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望族 >> 名人轶事 >> 考据学家和方志学家──沈彤

考据学家和方志学家──沈彤

2024/6/19 3:28:05    作者:  朱建明 来源:  吴江通    【字 号:  】   点击量:1948

  清代,是我国考据学(时称“朴学”)和方志学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考据学家和方志学家,而能二者兼而有之的却很少,沈彤则是这一时期考据学和方志学的集大成者。

  沈彤,字冠云,又字果堂,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出生于吴江县松陵镇。其曾祖是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沈自南。出身书香门第的沈彤,少年受业于学士何焯,后游学于张伯行、杨名时等名贤门下。沈彤读书发愤刻苦,熟读儒家经典和杂家著作,喜欢穷经问底,并将前人的各类学说贯穿其中,在折中之余寻找自己的独特见解,而且追求学以致用,以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缘于性格不喜张扬,力求淡泊,因此虽饱读经书、学富五车,其才能也很少为世人知晓。乾隆元年(1736年),人到中年的沈彤被内阁学士吴家麒荐举为博学鸿词。这本是莘莘学子学而优则仕的一条快车道。然命运与沈彤开了一个不大的玩笑。由于奏赋于夜半到达,沈彤来不及成诗应考,遂不入选。

  仕途的失意,并没有给追求淡泊明志的沈彤带来很大的打击,相反,使他更加专心于学术研究。沈彤又因吴家麒荐举参加了《一统志》及《三礼》的编纂工作。书成后,沈彤被朝廷授予九品官职,然沈彤已无意为官,遂以父母年老为由坚辞不受,告归故里。在返回吴江途中,沈彤一路游山玩水。在齐鲁,他历游泰山、泗水、孔林、颜子墓;到南阳,登桐柏山,寻访淮河源头;到浙江,过钱塘江游山阴,登越王台,谒禹陵,访贺知章故居。告归游历途中,不仅使沈彤在美好景色中寻找着文学的灵感,文学功底愈加深厚,而且使他对历史类典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他日后成为一位著名的考据学家和方志学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北宋欧阳修曾对周朝礼制中存在的官多、田少、不给俸禄提出过质疑,并著书立说。后人多沿用其说,即使有所怀疑,也多摄于欧阳修的威名,不敢擅自发表自己的观点。沈彤因参与《三礼》的编纂,对礼制十分精通。在此基础上,他详细研究周制,撰写了三卷本的《周官禄田考》。该书积算十分精密,分《官爵数》、《公田数》、《禄田数》三篇,对欧阳修的学说进行了修正,被时人称为“其说自郑注、贾疏以后,可云特出”。随后,沈彤又撰成《仪礼小疏》一卷,从士冠礼、士昏礼、公食大夫礼、丧服士丧礼几个方面,对《仪礼》进行疏笺,修订旧学说中的谬误。从此,沈彤在考据学的研究上一发而不可收,他先后撰成了《果堂集》、《春秋左传小疏》、《尚书小疏》、《气穴考略》、《内经本论》、《释骨》、《保甲论》等巨著。其中,《果堂集》一书,总共十二卷,多是对古代经学的考订,如《周官颁田异同说》、《五沟异同说》、《井田军赋说》等篇都能引经据典加以考证,可谓严密至极。《保甲论》一书,影响也比较大,该书被后人吴德旋称为“最善”。

  沈彤不光在考据学的研究上建树非凡,而且在方志的编纂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就。除了上述参加《一统志》、《三礼》的编纂工作以外,他还给后人留下了两部承载吴江历史的县志,分别是乾隆年间的《震泽县志》和《吴江县志》。雍正四年(1726年),吴江县正式分析为吴江和震泽两县。乾隆九年(1744年)秋,沈彤应吴江知县丁元正和震泽知县陈和志邀请,在松陵书院(三角井东)辅助翰林院编修倪师孟,共同主持《吴江县志》和《震泽县志》的编纂工作。后来倪师孟身患疾病,难于坚持工作(后于乾隆十二年,即1747年病逝),实际上立纲目、举凡例以及组织开展编纂工作的重任,都落到了沈彤一人身上。一县析为两县,两本志书同时分开编纂,并且要做到“使两志可离可合”①,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针对这一实际,沈彤建议:“今县与旧县全半不同。《吴江(县)志》于全县时之事与人,宜悉载。既分,乃列其属今县者。”②沈彤的观点得到了倪师孟的推崇,然吴江知县丁元正认为“断以地非断以时”③,因此沈彤只能采取折中的办法,《吴江县志》“于分县前之事与人,自赋役、官制外,并即今所存地编纂,而不悉载”。④沈彤苦心编纂,历时两年有余,《震泽县志》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成书刊印。该志连卷首共三十九卷十大类八十七篇,是震泽单独置县后的第一部县志。《吴江县志》也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刊印,全志共分五十九卷十大类九十七篇。因此,乾隆年间的《震泽县志》、《吴江县志》,习惯上被方家称为“沈彤志”。清光绪年间熊其英编纂的《吴江县续志》对这两本志书十分推崇,称赞道:“二志经纬分合有法,可为分邑修志者式。”由此可见,沈彤在县志编纂上,特别是针对当时一县析为两县的特殊情况编纂分邑志,是有所建树的。

  沈彤一生执著于考据研究和方志编纂,著作等身,并且许多著作都得到了官方的认可,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批重要的文化遗产。他的《吴江县志》被称为善本,连同《周官禄田考》、《仪礼小疏》、《春秋左传小疏》、《果堂集》均被录入《四库全书》;《尚书小疏》、《释骨》也被存目于《四库全书》。

  值得一提的是,沈彤还是一个大孝子。吴江历史上,明代有吴璋万里寻母的掌故流传至今,到了清代,沈彤在尽孝方面也为官方及民间史册记载并称赞不已。沈彤的母亲去世后,他悲痛万分,痛哭不已,直至呕血。在京城供职期间,沈彤接到父亲患病的家书,忧心忡忡,连忙火速赶回老家探视。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等到沈彤赶到家门时,父亲已经去世了。千里探父,结果在父亲临终前未能见上一面,沈彤认为自己大逆不道、有悖孝礼,因此嚎啕大哭五昼夜,随后为父亲守孝三年。守孝期间,沈彤几乎泯灭了自己原来的个性,做到日日不尝荤,夜夜不入寝。因此,熊其英的《吴江县续志》称之为:“彤性至孝。”

  沈彤一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朝,乾隆十七年(1752年),即《吴江县志》刊印六年后去世,享年65岁,“私谥孝文先生”⑤。由于沈彤在学术研究上贡献卓越,后人永远敬仰、缅怀他,《清代七百名人传》和清光绪《吴江县续志》等书均为其专门立传,传颂万代。

  注释:

  ①②③④,引自沈彤的《〈吴江县志〉序》;

  ⑤引自熊其英编纂的《吴江县续志》“儒林”卷。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