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5年07月01日 星期二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江记忆 >> 历史琐记 >> 盛泽医药报

盛泽医药报

2025/6/17 3:13:36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3217

    中医药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不仅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容易被群众接受,而且中医中药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独具简、便、廉、验的特点和优势,因而在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方面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民初,北洋政府编制学制,独取西法,偏废中医,遂引发了中医抗争风潮,形成了一时中医奋起的局面。此时,以“日出万绸,衣被天下”而著称的吴江盛泽镇,医学发达,除本地中医外,又有浙医大量迁至,形成了吴医、浙医并存的局面,增强了盛泽医界力量。继盛泽区中医协会成立后,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盛泽医界又于1932年8月1日创刊《盛泽医药报》。该刊主旨为:“爰集医界同志,共梓医药之报。以阐发国粹为主旨,以自强强种为精神。既可切磋而琢磨,又足共献乎社会”。该报文白兼用,通俗易懂,因而深受吴江及周边地区医患者的欢迎。

    笔者一路探寻《盛泽医药报》,日前得热心人士的指点,登门拜访了已81岁高龄的原盛泽医院副院长、知名中医师杨恺明先生(系盛泽名医杨勤之哲嗣,子承父业),受到了他的热情接待。在杨先生家中,有幸见到微见发黄的二期《盛泽医药报》,即1932年(民国21)8月1日(创刊号)和1932年(民国21)10月15日(系第三期)。由吴江县中医师公会主办的。

    从《盛泽医药报》原件看,该报创办于1932年(民国21)8月1日,为月刊,16开大小。中华邮政特准挂号认为新闻纸类,铅印,刊头“盛泽医药报”由汝华(?)(生平不详,待考)题写。通讯地设在寿山药房,其事务所设在盛泽北仲家巷己巳社内。报刊由朱春庐、简伯龙、顾培生、杨舒荣担任编辑,叶寿山负责广告,李岐耕任会计,郭问农任书记,杨勤之、王雪鸥、周子蓉负责交际。

    盛泽内科名医顾培生为该刊撰写了篇幅较长的创刊词,曰:“人不能常无病,病必有以治。治必问于医,医必赖乎药。故医药之与生命,实有密切之关系也。生死人而肉白骨,起沉疴而益神智。弱可令壮。郁可使宽,非医药之力与。昔范文正公曰: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益深知治国之与治病,厥功实足以并驾而齐驱也。但治国而不循其政,则国必益乱;治国而不按其法,则病必反甚。且医理深邃,非慧心者不足以通神运微……洎乎近叶,西医东浙,冀鹊巢之鸠占,将喧宾而夺主。我素著勋绩之国医,与敷千百万之国医,蒙此打击,几沦淘汰。彼身为贵人,往往不知提倡,反加摧残,诋国医为陈书,誉西医为维新,言之心痛,思之发指。虽然,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国必先而后乱起,环顾今之医者,不特故步自封,且多门户之见,同人等怵古学之日沦于亡,悯斯民之莫托其命……”。

    盛泽名医盛干钦则撰写《近作二律》贺之曰:“报刊发起响医林,具见群贤补世心。文字不输功燮理,丹砂能已病呻吟。三吴人物空怀古,一纸菁华快覩今。绿树阴阴蝉噪暑,神游常在橘泉深。露盥蔷薇有所思,红梨才盛际于斯,情聊吴越人温雅,世少膏肓笔转移,著富万言见心得,典求三味吝余窥,预谋补过逃医日,晓籁开窗读擊辞”。

    该刊内容广泛,分医论、医案、医药常识、随笔、科普类诗歌小品及医药广告等栏目。尤其注重中医临证的研讨。其主要撰稿者有顾培生、杨舒荣、简伯龙、李岐耕、王立凡、郭问农、朱春庐、叶寿山、盛干钦、周子蓉等。该报贴近百姓生活,集学术性、时令性、趣味性于一身。如他们鉴于当时霍乱等烈性传染病的不断发生、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现实情况,报刊及时登载盛泽名医徐寿山所作《虎疫谈屑》等论文。宣传卫生防疫知识,普及卫生常识,为控制疫病流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盛泽医学报》总共出版了多少期,至今尚无资料可考,但从杨先生珍藏的二期医报中,我们可探讨到该刊的编纂思想及其医理研究价值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力主改良中医,反对外医侵夺,挽救中医药学的颓势。

    2.以中医典籍为据,发扬与阐述中医学术。

    3.宣扬医术与医德并重,以正医界之歪风。

    4.普及社会医药常识,造福百姓,以促进保健事业的发展。

    5.是有识之士研究吴江中医近代史的重要文献之一。

 

    参考文献:吴江市《盛泽镇志》。

    (作者单位,吴江市黎里社区柳亚子纪念馆)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