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越纵览 >> 吴地古今 >> 景点集萃 >> 南京 >> 玄武区 >> 南京明故宫

南京明故宫

2020/2/16 0:08:46    作者:  来源:  吴江方志    【字 号:  】   点击量:18304

南京故宫,又称南京明故宫南京紫禁城,是明朝首都应天府(南京)的皇宫、明代北京故宫的蓝本。建造前后历时二十余年,占地面积超过101.25公顷,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现部分遗址位于今中山东路南北两侧,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故宫始建于元至正廿六年(1366年),明洪武廿五年(1392年)基本完工,其址选于元集庆城外东北郊,迁三山填燕雀湖而建。明故宫为明初三朝皇宫,长达54年之久。直到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设立南直隶,正式结束王朝皇宫的使命,但仍由皇族和重臣驻守,地位十分重要。

南京故宫坐北向南,大体范围东至今中山门,西至西安门,北至后宰门,南至瑞金路,有门四座,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入午门为奉天门,内为正殿奉天殿,殿前左右为文楼,武楼。后为华盖殿,谨身殿。内廷有乾清宫坤宁宫,以及东西六宫。

201211月,南京明代都城遗址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项目遗产点之一,与其余八座城市遗产点联合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一、建筑形制

明太祖朱元璋攻取集庆(南京)后,改集庆路应天府朱元璋为做皇帝命刘基等卜地定作新宫,最终选定这块地当钟阜龙蟠帝王之宅风水宝地。相传朱元璋征发军民工匠20多万人,填燕雀湖改筑新城。工程始于公元1366年,历时一年建成,壮丽巍峨,盛极一时。

南京故宫由皇城宫城两部分组成,合称皇宫皇城在外,围护着宫城。据当今学者考证,皇城范围东起今南京机电学校与南京博物院以西一线,西至竺桥、逸仙桥以东,南到光华门,北至佛心桥一带。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2里,周长9公里,呈凸字形。皇城开有六道门:正南为洪武门,正对着都城正阳门 (今光华门);东南为长安 左门,外为长安街(今八宝街);西南为长安右门,东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北为玄武门。宫城又称大内,俗称"紫禁城",开有六道门:正南是午门(今午朝门),东南为左掖门,西南为右掖门,为东华门,西西华门,正北是北安门。在皇城宫城之间还有两道门,承天门端门,与洪武门、午门处在同一条中轴线上。

沿着明故宫内的南北中轴线,由南向北,对皇城与宫城作一次巡礼。由皇城南端的洪武门进,到承天门中间的御道上,有五座石桥,名外五龙桥,桥下就是外御河。在洪武门至外五龙桥之间的御道两侧,是明朝中央官署区。御道西侧是高级军事指挥机构,包括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以及太常寺、通政司锦衣卫、旗手卫、钦天监等;御道东侧是中央高级官署,包括宗人府、史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以及翰书院、詹事府、太医院等。在承天门与端门之间的御道两侧是庙社区,东边设置了祭祀皇帝祖宗的太庙,西边则是祭祀神灵的社稷坛,再向北走就到了午门。

进入午门,又有五座石桥,称内五龙桥,桥下为内御河。过了桥就是奉天门,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奉天、华盖和谨身三大殿。三大殿的东侧有文华殿和文楼,西边有武英殿和武楼,统称为前朝五殿。奉天殿,就是人们常说的金銮殿,是朱元璋举行重大典礼和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的地方。后来北京故宫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就是模仿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建造的。

三大殿之后,是皇帝与后妃生活起居的地方,名叫后廷。处在中轴线位置上的是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左有柔仪殿(东宫),右有春和殿(西宫),两殿相对。东北角为东六宫,西北角为西六宫。在春和殿西侧还有御花园前朝后廷相结合,组成朝廷[5] 

整个南京故宫,殿宇重重,楼阁森森,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恢宏,曾作为明初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宫,长达54年之久。直到明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故宫才正式结束王朝皇宫的使命,但仍由皇族和重臣驻守,地位仍十分重要。建筑分布


二、布局

整个明朝皇城区,位于南京城的东部,是以皇城宫城为主体、以一系列建筑旨在突出皇权神圣为内容、以全国最高中央行署机构为大明王朝核心区域(只有三法司在太平门外),也是明初南京城的核心所在。

南京皇宫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成为后来兴建的北京皇宫母版。明南京皇宫由内宫城和外皇城两部分组成,均坐北向南。

宫城

宫城,又称大内、内宫,俗称紫禁城、紫垣,是皇帝起居、办理朝政、接受中外使臣朝见以及皇室成员居住之地,位于南京四重城垣最里边一重,有御河环绕。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受朱元璋之命,由精通堪舆术的刘基占卜后填湖而建,因而地势南高北低。宫城坐北朝南,平面略呈长方形,宫墙主体南北长约0.95公里,东西宽约0.75公里,周长约3.4公里。

在宫城墙体上,初期开有城门4座,洪武十年改作大内午门,添两观。中三门,东、西为左右掖门,故共建有6座城门:南面的正门为午门,在午门左右两侧为左掖门和右掖门,西门为西华门,东门为东华门,北门为玄武门。玄武门,俗称厚载门(即今误称的后宰门),取《易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午门前,是传达圣旨及朝廷文告的地方,也是皇帝处罚大臣廷杖之地。据说,朱元璋时代的廷杖还算比较文明,受此惩罚的大臣不脱衣、裤,但受罚后,也需卧床数月,而后得愈。从午门入,有宫墙环绕,过内五龙桥,便是奉天门。奉天门左有东角门,右有西角门,门上都有楼阁。据说当年皇太孙被朱元璋立为皇储后,他的几个叔叔不服,皇太孙曾与太常寺卿黄子澄在东角门上商讨过对策。即位以后,建功立业文帝命黄子澄兼学士,在欲削藩王兵权之前,特意问黄:先生忆昔东角门言乎?黄回答:不敢忘。建文帝遂下决心削藩,引发了后来的靖难之役。东角门的南边有左顺门,可通文华门入宫城左路抵文华殿(太子讲学处则称大本堂,疑在文华殿一侧),亦可通东华门;西角门的南边有右顺门,可通武英门入宫城右路抵武英殿(明代中期,殿内曾供奉朱元璋和朱棣的画像),亦可通西华门。

在宫城的城门中,午门的墙体部分尚存,只是门上的五凤楼早已毁圮,仅留下石柱础;东华门基本保存完整,西华门已毁。2000年,有关单位在原址上因建楼挖基础,才发现了该门的遗址,有关部门已对该遗址予以保护。

过奉天门就是皇宫最重要的三大殿建筑。奉天殿,是三大殿的主体,上盖琉璃金瓦,双檐重脊,雕梁画栋,朱漆描金雕花的门窗,也就是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金銮宝殿。它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和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的地方。朱元璋创业伊始,励精图治,在早朝之外还有午朝和晚朝,规定政府各部有一百八十五种事件必须面奏皇帝

奉天殿旁左庑向西边的称文楼,右庑向东边的称武楼。奉天殿的后面是华盖殿,外观如一座亭子,四面出檐,渗金圆顶,殿顶上还缀有硕大的金球一颗。殿旁东有中左门,西有中右门。每逢春节、冬至和朱元璋的生日,朱元璋都要在这里先行接受内阁大臣和宫廷执事人员的参拜,然后才去奉天殿接受百官的朝贺。

再向后去就是谨身殿,规划仅次于金銮殿,也是一座双重飞檐的大殿。以奉天、华盖、谨身这三座宏伟的建筑为主,构成了宫城前朝的主体部分。

前朝的后面,属于六宫(亦称后宫)范围。后宫南面正中的大门为乾清门,门外左右各有金狮一座,乾清门内为乾清宫大殿。宫殿左边有日精门,右边有月华日,殿的东西有斜廊,廊后左边有东暖阁,右边有西暖阁。乾清宫后面是省躬殿,制式如同华盖殿,略小一些。省躬殿后为坤宁宫,是皇后居住的地方。坤宁宫的东、西两侧,建有柔仪殿和春和殿两座别殿。后宫之制甚严,经朱元璋先后5次修订而成,宫人不仅不得出宫,甚至连书信也不得传出,违者杀无赦。

此外,宫城内还有祭奉朱元璋祖先的奉先殿;珍藏、修编经典书籍的文渊阁,位于奉天门之东;专门为东宫亲王读书而建造的大本堂;以及富丽堂皇的诸多宫廷建。如今,后宫一带保留下来的遗迹,只有当年后宫西北角御花园中的一座假山(部分石刻及构件,现已被搬移到太平门外白马公园内)。

宫城中还有一座不算太小的动物园,可是它却没有大象房。可能是大象体积、重量过大,不便安置的缘故,就将东南亚各国使臣及南方官吏进贡的大象,大多集中在南京聚宝门(今中华门)和通济门外一带,加以驯化(故南京外郭城门名有大驯象门小驯象门之称谓)。洪武十九年(1386年)十二月,在南京城南的郊外创置象房。经过驯化后的大象,在需要时送进宫中进行表演。

早期的宫城建造比较简朴,从现今遗留的南京午门须弥座石刻和凤阳午门须弥座石刻进行比较后,可以明显看出。1375年(洪武八年)929日,诏改建大内宫殿。经过两年的时间,改作大内宫殿成……制度皆如旧,而稍加增益,规模益宏壮矣(《明太祖实录》卷一一五)。南京宫殿上的所有坊额、匾额,据称统一由詹希源手书。宫城城墙的城砖,早期由军工夫在应天府当地烧造,后来在改筑宫城时使用了一些其他地方烧造的城砖。


皇城

皇城,是护卫宫城最近的一道城垣,环绕宫城等距而建。永乐年间拓皇城西垣,致使西华门至西安门的距离,要比东华门至东安门的距离长一倍左右,平面呈倒凸字形。皇城与宫城以及所囊括的建筑,合称为皇宫

在皇城城垣上共开筑城门七座:皇城的正南门是洪武门,位于京城正阳门(即民国时期改称的光华门)内北面。进洪武门后,为南北向的千步廊,两边建有连续的廊屋,由南而北,到承天门前的横街分别转向东西而成为曲尺形。千步廊后面两侧为五部六府中央官署的所在地。过了外五龙桥即是承天门(相当于北京天安门)。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建大内金水桥,在宫城南面正中的午门至皇城南面正中的承天门之间,建端门以及端门和承天门楼各五间,端门两旁的御道东西两侧,建有南北向的宫墙,把东面的太庙、西面的社稷坛隔在外头,使得这条御道更加森严,成为通向宫城的惟一交通线,因而承天门虽是建在皇城的正南,实际上成为进入宫城的正南第一道门。承天门前南北走向的皇墙上,建有衔接长安街东、西相向的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在皇城主城的东面为东安门,西面为西安门,北面为北安门。

在皇城西南角的皇墙下,为宦官诸监所在地。其他各司、局、库、房、厂等为朝廷服务的机构,有的设置在宫城里,有的设在皇城内。

皇宫内、外的河道上,除了建有内、外五龙桥,还在东长安门外附近建有青龙桥,在西长安门外附近建有白虎桥,即堪舆术中常用的所谓左青龙,右白虎之制。

殿堂坛庙

朱元璋在南京时期,虽然一再强调要简朴,但建造殿堂坛庙时,却完全不是如此。其用心之良苦,建造之讲究,一点不含糊。以祭祀的坛庙为例,朱元璋先后建造、改建过的主要祭祀坛庙有:圜丘、方丘、天地坛,社坛、稷坛、社稷坛,太庙、帝王庙、功臣庙等,约20多座。当然,这些建筑现已无存,我们只能通过史料中的文字,来想像当年散布于南京城墙内外的这些建筑的模样和规制。

圜丘(建于1367年),祭之所。在京城东南正阳门外钟山之阳(即今天堂村一带),仿汉制为坛二层。第一层广七丈,高八尺一寸,四出陛。正南陛九级,广九尺五寸;东、西、北陛亦九级,皆广八尺一寸。从坛的表面一直到坛基,全部秋以琉璃砖,四面以琉璃栏杆环之。第二层周围坛面皆广二丈五尺,高八尺一寸。正南陛九级,广一丈二尺五寸;东、南、北陛九级,皆广一丈一尺九寸五分,坛面以及栏杆均如第一层之制。

方丘,祭之所(1377年后废)。在太平门外钟山之北,为坛二成(层)……”其制式大致与圜丘同。圜丘与方丘,一个祭天,一个祭地,取天圆地方之意。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感到天地犹父母,父母异处,人情有所未安乃命即圜丘旧址为坛,而以屋覆之,名大祀殿,也就是后人所称的天地坛。

社稷坛(初建于1367年),祭祀土神、谷神之所。在宫城之西南,背北向。社东稷西,各广五丈,高五尺,四出陛,第陛五级。坛用五色土,色各随共方……”。早期的社稷坛,实际是社坛稷坛两座坛,共用一个地方。直到洪武十年秋八月癸丑日(1377910日),才改建社稷坛于午门之右,共为一坛

太庙(初建于1367年),祭祀朱元璋一系的祖宗之所,位于宫城东南,与社稷坛隔御道相向。四祖各为庙,皇高祖居中,皇曾祖东第一,皇祖西第一,皇考东第二,皆南向,每座庙中供奉神主,东西两夹室,旁两庑,设三门。每门皆设戟二十四,外为都宫,正门之南,别为斋次……”。正殿两廊楹室崇深,功臣配享,左有神宫监。洪武八年,改建太庙,前殿后寝,殿翼皆有两庑,寝殿九间,奉藏神主,为同堂异室之侧。如今,太庙早已无存。但是,太庙遗址留下的巨大石柱础还在,成为今南京一所大学校园内的花园一景。

奉先殿(初建于1371年),起因于朱元璋和礼部尚书陶凯论及父母的养育之恩,感到每年只能岁时祭享太庙,为了晨昏谒见,节序告奠,遂于洪武四年正月下令在宫城内乾清宫东侧建造奉先殿,同年十月建成。奉先殿南向,正殿五门,深二丈五尺。殿前为轩五间,深一丈二尺五寸。

除了上述这些主要殿堂坛庙之外,明初在南京最集中建造的庙宇是在鸡鸣山南边山脚下的祭庙。如:帝王庙、城隍庙真武庙、卞壶庙、蒋忠烈庙、刘越王庙、曹武惠王庙、元卫国公庙、功臣庙、五显庙、关羽庙等,号称十庙。集中排列在鸡鸣山下的祭庙和所祭祀的对象已远远超出了一般庙宇的功能。此外,洪武年间在南京建造的坛庙还不仅仅这些,如在金川门外设置的龙江坛、定淮门外设置的晏公庙神策门外设置的无祀鬼神庙、狮子山上设置的徐将军庙等等。

朱元璋建造的这些用于祭祀的殿堂坛庙,反映了当时民众对这种社会文化的认同程度,为京城的官员和百姓们提供了一处处精神寄托的场所。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