复乡建制,大队改为村,成立村民委员会。1985年10月,实行镇管村体制,属同里镇管辖。2001年8月,行政村进行撤并调整,叶明、彩字两村合并,成立叶明村。2002年12月,叶明村划归吴江经济开发区代管。
全村耕地面积3876亩。农作物以水稻、三麦、油菜为主。2002年底,粮油总产94.31万公斤,村级工业产值240万元,经济总收入2332.65万元,人均年收入5253元。
19、叶泽村
位于同里镇区西南。东接叶建村,西、南与松陵镇凌益村接壤,北连方尖港村。2003年,全村有14个村民小组,总计469户,1306人。
该村领钮危、出字、邹重、臣字、矢字、姜字、抵字、麟字、淡字、芥字、室字、祖字、基字、河字、金参、小金参、富家、陈无、成字、朱芥、外境、小珠、不字、东成、李底、昆字、褚无等27圩。辖旺家浜、荡滩上、庞家舍、陈塘浜、史家厍、东浜、叉袋浜、王家湾、小浜里、浩里、梅家浜、江家甸等自然村。
明代,属范隅下乡二十五都。清代,乾隆十二年(1747年)前,属范隅下乡二十五都十、十三图;乾隆十二年后,属二十六都六图、二十七都八图。民国时期,属第二区。民国18年(1929年)8月,属陈塘浜乡管辖。民国23年8月,属光明乡管辖。民国35年初,属新民乡管辖。民国37年2月,属石泓乡管辖。解放后,属同里区叶泽乡。1950年8月,进行土地改革运动。1951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3月,属城厢区星南乡。同年底,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称叶群社。1957年10月,撤区并乡,属同里乡。1958年9月,同里乡建立同里人民公社,由原来的社恢复原名改为大队。“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为“向东”大队。1982年1月,恢复原名。1983年初,恢复乡建制,大队改为村,成立村民委员会。1985年10月,实行镇管村体制,属同里镇管辖。2002年12月,叶泽村划归吴江经济开发区代管。
全村耕地面积3130亩。农作物以水稻、三麦、油菜为主。2002年底,粮油总产67.79万公斤,村级工业产值82万元,经济总收入1713.07万元,人均年收入4834元。
表1-2 同里乡村行政区域历史(更迭)情况
现状 |
近况 |
解放初期 |
民国时期(第二区) |
清代时期 |
明代 时期 |
村名 |
地名 |
2001年8月 合并 |
1983年初 建立村委会 |
1967年 |
1957年 合作社 |
1956年 城厢区 |
1950年 同里区 |
37年 (1948) |
35年 (1946) |
23年 (1934) |
18年 (1929) |
|
|
九里湖 |
杨家村、后浜、王家浜、竖头港、马家浜、莲花堂、思古浜、和尚浜、灶基港、乌浦港、马家场、陆家浜、张塔、庙浜、庙港、东浜、吴村浜、西南湾、钱家泾、黄河浜、朱家场、李家场、火金桥、冷家浜、石坝头、七石港、娄星、九里、菱荡前、北荡村、横港、东庄圩、中港里、新街上 |
张塔村 |
后浜村 |
向阳大队 |
群星三社 |
镇南乡 |
镇北乡 |
同里镇 |
莲浦乡 |
莲浦乡 |
莲浦乡 |
二十七都二十一图地名和尚浜 |
范隅下乡26都 |
张塔村 |
跃进大队 |
十五都五图地名九里村,二十七都二十图地名乌浦港, |
坝桥村 |
十五都五图地名九里村 |
群益村 |
九里村 |
星火大队 |
群星二社 |
流虹镇 |
流虹乡 |
二十八都十八图地名同里下乡 |
群益村 |
群益大队 |
群星一社 |
二十七都二十二、二十三图地名菱荡前、北江村二十八都十五图地名同里下乡 |
田厍 |
邱河浜、栅里、东厍浜、三家湾、田浪、港东、钵头浜、俞厍、四大坝 |
田厍村 |
田浪村 |
前进大队 |
五星一社 |
镇南乡 |
东林乡 |
东厍乡 |
二十八都十四图地名东舍港 |
俞厍村 |
红卫大队 |
二十八都十三图地名四大坝 |
文安 |
陈家浜、计家浜、浩里、朝南埭、鱼池上、朱家浜、坟安浜、浦家浜、浩浪、直港上 |
文安村 |
文安村 |
胜利大队 |
胜利社 |
新民乡 |
竹林乡 |
二十八都十四图地名同里下乡,二十八都八图地名同里下乡 |
浩浪村 |
东风大队 |
九曲乡 |
二十八都十三图地名浦家浜,十五都六图地名第五图 |
叶建 |
孙家厍、钱阿港、思古浜、郭家溇、湾塘里、翁家浜、方家港、刘姑港、钵头滩、北圩、庞庞山、横港上、李家港、杜家浜、王家浜、南岭召里、中岭召里、北岭召里、孙家湾、南庞家甸、北庞家甸、施家浜、孙家浜、马家厍、曹家浜、余家湾 |
叶建村 |
叶建村 |
朝阳大队 |
叶建社 |
星南乡 |
叶泽乡 |
石泓乡 |
石泓乡 |
清水乡 |
清水乡 |
二十八都八图地名孙家厍 |
北圩村 |
长征大队 |
二十八都七图地名郑家行头 |
双庙村 |
双庙村 |
立新大队 |
五星二社 |
星南乡 |
杨村乡 |
二十七都十七图地名菱池濠二十七都十一图地名双泽村 |
孙浜村 |
湖南村 |
五七大队 |
九曲乡 |
二十七都十九图地名庞家田,二十八都十三图地名浦家浜 |
北联 |
旺塔、高田上、堰浜里、西操、金水荡、鸭头浜、庄前、西韩墅、东韩墅、陈家浜、湾头、罗田上、洋溢港、南溇里、裴厍、厍浜 |
旺塔村 |
旺塔村 |
幸福大队 |
幸福一社 |
沐庄乡 |
九里乡 |
新三乡 |
守三乡 |
杨湖乡 |
渭珊乡 |
二十八都二十二、二十三图地名西操、二十八图地名东西湾 |
久泳乡27都 |
韩墅村 |
韩墅村 |
友好大队 |
友好社 |
韩操乡 |
二十八都二十图地名韩墅 |
裴厍村 |
裴厍村 |
黎明大队 |
黎明社 |
守雅乡 |
二十八都二十七图地名裴舍,十九图地名北厍浜 |
三港 |
梅湾、夏家浜、朱家浜、叶石溇、金家溇、严家浜、徐家溇、盈鹤溇、斜港、张家溇、蛇洞浜、横溇里、河屯浜、夏具浜、塘柳村、杨家溇、孙家浜 |
梅湾村 |
梅湾村 |
梅湾大队 |
协星社 |
沐庄乡 |
五雅乡 |
二十八都二十六图地名斜港 |
大南港村 |
斜港村 |
斜港大队 |
中心社 |
晏岳溇乡 |
夏具浜村 |
胜旗大队 |
升旗社 |
屯浦乡 |
屯浦乡 |
二十九都二十六图地名下具浜 |
合心 |
杨家浜、荡上、木梳湾、小桥浜、严舍、沐庄、湾里 |
合心村 |
严舍村 |
合心大队 |
合心社 |
旺东乡 |
严乡 |
十六都一图地名严扇,二十八都二十五图地名严扇 |
沐庄村 |
屯浦乡 |
廉谷乡 |
十二都五图地名木庄 |
湘溇 |
水浦泾、小湘、雪塔、双溇、管家圩、王家浜、塔河浜、杏菜港 |
湘溇村 |
小湘村 |
小湘大队 |
五星社 |
守雅乡 |
守真乡 |
二十九都二十七图地名萧湘村 |
双溇村 |
双溇大队 |
中秋社 |
流虹镇 |
二十七都二十四图地名管家圩 |
屯溪 |
养野浜、后村、花泾浜、谢巷、厍头、方港、西港、三渡港、吴家浜 |
谢巷村 |
谢巷村 |
新联大队 |
新联社 |
屯村乡 |
屯村乡 |
屯东乡 |
屯浦乡 |
屯浦乡 |
二十九都二十五图地名后村 |
方港村 |
方港村 |
八一大队 |
八一社 |
南新乡 |
二十八都三十一图、十六都二图地名屯村下乡 |
屯南 |
沈厍港、黄泥溇、罗里石、东港、邱舍、澄墟、仙基溇、北浜、钟家浜 |
三友村 |
三友村 |
三友大队 |
三友社 |
旺东乡 |
罗里石乡 |
二十八都五十一图地名芦里石 |
久泳乡28都 |
邱舍村 |
邱舍村 |
胜利大队 |
胜利社 |
星东乡 |
星南乡 |
邱舍乡 |
二十八都四十九、五十、五十一图地名邱舍 |
白蚬湖 |
旺东港、杨家浜、朱家浜、计家溇、东梅浜、陆家浜、凌家铺、石浦港 |
白蚬湖村 |
旺东港村 |
红星大队 |
红星社 |
屯村乡 |
旺东乡 |
旺敦乡 |
二十八都三十二图地名王墩港 |
三合村 |
三合大队 |
周庄乡三合社 |
昆山县淀西区双湖乡 |
吴县淞南区双湖乡 |
吴县第十一区湖西乡 |
凌家铺乡 |
元和县苏台乡26都19图地名林家铺 |
肖甸湖 |
横港、狭港、石头渠、草里洲、庄浜上、肖甸新村、张家港、池浜 |
横港村 |
横港村 |
联合大队 |
周庄乡联合社 |
吴县第十一区蚬北乡 |
石头渠乡 |
元和县苏台乡26都21图地名横港 |
肖甸湖村 |
肖甸湖村 |
五七大队 |
69年围垦 |
吴县第十一区湖西乡 |
池家浜乡 |
元和县苏台乡26都20图地名张家港 |
张家港村 |
东风大队 |
周庄乡池浜社 |
注: |
1.田厍村四大坝明代属久泳乡二十七都,叶建翁家浜、庞家甸明代属范隅下乡二十五都,旺东港村明代属久泳乡二十七都。2.1958年从周庄乡划入三合、联合、池浜三社为屯村乡。故明清时期沿革情况不详。3.1962年4月金家坝公社成立,同里金星、友谊二大队,屯村、幸二、双喜、直下港三大队划入。4.现肖甸湖村草里洲原为旺东港村、庄浜上原为严舍村,1958年划入横港村。 | |
表1-3 同里划入吴江经济开发区乡村沿革情况
现 状 |
近 况 |
解放初期 |
民国时期(第二区) |
清代时期 |
明代 时期 |
村名 |
耕地 |
地 名 |
1983年初 建立村委会 |
1967年 |
1957年 合作社 |
1956年 城厢区 |
1950年 同里区 |
37年 (1948) |
35年 (1946) |
23年 (1934) |
18年 (1929) |
仪塔 |
2313 |
新开泾、长浜、姚家浜、仪塔 |
仪塔村 |
永红大队 |
联群二社 |
镇南乡 |
镇北乡 |
同里镇 |
莲浦乡 |
莲浦乡 |
莲浦乡 |
二十八都十四、十八图地名十八图, |
范隅下乡26都 |
厍浜 |
2692 |
宋家浜、厍浜、金狮浜、十七图、江湾里、朱家埭、南村 |
厍浜村 |
人民大队 |
联群一社 |
章溇乡 |
八都九图地名舍浜 |
同兴 |
3799 |
牛头湾、姚家湾、西珠圩、钱家浜、沈家浜、大燕浜、小燕浜、前潦浜、后潦浜、蒋家浜、大脚浜、姚家埭、秋吊浜、桥港里、坟堂里、王爷浜 |
燕浜村 |
红旗大队 |
红旗社 |
镇南乡 |
新民乡 |
新农乡 |
北原乡 |
二十八都十六图地名同里镇南 |
潦浜村 |
红心大队 |
二十七都十图地名秋钓浜 |
栅桥 |
4400 |
龙家港、白古浜、欠桥里、白米浜、石桥头、吊和浜、刘和浜、妯娌浜、樊家湾、安港里、东桥港、钱家桥、长条港、横港上、孙家浜、小桥头 |
栅桥村 |
红升大队 |
五一社 |
纤桥乡 |
二十七都十八图地名连湖浜,九图地名白米浜 |
范隅下乡25都 |
小桥村 |
红光大队 |
方尖乡 |
二十七都十六图地名方尖 |
方尖港 |
5066 |
南巷港、施家漾、小港里、杨树头、蟠龙桥、外东港、里东港、北巷港、旺家港、三家村、小叶港、葫芦兜、狭港里、照浜 |
照浜村 |
万红大队 |
星南乡 |
叶泽乡 |
石泓乡 |
纤桥乡 |
二十七都十六图地名小桥头 |
叶新村 |
韶山大队 |
叶新社 |
光明乡 |
盘龙桥乡 |
二十七都十五图地名大濠 |
叶明 |
3876 |
王家浜、大光村、潘河港、油车港、小水港、南彩字、北彩字、施家浜、何屯港、何家门前、钱家厍、米船港 |
叶明村 |
献忠大队 |
叶明社 |
七浦乡 |
二十六都二十图地名方尖 |
彩字村 |
永新大队 |
二十七都十六图 |
叶泽 |
3130 |
旺家浜、荡滩上、庞家舍、陈塘浜、史家厍、东浜、叉袋浜、王家湾、小浜里、浩里、梅家浜、江家甸 |
叶泽村 |
向东大队 |
叶群社 |
陈塘浜乡 |
二十七都前副扇八图,地名方尖,二十六都前正扇六图 |
表1-4 同里镇区行政区域历史(更迭)情况
现 状 |
历 史 情 况 |
社区 |
圩 名 |
街委 |
2001年后 |
1985年后 |
1985年前 |
解放初期 |
民国时期(第二区) |
清代时期 |
明代时期 |
名称 |
"文化大革命" 期间曾用名 |
二十三年 (1934年) |
十八年 (1929年) |
鱼行 |
漆字 洪字 |
鱼行 |
向阳 |
同 里 镇 街 道 办 事 处 |
同 里 镇 街 道 办 事 处 |
同 里 镇 居 民 委 员 会 |
同 里 区 同 里 镇 |
西津镇 |
南阳镇 |
28都9图 |
范隅 下乡 26都 |
|
南荒 西柳 |
上元 |
红心 |
流虹镇 |
西津镇 |
28都16图 |
28都10图 |
|
秜字 字 东柳 西 |
富观 |
建新 |
北辰镇 |
28都11图 |
28都9图 |
27都19图 |
东溪 |
果字 南秘 东 |
东溪 |
东风 |
东溪镇 |
东溪镇 |
28都15图 |
|
东 成字 |
新填 |
四新 |
26都24图 |
|
秵 |
竹行 |
人民 |
南阳镇 |
27都19图 |
东新 |
西初 冲字 |
三元 |
红旗 |
8都14图 |
|
冲字 |
南新 |
|
同里乡 田浪村 |
同里区 镇南乡 |
东厍乡 |
26都24图 |
|
欢字 |
东新 |
|
富渔 |
南荒 |
同里渔业 |
捕捞 |
同里镇 渔业村 |
同里乡 渔业村 |
西津镇 |
西津镇 |
28都16图 |
屯村 |
柳字 |
屯溪 |
|
屯村镇 |
屯村乡 |
同里区 屯村乡 |
屯浦乡 |
屯浦乡 |
29都25图 |
久泳 乡27 都 |
|
缸字 |
东关 |
|
16都2图 |
屯渔 |
东廉 |
屯村渔业 |
捕捞 |
29都26图 | |
第二章 自然环境
同里地处太湖之滨,京杭大运河之畔,水陆交通便捷,地理环境优越,素有“苏淞要津”之称。镇内湖河如网,为典型的“水乡泽国”。
同里镇为太湖水网平原,属太湖流域淀泖水系,地势平坦,河道稠密,湖荡星罗棋布,河、港、浜密如蛛网,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40.1%。水产资源丰富。四季气候温和湿润,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水稻分布全境,宜于农作物的生长,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
第一节 地貌地质
一、地貌
同里镇属太湖水网平原区中的湖荡平原。镇区由西北向东南微微倾斜。高程在4.01米到5.12米之间(吴淞基点),高差为1.11米。境内湖荡密布,水面宽广。湖荡大多呈长圆形,一般水深2~3米,湖岸平齐,岸线圆滑,湖底平坦硬实,风浪、水流对湖岸形态及其涨坍有明显的作用。境内土壤属潴育型水稻土亚类,以黄泥土中的黄松土为主,土质粘性重,呈中性到微碱性,酸性的较少。属湖沼相沉积。
二、地质
1.地层:属侏罗系上统火山岩(J3),岩性由酸性、中性偏碱性及少量中酸性的熔岩和相应的火山碎屑岩组成,厚度在1000米以上。
2.土壤:以黄泥土中的黄松土为主,由湖积冲积的黄土状母质发育而成,质地偏粘,土壤外排水条件较好,旱季地下水位在地面以下70~80厘米,干湿交替明显,全剖面分异度小,重壤质地,70厘米内无障碍层和特殊层。土体呈棕黄色,渗渍层发育典型,棱块结构明显,结构面上有连续的灰色胶膜,切面内布满铁锰锈斑,为典型的潴育型水稻土。黄泥土养分含量较高,有机质平均为2.6%,全氮0.15%,速效磷15PPM,速效钾74PPM,阳离子代换量14~25毫克当量/100克干土,耕作层土壤容量1.1~1.25克/立方厘米,总孔隙度45~56%。含氮、磷养分较高,钾养分偏低,保肥保水能力较好。大部分土壤因土质偏粘,加上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面积种植双三熟(稻、稻、麦),淹水时间过长,其通透性及可耕性已不如前,犁底层容量和孔隙度状况则更差。黄泥土的生产性能较好,粮食产量为600~750公斤/亩。
同里镇土层构造分为表层土(耕植土),呈稍密状态,厚度14~15厘米;灰黄亚粘土,一般厚达3~6米,可塑,是中密状态,承压力8~12吨/平方米;灰绿亚粘土,可塑,承压力20~22吨/平方米。镇南部离地表约1米左右有一层厚2米左右的污泥层,软塑,承压力为8吨/平方米。同里镇灰黄亚粘土和灰绿亚粘土分布广,土层较厚。地耐力基本值高,是良好的基础持力层。
3.矿藏:可燃性矿藏泥炭,一般产于第四系全新统中。距地表极近,一般在0.5~1.0米不等。主要分布在低洼湖荡平原地区,为三角湖沼相沉积型。同里镇泥炭矿,位于镇区西南3.5千米。泥炭层分布在第四系耕作土以下,由上至下岩性为:耕作层,黄色粘土,青灰带白粘土,灰黑色粘土;泥炭层,灰黑色粘土。泥炭呈层状,厚20~40厘米,一般35厘米,局部大于40厘米。泥炭呈褐色,成分为有机质、泥质,见植物根茎,质地疏松,体轻质量较好。经分析:水分8.15%,灰分48.5%,可燃性挥发分63.95%,炭61.79%,硫0.58%,磷0.092%,钾0.75%,氢6.3%,氮3.4%,氧13.12%,发热量5655卡/克。该处泥炭质量佳,范围广,沿叶泽湖北、西南一带分布宽约500米,沿湖环形带长达数千米,除部分地段缺失外,都见有泥炭分布,计储量达百万吨。现已被当地农民作燃料开采使用。
第二节 水系水文
一、流域分布
同里镇境内有大小河道近300条,大小湖荡约20个,分布全境。因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微倾斜,尚属平坦,且水流串通,故水位涨落缓慢,流速平缓。水流一般由西北向东南流动为主。
同里属太湖水系的一部分,进入同里的客水主要是太湖来水。太湖来水分西、北两路进入同里境内,西由江南运河,主要经七港河、方尖港、大窑港、通井圩港、潘河港、王家浜进入同里境内。北由吴淞江,主要经长牵路、张塔港、乌浦港、后浜、竖头港、圣堂港进入同里境内。来水过境同里后,分东、南两路出境,东路经白蚬湖注入淀山湖,南路由南星湖经牛长泾注入太浦河。
同里境内江河相通,河湖一体,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河流走向正常年份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泄流,故干旱年可引太湖水入境。
二、水文特征
1.水位:市河平均水位2.80米,5月1日~9月30日为汛期。最高洪水位4.36米(1993年),洪水周期25年。地下水位埋深0.5~1.0米之间,含水层埋深80~120米。
2.水温:河湖水温随气温而变化,同里多年平均水温为17℃左右。
3.水质:同里境内河港湖荡众多,水体大,承受污染能力也较大。随着城乡工业的发展,水质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污染。污染区域主要集中在城镇周围,属3级,污染较轻,污染源以工业废水及生活废水为主。广大农村水质良好。
4.蒸发量:年平均蒸发量1407.6毫米,最大蒸发量1568.8毫米(1978年),最小蒸发量1256.1毫米(1960年)。
三、湖荡河流
1.主要湖荡
【九里湖】位于同里镇区北部,总面积约9平方千米,同里占5.61平方千米,其中,1971年围垦湖西部3.75平方千米,现存水面积1.86平方千米。北部约3.39平方千米属苏州吴中区车坊镇管辖。湖底高程为0.9米。水源主要来自吴淞江并向东南泄入屯浦塘及同里湖。
【同里湖】位于同里镇区东部,北通九里湖,南入南星湖,东流屯浦塘入白蚬湖,面积3.08平方千米。湖底高程1.4米。
【南星湖】别名南新湖,位于同里镇区东南,北通同里湖,面积4.27平方千米。湖底高程为0.9米。向东南泄入牛长泾。
【叶泽湖】别名笠泽湖,位于同里镇区南,面积3.8平方千米,1976年全部垦殖,作为水产品养殖基地。
【石头潭】别名勺头潭,潭跨金家坝、同里两镇之间,北通南星湖,南流南参荡。面积2.94平方千米,湖底高程1米。
【小澄湖】位于屯村社区东部,面积3.49平方千米,湖底高程1.2米。向东南泄入昆山周庄。
【黄泥兜】位于屯村社区东北部,跨车坊镇,面积2.91平方千米,湖底高程0.9米。向东南泄入澄湖。
【沐庄湖】位于屯村社区东部。西通同里湖,东流白蚬湖。面积1.93平方千米,湖底高程0.8米。
【白蚬湖】旧称白蚬江,位于屯村社区东南部。跨屯村、金家坝、莘塔、周庄四镇,是太浦河以北的重要排水和航道湖泊。面积7.6平方千米,其中,4.61平方千米在同里境内。河底高程0.5米左右,向东南泄入淀山湖。能起到蓄水和泄水的作用,为苏申航运要道。据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1974年考察,白蚬湖中有一条南北向的深槽,宽约20~30米,深达10米以上,深槽边有残留石堤,疑是古东江故道。
【季家荡】位于屯村社区东部。面积0.52平方千米,河底高程1米。向东泄入白蚬湖。
【清水漾】别名清水荡,位于同里镇区南部。面积0.41平方千米,河底高程0.6米。
【洋溢湖】别名姚阿湖,位于屯村社区北部。面积0.29平方千米,河底高程0.8米。
【钵头滩】别名钵头荡,位于同里镇区南部。面积0.15平方千米,河底高程0.5米。
【塔盘荡】位于同里镇区西部。面积0.13平方千米,河底高程1米。
【荷花荡】位于同里镇。面积0.07平方千米,河底高程1米。
【郑月荡】别名郑刘荡,位于同里镇区南部。面积0.07平方千米,河底高程0.5米。
【俞厍荡】位于同里镇区东部。面积0.04平方千米,河底高程0.1米。
【十字潭】位于同里镇。面积0.04平方千米,河底高程0.8米。
【白米荡】位于同里镇区西南部。面积0.03平方千米,河底高程0.2米。
【庞茆生荡】位于同里镇区南部。面积0.03平方千米,河底高程0.6米。
2.主要河流
【江南运河】为京杭大运河自苏州至嘉兴一段,位于同里镇区西部,是南北的主要航道。流经同里镇长度为2千米,河宽30~45米,河底高程一般为-1.0米左右。运河东尚通同里镇的支流有吴淞江、七港河、北大港、方尖港、大窑港等。同里镇西南与松陵镇以此河为界。
【吴淞江】古名松江、松陵江、笠泽江,是古代太湖下游三大干流之一。位于镇区北部,自西江南运河向东到黄浦江,全长125千米,其中,流经同里镇至圣堂港3.5千米。是同里镇与苏州吴中区郭巷的界河。河面宽约43米,河底宽约30米,河底高程-0.5米。为太湖流域通向上海市的重要航道。
【长纤路】别名长启路,吴淞江一支流。位于同里镇区北部。向南流入大窑港,全长4.3千米,河宽15~20米,河底高程0.8米。为同里到苏州的通道。
【同里港】原名中元港,别名上元港。位于同里镇区东南,自北大窑港向南泄入南星湖,是通往芦墟、北厍等地的交通河道。全长5.2千米(其中流经镇区1千米),河宽12~25米,河底高程0.5米。
【大燕港】别名大叶港。位于同里镇区南。自北同里港向南流入清水漾。全长5.3千米(其中流经镇区200米),河宽10~20米,河底高程0.6米。
【乌浦港】位于同里镇区北部,吴淞江一支流。向南流入吴村浜泄入长纤路。全长2.8千米,河宽20~25米。
【屯浦塘】别名滕浦塘,位于屯村社区西北部。北受吴淞江分流之水,穿屯村市河与上急水港相接,入白蚬湖。全长8千米,境内7千米,河宽30~40米,河底高程-0.5米,为苏申航线一段。
【小龙港】位于屯村社区北部,自北大姚港向南流入黄泥兜。全长3.7千米,河宽20~25米,河底高程1米。与车坊的界河。
【上急水港】别名屯村新河(北段),位于屯村社区东南部。自西北毛塔湖向东南流入白蚬湖。全长4千米,河宽50米左右,河底高程-0.6米。
【大南港】屯浦塘一支流,位于屯村社区北部,向东南流入沐庄湖。全长3.5千米,河宽15~20米。
【盐船港】别名横港,位于屯村社区东南部,北起屯浦塘,向西南流入南星湖。全长0.8千米,河宽20~25米,河底高程0.5米。
【北大港】位于同里镇西南部,江南运河一支流。自西运河向东流入长白荡。全长5千米,河宽15~20米,河底高程1.1米。与松陵八坼的界河。
【七港河】位于同里镇区西南部,江南运河一支流。自西向东流入同里镇。全长2.4千米,河宽20~30米。与松陵的界河。
【大窑港】位于同里镇区西中部,江南运河一支流。穿庞山湖垦区会长牵路北来之水,经市河入同里湖。全长6.5千米,流经本镇2.5千米,河宽30~40米。河底高程-0.6米。
【方尖港】位于同里镇区西南部,江南运河一支流。自西向东流入南星湖。全长7.1千米,流经本镇4千米,河宽15~20米,河底高程0.7米。
【虹桥港】位于屯村社区北部。自西屯浦塘向东流入沐庄湖。全长1.5千米,河宽15米,河底高程1米。
【斜港】位于屯村社区北部。自西北屯浦塘向东南流入沐庄湖。全长3.2千米,河宽20米,河底高程1米。
【马家塘】位于屯村社区北部。自西屯浦塘向东流入斜港。全长1千米。
【加泾塘】位于屯村社区北部。自西屯浦塘向东流入沐庄湖。全长1.4千米。
【方港】位于屯村社区西南部。自北屯浦塘向南流入南星湖。全长1.2千米,河宽20米,河底高程1.3米。
【邹水港】位于屯村社区西南部。自北屯浦塘向南流入南星湖。全长0.6千米。
【义房港】位于同里镇区东北部。自北九里湖向南流入同里湖。全长0.6千米。
【栅桥港】位于同里镇区西南部。自西北长胜桥港向东南流入大燕港。全长2.4千米。
【长胜桥港】位于同里镇区西南部。自西栅桥港向东流入大燕港。全长1.4千米。
【叶明港】位于同里镇区西南部。自北方尖港向南流入北大港。全长2.6千米。
【庞茆生港】位于同里镇区南部。自西清水漾向东流入石头潭。全长1千米。
【南北阳港】位于同里镇区南部。自西清水漾向东流入石头潭。全长0.8千米。
【孙家厍港】位于同里镇区南部。自北清水漾向南流入北大港。全长2.2千米。
【斜尖港】位于屯村社区北部。自北洋溢湖向南流入大姚港。全长2.3千米。
【横港】位于屯村社区东部。自北澄湖向南流入季家荡。全长1.8千米。
【石浦港】位于屯村社区东南部。自西季家荡向东流入白蚬湖。全长0.8千米。
【俞厍港】位于同里镇区东部。自北同里湖向南流入南星湖。全长1.3千米,河宽30~40米,河底高程0.8米。
【黑桥港】位于屯村社区北部。自北黄泥兜向南流入虹桥港。全长2.4千米,河宽20米,河底高程1.4米。
【东港】位于屯村社区东部。自北沐庄湖向南流入上急水港。全长0.8千米,河宽25~30米,河底高程1米。
3.镇区河流(见表1-5)
序号 |
河流方位及名称 |
地 段 |
长×宽=面积 |
1 |
前港 上元港 |
北港大桥→三元桥 |
1000×30=30000 |
|
中元港 |
三元桥→中元港桥 |
960×25=24000 |
2 |
后港 肖家港 |
前陆港桥→小东溪桥 |
380×30=11400 |
|
后港 |
东溪桥→北港大桥 |
1150×4=16100 |
3 |
东市河(小川港) |
农贸市场→东溪桥 |
620×14=8680 |
4 |
中市河(东埭港) |
南园茶楼东→升平桥 |
160×10=1600 |
|
|
升平桥→东新桥 |
200×12=2400 |
5 |
西市河(陆家港) |
会川桥→蒋家桥 |
180×14=2520 |
|
(谢家港) |
蒋家桥→得春桥 |
360×14=5040 |
|
(得春港) |
得春桥→饮马桥 |
150×10=1500 |
6 |
南图浜 |
原田浪九队 |
330×15=4950 |
7 |
北图浜 |
小川桥→东川桥 |
600×6=3600 |
|
(二部分组成) |
连接南北图浜部分 |
270×6=1620 |
8 |
丁字河 |
乌金桥→升平桥 |
250×6=1500 |
|
(二条河组成) |
泰安桥→吉利桥 |
120×6=720 |
9 |
西珠圩港 |
前港→后港 |
360×8=2880 |
10 |
铜匠浜 |
蒋家桥→西珠圩港 |
300×8=2400 |
11 |
牛头湾 |
油厂→海渔桥 |
410×10=4100 |
12 |
大燕港 |
南园茶楼→迎燕桥 |
200×16=320 |
13 |
东:前陆港 |
位东庄圩 |
400×15=6000 |
14 |
中:章家浜 |
穿过石棉厂 |
300×8=2400 |
15 |
西:大庙港 |
大庙桥→花圃 |
220×6=1320 |
|
合 计 |
河流长度为:8920m 面积:119350㎡ |
第三节 气候气象
同里镇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5.7℃,年平均降水量1019.5毫米,平均初霜期在11月中旬,终霜期在3月下旬。常年主导东南风。
一、四季特征
按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候温(五天为一候)平均21℃以上为夏,低于10℃为冬,候温介于10℃~20℃之间为春、秋。
1.春季:3~5月:气温变化较大,且多阴雨天气。早春常遇有寒潮侵袭,民间谚语有“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平均气温14℃。降水量在250~300毫米之间,占全年降水量的25~30%。4月气温回升较快,5月气温年际间变化最小,85%的年份与常年平均值比上下不超过1.0℃。
2.夏季:6~8月:梅雨季节,潮湿闷热,个别年份出现“空梅”和“倒黄梅”,民间有“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之说。平均梅雨量约160毫米,出梅以后受到副热带高压控制,多晴热天气,平均气温27℃,受沿海地区影响台风活动频繁,暴雨成灾。降水量400~45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40~45%。
3.秋季:9~11月:9月份处于夏秋之交,时有高温天气出现,俗称“秋老虎”。入秋后天气凉爽,平均气温18℃。雨量减少,降水量200毫米左右,占全年降水量的18~20%左右,11月份出现初霜。
4.冬季:12~2月:盛行偏北大风,气候干燥,温度偏低,63%的年份将出现冰冻,1月至2月上旬是全年最冷时期,平均气温4℃,时有雨雪天气和冰冻现象出现,降水量100毫米左右,占全年降水量的10%左右。
二、气象要素
1.气温:同里年平均气温15.7℃,一年中1月份最低,平均气温3℃,极端最低气温-10.6℃(1977年1月31日)。7月份最高,平均气温28.1℃,极端最高气温39.8℃(1952年8月25日)。
2.风:同里季风更替明显,冬季受蒙古冷高压控制,盛行偏北大风;春季是冬夏季风转换季节,盛行东南风;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和印度热低压的共同作用,盛行东南风;秋季是夏季风与冬季风交替季节,由于冬季风来得迅速,且稳定维持,因此盛行风向接近冬季。
风速有较明显的日变化,当气压稳定时,随温度的升降而增减。风速最小多见于最低气温出现的早晨,从6~8时开始增大,10~16时为风速最强时段,16时以后风速逐渐减小,18~20时风速变化趋于稳定。年平均风速3.3米/秒,最大风速20米/秒(1959年1月16日),风向频率为11%。
3.日照:日照百分率为48%。年平均日照2179小时,年最长日照2389小时(1971年),年最短日照1953小时(1970年)。一年中8月份受副热带高压脊控制,多晴热天气,日照充足,以后逐渐减少;2月份日照率最低,以后逐渐递增。
4.霜:同里镇常年在11月15日可见初霜,个别年份较早的为10月份,最迟的到12月份。常年4月上旬为终霜期,个别年份较早的为3月5日,最迟的到4月中旬。全年平均有霜日51天。平均有霜期天数为139天,有霜日51天,无霜期226天。
5.雾:同里镇年平均有24.9天雾日,各月都有雾出现,秋冬季多于春夏季。雾主要有两种:一为辐射雾,由辐射冷却而形成,多见于秋、冬季;一为平流雾,由东部海面上的暖湿空气流至大陆时因冷却而形成,一般多见于春、夏季。年最多雾日65天(1980年),最少雾日5天(1972年)。
6.湿度: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温度的日变化正好相反,即一天中温度出现最低时,往往是相对湿度最大时,反之亦然。同里镇年平均相对湿度81%,最大相对湿度100%,最小相对湿度13%。
7.气压:年平均气压1015.7百帕。气压的年变化规律与气温的年变化正好相反,最热的7月份气压最低,最冷的1月份气压最高。同里镇极端最高气压1043.8百帕(1970年1月),极端最低气压986.9百帕(1977年7月)。
8.云量:同里季风气候明显,云量的变化也十分明显。云量的季节分布,春季最多,冬季最少。月分布均以6月份为最多,12月份最少。
以总云量小于20%定为晴天,大于80%定为阴天,同里镇晴天日数冬季最多,阴天日数春季最多。以月份论,6月份晴天日数最少,12月份晴天日数最多。
9.降水:年平均降水量1019.5毫米。一年中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6月是梅雨季节,降水量最多,9月份受台风影响降水量居次,1月和12月降水量最少。一日最大降水量333.5毫米(1962年9月6日)。
平均初雪日为12月24日,终雪日为3月8日。常年平均降雪日数为6.7天。年平均积雪日数为5天,积雪深度最大的为22厘米,出现在1984年1月19日。
10.雷暴:同里镇全年平均有28天雷暴日,主要集中在4~9月份,尤以6~8月为最多。常年雷暴初日为3月30日,个别年份在2月初就闻初雷,最迟到5月中旬才有初雷。常年雷暴终日为9月22日,个别年份在8月初无雷声,最迟到12月上旬还有雷鸣。
三、灾害天气
1.干旱:年降水量小于850毫米称为旱年,凡夏季连续25天以上降水量小于15毫米为夏旱。同里出现严重旱年的有: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及1968年和1978年;夏旱严重的有: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民国23年(1934年)、1953年、1967年4个年份。
2.雨涝:据历年水灾情况分析,当日降水量大于100毫米,或月降水量大于250毫米,或相邻两月总降水量大于450毫米时,将成为涝灾。同里镇出现3次春涝,分别为明正德五年(1510年)、嘉靖四十年(1561年)和1954年,均由连阴雨引起。夏涝从元大德十年(1306年)到1993年出现15次,其中,受梅雨影响5次,热带风暴(台风)影响3次。
形成同里涝灾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历时较短,强度较大的暴雨;二是降水强度不大,但阴雨时间较长;三是阴雨时间长,且降水量大。雨涝大都发生在6~9月。
3.梅雨:每年6~7月份江南梅子成熟季节,常有一段阴雨天气,称为“梅雨”。同里镇平均入梅期为6月15日,最早年份6月初入梅,最迟到6月下旬。平均出梅期是7月9日,最早为6月中旬出梅,最迟到8月初。梅雨期平均长为23天,最长的54天,最短的仅4天。梅雨量各年多寡不一,平均为204毫米。
梅雨季节由于多连阴雨或大雨、暴雨,容易引起内涝和水灾。
4.台风:以10分钟平均风速≥11M/S(6级)为影响同里的台风(热带风暴)标准。每年的7~9月间,是受台风影响时期,其中,1949年、1962年和1977年3次造成重大灾害。
5.龙卷风:无一定分布规律,出现次数不多,范围小,但危害严重。1969年、1981年、1983年、1987年和2003年灾害比较严重,均出现在夏季。
6.寒潮:受北方强冷空气影响,按任意24小时降温10℃或48小时降温12℃以上,且最低温度5℃以下,并且伴有5~7级偏北大风的天气称寒潮。影响同里的低温天气每年平均有3次。历史上造成严重影响的在清乾隆五年(1740年),大寒,湖区封冻。1977年全年出现3次寒潮,1月31日最低温度零下10.6℃,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低值。
第四节 自然灾害
自同里建镇以来,人们在收获文明的同时,也品味到了各种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其中,以气象灾害为主,生态灾害次之。自然现象造成的灾害,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特别是对农作物危害较大。
一、气象灾害
1.水灾
元大德十年(1306年)五月大水,七月大风,太湖水溢堤,沉没田地、房屋无数。
明正德五年(1510年)春夏大水。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春夏大水,农田遭淹。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屯村大水,柳字圩田风帆往来无碍。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同里、屯村两地五月大水,粮价暴涨。
清嘉庆四年(1799年)大水,水高平地数尺。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六、七月,淫雨不断,低区半成泽国,米价腾贵。
宣统三年(1911年)七月,大雨不止,河水陡涨,乡民闹荒。
民国10年(1921年)全县遭特大水灾,淹没700多圩。同里部分低洼田受灾。秋,减免田赋达4.8成。
民国20年(1931年)入夏以来,阴雨连绵,引发洪涝灾害,部分低田减产。是年,免田赋4成。
民国38年(1949年)7月24日、25日台风暴雨袭击吴江,同里农田受淹,政府组织生产救灾。
1954年4~8月共降雨974.6毫米,是近百年来吴江最大洪水,且持续期长,水位达到4米以上,多数公田受淹,损失惨重。
1962年9月4~6日受14号台风影响,降雨达到410.8毫米,农田积水受淹。
1973年夏,梅雨期长达40天,雨量达303.8毫米。其中6月18~21日连续5天下雨,降水量达143.47毫米。
1977年8月22日受7号台风影响,自凌晨2时起至当天中午止,11小时内,同里降雨243毫米,农田积水0.33米以上,湖荡、田淹没,农作物失收。
1983年入梅后连遭暴雨袭击,全镇部分地区受淹。
1991年6月连续阴雨,水位超警戒水位,7月上旬出现二度梅,降水量137.6毫米,是1954年以来所未见之洪水。
1993年为有气象记载以来降水最多年份,达1701毫米,超常年平均数的58%。8月2日下午至上半夜持续大暴雨,8月17~21日,连续3次暴雨,同里最高水位达4.36米,超过1954年,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又连续阴雨,造成稻谷霉烂和秋种烂耕。
2.旱灾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大旱,部分河湖干涸。
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同里、屯村两地六月大旱,蝗灾。七、八月旱如故,湖底水不盈尺。大蝗,干地高尺许,飞则天为之黑。乡人无食,糟糠涌贵,甚者掘堇根野草以活命,为百年来所未见之灾。
民国23年(1934年)7月上旬起,亢旱不雨,竟达40余天,同里市河浅涸,禾苗缺水、枯萎,高田早、中稻受损严重。
1953年7月中旬以来,雨量减少,天气干旱,水位下降,河道干涸,高田严重减产。
1967年7月22日~10月13日的84天中,同里地区仅降水40毫米。其中7月30日~9月21日的53天中滴水未下。
1968年为年降水量最少年份,仅为779.5毫米。
1978年5~9月持续干旱少雨,同里地区雨量仅300毫米左右,比1953年还少;8月大旱,水位比1953年还低。
3.雪冻
清乾隆五年(1740年)冬,大寒,湖区封冻。
1964年2月18~19日大雪,积雪厚度为16厘米。
1977年全年降雪8次,1月30日积雪20厘米,2月9日积雪17厘米,出现3次寒潮,1月31日最低温度零下10.6℃,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低值。
1984年1月19日大雪,积雪深度22厘米。
4.风灾
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18日晚,西来大风伴随雷电暴雨袭击同里,前后约半个时辰,至二更风停、雨止、雷歇。全镇墙倒屋塌,折树不计其数,压死3人,伤数人。汤家桥、会川桥、泰来桥的木栏杆折断,被狂风刮跑。
1969年8月2日晚8时多,遭龙卷风袭击,风力达7~8级,加上倾盆大雨和霹雳闪电,历时15~40分钟。全县北部12个公社受害更严重,碗口粗的树木被连根拔起,水泥电杆被吹断,农桥被摧毁,人畜、房屋、作物均遭到危害。
1981年7月31日凌晨2时半,同里叶泽、叶新、彩字、叶明等村12个生产队受龙卷风袭击,经济损失4.8万余元。
1983年7月6日12时30分,屯村遭龙卷风袭击,倒电杆2根,风车1部,10多亩稻倒伏。
1987年8月10日傍晚5时起,镇区受龙卷风和大暴雨袭击,暴雨持续3小时,广场积水尺余,有53个单位受灾。倒塌房屋44间,损坏58间,倒塌围墙23处531米,吹倒树木1340棵,工厂停工3天,直接经济损失15.385万元。
2003年7月21日傍晚6时起,叶建村遭受龙卷风袭击。近50户村民房屋被毁,4根高压电杆被折断,2棵直径34厘米粗的榆树被连根拔起,直接经济损失近20万元。
二、生态灾害
1.虫害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秋,螟害严重,水稻减产七八成。
民国7年(1918年)秋,同里四乡农田发现螟虫,自治办事处出资买稻根焚除。
1968年秋,同里水稻病虫多发,稻飞虱危害成灾。
1975年9月下旬~10月上旬,吴江地区褐飞虱大发生,同里公社晚稻受害严重。
2.瘟疫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五月十四日,同里时疫流行,全镇28人亡故,染者上吐下泻,手足牵掣不温,遂不治而死,里中翊灵道院建坛扎醮禳解。
民国14年(1925年)8、9月间,流行霍乱,日死数人。
民国21年(1932年)6月上旬,同里发现流行性痧子症,蔓延迅速,3、4岁小孩传染颇广,即使种过牛痘者亦有传染。一经传染,少有生望。
三、地震灾害
明弘治十四年十月辛酉(1501年11月27日)北纬31°12′、东经120°42′,同里北发生4.5级地震。灾情不详。
明天启元年十月(1621年11月)县境内平望发生5级地震,同里震感强烈。
乾隆五十七年五月癸卯(1792年6月24日)县境内松陵西北发生4级地震,同里震感强烈。
第五节 动物植物
同里地处亚热带湿润区,温暖湿润的气候、交错纵横的河港、星罗棋布的湖荡,都为境内动植物的生存、繁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丰富的物产资源,绝大部分得到开发利用,为同里的经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动物
1.脊椎动物
【鱼类】太湖短吻银(银鱼)、鳗鲡(鳗鱼)、鲤鱼、鲫鱼、青鱼、草鱼、鳊鱼、红鳍鱼龙混杂(料红)、鳙鱼、鲢鱼、泥鳅、鲶鱼、鳝鱼、鳜鱼、乌鳢(黑鱼)、鲈鱼、白鱼、肮阿鱼、桂鱼、沙鳢(塘里鱼)、鳑鮍鱼等。
【两栖类】黑斑蛙、金钱蛙、虎纹蛙、蟾蜍等。
【爬行类】龟、鳖、赤链蛇、乌梢蛇、黄颔蛇、水蛇、蜥蜴、壁虎等。
【禽类】鸡、鸭、鹅、鸽、鹌鹑、鱼鹰(鸬鹚)等。
【鸟类】雁(野鹅)、燕子、凫(野鸭)、雉(野鸡)、麻雀、大杜鹃(布谷鸟)、鸲鹆(八哥)、乌鸦、画眉、白头翁、翠鸟(拖鱼鸟)、黄鹂(黄莺)、啄木鸟、鹰、喜鹊、寒鸦、杜鹃等。
【哺乳类】家畜有猪、羊(山羊、绵羊)、兔(肉兔、长毛兔)、牛(水牛、黄牛)、狗、猫等。野生有猪、獾、野兔、香灵猫(野猫)、黄狼、水獭、刺猬、狐狸、褐家鼠、蝙蝠等。
2.节肢动物
【昆虫类】家蚕、野蚕、蜜蜂、黄蜂、蚱蜢、蝗虫、螳螂、蝇、蚊、牛虻、蟋蟀、蝉、纺织娘、萤火虫、蝴蝶、蜻蜓、金龟子、蟑螂、蚁、蚜虫、稻飞虱、稻叶蝉、稻苞虫、稻螟虫、臭虫等。
【甲壳类】有虾、蟹2类7种,即青虾、糠虾、白虾、白米虾、中华绒螯蟹、凹背尖额蟹、锯齿溪蟹等。
【蛛形类和多足类】壁钱蛛、圆网蛛、蜈蚣等。
3.软体动物
【腹足类】螺蛳、田螺、蜗牛等。
【斧足类】蚌、蚬等。
4.环节动物
以蚯蚓、水蛭、蚂蟥等为常见。
二、植物
1.草本植物
【粮食作物类】稻(粳稻、籼稻、糯稻)、麦(大麦、小麦、元麦)、玉米、高粱、甘薯等。
【菜类】青菜、白菜、菠菜、甘蓝、结球甘蓝(卷心菜、包菜)、蕹菜、荠菜、雪里蕻、芥菜、芜菁甘蓝(大头菜)、苋菜、莴苣、白萝卜、红萝卜、胡萝卜、茄、蕃茄、辣椒、马铃薯、韭菜、大葱、姜、金针菜(黄花菜)等。
【豆类】蚕豆、豌豆、大豆、绿豆、赤豆、扁豆、刀豆、四季豆、豇豆。
【瓜类】黄瓜、丝瓜、南瓜、冬瓜、甜瓜、西瓜、匏瓜(葫芦)、瓠瓜(地蒲)。
【水生作物】芋艿、慈姑、荸荠、菰(茭白)、芡(鸡头)、莲、菱、睡莲、水葫芦、满江红(绿萍)、水花生(水苋菜、水酱板)、芦苇、浮萍(青萍)、莼菜等。
【油料作物】油菜、向日葵、芝麻、蓖麻。
【纤维作物】大麻(火麻)、苎麻、黄麻。
【花草】水仙、吊兰、美人蕉、鸡冠花、蝴蝶花、芍药、牵牛花、千日红、凤仙花、菊花、大丽花(天竺牡丹)、建兰、一串红、万年青、文竹、含羞草、玉簪花、芭蕉、红花草、金鱼草等。
【药材】延胡索、益母草、紫苏、穿心莲(一见喜)、三七草、半夏(哑子草)、鸭跖草、鱼腥草、律草(拉拉藤)、牛膝、青葙(野鸡冠花)、马齿苋(旱酱板)、繁缕、虎耳草、蛇莓、鸡眼草、紫花地丁、牵牛、马鞭草、夏枯草、车前、野菊(野菊花)、马兰(马兰头)、苍耳、大蓟、蒲公英、半枝莲(并头草)、夏至草(灯笼棵)、紫金牛、艾叶、大青叶、薄荷、金丝荷叶草、金钱草、栝楼、老鹳草等。
2.木本植物
种植为主,用材树、经济树、药材观赏树兼有。
【乔木】松类、杉类、柏类、柳类、杨类、椿类以及银杏、棕榈、构树、樟、楝、乌柏、槐、榆、榉、梧桐等。
【果树】柑桔、枇杷、苹果、桃、梨、李、杏、梅、柿、枣。
【观赏树】白兰花、玉兰(白玉兰)、广玉兰、杜仲、海棠、山茶、芙蓉、樱花等。
【灌木】桑、冬青、石楠、香橼、枸橘、无花果、黄杨、桂花、女贞、石榴、山茶、珊瑚树(法国冬青)、南天竹、木槿、枸杞、六月雪、栀子花、月季花、杜鹃花、牡丹、茉莉、迎春、忍冬、夹竹桃、葡萄、杞柳、紫穗槐、腊梅、含笑、蔷薇、金银花、玫瑰、绣球花、珠兰。
【竹类】刚竹(榉竹、胖竹)、淡竹、箬竹、紫竹、方竹等。
3.菌类植物
主要有黑木耳、白木耳(银耳)、蘑菇、平菇、凤尾菇、香菇、金针菇、草菇。除黑木耳偶有野生外,其余都为人工栽培。
三、特产
【大米】同里附近碧野千里,良田万顷,盛产稻米,自古就有“粮仓”美誉,是吴江乃至江南的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历史上曾出产陈家稻、早白稻、鸭嘴黄、百日糯等稻种,并形成发达的米市,为吴江之冠。时与无锡北塘、江都仙女庙、上海南市并称为“江苏四大米市”。经加工后的白米,称之为“苏同白”,远销上海、宁波、天津。“同里牌”大米现已成为品牌,荣获“全国放心米”荣誉称号。
【同里青】同里出产的青蚕豆,称为“同里青”,是时令佳肴。
【芡实】产自同里西北荡田的芡实,俗称“鸡头”,为同里特产之一。宋代诗人杨万里曾作诗赞云:“江妃有诀煮珍珠,菰饭牛酥软不如。手劈鸡腮金玉色,盘倾骊颔琲千余。”宋苏子容也称其为“真佳果”。
【蔺草】同里屯村北种植蔺草,历史上有“苏”草加工的渊源。此地蔺草具有粗细均匀、质地坚韧、色泽光亮等特点,织出的草席凉爽平滑,深受用户喜爱,现蔺草制品远销日本等东南亚地区。
【油菜籽】油菜苋其籽“打油最香,名香菜油”。“同里牌”食用油现已成为品牌,荣获“全国放心油”荣誉称号。
【莼菜】燕浜莼菜“甘滑肥美,比产太湖中者尤为风味”。
【菜苋】菜苋(菜心)在土菜即将抽苔时采摘,碧绿生青,煸炒则嫩滑肥糯,用盐腌之则为“黄腌菜”。
【青鱼】鱼体呈青黑色,肉质肥嫩,用以燻制即为“爆鱼”,美味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