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江记忆 >> 历史琐记 >> 50年56批海外学者访问江村

50年56批海外学者访问江村

2024/7/20 3:28:37    作者:  冯月根 来源:  吴江通    【字 号:  】   点击量:2103

  1936年夏,费孝通在家乡吴江开弦弓村,利用人类学实地调查的方法,对该村进行了系统性的社会调查研究。后经整理,以《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生活》为书名,在英国出版并重印多次。他的导师布·马林诺斯基教授在书的序言中称:“此书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本书让我们注意的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部落,而是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国家”,他还说“通过熟悉一个小村落和生活,我们犹如在显微镜下看到整个中国的缩影”。江村,这个村子从此闻名于世,成为世界认识中国农村的窗口和海内外学者研究中国农村的基地。

  费孝通先生《江村经济》的出版,开拓了社会人类学研究当代文明社会的广阔领域,引起了众多海外学者对中国农村社会的研究兴趣。自19565月中旬费孝通英国伦敦大学的同窗好友,著名人类社会学家葛迪斯教授以第一位海外学者来访江村至费孝通逝世后一周年的2006年,50年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朝鲜、新西兰、津巴布韦、冰岛、澳大利亚、菲律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学者纷纷踏入江村,访农家、走田头、进工厂,与村子里的农民谈心拉家常。海外学者共来访56200多人次。

  来访的学者们围绕中国农村工业化研究、农村社会结构与变迁、农民家庭研究、农村社区(村落)研究、中国农村小城镇研究、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人口老龄化问题、农村宗教信仰、农村社会环境等展开全面而深入的系统调查,实地调查亦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1956512日—16日,时任悉尼大学人类学系主任的葛迪斯教授,经周恩来总理同意来到江村,进行了为期4天的调查访问。葛迪斯教授了解村子里的基本概况概貌后,重点调查了村里农民家庭结构、社会风俗习惯、生产关系变革;调查了土地制度、农民分配制度;了解蚕桑业和丝织业的发展状况,以及人民民主政权领导下的基层农村选举制度、农民参与政权的组织形式等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层层剖析农村社会结构,解读中国农村社会历史演变进程。

  在江村实地考察中,葛迪斯教授深刻地感受到:“我一进入中国就感到一个好,即中国政府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完全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因为中国国大民穷,需要共产党的领导。”

  时隔七年的1963年,葛迪斯教授把江村调查的翔实资料进行整理,出版成书,书名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生活》,该书的出版在国际学界再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葛迪斯教授是继费孝通《江村经济》后,对中国农村乡土社会变迁的追踪性观察研究的又一学者。他在书中写道:“今天开弦弓的人民,看来确实比20年前,在物质上要富裕得多,而且他们有了更大的安全感。这种情景在中国重复数千次,就构成共产党人的最大力量及其最大成就。他们给农村带来了救济和援助。”在书的结语中,葛迪斯教授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帝国制度下,官僚统治集团对县一级直接控制。今天中央政府仍然对县一级进行直接监督,并且也更多地掌握村庄本身。但农民更多地参加到政治组织和管理干部的队伍中去,尽管这些组织有一些错误,但确实是为改善农民福利而贡献力量的,因此不易腐化”。还说到“要认清未来是困难的。这次研究的价值只有在20年后,再作进一步调查时才能充分体现出来。”葛迪斯教授在江村调查时,还用相机拍摄了诸多反映江村风貌和村民生活的照片,以活生生的真实图景向西方国家展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成就。

  海外学者们多视觉、全景式地对江村进行考察研究。小城镇大问题是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著名观点,得到政界、学界的普遍认同,也成为中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日本日中小城镇研究会的上智大学鹤见和子教授、成蹊大学宇野重昭教授、安原茂教授曾三次踏进江村进行系统调研。还有参与调研的东京女子大学教授山本英治、静冈县立大学教授毛里和子,他们倾注了很大的精力在江村搞实地调查,探讨中国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发展之路。日本学者的研究“对中国正在开展的小城镇建设,就其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对于地区社会的影响,企业的任务,劳动力转移的成效,对地区农业的影响,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从行政制度看它所处的地位,与社会主义有关各个领域,进行多方面的分析。”

  19853月,鹤见和子教授在江村调查后指出:“小城镇的工业化道路,是江南最显著表现出来的一个内发性典型”,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提供了一种模式”。学者们认为:任何一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要妥善地解决好城乡关系问题,协调好工农关系问题。中国小城镇建设的经验和理论,可以得到借鉴和参考。山本英治从城乡关系中论述了“小城镇处于农村之中”,与其他国家比较“可以说就在于它浓厚的农村特色”。毛里和子表示:小城镇的发展创造了没有城市化的工业化模式。这种小城镇是农村工业化的据点,是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的场所,也是抑制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非城市人口的“蓄水池”地带。特别是“离土不离乡”、“离乡不背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过程中所没有的,是颇有中国式特点的“奇特”现象。

  日本学者在江村调查期间还与中国学者进行了学术性交流和研讨,撰写了多篇调研报告,如宇野重昭教授“围绕小城镇建设的中央决策与地方自治”、鹤见和子教授“小城镇工业化中家庭结构的变化”、安原茂教授“现代化过程中的农村变化”、毛里和子教授“江苏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等。

  朝鲜桑树栽培和养蚕技术考察团、日本京都工艺纤维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日本神户大学、东京农业大学以及日本大阪府市役所的专家、学者在江村的调查访问则偏重于桑蚕种养和蚕茧烘缫技术,诸如桑园高密度优质丰产栽培、簇山管理技术、织缫技术改良等并将江村成功的种桑养蚕技术移植本国进行推广应用。同时,对太湖流域农业生产技术、农田水利、农村经济也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其著述主要有农艺栽培与家蚕饲养技术、加工工艺流程等方面,也有深刻的经济学分析与评判。

  海外来访江村的学者以日、美、英为多。英国伦敦市立大学的王斯福教授,津巴布韦大学的恰特教授,日本北海道大学坂下明颜教授、朴红博士,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常向群博士等多次来到江村,就农村社会状况、历史地域文化、区域经济发展、村民自治等方面展开调研。众多学者在江村搜集了丰富的实证资料,就处在一个大变革时代的中国农村社会进行深度分析研究。此外,海外媒体也来江村采访,他们以亲身的感受和翔实可靠的资料向世界人民报道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所发生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

  50年已经过去,江村作为中国农村的一个样本,作为世界认识中国的窗口。海外学者们透过江村的“田野”调查,基本把握中国农村社会的整体轮廓,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整体系统的本质特征和发展变迁规律。通过调查与研究,同时也发现了中国农村一些社会问题和现象。尽管江村是个个案村庄,是个微观社区,但它向世界昭示了中国农村50年的变迁史。

  海外学者在江村的实地调查,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中国的研究热情,看到了他们对农村社会的关注程度,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学者们严谨的治学态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