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7/14 3:02:36
作者:
金济民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5953
我的童年是在黎里镇唐桥头毛家弄里度过的。修复黎里古镇的筹划启动,激起了我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唐桥头的回忆。往事历历,记忆犹新。
唐桥正名梯云桥,地处黎里镇中心街,人来船往,商贾云集,是黎里一道古朴的风景线,散发着浓郁的古镇气息。狭窄的鹅卵石街道两旁全是店铺,中间盖有廊棚,雨天不用雨伞。在我印象中的商店有久昌、大昌腌腊店,袁福和桐瓷蓆店,大丰、天福荣布店,问心堂中药店,福昌祥百货店,文魁斋糖果店,阿采鲜鱼店,兴泰茂鲜肉店,金毛豆腐店,掌林水果店,金根铁匠店等。唐桥贯通南北两岸,桥顶有一个皮匠摊,专门帮人家修补鞋子,摊主脸上有几点麻子,大家亲热地叫他“小麻子”。小麻子的家就在唐桥南堍靠西傍着桥的茶楼下面,上茶楼的梯子就架在唐桥南堍最后几级石级上。拾级朝西上楼,一眼就看到茶楼北面是一排整齐的蛤壳窗,西面墙上挂着一幅关圣帝君读春秋的画像,栩栩如生。两旁的对联“一代精忠悬日月,千秋正气壮山河”,写得神采飞扬。清风徐来,关圣帝君的美髯似乎也在随风飘动,令人肃然起敬。临窗而坐,喝上一杯香茗,俯首看着市河里穿梭般的船只,顿觉心旷神怡。茶楼西北角里挂着一面镜子,放着一只剃头椅子,有一个叫小春的丹阳老伯在那里给人家剃头。我经常到他那里去剃头,剃的是“和尚头”,他就叫我“小和尚”,有时剃好头他还会拿出一个文魁斋糖果店的“老爷饼”(是在木雕的糕饼印子里脱出来的菩萨状的广东饼,当时一分钱一个)给我吃,表示对我的喜欢。
清晨是唐桥头最热闹的时刻。铁匠铺里的小学徒“吃咔吃咔”地拉着风箱,把铸铁的炉子烧得通红,闪着青光。其它商店也早早地拨开了排门板,等候主顾光临。豆腐店木框里的豆腐雪白粉嫩,竹匾里的豆制品花式品种齐全。腌腊店墩头上的咸肉有精有肥,一块块叠放在木制的“肉元宝”上,圆形的木盆里堆放着鲤片鱼、油桐鱼、咸鲞鱼、马胶鱼、鳗鲤干、小虾咪等,有许多品种现在已经见不到了。店堂地上铺着柴包,堆放着新鲜的带鱼、黄花鱼。鲜鱼店的腰子桶里各种鲜鱼、黄鳝及鳗鲤鲜活百跳,螃蟹在竹篓里不断地吐着白沫。鲜肉店里一只只白统猪用铁钩挂在粗粗的竹杠上,腰子桶里浸着猪肚内的下作和煮过的一块块猪血……商店前面的阶沿石上都摆满了蔬菜摊头。此刻买菜的主妇手提竹篮,有的还抱着孩子到唐桥头来买菜了,张家婶婶、李家嫂嫂,边买小菜边谈家常,好一派热闹而又和谐的情景啊!
上午九点钟左右,乡下农民上街来了,做生意人的讲法是叫“上市”,他们是乘着航船或自己组织数人摇船上街的。唐桥头市面更为热闹了。有的到腌腊店去斩上一块咸肉,买上一条咸鱼,有的求医后拿着中医老先生用毛笔开好的药方到中药店去赎药,有的到布店去剪布给小孩添衣,有的到茶楼去喝茶,托人办事,有的到铁匠铺去挑选农具……真是一幅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中午时分,农民回乡了,唐桥头顿时变得清静起来,只有大丰布店的老式收音机,时时传出苏州评弹的弦索叮咚之声,飘向街面。“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此刻漫步在唐桥头,古道幽幽,廊沿曲折,超凡脱俗之感油然而生。
唐桥头的中药店问心堂,店老药好,颇有盛名。店堂很大,后门直通镇郊毛家池。内有煎药房,药材仓库以及药材加工场,最后面是一个大园子,园内一片竹林,还有一排排放团匾晒药材用的竹头架子。四周郁郁葱葱全是药草,清香扑鼻,好一比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问心堂的药材加工十分讲究,工场里的老师傅总是十分忙碌,有时用铡刀把药草铡短,有时用小铡刀把药材切片,有时把药材放在大镬子中烘炒,有时用双脚滚动铁饼,把药材放在铁船里研成粉末,有时用铇头把竹头皮铇下来制作竹沥……那里的药材真是正宗地道,炮制精良。当时酱园里有一学徒不慎伤寒,连续高烧不退,挂水打针服药片,就是不见好转,危在旦夕。正巧有中医老先生出诊路过,老板告急,先生急往病榻把脉开方,到问心堂配药速煎服下,一帖药,使学徒化险为夷,真是技高药好,一度成为唐桥头的佳话。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久昌腌腊店改建黎里影剧场,更使唐桥头增色添彩。剧场前日夜都摆着各种摊头,其中“小汤团”的汤团是有名的。他的汤团担是用竹头特制的,担前是一个有二层的竹橱,上面一层的木盘里整齐地放着包好的汤团。汤团有鲜肉馅,有玫瑰夹沙馅,上面用雪白的湿毛巾遮好,竹橱下一层放着碗和匙。担后竹架也分二层,上层放着炉子和水箱,下层放着煤炭。担子一停好,他就拿起一根竹棒在一个竹筒上“挷挷挷”地敲起来,顾客们就会闻声而来,一般都自带搪瓷杯子,买到家里细细品味,立吃是少数的。记得有一次我母亲在灶屋里烧中饭,她在墩板上切豆腐干准备炖酱。我在一旁觉得无聊,就用手在酱碗中捞酱吃。母亲佯装打我,我一急拔腿就跑,不料在灶屋门槛上摔了一跤,跌的鼻青眼肿。母亲心疼不已,下午她就拿着杯子到“小汤团”担上去买了几只汤团给我吃。“小汤团”的汤团之所以有名,是因为皮薄粉糯,馅子鲜美,特别是鲜肉汤团一口咬下去就有一股肉酱汁流入嘴里,味道真是好极了。但那时要品尝这种美味的机会是十分难得的,现在吃龙凤汤团,再也没有当时的那种感觉了。
剧场前还时常有唱“小热昏”卖梨膏糖的。他们搭起一只高脚撑台,台上放着一只木箱,木箱上画着距离相等的三个圆圈,写着“小热昏”三个大字。箱子内放着梨膏糖。撑台左右放着凳子,唱小热昏的民间艺人凳上一站,就有节奏地敲起小铜锣,吸引了许多观众。他们南腔北调的滑稽说唱,时时引人捧腹大笑。在观众的欢笑声中他们就开始卖梨膏糖,一边卖糖一边高喊:“听小热昏,吃梨膏糖,止咳化痰,润肺健脾。”围观的群众听得高兴,纷纷解囊。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来的小热昏中有一瞎婆,自己拉着二胡会唱出各种流派的越剧,她的二胡拉得炉火纯青,如果她不是女的,我真以为是瞎子阿炳到了呢!出于对她高超技艺的佩服,我也拿出了准备去买铅笔的一角钱买了几块梨膏糖。
悠悠千载下,古木发新红。我们将以虔诚的心态和百年的胸襟,来寻求和修复那份记忆深处的幽幽古韵。我相信黎里唐桥头定会在修复古镇的热潮中,再谱新曲,焕发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