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江记忆 >> 历史琐记 >> 岁月印证吴江的年轮

岁月印证吴江的年轮

2024/2/10 3:40:36    作者:  沈文荣 来源:  吴江通    【字 号:  】   点击量:9972

 

上下千年,滚动着难以数计的日月交替;雨打芭蕉,吴江古城从记忆的远方向我们走来

 

垂虹遗址(钮泉娜摄)  

 

  周长五里二十七步的城墙

  记忆中的吴江城,天可怜见,虽说是东南西北四门俱全,但从北门徒步走到南门一刻钟足矣。我常为吴江的狭小纳闷,于是请教我心中的偶像———爷爷。爷爷捋着山羊胡子,给我讲了个故事:那是在很多年以前,一位七品芝麻县官,奉着上峰的命令,建造吴江城池。他每日花天酒地,昏天黑地,将造城墙的钱花了个八九不离十。突然上峰要委派钦差大臣来吴江验看城池,这可急坏了县官老爷,他脑瓜子一拍,动出了一个坏脑筋,召集民工夜以继日挑土筑城,建造了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吴江城。钦差大臣一到,他白天与钦差周旋,以好酒招待,让佳人相陪,以名画相赠;到了夜晚,乘着夜色,他派人打着火把,用八人大轿,抬了钦差大臣满街乱转,东南西北四个门,看了一遍,钦差十分满意地向上峰交差去了,而留给我们的却是这座小到不能再小的吴江城。有史料考,城周长为五里二十七步,换算成米制则是2518米。

  消失了的“吴江蟠桃”

  爷爷说的也许是杜撰的,但我宁可信其有。年轻时我也作了考证。虽说吴江城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东西北俱配有水城门,北城门上还建有敌楼,并可顺铁梯盘旋而上,但铁梯高仅丈余。城东北、西北两处各有水田20亩左右,俨然是屯田。以单产150公斤计,若供应1000将士,也难以支撑十天半月,更何况这些水田都是漏水薄田。

  水田边沿,多为荒地。上世纪20年代初,我祖上从浙江南浔来到吴江,开荒造林,建起了南林桃园。此前,吴江栽桃,是在西门外,因水患、匪患,渐衰落。尔后,陆续有人从浙江温州、绍兴,苏北来到吴江栽树造园,形成了以小园弄和下塘两块较为集中的桃林。每到春三月,桃花怒放,映红半个吴江城。吴江以“吴江水蜜桃”闻名,实质上苏州、上海水果商知道和看好的却是“吴江蟠桃”。“吴江蟠桃”果大、厚实,大者可有半斤以上,色,白里透红;味,甘甜爽口,实为桃中佳品。这是我祖上一生的心血,其临终念念不忘,嘱我辈延承,可我等难以阻挡征用拆迁凶势,回天乏力,最后几棵桃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在城建局征用中,被活活砍掉。“吴江蟠桃”终成烟云。

  那个年代的城中旧事

  记忆中,当时城内最热闹之处是“仓桥头”,俗称“小仓桥”,即老中山街中段;小仓桥两面有鸿运楼茶馆、鸿济堂药店、糕团店、烧饼店、杂货店、照相馆、烟杂店、铜匠店各一爿和一家戏园子、两家糖果店。到了春节,乡下人上街,这一段吴江的“南京路”被挤得水泄不通,即所谓的“人轧人”,人与人之间前胸贴住后背。

  西门,更是当年孩童们望而生畏的地方,城外茅草丛生坟堆林立,解放初期是临时刑场的首选地。孩童们即使结了伴,也只敢到城门口张望几下,赶紧逃回城内。因为再往西去,就是太湖了,太湖里可是有强盗的。西城门口左侧有一坟墓,听上辈人说,是什么“小霸王”孙策之墓。另有一亭子,即“鲈乡亭”,据说这里是垂虹桥的始端,可见“长桥”之长。我所见到的鲈乡亭,中间可供攀登的楼梯已经皆无,只有墙壁及红色的横梁。记得当年除“四害”,曾经光顾过鲈乡亭。

  长大成人后,我参加了平整西门外坟地的战役。那砌坟墓的材料是用糯米与石灰反复搅拌而成的,因而墓穴坚硬无比,用榔头、镐头拼命敲击根本无济于事,即使用钢棒,还是撬不开,最后用黑炸药炸开才得以平整。

  读小学时,春秋两季,学校总要安排一次“远足”。用如今的时髦话来讲,就是郊游。学校的首选地就是西门外的孝母坟。那时孝母坟面对的就是太湖。吴江城市向城西的拓展,要得益于部队农场。部队在西门外,建了一处养马场,周末放露天电影。那时,文化生活枯燥,能看上一场电影简直是一种奢侈。太阳还有两竹竿,人们就已掮了板凳,抢先在场内占地盘了。夕阳施展最后的淫威,将人的额头晒出油来。人们熬上三四个钟头看上一部电影,还大呼“值”。

  记得念初一时,我还参加了拆城墙的战役。那是“大跃进”头一年,1958年。

  我们学校被安排在北门这一截,主要任务是拆除城墙,平整土地。挖出的城砖,一块足有一尺多长,半尺来宽,一寸多厚,像我这样一个毛头小伙子,搬两块已经蛮吃力了。那年,远乡近村的农户和城内外的贫苦居民赶上了好时辰,船运车拉,甚至是担挑袋装,只两天已经把城砖搬运个八九不离十。有的拿去盖住房,更多的是拿去搭猪棚,更可惜的是,当初为图省事,成千上万的城砖被扔进了城墙外面的外城河里,最后被淹埋在了地下。

  岁月划出城市的年轮

  城墙的拆除拓宽了吴江城区,同时将吴江从禁锢中解脱出来。北城墙填入外城河形成了以后的通余路;东城墙的平整就有了现在的公园路;西城墙的拆除,使吴江城有了向西延伸的空间;而南城墙被夷为平地,让东门和盛家厍融入了吴江城区。

  吴江的年轮在此前是细密而又幽沉的,尔后吴江的年轮则刻画得逐渐粗豪而又明快起来。

  据《吴江年鉴》记载:“1987年,先后完成了县府街、下塘街部分地段的拆迁改造。”

  听爷爷说,县府后街原先是一条小河,小河内繁衍一种红壳虾。据说这是三国名将周瑜醉酒后,路过此处,因酒力不支,将食物统统吐出,其中的虾活了过来,因而虾壳呈红色。上世纪80年代中叶,我参加了松陵镇工会职校的学习,那时有一个教室正在这小河的上面,透过地板能看到被风吹动的水的波浪。我选个时机到河边细细观察,半天也不见一只红壳虾,以后小河浜被填了,我曾暗暗地为此事可惜。现在想来大可不必,也许那些传闻中的红壳虾,仅不过是现在到处皆有的小龙虾而已。县府街,顾名思义是县政府的驻地。县府街东首,原是大东门;东门旁边的城墙上有一座碉堡,我也弄不明白,这碉堡为何建造在城内,而不是在城门上面,或城外?此处现已是公园路了。大东门外则有着吴江的象征性景物———垂虹桥。

  据《吴江年鉴》记载:“早在北宋庆历八年,吴江修成了声名远扬、宏伟壮观的垂虹桥,长达200余丈,消除了苏杭驿道最后一个险要的大渡口。从此,吴江成为东南舟船车都会。环绕垂虹桥水域的有古华严讲寺、七级宝塔、孔庙、学宫、三高祠、三忠祠、鲈乡亭、垂虹亭以及钓雪滩上的园林楼馆等游观建筑,使吴江成为闻名天下的风景区。”

  垂虹桥俗称长桥,七十二孔,三起三伏,蜿蜒如龙,因环如半月,长若垂虹而得名。垂虹桥前拦太湖,横截松陵,河光水色,气势磅礴,有诗为证:“八十丈晴虹卧影,一千顷玉碧无暇。”实为吴中一绝。

  我念高中时,垂虹桥还存有十余孔。1967年的一个冬夜,垂虹桥坍塌。当时部队农场急行军赶过来一个连队,未全部倒塌的桥面上还挤满了吴江中学上夜自修的学生,只听得一声巨响,桥又坍塌了一孔。如今的垂虹桥遗址皆是重建,只是作为记忆或纪念的标志而已。

  227省道,以前只知是公路,公路上有汽车。那时候能见到汽车已经是件值得夸耀的大事件。有时为了看汽车,三五个小伙伴结成群,出北门站到公路边等汽车开过。所谓的公路是泥质的上面铺了些沙子,客车一过,尘土扑面,这时,小伙伴们紧追不舍,还拼命地吸气,为的是闻那散发在空中的“好闻的汽油味”。如今的227省道,来去分道,车流量惊人,其过境段已成为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两旁商贾林立。北路有大象涂料、华渊电子、三联化工等较为大型的厂家,南路则有江苏大发电器市场、恒大装饰广场等专业集贸市场。

  我还依稀记得,227国道与公园路之间,有一段苏嘉铁路残骸,人们把路基平整,填入周边的沼泽,办起了轧钢厂。轧钢厂需要宿舍,于是到桃园内建造了当初风靡一时的轧钢厂宿舍大楼。说它风靡,因为它是五层高楼,在当初是吴江最高的住房。之前吴江城内还没有超过三层的建筑。当五层宿舍楼建造好后,不时有上了年岁的老者,拄了拐棍,或来瞻仰,或来合影留念,几成一道风景。

  正是从建造轧钢厂宿舍楼开始,城区建筑逐步加紧了对桃园的侵吞与蚕食,上塘的桃园被征用后,命名为“桃园新村”,下塘的桃园,则成了“下塘新村”。

  想当初,吴江轧钢厂与吴江红光布厂是吴江两大招牌厂,男的进红光厂,女的进轧钢厂,都是男女青年梦寐以求的。说起厂,我还想起了中山街上的煤球厂。粗重的轧煤球机上面堆积着洒了水的煤屑,随着机械的带动,煤屑通过模具链的挤压,形成一个个椭圆形状的老式煤球,那真是最原始不过的了。

  公园路北段西侧,现今是繁华的永康路商业街东段,然而曾几何时,这里是蔬菜地,中间有个小池塘。而永康路与中山北路交界处,是城市中心,万亚广场坐落于此。60年前,此处名唤“白墙头”,一截老大的白色墙壁,画的是“光荣牌肥皂”广告。可记得“大禁”这个名词,这需要与“高墙头”联系起来,解放前后,它其实是座监狱,如今已是小商品的集散地———友谊商城。

  下塘街的改造,最为显著的是街心花园。成片的建筑被推倒,整幢整幢的房屋被拆除,又在市河两边建造街心花园,当初吴江最为繁华的地段,成了休闲游玩场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世间事谁人能料。但这里矗立起了吴江的标志之一———“思鲈石”。

  往西,西塘河改造;往西,鲈乡路的形成;往西,仲英大道新建……

  往北,江兴路;往北,江陵路;往北,瓜泾路……

  往南,流虹路;往南,笠泽路;往南,江厍路;往南,学院路……

  往东,交通路;往东,运河路;往东,运东大道……

  从历史迈向未来

  那时,吴江、同里之间,交通工具是轮船,我们这些孩子要去同里,往往选择用步代船,跑步前往。年轻气盛,走些路是无所谓的,最怕的则莫过于走庞山湖那座木桥。那木桥是在两根木制的桥梁上面铺了些木板,木板经过日晒雨淋,七穿八孔,走在上面能望见下面潺潺的流水,虽有扶栏,脚软软的,心荡荡的,气急急的,头皮麻麻的。前年的一个秋夜,友人请我到庞山湖一家饭店吃饭。饭后,我走出饭店,只见主要干道上霓虹灯五光十色,人山人海,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过春节,中山街上的“人轧人”的情景,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因为我在某职能部门打工,因而有机会到城区周边走走,头一遭去柳胥村,我惊愕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这里商贾林立,超市、酒楼、书店……应有尽有,比我记忆中的吴江老城不知要繁华多少倍。而三里桥村、花港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城区道路的建成和延伸,村寨的繁荣和拓展,振荡出一个又一个的年轮,将吴江这个有着悠远历史,而又充分展示年轻活力的小城镇,刻画成蒸蒸日上的中等城市。

  家乡在延伸,吴江在前进,她正以轻捷而又矫健的步伐迈向未来。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