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望族 >> 名人简介 >>  >> 周道登 >> 吴江故相

吴江故相

2019/10/18 0:03:10    作者:  何笛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6301

一个人在历史上留名或者被人记住,不一定流芳百世却有可能遗臭万年,而这二者都是一种极端,很多人只是凑巧同某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或某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有关,在提及这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时,顺便就被提到了。

周道登就是如此。

周道登的被人提及,主要是因为柳如是的缘故。

柳如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吴江人几乎无人知晓,在吴江人自己编撰的历史名人的介绍中,也找不到柳如是的名字,直到后来我才想通,可能是羞于谈及她作过妓女的身份。而在吴江之外,尤其在文史学界,对柳如是的重视和研究,远超过徐灿和叶小鸾等其他的吴江杰出女性,各种研究著述经常可见报刊及书店。

读师范时,我就读过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这部八十余万字的巨作,如果柳如是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怎么会感动先生这样的国学大师,在晚年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坚持数年,成就他晚年的学术力作。

而我真正关注柳如是,已是新旧世纪交替之际,《深圳周刊》有一期特辑,其中“千年十大女杰”一组中,即有柳如是,并有相当高的评价,这引发了我对柳如是的研读,在《吴江日报》编辑阿庆的指导下,在《吴江日报》刊发了《柳如是——穿越风尘的女子》一组连载,算是在柳如是的家乡,为她正了名。

柳如是十一二岁时,卖入周道登家为婢,当时,周道登已被罢去宰相之职,称为故相。

我在读写柳如是的过程中,发现,关于周道登,各种资料上只有吴江故相以及贪恋女色如此简单的介绍。

按理说,一个小地方能出一个宰相是相当不容易的,无论怎么说,也是这个地方的历史名人了。可是我从来没有听人谈起过周道登这个名字,即使在我转向地方文史研究之后,那些从事文史工作的专业人士,也没能向我提供更多一些的信息。就是周道登的宅院也无处寻找,只是约略知道位于城北,县城松陵镇并不大,老街就那么几条,城北老街上的老房子就那么破破烂烂的几幢,别说气势恢弘的深宅大院丞相府第,就是稍为气派一点的古建筑也难觅踪影。也有人说,流虹路上的阁老厅是周的住宅,那只是从名称而来的猜测,缺少根据。我实在想不出,为什么方志等史料里面都没有周道登及其住宅的记载。

一段时间,我已经放弃对周道登这个人的关注,近来,在读其他一些史料时,意外地发现了他的零星信息,于是把它们稍作整理,或许能让人有更全面和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周道登出身于名门望族,这一支的始祖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传到周应熙是第六世,按周氏族谱,江苏昆山的周庄原来叫贞丰里,因周应熙一家来到贞丰里,舍宅为寺,并且把家里的田产捐给寺庙作为庙产,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周应熙便将贞丰里改名为周庄。从此,周应熙的后代就定居在周庄了。

周应熙有一个亲兄弟叫周应高,周应高的第十代后人周篪与周庄首富沈万山家发生了姻亲关系。周篪是一个读书人,游学到了周庄,在当地也算得上是一位风流才子。沈万三因为自己读书不多,便喜好结交读书人,于是周篪就成了沈家的座上宾,往来十分密切。这么一来二去,沈万三的孙女就看上了年轻有为的周篪,周篪与沈氏便就这样结下了一段姻缘。因为沈家不愿女儿远嫁他乡,周篪便入赘周庄沈万三家族,成为沈万三的孙女婿。但他的子女却姓周而不姓沈,是何道理,不便妄加猜测,从后来的事实来说,或许可以看作是沈万三的明智之举。

这里有一个疑问,既然周应熙及其后代定居在周庄,那么,周应高及其后人为何不住在周庄,他们生活的地方又因何没有记载。

且不管它,沈万三一家后来遭遇诸多不测,周篪和家人却几乎没有类似的经历。为了纪念沈万三及沈氏的恩情,周篪就给孙子起名叫周思沈。周思沈的儿子就是周道登。

这样看起来,至少周思沈这一代已经居住在吴江了,到底在吴江哪里又是一个问题,常见的说法是松陵,还有说是盛泽(烂溪)的,不管是松陵还是盛泽,毕竟都是家居所在,可又有资料说,周道登被罢相之后,不五年因病而卒,赐葬在吴江黎里镇。这皇帝既罢了他的官,又赐葬似与常理不合,且不在自己的老家所在地,几种资料相互冲突,让人莫名所以。而且,这种史料冲突的情况屡屡出现,不知是何道理。

周道登年轻时“少有器识,仪观甚伟”,属于少年才俊一类,科举考试与仕途也相当顺利,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中进士,主考官李文清“盛称其才”,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万历四十年(1612年),升司业,署国子监事,历迁少詹事兼侍读学士。泰昌(1620年)初,以礼部左侍郎署部事。次年,明熹宗朱由校改元,任礼部左侍郎,充经筵讲官。当时,连遭大丧,又值熹宗大婚,典礼殷繁,周道登“拮据赞囊,皆有条理”,是个办事谨慎细致做实事的老实人。

天启二年(1622年),周道登补经筵日讲官。当初为礼部左侍郎时,朝廷大臣们就颇有所争执,他于是以病告归,回到家乡。五年秋,家居的周道登被廷推礼部尚书。当时魏忠贤执掌朝廷大权,周道登不肯附阿阉党,结果被削籍为民。

从这段材料来看,周道登此人在本质上并不坏。而他后来当上宰相,却是不能拿来宣扬的,也难怪家乡人不以为荣,事情是这样的:

天启七年(1627年)冬,明崇祯皇帝即位,因原来的阁臣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普都是魏忠贤的人,不足所倚,于是下诏请廷臣推举10位宰相候选人。崇祯皇帝仿效“古枚卜典”,将10个名单放在器皿金瓶里,用抽签的办法决定人选,“贮名金瓯,焚香肃拜,以次探之,首得钱龙锡,次李标、来宗道、杨景辰。辅臣以天下多故,请益一二人,复得周道登、刘鸿训,并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九)。《吴江县志》亦云:“上自祝天取,会推诸臣姓名,署金瓶中,卜之,得钱龙锡六人,(周)道登与焉。”一次不行再来一次,周道登第二次才抽上签,真是幸运无比。

皇帝励精图治,重视阁臣人选,大有重振朝廷之气概,自然是好事,但是采用的办法却十分原始、迷信,也算得上是明末“一绝”。崇祯皇帝抽签抽到的周道登,当时已被削籍为民,正在家乡吴江县盛泽镇,于是诏令马上赴京入朝。

这段材料说周道登的家乡是盛泽,他的晚年住在松陵,难道在罢相之后迁居松陵?

周道登临别时,家乡一帮朋友纷纷前来送行道贺,留下了不少赠别诗章。著名文学家沈璟作有《送周文岸太史还朝》,诗云:“五载居庐痛蓼莪,九重侧席望岩阿。然黎已照青油舫,载笔还催白玉珂。平淮无书须著述,盐梅有鼎待调和。东南杼柚曾留意,讲幄应传谠论多。”沈氏希望他还朝后继续留意有关“东南杼柚”(新兴的吴地手工业、市民的要求),多多发表正直的言论。

令人遗憾的是,周道登的宰相之职,做了不足一年,由于平庸无能,不但辜负朋友们的殷殷期望,还闹出不少笑话。

当年十二月,周道登到达北京,正式拜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副宰相),入参机务。入朝晋见时,周道登面陈“三事”:“一曰守祖制,二曰秉虚公,三曰责实效。”应该说还是看到了问题的实质,皇帝都欣然接纳。“一日发本,内有明日请旨改票签”。周道登持之以请,曰:“履霜坚冰,渐不可长,今若此,是去一忠贤,复来一忠贤也。”因得罪司礼监王某,“群阉侧目”。崇祯元年(1628年),推恩辅臣,加周道登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大学士。不久,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国史官正总裁,管理户部事务。

崇祯皇帝对阁臣不可谓不重视,但周道登等阁臣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办事拖拉。明末,东南常患水灾之害,百姓苦不堪言,给事中黄承吴曾向皇帝面陈兴修水利,云:“东南时患水灾,皆水利不修之故。”崇祯皇帝忙问道:“水利为何不修?”周道登、钱龙锡(华亭人)答道:“水利是东南第一大事,但修理须要钱粮,臣等前已拟旨,着抚按酌议具奏。”皇帝沉思了一会,说:“要修水利,是否可不扰民呢?”周道登、钱龙锡回答:“臣等惟恐扰民,所以请抚按酌议,迟迟没有下决心。”(《烈皇小识》卷一)办事怕这怕那,畏葸不前,如此阁臣怎能办成实事大事!

周道登“性木强,不好矜饰”,有一天上朝时,他侍立在一旁,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来,便默默地笑了起来。正好被崇祯皇帝看见了,就问他为什么笑。周道登既不回答,也不请罪,呆若木鸡,好在皇帝没有追究下去。退朝之后,与他一同入阁的钱龙锡就此事埋怨他,不该这样,谁知他却说:“我已经笑了,又怎么啦?” 言下之意,笑是随时随地的,不管任何场合,这是我个人的事。

周道登平庸无能,素无学术,奏对鄙浅,传为笑柄。有一天,崇祯皇帝御经筵,问道:“宰相须用读书人,当作何解?”周道登竟回答说:“容臣等到阁中查明后,再回奏皇上。”对这种老实迂腐之言,崇祯皇帝开始十分不悦,到后来也只好一笑了之。有一次,皇帝问他:“近来诸臣奏疏中,总有‘情面’两字。何谓情面?”周道登回答道:“情面者,面情之谓也。”这种回答,竟然出自堂堂阁臣之口,真令崇祯皇帝哭笑不得,就连站立在旁边的太监都忍不住笑出声来。

崇祯元年(1628年),周道登负责选庶吉士。周道登与江西朱统饰有私交,此人是明室朱氏南昌宗室之后,周将他选为庶吉士,“虽云无私,而实有意”(《烈皇小识》卷二)。后来,给事中阎可陛疏奏说他违制,周道登辩解说:“国家唯才是兴,今宗人例得入仕,既可外职,奈何独限其词林乎?”“言者无以难,然齮龁益力”(清乾隆《吴江县志》卷二十八)。后来,朱统饰授简讨,皇帝也没深究此事。次年春,御史田时震、刘士祯、王道直、吴之仁、任赞化,给事中阎可陛交章弹劾,全部下廷议。吏部尚书王永光等直言周道登党护,枢臣王在晋及宗生、朱统饰,乡人陈于鼎馆选事俱有实迹,崇祯皇帝只得勒令其致仕罢归,为相不足一年。临别时,周道登竟还疏言:“蓟门重地,兵额不宜过多淘汰。”

上述史料只反映出周道登的平庸无能,至于罢相之后的声色犬马,少有涉及,如不是本性如此,恐不会有和柳如是的纠葛了,而周道登无子,则是他寻花问柳的代价了。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