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4/23 3:00:41
作者:
沈云作,沈莹宝注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229
【作品原文】
普同塔畔鬼啾啾,
雨晦风潇视鬼楼。
漫道市西多夜景,
劝郎莫过骨池头。
【背景拓展】
普同塔,是早年间的骨塔,“在大适圩,康熙三十九年(1700)里人管君宜建”。普同塔之西,是明朝名士卜舜年的住宅绿晓庄,当年庄内的卜舜年修仙处名视鬼楼。
过去,由于民间有溺婴的陋俗,加上医疗条件差等原因,初生儿死亡率极高。初生儿死后,“皆投骨塔中”。
据清同治《盛湖志》记载:“普同塔乃骨塔,建石屋三区,分别男女骸骨葬之。”当时共有两处,另一处“在小伏圩,雍正元年(1723)俞衡旦捐置,乾隆十一年(1746)王维镛建”。
“骨池”指骨池庵,“其南,有莲花池”,建于元至元十四年(1277)。初建时,“乡人无葬地者,皆水葬其中”,后改名圆照庵,民国十八年(1929)改建为目澜洲公园。
善举义行历来被视为美德,热心于此者代有其人。可考者除了早期的普同塔外,还有清雍正(1723—1735)初里人毛嘉庆等捐银在僧舍创设施棺所;乾隆(1736—1795)时王楠独资创设婴孩厂,收养许多弃婴;嘉庆五年(1800)郎氏在葡萄街创建同仁堂.办理掩埋、施棺、育婴并施医药、寒衣、月米;嘉庆十一年(1806)郑昂文在保盛桥北堍创设种善堂,办理掩埋尸骨,设立堂船、夫役、护葬公局等。同治(1862—1874)初绸业公所创立后,更是热心善举,为镇民所称道。
【作者简介】
沈云,1864-1921,字秋凡,原籍浙江秀水(今嘉兴),生于盛泽。沈氏系王江泾望族,1860年为避兵祸,其父举家迁居盛泽。沈云先生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文学功底极深。曾先后受聘为郑氏小学和盛湖公学的教师。沈云还是南社的早期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