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8/17 3:32:45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3947
方山,因像一个巨大的印章又被称为天印山。它是传说中南京第一个被人工改造过的山,秦始皇凿山通淮泄王气,晋宋时人就认为是在这儿。传说往往是历史的影子,方山至少在东吴——六朝的第一个朝代,就被纳入“誓把山河重安排”的宏大工程之中。
一、概述
南京被定为一国之都,作为中枢,它需要一个能够顺畅联结王朝各个部分的交通体系。南人以舟为车,水路交通自然是首选。南京向北,有天堑长江,同时也是黄金水道,再向北有邗沟和巢湖两条水路,一东一西沟通江淮;南京向南,则是水路交通的薄弱环节,金陵地势高于三吴的太湖流域,没有河流通航。通过占天斗地的人工改造,将南京与太湖水系的河道串连成线,成为弥补天然缺陷的唯一选择。吴人把工程起名为“破岗渎”,这个是真正的凿山断垄。方山是破岗渎的终点,山南筑有方山埭。埭就是横截河道的土坝。破岗渎中间高,两头低,要通过沿途上下十四埭,太湖船才能层层抬升至句容,再下航方山,经秦淮河入城,最后走运渎入吴宫。
过埭时,用牛牵绳引船,要缴牛埭税,有点像现在的高速公路收费站,在方山设有津主一人负责管理。所以古人相送,关系近、感情好的也就送到方山,由于方山距
城有四十里,大多还要住一晚才依依惜别。迎来送往,客货中转,方山便热闹起来。晋元帝时,南京老百姓因为大官张廷尉私建大门侵占民宅,到处打官司无人敢
理,后来听说另一个高大的官贺司空出城,便跑到方山拦住他告状,张廷尉吓坏了,赶紧拆掉大门,还亲自去方山请罪。晋成帝逝世,名士阮裕自会稽晋京,千里赴 丧,不见京中名流,事毕了就打道回府,众人齐追至方山,不及而返。这两件事都记在《世说新语》里,所以方山津是东南方向出入京城的必经之地,与著名的石头 津南北相对。王彪之、谢灵运也都有方山送别诗为证:
与诸兄弟方山别诗 晋·王彪之
脂车总驰轮,泛舟理飞棹。
丝染墨悲欢,路歧杨感悼。
邻里相送至方山 宋·谢灵运
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
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
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
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
积疴谢生虑,寡欲罕所阙。
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
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
谢灵运此去就任永嘉太守,其永嘉山水诗是中国诗风的一大转折。“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两句已见山水寄情之端。过往的人多了,方山之奇便为人所注意,六朝人又爱山水泉林之幽隐。元嘉末,尚书令何尚之退休后即僦居方山,还写了《退居赋》以明其志。何尚之是“赞扬佛 教”的著名居士。此后,孝武帝时,又有高僧释法瑗庐于方山,注《胜鬘》及《微密持经》。这是方山与佛教搭上关系的最早明证。方山这么好,于是皇帝也来凑热闹,齐武帝就梦想着要在这儿起离宫,大诗人王融、沈约都有《侍游方山应诏》诗,估计和此事有关: 王融
巡躅望登年,怅饮临秋县。
日羽镜霜浔,云旗落风甸。
四瀛良在目,八寓婉如见。
小臣窃自嘉,预奉栢梁讌。
沈约
清汉夜昭晳,扶桑晓陆离。
发歌摐阳下,建羽朝夕池。
摐金浮水若,耸跸诏山祗。
一沾九霄露,藜藿终自知。
后来的朱洪武,晚年也动过方山的心思,“命户部于正阳门外距板桥五里度地,自牛首山接方山,西傍河涯为上林苑,户部为图以进,寻以妨民业止之。”不过方山还是最适合赋写乡愁,所以我更喜欢何逊的《下方山》:“寒鸟树间响,落星川际浮。繁霜白晓岸,苦雾黑晨流。鳞鳞逆去水,弥弥急还舟。望乡行复立,瞻途近更修。谁能百里地,萦绕千端愁。”
方山的繁荣与南京的地位休戚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隋文帝统一南北后,对南京做了两件坏事。一件是六朝台城平荡为农田,这倒还好,没人住的皇宫终究要
废圯,老百姓还可以多两块砌房的砖瓦。还有一件才是真正的“辣手摧花”,废弃破岗渎,南京从此像被人挑了筋,切断了与三吴腹心之地的紧密联系,武功尽废。
后来南唐建国,因为太湖一带基本为吴越控制,东南水路依旧不通。南宋初年,金兀术就为这个吃了大亏,他领着载满财货的船队从江南返回时,只能绕道镇江,结 果困在到处都是芦苇、港汊的黄天荡,差点被韩世忠包了饺子。到了朱元璋,破岗渎已经没法恢复,只好在溧水另开胭脂河,才解决与苏南的交通难题。
六朝以后,方山的重要性虽然降低,但它依然是通往南方的必经之地。由于地扼交通要道,方山多次卷入战火。汉末,孙策定江东,在南京的秣陵城打了第一场硬 仗,不仅挂了彩,城也没攻下。他的主要对手南京土著军阀笮融不仅善战,还是南京第一个佛教徒。当时,秣陵县城在方山以西的秣陵关,民间传说笮融被孙策追到
方山,落马身亡,留下笮融倒马涧的地名。其实孙策强攻不利,只好绕过秣陵,直取笮融的老板刘繇的老巢曲阿。笮融后来是与老板刘繇闹翻,内讧而死。方山之名
真正出现在战史中,是在刘宋时,杀了老子宋文帝的刘劭为了抵抗弟弟刘骏(后来的孝武帝)的进攻,曾下令决破方山埭,阻止东军进入建康。梁末,北齐军也曾绕 道方山,从南面进击建康。方山还有一处岳王台遗址,岳飞从建康南撤广德打游击时确实路过方山。
方山留下最多的军事遗址还当属抗日战争初期的国军地下工事。当时,保卫南京的外廓阵地在江宁镇、牛首山、方山、淳化镇、汤山、龙潭一线,形成东南向的弧 线,由永久性钢筋混凝土工事、铁丝网、防战车战壕等组成。方山地区尤为坚固,地下工事出入口在山腰的尽头,居高临下,背靠绝壁,易守难攻。在1937年 12月的南京保卫战期间,俞济时七十四军负责牛首山、方山、淳化一线。以秦淮河为界,方山、淳化守军为王耀武五十一师,牛首山守军为冯圣法五十八师。驻方 山的是五十一师三O二团,团长程智。五十一师防区,特别是淳化为日军重点攻击区域。据参战日军评价,淳化一带工事极为坚固,但配备兵力极少,但日军“伤亡 不断,最后连前进都很困难了”。当时淳化守军仅为三O一团,对抗的却是吉住良辅第九师团的三个联队及机械化部队,以步兵、炮兵、坦克、工兵、飞机协同的立 体作战。三O一团血战三日,团长纪鸿儒以下伤亡一千四百余人,没有后退一步,后因邻近的汤水(今汤山)失守,被迫奉令撤退。方山在淳化之西,当面之敌为日
军一一四师团的奥旅团(一二八旅团),奥少将先进至方山东北,后又转回秦淮河西岸的师团主力方面,绕来绕去始终没敢直接攻坚。程智后来在收复南京城西南赛
公桥(今赛虹桥)的战斗中阵亡。五十一师在南京保卫战中共计伤亡七千八百余人,四个团长一死三伤,其中三O五团团长张灵甫是在支援淳化的战斗中负重伤,三 O六团团长邱维达是在中华门以西的城墙上负伤。(这个多说两句,因为还有两天就是2007年,七十大祭了)
天下名山佛道占,方山也是一座宗教名山,千百年来为佛道两教竞相开发。尤其是道教,因为开教祖师“二葛三张”中的葛玄首创洞玄观于山南,葛洪后来又在此隐 修,故有特殊地位。唐贞观六年,还并栖岩观于方山洞玄观,扩大了它的规模。宋代杨修有《洞玄观》诗:“葛玄功行满三千,白日骖鸾上碧天。留得旧时坛宇在, 后人方信有神仙。”明时,洞玄观属朝天宫管辖。正统十二年,曾受赐《道藏》一部。民国始废,是全国历史最悠久的道观之一。另外,方山上还有南唐中主为母后
所建的宝华宫,南宋时移建于城南门外。方山大庙是方山的另一处古迹,始建于南宋,供奉的是安徽广德籍神灵张渤,属于地方性的民间信仰。张渤为汉人,有治水 之绩,被后人奉为祠山大帝,历朝加封,明初在鸡鸣寺的十庙中就有专祀他的祠山广惠庙,现在东南诸省还有千余座张渤庙。这个张渤与猪灵崇拜倒有瓜葛,因为他
曾化豕拱开渎山门,所以祭张大帝是不用猪肉的。
佛教的开发,晚于道教,除了上述南朝居士、僧侣的隐居,可考的最早寺庙当在宋代。最有名的是南宋时由钟山迁来的六朝名刹定林寺,屡毁屡建,历经坎坷,旧迹
唯存八百年的定林寺斜塔。现在只存遗址的海慧寺、东霞寺、宝积庵,在定林寺赠送的《定林寺征联选集·附录》中记为六朝古刹,但我遍检手头的佛典、方志,均 未有记载。海慧寺在山顶石龙池,朱偰《金陵古迹图考》说是“近年新建”,则属民国。石龙池倒是明代即有的方山名胜,大旱不涸,现在属于军事区。东霞寺在方
山东麓,据《金陵梵刹志》当为定林寺所辖的明代小刹。宝积庵,朱偰说是宋代所建,寺后有宋元高僧塔。解放后调查宝积庵是李秀成被俘处,但据《李秀成自述》 写的“山顶破庙”,则其被俘当是海慧寺所在。
明代的方山,虽有洞玄观、定林寺两大领头的古寺观,可以挣得些香火名气,但都是屈居中等的观刹,折腾不出大名堂。方山山顶是玄武岩构成的火山口,从四周的 河谷平原望去,山崖壁立,顶部如削,方方整整好似天外之物,故又名天印山。山上灌木杂树生得茂密,在俗人看来,是出柴火的好去处。樵夫多了,就给游人瞧出
一道景致——“天印樵歌”。从明代选的“金陵八景”到清代评的“金陵四十八景”,都不会少了它,端的是一处老牌名胜。洪武时任应天府推官的史谨大概是最早 题咏“金陵八景”者,其《天印樵歌》云:“夹路青山拥翠螺,每闻樵唱隔烟萝。暗惊鹤梦穿云杪,细答松声出涧阿。几度半酣扶杖听,有时一曲傍林过。晚来弛担 长松下,复和岩前扣角歌。”史谨还有一首《天印夕阳》:“山形如印阁晴空,翠压秦淮秀所钟。几度登临斜日里,白云红树影重重。”除了樵歌,方山的泉水也是 品茗的佳物,明人在《金陵琐事》中记了金陵二十四处可烹茶的名泉,方山以八卦泉、葛仙翁丹井独占两席。游人渐多,纯粹的纪游诗也就多了,如明人许谷的《登 方山绝顶》:“天印山高四望遥,振衣同上兴飘萧。深岩芨草秋仍茂,绝顶清池旱不消。散睇青峦围锦甸,举头苍霭接丹霄。洞中却爱栖真者,不信人间有市朝。” 方山的旅游价值此后渐渐胜过了宗教价值,现在重振方山的规划正是用了景区的大牌,寺观只是其中的景点。
著名的方山定林寺就坐落在方山之上。
南京方山定林寺距今已有1500 多年历史,属于金陵名刹、“ 48 景”之一。历史上,定林寺分为“上定林寺”、“下定林寺”两处。宋景平二年( 423 年)“慧觉”于南京钟山创建“下定林寺”,刘宋元嘉十六年( 439 年),外国高僧竺法秀(昙摩蜜多)在南京钟山紫霞湖一带建“上定林寺”。文艺评论家刘勰皈依佛门后,依止大学僧“僧佑”十余年,所著不朽巨著《文心雕龙》即完成于上定林寺。 定林寺院中有定林寺塔。
该塔始建于南宋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塔高约14.50米,为七级八面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底层和二层内部为方形,三层以上则为圆筒形。在第五层设木架以承刹杆。底层仅南面开门,中央有石雕须弥座,东、西、北三面有佛龛。其他各层均四面开门。塔身用砖砌成仿木结构的柱枋、斗拱。因年久失修,腰檐、塔顶及塔刹已毁,塔身向北倾斜7.59度,经过纠偏后保留斜度为5.3度,超过闻名于世的意大利比萨斜塔,至今仍堪称世界第一斜塔。
方山斜塔建在流沙与乱石之上,近千年不倒堪称奇迹。梁朝时禅宗始祖达摩来中国坐禅,第一道场就设于下定林寺。佛教界有“南定林,北少林”之美誉。到了明、清时期,下定林寺香火很旺,随着庙舍不断增建,规模越来越宏大。
二、方山地质公园
方山山形独特源于它是距今1000万年前新近纪中新世时期一座火山。由于这座火山的典型性、代表性、完整性,早在1948 年就因我国地质学家作过详细研究而闻名。火山喷发的玄武岩层层盛盛组成方山主体。玄武岩之下为古河流沉积砂砾岩,即地层学上有标准愈义的“洞玄观组”的创名地。砂砾岩中发现安琪马等化石。山脚下片片红砂岩则是距今约8000 万年前,晚白垩纪赤山组砂岩层。方山由上而下,由玄武岩、砂砾岩、砂岩三层楼式结构,它是大地变迁的天然档案,它向人们诉说地球科学的一段故事。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第五批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审批工作的公告》(2009年第15号公告),国家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于2009年8月7日-10日组织召开了第五批国家地质公园资格评审会审议通过了江苏江宁汤山方山国家地质公园,拟授予国家地质公园资格.
根据评审结果,江苏江宁汤山方山国家地质公园通过了国土资源部关于汤山方山捆绑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申请,位列第五批拟授予国家地质公园资格名单的第19位。
此次江宁汤山方山地质公园,是以汤山猿人洞、地质剖面、温泉、新近纪火山为主题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分汤山园区和方山园区,总面积38.4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面积18.4平方公里。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丰富,且具多样性与典型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综合价值。
该公园地处南京市近郊,地理区位、交通以及基础设施良好,在已建成省级地质公园加强保护地质遗迹的基础上积极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将建设成为旨在保护地质资源、地质科普教育、休闲旅游并带动社会与经济发展而做出贡献的国家地质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