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望族 >> 名人轶事 >> 太虚法师 桂香馥郁中的“法门龙象”

太虚法师 桂香馥郁中的“法门龙象”

2022/6/25 3:48:05    作者:  孙跃勤 来源:  吴江通    【字 号:  】   点击量:7972

太虚法师手植桂树  

 

 太虚法师像  

   时年51岁的印光法师对年仅23岁的太虚极为看重,对这位未来的法门龙象,寄予了殷切的期待。作诗云:

  太虚大无边,何物能相掩!白云偶尔栖,当处便黮暗。

  吹以浩荡风,毕竟了无点。庶可见近者,莫由聘驳贬。

  太虚无形段,何处能著染?红尘蓦地起,直下亡清湛。

  洒以滂沱雨,彻底尽收敛。方知从本来,原自无增减。

  

  太虚和诗:

  日月回互照,虚空遇还掩;有时风浪浪,有时云黯黯。

  万象恣开丑,当处绝尘埃。虽有春秋笔,亦难施褒贬。

  余霞散成绮,虚空忽煊染,恰恰红尘漠,恰恰青天湛。

  悠然出岫云,无心自舒卷。泰山未尝增,秋毫未尝减。

  没有焰口法会的寻常日子里,小九华寺安静而庄严。僧人们做完早课便各自修行,寺内人声罕至。立于太虚法师手植的桂花树下,大雄宝殿后廊檐下的风铃叮当入耳。这株桂花树,树龄已经百余年,金秋时节,花开满枝,香飘满院,好似太虚法师余荫流长。

  太虚法师(1889~1947),是海内外闻名遐迩的近代高僧,他提倡的“人生佛教”奠定了当代佛教界的理论基础,他倡导以大乘佛教“舍己利人”、“饶益有情”的精神去改进社会和人类,建立完善的人格、僧格,是当代僧侣、佛教徒修身济世宗旨。太虚法师也是一位支持革命、推动改革的开明僧人,他曾为广州起义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写下七言诗《吊黄花岗》,闻名于粤、港、沪各大报刊。在辛亥革命的侠情朝气中,太虚法师燃起了佛教革命热情,提出了教理革命、僧制革命、寺产革命。在抗战的颠沛流离中,他护国保教,致力国际亲善,为和平奔走呼号,救济遭战祸涂炭的生灵。

  太虚法师一生遭逢烽烟四起的动荡年代,他辗转在江浙沪、蜀粤闽,为讲演佛学光扬佛法曾走过法、德、英、美,为抗战也曾前往缅甸、印度、新加坡等国寻求国际援助。佛家讲究因缘,太虚法师一生的修行肇始于莺脰湖畔的小九华寺,这,是太虚法师与平望的因缘。

  出家:因缘始于莺脰湖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李密《陈情表》中的这段话,也是太虚法师身世的真实写照。

  清光绪十五年(1889),太虚出生于浙江海宁。俗姓吕,乳名淦森。然出生8个月,父亲吕骏发不幸一病身亡。母亲张氏,在娘家守寡了4年多,由娘家做主再嫁,太虚就由外祖母抚养。他的外祖母姓周,本是吴江平望的富家女,信奉道教,一度在当地的大隐庵修行。太虚依他外婆在庵中长大,也随着舅父断断续续地读了几年书。

  16岁,智识渐开,内心苦闷的太虚起了出世的思想,决计到普陀山出家。在夏历四月初的一个下午,他穿戴整齐,带着七八元私蓄,借故离开长安镇,目的是去普陀山。

  但是一个16岁的大孩子,头一遭独自出门,竟搭错了到苏州去的船,他发觉后中途在平望下船,这已经是他第二次来到莺脰湖边的小九华寺了。他9岁那年随外婆去九华山,曾路过并入寺进香。这个16岁的俗家少年,此时灵机一动:既然要出家,何不就在此处出家?

  他进入小九华寺,找到士达和尚,说明来意,士达收留了他。士达是禅宗临济派,乃给他取派名唯心。士达的师父奘年老和尚,住持宁波团桥头玉皇殿,太虚剃度不久,由士达领着到宁波,托请奘年老和尚照应。奘老和尚是太虚的师祖,对太虚极其慈爱,带他到镇海就医服业,医好他的宿疾虐疾病,并为他立表字叫“太虚”。

  太虚出家之年,虚岁16,实足年龄不到15岁,那是光绪三十(1904年)年夏天的事。平望小九华寺也因太虚在此出家之缘声名远播,除了太虚手植桂树遗迹外,又设“太虚大师纪念堂”供后人参观瞻仰。太虚法师自况是小九华寺“地藏引领进了佛门”,时时牵记这里,晚年扶病还回过三趟小九华寺。

  革命:佛学入世回真向俗

  太虚曾在慈溪西方寺阅藏,期间,结识温州来的华山和尚。华山是一位具有新学根底,且具有革命思想的人物,少年时代即已蜚名讲肆,文字辩才均所擅长。华山介绍太虚看康有为的《大同书》、梁启超的《新民说》、章炳麟的《告佛弟子书》、谭嗣同的《仁学》、严复译的《天演论》、《五洲各国地图》等书。太虚读后,陡然被激发起以佛学入世救世的弘愿热心,使他由“超俗入真”而转到“回真向俗”的路上。

  这一年,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二十岁的太虚曾短暂重回小九华寺,也就是在这年的夏天他结识了革命僧人栖云。栖云俗姓李,湖南人,曾留学日本,同盟会会员。光绪末年,与徐锡麟、秋瑾等回国潜图革命。太虚受栖云革命思想的影响,阅读《民报》、《新民丛报》及邹容的《革命军》等革命书刊,使他有了“中国的佛教亦须经过革命”的思想。

  两年后的宣统二年(1910)正月间,太虚与栖云结伴去往广州。因栖云与广州的革命人士往来频繁,太虚也时常参加各种秘密集会,颇受革命党人影响。太虚在广州的第二年,即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广州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太虚一首《吊黄花岗》诗,初四句云:“南粤城里起战争,隆隆炮声惊天地!为复民权死亦生,大书特书一烈字。”当时,报纸上转载此诗时,即有以“阿弥陀佛的革命”为标题者。

  1911年辛亥中秋节后,武昌起义,旋即各省响应,中华民国诞生。民国初年,太虚曾因对佛教的前途颇抱悲观,闲游于上海、宁波、杭州、绍兴等处,直到1914年夏天,到普陀山去闭关。闭关3年间穷究经纶,一日出关先到台湾演讲,继到日本考察,对于自己在关中3年的研究和创见增强了信心,他立下了整顿僧制的心愿,开始他为时30年的改革运动和弘法事业。

  1918年,他在上海创办“觉社”。觉社以出版专著、编辑丛刊、演讲佛学、实地修行为宗旨,这是他佛教改革运动的第一个据点。《觉社丛刊》于19202月改为《海潮音》月刊,这是大师推动佛教改革运动,倡导人生佛教唯一的刊物。《海潮音》出刊迄今70余年,目前仍在台湾发行,是中国佛教历史最久的一份刊物。

  倡导革命,由政治层面延展至佛教领域,太虚法师是第一人。他提出了教理(那时叫学理)革命,僧制(那时叫组织)革命,寺产(那时叫财产)革命三句口号。相对应推行的佛教改革方案中,有下列3项重点。他在《我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一文中提示:

  一、革除:革除历代君相利用神道设教的迷信;革除家族化剃度法派的私传产制。

  二、革改:革改遁隐为精进修行,化导社会;革改度死奉事鬼神为资生服务人群。

  三、建设:建设由人而菩萨的人生佛教;以人生佛教,建设中国僧寺制;更收新化旧建设中国大乘人生的信众制。以人生佛教,造成十善风化的国俗及人世。

  以上3点,是大师毕生从事佛教改革运动的总旨趣。遗憾的是,他30年全力以赴,目标并未实现。他晚年在《我的革命失败史》一文中说:

  “我的失败,固然也由于反对面障碍力的深广,而本身的弱点,大抵因为我理论有余而实行不足,启导虽巧而统率无能,故遇到实行便统率不住了。然我终自信,我的理论和启导确有特长。如得实行和统率力充足的人,必可建立适应现代中国之佛教的学理和学制。”

  事实上,没有安定的社会环境———30年间战争不断;没有政府的支持———政府只在“寺产兴学”上动脑筋;佛教僧侣本身自觉者太少,都是指佛吃饭、赖佛穿衣者众。大师虽苦口婆心,声嘶力竭,其奈独力难撑大厦何!

  余荫:泽被海内苍生

  太虚大师一生不仅致力于佛教改革运动,倡导人生佛教,讲学办学弘法也是席不暇暖。

  由1918年开始,数年之间,遍历沪、杭、武汉、北京、广州、长沙,讲席频开,法缘极盛。

  1922年创立“武昌佛学院”,为整顿僧伽制度作准备。

  19234月,汉口佛教会成立“宣教讲习所”聘大师为所长,招生讲习。同年暑假,大师主持庐山暑期讲习会,首开自由演讲佛法的风气,使中外他教教徒亦大为惊异。

  19247月,出席在庐山举行的世界佛教联合会,并发起组织中华佛教联合会。

  19274月,出任厦门南普陀寺住持,兼闽南佛学院院长。闽南佛学院是那段时间华南最具规模的佛学院,培育出不少弘法人才。

  其后直至抗战爆发,太虚法师办学讲演不曾停歇。

  “七七事变”后,太虚法师电告全日本佛教徒:“日本的三千万佛教徒究竟何在?有如此庞大数目的佛教徒,如何竟不能制止日军的暴行?假使是真佛教徒,应当真切的知耻,体念佛教宗旨,实现佛法精神,此是佛教徒应知之耻,和佛教徒应如此雪耻。”同时以中国佛学会理事长名义,电告全国佛教徒克保和平、奋勇护国,练习后防工作。

  太虚法师把佛教理念和抗战纲领联系起来,先后作《降魔救世与抗战救国》、《佛教徒如何雪耻》等多次公开讲演。1938年,太虚在重庆主持中佛会临时办事处筹办僧侣救护队、伤兵慰劳队,募捐救济流亡难胞等,成为佛教界重要的抗战力量。其后,太虚法师又在战火硝烟中提出“武力防御与文化进攻”之说,号召佛教徒献身抗日救亡运动。

  抗战期间,东南亚国家通过滇缅公路向中国运送大量的抗日物资,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时期的重要生命线。但在日本的谣言蛊惑下,缅甸关闭了滇缅公路。193911月,太虚法师为了揭穿日本帝国主义的谣言,组成国际佛教访问团,万里迢迢出访缅甸、锡兰、印度等国,宣示中国民族独立生存与公平正义之奋斗,佛教徒亦同在团结一致中而努力。通过太虚法师的出访,滇缅公路重新开通。

  八年抗战,八年奔走呼告。太虚法师抗战护国的事迹不仅彰显了一位佛教徒的慈悲,更是践行了人生佛教的根本宗旨。1946年元旦,他被授予胜利勋章。

  1947312日,太虚在上海玉佛寺为退居的震华法师行封龛礼,说法将毕,忽中风旧疾复发,至17日下午圆寂,享年59岁,僧腊44年。

  时至今日,太虚法师余荫犹存。当年他一手创办的佛学院的子弟如今已经将他的思想传播到海内外。据平望小九华寺住持功真法师介绍:“内地自不消说,台湾、东南亚,只要是汉传佛教所到之处,太虚法师所倡导的教义、教理都不乏追随者。可以说今天佛教世界的发展,正是基于他的耕耘。闻名者如星云大师、创立济慈基金的证严法师、赵朴初先生等,都是太虚衣钵的继承者。”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