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江记忆 >> 历史琐记 >> 千年家国两相依

千年家国两相依

2023/11/8 3:43:36    作者:  李红梅 来源:  吴江通    【字 号:  】   点击量:6783

 

  中华民族,积五千年文明史,其间建邦立业,有久有暂,国势国威,迭兴迭衰,大好河山,谁主沉浮?峥嵘岁月,儿女英雄。在吴江这片土地上,朝代更迭,家国相依,同样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也许,由今人看来,历史的烽烟已经消失殆尽,民族团结,和乐融融,这种争战已经失去了意义,但回看历史,如果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我们不得不被英雄儿女的忠于家国,侠肝义胆和浩然正气所折服、感佩。

  让我们穿越历史的浩瀚云烟,去感受一下这一路烽火岁月。重新抚摸吴江大地的千年沧桑,我们会更加珍爱她今天的锦绣繁华。

  烟波浩浩韩郎荡

  吴江自古以水闻名,境内有很多湖荡和河港,河湖纵横交织,如繁星缀夜。其中有一条名为韩郎荡,位于汾湖芦东村东。相传,南宋名将韩世忠的抗金部队曾到此活动过,浴血奋战,抗击金兵南侵,留下了韩郎村、韩郎荡等地名。

  韩世忠(10891151年),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字良臣。绥德(今属陕西)人。幼年家贫,年十八,应募入伍,性格粗犷、豪爽、嗜酒使气,人呼为韩泼五。能挽强弓,勇冠三军,在对西夏作战中屡立战功。宋金战争爆发后,韩世忠率部辗转各地,以少击众,是北宋末年官军中少见的一支劲旅。建炎元年(1127年),宋高宗赵构即位,韩世忠驻守镇江。

  韩世忠精于水战,吴江的浩瀚水面给了英雄以用武之地。他勇武过人,进兵邀击,将金军逼近黄天荡,给金军以巨大的打击。

  韩妻梁红玉,也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传奇女子,她击鼓战金兵的故事家喻户晓,想必,吴江的山山水水,也留下过梁红玉的飒爽英姿。每当决战,韩世忠及其夫人梁红玉双双披挂上阵,诸将士见状,无不奋勇争先,以一敌十。这是何等铁胆豪情!夫妻名将,古未有之。

  韩郎村、韩郎荡等情深款款的名称,的确是百姓为纪念他们夫妻英勇善战,护家卫国,英雄气概的明证。韩郎荡十里清波,漾漾湖水,曾经照见过韩世忠与梁红玉征战南北的俪影双双吧!

  在宋廷对金乞和的岁月里,韩世忠多次上书,揭露金之阴谋,坚决请战,与秦桧进行多次斗争。秦桧迫害岳飞,举朝无敢言者,独韩世忠面诘秦桧误国,为岳飞伸张。无奈奸臣当道,最终韩世忠的兵权被夺,退隐在家,空抱救国之心,郁郁而终。韩世忠墓在苏州灵岩山西南麓。立有 “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碑文长达13900多字,世称“天下第一碑。”

  抗倭建功护家国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倭寇大举进犯我国,进入了绍兴的曹娥江一带。倭寇骚扰,成为明代朝廷的心头之患。而在江南一带,则谱写了一曲曲官民团结与倭寇抗争的壮丽诗歌。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正月,吴江城正遇暴雨,风摇雨浇,城墙开裂,城隍庙却又燃起了大火,预示着一场灾难在步步逼近。知县杨芷凝眉西望,心中如潮水起伏不定。他想,刚刚从南浔到平望六里桥,并吃了败仗的倭寇,定然不会罢休,可能趁机进攻吴江县城。想罢,杨芷立即带兵到平望盛墩抢守,扼敌军于半道之上。

  吴江水师屯兵盛墩后,杨芷一方面派人向俞大猷部队求援,另一方面在唐家湖袅腰桥北面筑“敌楼”,准备抵挡来进犯的敌人。这楼有一个气势磅礴的名字,叫“吞海楼”。416日,日本强盗集中了10艘战舰,三千人马从嘉兴向北进犯,企图血染吴江城。他们刚进唐家湖,突然一声炮响,杨芷在“吞海楼”上指挥兵士万箭齐发,给日本强盗一个措手不及。倭寇不能渡湖,只得向平望方向退兵。

  倭寇被击退后,杨芷命令水师加紧防备,严阵以待。果然,倭寇在平望稍加停留之后,又抢夺了一些船只,沿运河向北气势汹汹而来。船队刚刚接近盛墩,就被堤坝挡了去路。随着炮火四起,唐家湖内向倭寇射出的飞箭如雨,不少倭寇中箭身亡。一批水性好的水师士兵则携带工具潜在水底,凿穿敌人的船底,让不少敌船沉入河中。盛墩一战,大长了吴中军民团结抗击倭寇的士气。时任绍兴知县的吴江人士叶可成也为盛墩抗倭出了不少力。吴江人民为纪念杨芷等人抵御倭乱,将盛墩改名为胜墩,并立“三贤祠”纪念。《吴江县志》在评述这次战斗时写道:“自胜墩之捷,始知倭寇之易破,我兵之易张,人人自奋。”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在吴江知县杨芷奋起抗倭的同时,民间更是群情沸腾,摩拳擦掌,周大章召集吴江百姓组成了义勇军,参加了杨芷的政府军。周大章与弟弟周大昭精于兵法,足智多谋,曾集合各路兵马,在平望围歼敌人,打了大胜仗。周氏兄弟在吴江的抗倭斗争中屡建奇功,赫赫声名,留载史册,光耀后人。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保家卫国,臣民本分,在江南四月的烟雨里,看似柔和温雅的吴江人,以他们满腔爱国的热忱,明敏缜密的心思,超凡出众的智慧,奋勇拼杀的气势,保住了吴江黎民的安宁,保住了这片土地上山的宁静、水的秀雅。

  明末清初风雨骤

  朝代更替,虽说是历史进步的必然,但明末清初,却是中国历史上特别重要的一段烽火岁月。因为痛失大明江山,不甘剃发易服,随着清风南下,江南各地义帜林立,忠于明朝的忠臣义士,无不高举着反清复明的大旗,辗转各地,奔走呼号。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进军江南。所到之处收缴民部兵器,严令剃发,“留发不留头”遭到江南各阶层人士的激烈反抗。史籍有载,口碑传颂至今。

  这年五月,吴江进士吴易、举人孙兆奎等起兵抗清,倾家产造战船。招募义军,扎营于松陵滨湖一带,称“孙吴军”。从首领到士兵都用白布包头,又称“白头军”。六月,白头军曾两次占领吴江县城。

  当时,芦墟汾湖、三白荡也活跃着一支义军,首领是当地人周瑞、张贵、陈打生。他们与“白头巾”会合,蓄积力量,等待机会。

  顺治四年(1646年),正月,吴易、周瑞趁吴江城内灯会之机,率兵第三次占领吴江城。三月,在汾湖摆开战场,迎战清军总兵汪茂功。汪茂功大败,逃至梅墩,又遭周瑞义军夹击,2000余人几乎全军覆没,汪茂功余部狼狈逃至庞山湖一带,白头军将汪追杀在湖心。清军仅二三十人逃遁。

  不久,吴易、周瑞等终因奸细出卖被捕。清浙江总督张存仁百般劝诱,吴易、周瑞不为所动。八月,吴易、周瑞等就义于杭州草桥门。为报此阴谋诱捕之仇,汾湖白头军和嘉善义军联合进攻嘉善县城,杀清军守备王仪。后来,白头军的抗清斗争还坚持了18年之久。

  吴江襟带江浙,湖荡密布,正是用兵的好地方。吴易举起抗清大旗之后,得到纷纷响应。沈自徵、沈自炳兄弟就是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一支队伍。经过多次战役,沈氏兄弟渐渐成了吴易手下的两员虎将,不仅能出谋划策,同时也骁勇善战。沈氏兄弟一门忠烈,将才华和生命献于大业,与吴易、周瑞一样受到了后人的尊敬。

  在前线的烽火连天之后,以叶绍袁为代表的江南知识分子的反清斗争带着自苦的悲剧情调。汾湖叶氏,父子兄弟,母女姐妹,都富于才情,皆能吟诗作对,可谓一庭芳秀,满门风雅。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叶氏午梦堂是一个璀璨的名字,它似一朵亮丽的奇葩摇曳在明清鼎革的历史天空下。传世的《午梦堂集》中,有不少诗词是抒发国破家亡的悲凉心境的,展示了一幅明清士人的思想图和名门才女成长史。入清以后,叶绍袁带着他的四个儿子,削发为僧,破纳芒鞋,遁迹于吴越间的荒山古刹,一边为抗清义师密谋策划,一边撰写记录民族大耻的《甲行日注》、《分湖外史》等重要作著。世人熟悉的名妓柳如是,以纤纤弱质,助资反清,最后不惜投水自尽,杀身成仁,实为可歌可泣。

  虽然,历史的车轮不可阻挡,清朝最后还是统治了中国达三百年之久。但这不能说江南志士的抗清斗争是没有意义的。正因为他们的不屈战斗,才让吴江这片土地焕发了她应有的血性与气节。江南小镇是既疏淡官场名利又深明人世大义的,平日只是按兵不动罢了。真是到了历史的紧要关头,江南小镇历来都不木然。

  太平天国声名在

  清咸丰十年(1860年)四月,太平军接连攻克苏州、吴江,经平望到达嘉兴,五月,又占领了同里、黎里等地。七月至九月太平军由平望和黎里前往芦墟,往返联络百姓和士绅,筹建乡官局,即太平天国的地方政权机关。乡官局首先核查户口,编造户口清册,又对田租和粮赋的征收作出详细规定,并随形势修改。太平天国在吴江实施的减租、轻赋政策,打击了地主,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有利于太平军的活动。为了巩固政权、维护地方社会治安,太平军还设立了保卫局,在水陆要道上设置了关卡,还允许内地与上海通商。

  清咸丰十一年五月,欧洲人的几艘武装商船,从盛泽等地收购到满船茧丝后路过芦墟去上海。其中亚当逊公司的船只出关时拒绝交税,被关卡扣留。在上海的英国海军舰长丢乐德率领“弗莱门号”军舰赶到芦墟,向守卡的太平军开火,太平军奋力抵抗。太平军还捉拿私自贩运大米的英国商船,不准大米出境。比起日落西山,腐败堕落的清朝官兵,太平军还是比较受百姓拥戴的,他们不像清兵那样耀武扬威,管理行事有礼有节,更不畏惧洋人的枪炮。但稍后,清军还是在洋人的帮助下,把太平军赶出了吴江境内。

  一脉赓续,百代相承。吴江从909年建城至今,1100年的风雨岁月过去了。记在沉沉典籍中的历史片断,也许失去了鲜润的血肉容颜,但依然看得到它清晰的骨架脉络。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昔日的烽烟早已消失殆尽,回顾千年苍茫云烟,依然给我们良多感慨。吴江,这片风土清嘉的土地上,如今风平浪静,和谐同乐。这颗镶嵌在太湖之滨的明珠,在拭尽岁月尘埃之后,熠熠生辉,以前所未有的夺目光彩,闪耀在长江三角洲繁华富饶的土地上。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