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江记忆 >> 历史琐记 >> 小小“票证”浓缩时代记忆

小小“票证”浓缩时代记忆

2024/11/20 3:36:37    作者:  杨隽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9133

 

  图(1) 

 

   图(3) 

 

 

   图(2) 

   粮票、肉票、布票这些小小票证,对于现在怀揣各种银行卡、信用卡、购物卡、VIP卡等自由自在消费的年轻一代来说,已经是个非常陌生的名词。而对于上了一定岁数的人来说,这一张张带着浓厚时代特色的“票证”却是无法忘却的记忆。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盛泽荡口社区主任童黎寅给社区的居民们布置了一道“作业”,“晒晒”那些老票证。居民们一个个回家翻起了箱底,将家中珍藏了很多年的粮票、肉票、布票、肥皂票、粮油供应证……一一拿来,在社区里办起了一个小型展览,一起感受时代变迁的力量。

  在场的居民都经历了物质匮乏、买东西都必须凭票的计划经济时代,因此很有“发言权”。60岁的居民钱玉英拿来了很多粮票,有吴江本地的,也有全国各地的;面额大到10公斤,小到1两;最早的是1955年的,最晚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很多看起来都很新,看得出来是小心保管起来的。粮票不能跨省用,江苏的粮票到了上海就是废纸一张,所以如果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全国通用粮票”就牛了,因为这是全国通用的粮票,它就是某种意义上的通行证。那时候,每个人吃多少粮食也是有“计划”的。根据每个人劳动量的不同,那时每人每月是有限额的,一般工人或退休工人24斤,上学的学生28斤,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国家给予照顾,能领到36斤。

  物质匮乏时代,不少票证上的数字也是小得惊人。记者看到一张上海市发行的“一市寸”布票,一市寸有多长?举个例子,一市尺约为33厘米,一市寸是一市尺的十分之一,可想而知是多“大”的一块布。这个“一市寸”是用来干什么的呢?“用场大着呢!”沈斌良老伯告诉记者,当时穿的鞋子都是手工做的,鞋帮、鞋底可以用旧衣服拆下来的布料缝,但鞋口必须用新布料,“因为鞋口最容易磨损,新布料撑得时间长一些。”

  不光是粮食、布料这些生活必需品,计划经济时代任何商品都必须凭票购买。一张1969年发行的日用品购货券上敲着“国营震泽百货公司物货专用章”,面额是“半张”,券上还有口号,非常有时代特色:最高指示:要斗私,批修。居民陆寿康说,这张券当时没用掉保存到现在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没券的话只能花高价买所需的商品,谁拿到了不是赶紧用掉?

  家住新联新村的余志强提供了自家的“(城镇居民)粮油供应证”,这本证由当时的吴江县粮食局发行,一直用到1994年左右。余志强一家每个月到户口所在地的定点单位领取定额粮油。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起来了,商品供应越来越充足。根据资料记载,19934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从此,伴随城镇居民四十年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完成了谢幕演出,转而进入了收藏者的藏册。到了1994年,全国各地基本取消粮票,票证时代彻底终结,逐渐成为历史的记忆。

  “从方寸票证中看到了国家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的巨变。”童黎寅表示,希望这些记录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票证,能让人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图(1)为荡口社区的居民正在详细地察看票证。图(2)为各类供应证和票证。图(3)为一位小姑娘提供的其随身携带的各类银行卡、购物卡等。)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