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5年07月02日 星期三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望族 >> 名人轶事 >> 苏州奇人黄摩西 五代为师执教鞭——访黄人曾孙黄钧达

苏州奇人黄摩西 五代为师执教鞭

访黄人曾孙黄钧达

2020/1/12 0:02:06    作者:  沈振亚、李伟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1931

 

黄钧达所藏各种研究黄人的书籍   

  金秋九月,记者从吴江出发,一路沿着苏嘉杭高速行驶。从常熟市沙家浜下了高速,穿过一条被芦苇包围着的公路,到达常熟市郊的一个住宅小区。

  温暖的阳光中,主人公正在等着我们。在他的带领下,我们进入了他的家,各种各样的收藏摆满了客厅。

  他叫黄钧达,是中国近代著名作家、批评家,南社社员黄人的曾孙。

  苏州奇人  奇闻传世

  “黄人一生,书癖、才奇、文怪、言狂、诗虎、词霸,被称为‘奇人’,”黄钧达告诉记者,“他是中国现代第一部百科全书的编纂者,也是《中国文学史》的国人第一个编纂者,小说理论独特,懂英文、日文和世界语,他的诗奇肆横逸,藻采惊人……”虽然从未与曾祖父谋面,但从很小的时候,关于这位苏州“奇人”的传奇故事,黄钧达已经不知道听说了多少。

  黄人,原名振元,字摩西,1866年出生于常熟市原浒浦镇,并在浒浦问村长大,少年丧父。因为家贫,黄人只能在邻居家办的私塾里旁听,但他勤奋刻苦,很受塾师器重,8岁就能吟咏,10岁即可成文。“16岁的时候,黄人考中了秀才,这在当时的问村是一件大事,一直到黄人去世后的几十年,甚至在我出生后,这件事仍然在问村被传为美谈。”黄钧达说。

  “虽然年少即中秀才,但在以后的几次应试中,黄人却都因为文句怪癖而名落孙山,从此断绝了仕念。”黄钧达继续说道。23岁时,黄人被县衙聘为书吏,得以广涉社会,博览众书。他除了熟读古典诗文外,对天文、地理、老庄、佛典医学等也无所不读。

  说到黄人的爱书至极,黄钧达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一次黄人雨夜归家时,钉鞋未脱就坐在床沿上看起书来。看着看着,黄人不知不觉睡着了,把一只钉鞋卷入了被窝中,第二天到处都找不到。后来,直到有一天天晴,母亲给他晒床时才发现,那只钉鞋不仅弄脏了被褥,还把被褥弄了个大洞。”

  1900年,东吴大学创办,黄人被聘为国学总教习(首席教授兼教务主任)。同年,黄人在苏州与乡人庞树松、庞树柏兄弟组织成立“三千剑气文社”,以文会友,评说时事,并与黄谦斋、庞树松在苏州创办《独立报》,这是苏州历史上第一张白话报纸(日报)。19071月,黄人在上海创办了《小说林》,并任主编,该刊被誉为清末四大小说月刊之一。

  19115月,黄人编纂的《普通百科新大词典》出版,全书计15册,约120万字,是中国现代第一部百科全书。“如果说黄人编纂的《普通百科新大词典》越来越受到中外学者的关注,那么他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则早已被学术界誉为‘国人自撰的首部中国文学史’。”黄钧达说,这部《中国文学史》始编于1904年,开始是作为东吴大学教学所用,共32册,约170多万字。除了这些卓越的成绩,黄人在小说理论上还有很多独特的见解,影响深远。

  南社才子  崇尚变革

  黄人一生主张变革,同情改良主义和民主主义革命,尤其与章太炎交往甚密。1901年前后,章太炎因为四处号召革命志士推翻满清而遭清政府追捕,黄人引他来苏州掩避,后又介绍他在东吴大学讲学,两人无话不谈,情谊深厚。

  当时,黄人将章太炎安排躲藏在东吴大学内一个荒凉、隐蔽的院子的小楼中,并安排儿子黄肇伯(黄钧达的祖父)每天将饭菜送去小楼。后来,黄钧达还听说了一个小故事,“那时,章太炎由于长时间藏匿在小楼内,蓬头垢面,样子十分恐怖,每次去给章太炎送饭时,祖父黄肇伯都害怕得要死。”

  190911月,黄人参加南社,并将“三千剑气文社”并入其中。由于他才学出众,被人称为“南社才子,苏州奇人”。1911年他与沈粹芬合辑了《清文汇》200卷,刊登了许多清廷所禁之作,为近代文学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辛亥革命后,南京光复的消息传到苏州,黄人很兴奋,立即准备登车前往南京参加革命。“可是到了车站后,曾祖父足疾突发,跌倒在地,只能悲痛而回。”黄钧达告诉记者。不久之后,袁世凯篡权独裁,这让黄人极端苦闷﹐笑骂无常﹐终发狂病。家人见其狂癫,把他送到苏州齐门外疯人院求医。然而由于疯人院看护不周,饮食又不济,进院后,黄人的病情越发加重,常常手拉铁丝网猛撞头,血流满身。1913年,黄人叶落归根,病故于浒浦问村,享年48岁。

  五代为师  教书育人

  “从我懂事的时候,母亲还有身边的许多人就告诉我,曾祖父黄人是位了不起的文学家、大学问家,我们应该把他的东西好好保存,把黄家的这种‘书根’继承下去。”黄钧达说。

  从黄人被聘为东吴大学国学总教习开始,黄家开始了五代为师的生涯。

  黄人去世后,其子黄肇伯曾经跟随章太炎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后来,经过章太炎介绍,又曾到蔡锷的西南护国军中担任参谋一职。经过多年的漂泊,黄肇伯在晚年回到故乡,教授英语,直到1939年去世。

  受黄肇伯影响,黄钧达的母亲黄洁英在当时也是一名思想进步的女青年。出生在书香门第的她很早就拿起了教鞭,抗日战争期间,黄洁英还参加了中共地下党。解放后,黄洁英还被安排担任了大队妇女主任。

  1947年,黄钧达出生于浒浦问村,并生长在那里,作为家里三代单传的唯一的男孩,黄钧达从小很受宠。“小的时候,我们住的房子、使用的起居用品都是曾祖父黄人留下来的遗物。”黄钧达告诉记者,在浒浦老宅的几百米外就是长江,他年少时曾经读过许多黄人十几岁时候写的与朋友到江中游玩、不惧风浪的诗,这些诗对他影响深远。

  1965年,黄钧达从浒浦中学考取南京大学外文系法语专业。“当时我的第一志愿填写的是南京大学,第二志愿就是曾祖父曾经任教的江苏省师范学院(原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对于没有选择最喜欢的中文专业,黄钧达也遗憾了很久。当时,中法两国刚刚建交,国家也提出了要重视加速培养法语人才的计划,这让法语成为当时最时髦的专业之一,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还曾专门为黄钧达这批学生开会,鼓励他们。

  不久后,“文化大革命”到来。1968年,黄钧达提前毕业,被分配到外交部工作。19691月,他被安排到安徽大别山区的部队农场接受劳动锻炼。“那时候,周恩来总理提出‘国家仍然十分需要外语人才,不能放弃’,并要求我们半天劳动,半天学习,于是我们就一边劳动,一边军训,一边继续学习外语。”

  1971年,黄钧达做出了人生中的一个重大决定,从部队转到安徽省全椒县当教师,重新走上了前人的教书育人之路。“那时,我什么科目都教,直到恢复高考后,我才开始专门教授生物课。”

  在全椒,黄钧达一待就是十年,这十年间,黄钧达成家立业。1981年,黄钧达被调回老家常熟的碧溪中学,担任高三毕业班的生物教师,直到2007年退休。这其间,他还曾担任过碧溪中学的教导主任和副校长。

  “现在,虽然我的儿子没有拿起教鞭,但我的儿媳妇也是一名教师,黄家也算是五代为师了。”黄钧达笑着说。

  追寻足迹  传承先人

  从一位法语专业的毕业生到生物老师,黄钧达走上了几代前人都走过的道路。在常熟市碧溪中学教书时期,虽然教授的是自己并不太熟悉的生物专业,但凭借自己的努力,黄钧达仍然成就突出,曾多次被评为“苏州市先进教师”、“常熟市先进教师”等,在各级学术期刊上也发表过许多专业文章。如今,他仍然担任着江苏省生态学会理事、苏州市生物学会会员、常熟市学会副理事长,在学术上获得了广泛认可。在担任碧溪中学副校长期间,黄钧达也学习了曾祖父黄人在学校管理上的许多做法,传承了先人的精神。

  除了工作,黄钧达也与自己的曾祖父有着一个共同的爱好———收藏。在黄钧达的家中,记者看到各式各样的藏品摆满屋中,其中一幅前苏州大学著名教授钱仲联为黄家所题的字画尤其醒目。去年,身为常熟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的黄钧达还编纂出版了《青少年收藏入门》一书。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黄钧达开始在工作之余收集、整理黄人的书籍,并与研究黄人的学者、专家联系交流。80年代中期,黄钧达曾经去拜访了章太炎的夫人与儿子,叙说先人之间的情谊,并了解了许多先人生前的故事。除此之外,黄钧达还曾联系南社社员郑逸梅,并为其提供了许多黄人生前的资料、图片等。1986年,在黄钧达的帮助下,郑逸梅发表了《南社奇人黄摩西》一文。

  2000年,黄钧达在碧溪中学逐渐退居二线,他也开始了对黄人专业性、系统性的研究,编纂了《黄人生平与研究》一书,并于20056月出版。除此之外,黄钧达还搜集并收藏了许多黄人的手稿,并在国内外许多报纸、杂志上发表了多篇研究文章。2007年退休以后,黄钧达更是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对黄人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上。

  “现在我退休了,有了更多的时间。对于曾祖父的那些珍贵的资料和书籍,我要慢慢地看,慢慢地研究,阅尽这位‘奇人’的一生。”黄均达最后说。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