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百年南社 >> 南社研究 >> 吴江南社社员作图寄意说

吴江南社社员作图寄意说

2009/3/3 9:45:01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12247

    提要:清末与民国年间,南社社员为寄托种种思想情绪,有作图寄意之举。此类作图寄意,不会少于百件,据调查,说得上名称的有58件,笔者亲眼见到的(包括照片)约十来件。作图寄意融文章、诗歌、词曲、绘画、书法、篆刻多种艺术于一体,具有深广的社会内容,丰富的艺术含量。近年来,在吴地,出现过一些零星的册页,虽然一麟半爪,但价值依然非常。本文探讨之余,更想抛砖引玉,挖掘得更多的遗存。
    关键词:吴江南社社员 作图寄意 社会内容 艺术价值
    南社社员个个善于撰写文章、创作诗词,大多数社员都是善书者,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擅长丹青。在这文人成堆的圈子内,诗词唱和、书信互答之外,又酝酿出了一股作图寄意的风气。大抵是先描绘一幅图画,请朋辈题写图名、撰序写跋、作诗填词谱曲,然后汇集装订,多数成为册页,也有裱成手卷的,少数画幅虽是中堂,征集的题咏也是小件,仍然可以汇编成册。那图画少数由自己画,多数请人按照创意而描画。一本册页之中,有一幅图,一幅题名,一个序言或跋语的,也有多幅图画多幅题名多幅序跋的。图画的主人,总是希望社友同好题咏多多益善,因此,一图作成,诗词题咏少则几家,多的可达好几百家。柳亚子是作图寄意的热衷者,请人作有十多种图。其中《分湖旧隐图》自1913年起至1920年止,7年之中,图画21幅,或水墨淋漓,或浓笔淡彩;题耑38幅,真篆隶草琳琅满目;诗词234首,豪放婉约,各显神通,总数293件,编订成厚厚的的册页,至今完好保存在苏州博物馆。
    这作图寄意,寄寓着南社成员丰富的情思,有的积极奔放,豪情满怀;有的独善其身,清高孤傲,有对国家形势的深沉忧思,有对亲戚朋友的深切怀念,总之每一件都充溢着读书人在那特定时代的思想与情趣。
    吴江历来被称为南社的“大房”,一则,三个发起人有两人在吴江,二则,南社、新南社成员最多,有120余员。虽然并不能说这些南社社员人人都有过作图寄意之举,不过根据社会调查,吴江南社成员为寄意而作的图画不下一百件。可惜由于历史风云的激荡,多数已经湮灭不存。现在,据不完全统计,真正能够看到画幅及题诗的不足10件,通过查找资料,能够叫得出名称的有58件。对于这些图画,时过境迁,现在一般人已经难以捉摸,因此本文对所作之图略作介绍,再联系南社成员的生平思想,从作图寄意的社会内容,南社部分成员在吴江的活动,社友之间的交谊,社员个人的情趣及其喜怒哀乐等方面,作一简单剖析。
    首先,吴江南社社员的作图寄意,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
    反映社会内容最深广的主要有如下几图:清朝末年的《燕筑图》,民国早期的《如此湖山图》,民国早期的《渡江击楫图》,国共分裂时期的《秣陵悲秋图》,抗日战争时期的《东都谒庙图》,这五幅图简直就是半个世纪的历史记录,内容十分丰富。《东都谒庙图》直到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还有人撰写续篇。
    芦墟许康侯(1891~1956)绘《燕筑图》,作于民国十二年,当时他血气方刚,运用高渐离以筑砸击秦王的典故,用以自励。此典简述如下:战国时期,燕太子丹派荆轲行刺秦王,在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行刺秦王失败身死,高隐姓埋名,凭借击筑的高超技艺进得秦宫,有人认出他就是高渐离,秦王赦免了他,命人将他双眼薰瞎,要他为自己击筑。高暗中将铅填塞在筑内,又到击筑时,猛地用筑狠砸秦王,可惜没有击中,最后杀身成仁。青年许康侯,激昂慷慨,血气方刚,他与当时的南社社友一样,把暗杀看作革命的一种重要手段。文弱如柳亚子,尚且在20岁时,进入上海理化速成班学习制造炸弹,就为搞暗杀。身强力壮的许康侯,深谙医道,他想恃仗自身一技之长,进入权贵府第,有朝一日,干出一件震动朝野的大事,那就死而无憾了。
    同是芦墟镇的吴抗云、赵君达二人,他俩的《如此湖山图》作于1918年。当时吴、赵新婚燕尔,如胶似漆,可是辛亥革命以来,世乱如麻,眼看国事无可为,身居分湖侧畔的这一对新人,望着滔滔翻滚的湖水,大有残山剩水,地老天荒的感慨。请人作了《如此湖山图》,以示闺中虽乐,不忘国家大局。对此,柳亚子为他们作了《<如此湖山图>记》,肯定他俩的忧国情怀。
    黎里蔡寅(1874~1934)的《渡江击楫图》,运用了祖逖之典。祖逖,东晋名将,他率领跟随他南下的流人队伍百余家,毅然从京口渡江北上。船到中流,眼望滚滚东去的江水,感慨万千,热血涌动,他敲着船楫朗声发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晋书·祖逖传》)意思是若不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就如这滔滔东去的江水,决不返回!蔡寅在1924年底,追随孙中山北上商谈是事,当时冶民兴奋异常,准备有所作为。可是天不假年,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蔡寅无奈只得南返,船达浦口,想到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他对着大江发誓:终身不复北辙,誓不与北洋军阀合作!一轴《渡江击楫图》,不仅留下了蔡寅那时那地的思想印记,更留下了当时中国军阀专权混乱的印记。
    柳亚子(1887~1958)的《秣陵悲秋图》,专为悼念张应春烈士而作。由于柳亚子的赏识与推荐,张应春先是参加了国民党,接下来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一二”政变时为国民党右派杀害。因此柳亚子大有“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伤痛。为了无尽的纪念,1928年开始,柳亚子请南社旧友陈树人、诸贞壮各绘了一幅《秣陵悲秋图》,请南社书法大家于右任写了“秣陵悲秋图”五字作题首,柳自己作了《秣陵悲秋图叙》,广征题咏,计有柳亚子自己、陈树人、诸贞壮、沈长公、林庚白等17人,诗84首,词19阕,曲4首。南社沈长公的儿子沈哂之,不仅题了诗而且画了一幅画,取名《悲秋》,内绘芙蓉和桂花,还有一只杜鹃不停悲鸣。芙蓉,“十月芙蓉应小春”,暗指“应春”;桂花,张应春牺牲时化名“金桂花”,从画面到题名处处点明题旨,哀悼张应春。柳亚子把这些题咏汇成一巨册,寄托了对张应春绵绵的哀思。秣陵是南京古称,张应春牺牲在南京;悲秋,柳亚子曾为张应春取字“秋石”,秋含肃杀之气,与鉴湖秋侠同调,此图道尽了柳亚子以及南社旧友对张应春为革命捐躯的无比悲愤与无尽怀念。柳亚子推荐张应春,是在国共合作时期,可是仅仅几年,国民党右派就实行清党政策。《秣陵悲秋图》及其题咏,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东都谒庙图》,柳亚子请尹瘦石作于1944年,是对抗日战争胜利的预言,最终完成于1945年10月。东都,台湾的别称。柳亚子想象自己与夫人郑佩宜带领陈馨丽、林北丽2位义妹,廖梦醒、杨瑾瑛、谢冰莹3位义女,同去拜谒郑成功的延平郡王庙。这是一个长卷,总长710厘米,芯高32厘米,当时正在重庆国立戏剧学院任教的叶圣陶先生题写了篆书“东都谒庙图”五字为首。柳亚子自己撰写了《南明延平王三世庙谥议》、《东都谒庙图记》及《二十一叠九字韵》诗,以瘦金体行书写就。长卷融绘画、书法和史学论述于一体,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可是众所周知,抗日战争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柳亚子想去台湾拜谒郑成功,直到逝世都没能成为现实。2005年8月16日,唯一健在的图中人林北丽女士,为《东都谒庙图》撰写了续篇《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回忆<东都谒庙图>》,由柳亚子的孙子柳光辽先生以行书写定,现在同《东都谒庙图》一起保藏于柳亚子纪念馆。林女士在《纪念》文中表示,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了却柳亚子谒庙的夙愿。可是,一年以后,年过九旬的林北丽女士带着遗憾辞别人世。
    以上是作图寄意最重要的社会内容,其次,作图寄意,留下了部分社员在吴江及苏州一带组织活动的雪泥鸿爪,这是南社地方性活动的社会内容。
    吴江的南社成员,以黎里社友为中心,组织过酒社。黎里的黄娄生(?~1963)有《金镜寻梦图》和《闹红秋禊图》二图,就是纪念酒社之作。袁世凯专权,图谋复辟登上洪宪宝座。甲寅中秋,柳亚子在家乡黎里组建酒社,喝酒吟诗,长歌当哭。酒社自1914年到1923年,每秋必会,其中1921年因故停聚,存在了9年,实际聚会了8年,出席者主要是吴江的南社成员,还有昆山、吴县、嘉善等地,总共37人。酒社集会的地点主要在黎里镇西头的金镜湖。(郑逸梅的《南社丛谈》,把金镜湖误成金沙湖,因此《金镜寻梦图》误作《金沙寻梦图》。)酒社雅集,黄娄生是每集必到,后来黄赴北京任教,请周人菊手绘了《金镜寻梦图》以作纪念。1919年中秋前夕,黄专程从京师赶赴家乡,与全体酒朋诗友诗酒留连整整三昼夜。黄汇集当年酒社13位同仁50余首诗词,带回北京,因酒社所雇画舫名“闹红舸”,将诗集取名为《闹红集》。1946年黄请徐北汀、陈夷简各绘一幅《闹红秋禊图》,广征在京诸友墨宝,计有柳亚子、莘凌子所作的记各一篇,章行严、李根源、冒鹤亭、宋紫佩、寿石工、田名瑜等72人的题咏161首,装成巨册。此图此集,收藏大家张伯驹的《春游琐记》记载比较详细,后据郑逸梅老先生说图与集珍藏于北京张丛碧手中。
    黎里还有销夏社,也是由部分南社社友发起组织的。黎里社友周云(1891~1951),家有开鉴草堂,三开间花厅,后面有天井,前面有池塘,池塘四周有梓树、假山,有半坡亭、拳石,两边建有偏屋卷室和旱船源艇。民国四年夏天,袁世凯紧锣密鼓上演洪宪帝制,痛苦不堪的黎里南社社友在此聚会,成立销夏社,品茗作诗,大发牢骚。周云请人画了一幅《煎茶消暑图》,社友们纷纷作诗填词。上文提到的酒社,当年秋季,在销夏社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到冬季,又成立销寒社。
    陈去病有《邓尉探梅图》,是他会同南社友人一起赴光福赏梅所作。邓尉探梅,明清两代已成苏州的一道独特风景。陈去病作为南社的老大哥,多次引领远道而来的南社同仁,赴姑苏西郊香雪海赏梅,事后请人作了《邓尉探梅图》以作纪念。
    吴江南社社员的作图寄意,留下了社友的交谊,这也是社会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友间的交谊当推松陵镇社员周迦陵(1888-1943)的《还笏图》为最,还有新南社社友柳率初(1899-1980)和凌颂南(1901—?)的《兰臭图》等。
    周迦陵吴江松陵人,他结识了南社社友、云南腾冲耆宿李根源先生(1879—1965)。李根源收藏着一件象笏,是周迦陵13世祖周用原物,李印泉慷慨相赠。迦陵得到五百年前祖上象笏,欣慰异常,在吴江松陵北下塘故宅园内大兴士木,专门筹建华屋,用以收藏象笏,堂屋将成,李根源题写了“传笏堂”匾额,金松岑作了一篇“作堂记”,传笏堂后有一庭院,周迦陵扩建后精心修葺,命名为“笏园”,又请名家绘制了《还笏图》巨幅中堂。传笏堂落成典礼非常盛大,陈列了一百五六十件象笏,还有周氏先世的冠带、印章和宝剑,既是家珍又是国宝。柳亚子观赏之后,赋赠五律《题周迦陵还笏图》一首,咏叹李根源先生的美意,也赞美周迦陵的善举。柳亚子之后,芦墟南社社员沈昌眉作有《周迦陵招饮传笏堂,出示先德遗制百五六十种,琳琅满目,蔚然大观。赋此纪盛》,其他社友也纷纷作诗填词予以赞叹,成为吴江轰动一时的盛事。
    还是周迦陵,民国13年,他寓居吴江多年的常熟朋友沈步约将赴秣陵,二人依依惜别,沈绘了一幅《垂虹话别图》相赠,纪念二人的深情厚谊,也有不少社友的题咏。
    《兰臭图》共二册,柳率初和凌诵南各藏一册。柳率初是柳亚子的堂弟,凌颂南是柳亚子妹婿凌诵益的族弟。《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后人就把“金兰”作为结拜兄弟的代称,柳、凌二人取“兰臭”二字,仍然是心意相投缔结金兰的意思。柳、凌二人鉴于当时社会风气败坏,友朋反目,数见不鲜,两人约定结义,为地方作出表率。《兰臭图》首作于1916年秋,柳亚子作了一篇《记》,向南社同仁征集丹青与墨宝,到1921年为止,共有71人的手迹。绘图的先有沈塘,后有彭瑗,题咏的南社社员有胡石予、陈去病、高天梅等43名。此图现存柳亚子纪念馆。
    吴江南社社员的作图寄意,也留下了社友之间的趣话。比如叶楚伧(1887—1946)的《汾堤吊梦图》,就留下了南社文坛一则他与苏曼殊的趣话。叶楚伧是吴江北厍叶家埭叶氏后裔,叶家埭明清时期一门七代进士,叶天寥与他的妻子儿女个个富有才情,有《午梦堂集》留存后世。民国初年,叶楚伧为重新编订《午梦堂遗集》,泛舟汾湖,多次寻访天寥女儿叶小鸾的墓址,访得墓地后,请于右任书写墓碑“叶小鸾之墓”。为寻访叶小鸾墓,楚伧是心心系念,每每形之于梦境。为纪念这一雅举,叶楚伧请苏曼殊绘作《汾题吊梦图》。此图之作为南社画坛增添了一段逸闻。曼殊为人颇为自矜,他的丹青不肯随便予人,再加懒散拖沓,久久不肯动笔。楚伧深知曼殊嗜饮,于是专门在楼上安排美酒佳肴,一旁放置画具宣纸,引曼殊入席后,楚伧突然出门将门锁定,隔门高叫:“不偿画债,恕不启锁!”别无他法的苏曼殊,先自斟自酌,酒酣耳热之后,挥毫描画了那幅《汾堤吊梦图》。此图后来有石印本流传,1995年周庄迷楼作为旅游景点开放,曾将《汾堤吊梦图》复制展览。
    下面说说作图人的种种情趣,这看似纯属个人之私,不过,人是社会的人,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因此依然属于社会内容范畴。
    有为长辈祝寿的,芦墟许半龙(1899-1939)的《寿萱图》就是。许半龙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将半龙兄弟三人抚养成人,经过许多的磨难,兄弟都成材自立。古人以椿喻父,以萱喻母。许半龙与兄长许康侯请人画了《寿萱图》,恭祝母亲60大寿,征集到数十家的墨宝后汇编成册,连同《寿萱图》一起制版付印,取名《寿萱图题咏集》。
    有追思亲人的,如陈去病(1874—1933)的《懿范图》。懿范,古代专称妇女的美德,陈去病用以颂扬母亲。去病是遗腹子,母亲推干就湿,辛苦培育去病。7岁开始,母亲选取《史记》、《汉书》中忠孝节义、明达体用及近代经世济民的文章且诵且教。到15岁,让儿子从学于著名学者长洲诸杏庐。儿子性情急躁,母亲为他取名“佩忍”,关照儿子,以后但凡遇到重大事件,就想想佩忍之名,三思而后行。陈去病能够成为辛亥革命的风云人物,母亲功不可没,母亲谢世后,去病特作此图以为纪念。
    与此类似的还有沈昌眉(1872-1948)和沈昌直(1882-1949)兄弟的《寒灯课子图》。二沈的父亲去世时,昌眉13岁,昌直仅3岁。母亲周儒人含辛茹苦,抚育两孤,孤灯之下督促读书。11年后,昌眉考中秀才,又4年,兄弟先后长成,可惜慈母见背。二沈无法忘怀慈母抚孤守节的殷殷深情,请画师绘《寒灯课子图》二幅,兄弟分执一图,各自撰文记述,并征寻海内朋辈题咏,寄托哀思。
    有纪念夫妻感情弥笃的,如莘塔凌昭懿(1894-1951)的《紫云楼写韵图》。民国六年,凌昭懿娶得同里严婉纹女史,夫唱妇随,其乐融融。昭懿学问极渊博,思维极敏锐,可美中不足的是书法欠佳。而严婉纹女史的书法,娟秀清丽,颇为可观,因此,夫君莘子每有所作,辄由夫人謄录,流传于朋辈之手。可是作《紫云楼写韵图》不到二年时光,严婉纹难产去世,昭懿悲痛万分,请人作了《秋衫渍泪图》,寄托无尽哀思。
    有憧憬企盼的,上面谈到柳亚子《东都谒庙图》此类堪称典型,柳亚子还有《辽东夜猎图》、和《樱都跃马图》也是这一类。《辽东夜猎图》,慈溪季宁复所绘,画面:月大风高,一美人雾鬓风鬟,跟随一位虬者前后叠骑一匹骏马,在夜色中打猎。柳亚子《自题辽东夜猎图》云:“降书一夕出樱都,雄师尤骑陈辽右。”又“何当并辔走辽东,白山黑水诗魂吼。”(《磨剑室诗词集》1329页)《樱都跃马图》,尹瘦石绘,柳亚子夫妇双双骑于并辔而立的两匹高头大马,春风满面,一片烂熳的樱花丛后,隐约可见矗立的幸德秋水纪念碑,象征战后日本革命的胜利。诗人《自题樱都跃马图》有云“当年军阀希雄霸,此日齐民破梏囚。”又云“狂游好与山妻约,早割倭宫署羿楼。”(《磨剑室诗词集》1335页)日本侵略,中国人民受尽磨难,付出了无数的财富、鲜血和生命,不过最终的胜利终将归于中华民族。在1943年以后,柳亚子先生多次预言胜利的到来,《辽东夜猎图》和《樱都跃马图》,以色彩和形象描绘了柳亚子先生对中国必胜的激情憧憬。
    柳亚子站得高看得远,他的个人情趣往往与国家命运、百姓生活密切相关,上述诸图就是明证。透过吴江多数南社社员的作图寄意,可以感受到他们富有个性的独特情趣。
    震泽徐子为(1906-1958)的《只可楼图》,既有情趣又有个性。徐子为本名炳庐,号恒庐。早年请塾师王鹤清启蒙,王师非常赏识他,年纪最小,学问长进最快,所作诗文格调高古,气势不凡。王师非常看好炳庐,为此撰写了条幅“只个小子可为也”相赠。不用“这”而用“只”,一字之差,信息特多,更满含王师殷殷之情。炳庐为不忘老师的期望,改字“子为”,后来以此名世。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徐子为又从王师条幅中拈出“只可”两字,命名他家致德堂的第五进堂楼,只可楼内,子为安置藏书,读书写作,又请友人描绘了一幅《只可楼图》,一则永志师恩,另一则激励自身。
    黎里的顾悼秋(1886-1929)有《僵梅庵图》,社友王大觉所绘。柳亚子有《<僵梅庵图>叙》记述了作图的缘由:“六年仲春,余有斜塘之游,同行者东江王大觉、莘溪凌莘子、禊湖顾悼秋、黄病蝶、陈厔厂,舟中戏为联句,试目诸人,有云:‘凌三不胜衣,骨格如梅僵’。凌子意弗欲,谓僵非美名也。顾子莞尔笑曰:人弃我取,吾其为陶朱公乎?遽自署僵梅庵主。促王子为之图,复索余文叙焉。”悼秋对梅花的偏爱与理解,似乎颇为与众不同,他在自家院子里,培植了一株古梅,虬枝蟠屈犹如僵蚕,书斋僵梅庵就由此得名。一次,他读家乡徐铸生先辈咏兰诗,其中有句“却笑梅花清绝世,骚经从未一评量”,悼秋很不以为然,赋咏梅一绝以反其意,其中有句“毕竟风流高格调,不随众卉入离骚。”(转录自《朱剑芒纪念文集》44页)由顾悼秋的僵梅,联想到龚自珍的病梅,顾与龚的心绪当有相通之处。
    其次,透过吴江南社社员留下的作图寄意,可以洞察他们的思想,同时,这又是研究南社社员生平的基础资料。
    吴江的南社社员,在推翻满清王朝的斗争中,同仇敌忾,激昂慷慨,配合同盟会在意识形态的领域里掀起反清浪潮,尤其是柳亚子、陈去病、蔡寅等人,堪称辛亥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民国建立,袁世凯倒行逆施、二次革命爆发、张勋抬出溥仪妄图复辟,在这些斗争中,吴江的南社社员,义愤填膺,以文字作刀枪,作出抗争,自始至终,没有一个投敌变节、助纣为虐的。仔细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南社社员,他们关心国计民生,矢志勉励自身,奋发向上将以有为。柳亚子是这一类中的佼佼者,还有蔡寅、陈去病、叶楚伧、许康侯、陶绍煌等,虽然为数不多,不过是南社中的中坚力量,引领着吴江南社社员前进的方向。
    柳亚子姑丈蔡寅的《四铁斋读律图》堪称典型。早年,蔡寅怀着救国救民之心,赴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法政。辛亥革命后,蔡寅被陈英士委任为沪军都督府军法司长。鉴于当时官场的风气,蔡寅立志公正行事,将自己的书斋取名为“四铁斋”,这四铁是:铁肩、铁面、铁骨和铁笔,他的结义兄长金松岑解释道:“惟铁肩能担责任,惟铁面能杜阿谀,惟铁骨能矫脂韦,惟铁笔能公是非!”(金公岑《为蔡冶民题四铁斋读律图序》)为了自励,蔡寅请人描绘了一幅他自己在四铁斋攻读刑律的图画,以示时刻铭记“四铁”,作为终生行事的准则。
    黎里的陶绍煌请人作有《运甓图》。陶绍煌与弟弟在芦墟镇开有陶懋隆酱园,近悦远来,生意兴隆。酱园里多的是瓶瓶罐罐,缸缸甏甏,绍煌到得店里,总喜欢帮助搬缸翻甏,长年累月练得一手好臂力,这在当时读书人的圈子里,实在难得。陶亦园请人绘了一幅《运甓图》。芦墟沈长公和沈次公十分欣赏,长公应邀作有一首《题陶亦园<运甓图>》,其中有句:“贼敦逆峻鼓鼙兴,国势殆危如累卵。江山半壁孰撑持,佼佼铮铮一陶侃。民贫国弱今何时,东方病夫天下嗤。四百兆人畴健者,筋力委缩精神疲。千年奴婢遗传性,仗尔陶家力矫之。齐家治国皆是道,尚何见诮迂拘为?”(《吴江沈氏长次二公剩稿》69页)此诗作于1923年重阳之后,当时,曹锟贿选成功,国内局势每况愈下,南社社员大多痛心疾首。《运甓图》运用了《晋书·陶侃传》之典:“侃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其励志勤力皆此类也。”因此后人常用“运甓”比喻刻苦自励,将以有为。当然,陶亦园所运的甓,与历史上的陶侃不同,那是陶懋隆酱园里的缸甏。从沈长公的诗句,约略可见陶亦园的人品与志向。
    第二类南社社员,专注于学问,努力撰写各种文章。南社是个文人团体,因此这一类人数较多。除下文介绍的范烟桥、王大觉之外,朱剑芒、费公直、沈昌眉、沈昌直、凌景坚等等都是,孙中山先生逝世后,陈去病的精力专注于学问,因此后期的陈去病可归入这一类。
    陈去病的《征献论词图》,算得上得意之笔。陈一生致力搜罗地方文献,穷年累月,手自抄缮,每每到荒江老屋,冷摊破肆,搜求文史珍秘、碑碣金石,征文考献,可谓不遗余力。平常不善辞令,更不会虚言客套,而当二三文友在一起,论说诗词文章,议论戏曲歌赋,则汩汩滔滔,话题不断。
范烟桥(1894-1967)有《鸱夷酿诗图》,1919年由同邑沈雪庐绘图,图上有题句:“鸱夷,酒器也。扬雄《酒箴》云:‘鸱夷滑稽,腹大如壶,终日盛酒,人复借沽’,今则以之酝酿诗肠,绘为图以应烟桥仁兄雅属即正。庚午岁杪,雪庐弟沈塘。”得到数十家题咏,可惜在抗日战争中散失。1933年,范烟桥刊出他《茶烟歇》一书时,曾把这幅图刊印在扉页上。范烟桥是个写作快手,每天五、六千字随手挥洒,诗词、小说、弹词、随笔,还有从不间断的日记。早在学生时代,老师金松岑就对他作有“扬帆千里,速不求工”的评语,确当之论。绘作此图烟桥在于自励,但也不乏自豪。
王大觉(1897—1927)的《风雨闭门图》,是他苦读笔耕的写照。
    第三类南社社员,不与统治者合作,保持文人独立人格。
    芦墟董书城(1867-?)的《庐山继隐图》,作于1918年。民国建立后,时局动荡,董书城祖籍江西九江,世代行医,看看国事无可为,他不愿跻身仕途,不求闻达,决意继承祖上衣钵,悬壶济世,特作《庐山继隐图》以示心迹。
    周迦陵的《笏园小隐图》作于1939年。面对国家的内忧外患,日本的侵略,迦陵忧愤交加,一集《笏园诗钞》,烙上了周氏的思想印痕。南社中人,不乏“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处世思想。周身患多种疾病,糖尿病、肺结核,他决意在自家笏园养病,且听他的《自题笏园小隐图》诗“西蜀杜陵叟,东都高达夫。年华各五十,诗卷满江湖。一笑无余子,孤吟孰起余。挑灯寒影入,突兀仰崝庐。”年已半百的周迦陵,来日无多,隐于笏园,作《笏园小隐图》以明志。
    本文介绍了吴江籍南社社员的作图寄意30余件,由于时代的隔阂,仅仅面对图画的名称,实在难以理解它的内在,所以本文对所作之图赘说了几句。作图寄意不仅显示南社社员个人的思想情感,更重要的是隐含着深广的社会内容,是存史资政、教育后人的好材料。而且,作图寄意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多彩多姿,有绘画、书法、印章,有文章、诗歌、词曲,是艺术的综合。目前,在吴地,存有不少散佚的册页,期待引起众人的关注,以发掘此类民间珍藏。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