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望族 >> 名人轶事 >> 先贤举枪卫社稷 后人建设报国家

先贤举枪卫社稷 后人建设报国家

2022/9/11 3:29:10    作者:  沈振亚、李伟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3865

 

  ▲邹容与费公直合影(1903

 

   ▲章太炎、苏曼殊为费公直居所题诗画。 

 

   ▲潘慈中先生 

   苏州东花桥巷。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记者走进这条典型的江南小巷,穿行巷子中间,一直走到深处。在一条小河旁矗立着一幢古色古香的二层小楼。

  咚咚咚……叩开一扇写满岁月痕迹的黑色木门,走进了吴江籍南社风云人物费公直先生晚年的故居。

  投身革命

  执干戈,卫社稷

  如今的小楼里仍然居住着一户人家。经过询问,记者得知居住的是费老的外孙女一家。“费公直1879年出生于吴江同里,世居周庄,很早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是南社成员中的老字辈,也是南社成员中为数不多的亲自举枪上过前线战场的人物之一。”费公直的外孙女婿潘慈中告诉记者。

  费公直父母早亡,自幼由姑母与嗣祖抚养。他的曾祖与嗣祖都是清朝武将,立有军功。费公直少年时期就随军锻炼身体,学习拳棒与射击。甲午战争那年,费公直15岁,这颗年轻的心就萌发了“执干戈,卫社稷”的爱国思想。1896年冬,费公直考进宁波中西储才学堂,接受新学。189911月,他告别了新婚的妻子,赴北京赶考,凭着祖辈的“恩荣”,他拥有“荫生”资格,于次年春考得庚子科二等第一名,分派到浙江签叙候补通判。但是对于当官,费公直并不热衷,于是他借故在京城滞留了好长一段时间,最终没有赴职。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焚掠京津。1901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看到国家的内忧外患,目睹国民的水深火热,费公直震惊异常。1902年春,他决心赴日本留学,寻求富国强兵之道。

  “在日本同文书院留学期间,费公直与革命家邹容成为同班同学,私交甚好。在如今的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博物馆,还藏有一张邹容的照片,那张照片原来是邹容赠予费公直的,后来费老捐给了博物馆。”潘慈中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拿出了一张他珍藏的照片。照片是费公直与邹容在日本留学期间的合影。

  在费公直留日期间,中国国内掀起了拒俄浪潮,反对沙俄强占东北。消息传到日本后,黄兴等发起组织了拒俄义勇队(后改名“军国民教育会”),进步学生纷纷响应,费公直、陈去病、苏曼殊等积极参加。东京军国民教育总会与上海的中国教育会联络,派遣费公直、黄兴等6人回国进行革命活动。费公直对嘉兴一带比较熟悉,就以候补通判的身份作掩护,针对嘉兴军、政、商、学各界进行宣传组织工作,发展浙江军队中贫寒出身的军士成为革命武装力量。

  1904年,刘三在上海郊区创办丽泽学院,费公直前去襄助,学院传授新知,实行军训,宣传革命,深受进步青年欢迎。前来就学者源源不断,学院办得生气勃勃,引起注意,官府下令逮捕师生。刘三闻讯,立即改名青年学社,并将学校迁至租界。1904年冬,清政府加紧镇压革命党,费公直在国内难以立足,于1905年春第二次东渡日本。

  一年后,费公直与陈去病来到安徽,由刘师培介绍,先后成为同盟会成员。1908年秋,费公直第三次东渡日本,进入日本东京医学专门学校学医。1911年秋,费公直毕业回到上海,由陈去病介绍加入南社,入社号66号。从此,他在《南社丛刻》,以一瓢为笔名,发表各类诗文,悼念先烈,与柳亚子、高天梅、刘三、苏曼殊、王大觉等社友诗词唱和。

  在辛亥革命前夕,费公直亲自拿起武器走上战场,参与了陈英士指挥的攻打江南制造局之役,战争胜利后,费公直把制造局的门匾作为战利品扛了回来。1911114日,上海光复,成立沪军都督府,陈英士委任费公直为一等科员,襄办军需。

  退隐故里

  行德医,多才艺

  “1912年在费公直的人生中是一个分界点。”潘慈中说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袁世凯阴谋篡夺胜利果实,各路人马纷纷抢占利益。19124月,沪军都督府被迫撤销,心灰意冷的费公直决意回周庄行医,诊所取名“天健”,典出《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健诊所虽小,但医疗器械样样俱全,内外科兼有。费公直不断吸收新技术,采用新药品,医疗水平步步攀升,深得乡民信赖,被称赞为“出过洋的好医生”。

  1924年,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费公直与王大觉等人发起组织成立了中国红十字会周庄分会,担负救死扶伤的职责。每年夏季,他总要为百姓义务防病施药,获得民众的好评。抗日战争期间,镇上缺医少药,费公直竭尽全力为病家医治,门诊兼带出诊,有请必到。在40年的行医生涯中,费公直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获得赞誉无数。晚年,费公直举家迁移到苏州,在如今东花桥巷的居所里度过了晚年。

  “除了投身革命、医术高明外,与南社中的许多先贤相同,费公直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潘慈中说。费公直在文学上颇有造诣,得意之作必有题诗,诗词写意抒情,各尽其妙,著有《秋明阁诗稿》和《秋明阁笔记》。他还擅长绘画、书法和篆刻,工于翎毛与花卉。费公直的篆刻深得柳亚子喜爱,柳亚子曾请他镌刻“李宁私淑弟子”等印章。

  “除此之外,费公直还是一个摄影爱好者,常常把风景名胜、花卉鸟兽汇成专集,供绘画时参考,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摄影作品。”潘慈中说。

  在费公直的家乡周庄西市街贞丰桥西,沿河有一幢木色斑驳的小楼房,楼面朝南六扇排窗向小河开启,窗沿下是本色的木屏板,楼下白墙、板门是沿街的店堂铺面,房屋还完好地保存着昔日的旧貌。这幢小楼名为“迷楼”。半个世纪以前,这幢小楼原是一爿小店。店主人阿金宝,女儿阿金,母女相依为命,开店度日。阿金年方十八,出落得端庄秀丽,张罗顾客,惹人喜爱。1920年,柳亚子、陈去病、费公直、王大觉等南社先贤聚集在迷楼。他们在杯酒之欢,觥筹交错之际,触景生情,诗兴勃发,以周庄秀丽宜人的风光,阿金姑娘的美貌和店内美味佳肴为题,吟诗诵词,抨击社会,鼓吹革命。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当地政府对迷楼进行重新修缮的时候,潘慈中贡献了众多关于这一段历史的珍贵资料和文献。在如今的迷楼里,仍然陈列着当年柳亚子、陈去病、费公直等人“小楼轰饮夜传杯”的雕塑。

  后人追随

  学南社,为国家

  “因为我夫人的缘故,我与南社结下了不解之缘。”潘慈中说。潘慈中的夫人名叫沈小英,是费公直先生的外孙女。但在二人刚刚相识的时候,潘慈中完全不知道这段关系。结婚以后,潘慈中逐渐了解到了自己夫人的外公竟是南社一代风云人物,从小爱好历史的潘慈中开始关注费公直,研究南社,自此,他与南社结下了不解之缘。

  潘慈中1948年出生,在苏州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

  1964年,初中毕业的潘慈中考进了南京铁道专科学校,并于1967年毕业。毕业后,潘慈中在南京铁路分局下属单位工作,从事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在南京铁路分局下属单位工作期间,潘慈中曾参与了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枢纽等工程的施工建设。

  1974年,经同学介绍,潘慈中与沈小英相识,两个年轻人随后相爱并结婚。婚后,潘慈中才得知自己的夫人是南社风云人物费公直的外孙女,从小受父母影响爱好文史、擅长书法的潘慈中随即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人介绍,潘慈中认识了一些国内南社研究方面的专家,逐渐了解到费公直和南社成员们的事迹,他开始研究并收集整理这方面的资料,曾在国际南社研究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

  上世纪80年代初,因工作调动,潘慈中来到上海铁路局下属工程单位任职。直到2008年从上海轨道交通有限公司材料设备部退休回到苏州,潘慈中将自己的大半辈子都贡献给了新中国的铁路事业,并参与了沪宁铁路、沪杭铁路各大站工程,在上海新客站建设工程、浦东铁路新建等特大工程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自己的工作中,潘慈中被同事誉为“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代名词。在南京工作期间,潘慈中成为了单位最早被提干的年轻人之一。“实事求是,从自己努力,尽力为国家多作一点贡献。”潘慈中这样描述自己的初衷。

  “看到、听到费公直等南社先贤的事迹,我自己也被耳濡目染了。他们身上那种关心国事,勤于思考,为国家鞠躬尽瘁的品质,让我在肃然起敬的同时不禁学习。”潘慈中说到,“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都应该做一个对国家有所贡献的人。”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