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31 0:11:51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5564

平望古镇西北7公里,有一个名叫溪港的古村落。这是一个普通的古老小村,却有着不平凡的历史。溪港古村中流淌着一条小溪,名韭溪。韭溪在莺湖西北方向大约二十里,河水通过莺湖向东流入运河,北面与太湖连通。
一条韭溪,将溪港一分为二,两岸民居,依河而建。小溪贴着民居,驮着小桥,舔着水田,逶迤向前。蜿蜒的溪水全长近百米。相传吴越争战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曾命令范蠡在东太湖岸密选卧兵藏金之地,伺机待起。范蠡进入太湖考察,屯驻在平望韭溪一带,操练人马,伺机灭吴。
公元前490年,军中粮食匮乏,士兵们各自想办法,按着当地百姓的方法,在河边溪间的滩地上挖掘”生韭菜。这菜又香又糯,还能防病强身,他们就用韭菜炒着吃。有天中午,大家正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却传来出兵进吴的命令。将军一声令下院立即进兵。水军将士们立刻将韭菜倒入溪中,扬帆出发了。
不料,韭叶入水即活,小溪中到处翻滚着韭菜叶浪,清澈见底的小溪,愈发绿如碧玉。越国水军如离弦之箭越过太湖水面,进入越溪,分兵进击。越王勾践亲自领军攻到阖闾城下曰越兵渡过太湖,从石湖上岸进攻灵岩山,进军神速。此时吴王夫差正在馆娃宫寻欢作乐,猝不及防,自刎身亡。
后人为纪念越伐吴屯兵于此,弃韭于溪的事迹,就将这里定名为韭溪。清光绪叶平望续志曳有这样的记载院”韭溪,越伐吴,方会食,谍知吴杀子胥,即进兵,弃韭于溪,故名。”韭溪与水华港合称为溪港。溪港这小村,就这么列入了史册,并且在历史的长河里流淌了近千年。
如今的溪港还拥有先人们遗留下来的”东林桥”尧”东林祠”尧”大庆桥”尧”走马堂楼”等文物遗产。
一南一北两座古石桥,依然横跨在韭溪上。南面的叫东林桥,拱形单孔,花岗石砌成。初建于元代,后来被水冲毁,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当地人钱严出资修建,清顺治尧嘉庆年间两次重修。桥南侧的对联,清晰可辨院”浩渺波光涵笠泽,参差帆影接莺湖”。
东林桥东堍有座古庙——东林祠。此祠俗名刘猛将军庙或刘王庙,祀元朝刘猛将军。该庙现存建筑建于清同治年间。刘猛又名刘承忠,江南地区农作是命根子,而有蝗虫危害农作物,给老百姓带来了灾难,刘承忠就带领百姓驱逐蝗虫尧消除灾难。因此得到了百姓的爱戴,死后,江南各地都建庙祭祀。吴江一带都有祭刘王的风俗。
北面的古桥叫大庆桥,亦俗称溪桥尧韭溪桥。以前”韭溪八景”之一的”溪桥晚眺”,描绘的就是此地的风景。站立桥头,吟咏”寻诗夜梦桥边坐,七十二峰来索诗”,眺望烟波太湖,心旷神怡。
初秋时分,足印古村落。村内,篱落参差,几经凋零的夹竹桃,渲染着夏季的过去。村民热情好客,定会领你去看李家宅院尧秦家大院和周家大院,这些都是散落乡间的深宅大院,庭院深深,至今保存完好。
村里现存的最大规模古代民居是周家厅。周家曾是溪港方圆十里内的第一富户,此宅因规模宏大曾被当地人称为”走马堂楼”。据介绍,周家厅曾有砖雕门楼,楼顶有三层,雕花清晰,木头格子翻窗,正厅东西各有两个偏厅,分上下两层,向南也有一座更为精致的雕花门楼。李家宅楼在村南,是民国时期的建筑,四大开间门面,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玻璃大窗显示了当年的豪华。主人李恩常,人称李八爷,曾任吴江县参议,在县里也有名声。
溪港村落虽小,但历史上有着三座牌坊,记录着这小村的荣耀院为吴璠立的荣贵坊,为吴鋆立的进士坊,为吴蓥立的登科坊。吴璠,在明朝景泰七年(1456)乡试中得了第一,中了举人后进了太学,也就是当时的高等学府,之后授中书舍人,后来在工部掌管六个营造厂,参与了陕西的救灾,办事公正。吴鋆在成化二十三年(1487)中进士,是吴璠的侄子,当过吏部员外郎和武库司郎中,居官清廉勤政。吴蓥是吴鋆的弟弟,成化二十二年(1486)中举人后隐于乡里,没有去做官。三人为溪港,特别是为溪港的吴氏家族光宗耀祖。他们因为参加科举而留名史册,可以看出当时”唯有读书高”的印迹了。
据史料记载,南明的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朱天麟及明朝遗民传奇人物潘耒,都曾在溪港居住过。溪港的秦氏中也确实出了不少读书人,形成了溪港的特色文化。时过境迁,如今在溪港—打听吴氏却很少有人知晓,人们讲起大姓,就知道是李家和秦家。一进村,就有人能指出李家和秦家的房屋所在,现代吴江名中医秦东园,就一直被百姓牵挂着。
一条韭溪,蜿蜒流淌。它,记录着溪港的灿烂,记忆着溪港人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