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13日 星期三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望族 >> 名人轶事 >> 春在堂前说往事 曲园忆旧沧桑时——访陈去病外孙张夷

春在堂前说往事 曲园忆旧沧桑时

访陈去病外孙张夷

2023/1/10 3:00:10    作者:  沈振亚、章政瑛、李伟 来源:  吴江通    【字 号:  】   点击量:11924

 

陈去病外孙张夷  

  风雨曲园,寻南社领袖故人

  在苏州,景德路上的城隍庙对面,是一条幽深的小巷,小巷深处,乃是晚清鸿儒、朴学大师俞樾先生的故居曲园。苏州市马医科42号,在一个风雨交加的下午,记者循着地址来到了这里。实在没有想到,本文的主人公张夷就在曲园办公,而这里正是俞樾先生当年的书房。

  穿过一扇古色古香的木门,进入了院子,映入记者眼帘的是满目的盆景和雅石。穿过院子,是大厅,挂满墙上的是各式各样的字画,数张明清风格的桌椅摆放有致,一杯清茗置于大厅中央的桌上,我们的主人公早已等候多时了。

  张夷,中国十大著名策划家、苏州赏石大师、高级盆景师、中国观赏石协会理事、苏州市策划师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江苏省委员会委员……除了这一串长长的介绍,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清末著名南社领袖、辛亥革命风云人物陈去病的外孙。

  虽然不常提起他的这个“特殊身份”,但张夷的生活里还是可以寻到许多陈去病的痕迹,中国南社与柳亚子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南社研究会副会长、苏州市南社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除了自己的专业盆景园艺,张夷还有这些身份。张夷的妈妈陈明莉是陈去病的小女儿,从小在吴江同里长大。陈去病的第一任妻子过世后,经好友徐自华介绍,又迎娶了第二任妻子陈俞芬,即张夷的外祖母,她也是吴江人。

  近年来,张夷作为主编,整理出版了《南社杂佩》、《南社钩沉》、《陈去病柳亚子诗文笔存》、《巢南家史》等多部南社研究丛书。另外,由张夷和其父耗时21年整理编纂的《陈去病全集》也将在今年10月份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本由杨天石、王飚等多位国内南社研究权威专家担任顾问的文集将向读者展示许多陈去病生平珍贵的文字和照片。

  “今年是南社创建100周年。11月,民革中央将在苏州组织多场纪念活动:中国南社纪念馆将在苏州开馆,南社创建100周年纪念大会也将举行,同时举行的还有国际南社学术研讨会。我在其中主要担任中国南社纪念馆的总策划。”张夷向记者介绍。

  忆及外公,外婆口中的故事

  “我没有见过外公的面,关于外公的印象,都是从外婆讲的故事中听到的。”张夷的外婆陈俞芬晚年是和张夷与他的母亲陈明莉一起度过的,于是外婆口中的传奇故事成为了张夷最初了解外公陈去病的渠道。

  作为宣扬民主主义、反清的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领袖之一,陈去病和孙中山先生私交很好,孙中山曾说自己“十年袍泽”,陈去病是不多的真正的朋友之一。孙中山先生去世后,陈去病为葬事筹备委员会委员之一,主要负责孙中山陵墓的选址以及《哀思录》的写作,对于中山陵最后选址钟山,张夷告诉了记者其中的典故:“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一次和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等到郊外打猎,经过半山寺(今中山陵所在地)下马休息,指着远处的方山和脚下的秦淮河说,这里地势比明孝陵好,山水相对,气势恢宏,又说:‘待他日辞世后,向国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躯壳耳。’外公是懂风水的,于是众人就让外公写了篇考证性文章。19253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外公写了《紫金山考》,由各大报纸发表。当即议定外公负责勘察陵地,由此,外公每月往返于宁、京之间,勘察墓地,并负责治丧报告。44日,外公陪同宋庆龄、孙科等诸人至南京,上紫金山实地踏看,果然依山傍水、草木葱茏、气势不凡,于是中山陵陵址才最后确定了下来。”

  陈去病一生忠于民主主义,因此对蒋介石一直深恶痛绝,认为他背叛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外公深痛蒋介石违背孙中山遗教,曾发誓‘终身不与共事’,一怒之下,辞去江苏国民政府江苏省委委员,写完《哀思录》,便大笔一摔拂袖而去,宁愿到学校教书。到后来,逼得急了,他老夫子索性连书也不教,到苏北高邮等地巡游去了,弄得大家找不到他,只好罢休。外婆曾说外公身前曾多次在公众场合公然顶撞蒋介石,还曾用拐杖指着蒋骂其为‘小鬼三’。但因为外公深厚的资历和对国民党的巨大贡献,在他死后,蒋介石仍然命令为他举行了国葬。”张夷说。

  退休后的陈去病晚年居住在现在的陈去病故居原址,寓所对面是南园茶社,每次陈去病去茶社喝茶的时候,都会给茶友们讲许多见闻和故事,茶友们都尊称他为“陈老爷”,所以每次陈在的时候,茶社都是人声鼎沸。“南园茶社里,有一个靠窗的位子是所有的茶友都不会去坐的,那是外公的专座。之所以喜欢坐在靠窗的位置,是因为坐在靠窗的位置可以看到码头,那时候经常会有许多外公的学生或是朋友来看望他老人家,只要看到有朋友到了,外公随即就下楼回家,外婆说外公将那个座位称为自己的‘瞭望塔’。”

  陈去病去世是在1933年的中秋节后不久。中秋节那天晚上,陈家一家人吃完团圆饭后,看到外面月亮很好,陈去病对妻子说自己去河滩上走走。“外公是信佛的,曾经还剃度过,经常出钱修庙、修筑祠堂,爱好收集残碑、名帖。出去了一会之后,外公进门的第一句话就是对外婆说‘我遇到铁仙了’,意思是自己大限将至。从那天晚上起,外公就开始拉肚子,一病不起,不久之后就去世了。”张夷说。

  园林专家,亦是南社研究权威

  1963年,张夷出生在江苏江阴,外祖父是德高望重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张夷的父亲也是一位剧作家,这样的家庭环境让张夷从小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文革”时期,张夷才上小学、初中,因为外公陈去病国民党元老的身份,张夷一家饱受冲击,父母和舅舅四处逃难,张夷和几个兄弟姐妹都被寄养在母亲的一位同事家里。家里的门窗都用木板钉上、封住了,而外公遗留下来的那些珍贵手稿则被四处分散保存,侥幸得以保全下来。张夷说:“上小学、初中时,每次学校让我们填表的时候,我们都只填父母的名字,外祖父这一代的名字父母都是不让填的。上了高中以后,才依稀知道有关南社的一些事迹,历史老师也告诉我陈去病就是我的外公。”

  因为家学的熏陶,张夷自小就对传统文化甚感兴趣,大学期间,张夷进入南京林业大学研读园林专业。1985年毕业后,他开始参与苏州戏曲博物馆重建中的园林设计工作,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张夷又回到学校读了盆景专业的研究生。这期间,他还举办过个人展览。

  上世纪90年代初,张夷独自“下海”,组建了自己的景观公司,名为景观园艺企业机构,从事文化艺术用品的开发和景观规划设计及施工。在曲园的院子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盆景、四处搜集来的石头。在盆景专业领域,张夷已经是中国最著名的专家之一,他独创的“张氏砚式盆景”,是中国很少的个人流派之一。砚式盆景突破了传统盆景的用盆方式,采用大理石板做容器,使之既是盆景的依托,同时也可以表现水景,不规则的边缘把景无限放大,雅俗共赏,汲取了古典文化中的经典意境,拓展了观者的想象空间。

  时至今日,张夷和他的公司都已在业内颇具名气,中国十大著名策划专家、江南十大策划师、江南十大策划案例、苏州赏石艺术大师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盆景赏石分会理事、中国石文化委员会学术部主任、中国观赏石协会成员、国际盆栽赏石协会会员,一连串的称号和奖项肯定了他的成绩,徐霞客故居风景区、江苏第一景观大道———霞客大道、中央美院庭院等著名景区皆为其高誉之作。

  除了盆景园艺文化,张夷工作的另一部分就是关于南社的研究。大学毕业以后,张夷开始搜集关于南社的资料,真正意义上开始研究南社。目前为止,身为收藏家的张夷已经收集了众多各式各样的南社珍贵文献、手稿,他随手拿出了几本陈去病、柳亚子等南社中人的文集,上面陈柳等人的亲笔批注依然清晰可见。

  除了关于南社珍贵史料的收藏,身为中国南社与柳亚子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南社研究会副会长,张夷还积极组织国内各种有关南社纪念、研究方面的活动。由张夷等人正在组织筹建的中国南社研究中心以及苏州市南社研究会也即将成立。

  通过近些年来组织的有关南社研究的各种活动,像“南社发起100周年纪念活动”、“柳亚子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等,张夷深深感受到: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还是很多的。

  “南社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从最初为孙中山的辛亥革命提供理论和文学支持到后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中共一大会址即为南社会员府邸),南社始终坚定不渝地为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兴旺作出贡献、鞠躬尽瘁,为中国培养了各个学科、各个阶层的无数人才,这种爱我山河的精神是值得我们铭记的。”张夷说道。

  他还告诉记者,时至今日,南社的研究在我国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北京、上海、江苏、云南、广东、香港等地方和一些高等院校,先后成立了不少南社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们以超越时代的目光,客观地、综合地研究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发掘、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拓宽研究领域,已将与南社有关的一切历史和文化,尤其是那些文化人的活动踪迹与学术列入了研究范围。

  “明年我们将推出一个新的课题《南社的普及丛书》,让更多的人认识南社、了解南社,这是我们要做的,也算是对‘南社’精神的发扬吧。”张夷说,作为一门人文学科,随着“百年南社”的到来,“南社学”的研究也会迎来新的发展。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