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5月08日 星期三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望族 >> 名人轶事 >> 应当记住的两位吴江南社社员

应当记住的两位吴江南社社员

2019/7/2 0:08:05    作者:  金建陵 来源:  吴江通    【字 号:  】   点击量:1367

  李海珉先生的《吴江与南社》一书有92名吴江籍南社、新南社社员的小传,实属不易!然吴江籍南社社员共有93名、新南社中新增加的也有36名。未有“小传”者尚有37名,尚待挖掘整理,沈天民、丁逢甲两位更是不该被忽略。

  沈天民,据柳亚子《南社纪略》一书中的“南社名单”载:字觉人,江苏吴江人。这沈天民便是费孝通先生1916年到1920年在吴江县第一初等小学(俗称雷震殿小学)念书时的校长。费孝通先生1991年所写的《忆小学乡土教育》一文中曾经满怀深情地回忆这位沈校长:

  大概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门课叫“乡土志”,当时我不大明白这三个字的意义,衍声附会,讹成了“香兔子”。这个荒唐的误会,留下的印象却很深,至今我还喜欢把它作为笑话来讲。我幼年在动物中最喜欢的是兔子,在小学课程里最喜欢的是“乡土志”,这也许是把两者联系在一起的心理原因。讲这门课程的老师是这个小学的校长。我记得他姓沈,名天民。我很敬重他,不怕他。他不像有些老师那样老是背着脸流露着讨厌我们这些孩子似的神情……

  我敬爱沈校长,也喜欢听他讲的“乡土志”。他在课堂上讲给我们听的,都是些有关我们熟悉的地方,想知道的知识。他讲到许多有关我们常去玩耍的垂虹桥和鲈乡亭的故事,至今我每每想起“松江鲈鱼肥”这句诗时,这些桥亭的画面仍悠然在目,使我心旷神怡;同时浮现着沈校长那种摇头吟诵的神态,更引人乡思难收。

  在这篇文章中,费孝通先生将其日后的社会学成就归功于是受到沈天民的启发。

  他(沈天民)播下的种子是有收获的,在我前后几班的同学里后来至少就有五个,包括他自己的儿子,在大学里教书,我写下的各地社会调查也应当归功于他的启发,这是我不敢忘记的。

  费老的这篇文章原载于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的《往事重重》一书。后来,费老又以《乡土教材和社会调查》为题,将此文收入《费孝通文集》第十二卷,足见沈天民对费老的成长影响极大。

  另一位丁逢甲(1864—约1929),字堃生,号壮者,吴江莘塔人。论年纪,他比陈去病、柳亚子这两位“南社”创始人都要大。他曾是王大觉(18971927)幼时在周庄沈氏义庄小学就读时的老师。日后,16岁的王大觉将其先人的著作辑刊《青箱集》,就曾请丁逢甲为之作序(序载《南社丛刻》20集)。王大觉本人的《风雨闭门斋诗稿》,丁逢甲作序一、沈昌直作序二、柳亚子作序三、凌昭懿作序四,从此排序中即可见此公之资格。

  他是一位小说家。他写的24回小说《扫迷帚》原载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出版的《绣像小说》第43号至第52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所出的集纳性刊物《广益丛报》第四年第2期至第27期曾予转载;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商务印书馆曾将其印成单本发行。此公创作此小说时,还是吴江乡间的一名小学教师,他给《绣像小说》投稿,获得小说类征稿第五名,并得到三十元的报酬。阿英在《晚清小说史》中谈及《扫迷帚》,赞其“可说是晚清的一部最优秀最有着影响的启蒙运动的书”。

  他积极倡导妇女教育。191555日,《妇女杂志》月刊在上海创刊,丁逢甲(以“堃生”、“壮者”署名)的作品便频频在该杂志上刊载。他的《我所见之本地妇女生活现状》、《论婚制》等至今仍为一些论者经常引用。

  有关丁逢甲的生平,陈玉堂的《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中也有介绍。

  不知何故,《吴江与南社》却将沈天民、丁逢甲这两位名气很大的吴江人忽略了。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